重庆医科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Analytic Chemistry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前言《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其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分析,主要讲授经典化学分析的内容及部分电化学分析法。第二部分为仪器分析,主要讲授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分析方法所使用的仪器。培养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从事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适用对象:药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工业制药、中药制药、中药学专业学时数:72学时,化学分析28学时,仪器分析44学时课程性质:药学、中药学各专业本科的必修课教材选用: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本校自编《分析化学实验讲义》,2003年出版参考书目:《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章节讲课内容绪论二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4三滴定分析概论4酸碱滴定法四配位滴定法3氧化还原滴定法六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4八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4光谱分析法概论J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6荧光分析法4红外吸收光谱法4十四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前 言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其任务是:鉴定物 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内容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分析,主要讲授经典化学分析的内容及部分电化学 分析法。第二部分为仪器分析,主要讲授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 技术。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分析方法所使用的仪器。培养耐心细致、 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从事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 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适用对象:药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工业制药、中药制药、中药学专业 学时数:72 学时,化学分析 28 学时,仪器分析 44 学时 课程性质:药学、中药学各专业本科的必修课 教材选用: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本校自编《分析化学实验讲义》, 2003 年出版 参考书目:《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出 版 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 讲 课 内 容 学时 一 绪论 1 二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4 三 滴定分析概论 4 四 酸碱滴定法 6 五 配位滴定法 3 六 氧化还原滴定法 6 七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4 八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4 九 光谱分析法概论 2 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6 十一 荧光分析法 4 十二 红外吸收光谱法 4 十四 核磁共振波谱法 2

质谱法2色谱分析法概论十六4十七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十八4平面色谱法十九毛细管电泳法十二十一色谱联用分析方法1总计72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2.分析化学的发展;3.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4.分析过程和步骤;5.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把分析化学和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2.分析化学的分类、发展和文献。【教学方法]理论讲授CAI课件[授课时数]1学时[思考题]1.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意义
十五 质谱法 2 十六 色谱分析法概论 4 十七 气相色谱法 4 十八 高效液相色谱法 4 十九 平面色谱法 4 二十 毛细管电泳法 3 二十一 色谱联用分析方法 1 总计 72 第一章 绪论 (1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 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 [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化学的发展; 3.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4.分析过程和步骤; 5.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分析化学和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2. 分析化学的分类、发展和文献。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1 学时 [思考题] 1.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2.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4.相关与回归。【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度和精密度、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处理方法。2.统计学部分知识,相关与回归。[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CAI 课件[授课时数]4学时[思考题]1.什么叫有效数字?它的运算规则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有何作用?2.说明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3.如何衡量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哪些?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4学时)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4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 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 t 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 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 2.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 4.相关与回归。 [教学重点难点] 1. 准确度和精密度、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提高分析结果准 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处理方法。 2. 统计学部分知识,相关与回归。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4 学时 [思考题] 1.什么叫有效数字?它的运算规则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有何作用? 2.说明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3.如何衡量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哪些?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4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达熟悉滴定分析中的常用术语: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及林邦误差公式,滴定突跃,突跃范围,指示剂,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及其平衡式的表达了解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滴定曲线、一般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指示终点的原理;常用的滴定方式。[教学内容]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2.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3.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4.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5.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教学重点难点]1.滴定分析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各种滴定的适用范围,滴定分析定量计算。2.滴定曲线和突跃的理解;滴定中的化学平衡(尤其是配位平衡)。[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CAI 课件[授课时数]4学时[思考题]1.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符合哪些条件?基准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什么是滴定曲线?滴定曲线有何特点?3:什么是突跃范围?什么是指示剂变色范围?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 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 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 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熟悉滴定分析中的常用术语: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 及林邦误差公式,滴定突跃,突跃范围,指示剂,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 围;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了解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滴定曲线、一般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指示终点的 原理;常用的滴定方式。 [教学内容] 1.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 2.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 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 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 3.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4.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5.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 系数。 [教学重点难点] 1. 滴定分析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各种滴定的适用范围,滴定分析定量计算。 2. 滴定曲线和突跃的理解;滴定中的化学平衡(尤其是配位平衡)。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4 学时 [思考题] 1.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符合哪些条件?基准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什么是滴定曲线?滴定曲线有何特点? 3.什么是突跃范围?什么是指示剂变色范围?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6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尤其是化学计量点pH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指示剂;各种类型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判断条件;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和滴定误差的计算;溶剂的酸碱性对溶质酸碱强度的影响,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非水酸碱滴定中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熟悉影响各类型滴定曲线的因素;几种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终点变化情况。非水溶剂的离解性和极性(介电常数)及其对溶质的影响,非水酸碱滴定常用的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和指示剂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非水滴定法的特点,非水溶剂的分类,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教学内容]6.各种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7.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及混合指示剂;8.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的滴定曲线特征,影响其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示剂的选择;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准确滴定可行性的判断;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9.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0.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溶剂的分类,溶剂的性质,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和碱的滴定。【教学重点难点]1.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见酸碱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以及各种滴定的使用条件。2.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应用。[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CAI 课件[授课时数]6学时[思考题]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6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 中尤其是化学计量点 pH 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指示剂;各 种类型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判断条件;酸碱滴定 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和滴定误差的计算;溶剂的酸碱性对溶质酸碱强度的影响, 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非水酸碱滴定中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 熟悉影响各类型滴定曲线的因素;几种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终点变化情 况。非水溶剂的离解性和极性(介电常数)及其对溶质的影响,非水酸碱滴定常 用的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和指示剂。 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非水滴定法的特点,非水溶剂的分类,非 水溶液中酸的滴定。 [教学内容] 6.各种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 7.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及混合指 示剂; 8.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的滴定曲线特征,影响其滴定突 跃范围的因素及指示剂的选择;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准确滴定可行 性的判断;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9.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 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溶剂的分类,溶剂的性质,溶剂的选 择;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和碱的滴定。 [教学重点难点] 1.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见酸碱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 和标定方法;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以及各种滴定的使用条件。 2. 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酸碱滴定, 终点误差的计算,应用。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6 学时 [思考题]

1.若要对苯酚、醋酸、水杨酸、高氯酸进行区分滴定,应选用何种溶剂和滴定剂?第五章配位滴定法(3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效应)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化学计量点pM的计算;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使用条件,变色点pMt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准确滴定的判断式,控制滴定条件以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熟悉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及其标定,常用的金属指示剂。了解配位滴定曲线,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教学内容]1.配位平衡;2.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3.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4.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配位滴定的各种方式。[教学重点难点]1.原理及酸度的影响(条件稳定性常数)。2.酸效应的计算及终点误差的计算。[教学方法]理论讲授CAI课件[授课时数]3学时[思考题]1.何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理解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他们之间有何关系?2.何谓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3.配位滴定的突跃范围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1.若要对苯酚、醋酸、水杨酸、高氯酸进行区分滴定,应选用何种溶剂和滴定 剂?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3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 EDTA 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效应) 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化学计量点 pM’ 的计算;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使用条件,变色点 pMt 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 算,准确滴定的判断式,控制滴定条件以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熟悉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及其标定,常用 的金属指示剂。 了解配位滴定曲线,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 [教学内容] 1.配位平衡; 2.EDTA 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 数的概念及计算; 3.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配位滴定 的终点误差; 4.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配位滴定的各种方 式。 [教学重点难点] 1. 原理及酸度的影响(条件稳定性常数)。 2. 酸效应的计算及终点误差的计算。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3 学时 [思考题] 1.何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理解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2.何谓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3.配位滴定的突跃范围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6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条件电位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及用于滴定分析的要求;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熟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电位突跃范围的因素,溴酸钾法和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了解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教学内容]1.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特点;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其特点、指示剂;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3.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基本原理及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溴酸钾法、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和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难点]1.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铈量法、重铬酸钾法。2.各种计算。[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CAI 课件[授课时数]6学时[思考题]1.什么是氧化还原滴定突跃,如何选择氧化还原指示剂?2.说明碘量法的误差来源及减免方法?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6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条件电位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及用于滴定分析 的要求;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指示剂、标 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熟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电位突跃范围 的因素,溴酸钾法和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 了解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反应及测定条件。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特点;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 定曲线及其特点、指示剂;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 3.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基本原理及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 的配制与标定;溴酸钾法、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和高碘酸钾法的基 本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 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铈量法、重铬酸钾法。 2. 各种计算。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6 学时 [思考题] 1.什么是氧化还原滴定突跃,如何选择氧化还原指示剂? 2.说明碘量法的误差来源及减免方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4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银量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条件溶度积及其计算: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熟悉银量法滴定曲线、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沉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了解沉淀的形态和形成过程,沉淀重量分析法的操作过程,挥发法,干燥失重。[教学内容]1.银量法的基本原理;三种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每种方法的指示终点的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2围;3.沉淀的形态和沉淀的形成;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条件溶度积;4.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5.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6.沉淀的滤过、洗涤、干燥、灼烧和恒重;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挥发法,干燥失重。[教学重点难点]1.银量法指示终点的原理、方法、适用范围。重量分析的原理、分类及应用,以及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2.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CAI 课件[授课时数]4学时[思考题]1.可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重量分析中如何控制条件减小溶解损失?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4学时)
掌握银量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沉 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条件 溶度积及其计算;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熟悉银量法滴定曲线、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沉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 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了解沉淀的形态和形成过程,沉淀重量分析法的操作过程,挥发法,干燥失 重。 [教学内容] 1.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2.三种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每种方法的指示终点的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 围; 3.沉淀的形态和沉淀的形成;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度, 条件溶度积; 4.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5.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6.沉淀的滤过、洗涤、干燥、灼烧和恒重;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挥发法,干 燥失重。 [教学重点难点] 1. 银量法指示终点的原理、方法、适用范围。 重量分析的原理、分类及应用, 以及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 2.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4 学时 [思考题] 1.可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重量分析中如何控制条件减小溶解 损失?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4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电位法常用指示电极及参比电极的结构、电极反应、电极电位;pH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方程式和性能;测定溶液pH的电极、测量原理、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及滴定曲线;本章有关计算。熟悉化学电池组成及分类,离子选择电极响应机制、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离子选择电极结构、分类、常见电极。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教学内容]1。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化学电池的组成,相界电位,液接电位;2.指示电极及其分类,常见的参比电极;pH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方程式和性能,测量溶液pH的原理和方法,复合pH电极;3.离子选择电极基本结构、Nernst方程式、选择性系数,电极分类及常见电极、测量方法及测量误差;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4.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I一V滴定曲线。[教学重点难点]1.直接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电位法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定量方法以及永停滴定的原理、实验装置和应用范围。2.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永停滴定的原理【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CAI 课件[授课时数]4 学时[思考题]1.试述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溶液中氟离子时,所用TISAB中各组分的作用?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2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电位法常用指示电极及参比电极的结构、电极反应、电极电位;pH 玻 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 方程式和性能;测定溶液 pH 的电极、测量原理、 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及滴定曲线;本 章有关计算。 熟悉化学电池组成及分类,离子选择电极响应机制、测量方法、测量误差, 离子选择电极结构、分类、常见电极。 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 电极技术。 [教学内容] 1.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化学电池的组成,相界电位,液接电位; 2.指示电极及其分类,常见的参比电极;pH 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 方程式和性能,测量溶液 pH 的原理和方法,复合 pH 电极; 3.离子选择电极基本结构、Nernst 方程式、选择性系数,电极分类及常见电极、 测量方法及测量误差;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 4.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I-V 滴定 曲线。 [教学重点难点] 1. 直接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电位法测定 pH 值的原理和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原 理和定量方法以及永停滴定的原理、实验装置和应用范围。 2. 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永停滴定的原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4 学时 [思考题] 1.试述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溶液中氟离子时,所用 TISAB 中各组分的作用?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2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电磁辐射的能量、波长、波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光谱法的分类。熟悉电磁波谱的分区;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各类光源、单色器、检测器。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的起源;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教学内容]: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征,波长、波数、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电磁波谱的分区,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3.光学分析法的分类4.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器;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教学重点难点],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的关系,光学分析方法的分类2.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CAI 课件[授课时数]2学时[思考题]1.光学分类法有哪些类型?2.简述光学仪器三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3.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有何异同?第十章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6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及特征,电子跃迁类型、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基本概念;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单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多组分定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电磁辐射的能量、波长、波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光谱法的分类。 熟悉电磁波谱的分区;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各类光源、单色器、检测器。 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 法的起源;光谱分析法的发展。 [教学内容] 1.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征,波长、波数、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电 磁波谱的分区,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 3.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4.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器;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难点] 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的关系,光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2.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CAI 课件 [授课时数] 2 学时 [思考题] 1.光学分类法有哪些类型? 2.简述光学仪器三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有何异同?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6 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及特征,电子跃迁类型、吸收带的类型、 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基本概念;Lambert-Beer 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 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单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多组分定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点)第一章 概论、第三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点)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十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八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九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七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Analytical chemistry(化学分析部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文)Chapter 6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文)Chapter 4 Acid-base equilibria.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英文)Chapter 2 Errors and data treatment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滴定分析法概述.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沉淀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氧化还原滴定法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分析化学中的误差.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ppt
- 重庆医科大学:《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理论授课教案(讲义).doc
-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授课教案(讲义).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 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Analytical Chemistr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compleximetr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optical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optical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六章 质谱(Mass Spectrum, M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九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GC).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八章 平面色谱法 plane chromatograph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十一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4章 酸碱滴定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