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循环系统(血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淋巴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冠脉循)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25.2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循环系统(血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淋巴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冠脉循)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三节血管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淋巴系统 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第七节冠脉循 环和脑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六章循环系统第三节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动脉血压:静脉血 压与血流: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 调节.第五节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淋巴的生成与淋巴循环 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包括儿童与青少年心脏功能特点。第七 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 教学重点:动脉血压: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难点:动脉,静脉的分布及特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的:掌握血管的生理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的机理 了解淋巴的形成、淋巴系统的组成以及微循环的血流特点。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大三下半学期的课程,学生的优点是己经学过动物学、生物化学、 遗传学等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较丰富,扎实。缺点是学生马上进入大四,相当多 的学生在准备考研,也有的学生在准备其他考试。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对待与他们 考试无关的课程。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2。采用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精神。 3.实验教学:教会学生量血压。 4.自学: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第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 四、教学目标设计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三节血管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淋巴系统 第六节 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第七节 冠脉循 环和脑循环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第六章循环系统第三节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动脉血压;静脉血 压与血流;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 调节。第五节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淋巴的生成与淋巴循环。 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包括儿童与青少年心脏功能特点。第七 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 教学重点:动脉血压;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难点:动脉,静脉的分布及特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的:掌握血管的生理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的机理 了解淋巴的形成、淋巴系统的组成以及微循环的血流特点。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大三下半学期的课程,学生的优点是已经学过动物学、生物化学、 遗传学等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较丰富,扎实。缺点是学生马上进入大四,相当多 的学生在准备考研,也有的学生在准备其他考试。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对待与他们 考试无关的课程。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2. 采用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精神。 3. 实验教学:教会学生量血压。 4. 自学:第六节 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第七节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方面: (1)学生能够描述出主动脉的重要分支和分布区域:能够描述各级动脉、各级 静脉的特点及它们的区别:能够描述出体循环静脉3大系统的名称及功能。 (2)学生能够理解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得范围:学会测定动脉血压:能够 理解动脉血压形成的机制:能够描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能够解释一些生理现 象。 (3)能够了解静脉血压的概念:能够描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能够解释一些 生理现象 (4)能够理解微循环饿概念;能够理解组织液的形成过程;能够解释水肿等 些生理现象:能够解释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炎、静脉曲张等疾病的病因及预防 措施 (5)能够理解并能描述心脏的神经支配;能够理解并能描述血管的神经支配: 能够描述出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原理:能够写出相应的反射弧: 能够描述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的原理:能够描述出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原理:能够解释一些生理现象:能够描述参与全身性体液调节 的激素及其机制:能够了解参与局部性体液调节的物质。 (6)能够描述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淋巴液的生成与淋巴循环及淋 巴循环的生理意义:了解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概念特点:了解冠脉循环和脑 循环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2、能力方面: (1)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2)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2)通过学习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炎、静脉曲张等疾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学会关爱自己,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 五、教学内容 第三节血管

1、知识方面: (1)学生能够描述出主动脉的重要分支和分布区域;能够描述各级动脉、各级 静脉的特点及它们的区别;能够描述出体循环静脉 3 大系统的名称及功能。 (2)学生能够理解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得范围;学会测定动脉血压;能够 理解动脉血压形成的机制;能够描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能够解释一些生理现 象。 (3)能够了解静脉血压的概念;能够描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能够解释一些 生理现象 (4)能够理解微循环饿概念;能够理解组织液的形成过程;能够解释水肿等一 些生理现象;能够解释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炎、静脉曲张等疾病的病因及预防 措施 (5)能够理解并能描述心脏的神经支配;能够理解并能描述血管的神经支配; 能够描述出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原理;能够写出相应的反射弧; 能够描述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的原理;能够描述出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原理;能够解释一些生理现象;能够描述参与全身性体液调节 的激素及其机制;能够了解参与局部性体液调节的物质。 (6)能够描述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淋巴液的生成与淋巴循环及淋 巴循环的生理意义;了解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概念特点;了解冠脉循环和脑 循环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2、能力方面: (1)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2)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2)通过学习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炎、静脉曲张等疾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学会关爱自己,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 五、教学内容 第三节 血管

一、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一)动脉 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发自右心室,经主动脉前方行向左后上方,至主动脉弓下缘分为右肺 动脉。 左肺动脉:较短,横行向左至左肺门,分两支入肺。 右肺动脉:较长,经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至右肺门分为三支入右肺。 动脉韧带: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由 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索的遗迹)。 体循环的动脉: 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斜向右上前方,至右第2胸肋关节处移行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呈弓形弯向左后至第4胸椎下缘左侧移行为降主动脉。 胸主动脉: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达第12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 主动脉 腹主动脉: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升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至心。 主动脉弓分支:由右向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二)毛细血管 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管道,彼此吻合成网,数量多,管壁簿,血流缓慢。 (三)静脉 肺循环的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 二、动脉血压 (一)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Sp):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100~120mmg或13.3~ 16.OkPa)舒张压(Dp):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60~80 mmHg 或8.0~10.0kPa) 脉搏压:Sp-Dp=30~40 nmHg或4.0~5.3kPa 平均动脉压:=Dp+脉压/3=(Sp+2Dp)/31.动脉血压的形成: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一、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一)动脉 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发自右心室,经主动脉前方行向左后上方,至主动脉弓下缘分为右肺 动脉。 左肺动脉:较短,横行向左至左肺门,分两支入肺。 右肺动脉:较长,经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至右肺门分为三支入右肺。 动脉韧带: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由 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索的遗迹)。 体循环的动脉: 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斜向右上前方,至右第 2 胸肋关节处移行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呈弓形弯向左后至第 4 胸椎下缘左侧移行为降主动脉。 胸主动脉: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达第 12 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 主动脉 腹主动脉: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 4 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升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至心。 主动脉弓分支: 由右向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二)毛细血管 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管道,彼此吻合成网,数量多,管壁簿,血流缓慢。 (三)静脉 肺循环的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 二、动脉血压 (一)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Sp):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00 ~ 120mmHg 或 13.3~ 16.0kPa) 舒张压(Dp):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 (60 ~ 80mmHg 或 8.0~10.0kPa) 脉搏压: Sp-Dp= 30 ~ 40mmHg 或 4.0~5.3kPa 平均动脉压 :=Dp + 脉压/3=(Sp + 2Dp)/31.动脉血压的形成: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三、静脉血压与血流 (一)静脉血压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当心脏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 将留滞在外周静脉,静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正 常范围为4~12cml20。 特点:①受重力影响较小 ②高低取决于:射血力、V回流速和量。意义:①反映心功和V回流量 ②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如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 (二)静脉血流 (1)体循环平均:体循环平均充盈压↑→V回流量↑ 如:循环血量↑、血管容量!→V回流量↑ (2)心收缩力: (2)体位:直立一下肢V回心量↓(约多容纳500m1)卧位一下肢V回心量>直 立卧位迅速转为立位→总V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立位迅速 转为卧位→总V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4)骨骼肌收缩的挤压: 肌缩挤压V→V血回流+V瓣膜的防倒流。 四、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 微A:总闸后微A:分闸Cap.前括约肌:分闸真Cap.:营养性血管:通血Cap.: 直捷通路:A-V吻合支:调节体热微V:后阻力性Cap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微A一后微A→Cap.前括约肌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 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A-V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五、组织液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三、静脉血压与血流 (一)静脉血压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当心脏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 将留滞在外周静脉,静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 正 常范围为 4~12cmH2O。 特点:①受重力影响较小 ②高低取决于:射血力、V 回流速和量。 意义:①反映心功和 V 回流量 ②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如 CVP 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 (二)静脉血流 (1) 体循环平均:体循环平均充盈压↑→V 回流量↑ 如:循环血量↑、血管容量↓→V 回流量↑ (2)心收缩力: (2)体位:直立→下肢 V 回心量↓(约多容纳 500ml) 卧位→下肢 V 回心量>直 立 卧位迅速转为立位→总 V 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立位迅速 转为卧位→总 V 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4)骨骼肌收缩的挤压: 肌缩挤压 V→V 血回流 + V 瓣膜的防倒流。 四、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 微 A:总闸 后微 A:分闸 Cap.前括约肌:分闸 真 Cap.:营养性血管;通血 Cap.: 直捷通路;A-V 吻合支:调节体热 微 V:后阻力性 Cap.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 A→后微 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 微 A→后微 A→通血 Cap. 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A-V 短路 微 A→A-V 吻合支→微 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五、组织液 (一) 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

压)>0→组织液生成(动脉端)对B即的调节作用 ④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⑤对心输出量的影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是↑。 二、体液调节 第五节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淋巴液的生成与淋巴循环: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第七节冠状循环和脑循环 冠脉循环;脑循环 六:复习思考题 1.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压) >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支配心血管的传出神经 1.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 2.支配血管的传出神经 (二) 心血管反射 1.窦-弓反射 颈 A 窦和主 A 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器部位:颈 A 窦和主 A 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2)传入神经窦 N(加入舌咽 N)。 2.化学感受性反射 特点: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外周感受器对 PO2↓[H+]↑PCO2↑(尤 其 PO2↓)敏感; 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 PCO2↑)敏感。 ②平时不 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Bp 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 时才起作用。 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 Bp 的调节作用 ④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⑤对心输出量的影 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是↑。 二、体液调节 第五节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淋巴液的生成与淋巴循环;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第六节 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第七节 冠状循环和脑循环 冠脉循环;脑循环 六:复习思考题: 1.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2.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3.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4.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2.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3.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4.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