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血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
文件大小:2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血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1试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叫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对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极为重要。由血浆中的血浆蛋白 所形成的渗透压叫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 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2.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原则 (1)出生以后主要在红骨髓造血。若骨髓造血功能受物理(X射线、放射 性同位素等)或化学(苯、有机砷、抗肿瘤药、氯霉素等)因素影响而抑制时, 将使红细胞和其它血细胞生成减少,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体内缺铁,使血 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 (3)红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维生素B12和叶酸作为辅酶参与核酸代谢。 当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时,红细胞的分裂成熟过程延缓,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4)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内因子缺乏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影响红细 胞的分裂成熟,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约为100~300×109/L(10万~30万/mm3)。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反应以及凝血功能是完成正常止血功能的基 本因素。血管内膜损伤后暴露内膜下组织而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聚 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松软的止血栓阻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同时激活凝 血系统,血小板能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于其磷脂表面,促进凝血过程,在局部 迅速出现血液凝固,在凝血块形成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较软的凝血 块回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进而形成牢固的止血栓达到有效

1.试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叫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对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极为重要。由血浆中的血浆蛋白 所形成的渗透压叫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 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2. 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原则。 (1`)出生以后主要在红骨髓造血。若骨髓造血功能受物理(X 射线、放射 性同位素等)或化学(苯、有机砷、抗肿瘤药、氯霉素等)因素影响而抑制时, 将使红细胞和其它血细胞生成减少,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体内缺铁,使血 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 (3)红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维生素 B12 和叶酸作为辅酶参与核酸代谢。 当维生素 B12 和叶酸缺乏时,红细胞的分裂成熟过程延缓,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4)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内因子缺乏可引起维生素 B12 吸收减少,影响红细 胞的分裂成熟,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约为 100~300×109/L(10 万~30 万/mm3)。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反应以及凝血功能是完成正常止血功能的基 本因素。血管内膜损伤后暴露内膜下组织而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聚 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松软的止血栓阻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同时激活凝 血系统,血小板能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于其磷脂表面,促进凝血过程,在局部 迅速出现血液凝固,在凝血块形成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较软的凝血 块回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进而形成牢固的止血栓达到有效

止血。 4.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为划分为 3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 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 联正反馈过程。机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互相颉颃的、两个作用相反系统 的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5.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纤维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 溶。纤溶对于保持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动的动态平衡,使凝血和纤溶局限 于创伤局部具有重要的意义。 6.试述ABO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 为保证输血的安全,必须遵循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必须保证供血者 与受血者的ABO血形相符: 在正常情况下,应同型输血。根据AB0血型特点,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源的情 况下,可考虑将O型血输给A。B和AB型血的人,或AB型血的人接受A。B和O 型的血。但是,这种异型血相输,只能少量并缓慢地进行。此外,在输血前也必 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 Rh血型相符,以避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止血。 4. 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为划分为 3 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 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 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 联正反馈过程。机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互相颉颃的、两个作用相反系统 的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5. 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纤维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 溶。纤溶对于保持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动的动态平衡,使凝血和纤溶局限 于创伤局部具有重要的意义。 6. 试述 ABO 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 为保证输血的安全,必须遵循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必须保证供血者 与受血者的 ABO 血形相符; 在正常情况下,应同型输血。根据 ABO 血型特点,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源的情 况下,可考虑将 O 型血输给 A。B 和 AB 型血的人,或 AB 型血的人接受 A。B 和 O 型的血。但是,这种异型血相输,只能少量并缓慢地进行。此外,在输血前也必 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 Rh 血型相符,以避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 Rh 的抗体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