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循环系统(心脏,1/2)

循环系统第二节心脏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第六章循环系统第二节心脏包括心脏的位置和形态、心脏的结构、心脏的生 理特性、心动周期和心泵功能的评定五部分内容。 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肌的生理特性 教学难点: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的生理特性: 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循环系统的组成与机能: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和心肌 的生理特性。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大三下半学期的课程,学生的优点是已经学过动物学、生物化学、 遗传学等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较丰富,扎实。缺点是学生马上进入大四,相当多 的学生在准备考研,也有的学生在准备其他考试。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对待与他们 考试无关的课程。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采用实物教学:学生观察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3.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方面: (1)学生能够利用模型描述出心脏的位置、结构与形态;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2)学生能够区分骨骼肌动作电位、心肌动作电位计窦房结动作电位的异同: 能够阐明其形成机制。 (3)学生能够总结出心肌兴奋性的特点:能够描述出心室肌动作电位期间兴奋 性的变化及其与机械收缩的关系。 (4)学生能够理解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的概念,并能解释一些生理现象;能够 解释心脏会自动跳动及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
循环系统 第二节心脏 教学设计(一) 一、 教材分析 第六章循环系统第二节心脏包括心脏的位置和形态、心脏的结构、心脏的生 理特性、心动周期和心泵功能的评定五部分内容。 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肌的生理特性 教学难点: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的生理特性; 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循环系统的组成与机能;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和心肌 的生理特性。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大三下半学期的课程,学生的优点是已经学过动物学、生物化学、 遗传学等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较丰富,扎实。缺点是学生马上进入大四,相当多 的学生在准备考研,也有的学生在准备其他考试。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对待与他们 考试无关的课程。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采用实物教学:学生观察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3.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方面: (1)学生能够利用模型描述出心脏的位置、结构与形态;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2)学生能够区分骨骼肌动作电位、心肌动作电位计窦房结动作电位的异同; 能够阐明其形成机制。 (3)学生能够总结出心肌兴奋性的特点;能够描述出心室肌动作电位期间兴奋 性的变化及其与机械收缩的关系。 (4)学生能够理解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的概念,并能解释一些生理现象;能够 解释心脏会自动跳动及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

(5)学生能够解释房室延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解剖生理学基础:能够解释 心肌不发生完整强直收缩的机制:能够4K+、Na+、Ca+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 响。 2、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骨骼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3)通过翻转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 总结、概括、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渗透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 一,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通过了解心脏病、心肌炎等常见病的病因,学会关爱自己,关爱父母。关 爱他人。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五、教学视频 1.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2.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六、教学内容: 第二节心脏 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约2/3居正中线左侧,1/3居正中线右侧。 二、心脏的结构 心的内腔:分为四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右心房:三入口: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一出口:右房室口 一窝:卵圆窝 右心室:分界:室上嵴 流入道:右房室口
(5)学生能够解释房室延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解剖生理学基础;能够解释 心肌不发生完整强直收缩的机制;能够 4K+、Na+、Ca++ 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 响。 2、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骨骼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3)通过翻转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 总结、概括、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渗透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 一,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通过了解心脏病、心肌炎等常见病的病因,学会关爱自己,关爱父母。关 爱他人。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五、教学视频 1.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2. 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六、教学内容: 第二节 心脏 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约 2/3 居正中线左侧,l/3 居正中线右侧。 二、心脏的结构 心的内腔:分为四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右心房:三入口: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一出口:右房室口 一窝: 卵圆窝 右心室:分界:室上嵴 流入道:右房室口

流出道:肺动脉口 左心房:四入口:左上肺静脉口、左下肺静脉口、右上肺静脉口、右下肺静脉 一出口:左房室口 左心室:分界:二尖瓣前尖 流入道:左房室口 流出道:主动脉口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去极过程(0期)短(1-2ms),去极幅度达120mV,由-90mN,上升到+20-30mV, 由极化转成反极化(正电位部分称超射)。 复极过程慢,历时200-300ms。(1)1期复极(快速复极初期)由+20mV迅速 下降到0mY左右,10ms。(2)2期(平台期)往往停滞于近零的等电位状态, 形成平台。是区别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占100-150ms。(3) 3期复极(快速复极末期)复极加快,由0mV较快下降到-90mV,占100-150ms。 静息期(4期)心房和心室非自律细胞,4期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自律细 胞4期呈自动除极现象。 2.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于整 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它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绝对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在 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和骨骼肌不同,没有 复合收缩现象,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能保证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实现 其泵血功能。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而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 肌受到人为的刺激或起自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 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由于期外收缩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 常收缩之前,故又称期前收缩。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
流出道:肺动脉口 左心房:四入口:左上肺静脉口、左下肺静脉口、右上肺静脉口、右下肺静脉 口 一出口:左房室口 左心室:分界:二尖瓣前尖 流入道:左房室口 流出道:主动脉口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去极过程(0 期)短(1-2ms),去极幅 度达 120mV,由-90mV ,上升到+20- 30mV , 由极化转成反极化(正电位部分 称超射)。 复极过程 慢,历时 200-300ms。 (1) 1 期复极(快速复极初期) 由+20mV 迅 速 下降到 0mV 左右,10ms。 (2) 2 期(平台期) 往往停滞于近零的等电 位状态, 形成平台。是区别于神经或骨 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占 100-150ms。(3) 3 期复极(快速复极末期) 复极加快,由 0mV 较快下降到-90mV,占 100-150ms。 静息期(4 期) 心房和心室非自律细胞,4 期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自律细 胞 4 期呈自动除极现象。 2.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 250ms),相当于整 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它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绝对不应期的 100 倍和 200 倍),在 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和骨骼肌不同,没有 复合收缩现象,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能保证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实现 其泵血功能。 3.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而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 肌受到人为的刺激或起自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 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由于期外收缩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 常收缩之前,故又称期前收缩。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

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 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能发生收缩。 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二)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 律性。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具有自律性。心脏起搏 点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组织称潜在起搏点。 异为位起搏点 1.窦房结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慢反应动作电位)的幅值小,由0期、3期和4期组成, 超射小,0期幅值约70mV,没有1期和2期。最大复极电位为-60~-65mV。当0 期自动除极(慢反应自律细胞)达阈电位(约-40mV),引起慢钙内流,所以0期 除极幅度小,速度慢。以后由于钙内流减少和钾外流增加,逐渐复极到最大复极 电位。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0期去极化速快,幅度大。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 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 (三)传导性 由于心肌兴奋部位和邻近安静部位的膜之间发生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从 而使安静部位兴奋:此外,局部电流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的兴奋。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窦房结→心房肌及功能上的优势传导通路→左、 右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极慢(约为0.02-0.05m/s),兴奋 传导约需0.1秒,延搁时间延长,避免了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重叠,使心室在收缩 前有充分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室的射血。 (四)收缩性 七、复习思考题: 1.选择题: 1)右心房的入口不包括下列(O)。A.上腔静脉口B.下腔静脉口C.冠状窦口D.右
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 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能发生收缩。 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二)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 律性。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具有自律性。心脏起搏 点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组织称潜在起搏点。 异为位起搏点 1.窦房结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慢反应动作电位)的幅值小,由 0 期、3 期和 4 期组成, 超射小,0 期幅值约 70mV,没有 1 期和 2 期。最大复极电位为-60~-65mV。当 0 期自动除极(慢反应自律细胞)达阈电位(约-40mV),引起慢 钙内流,所以 0 期 除极幅度小,速度慢。以后由于钙内流减少和钾外流增加,逐渐复极到最大复极 电位。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0 期去极化速快,幅度大。 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 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 (三)传导性 由于心肌兴奋部位和邻近安静部位的膜之间发生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从 而使安静部位兴奋;此外,局部电流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的兴奋。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窦房结→心房肌及功能上的优势传导通路→左、 右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极慢(约为 0.02-0.05m/s),兴奋 传导约需 0.1 秒,延搁时间延长,避免了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重叠,使心室在收缩 前有充分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室的射血。 (四)收缩性 七、复习思考题: 1. 选择题: 1)右心房的入口不包括下列()。 A.上腔静脉口 B.下腔静脉口 C.冠状窦口 D.右

房室口 2)右房室瓣和左房室瓣分别是()。A.三尖瓣,三尖瓣:B.三尖瓣,二尖瓣:C.二尖 瓣,二尖瓣:D.二尖瓣,三尖瓣 3)心房和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为()。A.冠状沟B.前室间沟C.后室间沟D.房间沟 4)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由于有()的出现,使其动作电位时程加大,不应期相对延长。 A.0期去极化B.1期快速复极初期C.2期平台期D.4期静息期 5)期前收缩不会由以下()产生。A.窦房结B.房室结C.房室束D.浦肯野氏 纤维 6)正常心脏兴奋和搏动的起点是()。A.窦房结B.房室结C.房室束D.浦肯 野氏纤维 7)心肌同骨酪肌一样,胞质内()的浓度升高和降低是引起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关键。 A.K' B.Na' C.Ca D.H 8)心肌自律性高低取决于:()A.0期去极化速度B.复极化速度C.4 期去极化速度D.电位水平 9)血钾浓度降低时,可降低心肌的:()A.自律性B.传导性C.兴奋性 D.收缩性 2.判断题: 1)正常情况下,心脏左、右两半不直接相通,但同侧心房可经房室口通过心室。 2)心脏的左房室间为三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二尖瓣。 3)心脏位于胸腔内,纵膈上方的两肺之间,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 4)收缩性是以收缩蛋白之间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反应为基础的机械特性,是心脏系血功能 的基础。 5)正常心脏是按房室结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 6)心肌能够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7)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时程长、复极化过程复杂,出现平台期、动作电位的升降支对 称。 8)心室肌细胞兴奋时产生去极化过程的原因是Na内流引起的。 9)心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平台的出现,不应期延长,因此,心肌会发生强直收缩
房室口 2)右房室瓣和左房室瓣分别是( )。 A.三尖瓣,三尖瓣; B.三尖瓣,二尖瓣; C.二尖 瓣,二尖瓣;D.二尖瓣,三尖瓣 3)心房和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为( )。 A.冠状沟 B. 前室间沟 C. 后室间沟 D.房间沟 4)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由于有( )的出现,使其动作电位时程加大,不应期相对延长。 A.0 期去极化 B.1 期快速复极初期 C.2 期平台期 D.4 期静息期 5)期前收缩不会由以下( )产生。 A.窦房结 B.房室结 C.房室束 D.浦肯野氏 纤维 6)正常心脏兴奋和搏动的起点是( )。 A.窦房结 B.房室结 C.房室束 D.浦肯 野氏纤维 7)心肌同骨骼肌一样,胞质内( )的浓度升高和降低是引起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关键。 A.K + B.Na+ C.Ca2+ D.H+ 8)心肌自律性高低取决于:( ) A.0 期去极化速度 B.复极化速度 C.4 期去极化速度 D.阈电位水平 9)血钾浓度降低时,可降低心肌的:( ) A.自律性 B.传导性 C.兴奋性 D.收缩性 2. 判断题: 1)正常情况下,心脏左、右两半不直接相通,但同侧心房可经房室口通过心室。 2)心脏的左房室间为三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二尖瓣。 3)心脏位于胸腔内,纵膈上方的两肺之间,2/3 居于正中线左侧,1/3 居于右侧。( ): 4)收缩性是以收缩蛋白之间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反应为基础的机械特性,是心脏泵血功能 的基础。 5)正常心脏是按房室结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 6)心肌能够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7)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时程长、复极化过程复杂,出现平台期、动作电位的升降支对 称。 8)心室肌细胞兴奋时产生去极化过程的原因是 Na+内流引起的。 9)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2 期平台的出现,不应期延长,因此,心肌会发生强直收缩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循环系统(心脏,2/2).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循环系统(血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淋巴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冠脉循).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运动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消化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循环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生殖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内分泌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呼吸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血液.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一章.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运动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神经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四章 感觉器官.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五章 血液.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六章 循环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七章 呼吸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八章 消化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九章 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十章 泌尿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血液.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书籍文献:《人体解剖生理学》书籍PDF电子书(第三版,共十四章).pdf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将细胞膜的知识贯穿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pdf
- 《解剖生理学》课程参考文献:《人体解剖与生理》书籍PDF电子版(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书,第二版,[美]K.M.范德赫拉夫、R.沃德里斯).pdf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三节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第四节 胰岛 第五节 肾上腺.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第三节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第四节 胰岛 第五节 肾上腺.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Anatomy and Physiology(山东理工大学:陈艳珍).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血液 Blood.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五节 器官循环.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ies.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三节 血管.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一 ABO血型鉴定、人体动血压与肺活量的测定、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二 蟾蜍的系列实验(两栖类的系列实验).ppt
- 山东理工大学:《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共七个实验).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 第一节 血液循环系统的概述 第二节 心脏的解剖与生理.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 第三节 血管的解剖和生理.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ies.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 第六节 器官循环.ppt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负责人:杨春).doc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寄生虫学)节肢动物.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