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但由于我们一段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弄懂,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左”的错误,导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历史积淀,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升,也是对历代学人和先进分子关于中国现代化思考的一种总结本讲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于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现实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并对与此相关的概念体系进行解析,从多方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发展图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但由于我们一段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弄懂,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左”的错误,导致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历史积淀,它 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升,也是对历代学人和先进分子关 于中国现代化思考的一种总结。 本讲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渊源、历史依据、现实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并对与此相关的概念体系进行解析,从多 方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发展图景

的社会性质(一)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1、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中学教科书喜欢沿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述。个“沦”字,意在说明中国此后的多灾多难,同时也含有倒退之义,给人的感觉是要从总体上对这段历史加以否定,用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解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但到底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人民对它的理解是含糊的。1981年3月12日,李时岳在《人民日报》发表《评洋务运动》,指出近代中国“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以此为标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学术争鸣。有人把这个概念分成两个部分理解,从主权国家转为半殖民地状态,当然是一种倒退,但从封建国家到半封建国家却是一种进步,这是根本性东西如果用“沦”概括这段历史的变化,就不能准确定位近代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的历史趋势。当然也有人从整体上理解这个概念,指出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指出了近代中国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结合下的一种特殊的畸形的发展状态
1、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长期以来中学教科书喜欢沿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述。一 个“沦”字,意在说明中国此后的多灾多难,同时也含有倒退之义,给人的感觉是要从总体上对这 段历史加以否定,用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解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但到底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人民对它的理解是含糊的。1981年3月12日,李 时岳在《人民日报》发表《评洋务运动》,指出近代中国“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 向殖民地演化,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 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以此为标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学术争鸣。有人把这个概念分成 两个部分理解,从主权国家转为半殖民地状态,当然是一种倒退,但从封建国家到半封建国家却是 一种进步,这是根本性东西;如果用“沦”概括这段历史的变化,就不能准确定位近代中国“从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的历史趋势。当然也有人从整体上理解这个概念,指出它从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等方面指出了近代中国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结合下的一种特殊的畸形 的发展状态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最早提出半封建的恩格斯,半殖民地的是列宁,明确使用这一概念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是蔡和森。毛泽东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是在1936年的《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用这一概念正式定位中国社会性质是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何时形成半殖民地,这个没有争论,都认为是1901年:但中国何时形成半封建却有分歧,有人认为是1901年,有人认为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有人认为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主要是标准不同,有经济标准,有政权标准,实际上是从量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成分。还有的人干脆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类型,即是一种不成熟的、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实际上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重复。能不能够叫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呢?好处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与马克思的一般社会形态演变的称谓一致,缺陷是量上不够,并对近代史的主题造成混乱,对革命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对这一问题有较好研究的有李时岳、郭世佑刘跃,方小年,林有能等人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 最早提出半封建的恩格斯,半殖民地的是列宁,明确使用这一概念说明中国社会 性质的是蔡和森。毛泽东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是在1936年的《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 题》,用这一概念正式定位中国社会性质是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何时形成半殖民地,这个没有争论,都认为是1901年;但中国何时形成半封建, 却有分歧,有人认为是1901年,有人认为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有人认为是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主要是标准不同,有经济标准,有政权标准,实际上是 从量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成分。还有的人干脆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类型,即是一种不成熟的、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实际 上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重复。能不能够叫半殖民地半资本 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呢?好处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也与马克思的一般社会形态演变的称谓一致,缺陷是量上不够,并对近代史的主题 造成混乱,对革命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对这一问题有较好研究的有李时岳、郭世佑, 刘跃,方小年,林有能等人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沙健孙等人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科书把它归纳为六个特点。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全方位控制中国,成为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二是中国的封建主义与资本帝国主义勾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三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缓慢,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且民族资产阶级存在软弱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四是中国的人民大众深受多重剥削和压迫,具有最坚定的革命性和革命的彻底性;五是中国社会还是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些特点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也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3、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沙健孙等人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科书把它归纳为六个特点。 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全方位控制中国,成为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二是中国的封建主义与资本帝国主义勾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缓慢,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且民族资产阶级存在软弱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四是中国的人民大众深受多重剥削和压迫,具有最坚定的革命性和革命的彻 底性; 五是中国社会还是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些特点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 基本的国情,也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六个特点其实是很容易记忆的,有四点是讲述影响中国社会的几种基本力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新兴资本主义和人民大众;另外两点是讲述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主要是不平衡)
六个特点其实是很容易记忆的,有四点是讲述影响中国社会 的几种基本力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新兴资本主义和人民大众; 另外两点是讲述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 (主要是不平衡)

(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划分传统观点都把1840到1919作为近代史,1919到1949作为现代史。这样划分能够强调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历史作用,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这是上个世纪的主流观点。但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学术界逐渐倾向于将1840到1949作为近代史,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现代史的开端
传统观点都把1840到1919作为近代史,1919到1949作为现代 史。这样划分能够强调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历史作用,新旧民主 革命的区别。这是上个世纪的主流观点。 但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学术界逐渐倾向于将1840到1949作为近 代史,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现代史的开端

划分理由:(1)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完整的“两半社会”形态。如果五四运动后的30年不归于近代史,那么就不能反映“两半社会”的全过程,从而也就割裂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完整性和民主革命的连续性。(2)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60多年,把90多年前到60多年前的历史划为现代史,且现代史只有30年:把60多年前作为当代史的起点,当代史跨度60多年,这不符合大众的思维习惯,因为一般来说当代史总是较现代史要短的。还有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说成当代史也不很妥当。毕竞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而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作为当代史的起点,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容易被大众接受。再说近代、现代、当代都是时间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应也会发生变化。(3)以五四运动作为划分近现代史的界限,不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化,也不利于中共党史研究的拓展
划分理由:(1)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完整 的“两半社会”形态。如果五四运动后的30年不归于近代史,那么就不 能反映“两半社会”的全过程,从而也就割裂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完整性 和民主革命的连续性。(2)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60多年,把90多年 前到60多年前的历史划为现代史,且现代史只有30年;把60多年前作为 当代史的起点,当代史跨度60多年,这不符合大众的思维习惯,因为一 般来说当代史总是较现代史要短的。还有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说成当代 史也不很妥当。毕竟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而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作为当代史的起点,无论从哪方面 来说都容易被大众接受。再说近代、现代、当代都是时间概念,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应也会发生变化。(3)以五四 运动作为划分近现代史的界限,不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 究的深化,也不利于中共党史研究的拓展

学术界还存在以下几种主张如根据中国传统史学,按照朝代来划分,将1840年以来的历史划分为晚清史、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按照政权更迭来划分,可分为晚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中华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时期四段也有人主张中国近代史应该从1644年满清入关算起,这既与世界近代史接轨,也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出中国历史自身演变的轨迹。如著名的旅美学者徐中约教授就认为中国近代史要从清朝建立算起。他认为:“如果我们对前期的机构制度不其了了的话,那么我们将无法全面评判19世纪和20世纪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但是,如果对原先的机构缺之相当了解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这种转化的效果。”这样划分似乎与世界史同步,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混淆了近代历史主题,把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与资本一帝国主义的矛盾变成了狭隘的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内部民族矛盾,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利于共产党宏大历史叙事的构建,也夸大了国民党的历史作用
学术界还存在以下几种主张: 如根据中国传统史学,按照朝代来划分,将1840年以来的历史划分为晚清史、民 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按照政权更迭来划分,可分为晚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中华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时期四段。 也有人主张中国近代史应该从1644年满清入关算起,这既与世界近代史接轨,也 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出中国历史自身演变的轨迹。如著名的旅美学者徐中约教授就认 为中国近代史要从清朝建立算起。他认为:“如果我们对前期的机构制度不甚了了 的话,那么我们将无法全面评判19世纪和20世纪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即使把鸦片 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 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 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但是,如果对原先的机构缺乏相当了解的话,我们 就很难理解这种转化的效果。” 这样划分似乎与世界史同步,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混淆了近代历史主题,把近代 以来整个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变成了狭隘的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内部 民族矛盾,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利于共产党宏大历史叙事的构建,也夸 大了国民党的历史作用

谢xiexieA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及其特点资产阶级的定义: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小资产阶级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没有剥削行为,所以不能算是资产阶级。注意政治学的资产阶级与社会学上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这不是“白马非马”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买办资产阶级(1927年后叫官僚资产阶级,或者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或者叫大资产阶级),它们是革命的对象,民主革命并不把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之所以要消灭官僚资产阶级是因为它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勾结的怪胎。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它们是革命的动力,最大的特点是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和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里里带来的特点就是软弱性
资产阶级的定义: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小资 产阶级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没有剥削行为,所以不能算是资产阶级。注意政 治学的资产阶级与社会学上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这不是“白马非 马”论。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买办资产阶级(1927年后叫官僚资产阶 级,或者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或者叫大资产阶级),它们是革命的对象,民主革命 并不把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之所以要消灭官僚资产阶级是因为它是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勾结的怪胎。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它们是革命的动力,最大的特点是 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和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里里带 来的特点就是软弱性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研究.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讲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几点思考.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讲 研究生如何写论文.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讲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专题研究.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一讲 怎样撰写中共党史方面的学术论文.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专题研究.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九讲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几点思考.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讲 多维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梦.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讲 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四个选择”.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讲 中国共产党“一大”专题研究.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讲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pdf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 Subjects on the Histor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pdf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ppt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是什么——把握唯物主义一元论).ppt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ppt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讲 多维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梦(兼谈十八届五中全会理论创新).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讲 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四个选择.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讲 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下)辛亥革命.pptx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讲 一大漫谈.ppt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讲 从历次党代会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会.pptx
-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讲 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上)孙中山及其评价.pptx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4年).pdf
-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共七章,含导论,2018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