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805.0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但由于我们一段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弄懂,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左"的错误,导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历史积淀,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升,也是对历代学人和先进分子关于中国现代化思考的一种总结。本讲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现实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并对与此相关的概念体系进行解析,从多方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发展图景。(一)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长期以来中学教科书喜欢沿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述。一个"沦”字,意在说明中国此后的多灾多难,同时也含有倒退之义,给人的感觉是要从总体上对这段历史加以否定,用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解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但到底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人民对它的理解是含糊的。1981年3月12日,李时岳在《人民日报》发表《评洋务运动》,指出近代中国"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这是个向下沉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以此为标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学术争鸣。有人把这个概念分成两个部分理解,从主权国家转为半殖民地状态,当然是一种倒退,但从封建国家到半封建国家却是一种进步,这是根本性东西;如果用"沦"概括这段历史的变化,就不能准确定位近代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的历史趋势。当然也有人从整体上理解这个概念,指出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指出了近代中国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结合下的一种特殊的畸形的发展状态。要准确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我们还必须对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早提出半封建的恩格斯,半殖民地的是列宁,明确使用这一概念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是蔡和森。毛泽东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是在1936年的《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用这一概念正式定位中国社会性质是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何时形成半殖民地,这个没有争论,都认为是1901年;但中国何时形成半封建,却有分歧,有人认为是1901年,有人认为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有人认为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主要是标准不同,有经济标准,有政权标准,实际上是从量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成分。还有的人干脆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类型,即是一种不成熟的、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实际上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重复。能不能够叫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呢?好处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与马克思的一般社会形态演变的称谓一致,缺陷是量上不够,并对近代史的主题造成混乱,对革命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对这一问题有较好研究的有李时岳、郭世佑,刘跃,方小年,林有能等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哪些特点呢?沙健孙等人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科书把它归纳为六个特点。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全方位控制中国,成为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二是中国的封建主义与资本帝国主义勾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三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缓慢,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且民族资产阶级存在软弱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四是中国的人民大众深受多重剥削和压迫,具有最坚定的革命性和革命的彻底性;五是中国社会还是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六个特点其实是很容易记忆的,有四点是讲述影响中国社会的几种基本力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新兴资本主义和人民大众;另外两点是讲述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主要是不平衡)。这些特点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它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只有清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我们才能理解中国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应该走怎样的革命道路,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也才会深深地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社会发展 的道路,但由于我们一段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弄懂,实践中也 出现了一些"左"的错误,导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又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历史积淀,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升,也 是对历代学人和先进分子关于中国现代化思考的一种总结。本讲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 问题进行研究,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现实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并对与此相 关的概念体系进行解析,从多方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发展图景。 (一)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长期以来中学教科书喜欢沿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述。一 个"沦"字,意在说明中国此后的多灾多难,同时也含有倒退之义,给人的感觉是要从总体上对这段 历史加以否定,用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解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但到底什么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人民对它的理解是含糊的。1981年3月12日,李时岳在《人民 日报》发表《评洋务运动》,指出近代中国"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 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这是个向上发 展的过程。"以此为标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学术争鸣。有人把这个概念分成两个部分理解, 从主权国家转为半殖民地状态,当然是一种倒退,但从封建国家到半封建国家却是一种进步,这是 根本性东西;如果用"沦"概括这段历史的变化,就不能准确定位近代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 过渡"的历史趋势。当然也有人从整体上理解这个概念,指出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指 出了近代中国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结合下的一种特殊的畸形的发展状态。 要准确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我们还必须对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最早提出半封建的恩格斯,半殖民地的是列宁,明确使用这一概念说明中国社会性质 的是蔡和森。毛泽东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是在1936年的《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用这一概念正 式定位中国社会性质是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何时形成半殖民地,这个没有争 论,都认为是1901年;但中国何时形成半封建,却有分歧,有人认为是1901年,有人认为是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有人认为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主要是标准不同,有经济标准,有政权标 准,实际上是从量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成分。还有的人干脆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 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类型,即是一种不成熟的、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实际上就是上个世纪30 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重复。能不能够叫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呢?好处 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与马克思的一般社会形态演变的称谓一致,缺陷 是量上不够,并对近代史的主题造成混乱,对革命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对这一问题有较好研究的有 李时岳、郭世佑,刘跃,方小年,林有能等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哪些特点呢?沙健孙等人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科书把它归纳为 六个特点。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全方位控制中国,成为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二是中国的封建主义 与资本帝国主义勾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三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缓慢,始终没有成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且民族资产阶级存在软弱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四是中国的人 民大众深受多重剥削和压迫,具有最坚定的革命性和革命的彻底性;五是中国社会还是地主对农民 的封建剥削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六个特点其实是很容易 记忆的,有四点是讲述影响中国社会的几种基本力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新兴资本主义和人民 大众;另外两点是讲述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主要是不平衡)。这些 特点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它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 据。只有清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我们才能理解中国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应该走怎样的革命道路, 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也才会深深地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 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

(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划分传统观点都把1840到1919作为近代史,1919到1949作为现代史。这样划分能够强调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历史作用,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这是上个世纪的主流观点。但自上个世纪未开始,学术界逐渐倾向于将1840到1949作为近代史,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现代史的开端。理由:(1)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完整的"两半社会"形态。如果五四运动后的30年不归于近代史,那么就不能反映“两半社会的全过程,从而也就割裂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完整性和民主革命的连续性。(2)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60多年,把90多年前到60多年前的历史划为现代史,且现代史只有30年;把60多年前作为当代史的起点,当代史跨度60多年,这不符合大众的思维习惯,因为一般来说当代史总是较现代史要短的。还有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说成当代史也不很妥当。毕竟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而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作为当代史的起点,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容易被大众接受。再说近代、现代、当代都是时间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应也会发生变化。(3)以五四运动作为划分近现代史的界限,不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化,也不利于中共党史研究的拓展。除了以上两种主要观点外,学术界还存在以下几种主张:如根据中国传统史学,按照朝代来划分,将1840年以来的历史划分为晚清史、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按照政权更迭来划分,可分为晚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中华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时期四段。也有人主张中国近代史应该从1644年满清入关算起,这既与世界近代史接轨,也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出中国历史自身演变的轨迹。如著名的旅美学者徐中约教授就认为中国近代史要从清朝建立算起。他认为:"如果我们对前期的机构制度不甚了了的话,那么我们将无法全面评判19世纪和20世纪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但是,如果对原先的机构缺乏相当了解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这种转化的效果。”(《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第2~3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这样划分似乎与世界史同步,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混淆了近代历史主题,把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与资本一一帝国主义的矛盾变成了狭的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内部民族矛盾,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利于共产党宏大历史叙事的构建,也夸大了国民党的历史作用。(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及其特点构成资产阶级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占有生产资料,二是利用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如果不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素,就不能够称之为资产阶级。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小资产阶级算不算资产阶级呢?所谓的小资产阶级通常指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如手工业者,个体小商小贩,个体企业主,他们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但他们没有雇工剥削,主要靠自食其力,所以不能算是资产阶级。注意政治学的资产阶级与社会学上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这不是哲学上的"白马非马"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买办资产阶级(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我们往往叫它官僚资产阶级,或者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有时也就叫大资产阶级),它们是革命的对象。民主革命并不把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之所以要消灭官僚资产阶级,不是因为它的资产阶级属性,而是因为它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它们是革命的动力,民族资产阶级最大的特点是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和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里里带来的特点就是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有经济上的软弱性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经济上的软弱性主要表现在这五个方面: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抗战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之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料等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力低。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上的软弱性决定了其在政治上的软弱性:一是不敢发动农民,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是害怕政府官僚的敲诈勒索和巧取豪夺,害怕帝国主义

(二)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划分 传统观点都把1840到1919作为近代史,1919到1949作为现代史。这样划分能够强调中国共产党 开天辟地的历史作用,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这是上个世纪的主流观点。但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学 术界逐渐倾向于将1840到1949作为近代史,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现代史的开端。理由: (1)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完整的"两半社会"形态。如果五四运动后的30年不 归于近代史,那么就不能反映"两半社会"的全过程,从而也就割裂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完整性和民主革 命的连续性。(2)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60多年,把90多年前到60多年前的历史划为现代史,且现 代史只有30年;把60多年前作为当代史的起点,当代史跨度60多年,这不符合大众的思维习惯,因 为一般来说当代史总是较现代史要短的。还有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说成当代史也不很妥当。毕竟改 革开放已经30多年,而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作为当代史的 起点,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容易被大众接受。再说近代、现代、当代都是时间概念,随着时间的推 移,这些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应也会发生变化。(3)以五四运动作为划分近现代史的界限,不利 于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化,也不利于中共党史研究的拓展。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观点外,学术界还存在以下几种主张:如根据中国传统史学,按照朝代来划 分,将1840年以来的历史划分为晚清史、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按照政权更迭来划分,可 分为晚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中华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时期四段。也有 人主张中国近代史应该从1644年满清入关算起,这既与世界近代史接轨,也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出中 国历史自身演变的轨迹。如著名的旅美学者徐中约教授就认为中国近代史要从清朝建立算起。他认 为:"如果我们对前期的机构制度不甚了了的话,那么我们将无法全面评判19世纪和20世纪所发生的 各种变化.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 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 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但是,如果对原先的机构缺乏相当了解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这种转化的 效果。"(《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第2~3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这样划分似 乎与世界史同步,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混淆了近代历史主题,把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与资本——帝 国主义的矛盾变成了狭隘的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内部民族矛盾,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利于 共产党宏大历史叙事的构建,也夸大了国民党的历史作用。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及其特点 构成资产阶级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占有生产资料,二是利用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 值,如果不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素,就不能够称之为资产阶级。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小资 产阶级算不算资产阶级呢?所谓的小资产阶级通常指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如手工业者,个体小商小 贩,个体企业主,他们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但他们没有雇工剥削,主要靠自食其力,所以不能算是 资产阶级。注意政治学的资产阶级与社会学上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这不是哲学上 的"白马非马"论。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买办资产阶级(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我们往往 叫它官僚资产阶级,或者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有时也就叫大资产阶级),它们是革命的对象。民主 革命并不把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之所以要消灭官僚资产阶级,不是因为它的资产阶级属性,而 是因为它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它们是革命的动力,民族资产阶级 最大的特点是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和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里里带来 的特点就是软弱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有经济上的软弱性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经济上的软弱性主要表现在这五个 方面: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 要形式。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 抗战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 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料等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第四、民族 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力低。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上的软弱性决定了其在政治上的软弱性:一是不敢发动农 民,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是害怕政府官僚的敲诈勒索和巧取豪夺,害怕帝国主义

洋货的冲击和侵略,但更害怕工人群众对自身权益的追求;三是不敢建立武装。正因为他们没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并害怕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再加上没有武装力量,所以便幻想通过改良的道路改变中国的面貌,幻想依靠所谓的民意和中间道路在国民党、共产党之间骑墙来获取自已的利益、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所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个最根本的方针是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够把他们当成敌人,只能当成革命的动力,即使他们投靠了蒋介石,也要争取他们回归。要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既要拉拢和争取他们,又要对他们警惕,防止他们的动摇性。(四)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都是民主主义革命,或者说近代以来凡是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就叫民主革命。十月革命以前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凡是鸦片战争后非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就叫旧民主主义革命。十月革命以后主要由无产阶级及其先进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建立非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种前途)的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就是领导权不同,其次指导思想、时代环境、奋斗目标不同;相同点就是革命对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革命。在中国就是1949年开始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有一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经典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见于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就是1949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是逐步发展变化的,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和地位相关联。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联合政府,混合经济和自由的多元文化发展。联合政府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排国民党也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的。1949年之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强调其向社会主义演变、发展的一面,后来则干脆称其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在经济上,五种经济成为并存的混合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作为主体、国营经济作为主导)。新民主义主义经济与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个体经济为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没有占到主体地位;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2)在政治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国家副主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政府部长中民主党派占半数。)(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三重含义: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继承、创新,重视民主、人权、公平等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多样性: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在欧洲逐渐兴起,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追求民主、人道、公平,重视公共福利,其本质是是改良的资本主义

洋货的冲击和侵略,但更害怕工人群众对自身权益的追求;三是不敢建立武装。正因为他们没有最 广大的群众基础,并害怕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再加上没有武装力量,所以便幻想通过改良 的道路改变中国的面貌,幻想依靠所谓的民意和中间道路在国民党、共产党之间骑墙来获取自己的 利益、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正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所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和民族资产阶 级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个最根本的方针是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够 把他们当成敌人,只能当成革命的动力,即使他们投靠了蒋介石,也要争取他们回归。要实行又联 合又斗争的策略,既要拉拢和争取他们,又要对他们警惕,防止他们的动摇性。 (四)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都是民主主义革命,或者说近代以来凡是 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就叫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以前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凡是 鸦片战争后非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就叫旧民主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以后主要由无产阶级及其先进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建立非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新民主主义 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种前途)的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就是领导权不同,其次指导思想、时代环境、奋斗目标不同;相同点 就是革命对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革命。在中国 就是1949年开始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有一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经典名言: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见于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就是1949 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是逐步发展变化的,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和地位相关联。毛泽东 在抗战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联合政府,混合经济和自由的多元文化发展。联合政府要不要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排斥国民党也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的。1949年之后,对新民主主义社 会则强调其向社会主义演变、发展的一面,后来则干脆称其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在经济上,五种经济成为并存的混合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作为主体、国营经济作为主导)。新民主义主义经济与改 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个体经济为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没有占到主体地 位;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2)在政治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 府的组成,国家副主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政府部长中民主党派占半数。)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 (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三重含义: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继承、创新,重视民主、人权、公平等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多样性: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 义、农业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在欧洲逐渐兴起,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追求民主、人 道、公平,重视公共福利,其本质是是改良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对其资本主义全面异化的一种纠偏,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度的共产主义道德觉悟。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在苏联的一场争论。有人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而美女作为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只能是白日梦。列宁对此种谬论进行了巧妙的回答。带有这种污思想的人是不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的道德觉悟空前提高,那种争抢资源、心灵污浊的人是没有的:共产主义社会大家对配偶的要求是志同道合和两情相悦;共产主义社会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大家有更好的基础完善自身,每个人都是对自身本质的充分实现,是心灵美和身体美的统一。传统的俄国式的社会主义的产生、演变及其特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和局限性,新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策略性,工业化的加快和计划经济的实施,集体农场和国营生产形成的僵化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中国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所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这是从质上规定我们的社会性质;二是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这是从量上规定我们社会主义的完善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特指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完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完成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继续采取资本主义的一些生产方式,充许商品、货币、市场、剥削等行为的存在。(七)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和各种特权,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势力不愿意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只是希望中国成为它的殖民地、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千方百计阻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太软弱,没有能力领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以苏联为首的国际无产阶级也不愿意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更希望被压迫阶级获得解放,也不愿意走资本家压迫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既然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人民自然对当时生机勃勃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充满向往并愿意往这方面努力。2、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对资本主义贫富对立、阶级矛盾尖锐的一种矫正,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从实践上来说,当时社会主义也展示了无限生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很成功。苏联的今日就是中国的明日。苏联的成功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自然有强烈的吸引力。两国的国情相似,中国人急于摆脱落后面貌的那种赶超战略自然而然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3、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共夺取政权后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的,它是共产党革命和执政合法性的内在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逻辑。问题的关键是时机是否成熟,包括政党力量对比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建国之初,之所以没有忙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考虑到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需要,也是防止资本外逃的策略需要,但也在为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譬如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三反”、“五反"运动;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经济成分的新变化,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1952年因势利导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问题。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必然要求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敌视的政策,企图杀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进行了抗美援朝,这自然导致中国外交一边倒,倒向苏联,寻求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并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以苏联为榜样,这样选择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是很自然的了。而且建国后,苏联也一直对中国政策的走向充满疑虑,担心所谓的第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对其资本 主义全面异化的一种纠偏,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度的共产主义 道德觉悟。 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在苏联的一场争论。有人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而美女作为资源是有限的,因 此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只能是白日梦。列宁对此种谬论进行了巧妙的回答。带有这种污龊思想的人 是不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的道德觉悟空前提高,那种争抢资源、心灵污浊的 人是没有的;共产主义社会大家对配偶的要求是志同道合和两情相悦;共产主义社会有良好的物质 条件和精神文明,大家有更好的基础完善自身,每个人都是对自身本质的充分实现,是心灵美和身 体美的统一。 传统的俄国式的社会主义的产生、演变及其特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和局限性,新经 济政策的有效性和策略性,工业化的加快和计划经济的实施,集体农场和国营生产形成的僵化体 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中国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所必须经历的特定阶 段。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这是从质上规定我们的社会性质;二是我们还处 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这是从量上规定我们社会主义的完善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特指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完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完成的 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继续采取资本主义的一些生产方 式,允许商品、货币、市场、剥削等行为的存在。 (七)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 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和各种特权,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势力不愿意中国变得 强大起来,只是希望中国成为它的殖民地、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千方百计阻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太软弱,没有能力领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以苏联为首的国际无产 阶级也不愿意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更希望被压迫阶级获得解放,也不愿意 走资本家压迫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既然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人民自然对当时生机勃勃 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充满向往并愿意往这方面努力。 2、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 义的扬弃,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对资本主义贫富对立、阶级矛盾尖锐的一种矫 正,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从实践上来说,当时社会主义也展示了无限生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道路很成功。苏联的今日就是中国的明日。苏联的成功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自然有强烈 的吸引力。两国的国情相似,中国人急于摆脱落后面貌的那种赶超战略自然而然使中国选择社会主 义道路。 3、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共夺取政权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的,它是共产党革命和执政合法性的内在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逻辑。问题的关键是时机是否成熟,包括政党力量对比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建国之初,之所以没有匆忙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考虑到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的需要,也是防止资本外逃的策略需要,但也在为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譬如没收官僚资本,确立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个体农民在 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三反"、"五反"运动;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 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经济成分的新变化,毛泽东等中央领 导人1952年因势利导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必然要求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离不开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 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敌视的政策,企图扼杀新生的无产 阶级革命政权,中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进行了抗美援朝,这自然导致中国外交一边倒,倒向 苏联,寻求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并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以苏联为榜样,这样选择苏联式 的社会主义是很自然的了。而且建国后,苏联也一直对中国政策的走向充满疑虑,担心所谓的第二

个铁托,为表明中国共产党合作、结盟的诚意,中国旗帜鲜明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5、历史事实也证明选择社会主义是当时中国最正确的选择。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一位西方记者曾武断地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痰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短短几十年,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经济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到2015年已经达到60万亿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八)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经验教训:八大前后的探索。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严格的计划经济、废除差别的大锅饭,挫伤了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磨洋工、出工不出力、懒情成为常态。如何提高人民劳动的积极性成为了领导人思考的重要问题:正面激励的政治思想教育,造成伪道德盛行;反面惩罚的阶级斗争、斗私批修,造成社会的混乱。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刘少奇、邓小平曾经的探索:七千人大会,西楼会议,八字方针,”三自一包,工业70条,农业70条,科研14条,高教60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尊重群众的选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重视市场作用的发挥,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开放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首先必须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不是封建社会主义,不是地域社会主义,更不是挂社会主义招牌的权贵资本主义和野蛮资本主义。其次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时代特点相符合。为什么需要中国特色?共性与个性要结合,抽象与具体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要结合,继承与发展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具体化、大众化与时代化怎样表现中国特色?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次探索第一次:1962至1966的集体探索。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提供了契机,刘少奇对历史的敬畏(人相食,要上书的)和对人民的负责(湖南的调查),八字方针的提出,七千人大会,西楼会议,农村六十条(公共食堂可以解散,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的制定,工业七十条的制定(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按劳分配,经济核算,规章制度),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科研十四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第二次是1978到1988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废除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各种地富反坏右等阶级成分脱帽,整个社会洋溢着欢声笑语,那个时候的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学生一激动,就上街,85年小平你好第三次是胡温新政共享改革成果的十年.废除农业税,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重视民生建设。第四次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反腐败、强军工程、供给侧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精准扶贫,美丽中国、法治中国、海洋强国、强盛中国

个铁托,为表明中国共产党合作、结盟的诚意,中国旗帜鲜明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符合历史逻 辑的。 5、历史事实也证明选择社会主义是当时中国最正确的选择。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 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 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 零,粮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一位西方记者曾武断地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 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人民以前所末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 疮痰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短短几十年,中国综合国力 迅速增强,经济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到2015年已经达到60万亿以上,成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 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八)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经验教训:八大前后的探索。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严格 的计划经济、废除差别的大锅饭,挫伤了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磨洋工、出工不 出力、懒惰成为常态。如何提高人民劳动的积极性成为了领导人思考的重要问题:正面激励的政治 思想教育,造成伪道德盛行;反面惩罚的阶级斗争、斗私批修,造成社会的混乱。反右派、大跃 进、反右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刘少奇、邓小平曾经的探索:七千人大会,西楼会议,八字方针,"三自一包",工业70条,农业 70条,科研14条,高教60条。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尊重群众的选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重视市 场作用的发挥,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开放特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首先必须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不是封建社会 主义,不是地域社会主义,更不是挂社会主义招牌的权贵资本主义和野蛮资本主义。 其次必须具有 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时代特点相符合。 为什么需要中国特色?共性与个性要结合,抽象与具体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要结合,继承与发展 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具体化、大众化与时代化 怎样表现中国特色?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 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 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次探索 第一次:1962至1966的集体探索。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提供了契机,刘少奇对历史的敬畏 (人相食,要上书的)和对人民的负责(湖南的调查),八字方针的提出,七千人大会,西楼会 议,农村六十条(公共食堂可以解散,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的制定,工业七十条的制定 (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按劳分配,经济核算,规章制度),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科研十四 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 第二次是1978到1988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废除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为各种地富反坏右等阶级成分脱帽,整个社会洋溢着欢声笑语,那个时候的歌词:在希望的田 野上,祝酒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学生一激动,就上街,85年小平你好 第三次是胡温新政共享改革成果的十年.废除农业税,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重视民生建设。 第四次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反腐败、强军工程、供给侧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 党、精准扶贫,美丽中国、法治中国、海洋强国、强盛中国

(十)近代先进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1、后发国家如何实现赶超战略,实现“双重超越”,即既要超越封建传统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和文明偏执,也就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成为了近代先进学人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种自觉价值追求,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是其典型表现。2、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国民革命、民族革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再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财富的公平分配和政治权利的平等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是温和式的价值社会主义。4、江亢虎:新民主主义。他是中国国内新民主主义概念的提出者,其对新民主主义的畅想有很多真知灼见。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及其放弃;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成果。6、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理论框架: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大枝干: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7、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论断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8、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胡温新政。9、习近平: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五大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十)近代先进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1、后发国家如何实现赶超战略,实现"双重超越",即既要超越封建传统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 主义的道德堕落和文明偏执,也就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成为了近代先进学 人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种自觉价值追求,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是其典型表现。 2、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国民革命、民族革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再社会主义 革命,实行财富的公平分配和政治权利的平等 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孙中 山的社会主义是温和式的价值社会主义。 4、江亢虎:新民主主义。他是中国国内新民主主义概念的提出者,其对新民主主义的畅想有很 多真知灼见。 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及其放弃;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成果。 6、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理论框架: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大枝干: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7、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论断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贡献。 8、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胡温新政。 9、习近平: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五大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