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第三节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第四节 胰岛 第五节 肾上腺

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教学目的】 要求了解激素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了解内分泌腺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掌 握几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教学重点】:激素的概念、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及原理、几种主要激素 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教学难点】垂体机能的调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一、内分泌与激素的概念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内分 泌细胞单独分散分布于组织或器官内,如消化道粘膜、心、肺、肾及中枢神经系 统等处。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 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激素是内分泌系 统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 1)它直接释放入血液或组织液后,对某些组织细胞的某些代谢过程: 2)或是某几个代谢环节:甚至是对某一酶的活性发生调节作用 激素传递信息的方式有: 1)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细胞发挥生理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 分泌: 2)有的激素由组织激可直接弥散于邻近细胞而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 3)下丘脑某些核团的神经细胞,不仅具有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而且还兼有合 成与分泌激素的功能,这些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经神经纤维轴浆流动运送至末梢 释放,这类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它们产生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neurohormone),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激素也可以作用于分泌它的自身细胞,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教学目的】 要求了解激素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了解内分泌腺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掌 握几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教学重点】:激素的概念、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及原理、几种主要激素 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教学难点】垂体机能的调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 述 一、 内分泌与激素的概念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内分 泌细胞单独分散分布于组织或器官内,如消化道粘膜、心、肺、肾及中枢神经系 统等处。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 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激素是内分泌系 统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 1)它直接释放入血液或组织液后,对某些组织细胞的某些代谢过程; 2)或是某几个代谢环节;甚至是对某一酶的活性发生调节作用。 激素传递信息的方式有: 1)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细胞发挥生理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 分泌; 2)有的激素由组织激可直接弥散于邻近细胞而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 3)下丘脑某些核团的神经细胞,不仅具有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而且还兼有合 成与分泌激素的功能,这些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经神经纤维轴浆流动运送至末梢 释 放 ,这 类细 胞称 为 神经 内分 泌细 胞, 它们 产 生的 激素 称为 神经 激 素 (neurohormone),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激素也可以作用于分泌它的自身细胞,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二、激素的种类及其一般特征 激素一般按其化学性质分为两大类。 (一)含氨激素 含氮激素有蛋白质、肽类和胺类。蛋白质、肽类激素包括下丘脑调节性多肽 神经神经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等,这些激素均易被胃肠道消化酶水解, 药用时不易口服,应予以注射。胺类激素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索、甲状腺激 素。甲状腺激素是含碘酪氨酸衍生物,可口服应用。 (二)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 类固醇激素主要是由肾上腺皮质与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 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等。而胆固醇的衍生物一1,25-二羟维生素D3也被视为 固醇类激素,这类激素可口服。 (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特异性 2)高效能作用 3)是生理调节物质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①协同作用②相互颉颜③允许作用 三、激素作用机制 (一)含氨激素的作用机制一第二信使学说 含氮激素因水溶性或分子量大,不易透过靶细胞膜,只能与膜上特异受体 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可通过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cAP水 平,cAMP再激活蛋白激酶(PKA),通过催化、磷酸化作用激活酸化酶,引发靶 细胞内原有的生理效应加强或减弱。因此,cAMP称为第二信使。 8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除cAMP外,还有Ca2+、cGNP、三磷酸肌醇(IP3)、 二酰甘油(DG)等也是第二信使。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在细胞内起关键作用的蛋白 激酶有PKA、蛋白激酶C(PKC)和蛋白激酶G(PKG)等。在受体与膜效应器酶 (如腺苷酸环化酶与磷脂酶C)间存在起耦联作用的调节蛋白G蛋白,是一种重 要的信息转换蛋白,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一基因表达学说
二、激素的种类及其一般特征 激素一般按其化学性质分为两大类。 (一)含氮激素 含氮激素有蛋白质、肽类和胺类。蛋白质、肽类激素包括下丘脑调节性多肽、 神经神经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等,这些激素均易被胃肠道消化酶水解, 药用时不易口服,应予以注射。胺类激素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 素。甲状腺激素是含碘酪氨酸衍生物,可口服应用。 (二)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 类固醇激素主要是由肾上腺皮质与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 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等。而胆固醇的衍生物—1,25-二羟维生素 D3 也被视为 固醇类激素,这类激素可口服。 (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特异性 2)高效能作用 3)是生理调节物质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①协同作用 ②相互颉颃 ③允许作用 三、激素作用机制 (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含氮激素因水溶性或分子量大,不易透过靶细胞膜,只能与膜上特异受体 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可通过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 cAMP 水 平,cAMP 再激活蛋白激酶(PKA),通过催化、磷酸化作用激活酸化酶,引发靶 细胞内原有的生理效应加强或减弱。因此,cAMP 称为第二信使。 80 年代初期,有人提出除 cAMP 外,还有 Ca2+、cGMP、三磷酸肌醇(IP3)、 二酰甘油(DG)等也是第二信使。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在细胞内起关键作用的蛋白 激酶有 PKA、蛋白激酶 C(PKC)和蛋白激酶 G(PKG)等。在受体与膜效应器酶 (如腺苷酸环化酶与磷脂酶 C)间存在起耦联作用的调节蛋白 G 蛋白,是一种重 要的信息转换蛋白,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此类激素分子量较小,脂溶性高,到达靶细胞后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某些 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先与胞浆内特异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导致 受体蛋白变构,即而增强激素一胞浆受体复合物对染色质的亲合力,易透过核膜 入核内,并与核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核受体复合物,进而启动特异性基因转 录,促进特特异性mRNA生成,诱导蛋白质或酶蛋白合成,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 还有些激素(如性激素),进入细胞内,可直接穿过核膜入胞核,与核受体结合, 调节基因表达。 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 下丘脑肽能神经元的分泌功能 1)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主要对腺 垂体发挥调节作用。它们的化学结构为多肽,所以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己知的 下丘脑调节肽共有九种。其中化学结构已明确的有五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生长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激素。还有四种化学结构尚未清楚的暂称为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 促黑(素细胞)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TH、GmRH、C均呈脉冲式释放,腺垂体相应激素分泌与之同步也呈脉冲 式波动。在机体過到应激刺激时C阳分泌增多,它具有昼夜节律,清醒时分泌增 多,清晨6~8点时达高峰,O点时最低。GRH、ACTH及皮质醇分泌节律均同步, 因此临床上可通过24h尿液或血浆皮质醇的测定,观察其昼夜曲线,来判断下丘 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在下丘脑以外的部位也发现有C阳存在,如杏 仁核、海马、中脑、松果体、肾上腺、胃、肠、胰等处的组织,发挥不同的垂体 外作用 (2)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下丘脑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枢纽, 它接受来自边缘系统,大脑皮质、丘脑及脊髓等各方面传来的神经信息,经多突 触联系及多种神经递质的调节后,引起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发放激素信息,例如激 素释放激素,控制垂体的活动。调节肽能神经元的神经递质种类繁多,大致分为 两类:一类是肽类物质,如脑啡肽、P物质、神经降压素、B-内啡肽、血管活
此类激素分子量较小,脂溶性高,到达靶细胞后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某些 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先与胞浆内特异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导致 受体蛋白变构,即而增强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对染色质的亲合力,易透过核膜 入核内,并与核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进而启动特异性基因转 录,促进特特异性 mRNA 生成,诱导蛋白质或酶蛋白合成,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 还有些激素(如性激素),进入细胞内,可直接穿过核膜入胞核,与核受体结合, 调节基因表达。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 下丘脑肽能神经元的分泌功能 1)下丘脑调节肽 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主要对腺 垂体发挥调节作用。它们的化学结构为多肽,所以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 下丘脑调节肽共有九种。其中化学结构已明确的有五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生长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激素。还有四种化学结构尚未清楚的暂称为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 促黑(素细胞)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TRH、GnRH、CRH 均呈脉冲式释放,腺垂体相应激素分泌与之同步也呈脉冲 式波动。在机体遇到应激刺激时 CRH 分泌增多,它具有昼夜节律,清醒时分泌增 多,清晨 6~8 点时达高峰,0 点时最低。GRH、ACTH 及皮质醇分泌节律均同步, 因此临床上可通过 24h 尿液或血浆皮质醇的测定,观察其昼夜曲线,来判断下丘 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在下丘脑以外的部位也发现有 CRH 存在,如杏 仁核、海马、中脑、松果体、肾上腺、胃、肠、胰等处的组织,发挥不同的垂体 外作用。 (2)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 下丘脑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枢纽, 它接受来自边缘系统,大脑皮质、丘脑及脊髓等各方面传来的神经信息,经多突 触联系及多种神经递质的调节后,引起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发放激素信息,例如激 素释放激素,控制垂体的活动。调节肽能神经元的神经递质种类繁多,大致分为 两类: 一类是肽类物质,如脑啡肽、P 物质、神经降压素、β-内啡肽、血管活

性肠肽及胆囊收缩素等。另一类是单胺类物质,如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 (NE)、5-羟色胺(5-HT)。单胺能神经元对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构成直接或多突 触联系,影响下丘脑调节肽的分泌。 二、垂体 (一)脑垂体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脑垂体椭圆形,位于颅底的垂体窝内,上方连于下丘脑,重0.5~0.7g,是 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腺垂体分为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 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和漏斗。 (二)垂体的结构 1.远侧部 远侧部约占垂体体积的75%,由腺上皮构成,细胞排列成索状或团状,细胞 索之间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根据E染色性质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 和嫌色细胞三种。 2.神经垂体 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由大量无髓神经纤维、垂体细胞和丰富的有孔毛 细血管构成。无髓纤维是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形成 神经束,经漏斗进入神经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胞质内有颗粒, 该颗粒沿轴轴突运输至神经部,在神经部颗粒聚集成团,光镜下呈均质状嗜酸性 小体,称为赫令体Herring body。颗粒内的激素以胞吐方式释放入毛细血管。 神经垂体本身无内分泌功能,只是储存和释放视上核和室旁核所分泌的激素。视 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和催产素(oxytocin,OXT)。抗利尿激素主要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使尿液浓缩,如分泌过量可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故又称加压素 vasopressin。若其分泌减少,会导致尿崩症:催产素能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并 促进乳腺分泌。 (三)、垂体的血液供应
性肠肽及胆囊收缩素等。另一类是单胺类物质,如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 (NE)、5-羟色胺(5-HT)。单胺能神经元对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构成直接或多突 触联系,影响下丘脑调节肽的分泌。 二、垂体 (一)脑垂体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脑垂体椭圆形,位于颅底的垂体窝内,上方连于下丘脑,重 0.5~0.7g ,是 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腺垂体分为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 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和漏斗。 (二)垂体的结构 1. 远侧部 远侧部约占垂体体积的 75%,由腺上皮构成,细胞排列成索状或团状,细胞 索之间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根据 HE 染色性质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 和嫌色细胞三种。 2.神经垂体 神经垂体 neurohypophysis 由大量无髓神经纤维、垂体细胞和丰富的有孔毛 细血管构成。无髓纤维是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形成 神经束,经漏斗进入神经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胞质内有颗粒, 该颗粒沿轴轴突运输至神经部,在神经部颗粒聚集成团,光镜下呈均质状嗜酸性 小体,称为赫令体 Herring body。颗粒内的激素以胞吐方式释放入毛细血管。 神经垂体本身无内分泌功能,只是储存和释放视上核和室旁核所分泌的激素。视 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和催产素(oxytocin,OXT)。抗利尿激素主要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使尿液浓缩,如分泌过量可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故又称加压素 vasopressin。若其分泌减少,会导致尿崩症;催产素能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并 促进乳腺分泌。 (三)、垂体的血液供应

(四)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1.加压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①生理状态时P浓度很低,主要是抗利尿作用,因此又称为抗利尿激素(ADH)。 P分泌不足则尿量大增,每日可达5~10升,称为尿崩症。 ②应激情况下,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VP分泌增加,可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 维持一定血压。因此VP药用时,常用作肺、食道及子宫等微血管出血时的止血 药。 2。催产素生理作用 OxT作用是促进排乳及刺激子宫收缩 ①对乳腺的作用哺乳期乳汁贮存于腺泡中,OXT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周围肌 上皮细胞收缩,腺泡内压升高,将乳汁由输乳管排出。 ②对子宫的作用 OXT非孕子宫作用较弱,妊娠末期子宫平滑肌对OXT较敏感。雌激素可提高子宫 对OXT敏感性,而孕激素的作用则相反。OXT在临床上的作用,主要是诱导分娩 和预防或减少产后出血, (五)腺垂体的主要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它分泌生长素(GH)、催乳素(PL)、促 黑(素细胞)激素(MS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 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七种激素。 1.生长素 生长素(human graowth hormone hGH)含l91个氨基酸的多肽。 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A.促生长的作用GH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促进组织生长、蛋白质合 成增加,特别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的生长的影响更明显,因此GH也称为躯 体刺激素(somatotropi)。 GH通过诱导肝产生一种生长素介质(somatomedin,SM)发挥作用。SM是一 种多肽类物质,其化学结构与胰岛素相似,又称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like gowth factor,IGF)。促进硫酸盐及氨基酸等物质进入软骨细
(四)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1. 加压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①生理状态时 VP 浓度很低,主要是抗利尿作用,因此又称为抗利尿激素(ADH)。 VP 分泌不足则尿量大增,每日可达 5~10 升,称为尿崩症。 ②应激情况下,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 VP 分泌增加,可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 维持一定血压。因此 VP 药用时,常用作肺、食道及子宫等微血管出血时的止血 药。 2. 催产素生理作用 OXT 作用是促进排乳及刺激子宫收缩 ①对乳腺的作用 哺乳期乳汁贮存于腺泡中,OXT 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周围肌 上皮细胞收缩,腺泡内压升高,将乳汁由输乳管排出。 ②对子宫的作用 OXT 非孕子宫作用较弱,妊娠末期子宫平滑肌对 OXT 较敏感。雌激素可提高子宫 对 OXT 敏感性,而孕激素的作用则相反。OXT 在临床上的作用,主要是诱导分娩 和预防或减少产后出血。 (五)腺垂体的主要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它分泌生长素(GH)、催乳素(PRL)、促 黑(素细胞)激素(MS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 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七种激素。 1.生长素 生长素(human graowth hormone hGH)含 191 个氨基酸的多肽。 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A.促生长的作用 GH 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促进组织生长、蛋白质合 成增加,特别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的生长的影响更明显,因此 GH 也称为躯 体刺激素(somatotropi)。 GH 通过诱导肝产生一种生长素介质(somatomedin,SM)发挥作用。SM 是一 种 多 肽类 物质 ,其 化 学结 构与 胰岛 素相 似, 又 称为 胰岛 素样 生长 因 子 (insulin-like gowth factor, IGF)。促进硫酸盐及氨基酸等物质进入软骨细

胞。加强RNA、DNA及蛋白质合成,促进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及骨化,使长骨增长, 机体长高。肝产生的SM释放入血液在血液循环中与载体蛋白结合,输送到全身。 S训在肌肉、肾及心等机体大多数组织也可产生,经血液运送到机体各处组织细 胞,也可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促进内脏器官的生长,对脑组织发育一般无影 响。 人幼年时期G出分泌不足,则生长发有迟缓,甚至停滞,身材矮小,但智力 发育不受影响,称为侏儒症(dwarfism):若GH分泌过多,则生长发育过度,身 材高大,引起巨人症(giantism)。成年后GH分泌过多,由于骨与骺钙化融合, 长骨不再生长,只能刺激肢端骨和面骨边缘变厚及其软组织异常增生,以致形成 手指、足趾粗大、鼻大唇厚,下颌突出等症状,称为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B.代谢的作用G邻通过SM介导,加速组织蛋白质合成,利于组织修复与生长。 抑制糖的氧化和利用,血糖升高,若GH分泌增多时可出现糖尿,称为垂体性糖 尿。GH还能促进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氧化,为机体提供能量,GH过多时血中 脂肪酸和酮体增多。 (2)生长素分泌调节 A.下丘脑对GH分泌的调节腺垂体GH的分泌受下丘脑GHRI与GHRIH的双重调 节。正常时GR分泌较多,促进GH的释放,而GRIH则抑制GH分泌。GH与GHR 分泌同步,呈脉冲式波动。GHR阳对GH的分泌起经常性调节作用,而GHR仅机 体在应激刺激时,GH分泌过多,才对GH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 B.反馈调节GH对下丘脑GHRH分泌与释放有反馈抑制作用,GHRH对其自身分泌 也有反馈调节作用。近来发现,GHF-I能刺激下丘脑分泌GRIH,而抑制GH分 泌。 C.睡眠与代谢因素入睡时GH分泌明显增加,入睡后60min左右血中GH浓度达 高峰,慢波睡眠时相,GH分泌量明显增多,转入快相睡眠时相,GH分泌减少。 因此充分睡眠利于GH分泌,有助于生长及体力恢复。0岁以后,睡眠时相中的 GH高峰逐渐消失。 饥饿、运动等使血糖降低,刺激GH分泌,代谢因素刺激作用最强。血中脂肪酸 与氨基酸增多,均能促进G讯分泌。这有利于机体在代谢中利用这些物质。 2.催乳素
胞。加强 RNA、DNA 及蛋白质合成,促进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及骨化,使长骨增长, 机体长高。肝产生的 SM 释放入血液在血液循环中与载体蛋白结合,输送到全身。 SM 在肌肉、肾及心等机体大多数组织也可产生,经血液运送到机体各处组织细 胞,也可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促进内脏器官的生长,对脑组织发育一般无影 响。 人幼年时期 GH 分泌不足,则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身材矮小,但智力 发育不受影响,称为侏儒症(dwarfism);若 GH 分泌过多,则生长发育过度,身 材高大,引起巨人症(giantism)。成年后 GH 分泌过多,由于骨与骺钙化融合, 长骨不再生长,只能刺激肢端骨和面骨边缘变厚及其软组织异常增生,以致形成 手指、足趾粗大、鼻大唇厚,下颌突出等症状,称为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B.代谢的作用 GH 通过 SM 介导,加速组织蛋白质合成,利于组织修复与生长。 抑制糖的氧化和利用,血糖升高,若 GH 分泌增多时可出现糖尿,称为垂体性糖 尿。GH 还能促进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氧化,为机体提供能量,GH 过多时血中 脂肪酸和酮体增多。 (2)生长素分泌调节 A. 下丘脑对 GH 分泌的调节 腺垂体 GH 的分泌受下丘脑 GHRH 与 GHRIH 的双重调 节。正常时 GHRH 分泌较多,促进 GH 的释放,而 GHRIH 则抑制 GH 分泌。GH 与 GHRH 分泌同步,呈脉冲式波动。GHRH 对 GH 的分泌起经常性调节作用,而 GHRH 仅机 体在应激刺激时,GH 分泌过多,才对 GH 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 B. 反馈调节 GH 对下丘脑 GHRH 分泌与释放有反馈抑制作用,GHRH 对其自身分泌 也有反馈调节作用。近来发现,GHF-Ⅰ能刺激下丘脑分泌 GHRIH,而抑制 GH 分 泌。 C. 睡眠与代谢因素 入睡时 GH 分泌明显增加,入睡后 60min 左右血中 GH 浓度达 高峰,慢波睡眠时相,GH 分泌量明显增多,转入快相睡眠时相,GH 分泌减少。 因此充分睡眠利于 GH 分泌,有助于生长及体力恢复。50 岁以后,睡眠时相中的 GH 高峰逐渐消失。 饥饿、运动等使血糖降低,刺激 GH 分泌,代谢因素刺激作用最强。血中脂肪酸 与氨基酸增多,均能促进 GH 分泌。这有利于机体在代谢中利用这些物质。 2.催乳素

①PRL生理作用 A.对乳腺和泌乳作用PL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启动和维持乳腺泌乳。女性青春 期乳腺的生长发育,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及PL等共同 作用。在妊娠期血中PL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较高,多种激素互相配合使乳腺 进一步生长发育,但过多的雌激素、孕激素对PL的泌乳有抑制效应,这可能是 妊娠期间不泌乳的原因之一。 分娩后雌激素与孕激素分泌量迅速下降,PL得以发挥启动与维持泌乳机能。 B.性腺作用PRL与黄体生成素(LH)共同作用促进黄体形成,并维持黄体分泌 孕激素,大剂量PL则抑制卵巢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合成。PL在此处起到允许作 用。 ②PRL分泌调节 PRL分泌受下丘脑的双重调节。PRF促进其分泌,PIF则抑制其分泌。妊娠期PRL 分泌显著增加。授乳时,婴儿吸吮乳头时反射性引起PL大量分泌,这是一种典 型的神经内分泌反射。乳头受刺激时,传入冲动到下丘脑,进而促使PF释放增 多,腺垂体分泌PL增加。人的精神活动对泌乳的影响十分明显,当乳母受到各 种意外刺激引发剧烈情绪反应时,泌乳量明显减少。 3.促黑(素细胞)激素人类促黑(素细胞)激素(melanophore stimulating hormone,MSH)属多肽类激素,MSH结构与功能均与ACTH有密切关系,可能是 由腺垂体同类细胞分泌的,两者都接受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负反馈影响。MSH 主要作用是促进黑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的合成和激活,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 使皮肤、毛发、虹膜等部位颜色加深。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患者,负反馈作用减弱,使MSH分泌增多,发生皮肤 色素沉着。MSH的分泌还受下丘脑MRF和MIF双重调节,MRF促进MSH的分泌, MIF则抑制其分泌。平时以MIF作用占优势。 三、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的联系 (一)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 下丘脑一神经垂体系统位于下丘脑前部的视上核、室旁核既有典型神经元功能, 又具有合成、分泌升压素和催产素的功能。其轴突构成下丘脑一垂体束,不仅传
①PRL 生理作用 A.对乳腺和泌乳作用 PRL 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启动和维持乳腺泌乳。女性青春 期乳腺的生长发育,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及 PRL 等共同 作用。在妊娠期血中 PRL 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较高,多种激素互相配合使乳腺 进一步生长发育,但过多的雌激素、孕激素对 PRL 的泌乳有抑制效应,这可能是 妊娠期间不泌乳的原因之一。 分娩后雌激素与孕激素分泌量迅速下降,PRL 得以发挥启动与维持泌乳机能。 B.性腺作用 PRL 与黄体生成素(LH)共同作用促进黄体形成,并维持黄体分泌 孕激素,大剂量 PRL 则抑制卵巢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合成。PRL 在此处起到允许作 用。 ②PRL 分泌调节 PRL 分泌受下丘脑的双重调节。PRF 促进其分泌,PIF 则抑制其分泌。妊娠期 PRL 分泌显著增加。授乳时,婴儿吸吮乳头时反射性引起 PRL 大量分泌,这是一种典 型的神经内分泌反射。乳头受刺激时,传入冲动到下丘脑,进而促使 PRF 释放增 多,腺垂体分泌 PRL 增加。人的精神活动对泌乳的影响十分明显,当乳母受到各 种意外刺激引发剧烈情绪反应时,泌乳量明显减少。 3.促黑(素细胞)激素 人类促黑(素细胞)激素(melanophore stimulating hormone, MSH)属多肽类激素,MSH 结构与功能均与 ACTH 有密切关系,可能是 由腺垂体同类细胞分泌的,两者都接受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负反馈影响。MSH 主要作用是促进黑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的合成和激活,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 使皮肤、毛发、虹膜等部位颜色加深。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患者,负反馈作用减弱,使 MSH 分泌增多,发生皮肤 色素沉着。MSH 的分泌还受下丘脑 MRF 和 MIF 双重调节,MRF 促进 MSH 的分泌, MIF 则抑制其分泌。平时以 MIF 作用占优势。 三、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的联系 (一)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位于下丘脑前部的视上核、室旁核既有典型神经元功能, 又具有合成、分泌升压素和催产素的功能。其轴突构成下丘脑—垂体束,不仅传

导冲动,而且经轴浆运输将这两种激素运至神经末梢,终止于神经垂体的毛细血 管壁上,并在神经垂体部位贮存。当这些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垂体激素释放入血 液,因此,可将神经垂体视为下丘脑延伸部分,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在结构与功能 上实为一体。 (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 腺垂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垂体上动脉。由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 第三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成为垂体静脉, 然后出腺垂体后注入邻近的静脉。 下丘脑基底部的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及室周核等处是 “促垂体区”。这些核团的神经元分泌神经肽或肽类激素,称为肽能神经元。它 们与来自中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等部位的神经纤维构成突触,接受高位中枢 神经系统的控制。肽能神经元的短轴突末梢与门脉系统第一级毛细血管网接触, 将其自身合成的神经肽释放入血液,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输,调节腺垂体激素的 分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也可经垂体门脉系统反向流动,影响下丘脑的神经内分 泌功能 (三)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调节 第三节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一、甲状腺 (一)、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约重20~25g。甲状腺的实质由大量滤泡构 成。滤泡是单层上皮细胞围成的囊状结构,是甲状腺的分泌单位。滤泡上皮细胞 具有较强的从血液中摄取碘和酪氨酸的能力,是甲状腺素合成与释放的部位。滤 泡腔内充满胶状物,主要成分为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激素的贮存库。在滤泡 上皮细胞之间和滤泡间结缔组织内还有少量散在的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分 泌降钙素
导冲动,而且经轴浆运输将这两种激素运至神经末梢,终止于神经垂体的毛细血 管壁上,并在神经垂体部位贮存。当这些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垂体激素释放入血 液,因此,可将神经垂体视为下丘脑延伸部分,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在结构与功能 上实为一体。 (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 腺垂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垂体上动脉。由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 第三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成为垂体静脉, 然后出腺垂体后注入邻近的静脉。 下丘脑基底部的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及室周核等处是 “促垂体区”。这些核团的神经元分泌神经肽或肽类激素,称为肽能神经元。它 们与来自中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等部位的神经纤维构成突触,接受高位中枢 神经系统的控制。肽能神经元的短轴突末梢与门脉系统第一级毛细血管网接触, 将其自身合成的神经肽释放入血液,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输,调节腺垂体激素的 分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也可经垂体门脉系统反向流动,影响下丘脑的神经内分 泌功能。 (三)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调节 第三节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一、甲状腺 (一)、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约重 20~25g。甲状腺的实质由大量滤泡构 成。滤泡是单层上皮细胞围成的囊状结构,是甲状腺的分泌单位。滤泡上皮细胞 具有较强的从血液中摄取碘和酪氨酸的能力,是甲状腺素合成与释放的部位。滤 泡腔内充满胶状物,主要成分为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激素的贮存库。在滤泡 上皮细胞之间和滤泡间结缔组织内还有少量散在的滤泡旁细胞,又称 C 细胞,分 泌降钙素

(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又称四碘甲腺原氨酸(thyroxin,3,5,3',5 -tetraiodothyronine,.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3,5,3'-triiodothyronine,T3). 两者都是酪氨酸碘化物。 (1)T3与T4的合成 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是甲状腺球蛋白和碘。甲状腺球蛋白 (thyroglobulin,TG)是一种糖蛋白,它在滤泡上皮细胞内合成,贮存于滤泡腔中。 每个TG分子上有许多酪氨酸残基,可与碘结合发生碘化合成T4或T3。血液中 碘需要不断由食物提供,人体每天从饮食中摄取100~200μg碘,约1/3被甲状 腺摄取。 ①碘的摄取与活化: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血液中【 浓度为250mg/,腺体内【-浓度比血液高20~25倍,而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 静息电位为-50v。因此-可能是通过滤泡上皮基底部细胞膜碘泵,逆电-化学 梯度主动转运入细胞内。实验证明。哇巴因能抑制ATP酶活性,随着Na+入甲状 腺滤胞上皮受到抑制,妨碍了聚碘作用,因此,碘是伴随Na+同时进入细胞内, I一的转运可能是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 甲状腺功能亢进,聚碘能力加强,摄入碘量增加。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聚碘能力明显减弱。 ②酪氨酸碘化及T3与T4的合成 摄入滤泡上皮细胞的【一,在细胞顶端绒毛与滤泡腔交界处,经细胞内过氧 化酶催化,迅速氧化为活性碘,活化过程可能由I-变为I2或与过氧化酶形成某 种复合物。活化的碘能与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中某些酪氨酸残基上第3位和第5 位的+置换,生成一碘酪氨酸残基(MIT)和二碘酪氨酸残基(DIT),然后一个 分子的MIT和一个分子DIT发生耦联,生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 (2)T3与T4的释放、运输与代谢途径 ①释放 甲状腺受到TSH的刺激时,腺上皮细胞伸出伪足,将滤泡腔中的甲状腺球 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在胞浆内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饮小体,在溶酶体的蛋白水解 酶作用下,甲状腺球蛋白水解,分离出来的T3与T4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
(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又称四碘甲腺原氨酸(thyroxin,3,5,3ˊ,5ˊ -tetraiodothyronine, 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3,5,3ˊ-triiodothyronine,T3)。 两者都是酪氨酸碘化物。 (1)T3 与 T4 的合成 合 成 甲 状 腺激 素 的 主要 原 料 是甲 状 腺 球蛋 白 和 碘。 甲 状 腺球 蛋 白 (thyroglobulin,TG)是一种糖蛋白,它在滤泡上皮细胞内合成,贮存于滤泡腔中。 每个 TG 分子上有许多酪氨酸残基,可与碘结合发生碘化合成 T4 或 T3。血液中 碘需要不断由食物提供,人体每天从饮食中摄取 100~200μg 碘,约 1/3 被甲状 腺摄取。 ①碘的摄取与活化: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血液中 I- 浓度为 250mg/L,腺体内 I-浓度比血液高 20~25 倍,而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 静息电位为-50mv。因此 I-可能是通过滤泡上皮基底部细胞膜碘泵,逆电-化学 梯度主动转运入细胞内。实验证明。哇巴因能抑制 ATP 酶活性,随着 Na+入甲状 腺滤胞上皮受到抑制,妨碍了聚碘作用,因此,碘是伴随 Na+同时进入细胞内, I-的转运可能是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 甲状腺功能亢进,聚碘能力加强,摄入碘量增加。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聚碘能力明显减弱。 ②酪氨酸碘化及 T3 与 T4 的合成 摄入滤泡上皮细胞的 I-,在细胞顶端绒毛与滤泡腔交界处,经细胞内过氧 化酶催化,迅速氧化为活性碘,活化过程可能由 I-变为 I2 或与过氧化酶形成某 种复合物。活化的碘能与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中某些酪氨酸残基上第 3 位和第 5 位的 H+置换,生成一碘酪氨酸残基(MIT)和二碘酪氨酸残基(DIT),然后一个 分子的 MIT 和一个分子 DIT 发生耦联,生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 (2)T3 与 T4 的释放、运输与代谢途径 ①释放 甲状腺受到 TSH 的刺激时,腺上皮细胞伸出伪足,将滤泡腔中的甲状腺球 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在胞浆内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饮小体,在溶酶体的蛋白水解 酶作用下,甲状腺球蛋白水解,分离出来的 T3 与 T4 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

环,也有微量的MIT和DIT释放入血。由于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上的T4含量比T3 多,所以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中T4的占90%,T3分泌量较少。 ②运输释放入血液的T3和T4,约99%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甲状腺激素结 合的蛋白质有三种,既: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hyroxine-binding globulin, TBG):前蛋白(TBPA):清蛋白也能结合甲状腺激素。其中以TBG最多,占6O%。 甲状腺激素游离状态存在的不足1%,结合状态与游离状态两者之间在血液中维 持动态平衡。只有游离型的甲状腺激素才能进入组织发挥生理作用。由于T3与 血浆蛋白亲合力小,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因此血中游离的T3释放量虽少,但 生物活性较高,约是T4的5倍。 (3)代谢甲状腺激素降解的主要途径是脱碘,80%T4与T3在组织中脱碘酶的 作用下脱碘,T4脱碘生成T3与rT3,血液中75%的T3来自于T4.20%T4与T3 在肝降解,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后,随胆汁入肠道,由粪便排出。甲基硫氧 嘧啶等药物能抑制外周组织脱碘生成T3的过程。妊娠、肌饿及代谢紊乱等应激 情况下,均促进T4转化为rT3或T3脱碘时形成二碘、一碘或不含碘的甲状腺氨 酸。脱下的碘可被再利用,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和维持机体生长与发育过程。 它既能加强组织分解代谢,使耗02量、产热量及能量的增加:又能促进组织细 胞内DNA、RNA、蛋白质的合成。 (1)对代谢的影响 ①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体内物质氧化过程,增加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的 耗02量和产热量,提高机体基础代谢率,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甲 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患者怕热多汗,体温偏高。甲 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皮肤凉而喜热恶寒,基础代谢率较正常人低。 ②对三大物质代谢的影响 A.糖代谢:促进小肠对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增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 生长素及糖皮质素的生糖作用,使血糖升高.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可使血 糖降低,但前者作用较强
环,也有微量的 MIT 和 DIT 释放入血。由于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上的 T4 含量比 T3 多,所以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中 T4 的占 90%,T3 分泌量较少。 ②运输 释放入血液的 T3 和 T4,约 99%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甲状腺激素结 合的蛋白质有三种,既: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hyroxine-binding globulin, TBG);前蛋白(TBPA);清蛋白也能结合甲状腺激素。其中以 TBG 最多,占 60%。 甲状腺激素游离状态存在的不足 1%,结合状态与游离状态两者之间在血液中维 持动态平衡。只有游离型的甲状腺激素才能进入组织发挥生理作用。由于 T3 与 血浆蛋白亲合力小,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因此血中游离的 T3 释放量虽少,但 生物活性较高,约是 T4 的 5 倍。 (3)代谢 甲状腺激素降解的主要途径是脱碘,80%T4 与 T3 在组织中脱碘酶的 作用下脱碘,T4 脱碘生成 T3 与 rT3,血液中 75%的 T3 来自于 T4。20%T4 与 T3 在肝降解,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后,随胆汁入肠道,由粪便排出。甲基硫氧 嘧啶等药物能抑制外周组织脱碘生成 T3 的过程。妊娠、肌饿及代谢紊乱等应激 情况下,均促进 T4 转化为 rT3 或 T3 脱碘时形成二碘、一碘或不含碘的甲状腺氨 酸。脱下的碘可被再利用,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和维持机体生长与发育过程。 它既能加强组织分解代谢,使耗 O2 量、产热量及能量的增加;又能促进组织细 胞内 DNA、RNA、蛋白质的合成。 (1)对代谢的影响 ①产热效应 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体内物质氧化过程,增加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的 耗 O2 量和产热量,提高机体基础代谢率,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甲 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患者怕热多汗,体温偏高。甲 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皮肤凉而喜热恶寒,基础代谢率较正常人低。 ②对三大物质代谢的影响 A.糖代谢:促进小肠对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增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 生长素及糖皮质素的生糖作用,使血糖升高.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可使血 糖降低,但前者作用较强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三节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第四节 胰岛 第五节 肾上腺.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参考文献:《人体解剖与生理》书籍PDF电子版(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书,第二版,[美]K.M.范德赫拉夫、R.沃德里斯).pdf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将细胞膜的知识贯穿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pdf
- 《解剖生理学》课程书籍文献:《人体解剖生理学》书籍PDF电子书(第三版,共十四章).pdf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血液.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循环系统(心脏,1/2).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循环系统(心脏,2/2).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循环系统(血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淋巴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冠脉循).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运动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消化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循环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生殖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内分泌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呼吸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及答案)血液.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一章.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运动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神经系统.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四章 感觉器官.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第五章 血液.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Anatomy and Physiology(山东理工大学:陈艳珍).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血液 Blood.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五节 器官循环.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ies.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三节 血管.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一 ABO血型鉴定、人体动血压与肺活量的测定、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二 蟾蜍的系列实验(两栖类的系列实验).ppt
- 山东理工大学:《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共七个实验).doc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 第一节 血液循环系统的概述 第二节 心脏的解剖与生理.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 第三节 血管的解剖和生理.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ies.ppt
- 《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 第六节 器官循环.ppt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负责人:杨春).doc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寄生虫学)节肢动物.doc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寄生虫学)钩虫、鞭虫、蛲虫、旋毛虫、丝虫.doc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寄生虫学)绦虫.doc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寄生虫学)吸虫概论、肝吸虫、肺吸虫.doc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寄生虫学)血吸虫、姜片虫.doc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寄生虫学)原虫(2/2).doc
-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课程授课教案(寄生虫学)总论、线虫概论、蛔虫.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