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血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7
文件大小:51.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血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血液一章包括概述、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细胞生理、血液凝固、血 型五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内环境与自稳态的概念、血液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及血 型的鉴定 教学难点: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教学目的:本章要求掌握内环境与自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生理意 义:掌握血液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的正常值: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ABO血型系 统: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大三下半学期的课程,学生的优点是已经学过动物学、生物化学、遗 传学等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较丰富,扎实。缺点是学生马上进入大四,相当多的学 生在准备考研,也有的学生在准备其他考试。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对待与他们考试无 关的课程。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采用多煤体课件教学: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3.采用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鉴定血型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方面: (1)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基本成分及正常人的血量:能够理解血浆的理化性 质:能够解释一些案例。 (2)能够描述出血细胞的种类、形态及功能:能够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及其原理:能够了解抗凝系统

血液-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血液一章包括概述、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细胞生理、血液凝固、血 型五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内环境与自稳态的概念、血液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及血 型的鉴定 教学难点: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教学目的:本章要求掌握内环境与自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生理意 义;掌握血液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的正常值;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ABO 血型系 统;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大三下半学期的课程,学生的优点是已经学过动物学、生物化学、遗 传学等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较丰富,扎实。缺点是学生马上进入大四,相当多的学 生在准备考研,也有的学生在准备其他考试。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对待与他们考试无 关的课程。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3.采用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鉴定血型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方面: (1)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基本成分及正常人的血量;能够理解血浆的理化性 质;能够解释一些案例。 (2)能够描述出血细胞的种类、形态及功能;能够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及其原理;能够了解抗凝系统

(3)能够理解划分血型原理及血型的种类:能够测定自己的血型。理解输血 的基本原则。 (4)学生能够解释贫血、白血病等疾病的病因。 2、能力方面: (1)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2)实验教学,学会测量血型 (3)掌握输血的原则及意义。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血细胞生理特点,渗透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一,生物 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了解贫血、白血病等疾病的病因,学会关爱自己,关爱父母。关爱他 人。 (3)掌握输血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献血,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内容: 第五章血液 一、体液和内环境 细胞内液 体液 千血浆 组织间隙液 细胞外液 淋巴液 脑脊液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正常成人的 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加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 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 量

(3)能够理解划分血型原理及血型的种类;能够测定自己的血型。理解输血 的基本原则。 (4)学生能够解释贫血、白血病等疾病的病因。 2、能力方面: (1)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2)实验教学,学会测量血型 (3)掌握输血的原则及意义。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血细胞生理特点,渗透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一,生物 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了解贫血、白血病等疾病的病因,学会关爱自己,关爱父母。关爱他 人。 (3)掌握输血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献血,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内容: 第五章 血液 一、体液和内环境 二、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正常成人的 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 70-80ml 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 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 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 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 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lg) 血浆晶渗压:血浆中品体物质所形成,如Na+、C1-,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 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第三节血细胞的生理 一、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8.5μm,容积约为90μm,成年男性:4.5 5.5*10/L,成年女性:3.5-4.5*10/L,新生儿:6.0*102几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①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 ②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 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红细胞的比重较 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 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魏氏法检测ESR正常值男:O-l5m/h; 女:0-20mm/h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 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 1 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 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 300m0sm/L(5776mmHg) 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 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 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第三节 血细胞的生理 一、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直径约 7-8.5μm, 容积约为 90μm3,成年男性: 4.5- 5.5*1012/L ,成年女性: 3.5-4.5*1012/L,新生儿: 6.0*1012/L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① 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 ②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 ③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 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红细胞的比重较 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 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 ESR.魏氏法检测 ESR 正常值 男:0-15mm/h; 女:0-20mm/h

④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 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红细胞的功能:运输02和C02:4对缓冲物质 二、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7%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颗粒细胞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2一8% 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 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 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 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 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 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 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白细胞总的功能: 1.运动性和吞噬功能

④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 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红细胞的功能:运输 O2 和 CO2;4 对缓冲物质 二、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7%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颗粒细胞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2~8% 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 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 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 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 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 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 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 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白细胞总的功能: 1.运动性和吞噬功能

2.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机能 3.产生肝素 4.参与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来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有害作用,主 要通过B淋巴细胞实现的。 细胞免疫:通过免疫细胞与某一特异性抗原(异物)的直接作用来消除抗原(或异 物)的有害作用。 三、血小板 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μm,平均面积8μ2,受刺激时伸出 伪足。 产生: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巨核系祖细胞产板性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 向骨髓窦腔,裂解脱落为血小板进入血流。 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10/1 血小板过少,有出血倾向:血小板过多,血栓易形成 功能: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第四节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 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1.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I、X、X、XⅪ、X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 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2.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2.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机能 3.产生肝素 4.参与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来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有害作用,主 要通过 B 淋巴细胞实现的。 细胞免疫:通过免疫细胞与某一特异性抗原(异物)的直接作用来消除抗原(或异 物)的有害作用。 三、血小板 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 2-4μm,平均面积 8μm2,受刺激时伸出 伪足。 产生: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巨核系祖细胞产板性巨核细胞, 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 向骨髓窦腔, 裂解脱落为血小板进入血流。 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109 /L 血小板过少,有出血倾向;血小板过多,血栓易形成 功能: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 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1.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 VitK 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 VitK 缺乏常 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2.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第五节血型 一、人类的血型 二、ABO血型 ABO血型系统 (一)分型原则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C-球 蛋白构成一IgM)。 ABO血型的测定: 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输血的原则: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即使在AB0系统血型 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1、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 2、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3、如果主侧不引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 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Rh血型系统 三、贴血型 (一)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贴阳性(汉族99%)hˉ:无D抗原为R贴阴性(苗族 12%,塔塔尔族16%)。 (二)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第五节 血型 一、人类的血型 二、ABO 血型 ABO 血型系统 (一)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 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 C-球 蛋白构成—IgM)。 ABO 血型的测定: 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输血的原则: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 ABO 血型相合;即使在 ABO 系统血型 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1、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 可以进行输血; 2、 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3、 如果主侧不引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 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Rh 血型系统 三、Rh 血型 (一) Rh 血型抗原:人类 RBC 膜上有 C、D、E 六种抗原,以 D 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 D 抗原为 Rh 阳性(汉族 99%) Rh-:无 D 抗原为 Rh 阴性 (苗族 12%,塔塔尔族 16%)。 (二) Rh 血型抗体:主要是 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h+的BC进入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 免疫,产生抗h的抗体。 (三)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第二次输血需考虑贴血型是否相同。2. 妊娠:Rh的母亲 ①输过h+血,怀孕后其孕儿为贴+者,孕妇的抗贴+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 胎儿溶血。 ②第一次孕儿为贴+,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 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h+的抗体。第二次妊 娠时,孕妇体内的抗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六、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细胞外液,稳态,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液凝固,凝血因 2.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3.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4.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5.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6.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 Rh+的 RBC 进入 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 免疫,产生抗 Rh 的抗体。 (三)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 Rh 血型,第二次输血需考虑 Rh 血型是否相同。2. 妊娠:Rh- 的母亲 ① 输过 Rh+血,怀孕后其孕儿为 Rh+ 者,孕妇的抗 Rh+ 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 胎儿溶血。 ②第一次孕儿为 Rh+ ,胎儿的 RBC 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 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 Rh+的抗体。 第二次妊 娠时,孕妇体内的抗 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六、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细胞外液,稳态,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液凝固,凝血因 2.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3.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4. 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5. 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6.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