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一讲 怎样撰写中共党史方面的学术论文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867.5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一讲 怎样撰写中共党史方面的学术论文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十一讲:怎样撰写中共党史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学会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本领。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能够写一篇像样的学位论文,所谓像样就是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章观点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文章的语言表达要流畅,也就是学位论文一定要合乎研究生毕业的应有标准。可现在很多学生一听写论文就头疼,对学术论文写作范然不得要领,仿佛这是天大的难事。论文写作真有那么难吗?未必。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再经过经常性的训练,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不是难事。笔者多年来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已经撰写著作3本,论文100多篇,30多篇发表在CSSCI期刊上,1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系列转载,对论文撰写还是有一定的心得,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写作感悟谈几点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要点。”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是清朝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姚鼎提出的文学主张,也是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义理就是文章的主题、立意,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考据就是文章的材料、素材,也就是论据;辞章就是文章的语言、修辞和结构,也就是论证。他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各有存在的需要和价值,缺一不可,三者应该互相吸收和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当然三者的关系是有层次的,义理是第一位的,一篇文章,如果立意不新鲜、不深刻、不聚焦时代课题,甚至是错误的,那文章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考据是第二位的,没有好的论据,纵然说得天花乱坠,说服力也强不到哪里去。姚幕提出的文学主张对今天我们撰写论文还是有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好论文必须是鲜明的思想观点、确凿的事实材料、精练的文字表达相统一,换句话说就是一篇好文章必须要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一)观点要正确、鲜明、新颖、深刻正确:1)政治导向明确,与党的历史决议、文件、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中共党史是属于政治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它是政治学,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奋斗史,党的理论创新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其核心主题就是论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基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国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这四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意识形态的重中之重,也是政治纪律,这是写作论文必须坚持的政治底线。作为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如果在这方面犯错误,那就意味着对课程性质都没有了解清楚,论文在意识形态审查上就通不过。因此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意识,要熟读马列经典,准确了解马列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主旨,学会用马列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马列理论去分析西方的各种思潮和政治理论。很多学生为了炫耀自己的博学,或者为了阐明某个理论,喜欢应用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西方概念去分析,这要格外慎重。西方理论,一定要准确理解其精神实质,千万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冲突,如西方政治学上的国家契约理论与马克思的国家暴力机器理论是完全冲突的。西方概念也是与西方话语体系相关联的,不能随便运用,如宪政、普世价值、公民社会这些看起来非常时的概念都暗含了陷阱,与我们提倡的”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相冲突。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决议,正确运用决议精神分析复杂的历史问题。要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了解中央最新精神,特别要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讲话精神要点,注意报纸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最新阐述和理论归纳,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等,这些都是中共党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热点,也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既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又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也与现实需要吻合;相反,如果选择"普世价值"、“党的利益"、“宪政"、“公民社会"、“政治合法性"、“威权政治"等选题就太敏感或者会因为对概念把握不准而触犯政治底线。2)符合客观实际和认识规律,防止以偏概全。很多学生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可喜变化或者现任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否定或者贬低毛泽东时代或者前任领导人的理论贡献,这是要不得的,必须注意”丰富和发展”是肯定和继承前者基础上的创新,并且创新有度的把握和角度的选择,习近平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论述是我们学习的样本。另外,不要在论述成绩的时候遗漏缺点和错误,在论述不足的时候忽视理论贡献。有人在写张

第十一讲:怎样撰写中共党史方面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学会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本领。研究生获得 学位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能够写一篇像样的学位论文,所谓像样就是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章 观点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文章的语言表达要流畅,也就是学位论文一定要合乎研究生毕业的应有标 准。可现在很多学生一听写论文就头疼,对学术论文写作茫然不得要领,仿佛这是天大的难事。论 文写作真有那么难吗?未必。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再经过经常性的训练,撰写高质量的 学术论文并不是难事。笔者多年来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已经撰写著作3本,论文100多篇,30多篇发 表在CSSCI期刊上,1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 摘》、"人大复印资料"系列转载,对论文撰写还是有一定的心得,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写作感悟谈几 点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要点。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是清朝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姚鼐提出的文学主张,也是桐城 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义理就是文章的主题、立意,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考据就是文章的材 料、素材,也就是论据;辞章就是文章的语言、修辞和结构,也就是论证。他认为义理、考据、辞 章三者各有存在的需要和价值,缺一不可,三者应该互相吸收和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当然三者的 关系是有层次的,义理是第一位的,一篇文章,如果立意不新鲜、不深刻、不聚焦时代课题,甚至 是错误的,那文章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考据是第二位的,没有好的论据,纵然说得天花乱坠,说 服力也强不到哪里去。姚鼐提出的文学主张对今天我们撰写论文还是有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好 论文必须是鲜明的思想观点、确凿的事实材料、精练的文字表达相统一,换句话说就是一篇好文章 必须要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 (一)观点要正确、鲜明、新颖、深刻 正确:1)政治导向明确,与党的历史决议、文件、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中共党史是属于政治学 下面的二级学科,它是政治学,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奋斗史,党的理 论创新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其核心主题就是论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 我们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基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国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 指导思想,这四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意识形态的重 中之重,也是政治纪律,这是写作论文必须坚持的政治底线。作为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如果在这 方面犯错误,那就意味着对课程性质都没有了解清楚,论文在意识形态审查上就通不过。因此一定 要有正确的政治意识,要熟读马列经典,准确了解马列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主旨,学会用 马列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马列理论去分析西方的各种思潮和政治理论。很多学生为 了炫耀自己的博学,或者为了阐明某个理论,喜欢应用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西方概念去分析,这 要格外慎重。西方理论,一定要准确理解其精神实质,千万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冲突,如西方 政治学上的国家契约理论与马克思的国家暴力机器理论是完全冲突的。西方概念也是与西方话语体 系相关联的,不能随便运用,如宪政、普世价值、公民社会这些看起来非常时髦的概念都暗含了陷 阱,与我们提倡的"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等相冲突。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了解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的两个决议,正确运用决议精神分析复杂的历史问题。要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 了解中央最新精神,特别要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讲话精神要点,注意报纸对习近平总书记 讲话精神的最新阐述和理论归纳,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 展"理念,等等,这些都是中共党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热点,也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既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又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也与现实需要吻合; 相反,如果选择"普世价值"、"党的利益"、"宪政"、"公民社会"、"政治合法性"、"威权政治"等选题, 就太敏感或者会因为对概念把握不准而触犯政治底线。 2)符合客观实际和认识规律,防止以偏概全。很多学生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可喜 变化或者现任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否定或者贬低毛泽东时代 或者前任领导人的理论贡献,这是要不得的,必须注意"丰富和发展"是肯定和继承前者基础上的创 新,并且创新有度的把握和角度的选择,习近平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论述是我们学习的样 本。另外,不要在论述成绩的时候遗漏缺点和错误,在论述不足的时候忽视理论贡献。有人在写张

闻天的文化思想、党建思想时,就把张闻天的写得非常完美,似乎比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还高明,这也是很不好的。如果真是如此,在党中央负过总责的张闻天就不会在后来的党内斗争中失败,也不会在后来的高层政治活动中毫无作为。当然,也不要犯另一种错误,就是否定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说得一无是处。有的人在评价中共党史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主明时,就把他贬得一无是处,似乎就只是一个唯共产国际是从、盲目相信书本的书呆子,这也解释不了王明在1937年12月回国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这段时间内在党内的影响力和政治权威,须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领导集体绝不是一个随便盲从的集体,主明当时之所以声望卓著,还是因为他提出了拯救中共于危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且他的很多设想和主张也能引起党内高层的共鸣,王明后来之所以败给毛泽东,不是说他的理论完全错了,大部分原因是他的执行能力和政治谋略比不上毛泽东,随着实践的发展,毛泽东在党内的首席地位也就逐步形成并巩固了,肯定王明只会更突出毛泽东的高明,也更说明党内精英荟萃、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民主决策的集体。有的在论述"农村留守儿童"时,总是把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为是父母不在小孩身边的缘故,认为留守儿童就一定比父母在身边的儿童发展要糟糕,其实这也是偏见,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有复杂的成因,更多的还是远在他乡的父母和负有家庭教养责任的公公、奶奶不会教育的缘故,与父母在不在身旁没有必然的联系。3)符合道德良知和普遍人性。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那么非黑即白的准确认知,如离婚现象增多到底是社会进步还是退步就是众说纷绘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必须具体分析,有些人物的评价还必须联系具体历史背景多角度分析。但无论怎样分析,必须符合道德良知,符合普遍人性。如汪精卫投靠日本,有很多人为他抱不平,认为其主观动机是救中国,客观效果也减少了沦陷区百姓的伤亡,显然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一个人背叛国家,无论其动机如何,都是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裘读,都是对作为中国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伤害,都是应该否定的,不然我们弘扬爱国主义就没有了基本的是非标准了。再说动机是复杂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谁能了解他人的动机呢?有些所谓的心理流露也是某些奸邪之徒逃避历史惩罚的自缢之词,而客观效果更是复杂,如果联系整个中国抗战来分析,其叛国造成的损失就是昭然欲揭了。还有”卖淫合法化”的问题,也是争论纷绘,其实无论怎么说,这个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违背了公序良俗,只会带来道德的堕落。4)符合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方向。一种观点的正确与否,还必须注意分析其时代背景,注意这个观点是否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当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刚刚传播时,比较敏锐的资产阶级文人胡适就预料到了中国政治的血雨腥风,发表了《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上,一切反动阶级及其政治文人都把阶级斗争理论看成是洪水猛兽,看成是中国社会即将出现混乱的思想源头。但阶级斗争恰恰是被压迫阶级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获取政权的不二法门,也是黑暗中国争取光明前途的唯一道路,所以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就热情洋溢地拥抱这个理论,宣传这个理论。尽管受到反动统治者的诽谤,但其生命力却是非常旺盛,并迅速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今天时代不同了,关于阶级的认识有些需要调整,但阶级分析仍然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无产阶级相关的一些概念和选题如共产主义、巴黎公社原则、公有制、共同富裕、人民公仆、理想、信仰、忠诚,等等,都是具有时代价值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选择这些选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剔除其中某些过”左”的理解,吸取其中的精华,并与现实结合,是可以写出很好论文的。鲜明:不能含糊,或者看不出作者的立场和倾向:避免多个矛盾观点同时出现在文章中;概念使用要前后一致。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明确的观点,要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要含含糊糊。对于争议很大的问题如"研究生要不要发表论文”,你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要么赞成,要么反对,不要模棱两可,一会说发表论文有好处,一会又说目前的学术环境发表论文是浪费钱,这是要不得的。再如要你评述”清末新政”,你可以选择三个角度立论:是一场骗局;是一次宪政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失败的改革运动。无论哪一种,你都必须表明态度,并以这个观点展开,这正如辩论,你选择了哪一方,就得站在哪一方说话,当然你也要讲究技巧,要排除对观点不利的因素,要把观点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反对绝对化。另外,作为支撑文章观点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界定,不要让中心概念内容含糊或者内容游移不定。如论述某个领导人的文化思想时,你一定要准确理解”文化”的多重含义以及文中”文化”的特定内涵,避免文章顾此失彼,概念时大时小,从而对一个人思想的把握不全面、不准确。另外我们在分析普世价值、宪政、历史虚无主义的时候,如果是否定它,一定要首先界定它的内涵,如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或者是美国推行的表里不一的美国价值观,宪政就是资产

闻天的文化思想、党建思想时,就把张闻天的写得非常完美,似乎比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还高 明,这也是很不好的。如果真是如此,在党中央负过总责的张闻天就不会在后来的党内斗争中失 败,也不会在后来的高层政治活动中毫无作为。当然,也不要犯另一种错误,就是否定一个人就把 这个人说得一无是处。有的人在评价中共党史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领导人王明时,就把他贬得 一无是处,似乎就只是一个唯共产国际是从、盲目相信书本的书呆子,这也解释不了王明在1937年 12月回国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这段时间内在党内的影响力和政治权威,须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 领导集体绝不是一个随便盲从的集体,王明当时之所以声望卓著,还是因为他提出了拯救中共于危 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且他的很多设想和主张也能引起党内高层的共鸣,王明后来之所以 败给毛泽东,不是说他的理论完全错了,大部分原因是他的执行能力和政治谋略比不上毛泽东,随 着实践的发展,毛泽东在党内的首席地位也就逐步形成并巩固了,肯定王明只会更突出毛泽东的高 明,也更说明党内精英荟萃、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民主决策的集体。有的在论述"农村留守儿童"时,总 是把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为是父母不在小孩身边的缘故,认为留守儿童就一定比父母在身 边的儿童发展要糟糕,其实这也是偏见,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有复杂的成因,更多的还是远在他乡的 父母和负有家庭教养责任的公公、奶奶不会教育的缘故,与父母在不在身旁没有必然的联系。 3)符合道德良知和普遍人性。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那么非黑即白的准确认知,如离婚 现象增多到底是社会进步还是退步就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必须具体分析,有些人物的评 价还必须联系具体历史背景多角度分析。但无论怎样分析,必须符合道德良知,符合普遍人性。如 汪精卫投靠日本,有很多人为他抱不平,认为其主观动机是救中国,客观效果也减少了沦陷区百姓 的伤亡,显然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一个人背叛国家,无论其动机如何,都是对爱国主义情 感的亵渎,都是对作为中国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伤害,都是应该否定的,不然我们弘扬爱国主 义就没有了基本的是非标准了。再说动机是复杂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谁能了解他人的动机呢? 有些所谓的心理流露也是某些奸邪之徒逃避历史惩罚的自缢之词,而客观效果更是复杂,如果联系 整个中国抗战来分析,其叛国造成的损失就是昭然欲揭了。还有"卖淫合法化"的问题,也是争论纷 纭,其实无论怎么说,这个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违背了公序良俗, 只会带来道德的堕落。 4)符合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方向。一种观点的正确与否,还必须注意分析其时代背景,注意 这个观点是否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当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刚刚传播时,比较敏锐的资 产阶级文人胡适就预料到了中国政治的血雨腥风,发表了《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 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上,一切反动阶级及其政治文人都把阶级斗争理论看成是洪水猛兽,看 成是中国社会即将出现混乱的思想源头。但阶级斗争恰恰是被压迫阶级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是无 产阶级获取政权的不二法门,也是黑暗中国争取光明前途的唯一道路,所以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 播者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就热情洋溢地拥抱这个理论,宣传这个理论。尽管受到反动统治 者的诽谤,但其生命力却是非常旺盛,并迅速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今天时代不同了,关于阶 级的认识有些需要调整,但阶级分析仍然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无产阶级相关的一些概念和 选题如共产主义、巴黎公社原则、 公有制、共同富裕、人民公仆、理想、信仰、忠诚,等等,都是具有时代价值的,也是符合历史发 展方向的,选择这些选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剔除其中某些过"左"的理解,吸取其中的精华,并与 现实结合,是可以写出很好论文的。 鲜明:不能含糊,或者看不出作者的立场和倾向;避免多个矛盾观点同时出现在文章中; 概念使用要前后一致。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明确的观点,要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 要含含糊糊。对于争议很大的问题如"研究生要不要发表论文",你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要么 赞成,要么反对,不要模棱两可,一会说发表论文有好处,一会又说目前的学术环境发表论文是浪 费钱,这是要不得的。再如要你评述"清末新政",你可以选择三个角度立论:是一场骗局;是一次 宪政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失败的改革运动。无论哪一种, 你都必须表明态度,并以这个观点展开,这正如辩论,你选择了哪一方,就得站在哪一方说话,当 然你也要讲究技巧,要排除对观点不利的因素,要把观点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反对绝对化。另 外,作为支撑文章观点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界定,不要让中心概念内容含糊或者内 容游移不定。如论述某个领导人的文化思想时,你一定要准确理解"文化"的多重含义以及文中"文 化"的特定内涵,避免文章顾此失彼,概念时大时小,从而对一个人思想的把握不全面、不准确。另 外我们在分析普世价值、宪政、历史虚无主义的时候,如果是否定它,一定要首先界定它的内涵, 如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或者是美国推行的表里不一的美国价值观,宪政就是资产

阶级的虚伪的民主政治,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革命历史的错误的历史观等等,树立靶子,才能进行批驳,不然容易给人以极”左”形象或者明显违背常识。新颖:不能老生常谈,要根据时代发展,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观点。评判学术论文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术观点要有独创性,要提出自已的新观点。创新是论文生命力的体现,创新不是故意的标新立异,不是颠倒是非,是在继承前人观点基础上的综合提炼或者引申发展。如立宪运动一直被认为是与革命运动相对立的保守的反动运动,但有学者提出立宪运动相对于顽固派来说也是政治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革命。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李鸿章的评价,华国锋的评价,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内容,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韩刚对华国锋传统”一功四过”(一功就是粉碎”四人帮”;四过就是推行”两个凡是”,阻挠冤假错案的平反,制造和接受对他本人的个人票拜,经济工作中的洋冒进)的评价提出的质疑就很有新意。随着邓小平、华国锋等政治老人的逝世,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当年比较敏感的人和事都变得不再敏感,中央对华国锋的评价也更为客观。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刚提出了自已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的一功写得太轻飘飘,淡化了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的主导性、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没有华国锋的胆识和大无畏精神,恐怕中国的历史就要重写。四过也不全是事实,”两个凡是”也只是政治需要,是急剧变化形势下的权宜之计,华国锋敢于粉碎四人帮,恰恰说明他并不执行和代表”两个凡是”;他并没有阻挠老干部的复出,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就为邓小平的复出创造机会和条件,为避免社会动荡和民众的误解,华国锋是要做到水到渠成,以其一把手的地位,真要阻挠,就不会有大量冤假错案的平反高潮;华国锋是中共党内不多见的作风民主的领导人,也是党内比较弱势的领导人,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多还健在的情况下,制造个人票拜无从谈起,相反他还能真诚接受党内的批评;洋冒进也是事出有因,其效果总的说来也是好的。这样的分析很新颖,也有说服力。深刻:要善于从多个层面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论文的分析一定要讲厚度、深度,要善于对一个问题进行多个层面巧妙的条分缕析,能够从现象看到本质。很多人津津乐道”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并以能够自创新词为最大成功。但有学者提出要少用、慎用”中国模式”,原因一是模式都有贬义意味,带有僵化、教条的意思;二是容易引起中国威胁论的麻烦,好像中国要和美国对着干,中国要引领世界潮流,这对于国力不是很强盛的中国不是好事;三是中国模式容易让某些不怀好意的人进行歪曲的概括,如”儒家资本主义”,”威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威权政治”,“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发展之中,还没有定型,过早归纳一些条条框框不利于我们的继续探索,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就比较深刻了。(二)材料要准确、权威、前沿、规范、全面、具有代表性1)准确:第一手材料,要看原始档案。引用材料一定要看原始出处,千万不要随便的引用别人的二手材料。很多的二手材料都不准确,都是以讹传讹,甚至是越传越错。另外还要了解某些历史文献的改动情况,如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相当多的篇幅是建国后毛泽东和一班秀才对原来文献进行修订了的。选集有些文献反映了毛泽东对某些问题思考的深入以及观点和看法的变动。研究党史者甚至可以根据毛泽东的修改情况来考察毛泽东本人思想的变化轨迹和中共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引用文献不能算改,不能为避免重复率而随意改动,必须反复核对,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与文献背离。要熟读经典著作,明确其来源出处。要多看相关图书,大致知道从何处获得相关材料。如中国共产党何时成立,学术界有三种看法,一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还有一种看法是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发起组成立就标志着共产党成立,还有一种看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过程,其上限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其下限是中共二大甚至延伸到中共三大。关于1920年共产党成立的证明材料,要知道从早期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物的相关文集中获取,如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蔡和森、董必武文集或者选集中都有相关说法。要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大致可以从《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中获取。2)权威:要引用名家、名刊、名书,当事人的口述。写学术论文肯定要参考前人成果,并要做文献综述,这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文献综述,要引用对所阐述问题有相当见解的人的成果,如研究辛亥革命就要注意华中师大的章开沅、马敏、朱英、严昌洪以及武大的冯天瑜等人的成果;研究张闻天就要涉猎程中原、张培森、何方等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蒋介石就要参考杨天石、杨奎松

阶级的虚伪的民主政治,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革命历史的错误的历史观等 等,树立靶子,才能进行批驳,不然容易给人以极"左"形象或者明显违背常识。 新颖:不能老生常谈,要根据时代发展,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观点。评判学术论文好坏的 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术观点要有独创性,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创新是论文生命力的体现,创新不 是故意的标新立异,不是颠倒是非,是在继承前人观点基础上的综合提炼或者引申发展。如立宪运 动一直被认为是与革命运动相对立的保守的反动运动,但有学者提出立宪运动相对于顽固派来说也 是政治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革命。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李鸿章的评价,华国锋的 评价,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内容,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韩刚对华国锋 传统"一功四过"(一功就是粉碎"四人帮";四过就是推行"两个凡是",阻挠冤假错案的平反,制造 和接受对他本人的个人崇拜,经济工作中的洋冒进)的评价提出的质疑就很有新意。随着邓小平、 华国锋等政治老人的逝世,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当年比较敏感 的人和事都变得不再敏感,中央对华国锋的评价也更为客观。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刚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他认为传统的一功写得太轻飘飘,淡化了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的主导性、关键性作 用,可以说没有华国锋的胆识和大无畏精神,恐怕中国的历史就要重写。四过也不全是事实,"两个 凡是"也只是政治需要,是急剧变化形势下的权宜之计,华国锋敢于粉碎四人帮,恰恰说明他并不执 行和代表"两个凡是";他并没有阻挠老干部的复出,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就为邓小平的复出创 造机会和条件,为避免社会动荡和民众的误解,华国锋是要做到水到渠成,以其一把手的地位,真 要阻挠,就不会有大量冤假错案的平反高潮;华国锋是中共党内不多见的作风民主的领导人,也是 党内比较弱势的领导人,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多还健在的情况下,制造个人崇拜无从谈起, 相反他还能真诚接受党内的批评;洋冒进也是事出有因,其效果总的说来也是好的。这样的分析很 新颖,也有说服力。 深刻:要善于从多个层面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论文的分析一定要讲厚度、深度,要善于对 一个问题进行多个层面巧妙的条分缕析,能够从现象看到本质。很多人津津乐道"中国模式"、"北京 共识",并以能够自创新词为最大成功。但有学者提出要少用、慎用"中国模式",原因一是模式都有 贬义意味,带有僵化、教条的意思;二是容易引起中国威胁论的麻烦,好像中国要和美国对着干, 中国要引领世界潮流,这对于国力不是很强盛的中国不是好事;三是中国模式容易让某些不怀好意 的人进行歪曲的概括,如"儒家资本主义","威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威权政治","高消耗、高投 入、低效率、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发展之中,还没有定型, 过早归纳一些条条框框不利于我们的继续探索,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就比较深刻 了。 (二)材料要准确、权威、前沿、规范、全面、具有代表性 1)准确:第一手材料,要看原始档案。引用材料一定要看原始出处,千万不要随便的引用别 人的二手材料。很多的二手材料都不准确,都是以讹传讹,甚至是越传越错。另外还要了解某些历 史文献的改动情况,如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相当多的篇幅是建国后毛泽东和一班秀才对 原来文献进行修订了的。选集有些文献反映了毛泽东对某些问题思考的深入以及观点和看法的变 动。研究党史者甚至可以根据毛泽东的修改情况来考察毛泽东本人思想的变化轨迹和中共历史发展 的曲折过程。引用文献不能篡改,不能为避免重复率而随意改动,必须反复核对,一个字、一个标 点都不能与文献背离。要熟读经典著作,明确其来源出处。要多看相关图书,大致知道从何处获得 相关材料。如中国共产党何时成立,学术界有三种看法,一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中 国共产党成立,还有一种看法是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发起组成立就标志着共产党成立,还有一种看 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过程,其上限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其下限是中共二大甚至延伸到中共 三大。关于1920年共产党成立的证明材料,要知道从早期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物的相关文集中获 取,如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蔡和森、董必武文集或者选集中都有相关说法。要知道马克思、 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大致可以从《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中获取。 2)权威:要引用名家、名刊、名书,当事人的口述。写学术论文肯定要参考前人成果,并要 做文献综述,这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文献综述,要引用对所阐述问题有相当见解的人的成果,如 研究辛亥革命就要注意华中师大的章开沅、马敏、朱英、严昌洪以及武大的冯天瑜等人的成果;研 究张闻天就要涉猎程中原、张培森、何方等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蒋介石就要参考杨天石、杨奎松

汪朝光等人的研究,浙江大学有专门的蒋介石研究中心;研究蔡和森就要注意李永春、纪亚光、徐方平等人;研究辉代英就要注意李良明等人,这些人都在研究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方面下了相当功夫,看他们的文献基本就了解了权威性的观点。要学会引用当事人的口述和回忆,毕竟当事人如果不带偏见或者故意歪曲,对发生的历史事件是最有发言权的,如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到底是他自己的主意还是蒋介石的电令,这是争论很大的。其实张学良晚年的多次回忆说是他自己的责任,是判断失误的结果,这是可信的,晚年的张学良是解除了束缚、住在远离台湾的夏威夷的,也是没有任何顾虑和顾忌了的,没有谁会愿意自己背黑锅、背骂名带到黄土堆里去的。蒋介石当年的日记和行踪也能够说明这一点。要引用正规的、权威的出版社和中央的正式决议,运用野史、回忆录都要谨慎。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之所以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一部信史,就因为他引用的材料都是正规的中央文献,有明确的出处和来源,当然这本书的心理分析方法以及权力斗争的叙事方式还是值得商的。对有争议的问题,作为中共党史专业学生一定要以中央文献和领袖人物的讲话作为依据。3)前沿:要引用最新、最有代表性、最有水平的学术文章。期刊一般要引用近几年的,除非是作学术史的梳理可以引用上个世纪的;要引用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学术成果,不要引用和自已水平差不多的甚至比自己还差的人的学术成果,如博士引用硕士的学位论文,这没有意义;要引用新挖掘的史料和文献,如研究蒋介石,要引用最新出版的《蒋介石日记》,研究王明,可以引用郭德宏主编的2014年出版的《王明年谱》,这个年谱很有特点,他把有关王明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作为重要内容放在里面。引用马列文献,尽量运用2009年出版的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的《列宁专题文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了中文第二版的尽量用中文第二版,因为第二版是根据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历史考证版为蓝本,同时参考德、英、俄等其他版本为基础编译的比第一版根据俄文版编译的更准确。研究光绪之死要知道最新的科技成果的检测结论,光绪之死的研究也是经历了一个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研究过程,最新通过高科技检测手段,证实光绪确实是中毒而死,但谁下的毒还是没有定论。4)规范:参考文献的引用要符合特定对象的要求和学术规范。如发表论文一定要符合相关期刊要求,据我所知道的,《社会主义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学术论坛》、《学习与实践》各有自已独特的要求,你如果偷懒,用固定的格式投稿,人家会认为你是一稿多投而拒绝看你的稿子,即使内容很好,人家愿意看,编辑也觉得修改格式太麻烦而拒绝发你的文章,因此一定要根据期刊规范选择合适的方式。其次要符合学校要求,每个学校对学位论文都有自已特定的要求,必须认真按照规范操作。参考文献转引要重视原引者的贡献,要标注,有些文献作为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你如果不标注,编辑认为你不诚实,自己也会良心不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要有区分,该直接引用的就直接引用,有些只需要引用别人的观点,可以概括性的叙述的就间接引用,间接引用也是引用,也要符合规范,要标注。引用要恰当,要对所论述问题有帮助,具有针对性,不要为引用而引用。5)全面、富有代表性:引用文献要丰富,要全面,要注意引用不同方面的材料。如有人要作翻案文章,认为袁世凯不能说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所以取代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复杂时代的一种历史必然,不能因为他后来称帝而否定他当时的历史贡献。他为了反映这种历史必然,选择了清政府特别是隆裕皇太后为首的清廷的主动让位和授权,革命党的困境及其孙中山、黄兴、汪精卫等人的想法、言行,立宪派特别是张赛、梁启超、汤化龙等的企盼及其想法,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及其中国内政的干涉和影响,北洋系的态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应,这些不同方面的反应就比较全面了。为了说明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希望所在,可以运用美国政府、苏联政府、美国考察团、苏联观察组、民主党派对延安的观感、老百姓的感受、国民党各个阶层包括蒋介石自已对共产党的认识来说明,抗战后很多对共产党持有深刻认识的中外人士都认为未来的天下是共产党的,国民党由于其腐败、其政党特点和治理方式是不可能解决中国问题并赢得战争的。6)材料选择要客观,不能为某种立场或目的人为的取舍材料,造成历史的不真实。如关于文革发动的标志性事件《评新编历史剧》,目前有四种写法。一种是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着重强调江青的"心怀鬼胎,秘密策划",对毛泽东在其中的作用不置可否,只说毛泽东"为成见所蔽而批准姚文的发表"。第二种是逢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认为姚文元这篇文章是在江青策划下写出来的,写好后给毛泽东看过并经他同意发表。“第三种是哈佛大学麦克法尔的"文革史",谈到了毛泽东的主导性作用,"1965年2月24日,毛泽东派遣妻子江青到上海执行一项秘密使命来点燃文革的火种。“第四种则是”武汉版的《毛泽东思想万岁》,1967年5月,毛泽东在接见阿

汪朝光等人的研究,浙江大学有专门的蒋介石研究中心;研究蔡和森就要注意李永春、纪亚光、徐 方平等人;研究恽代英就要注意李良明等人,这些人都在研究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方面下了相当功 夫,看他们的文献基本就了解了权威性的观点。要学会引用当事人的口述和回忆,毕竟当事人如果 不带偏见或者故意歪曲,对发生的历史事件是最有发言权的,如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到 底是他自己的主意还是蒋介石的电令,这是争论很大的。其实张学良晚年的多次回忆说是他自己的 责任,是判断失误的结果,这是可信的,晚年的张学良是解除了束缚、住在远离台湾的夏威夷的, 也是没有任何顾虑和顾忌了的,没有谁会愿意自己背黑锅、背骂名带到黄土堆里去的。蒋介石当年 的日记和行踪也能够说明这一点。要引用正规的、权威的出版社和中央的正式决议,运用野史、回 忆录都要谨慎。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之所以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一部信史,就因为他引用 的材料都是正规的中央文献,有明确的出处和来源,当然这本书的心理分析方法以及权力斗争的叙 事方式还是值得商榷的。对有争议的问题,作为中共党史专业学生一定要以中央文献和领袖人物的 讲话作为依据。 3)前沿:要引用最新、最有代表性、最有水平的学术文章。期刊一般要引用近几年的,除非 是作学术史的梳理可以引用上个世纪的;要引用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学术成果,不要引用和自己水 平差不多的甚至比自己还差的人的学术成果,如博士引用硕士的学位论文,这没有意义;要引用新 挖掘的史料和文献,如研究蒋介石,要引用最新出版的《蒋介石日记》,研究王明,可以引用郭德 宏主编的2014年出版的《王明年谱》,这个年谱很有特点,他把有关王明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作为重 要内容放在里面。引用马列文献,尽量运用2009年出版的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 的《列宁专题文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了中文第二版的尽量用中文第二版,因为第二版是 根据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历史考证版为蓝本,同时参考德、英、俄等其他版本为基础编译的, 比第一版根据俄文版编译的更准确。研究光绪之死要知道最新的科技成果的检测结论,光绪之死的 研究也是经历了一个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研究过程,最新通过高科技检测手段,证实光绪确实是中 毒而死,但谁下的毒还是没有定论。 4)规范:参考文献的引用要符合特定对象的要求和学术规范。如发表论文一定要符合相关期 刊要求,据我所知道的,《社会主义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学术论坛》、 《学习与实践》各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你如果偷懒,用固定的格式投稿,人家会认为你是一稿多投 而拒绝看你的稿子,即使内容很好,人家愿意看,编辑也觉得修改格式太麻烦而拒绝发你的文章, 因此一定要根据期刊规范选择合适的方式。其次要符合学校要求,每个学校对学位论文都有自己特 定的要求,必须认真按照规范操作。参考文献转引要重视原引者的贡献,要标注,有些文献作为一 般人是看不到的,你如果不标注,编辑认为你不诚实,自己也会良心不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要 有区分,该直接引用的就直接引用,有些只需要引用别人的观点,可以概括性的叙述的就间接引 用,间接引用也是引用,也要符合规范,要标注。引用要恰当,要对所论述问题有帮助,具有针对 性,不要为引用而引用。 5)全面、富有代表性:引用文献要丰富,要全面,要注意引用不同方面的材料。如有人要 作翻案文章,认为袁世凯不能说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所以取代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复杂 时代的一种历史必然,不能因为他后来称帝而否定他当时的历史贡献。他为了反映这种历史必然, 选择了清政府特别是隆裕皇太后为首的清廷的主动让位和授权,革命党的困境及其孙中山、黄兴、 汪精卫等人的想法、言行,立宪派特别是张謇、梁启超、汤化龙等的企盼及其想法,列强对中国革 命的态度及其中国内政的干涉和影响,北洋系的态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应,这些不 同方面的反应就比较全面了。为了说明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希望所在,可以运用 美国政府、苏联政府、美国考察团、苏联观察组、民主党派对延安的观感、老百姓的感受、国民党 各个阶层包括蒋介石自己对共产党的认识来说明,抗战后很多对共产党持有深刻认识的中外人士都 认为未来的天下是共产党的,国民党由于其腐败、其政党特点和治理方式是不可能解决中国问题并 赢得战争的。 6)材料选择要客观,不能为某种立场或目的人为的取舍材料,造成历史的不真实。如关于 文革发动的标志性事件《评新编历史剧》,目前有四种写法。一种是王年一《大动乱的 年代》,着重强调江青的"心怀鬼胎,秘密策划",对毛泽东在其中的作用不置可否,只说毛泽东"为 成见所蔽而批准姚文的发表"。第二种是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认为"姚文元这篇文章 是在江青策划下写出来的,写好后给毛泽东看过并经他同意发表。"第三种是哈佛大学麦克法尔的"文 革史",谈到了毛泽东的主导性作用,"1965年2月24日,毛泽东派遣妻子江青到上海执行一项秘密使 命来点燃文革的火种。"第四种则是"武汉版"的《毛泽东思想万岁》,1967年5月,毛泽东在接见阿

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时的谈话:“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应该从1965年冬姚文元同志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开始。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在某些部门、某些地方,被修正主义把持了,真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当时我建议××同志组织一下文章批判海瑞罢官,但就在这个红色城市无能为力,无奈只好到上海去组织。最后文章写好了,我看了3遍,认为基本可以,让××同志拿回去发表。我建议再让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一下,但××同志建议:“文章就这样发表的好,我看不用叫恩来同志、康生同志看了。“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呢?只要联系到文革特定的时代背景,第三、第四种恐怕更接近历史真实。第一、第二种是有意无意在推卸毛泽东的责任。也许,为尊者讳,采取较为隐嗨的写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文革这样大的事件,想方设法避开毛泽东在其中起的主导性作用,既不真实又与党的历史决议对文革的否定和毛泽东的责任论述不符,更会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和无所适从。现在,很多的文革人物都粉墨登场,有些甚至在美化文革史,如戚本禹的《戚本禹回忆录》、徐景贤的《十年一梦》、还有"乌有之乡"之类"左"派网站就在为文革招魂,这就不利于我们深刻反思文革,也不利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走向前进。(三)语言、结构和整体形式都要符合论文要求语言:生动活泼,准确,通顺,不自创词语,不运用网络词语。学术论文的语言不要求如诗歌散文那样华丽、优美,它要的是准确表达观点,一定要注意某些语言的准确含义,如滥筋是个贬义词,肇因也是贬义词,解构、消解也不要滥用,要注意不要把意思搞反了。双重否定就是肯定,三重否定还是否定,很多人在这方面经常出错。结构:层次清晰,论述要有逻辑性,布局匀称,每个段落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文章一定要层次清晰,逻辑清楚,学位论文一般有成熟的比较标准的框架结构,如绪论一般是选题缘由及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及其创新点,第一章一般是基本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的阐述,第二章则是问题出现的背景、现状及其成因,第三章则是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路径等等。文章布局要匀称,要有建筑学上的美感,也就是每个部分字数要相对一致,长的一万多字,短的也要有五千字左右,不要有的章节几万字,有的章节三两千字,那就太不协调了。文章要有总论点、分论点,每个段落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且仅仅有一个中心,这样才会逻辑清晰。文章整体形式要符合规范: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都有讲究。标题不要太长,最长不超过25个字;标题不要太大,不要太空洞,必要时可以设置副标题,从内容、方法、时间节点上予以限制;提倡小题大做,题目少,挖掘就比较深,内容就比较集中。摘要要用三人称,不要用第一人称,摘要是对文章整个内容的概括,不要去谈写作方法、写作目的或者背景什么的关键词不是对文章标题的分解,设置关键词是为了论文检索用的,没有检索意义的词语是不能够作为关键词的,关键词也不一定非要是标题中出现的词语。辞章的巧妙运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学术指导和学术训练,教师要重视课程论文的检查、督促,同学们则必须反复训练,写日记、写读后感就是一种最有效、最实用的训练学术水平的手段。(四)名家论文写作经验谈如何写好学术论文,除了我这里讲的几点方法外,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史学科点负责人张静如老先生曾给我们提了几点建议,很有价值,现在摘录如下:怎样撰写学术论文马列指导不走样,思想解放不保守观点明确不含糊,分析透彻不肤浅重点突出不平淡,材料详实不堆砌结构严谨不松散,逻辑清晰不混乱文字流畅不罗,标点正确不出错注释完整不遗漏,通俗易懂不艰涩以上样样都做到,堪称一篇好文章

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时的谈话:"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应该从1965年冬姚文元同志对‘海瑞罢 官’的批判开始。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在某些部门、某些地方,被修正主义把持了,真是水泼不 进,针插不进。当时我建议××同志组织一下文章批判‘海瑞罢官’,但就在这个红色城市无能为力,无 奈只好到上海去组织。最后文章写好了,我看了3遍,认为基本可以,让××同志拿回去发表。我建议 再让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一下,但××同志建议:‘文章就这样发表的好,我看不用叫恩来同志、康生 同志看了’。"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呢?只要联系到文革特定的时代背景,第三、第四种恐怕更接 近历史真实。第一、第二种是有意无意在推卸毛泽东的责任。也许,为尊者讳,采取较为隐晦的写 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文革这样大的事件,想方设法避开毛泽东在其中起的主导性作用,既不真实, 又与党的历史决议对文革的否定和毛泽东的责任论述不符,更会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和无所适从。 现在,很多的文革人物都粉墨登场,有些甚至在美化文革史,如戚本禹的《戚本禹回忆录》、徐景 贤的《十年一梦》、还有"乌有之乡"之类"左"派网站就在为文革招魂,这就不利于我们深刻反思文 革,也不利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走向前进。 (三) 语言、结构和整体形式都要符合论文要求 语言:生动活泼,准确,通顺,不自创词语,不运用网络词语。学术论文的语言不要求如诗 歌散文那样华丽、优美,它要的是准确表达观点,一定要注意某些语言的准确含义,如滥觞是个贬 义词,肇因也是贬义词,解构、消解也不要滥用,要注意不要把意思搞反了。双重否定就是肯定, 三重否定还是否定,很多人在这方面经常出错。 结构:层次清晰,论述要有逻辑性,布局匀称,每个段落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文章一定要层次清晰,逻辑清楚,学位论文一般有成熟的比较标准的框架结构,如绪论一般是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及其创新点,第一章一般是基本概念的界定、基础 理论的阐述,第二章则是问题出现的背景、现状及其成因,第三章则是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路 径等等。文章布局要匀称,要有建筑学上的美感,也就是每个部分字数要相对一致,长的一万多 字,短的也要有五千字左右,不要有的章节几万字,有的章节三两千字,那就太不协调了。文章要 有总论点、分论点,每个段落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且仅仅有一个中心,这样才会逻辑清晰。 文章整体形式要符合规范: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都有讲究。标题不要太 长,最长不超过25个字;标题不要太大,不要太空洞,必要时可以设置副标题,从内容、方法、时 间节点上予以限制;提倡小题大做,题目少,挖掘就比较深,内容就比较集中。摘要要用三人称, 不要用第一人称,摘要是对文章整个内容的概括,不要去谈写作方法、写作目的或者背景什么的。 关键词不是对文章标题的分解,设置关键词是为了论文检索用的,没有检索意义的词语是不能够作 为关键词的,关键词也不一定非要是标题中出现的词语。 辞章的巧妙运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学术指导和学术训练,教师要重视课程论文的检查、督促,同学 们则必须反复训练,写日记、写读后感就是一种最有效、最实用的训练学术水平的手段。 (四)名家论文写作经验谈 如何写好学术论文,除了我这里讲的几点方法外,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 史学科点负责人张静如老先生曾给我们提了几点建议,很有价值,现在摘录如下: 怎样撰写学术论文 马列指导不走样,思想解放不保守 观点明确不含糊,分析透彻不肤浅 重点突出不平淡,材料详实不堆砌 结构严谨不松散,逻辑清晰不混乱 文字流畅不罗嗦,标点正确不出错 注释完整不遗漏,通俗易懂不艰涩 以上样样都做到,堪称一篇好文章

武汉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中共党史学科点负责人丁俊萍老师曾给我们谈了她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想法,也很有参考价值,现在摘录如下:怎样从事学术创作一、夯实研究基础1)加强专业训练2)注重学术积淀(学习阅读厚积薄发)二、保持研究兴趣1)责任与感性2)观察与思考3)激发和培育三、明确研究方向1)与所在学科方向一致2)与所在团队协调3)方向少,一以贯之4)辐射扩散四、确定研究重点1)学术前沿2)国家社会需要3)可持续,能拓展,易发散4)周边环境与个人学术能力五、确定研究选题1)真问题,问题意识2)重点、难点问题3)学术价值4)社会价值5)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六、发挥主观能动性1)潜心坚守、刻苦钻研2)思考与感悟3)融会贯通、挖掘拓展

武汉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中共党史学科点负责人丁俊萍老师曾给我们谈 了她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想法,也很有参考价值,现在摘录如下: 怎样从事学术创作 一、夯实研究基础 1)加强专业训练2)注重学术积淀(学习阅读厚积薄发) 二、保持研究兴趣 1)责任与感性2)观察与思考3)激发和培育 三、明确研究方向 1)与所在学科方向一致2)与所在团队协调3)方向少,一以贯之4)辐射扩散 四、确定研究重点 1)学术前沿 2)国家社会需要 3)可持续,能拓展,易发散4)周边环境与个人学术能力 五、确定研究选题 1)真问题,问题意识2)重点、难点问题 3)学术价值4)社会价值5)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六、发挥主观能动性 1)潜心坚守、刻苦钻研 2)思考与感悟 3)融会贯通、挖掘拓展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