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山东理工大学:《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共七个实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0
文件大小:698.2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实验一 ABO血型鉴定 实验二 反射弧分析、反射时测定及搔扒反射的观察 实验三 蛙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实验四 蛙心起搏点的分析及自动节律性观察 实验五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及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实验六 人体动脉血压与肺活量的测定 实验七 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解剖生理学 实验指导书 解剖生理学课程组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二0一七年二月

解剖生理学 实验指导书 解剖生理学课程组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二 O 一七年二月

实验一AB0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 1.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3.通过实验认识血型鉴定在输血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血型的分型是依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来确定的。如含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与 含相应凝集素的血清相通,会产生凝集现象,从而危机生命,因此,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注意鉴定血型, 以确保安全输血。血型鉴定是用己知的标准血清的抗体,既A型标准血清含抗B,B型标准血清含抗 A,去测定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未知的抗原,根据是否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 【实验对象】人。 【实验器材】 消毒采血针、玻片、消毒牙签、标准抗A和抗B血清、生理盐水、5%乙醇、消毒棉球、显微镜。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A形标准血清B烈标准血清 1.取清洁玻片两块,分别标明“抗A”和“抗B (可用钢笔或结种色竿标记)。 2.将标准抗A和抗B血清各一滴,分别滴在相应 玻片上的中央处。 3.用75%乙醇的棉球消毒指端或耳垂,用消毒采 血针刺破皮肤取血。 4.用消毒牙签沾血少许与标准抗A血清充分混合, 用另一根消毒牙签沾血与标准抗B血清充分混合。也可 取1~3滴血置入盛有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匀, 制成红细胞混悬液,备供取用。 5.10~15min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根据 有无凝集现象来判断血型(图3-1)。 【注意事项】 图3-1AB0血型检查结果判图 1.实验用具严格消毒,请勿污染,消毒采血针应一人一针。 2。牙签沾取血液切勿过多,以防止在血清中形成团块,影响判断结果 3.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 4.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发生红细胞凝集时,肉眼观察呈朱红色颗粒,且液体变得清亮。 【思考题】 1.根据自己的血型,说明你能接受和输血给何种血型的人,为什么? 2.如何区别血液的凝集与凝固,其机理是否一样?

2 实验一 ABO 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 1.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 ABO 血型鉴定的原理。 3.通过实验认识血型鉴定在输血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血型的分型是依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来确定的。如含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与 含相应凝集素的血清相遇,会产生凝集现象,从而危机生命,因此,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注意鉴定血型, 以确保安全输血。血型鉴定是用已知的标准血清的抗体,既 A 型标准血清含抗 B ,B 型标准血清含抗 A ,去测定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未知的抗原,根据是否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 【实验对象】 人。 【实验器材】 消毒采血针、玻片、消毒牙签、标准抗 A 和抗 B 血清、生理盐水、75%乙醇、消毒棉球、显微镜。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1.取清洁玻片两块,分别标明“抗 A”和“抗 B” (可用钢笔或特种色笔标记)。 2.将标准抗 A 和抗 B 血清各一滴,分别滴在相应 玻片上的中央处。 3.用 75%乙醇的棉球消毒指端或耳垂,用消毒采 血针刺破皮肤取血。 4.用消毒牙签沾血少许与标准抗 A 血清充分混合, 用另一根消毒牙签沾血与标准抗 B 血清充分混合。也可 取 1~3 滴血置入盛有 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匀, 制成红细胞混悬液,备供取用。 5.10~15min 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根据 有无凝集现象来判断血型(图 3-1)。 【注意事项】 图 3-1 ABO 血型检查结果判断 1. 实验用具严格消毒,请勿污染,消毒采血针应一人一针。 2. 牙签沾取血液切勿过多,以防止在血清中形成团块,影响判断结果。 3. 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 A 血清和抗 B 血清中搅拌。 4.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发生红细胞凝集时,肉眼观察呈朱红色颗粒,且液体变得清亮。 【思考题】 1.根据自己的血型,说明你能接受和输血给何种血型的人,为什么? 2.如何区别血液的凝集与凝固,其机理是否一样?

实验二反射弧分析、反射时测定及搔扒反射的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脊蛙的制备方法。 2.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并探讨各部分对反射活动的作用。 3.掌握测量反射时的方法,了解刺激强度与反射时的关系。 【实验原理】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板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 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在 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一环节中断(解剖结构受 到破坏或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则反射不能发生。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 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如将动物的高位中枢切除,而仅保留脊髓 的动物称为脊动物(脊蛙、脊猫),此时动物产生的各种反射活动为单纯的脊髓反射。与高位中枢离断 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反射通过反射弧的时间,称为反射时(或称潜伏期), 即兴奋通过反射弧而引起外周效应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刺激越 强,反射时越短:刺激越弱,反射时越长。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材料与器械】 两柄类手术器械一套、铁支架(带铁夹)入、蛙嘴夹、蛙腿夹、蛙板、铜锌弓、玻璃分针、刺激电极、 棉球、纱布、医用缝合线、小滤纸(约1cm×1cm)、滴管、培养皿、烧杯、秒表:任氏液、0.5%硫酸 1%硫酸、清水、2%普鲁卡因。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制备脊塘蜍 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布包裹蟾蜍四肢躯干露出头部。用左手握住蟾蜍,并用食指 按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 处即枕骨大孔的所在。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尖端转向头方 向前探入顿腔内,然后向各方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在顿腔内,术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 皆壁的腔内。 (二)脊蟾蜍的处理 用蛙嘴夹夹住脊蝙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用烧杯内清水浸洗蟾蜍,用纱布擦去水滴,但使皮肤 保持湿润。刚手术的脊蟾蜍,因切断了脑和脊髓的联系,脊髓失去来自大脑高级部位调节性的影响, 立即进入休克状态。待其安静5~l0mi后,由于脊髓本身的机制发挥作用,脊髓反射逐渐出现。 (三)反射时的测定 1.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2.屈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 将蟾蜍左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培养皿中)中2-3mm(浸 入时间不超过10s),立即记下时间。当出现屈肌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肌反射时。立即用清水冲 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重复测定屈肌反射时3次,求出平均值作为左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

3 实验二 反射弧分析、反射时测定及搔扒反射的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脊蛙的制备方法。 2.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并探讨各部分对反射活动的作用。 3.掌握测量反射时的方法,了解刺激强度与反射时的关系。 【实验原理】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 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在 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一环节中断(解剖结构受 到破坏或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则反射不能发生。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 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如将动物的高位中枢切除,而仅保留脊髓 的动物称为脊动物(脊蛙、脊猫),此时动物产生的各种反射活动为单纯的脊髓反射。与高位中枢离断 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反射通过反射弧的时间,称为反射时(或称潜伏期), 即兴奋通过反射弧而引起外周效应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刺激越 强,反射时越短;刺激越弱,反射时越长。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材料与器械】 两栖类手术器械一套、铁支架(带铁夹)、蛙嘴夹、蛙腿夹、蛙板、铜锌弓、玻璃分针、刺激电极、 棉球、纱布、医用缝合线、小滤纸(约 1cmх1cm)、滴管、培养皿、烧杯、秒表;任氏液、0.5%硫酸、 1%硫酸、清水、2%普鲁卡因。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制备脊蟾蜍 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布包裹蟾蜍四肢躯干露出头部。用左手握住蟾蜍,并用食指 按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 处即枕骨大孔的所在。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尖端转向头方, 向前探入颅腔内,然后向各方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在颅腔内,术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 皆壁的腔内。 (二)脊蟾蜍的处理 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用烧杯内清水浸洗蟾蜍,用纱布擦去水滴,但使皮肤 保持湿润。刚手术的脊蟾蜍,因切断了脑和脊髓的联系,脊髓失去来自大脑高级部位调节性的影响, 立即进入休克状态。待其安静 5~10min 后,由于脊髓本身的机制发挥作用,脊髓反射逐渐出现。 (三)反射时的测定 1.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2.屈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 将蟾蜍左后肢的最长趾浸入 0.5%硫酸溶液(培养皿中)中 2-3mm(浸 入时间不超过 10s),立即记下时间。当出现屈肌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肌反射时。立即用清水冲 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重复测定屈肌反射时 3 次,求出平均值作为左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用同样方法测定右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同法用1%硫酸溶液分别刺激同一后肢最长趾各3次。注意每次用硫酸刺激后都要用水冲洗并用 纱布擦干最长趾。 4.搔扒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将浸有硫酸的滤纸片,贴于蟾蜍一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可见四肢皆 向此处搔扒,直至除去滤纸片为止,即为搔扒反射:从滤纸片贴于蟾蜍背部皮肤时起至其后肢开始除去 纸片所需的时间,即为搔抓反射的反射时。 将一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右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开始计时:当右后肢刚开始提起 时,停止计时。重复3次,取反射时平均值 (四)反射弧的组成分析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过实验证明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 1.用培养皿盛0.5%硫酸溶液分别刺激蟾蜍两左后肢的最长趾趾端(刺激时间和范围应保持恒定), 均出现屈肌反射,之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 2去右后肢踝关节以下皮肤 (1)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0.5%硫酸刺 激去皮的长趾,观察是否出现反射,分析原因,洗净刺激部位。 (2)用小滤纸片浸1%硫酸贴在蟾蜍右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观察此侧小腿是否能出现反射活动, 分析原因。 (3)将一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蟾蜍左后肢的皮肤上,观察左后,甚至右后肢屈肌反射情况, 分析原因。 3.麻醉坐骨神经 (1)分离坐骨神经将脊蟾蜍腹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左侧大腿背部皮肤,分离肌肉(股二头肌 和半膜肌)和结缔组织,暴露坐骨神经,在神经下穿一条丝线,用线将神经提起。用浸有普鲁卡因或 利多卡因溶液细棉条包住分离出的坐骨神经,重新将脊蟾蜍下悬挂支架上。 (2)测屈反射消失的时间:从给药麻醉坐骨神经开始计时,每隔2mi将蟾蜍的左后肢的最长趾 浸入0.%硫酸溶液中,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记录加药时间),直至测屈反射不再出现,停止计时。为什 么测屈反射不再出现? (3)测搔扒反射消失的时间:当屈肌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记录时间),立即将一浸有1%硫酸溶液 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左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每隔2mi重复一次,直至搔扒反射不再出现(记录时间)。 记录加药至屈反射消失的时间及加药至搔扒反射消失的时间,并记录反射时的变化。 3毁脊髓用镊子夹住右后肢,观察该侧屈肌反射情况,★为何要做此检测?取下脊蟾蜍,去掉棉条, 清水清洗蟾蜍身体后,用探针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之后,观察屈肌反射和搔扒反射是否还存在,分析原 因。 【注意事项】 1.毁脑时不可伤及脊髓,以免破坏脊髓反射中枢 2.分离坐骨神经应尽量向上,并尽量剪断与其相连的分支。 3。浸入硫酸溶液的部位应限于一个趾尖,每次浸泡范围也应恒定切勿浸入太多。 4.每次酸刺激后应立即用清水洗净脚趾,并用纱布措干,以保护皮肤并防止冲淡硫酸溶液。 5.剥脱脚趾皮肤要完全,若剩留少量皮肤会影响实验结果。 4

4 用同样方法测定右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同法用 1%硫酸溶液分别刺激同一后肢最长趾各 3 次。注意每次用硫酸刺激后都要用水冲洗并用 纱布擦干最长趾。 4.搔扒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 将浸有硫酸的滤纸片,贴于蟾蜍一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可见四肢皆 向此处搔扒,直至除去滤纸片为止,即为掻扒反射;从滤纸片贴于蟾蜍背部皮肤时起至其后肢开始除去 纸片所需的时间,即为掻扒反射的反射时。 将一浸有 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右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开始计时;当右后肢刚开始提起 时,停止计时。重复 3 次,取反射时平均值。 (四)反射弧的组成分析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过实验证明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 1.用培养皿盛 0.5%硫酸溶液分别刺激蟾蜍两左后肢的最长趾趾端(刺激时间和范围应保持恒定), 均出现屈肌反射,之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 2.去右后肢踝关节以下皮肤 (1)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 0.5%硫酸刺 激去皮的长趾,观察是否出现反射,分析原因,洗净刺激部位。 (2)用小滤纸片浸 1%硫酸贴在蟾蜍右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观察此侧小腿是否能出现反射活动, 分析原因。 (3)将一浸有 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蟾蜍左后肢的皮肤上,观察左后,甚至右后肢屈肌反射情况, 分析原因。 3.麻醉坐骨神经 (1)分离坐骨神经 将脊蟾蜍腹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左侧大腿背部皮肤,分离肌肉(股二头肌 和半膜肌)和结缔组织,暴露坐骨神经,在神经下穿一条丝线,用线将神经提起。用浸有普鲁卡因或 利多卡因溶液细棉条包住分离出的坐骨神经,重新将脊蟾蜍下悬挂支架上。 (2)测屈反射消失的时间:从给药麻醉坐骨神经开始计时,每隔 2min 将蟾蜍的左后肢的最长趾 浸入 0.5%硫酸溶液中,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记录加药时间),直至测屈反射不再出现,停止计时。为什 么测屈反射不再出现? (3)测掻扒反射消失的时间:当屈肌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记录时间),立即将一浸有 1%硫酸溶液 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左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每隔 2min 重复一次,直至搔扒反射不再出现(记录时间)。 记录加药至屈反射消失的时间及加药至搔扒反射消失的时间,并记录反射时的变化。 3.毁脊髓 用镊子夹住右后肢,观察该侧屈肌反射情况,★为何要做此检测?取下脊蟾蜍,去掉棉条, 清水清洗蟾蜍身体后,用探针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之后,观察屈肌反射和搔扒反射是否还存在,分析原 因。 【注意事项】 1.毁脑时不可伤及脊髓,以免破坏脊髓反射中枢。 2.分离坐骨神经应尽量向上,并尽量剪断与其相连的分支。 3.浸入硫酸溶液的部位应限于一个趾尖,每次浸泡范围也应恒定切勿浸入太多。 4.每次酸刺激后应立即用清水洗净脚趾,并用纱布揩干,以保护皮肤并防止冲淡硫酸溶液。 5.剥脱脚趾皮肤要完全,若剩留少量皮肤会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 1.运用所得到的现象,通过严格的推理来分析后肢屈反射的反射弧构成。 2.屈反射和抓反射的皮肤感受有何不同? 3.分析刺激强度和反射时的关系,如果实验中开始测定的反射时很长,并且有缩短趋势,可能时什 么原因? 4.比较从给药到屈反射消失和给药到搔扒反射的反射时,说明什么?

5 【思考题】 1.运用所得到的现象,通过严格的推理来分析后肢屈反射的反射弧构成。 2.屈反射和抓反射的皮肤感受有何不同? 3.分析刺激强度和反射时的关系,如果实验中开始测定的反射时很长,并且有缩短趋势,可能时什 么原因? 4.比较从给药到屈反射消失和给药到搔扒反射的反射时,说明什么?

实验三蛙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由于血管不同,血流情况也不同,通常在显微镜下观察蛙蹊、蛙舌以及肠系膜等 处血管,了解其血液循环情况。 【实验原理】 本实验观察蛙肠系膜血管,从血管的结构与机能特点,了解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血行情况, 并观察某些化学物质对血管活动的影响。蛙肠系膜、舌及后肢足璞等部位的组织较薄,适于用来制备微 循环观察标本。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实验器材和药品】 显微镜、有孔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大头针、棉球、注射器、玻璃钟罩或烧杯、20%乌拉坦(氨基甲 酸乙酯、任氏液、1:10000组织胺、1:10000肾上腺素。 【实验步骤】 1取蛙或蟾蜍一只,称重。将蛙或蟾蜍仰卧持于手中,注射器针头插入口腔黏膜,穿过下领肌层入皮 下淋巴囊,按2~3mgg体重的剂量,注入以200gL乌拉坦进,约10-~15分钟动物即进入麻醉状态 2.将已麻醉的蛙或蟾蜍背位固定于蛙板上,使其身体左侧紧靠蛙板上的小孔。用慑子轻轻提起左侧 腹壁,★不要将内脏也夹起,再用剪刀在腹壁上剪一长约1©m的纵向切口。轻轻拉出小肠祥,将肠系膜 展开过蛙板上的小孔,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蛙板上(图3-3)。★小肠袢不能绷得太紧,以免拉破肠系膜或 阻断血流,另需要适量滴加任氏液润湿肠系膜,以免干燥,影响血液循环,但也不宜过多。 3.若用蛙舌或足蹼作观察标本,则用大头针将麻醉的蛙周定在蛙板上,使其鼻端离板孔0.5cm,拖 出舌头,拉其过孔,并用大头针将舌缘固定在蛙板孔的周缘:或将蛙两足趾展开,使趾璞过孔,用大头 针固定。 [观察项目] 1,将标本置低倍镜下观察。可见有许多纵横交错粗细不等的血管。根据血管的粗细和分支情况 血流方向和血流特征,可区别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1)动脉血流的观察在镜下移动标本直到发现一段较粗血管内的血液流向2分支血管,这段血管就 是小动脉。注意观察管中血流速度快,不均匀,有搏动,有轴流现象(血细胞在血管中央流动)。 (②)静脉血流的观察移动标本直到发现血流由2支血管汇入1支血管,这2个分支血管就是小静脉。 观察管内血流有无博动和轴流现象,比较动脉和静脉内血流的速度。 (3)毛细血管血流的观察寻找管径最小、透明、近乎无色的血管即毛细血管。在高倍镜下可见一串 串红细胞以单个挂列形式在管内移动,或红细胞断断续续地单个移动。血流速度如何?有无搏动? ★3类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特点与其生理功能有何联系? 4。血管对药物的反应 (1)滴加几滴0.01%去甲肾上腺素于肠系膜上,持续观察各血管管径及血流的变化。出现变化后立 即用任氏液冲洗

6 实验三 蛙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由于血管不同,血流情况也不同,通常在显微镜下观察蛙蹼、蛙舌以及肠系膜等 处血管,了解其血液循环情况。 【实验原理】 本实验观察蛙肠系膜血管,从血管的结构与机能特点,了解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血行情况, 并观察某些化学物质对血管活动的影响。蛙肠系膜、舌及后肢足蹼等部位的组织较薄,适于用来制备微 循环观察标本。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实验器材和药品】 显微镜、有孔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大头针、棉球、注射器、玻璃钟罩或烧杯、20%乌拉坦(氨基甲 酸乙酯)、任氏液、1:10000 组织胺、1:10000 肾上腺素。 【实验步骤】 1.取蛙或蟾蜍一只,称重。将蛙或蟾蜍仰卧持于手中,注射器针头插入口腔黏膜,穿过下颌肌层入皮 下淋巴囊,按 2~3 mg/g 体重的剂量,注入以 200g/L 乌拉坦进,约 10~15 分钟动物即进入麻醉状态。 2.将已麻醉的蛙或蟾蜍背位固定于蛙板上,使其身体左侧紧靠蛙板上的小孔。用镊子轻轻提起左侧 腹壁,★不要将内脏也夹起,再用剪刀在腹壁上剪一长约 1 cm 的纵向切口。轻轻拉出小肠袢,将肠系膜 展开过蛙板上的小孔,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蛙板上(图 3-3)。★小肠袢不能绷得太紧,以免拉破肠系膜或 阻断血流,另需要适量滴加任氏液润湿肠系膜,以免干燥,影响血液循环,但也不宜过多。 3.若用蛙舌或足蹼作观察标本,则用大头针将麻醉的蛙固定在蛙板上,使其鼻端离板孔 0.5cm,拖 出舌头,拉其过孔,并用大头针将舌缘固定在蛙板孔的周缘;或将蛙两足趾展开,使趾蹼过孔,用大头 针固定。 [观察项目] 1.将标本置低倍镜下观察。可见有许多纵横交错粗细不等的血管。根据血管的粗细和分支情况、 血流方向和血流特征,可区别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1)动脉血流的观察 在镜下移动标本直到发现一段较粗血管内的血液流向 2 分支血管,这段血管就 是小动脉。注意观察管中血流速度快,不均匀,有搏动,有轴流现象(血细胞在血管中央流动)。 (2)静脉血流的观察 移动标本直到发现血流由2支血管汇入 1支血管,这2个分支血管就是小静脉。 观察管内血流有无搏动和轴流现象,比较动脉和静脉内血流的速度。 (3)毛细血管血流的观察 寻找管径最小、透明、近乎无色的血管即毛细血管。在高倍镜下可见一串 串红细胞以单个排列形式在管内移动,或红细胞断断续续地单个移动。血流速度如何?有无搏动? ★3 类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特点与其生理功能有何联系? 4.血管对药物的反应 (1)滴加几滴 0.01%去甲肾上腺素于肠系膜上,持续观察各血管管径及血流的变化。出现变化后立 即用任氏液冲洗

(②)待血流恢复正常后,再滴加几滴0.01%组织胺于肠系膜上,观察血管及血流的变化。若用蛙蹊 作为观察标本,则难以观察血管对药物的反应。 表羹 图33蛙肠系膜标本的制备 表3-1低倍镜下动脉、静脉、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区别 类别 动脉 小动脉 毛细血管 小静脉静脉 山管壁 厚,有肌层湾,有平滑肌纤维极意,透明或看不 薄,服状 有肌层 血管口径 极小,只见有一 小 一个红妇包箱过 血流方向由主千向分支由主千向分支由小动脉向小静脉由分支向主干由分支向主千 血液颜色 鲜红 红黄透亮 暗红 血流速度快,有粕流, 快,有搁动 慢,在真毛组血管 较慢血流均匀 快血流均 搏动 内,可见一个一个 钉组陶变形面村 时走时停 【注意事项】 1.实验中不可碰破膀胱,以免尿液流出影响实验。 2.提夹腹壁肌时只能夹肌层,不能牵连内脏器官。 【思考题】 1.微循环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不同血管的形态及血流特点如何与生理机能相适应? 3.分析不同药物引起血流变化的机制。 >

7 (2)待血流恢复正常后,再滴加几滴 0.01%组织胺于肠系膜上,观察血管及血流的变化。若用蛙蹼 作为观察标本,则难以观察血管对药物的反应。 图 3-3 蛙肠系膜标本的制备 表 3-1 低倍镜下动脉、静脉、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区别 【注意事项】 1.实验中不可碰破膀胱,以免尿液流出影响实验。 2.提夹腹壁肌时只能夹肌层,不能牵连内脏器官。 【思考题】 1.微循环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不同血管的形态及血流特点如何与生理机能相适应? 3.分析不同药物引起血流变化的机制

实验四蛙心起搏点的分析及自动节律性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利用结扎方法来观察蛙心起搏点和蛙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以窦房结的自律性为最 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由窦心结发出,传到心房、心室引起收缩,所以窦房结被称为哺乳动物的心搏 起点。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两栖类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 的自律性高低不同,以静脉窦的自律性为最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由静脉窦发出,传到心房和心室并 依次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因此,正如窦房结被称为哺乳动物的心脏起搏点,静脉窦是两柄类动物的心 脏起搏点。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蛙心夹、滴管、小离心管、任氏液。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1.暴露心脏将双毁髓的蟾蜍仰卧位固定在蛙板上,用镊子提起胸骨后端腹部的皮肤,用粗剪刀剪 一小口,然后由切口将剪刀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锁骨外侧方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用镊子 提起胸骨后端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小口,将手术剪伸入胸腔内,紧贴胸壁(以免损伤下面的心脏和血管) 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肌肉,再用粗剪刀剪断左右鸟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个倒三角形。用眼科慑提起 心包膜,并用眼科剪将心包膜剪开,暴露心脏。★以下实验中应不时用任氏液保持心脏湿润。为什么? 2.观察心脏的构造参照图3-4识别静脉窦、心房和心室。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顺序 并用秒表记录心搏频率。注意心室收缩时容积和颜色的变化。 房室 ()斯氏第一结扎用细镊子在主动脉干下穿一线备用。再用玻璃钩通过心脏后面将心尖翻向头端 暴露心脏背面,找到静脉卖和心房交界的半月形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线沿者半月形白线作 一结扎,即为斯氏第一结扎(图3-5),以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的跳动是否停止?静 脉实是否仍照常在跳动? 观察心脏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可见心房、心室立即停止搏动,而静脉实仍继续搏动,用秒表记 录静脉窦搏动频率。待心房和心室恢复博动后,分别记录它们的搏动频率。 (②)斯氏第二结扎然后在冠状沟处穿线做第2结扎,即斯氏第2结扎(图3-5)。这时心房和静脉 窦仍继续搏动,心室则停止搏动。待心室恢复搏动后,记录心脏各部位的搏动频率。★根据试验结果

8 实验四 蛙心起搏点的分析及自动节律性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利用结扎方法来观察蛙心起搏点和蛙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以窦房结的自律性为最 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由窦心结发出,传到心房、心室引起收缩,所以窦房结被称为哺乳动物的心搏 起点。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两栖类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 的自律性高低不同,以静脉窦的自律性为最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由静脉窦发出,传到心房和心室并 依次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因此,正如窦房结被称为哺乳动物的心脏起搏点,静脉窦是两栖类动物的心 脏起搏点。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蛙心夹、滴管、小离心管、任氏液。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1.暴露心脏 将双毁髓的蟾蜍仰卧位固定在蛙板上,用镊子提起胸骨后端腹部的皮肤,用粗剪刀剪 一小口,然后由切口将剪刀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锁骨外侧方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用镊子 提起胸骨后端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小口,将手术剪伸入胸腔内,紧贴胸壁(以免损伤下面的心脏和血管), 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肌肉,再用粗剪刀剪断左右鸟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个倒三角形。用眼科镊提起 心包膜,并用眼科剪将心包膜剪开,暴露心脏。★以下实验中应不时用任氏液保持心脏湿润。为什么? 2.观察心脏的构造 参照图 3-4 识别静脉窦、心房和心室。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顺序, 并用秒表记录心搏频率。注意心室收缩时容积和颜色的变化。 3.结扎阻断兴奋传导 (1)斯氏第一结扎 用细镊子在主动脉干下穿一线备用。再用玻璃钩通过心脏后面将心尖翻向头端, 暴露心脏背面,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形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线沿着半月形白线作 一结扎,即为斯氏第一结扎(图 3-5A),以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的跳动是否停止?静 脉窦是否仍照常在跳动? 观察心脏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可见心房、心室立即停止搏动,而静脉窦仍继续搏动,用秒表记 录静脉窦搏动频率。待心房和心室恢复博动后,分别记录它们的搏动频率。 (2)斯氏第二结扎 然后在冠状沟处穿线做第 2 结扎,即斯氏第 2 结扎(图 3-5B)。这时心房和静脉 窦仍继续搏动,心室则停止搏动。待心室恢复搏动后,记录心脏各部位的搏动频率。★根据试验结果, 图 3-4 蛙心外形图 A 腹面 B 背面 C 右侧面

分析蛙心脏不同部位节律性的高低,正常情况下心脏节律活动的顺序 图3为 蛙类斯氏结扎的部位 图3-6持摄打结法 表3-2蛙心各部位跳动频率(单位:) 室温 实验条件 静脉窦(次/min)心房(次/min)心室(次/min) 正常状态 斯氏第一结扎 斯氏第二结扎 【注意事项】 1.剪胸骨和胸噬时,伸入胸腔的剪刀要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 2.提起和剪开心包膜时要细心,避免损伤心脏。 3.在改变心脏某局部温度的操作中,所接触的局部位置要准确,并可暂不滴任氏液,尽量减少该局 部温度过快波及其它部位而影响效果 4.如果斯氏第一结扎后房室停搏过长时,可用玻璃分针给心房或心室作人工刺激,使其恢复搏动后 再计数。 【思考题】 1.当静脉窦局部温度发生变化时,心率为何会随之发生变化?与只改变心房或心室局部温度所引起 效应为什么不同? 2.断氏第一结扎后,心室为句突姚停止既动?心室跳动环能恢复吗? 3.两次结扎后,静脉、心房、心室跳动次数为何不一致?哪一部分的跳动频率更接近正常心率? 这说明什么? 9

9 分析蛙心脏不同部位节律性的高低,正常情况下心脏节律活动的顺序。 图 3-6 持镊打结法 表 3-2 蛙心各部位跳动频率( 单位: ) 室温: 实验条件 静脉窦(次/min) 心房(次/min) 心室(次/min) 正常状态 斯氏第一结扎 斯氏第二结扎 【注意事项】 1.剪胸骨和胸壁时,伸入胸腔的剪刀要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 2.提起和剪开心包膜时要细心,避免损伤心脏。 3.在改变心脏某局部温度的操作中,所接触的局部位置要准确,并可暂不滴任氏液,尽量减少该局 部温度过快波及其它部位而影响效果。 4.如果斯氏第一结扎后房室停搏过长时,可用玻璃分针给心房或心室作人工刺激,使其恢复搏动后 再计数。 【思考题】 1.当静脉窦局部温度发生变化时,心率为何会随之发生变化?与只改变心房或心室局部温度所引起 效应为什么不同? 2.斯氏第二结扎后,心室为何突然停止跳动?心室跳动还能恢复吗? 3.两次结扎后,静脉窦、心房、心室跳动次数为何不一致?哪一部分的跳动频率更接近正常心率? 这说明什么? 图 3-5 蛙类斯氏结扎的部位 蛙心外形图 A 腹面 B 背面 C 右侧面

实验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及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蛙类腓肠肌标本与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备方法。 3.学习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使用。 4.观察分析骨酪肌收缩的过程,分析刺激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蛙类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而维持其离体组织器官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 单,并且易于控制和学握。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常用蟾蜍或蛙类离体组织器官作为实验标本。蛙类坐骨 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是研究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机能等生理实验最常用的实验材料,制各此标本是生理试 验的一项基本但又非常重要的操作技术。实验中用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与兴奋性、刺激与肌 肉收缩等基本生理现象和过程, 当给神经肌肉标本一个阈上刺激时,肌肉即发生一次收缩反应。用记录仪描记收缩过程,可得到一次 单收缩曲线。每个单收缩曲线依次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与舒张期。如相继给两个以上阀刺激 刻激之间的间隔超过一个单收缩的持续时间,则肌肉将出现一连串各自分离的单收缩:若刺激间隔时间比 单收缩的持续时间短,则前一个收缩还未结束就开始后一个收缩,这样两次收缩就会重叠起来,这种现象 称复合收缩。如果后一个收缩是在前一个收缩的舒张期内发生,各自收缩复合的结果,会出现一持续的锯 齿状的收缩曲线,这种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比单收缩的收缩期短,后一收细 就在前一收缩期内发生,结果会出现一持续的收缩曲线,完全看不到舒张期的形迹,这样的持续收缩状态 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材料与器械】 蛙或蟾蜍,常用手术器械,蜡盘,蛙板,玻璃板,玻璃分针,固定针,滴管,烧杯,锌铜弓,计算 机采集系统,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肌槽,培养皿,粗棉线,纱布,眼科剪,任氏液等。 【方法与步骤】 (一)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破坏脑和脊髓 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布包裹蟾蜍四肢躯干露出头部。用左手握住蟾蜍,并用食指按 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处即 枕骨大孔的所在。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尖端转向头方,向前 探入颅腔内,然后向各方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在颅腔内,术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皆壁的 腔内。脑组织捣毁后,将探针退出:再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随平行刺入脊管,以破坏脊 髓。脑和脊髓是否完全破坏,可检查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是否完全消失。拔出探针后,用一干棉球压 迫针孔,以止其出血(见图3-7)。另一方法是去脑后再捣毁脊髓。 1.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在骶酪关节水平以上0.5cm~1am处剪断脊柱,左手握住蟾蜍后肢,用拇指压住骨,使蟾蜍头与内 脏自然下垂,右手持普通剪刀,沿脊柱两侧剪除一切内脏及头胸部,留下后肢、骶骨、脊柱以及脊柱两 侧的坐骨神经(图3-8)。剪除过程中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10 实验五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及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蛙类腓肠肌标本与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方法。 3.学习 BL-410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使用。 4.观察分析骨骼肌收缩的过程,分析刺激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蛙类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而维持其离体组织器官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 单,并且易于控制和掌握。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常用蟾蜍或蛙类离体组织器官作为实验标本。蛙类坐骨 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研究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机能等生理实验最常用的实验材料,制备此标本是生理试 验的一项基本但又非常重要的操作技术。实验中用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与兴奋性、刺激与肌 肉收缩等基本生理现象和过程。 当给神经肌肉标本一个阈上刺激时,肌肉即发生一次收缩反应。用记录仪描记收缩过程,可得到一次 单收缩曲线。每个单收缩曲线依次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与舒张期。如相继给两个以上阈刺激, 刺激之间的间隔超过一个单收缩的持续时间,则肌肉将出现一连串各自分离的单收缩;若刺激间隔时间比 单收缩的持续时间短,则前一个收缩还未结束就开始后一个收缩,这样两次收缩就会重叠起来,这种现象 称复合收缩。如果后一个收缩是在前一个收缩的舒张期内发生,各自收缩复合的结果,会出现一持续的锯 齿状的收缩曲线,这种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比单收缩的收缩期短,后一收缩 就在前一收缩期内发生,结果会出现一持续的收缩曲线,完全看不到舒张期的形迹,这样的持续收缩状态 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材料与器械】 蛙或蟾蜍,常用手术器械,蜡盘,蛙板,玻璃板,玻璃分针,固定针,滴管,烧杯,锌铜弓,计算 机采集系统,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肌槽,培养皿,粗棉线,纱布,眼科剪,任氏液等。 【方法与步骤】 (一)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破坏脑和脊髓 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布包裹蟾蜍四肢躯干露出头部。用左手握住蟾蜍,并用食指按 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处即 枕骨大孔的所在。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尖端转向头方,向前 探入颅腔内,然后向各方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在颅腔内,术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皆壁的 腔内。脑组织捣毁后,将探针退出;再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髓平行刺入脊管,以破坏脊 髓。脑和脊髓是否完全破坏,可检查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是否完全消失。拔出探针后,用一干棉球压 迫针孔,以止其出血(见图 3-7)。另一方法是去脑后再捣毁脊髓。 1. 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 0.5cm~1cm 处剪断脊柱,左手握住蟾蜍后肢,用拇指压住骶骨,使蟾蜍头与内 脏自然下垂,右手持普通剪刀,沿脊柱两侧剪除一切内脏及头胸部,留下后肢、骶骨、脊柱以及脊柱两 侧的坐骨神经(图 3-8)。剪除过程中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共2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