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7.5-7.6)

上次课回顾: 1、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2、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1)斜截面上的应力 R +o 2 2coS 2a-Tr sin 2a T= -sin 2a+t cos 2a 2
上次课回顾: 1、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2、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1)斜截面上的应力 cos 2 sin 2 2 2 x x y x y − − + + = sin 2 cos 2 2 x x y + − =

(2)应力圆 Ba O A B BIllAI 应力圆和单元体的对应关系 圆上一点,体上一面; 圆上半径,体上法线 转向一致,数量一半 直径两端,垂直两面
(2)应力圆 O C 2 F B1 A1 A2 B2 D1 D2 E x y y x 1 2 0 应力圆和单元体的对应关系 圆上一点,体上一面; 圆上半径,体上法线; 转向一致,数量一半; 直径两端,垂直两面

(3)主平面和主应力 O 2 O1= tOyk 2 2 2 R. +O 2 +T 2 2 2 0 arctan O-0
(3)主平面和主应力 2 2 1 2 2 x x y x y + − + + = 2 2 2 2 2 x x y x y + − − + = − − = x y x 2 arctan 2 1 0

§7-3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下图所示单元体的应力状态是最普遍的情况, 称为一般的空间应力状态 图中平面有:Ox,y,Cx 面图中平面有 132 dz 图中平面有:2,2 在切应力的下标中,第一个表示所在平面,第 二个表示应力的方向
§7-3 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下图所示单元体的应力状态是最普遍的情况, 称为一般的空间应力状态。 图中x平面有: x xy xz , , 图中y平面有: y yx yz , , 图中z平面有: z zx zy , , 在切应力的下标中,第一个表示所在平面,第 二个表示应力的方向。 x y z O dx dy dz xy xz x yx y yz xy z xy zx x xz zy z zx yx y yz

空间应力状态共有9个分量,然而,根据切应 力互等定理可知,独立的分量只有6个,即: 2 y 可以证明,对上述应力状态一定可找到一个 单元体,其三对相互垂直的面都是主平面,其上 应力分别为: 2 该单元体称为主单元体。 空间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都不等于零; 平面应力状态:两个主应力不等于零; 单向应力状态:只有一个主应力不等于零
x y z xy yz z x , , , , , 可以证明,对上述应力状态一定可找到一个 单元体,其三对相互垂直的面都是主平面,其上 应力分别为: 1 2 3 , , 空间应力状态共有9个分量,然而,根据切应 力互等定理可知,独立的分量只有6个,即: 空间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都不等于零; 平面应力状态:两个主应力不等于零; 单向应力状态:只有一个主应力不等于零。 该单元体称为主单元体

下面分析空间应力状态下的最大正应力和切应力。 考虑图a所示主单元体中斜截面上的应力 07 (a) 对与a平行的斜截面: 由图b可知,该面上应力 与a无关,由a1、a2的应力圆来 确定。 同理:和a平行的斜截面上 应力与a2无关,由G1,3的应力 圆确定;和G平行的斜截面上应 力与σ无关,由a2、a的应力圆 确定。 进一步研究表明,一般斜截 面abc面上应力位于图c所示的阴 影部分内
考虑图a所示主单元体中斜截面上的应力。 对与3平行的斜截面: 同理:和2平行的斜截面上 应力与2无关,由1、3的应力 圆确定;和1平行的斜截面上应 力与1无关,由2、3的应力圆 确定。 下面分析空间应力状态下的最大正应力和切应力。 c a b 1 3 3 (b) 2 1 2 1 3 3 2 (a) 进一步研究表明,一般斜截 面abc面上应力位于图c所示的阴 影部分内。 由图b可知,该面上应力 、 与3无关,由1、2的应力圆来 确定

max 因为:Gn=01 B 4,所以,由σ、σ构成的应 a力圆最大,c作用点位于 该圆上,且有: max (c) 2 xmn作用面为与a2平行,与G或G3成45角的斜 截面。 注意:cn作用面上,a≠0
max = 1 min = 3 2 1 3 max − = max作用面为与2平行,与1或3成45°角的斜 截面。 所以,由1、3构成的应 力圆最大,max作用点位于 该圆上,且有: 因为: O 3 2 1 max B D A max (c) 注意:max作用面上,0

例7-4用应力圆求图a所示应力状态的主应力、主平面, 最大切应力τ及作用面。 20MPa 20MPa 20 40MPa 40 /20MPa a) (b) 解:由图示应力状态可知a=20MPa为一主应力 则与该应力平行的斜截面上的应力与其无关。可由 图b所示的平面应力状态来确定另两个主应力
例7-4 用应力圆求图a所示应力状态的主应力、主平面, 最大切应力max及作用面。 解:由图示应力状态可知z =20MPa为一主应力, 则与该应力平行的斜截面上的应力与其无关。可由 图b所示的平面应力状态来确定另两个主应力。 20 20 40 (a) (b) 20MPa 20MPa 40MPa 20MPa x y z

图b际示平面应力状态对应的应力圆如图c 由此可得 0,=46MPa 20MPa 0,=-26MPa (c) (d) B O C 最后依据三个主应力值可绘出三个应力圆,如图d
46MPa 1 = 20MPa 2 = 26MPa 3 = − 图b所示平面应力状态对应的应力圆如图c。 最后依据三个主应力值可绘出三个应力圆,如图d。 O 3 1 A C D2 D1 (c) O max 3 2 1 B A C D2 D1 (d) 由此可得:

最大剪应力对应于B点的纵坐标,即 T=BC=36MPa 作用面与σ2平行而与G1成45角,如图e际示。 17° (e)
36MPa max = BC = 作用面与2平行而与1成45°角,如图e所示。 最大剪应力对应于B点的纵坐标,即 x (e) 3 2 1 max 17°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7.1-7.2)概述、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主应力.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五章 虚位移原理.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四章(14.1-14.4).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5.3-5.5).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动能定理.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动载荷(10.1)概述、动静法的应用.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5.1-5.2).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超静定结构(14.1-14.3).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动量矩定理(12-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能量法(13.1-13.7).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11-1)动量与冲量.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4-5)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压杆稳定(9-1)压杆稳定性的概念.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10.1-10.2).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ppt
-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基本要求.doc
-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学习指南.doc
-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授课计划说明.doc
-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doc
- 中南大学:《电子显微分析》_第四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成象原理(苏玉长).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7.6-7.7)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强度理论的应用.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1-8.3).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1-8.3回顾、8.4弯曲与扭转).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5)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压杆稳定(9.1-9.4).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压杆稳定(9.5)压杆的稳定计算 压杆的合理设计.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10.1-10.4).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10.4)梁的极限弯矩塑性铰.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能量法(11.1-11.3).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能量法习题.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能量法(11.4)用能量法解超静定系统.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动荷载、交变应为(12.1-12.3).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动荷载、交变应为(12.4-12.5)交变应力 疲劳极限、钢结构构件疲劳计算.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拉压、扭转习题课.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弯曲问题 习题课.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应力分析,组合变形习题课.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能量法习题课.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总复习.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点的合成运动(8.1-8.3).ppt
- 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