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cal Chemistry(Ⅲ)

《ZJH1480630(0725)+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属性简介 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编码:ZH1480630(0725)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讲课学时学分:88学时5.5学分 总学时学分:88学时5.5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课内实践学分: 开课单位:理学院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适用对象:本科一本、二本、三本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主撰人:张秀芳 主宙人:王克水 制定时间:2013.06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 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化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 步定量的研究物理化学变化的普遍规律,对物质体系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提供定量 的理论说明,教给学生使定性概念定量化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通过对物质体 系某些性质的精确测定和利用测定结果推广到体系其它性质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及实验方法和技术,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 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 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通过学习,了解物理化学所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物理 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3物理化学课理论性强,基本概念多,难度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物理化学方面的一些 新进展及与专业课的联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表 章节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其它教学方式 学时安排门 绪论 1学时 1学时 第一章气体的pT关系 3学时 3学时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2学时 12学时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0学时 10学时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 6学时 6学时 第五章多相平衡 10学时 10学时
《ZJH1480630(0725)+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属性简介 课程编码:ZJH1480630(0725) 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88 学时/5.5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88 学时/5.5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课内实践/学分: 开课单位:理学院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适用对象:本科一本、二本、三本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主撰人:张秀芳 主审人: 王克冰 制定时间:2013.06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 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化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 步定量的研究物理化学变化的普遍规律,对物质体系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提供定量 的理论说明,教给学生使定性概念定量化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通过对物质体 系某些性质的精确测定和利用测定结果推广到体系其它性质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及实验方法和技术,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 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 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通过学习,了解物理化学所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物理 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3.物理化学课理论性强,基本概念多,难度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物理化学方面的一些 新进展及与专业课的联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表 章节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其它教学方式 学时安排 绪论 1 学时 1 学时 第一章 气体的 pVT 关系 3 学时 3 学时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学时 12 学时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0 学时 10 学时 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 6 学时 6 学时 第五章 多相平衡 10 学时 10 学时

第六章化学平衡 6受计 6学时 第七章电化学 18学时 18学时 第八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10学时 10学时 第九章界面现象 8学时时 8学时 第十意胶体化学 4学时 4学时 总计 88学时 88学时 绪论(1学时) 一、学习目 通过介绍物理化学的新进展及应用,展示物理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 趣,介绍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知识特点,学习的方法等。绪论计划1学时。 第一章气体的pVT关系(3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然练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有关计算。熟 练掌握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及有关计算。了解实际气体的液化、实际气体临界点特征,掌 握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方程及有关计算。本章计划3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有关计算 掌握理想气体的概念,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由来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及有关计算。 (二)理解理想气体模型概念 了解理想气体概念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际意义,理解理想气体模型概念。 第二节气体定律 (一)熟练掌握气体混合物组成表示法 熟练掌握物质的量分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分压和分体积概念。 (二)熟练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及有关计算 (三)掌握阿马格定律及有关计算 (四)了解气体扩散定律 第三节实际气体 (一)草握实际气体的T性质,了解波义耳温度 (二)掌握临界点概念 了解实际气体的液化,实际气体临界点特征。 (三)掌握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方程及有关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有关计算,道尔顿分压定律及有关计算,实际气体的T性质, 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方程及有关计算。 (二)教学难点: 实际气体的pT性质,实际气体的液化,实际气体临界点特征,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 方程及有关计算
第六章 化学平衡 6 学时 6 学时 第七章 电化学 18 学时 18 学时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10 学时 10 学时 第九章 界面现象 8 学时 8 学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4 学时 4 学时 总 计 88 学时 88 学时 绪论(1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介绍物理化学的新进展及应用,展示物理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 趣,介绍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知识特点,学习的方法等。绪论计划 1 学时。 第一章 气体的 pVT 关系(3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有关计算。熟 练掌握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及有关计算。了解实际气体的液化、实际气体临界点特征,掌 握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方程及有关计算。本章计划 3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有关计算 掌握理想气体的概念,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由来。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及有关计算。 (二) 理解理想气体模型概念 了解理想气体概念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际意义,理解理想气体模型概念。 第二节 气体定律 (一) 熟练掌握气体混合物组成表示法 熟练掌握物质的量分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分压和分体积概念。 (二)熟练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及有关计算 (三)掌握阿马格定律及有关计算 (四)了解气体扩散定律 第三节 实际气体 (一)掌握实际气体的 pVT 性质,了解波义耳温度。 (二)掌握临界点概念 了解实际气体的液化,实际气体临界点特征。 (三)掌握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方程及有关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有关计算,道尔顿分压定律及有关计算,实际气体的 pVT 性质, 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方程及有关计算。 (二)教学难点: 实际气体的 pVT 性质,实际气体的液化,实际气体临界点特征,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 方程及有关计算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P14思考题5、6P16思考题7、8P25习题3、4、8、9综合计算题1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2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数学表示、各种过程 功的计算、热的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化学反应的应 用一一热化学。本章计划1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的方法和局限性 (一)了解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二)了解热力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熟练掌握系统、环境、体系的性质、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热力学平衡 态、热力学能、热力学标准状态、热和功等基本概念。 掌握状态函数的特征。 第三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数学表达式 第四节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单纯物理变化过程中的应用 (一)熟练掌握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 掌提定容热和定压热的概念 熟练掌握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热和功的计算。 熟练学握热容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定容摩尔热容和定压摩尔热容与定容热和定压 热的关系。 (三)熟练掌握定温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 了解住耳实验。熟练堂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培的性质及计算,熟练誉握理想气体相 温可逆过程及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的计算。 (四)掌握绝热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及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 (五)掌握相变过程热和功的计算。 第五节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应用 (一)掌握化学反应进度的概念及计算。 (二)熟练掌握反应的摩尔格变、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 (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 (四)掌握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五)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的概念,熟练掌握用标准摩尔生成焓 和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热。 (六)堂据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雷夫定律),了解不同温度下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系统、环境、体系的性质、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热力学平衡态、热 力学能、热和功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数学表达式。熟练掌握定容过程和 定压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熟练掌握焓的定义和性质。熟练掌握热容的概念及性质。熟练掌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以传统教学为主。 四、思考与练习 P14 思考题 5、6 P16 思考题 7、8 P25 习题 3、4、8、9 综合计算题 1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12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数学表示、各种过程 功的计算、热的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化学反应的应 用——热化学。本章计划 1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热力学的方法和局限性 (一)了解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二)了解热力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熟练掌握系统、环境、体系的性质、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热力学平衡 态、热力学能、热力学标准状态、热和功等基本概念。 (二)掌握状态函数的特征。 第三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数学表达式 第四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单纯物理变化过程中的应用 (一)熟练掌握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 掌握定容热和定压热的概念,熟练掌握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热和功的计算。 (二)熟练掌握热容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定容摩尔热容和定压摩尔热容与定容热和定压 热的关系。 (三)熟练掌握定温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 了解焦耳实验。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的性质及计算,熟练掌握理想气体恒 温可逆过程及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的计算。 (四)掌握绝热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及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 (五)掌握相变过程热和功的计算。 第五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应用 (一)掌握化学反应进度的概念及计算。 (二)熟练掌握反应的摩尔焓变、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 (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 (四)掌握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五)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的概念,熟练掌握用标准摩尔生成焓 和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热。 (六)掌握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了解不同温度下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系统、环境、体系的性质、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热力学平衡态、热 力学能、热和功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数学表达式。熟练掌握定容过程和 定压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熟练掌握焓的定义和性质。熟练掌握热容的概念及性质。熟练掌

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及计算,熟练掌握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及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 的计算。掌握绝热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及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熟练掌握反 应的摩尔给变 尔热力学能变。掌握盖斯定律。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烙和标准摩 尔燃烧。掌握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二)教学难点: 捻的定义和性质,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及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的计算,绝热讨程的热 和功的计算及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段及教 学环节 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的计算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增加课堂讨论和提问,提高学 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思考与练习 P43习题2、5P43综合计算题1P84习题5、8、10、12、15、17、20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了解从理想 气体等温可逆膨胀过程得出熵函数和克劳修斯不等式,从而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与 熵函数的概念。了解熵增加原理。熟练掌握不同特定条件下过程进行方向与限度的判据。熟 练掌握4S,44和4G的计算和应用。了解熵的统计意义和热力学第三定律及规定摩尔嫡 的概 本章计划10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及实质 (一)了解自发过程的概念 (二)掌握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及实质 第二节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克劳修斯说法和开尔文说法。掌握热力学第 定律的本质。 第三节熵和熵变 (一)堂握嬸变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了解熵概念的引出及熵的性质,掌握熵变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掌握熵 变与不可逆过程的热温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掌握克劳修斯不等式。 第四节嬸增加原理和嬸判据式 一)了解熵增加原理 (二)掌握熵判据式及其应用 第五节熵变的计算 (一)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简单状态变化过程的熵变计算 (二)掌握纯液体、纯固体DVT变化过程的熵变的计算 (三)掌握混合过程熵变的计算 (四)堂提相变村程的摘变的计算 第六节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摩尔熵 )掌握热力学第三定律 (二)了解规定摩尔熵的概念及计算 (三)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及计算,熟练掌握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及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 的计算。掌握绝热过程的热和功的计算及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熟练掌握反 应的摩尔焓变、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掌握盖斯定律。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 尔燃烧焓。掌握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二)教学难点: 焓的定义和性质,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及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的计算,绝热过程的热 和功的计算及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的计算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增加课堂讨论和提问,提高学 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思考与练习 P43 习题 2、5 P43 综合计算题 1 P84 习题 5、8、10、12、15、17、20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10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了解从理想 气体等温可逆膨胀过程得出熵函数和克劳修斯不等式,从而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与 熵函数的概念。了解熵增加原理。熟练掌握不同特定条件下过程进行方向与限度的判据。熟 练掌握△S、△A 和△G 的计算和应用。了解熵的统计意义和热力学第三定律及规定摩尔熵 的概念。本章计划 10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及实质 (一)了解自发过程的概念 (二)掌握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及实质 第二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克劳修斯说法和开尔文说法。掌握热力学第二 定律的本质。 第三节 熵和熵变 (一) 掌握熵变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了解熵概念的引出及熵的性质,掌握熵变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二)掌握熵变与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掌握克劳修斯不等式。 第四节 熵增加原理和熵判据式 (一)了解熵增加原理 (二)掌握熵判据式及其应用 第五节 熵变的计算 (一)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简单状态变化过程的熵变计算 (二)掌握纯液体、纯固体 pVT 变化过程的熵变的计算 (三)掌握混合过程熵变的计算 (四)掌握相变过程的熵变的计算 第六节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摩尔熵 (一)掌握热力学第三定律 (二)了解规定摩尔熵的概念及计算 (三)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第七节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 一)掌握亥姆霍兹自由能及亥姆霍兹自由能判 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自由能判据 (一)掌握热力学状态函数间的关系 (二)掌握吉布斯关系式 (三)掌握吉布斯自由能随压力、温度的变化关系 第九节△A和△G的 (一)熟练掌握由定义式计算△A和△G (二)熟练掌握理想气体定温过程的△A和△G的计算 (三)掌握纯液体、纯固体定温过程△A和△G的计算 (四)掌捏相变过程△G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及数学表达式,熟练掌握不同特定条件下过程进行方向与限 度的判据。熟练掌握△S、△4和△G的计算和应用。 (一)均党准占.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及实质,热力学第二定伸及数学表达式,熵变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嫡变与不可逆过程的 温商 ,熵增加原理和熵判据式,△S、△A和△G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以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增加课堂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思考与练习 P115习题3、5、7、10、12、23、24、27 PI18综合计算题1、2 第四章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6学时) “、学习目的 桶时本章的学习,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热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和布斯 任安姆方程。熟练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理想溶液及 其通性,理想溶液与稀溶液的区别。掌握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掌 稀溶液的依数性。本章计划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多组分体系中组成的表示法、组分的偏摩尔量与化学势 (一)掌握多组分体系中组成的表示法: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摩尔浓度、物质 的量浓度等 (二)熟练掌握偏摩尔量的概念、性质等,掌握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吉布斯一一杜亥姆 方程。 (三)熟练掌据化学势的定义、化学势判据。掌握化学势在相变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中的 应用 第二节气体组分的化学势 一)掌握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的表示 二)掌握混合理想气体的化学势的表示 第三节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一)熟练掌握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及应用
第七节 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 (一)掌握亥姆霍兹自由能及亥姆霍兹自由能判据 (二)熟练掌握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自由能判据 第八节 热力学基本方程 (一)掌握热力学状态函数间的关系 (二)掌握吉布斯关系式 (三)掌握吉布斯自由能随压力、温度的变化关系 第九节 △A 和△G 的计算 (一)熟练掌握由定义式计算△A 和△G (二)熟练掌握理想气体定温过程的△A 和△G 的计算 (三)掌握纯液体、纯固体定温过程△A 和△G 的计算 (四)掌握相变过程△G 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及数学表达式,熟练掌握不同特定条件下过程进行方向与限 度的判据。熟练掌握△S、△A 和△G 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及实质,热力学第二定律及数学表达式,熵变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熵变与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熵增加原理和熵判据式,△S、△A 和△G 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以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增加课堂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思考与练习 P115 习题 3、5、7、10、12、23、24、27 P118 综合计算题 1、2 第四章 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6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和吉布斯——杜亥姆方程。熟练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理想溶液及 其通性,理想溶液与稀溶液的区别。掌握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掌握 稀溶液的依数性。本章计划 6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多组分体系中组成的表示法、组分的偏摩尔量与化学势 (一)掌握多组分体系中组成的表示法: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摩尔浓度、物质 的量浓度等。 (二)熟练掌握偏摩尔量的概念、性质等,掌握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吉布斯——杜亥姆 方程。 (三)熟练掌握化学势的定义、化学势判据。掌握化学势在相变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中的 应用。 第二节 气体组分的化学势 (一)掌握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的表示 (二)掌握混合理想气体的化学势的表示 第三节 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一)熟练掌握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及应用

(二)熟练掌握理想溶液的定义及通性,掌握理想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示 (三)掌握稀溶液的定义及各组分的化学势的表示 第四节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掌握稀溶液依数性的有关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和吉布斯一一杜亥 姆方程。熟练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理想溶液及其通性,理想溶液 与稀溶液的区别。 掌握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二)教学难点 偏摩尔量的概念、性质等,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吉布斯一一杜亥姆方程,化学势的定 义、化学势判据及应用,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以传统勃学为主, 增加课堂提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考与练习 P158习题2、3、9、12、13、15、23、27 P160 综合计算题1 第五章多相平衡(10学时)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等概念及相律,了解相律的推导及意义。掌 握克拉贝龙方程和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的推导及其应用。熟练掌握理想溶液的蒸气压组 理想溶液的沸点组成图。掌握非理想完全互溶的双液系蒸气压-液相组成图 沸点 组成图。通过掌握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相图,能用相律来说明各类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 了解绘制不同类型相图的基本方法。掌握由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绘制的二元凝聚物系的 相图。掌握杠杆规则的使用。掌握精馏原理。本章计划10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熟练掌握相和相数、物种数与组分数、自由度数等基本概念。 (二)掌握相律及其应用、了解相律的推导。 第二节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一)堂握克拉贝龙方程及应用。熟统掌握克拉贝龙一一克劳修斯方程及其应用 了解水 的相图和硫的相图 草握超临界流体概念及其物理特 生和应用 第三节两组分体系的相平衡及相图 (一)掌握两组分双液体系的相图 掌握完全互溶的双液系相图:理想溶液的蒸气压-组成图,理想溶液的沸点-组成图,非 理想完全互溶的双液系蒸气压-液相组成图,沸点-组成图。掌握部分互溶的和完全不互溶的 双液系相图。掌握杠杆规则的使用。掌握精馏原理。 (二)掌握两组分周-液体系的相图 掌握二组分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了解热分析法和溶解度法绘制相图。二组分固态完全 互溶系统和固态部分互溶系统的相图。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和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的相 图
(二)熟练掌握理想溶液的定义及通性,掌握理想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示 (三)掌握稀溶液的定义及各组分的化学势的表示 第四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掌握稀溶液依数性的有关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和吉布斯——杜亥 姆方程。熟练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理想溶液及其通性,理想溶液 与稀溶液的区别。掌握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二)教学难点: 偏摩尔量的概念、性质等,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吉布斯——杜亥姆方程,化学势的定 义、化学势判据及应用,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以传统教学为主,增加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考与练习 P158 习题 2、3、9、12、13、15、23、27 P160 综合计算题 1 第五章 多相平衡(10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等概念及相律,了解相律的推导及意义。掌 握克拉贝龙方程和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的推导及其应用。熟练掌握理想溶液的蒸气压-组 成图,理想溶液的沸点-组成图。掌握非理想完全互溶的双液系蒸气压-液相组成图,沸点- 组成图。通过掌握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相图,能用相律来说明各类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 了解绘制不同类型相图的基本方法。掌握由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绘制的二元凝聚物系的 相图。掌握杠杆规则的使用。掌握精馏原理。本章计划 10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熟练掌握相和相数、物种数与组分数、自由度数等基本概念。 (二)掌握相律及其应用、了解相律的推导。 第二节 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一) 掌握克拉贝龙方程及应用,熟练掌握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及其应用。 (二) 了解水的相图和硫的相图 (三) 掌握超临界流体概念及其物理特性和应用。 第三节 两组分体系的相平衡及相图 (一)掌握两组分双液体系的相图 掌握完全互溶的双液系相图:理想溶液的蒸气压-组成图,理想溶液的沸点-组成图,非 理想完全互溶的双液系蒸气压-液相组成图,沸点-组成图。掌握部分互溶的和完全不互溶的 双液系相图。掌握杠杆规则的使用。掌握精馏原理。 (二) 掌握两组分固-液体系的相图 掌握二组分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了解热分析法和溶解度法绘制相图。二组分固态完全 互溶系统和固态部分互溶系统的相图。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和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的相 图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掌握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概念及相律的应用。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的推导及其应 用。理想溶液的蒸气压-组成图,理想溶液的沸点-组成图。非理想完全互溶的双液系蒸气且 -液相组成图,沸点-组成图。二组分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热分析法和溶解度法。二组分固 态完全互溶系统和固态部分互溶系统的相图。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和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 的相图。 (一)勃学准占 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图,用相律来说明各类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能分析各类相图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相图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使同学可以更好的理解相图的意义,了解相图 的绘制方法。 见、用老与练习 206习题1、2、4、6、7、9、11、14、15 P208综合计算题1 第六章化学平衡(6学时)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捉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及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捉化学反应等温方 程式的意义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定义和特性,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有关计算。 “解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重点掌据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 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本章计划 课程内容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一)堂握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衔,了解化学势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一)了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第二节标准平衡常数及其物理意义 (一)掌握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二)掌握凝聚相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第三节平衡常数的获取 (一)掌握平衡常数的直接测定:物理法和化学法。 (二)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间接计算 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概念,并用其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第四节平衡常数的运用 (一)利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二)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计算热力学函数 第五节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一)熟练掌握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掌握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及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意义及其应 用。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定义和特性,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有关计算。掌握温度对平衡常 数的影 一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二)教学难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掌握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概念及相律的应用。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的推导及其应 用。理想溶液的蒸气压-组成图,理想溶液的沸点-组成图。非理想完全互溶的双液系蒸气压 -液相组成图,沸点-组成图。二组分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热分析法和溶解度法。二组分固 态完全互溶系统和固态部分互溶系统的相图。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和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 的相图。 (二)教学难点: 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图,用相律来说明各类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能分析各类相图。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相图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使同学可以更好的理解相图的意义,了解相图 的绘制方法。 四、思考与练习 P206 习题 1、2、4、6、7、9、11、14、15 P208 综合计算题 1 第六章 化学平衡(6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及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 程式的意义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定义和特性,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有关计算。 了解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重点掌握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本章计划 6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一)掌握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了解化学势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二)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第二节 标准平衡常数及其物理意义 (一)掌握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二)掌握凝聚相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第三节 平衡常数的获取 (一)掌握平衡常数的直接测定:物理法和化学法。 (二)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间接计算 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概念,并用其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第四节 平衡常数的运用 (一)利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二)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计算热力学函数 第五节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一)熟练掌握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掌握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及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意义及其应 用。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定义和特性,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有关计算。掌握温度对平衡常 数的影响——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二)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及平衡常数的意义,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推导,平衡常数和平 衡组成的有关计算,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一一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举实例,加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思考与练习 P246习题1、3、4、5、8、10、13、15、18、20p249综合计算期1、2 第七章电化学(18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电解定律,熟练掌握电解质溶液 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概念。掌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摩尔电 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其应用,电导测定的应用。了解离子迁移数、离子 强度、离子活度、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等基本概念,掌据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化学 电池与浓差电池的概念,熟练掌握可逆电池反应的4Gm,4Sm ArHm O。与电动势之间 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了解电池电动势 生的机理,接触电势 液接电势等。熟练掌握几种可逆电极及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的计算方法。掌握分解电压 析出电位、超电势的概念及意义,掌握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掌握电解时电解反应 的一般规律及电极上的反应。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及纯化。本章计划18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电解质溶液的特性 电解质溶 液的导电机理 了解导体的分类及其各类导体的导电特性。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二)掌握法拉第电解定律及应用 第二节离子的迁移数 (一)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了解离 的电迁移现象】 掌捉离子的迁移数的概念。 (二)了解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三)了解离子淌度的概念 第三节电导率与摩尔电导率 (一)熟练堂握申导与电导率、摩尔申导率等基本概今 (二)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 (三)熟练掌握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概念 (四)掌握电导测定的应用:检验水的纯度、测定弱电解质的离解常数、测定难溶盐的溶 解度等。 第四节电解质溶液的活度 (一)了解离子活度的概念 子的平均活度的概 第五节德拜 休克尔极限公式 (一)掌握离子强度的概念 (二)掌握德拜一 一休克尔的离子互吸理论及德拜一一休克尔极限公式 第六节可逆电池及韦斯顿标准电池 )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电池符号表示 (二)熟练掌握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
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及平衡常数的意义,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推导,平衡常数和平 衡组成的有关计算,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范特荷夫等压方程。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举实例,加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思考与练习 P246 习题 1、3、4、5、8、10、13、15、18、20 P249 综合计算题 1、2 第七章 电化学(18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电解定律,熟练掌握电解质溶液 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概念。掌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摩尔电 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其应用,电导测定的应用。了解离子迁移数、离子 强度、离子活度、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等基本概念,掌握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化学 电池与浓差电池的概念,熟练掌握可逆电池反应的 ΔrGm、ΔrSm、ΔrHm、QR 与电动势之间 的关系及计算方法,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了解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接触电势, 液接电势等。熟练掌握几种可逆电极及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的计算方法。掌握分解电压、 析出电位、超电势的概念及意义,掌握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掌握电解时电解反应 的一般规律及电极上的反应。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及钝化。本章计划 18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电解质溶液的特性 (一) 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了解导体的分类及其各类导体的导电特性。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二)掌握法拉第电解定律及应用 第二节 离子的迁移数 (一)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了解离子的电迁移现象,掌握离子的迁移数的概念。 (二)了解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三)了解离子淌度的概念 第三节 电导率与摩尔电导率 (一)熟练掌握电导与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基本概念 (二)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三)熟练掌握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概念 (四)掌握电导测定的应用:检验水的纯度、测定弱电解质的离解常数、测定难溶盐的溶 解度等。 第四节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 (一)了解离子活度的概念 (二)掌握离子的平均活度的概念 第五节 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一)掌握离子强度的概念 (二)掌握德拜——休克尔的离子互吸理论及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第六节 可逆电池及韦斯顿标准电池 (一)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电池符号表示 (二)熟练掌握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

(三)了解韦斯领标准电池 第七节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熟练掌握可逆电池的热力学:熟练掌握可逆电池反应的4rGm、4rSm、4rHm、Qr 与电动势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方法,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第八节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和电极电势 (一)了解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电势差的形成 了解接触电势、液体接界电势、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产生机理,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 算 (二)熟练掌握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势的概念 (三)熟练掌握电极电势与浓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并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 (四)熟练掌握电极的种类 第九节浓差电池 )掌握单液浓差电池 二)掌握双液浓差电池 第十节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一)掌握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测定 (二)堂挥难溶盐的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三)掌握溶液的pH值的测定 第十一节分解电压 (一)掌握分解电压、析出电位、超电势的概念及意义,掌握分解压的计算。 第十二节极化作用 (一)掌握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的概念 (二)掌握极化曲线一超电势的测定 (三)掌握氢超电势与电流密度的关系 第十三节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一)熟练掌握电解时电极的产物,电解时电解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掌握电解法金属离子的分离 第十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金属的防腐和金属的钝化 一)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掌握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机理及特点 (二)了解金属的防腐和金属的钝化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概念。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率、摩尔申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其应用,由导测定的应用。可逆电池与 不可逆电池。 可逆电池反应的drGm ArSm Q与电动势之间 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熟练攀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月 可逆电极及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的计算方法。极化作用 生的原因及其类型,电解时电解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难点: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电解定律,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接触电势,液体接 界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产生机理。电极的种类,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分解电压、析出电位 密化韩韵餐警及意极化布电产生的应及类型 ,电解时电解反应的一般规律。金属的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增加各种类型的习题,通过习题使同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电化学原理
(三)了解韦斯顿标准电池 第七节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一)熟练掌握可逆电池的热力学:熟练掌握可逆电池反应的 ΔrGm、ΔrSm、ΔrHm、QR 与电动势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方法,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第八节 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和电极电势 (一)了解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电势差的形成 了解接触电势、液体接界电势、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产生机理,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 算。 (二)熟练掌握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势的概念 (三)熟练掌握电极电势与浓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并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 (四)熟练掌握电极的种类 第九节 浓差电池 (一)掌握单液浓差电池 (二)掌握双液浓差电池 第十节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一)掌握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测定 (二)掌握难溶盐的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三)掌握溶液的 pH 值的测定 第十一节 分解电压 (一)掌握分解电压、析出电位、超电势的概念及意义,掌握分解压的计算。 第十二节 极化作用 (一)掌握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的概念 (二)掌握极化曲线-超电势的测定 (三)掌握氢超电势与电流密度的关系 第十三节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一)熟练掌握电解时电极的产物,电解时电解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掌握电解法金属离子的分离 第十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金属的防腐和金属的钝化 (一)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掌握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机理及特点。 (二)了解金属的防腐和金属的钝化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的概念。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其应用,电导测定的应用。可逆电池与 不可逆电池。可逆电池反应的 ΔrGm、ΔrSm、ΔrHm、QR 与电动势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可逆电极及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的计算方法。极化作用产 生的原因及其类型,电解时电解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难点: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电解定律,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接触电势,液体接 界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产生机理。电极的种类,电动势测定的应用。分解电压、析出电位、 超电势的概念及意义,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电解时电解反应的一般规律。金属的 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增加各种类型的习题,通过习题使同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电化学原理

四、思考与练习 D334 习题3、4、5、7、9、13、15、17、18、19、21、23、25、29 P336综合计算题1、3、4、6 第八章化学反应动力学(10学时)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 式。堂握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基元反应、复合反应第概念。掌握一级对峙反应、平行反 应和连串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式。熟练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和活化能的意义。掌握稳态 近似法和平衡态处理法在确定反应机理中的应用。了解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了解光化 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以及速率方程的特点。了解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本章计划10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一)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二)了解化学反应机理和基元反应等基本概念 (三)熟练掌握浓度对反应速幸的影响及质量作用定律 第二节具有简单级数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 (一)熟练掌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及一级反应特征 (二)熟练掌握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及二级反应的特征 (三)掌握三级反应和零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及三级反应 零级反应的特征。 (四)掌握反应级数的确定:积分法、微分法、半衰期法等确定速率方程。 第三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景影响 (一)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类型 (二)熟练掌握阿伦尼乌斯公式 了解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及物理意义,掌握用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活化能和求反应的适宜 温度。 第四节基元反应速率理论介绍 (一)了解简单碰撞理论(SCT) (二)了解过渡状态理论(TST) 第五节复杂复合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1级对行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式 (二)掌握1-1级平行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式 (三)掌握1-1级连串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式 (四)掌握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稳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 第六节链反应 解单链反应的特征 (二)了解由单链反应的机理推导反应速率方程 (三)了解支链反应与爆炸界限 第七节各类特殊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一)了解在落液被中讲行的反应: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笼效应、原盐效应 一)了银米化学后应」 光化学反应与热化学反应的区别,光化学最基本定律,量子产率 (三)了解催化反应: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均相催化反应,催化反应等。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四、思考与练习 P334 习题 3、4、5、7、9、13、15、17、18、19、21、23、25、29 P336 综合计算题 1、3、4、6 第八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10 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 式。掌握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基元反应、复合反应等概念。掌握一级对峙反应、平行反 应和连串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式。熟练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和活化能的意义。掌握稳态 近似法和平衡态处理法在确定反应机理中的应用。了解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了解光化 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以及速率方程的特点。了解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本章计划 10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一)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二)了解化学反应机理和基元反应等基本概念 (三)熟练掌握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质量作用定律 第二节 具有简单级数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 (一)熟练掌握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及一级反应特征 (二)熟练掌握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及二级反应的特征 (三)掌握三级反应和零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及三级反应、零级反应的特征。 (四)掌握反应级数的确定:积分法、微分法、半衰期法等确定速率方程。 第三节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类型 (二)熟练掌握阿伦尼乌斯公式 了解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及物理意义,掌握用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活化能和求反应的适宜 温度。 第四节 基元反应速率理论介绍 (一)了解简单碰撞理论(SCT) (二)了解过渡状态理论(TST) 第五节 复杂复合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一)掌握 1-1 级对行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式 (二)掌握 1-1 级平行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式 (三)掌握 1-1 级连串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式 (四)掌握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稳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 第六节 链反应 (一)了解单链反应的特征 (二)了解由单链反应的机理推导反应速率方程 (三)了解支链反应与爆炸界限 第七节 各类特殊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一)了解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笼效应、原盐效应。 (二)了解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与热化学反应的区别,光化学最基本定律,量子产率 (三)了解催化反应: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均相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等。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cal Chemistry(Ⅱ).doc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cal Chemistry(Ⅰ).doc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分光光度法测定邻菲咯啉铁配合物的组成.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葡萄糖酸锌的制备及含量测定.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酚的含量.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磺基水杨酸与Fe3 离子配合物稳定常数测定.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人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的测定.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阿司匹林含量测定.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酸碱标准溶液的比较和标定.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葡萄糖酸锌的制备.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荧光分析法测定硫酸奎尼丁的含量.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缓冲溶液的性质.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维生素测定.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碳酸钠含量的测定.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硫酸亚铁铵的制备.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电位滴定在酸碱滴定中的应用.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水的硬度测定.ppt
- 《无机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医学及相关专业,实验讲稿)水样中氟含量的测定.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s(物理化学实验,基础类).doc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s(物理化学实验。专业类).doc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授课教案).doc
- 《物理化学》课程复习题(无答案).doc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9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10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11章 界面现象.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12章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8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5章 化学平衡.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6章 电解质溶液.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7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4章 相平衡.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3章 溶液.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1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2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ppt
- 《物理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00章 绪论.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上册).doc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下册).doc
- 《生物化学》课程作业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