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含测试,无答案)

第十二章滴定分析内容提要一、滴定分析法概述滴定分析又称容量分析,是定量分析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之一。本章介绍了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等四种常用的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分析原理、操作程序及计量关系,并且介绍了体现分析结果优劣及实验数据准确程度的误差和偏差、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等基本概念。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和分析组分含量测定三个主要部分。能用于直接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物质,称为一级标准物质。二、酸碱滴定法常见的酸碱滴定通常有:强酸与强碱的滴定、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的滴定等。酸碱滴定一般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颜色的转变来判断等量点的到来。1.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多是有机弱酸或弱碱,由于其共轭酸碱的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颜色。当溶液的pH变化时,共轭酸碱相互转变,从而引起溶液颜色发生变化。pH=pKHIn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pH=pKHIn±1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范围。2.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曲线是将溶液的pH对所加入的标准溶液的体积作图所得到的曲线。通过讨各种类型滴定的滴定曲线可以选择合适的指示剂以确定各种滴定等量点的到来。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落在或部分落在滴定突跃范围之内。3.酸碱滴定法的操作过程及应用配制酸标准溶液的物质通常是盐酸,配制碱标准溶液的物质通常是氢氧化钠,可先配成近似于所需浓度(一般为0.1mol-L-)的溶液,然后用无水碳酸钠(Na2CO3)或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等作一级标准物质标定它们的准确浓度。然后用这些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测定酸碱性待测物质的含量。三、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满足下列要求的
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 内容提要 一、滴定分析法概述 滴定分析又称容量分析,是定量分析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之一。本章介绍了酸 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等四种常用的滴定分析法 的基本分析原理、操作程序及计量关系,并且介绍了体现分析结果优劣及实验数 据准确程度的误差和偏差、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等基本概念。 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和分析组分含量测定三个主要部 分。能用于直接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物质,称为一级标准物质。 二、酸碱滴定法 常见的酸碱滴定通常有:强酸与强碱的滴定、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 (碱)、多元酸碱的滴定等。酸碱滴定一般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 颜色的转变来判断等量点的到来。 1. 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多是有机弱酸或弱碱,由于其共轭酸碱的结构 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颜色。当溶液的 pH 变化时,共轭酸碱相互转变,从而引起溶 液颜色发生变化。pH=pKHIn 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pH=pKHIn±1 称为指示 剂的理论变色范围。 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滴定曲线是将溶液的pH对所加入的标准溶液 的体积作图所得到的曲线。通过讨各种类型滴定的滴定曲线可以选择合适的指示 剂以确定各种滴定等量点的到来。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落在 或部分落在滴定突跃范围之内。 3. 酸碱滴定法的操作过程及应用 配制酸标准溶液的物质通常是盐酸,配 制碱标准溶液的物质通常是氢氧化钠,可先配成近似于所需浓度(一般为 0.1 mol·L-1 )的溶液,然后用无水碳酸钠(Na2CO3)或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等作 一级标准物质标定它们的准确浓度。然后用这些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测定酸 碱性待测物质的含量。 三、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满足下列要求的

反应才能用于氧化还原滴定分析。1.被滴定的物质必须处于适合滴定的氧化态或还原态。2.氧化还原滴定反应必须定量进行,并有足够大的反应平衡常数,K>106,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n=1时,一般要求E°>0.4V。3.必须有较快的反应速率,要考虑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酸度、温度和催化剂)。4.氧化还原反应必须有适合的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在氧化还原滴定中主要介绍了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介绍了其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各种滴定条件(包括指示剂、催化剂、酸碱度的控制等)的确定。四、配位滴定法常用的配合剂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H2Y),它与乙二胺四乙酸一起,称为EDTA,故又称EDTA滴定法。EDTA滴定反应的特点是:①形成的鳌合物十分稳定;②不论金属原子的价数多少,它们与EDTA总是以1:1鳌合,即M+Y=MY(略去电荷):③形成的鳌合物易溶于水。配位滴定的关键是干扰因素的控制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滴定终点可用金属指示剂指示。金属指示剂通常是一类能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配合物的水溶性有机染料。EDTA标准溶液一般采用间接法进行配制,然后Zn、ZnO、ZnSO4、CaCO3、MgCO3等一级标准物质标定。五、沉淀滴定法1.Mohr法Mohr法通常以AgNO3为滴定剂标准溶液,K2CrO4为指示剂,在中性或弱酸性(pH6.5~10.5)条件下测定CI和Br。2.Volhard法可用直接滴定法测定Ag;用返滴定法测定卤素离子。3.Fajans法是以有机弱酸等吸附指示剂确定终点的银量法沉淀滴定难题解析例12-1称取1.6160g硫酸铵溶液,用水溶解后,转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吸取25.00mL,加过量NaOH蒸馏,再用40.00mL0.05100mol-L-的H2SO4溶液吸收产生的NH3,剩余的H2SO4用17.00mL0.09600mol-L-的NaOH溶液中和(返滴定)。计算试样中NH3的质量分数。反应式为2NH3+H2SO4=(NH4)2SO4。解(NH4)2SO4与NaOH的反应式为:
反应才能用于氧化还原滴定分析。 1. 被滴定的物质必须处于适合滴定的氧化态或还原态。 2. 氧化还原滴定反应必须定量进行,并有足够大的反应平衡常数,K>106, 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 n=1 时,一般要求 θ E >0.4V。 3. 必须有较快的反应速率,要考虑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酸度、温 度和催化剂)。 4. 氧化还原反应必须有适合的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在氧化还原滴定中主 要介绍了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介绍了其标准溶液 的配制、标定及各种滴定条件(包括指示剂、催化剂、酸碱度的控制等)的确定。 四、配位滴定法 常用的配合剂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H2Y),它与乙二胺四乙酸一起,称 为 EDTA,故又称 EDTA 滴定法。EDTA 滴定反应的特点是:①形成的螯合物十 分稳定;②不论金属原子的价数多少,它们与 EDTA 总是以 1:1 螯合,即 M+Y=MY(略去电荷);③形成的螯合物易溶于水。配位滴定的关键是干扰因素的 控制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滴定终点可用金属指示剂指示。金属指示剂通常是一类 能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配合物的水溶性有机染料。EDTA 标准溶液一般采用间接 法进行配制,然后 Zn、ZnO、ZnSO4、CaCO3、MgCO3等一级标准物质标定。 五、沉淀滴定法 1. Mohr 法 Mohr 法通常以 AgNO3 为滴定剂标准溶液,K2CrO4 为指示剂, 在中性或弱酸性(pH6.5~10.5)条件下测定 Cl-和 Br-。 2. Volhard 法 可用直接滴定法测定 Ag+;用返滴定法测定卤素离子。 3. Fajans 法 是以有机弱酸等吸附指示剂确定终点的银量法沉淀滴定。 难题解析 例 12-1 称取 1.6160 g 硫酸铵溶液,用水溶解后,转入 250mL 容量瓶中定容。 吸取 25.00 mL,加过量 NaOH 蒸馏,再用 40.00 mL 0.05100 mol·L-1的 H2SO4 溶液 吸收产生的 NH3,剩余的 H2SO4用 17.00 mL 0.09600 mol·L-1的 NaOH 溶液中和(返 滴定)。计算试样中 NH3 的质量分数。反应式为 2NH3+H2SO4=(NH4)2SO4。 解 (NH4)2SO4 与 NaOH 的反应式为:

(NH4)2SO4+2NaOH=2NH3+Na2SO4+2HOH2SO4吸收NH3的反应式为:2NH3+H2SO4=(NH4)2SO4返滴定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由上述反应式可的出计算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式为:/1n(NH3)= n(H,SO4) -n(NaOH)22n(NH,)=2×(40.00mL ×0.05100mol Ll×17.00mL×0.09600mol.L")x1000mLx250.00mL121L25.00mLm0根据质量分数:m(试样)(40.00×0.05100-1/2×0.09600×17.00)×10-3×10×2×17.000.2575O(NH,)1.616例12-2精确吸取氯化钙(M=111.0)注射液2.00mL,用水稀释并加过量草酸铵使之沉淀,所得草酸钙沉淀分离洗净后,加稀硫酸使沉淀完全溶解。用c(KMnO4)=0.02000molL-的溶液滴定所析出的草酸,用去KMnO4溶液26.12mL。试计算此注射液中CaCl2的质量浓度。解根据所涉及的反应式:Ca2++ C2042- = CaC204n(CaC12)=n(CaC204)=n(C2042)5C2042-+2MnO4+16H+=2Mn2++10C02+8H203n(Cac,0.)=n(Mno)255则-n(MnO)=×0.02000×26.12×10-3mol=1.306×10-3moln(CaCl,)=22p(CaCl,)= " _ 1.306×10 ×110 故g·L-l = 72.5g·L-lV2.00×10-3例12-3某碱试样可能含有Na2CO3、NaHCO3、NaOH或它们的混合物,还含有一些情性杂质,称取该试样2.2335g溶于250mL容量瓶中。移取2份25.00mL的该溶液,用0.1000mol-L-"HCI溶液滴至终点。其中以甲基红作指示剂,消耗
(NH4)2SO4+2NaOH=2NH3+Na2SO4+2H2O H2SO4 吸收 NH3的反应式为: 2NH3+H2SO4=(NH4)2SO4 返滴定反应: H2SO4+2NaOH = Na2SO4+2H2O 由上述反应式可的出计算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式为: (NaOH) 2 1 (NH ) (H SO ) 2 1 n 3 = n 2 4 − n 25.00mL 250.00mL 1L 1000mL 17.00mL 0.09600mol L ) 2 1 (NH ) 2 (40.00mL 0.05100mol L -1 -1 3 − n = 根据质量分数: (试样) = m m 0.2575 1.616 (40.00 0.05100 1/2 0.09600 17.00) 10 10 2 17.00 (NH ) 3 3 = − = − 例 12-2 精确吸取氯化钙(Mr=111.0)注射液 2.00mL,用水稀释并加过量 草酸铵使之沉淀,所得草酸钙沉淀分离洗净后,加稀硫酸使沉淀完全溶解。用 c(KMnO4)=0.02000 mol·L-1的溶液滴定所析出的草酸,用去 KMnO4 溶液 26.12mL。 试计算此注射液中 CaCl2 的质量浓度。 解 根据所涉及的反应式: Ca2+ + C2O4 2- = CaC2O4 n(CaCl2)=n(CaC2O4)=n(C2O4 2- ) 5C2O4 2- + 2MnO4 - + 16H+ = 2Mn2+ + 10CO2 + 8H2O (MnO ) 2 1 (CaC O ) 5 1 2 4 4 − n = n 则 0.02000 26.12 10 mol 1.306 10 mol 2 5 (MnO ) 2 5 (CaCl ) 3 3 2 4 − − − n = n = = 故 1 1 3 3 2 g L 72.5g L 2.00 10 1.306 10 111.0 (CaCl ) − − − − = = = V m 例 12-3 某碱试样可能含有 Na2CO3、NaHCO3、NaOH 或它们的混合物,还 含有一些惰性杂质,称取该试样 2.2335g 溶于 250mL 容量瓶中。移取 2 份 25.00mL 的该溶液,用 0.1000mol·L-1HCl 溶液滴至终点。其中以甲基红作指示剂,消耗

HCI溶液32.62mL;以酚为指示剂,消耗HCI溶液10.15mL。问试样中含有何种成分?其质量分数各为多少?析遇到试样组分未直接给出的问题,首先应根据每一步滴定所消耗的滴定剂的体积来判断试样中含有哪些成分,不含哪些成分。根据题意,把以酚酰为指示剂(即将Na2CO3滴定至NaHCO3)和以甲基红为指示剂(即将NaHCO3滴定至H2CO3)这两步滴定所消耗的HC1的体积进行比较可判断出试样的组成,即(1)若VHci(酚酞)>0,VHc(甲基红)=0,则试样中,只含有NaOH;(2)若VHci(酚)>VHci(甲基红)>0,则试样中只含有NaOH和Na2CO3;(3)若VHci(甲基红)>VHc(酚酞)>0,则试样中只含有Na2CO3和NaHCO3(4)若VHC(酚)=0,VHC(甲基红)>0,则试样中只含有NaHCO3在这些可能的情况中,第三种情况最为复杂。前一步以酚酞为指示剂的滴定,HCI标准溶液把试样中的Na2CO3滴定成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因此,接下来以酚酰为指示剂的滴HCI溶液既中和了原试样中的NaHCO3,同时还中和了第一步滴定由Na2CO3转化而来的NaHCO3,而后者必须在计算时予以扣除。解根据VHcI(甲基红)>VHci(酚酞)>O,可以判断该试样中不含NaOH,只含有Na2CO3和NaHCO3。o(Na,CO,)= m(Na,CO,)m(试样)0.1000mol.L*×10.15×10-3L×106.0g·mol-l=0.481625.00mL2.2335gx250.0mLo(NaHCO,) = m(NaHCO,)m(试样)0.1000mol.L×(32.60-2×10.15)×10-3L×84.00gmol-l=0.481625.00mL2.2335g×250.0mL例12-4柠檬酸(H3Cit)的三级解离常数分别为pKal=3.14、pKa2=4.77、pKa3=6.39。0.1000mol-L柠檬酸溶液,用0.1000mol-L-NaOH标准溶液滴定时,将有几个滴定突跃?应选用说明指示剂?解cxKal=0.1000×10-3.13=7.2×10-5cxKa2=0.1000×10-4.77=1.7×10-6
HCl 溶液 32.62mL;以酚酞为指示剂,消耗 HCl 溶液 10.15mL。问试样中含有何 种成分?其质量分数各为多少? 析 遇到试样组分未直接给出的问题,首先应根据每一步滴定所消耗的滴定 剂的体积来判断试样中含有哪些成分,不含哪些成分。根据题意,把以酚酞为指 示剂(即将 Na2CO3 滴定至 NaHCO3)和以甲基红为指示剂(即将 NaHCO3 滴定至 H2CO3)这两步滴定所消耗的 HCl 的体积进行比较可判断出试样的组成,即 (1)若 VHCl(酚酞)>0,VHCl(甲基红)=0,则试样中,只含有 NaOH; (2)若 VHCl(酚酞) >VHCl(甲基红) >0,则试样中只含有 NaOH 和 Na2CO3; (3)若 VHCl(甲基红) > VHCl(酚酞) >0,则试样中只含有 Na2CO3 和 NaHCO3; (4)若 VHCl(酚酞)=0,VHCl(甲基红)>0,则试样中只含有 NaHCO3。 在这些可能的情况中,第三种情况最为复杂。前一步以酚酞为指示剂的滴定, HCl 标准溶液把试样中的 Na2CO3 滴定成等物质的量的 NaHCO3,因此,接下来 以酚酞为指示剂的滴 HCl 溶液既中和了原试样中的 NaHCO3,同时还中和了第一 步滴定由 Na2CO3 转化而来的 NaHCO3,而后者必须在计算时予以扣除。 解 根据 VHCl(甲基红)>VHCl(酚酞)>0,可以判断该试样中不含 NaOH,只含 有 Na2CO3 和 NaHCO3。 0.4816 250.0mL 25.00mL 2.2335g 0.1000mol L 10.15 10 L 106.0g mol ( ) (Na CO ) (Na CO ) -1 3 1 2 3 2 3 = = = − − m 试样 m 0.4816 250.0mL 25.00mL 2.2335g 0.1000mol L (32.60 2 10.15) 10 L 84.00g mol ( ) (NaHCO ) (NaHCO ) -1 3 1 3 3 = − = = − − m 试样 m 例 12-4 柠檬酸(H3Cit)的三级解离常数分别为 pKa1=3.14、pKa2=4.77、 pKa3=6.39。0.1000 mol·L-1柠檬酸溶液,用 0.1000 mol·L-1NaOH 标准溶液滴定时, 将有几个滴定突跃?应选用说明指示剂? 解 c×Ka1=0.1000×10-3.13=7.2×10-5 c×Ka2=0.1000×10-4.77=1.7×10-6

cxKa3=0.1000×10-6.39=4.1×10-8Kal _ 10-3.14Kz"10-47 = 42.7Ka2 _ 10 -4.77Ka3 "10-6.39 = 41.7由于cxKal>10-8、cxKa2>10-8,所以H3Cit溶液可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到Cit3。但Kal/Ka2<4、Ka2/Ka<4,只能形成一个滴定突跃,可按一元酸一次被滴定。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OH-浓度和pH值分别为:[OH-]= /c(Cit 3-) - K,(Cit 3-)mol · L-0.1000,1.0×10-410-39mol L' = 2.5×10~ mol LV4pH=14.00+1g2.5×10-5=9.40化学计量点的pH为9.40可以选择百里酚酰为指示剂。例12-5临床上常用EDTA标准溶液测定体液中某些金属离子的含量,用于诊断是非患有某种疾病,在测定人尿样中Ca2+、Mg2+含量时,吸取10.00mL尿样,加入pH=10的NH4CI-NH3缓冲溶液,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0.1000molL-EDTA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5.00mL;另取10.00mL尿样,加NaOH溶液调节pH至12,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用0.1000molL-EDTA标准溶液滴定,消耗11.00mL。已知人尿样Ca2+、Mg2+含量的质量浓度正常范围分别为0.1~0.8gL-l和0.03~0.6g·L-,通过计算判断所测尿样中Ca2+、Mg2+含量是否正常。析在pH=10左右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滴定的是Ca2+、Mg2+总量;而在pH=12时,由于Mg2+生成了Mg(OH)2沉淀,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在此pH条件下滴定的只是Ca2+。m解根据质量浓度p=vp(Ca*)= c(EDTA) -V(EDTA) M(Ca*)V(尿) 0.1000mol -L-×11.00mL ×40.08g·mol-l10.00mL=0.4409g·L-
c×Ka3=0.1000×10-6.39=4.1×10-8 41.7 10 10 42.7 10 10 6.39 4.77 a3 a2 4.77 3.14 a2 a1 = = = = − − − − K K K K 由于 c×Ka1>10-8、c×Ka2>10-8,所以 H3Cit 溶液可用 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到 Cit3-。但 Ka1/Ka2 < 4、Ka2/Ka3 < 4,只能形成一个滴定突跃,可按一元酸一次被 滴定。 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 OH-浓度和 pH 值分别为: 1 5 1 6.3 9 1 4 3 1 b 1 3 mol L 2.5 10 mol L 10 1.0 10 4 0.1000 [OH ] (Cit ) (Cit )mol L − − − − − − − − − = = = c K pH=14.00+lg2.5×10-5=9.40 化学计量点的 pH 为 9.40 可以选择百里酚酞为指示剂。 例 12-5 临床上常用 EDTA 标准溶液测定体液中某些金属离子的含量,用于 诊断是非患有某种疾病,在测定人尿样中 Ca2+、Mg2+含量时,吸取 10.00mL 尿 样,加入 pH=10 的 NH4Cl-NH3 缓冲溶液,以铬黑 T 为指示剂,用 0.1000 mol·L-1EDTA 标准溶液滴定,消耗 25.00mL;另取 10.00mL 尿样,加 NaOH 溶液 调节 pH 至 12,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用 0.1000 mol·L-1EDTA 标准溶液滴定, 消耗 11.00mL。已知人尿样 Ca2+、Mg2+含量的质量浓度正常范围分别为 0.1~0.8 g·L-1 和 0.03~0.6 g·L-1,通过计算判断所测尿样中 Ca2+、Mg2+含量是否正常。 析 在 pH=10 左右以铬黑 T 为指示剂,用 EDTA 滴定的是 Ca2+、Mg2+总量; 而在 pH=12 时,由于 Mg2+生成了 Mg(OH)2 沉淀,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在此 pH 条件下滴定的只是 Ca2+。 解 根据质量浓度 V m = (尿) (EDTA) (EDTA) (Ca ) (Ca ) 2+ 2 V c V M ρ = + 1 1 1 0.4409g L 10.00mL 0.1000mol L 11.00mL 40.08g mol − − − = =

P(Mg*) = C(EDTA) V(EDTA) M(Mg*)V(尿)0.1000mol·L-l×(25.00-11.00)mL ×24.31g·mol-l10.00mL=0.3408g·L-相关知识介绍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者波义耳酸碱指示剂是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化学试剂,像科学上的许多其它发现一样,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是化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结果。300多年前的一天清晨,英国年轻的科学家波义耳正准备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一位花木工送来一篮鲜美的紫罗兰。喜爱鲜花的波义耳随手取下一块带进了实验室,把鲜花放在实验桌上开始了实验,当他从大瓶里倾倒出盐酸时,一股刺鼻的气体从瓶口涌出,倒出的淡黄色液体冒出白雾,还有少许酸沫飞溅到鲜花上,他想“真可惜,盐酸弄到鲜花上了”,为洗掉花上的酸沫,他把花放到水里,一会儿发现紫罗兰颜色变红了,波义耳既新奇文兴奋,他认为可能是盐酸使紫罗兰颜色变红,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他立即返回住所,把那篮鲜花全部拿到实验室,取了当时已知的几种酸的稀溶液,把紫罗兰花瓣分别放入这些稀酸中,结果现象完全相同,紫罗兰都变为红色。由此他推断,不仅盐酸,而且其它各种酸都能使紫罗兰变为红色。他想,这太重要了,以后只要把紫罗兰花瓣放进溶液,看它是不是变红色,就可判别这种溶液是不是酸。偶然的发现,激发了科学家的探求欲望,后来,他又弄来其它花瓣做试验,并制成花瓣的水或酒精的浸液,用它来检验是不是酸,同时用它来检验一些碱溶液,也产生了一些变色现象。这位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科学家,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还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颜色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不过有趣的是,他从石蕊苔藓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酸能使它变红色,碱能使它变蓝色,这就是最早的石蕊试液,波义耳把它称作指示剂。为使用方便,波义耳用一些浸液把纸浸透、烘干制成纸片,使用时只要将小纸片放入被检测的溶液,纸片上就会发生颜色变化,从而显示出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今天,我们使用的石蕊、酚酞试纸、pH试纸
(尿) (EDTA) (EDTA) (M ) (Mg ) 2+ 2 V c V M g ρ = + 1 0.3408g L 10.00 0.1000 (25.00 11.00) 24.31 − − − = − = mL mol L mL g mol 1 1 相关知识介绍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者波义耳 酸碱指示剂是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化学试剂,像科学上的许多其它发 现一样,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是化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结果。 300 多年前的一天清晨,英国年轻的科学家波义耳正准备到实验室去做实 验,一位花木工送来一篮鲜美的紫罗兰。喜爱鲜花的波义耳随手取下一块带进了 实验室,把鲜花放在实验桌上开始了实验,当他从大瓶里倾倒出盐酸时,一股刺 鼻的气体从瓶口涌出,倒出的淡黄色液体冒出白雾,还有少许酸沫飞溅到鲜花上, 他想“真可惜,盐酸弄到鲜花上了”,为洗掉花上的酸沫,他把花放到水里,一会 儿发现紫罗兰颜色变红了,波义耳既新奇又兴奋,他认为可能是盐酸使紫罗兰颜 色变红,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他立即返回住所,把那篮鲜花全部拿到实验室, 取了当时已知的几种酸的稀溶液,把紫罗兰花瓣分别放入这些稀酸中,结果现象 完全相同,紫罗兰都变为红色。由此他推断,不仅盐酸,而且其它各种酸都能使 紫罗兰变为红色。他想,这太重要了,以后只要把紫罗兰花瓣放进溶液,看它是 不是变红色,就可判别这种溶液是不是酸。偶然的发现,激发了科学家的探求欲 望,后来,他又弄来其它花瓣做试验,并制成花瓣的水或酒精的浸液,用它来检 验是不是酸,同时用它来检验一些碱溶液,也产生了一些变色现象。 这位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科学家,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 还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颜色 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不过有趣的是,他从石蕊 苔藓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酸能使它变红色,碱能使它变蓝色,这就是最早的石蕊 试液,波义耳把它称作指示剂。为使用方便,波义耳用一些浸液把纸浸透、烘干 制成纸片,使用时只要将小纸片放入被检测的溶液,纸片上就会发生颜色变化, 从而显示出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今天,我们使用的石蕊、酚酞试纸、pH 试纸

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其它的指示剂也相继被另一些科学家所发现。《基础化学(第六版)》习题解答1.5;3;2;1;2RE =×100%2.T0.00010.1= ×100AT=0.1g甲的X=0.3610+0.3612+0.3603/3=0.36083乙的X=0.3641+0.3642+0.3643/3=0.3642甲的准确度高,因平均测量值接近于真实值;乙的精密度高,因它的重现性好。4.可利用下式计算NaOH溶液的浓度:m(KHC.H,O4)c(NaOH)=V(NaOH)× M(KHC.H,O,)(1)初读数1.00mL误计为0.10mL,使V(NaOH)偏大,由上式可知测定的NaOH溶液浓度偏低;(②)由于将称量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0.3518误计为0.3578,使m(KHC:H4O4)偏大,由上式可知测定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高。5.pKin-=5.00—0.11=4.89,pKHIn=14—4.89=9.11故变色范围为pH 8.11~10.11CNaOH NaOH = m(H,C,04 -2H,0)6.M(=H2C204·2H20)0.1mol L- ×25mL = m(H,C,04 -2H,) 1000mL68g · mol -lILm(H2C204-2H20)=0.17g0.0001x100%=0.058%,故不能控制在0.05%范围内。RE=0.17
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许 多其它的指示剂也相继被另一些科学家所发现。 《基础化学(第六版)》习题解答 1. 5;3;2;1;2 2. RE = T E ×100% 100 0.0001 0.1 = T T=0.1g 3. 甲的 X =0.3610+0.3612+0.3603/3=0.3608 乙的 X =0.364l+0.3642+0.3643/3=0.3642 甲的准确度高,因平均测量值接近于真实值;乙的精密度高,因它的重现 性好。 4. 可利用下式计算 NaOH 溶液的浓度: (NaOH) (KHC H O ) (KHC H O ) (NaOH) 8 4 4 8 4 4 V M m c = (1)初读数 1.00mL 误计为 0.10mL,使 V(NaOH)偏大,由上式可知测定的 NaOH 溶液浓度偏低; (2)由 于将 称量的 邻苯 二甲 酸氢钾 的质 量 0.3518 误 计为 0.3578,使 m(KHC8H4O4)偏大,由上式可知测定的 NaOH 溶液的浓度偏高。 5. pKIn-=5.00-0.11=4.89, pKHIn=14-4.89=9.11 故变色范围为 pH 8.11~10.11 6. H C O 2H O) 2 1 ( (H C O 2H O) 2 2 4 2 2 2 4 2 NaOH NaOH = M m c V 1L 1000mL 68g mol (H C O 2H O) 0.1mol L 25mL 1 1 2 2 4 2 = − − m m(H2C2O4·2H2O)=0.17g 100% 0.058 0.17 0.0001 RE = = %,故不能控制在 0.05%范围内

若改用邻苯二甲酸氢钾,M(KHCH4O4)=204gmol-0.1mol L×25mL=m(KHC,H,O.)1000mL1L204g·mol-lm(KHCgH,04)=0.51gRE=000x100%=0.02,故可以控制在0.05%范围内。0.517.化学计量点是化学反应的等量点,而滴终点则是指示剂的变色点,在各类酸碱滴定中,所选指示剂的变色点与该反应的化学计量点应尽可能接近。中性点的pH值永远等于7,而化学计量点和变色点的pH值则根据滴定反应类型的不同和所选指示剂的不同而不同。pH= pK, +Ig "B8.nA146.2=pKa +lg6pKa=8.09.(1)能,因为cK≥10-8,由于滴定突跃范围为6.75~9.70,因此可选用酚作指示剂。(2)能,因为cKal≥10-8,cKa2≥10-8,但Kal/Ka2104,故有2个滴定突跃,可进行分步滴定。由于第一化学计量点时的pH=3.95,第二化学计量点时的pH=9.30,因此可分别选用甲基橙和百里酚作为两步滴定的指示剂。(4)能,因为cKal>10-8,cKa2≥10-8,但Kal/Ka2<104故只有一个滴定突跃,可作为一元弱酸进行滴定。由于化学计量点时的pH9.0左右故可选用酚或百里酚作指示剂。(5)不能,因为cKal≤10-810.cKal≥10-8、cKa2≥10-8、cKa≥10-8,但Kal/Ka2<104、Ka/Ka3<104,因此,只有一个滴定突跃,可作为一元弱酸进行滴定。由于化学计量点时的pH=9.40,故可选用百里酚酞作指示剂
若改用邻苯二甲酸氢钾,M(KHC8H4O4)=204g ·mol-1 1L 1000mL 204g mol (KHC H O ) 0.1mol L 25mL 1 1 8 4 4 = − − m (KHC H O ) m 8 4 4 =0.51g 100% 0.51 0.0001 RE = =0.02,故可以控制在 0.05%范围内。 7. 化学计量点是化学反应的等量点,而滴终点则是指示剂的变色点。 在各类酸碱滴定中,所选指示剂的变色点与该反应的化学计量点应尽可能接 近。中性点的 pH 值永远等于 7,而化学计量点和变色点的 pH 值则根据滴定反 应类型的不同和所选指示剂的不同而不同。 8. A B a pH p lg n n = K + 6 4 6.2 = pKa + lg pKa=8.0 9.(1)能,因为 cKa≥10-8,由于滴定突跃范围为 6.75~9.70,因此可选用酚 酞作指示剂。 (2)能,因为 cKa1≥10-8,cKa2≥10-8,但 Ka1/Ka2104 ,故有 2 个滴定突跃,可 进行分步滴定。由于第一化学计量点时的 pH=3.95,第二化学计量点时的 pH= 9.30,因此可分别选用甲基橙和百里酚酞作为两步滴定的指示剂。 (4)能,因为 cKa1≥10-8,cKa2≥10-8,但 Ka1/Ka2<104 ,故只有一个滴定突跃, 可作为一元弱酸进行滴定。由于化学计量点时的 pH9.0 左右故可选用酚酞或百里 酚酞作指示剂。 (5)不能,因为 cKa1≤10-8 10. cKa1≥10-8、cKa2≥10-8、cKa3≥10-8,但 Ka1/Ka2<104、Ka2/Ka3<104,因此,只 有一个滴定突跃,可作为一元弱酸进行滴定。由于化学计量点时的 pH=9.40, 故可选用百里酚酞作指示剂

106.00.2000mol-Ll×23.10×10-3L×2xg·mol -l211. 0(Na,CO,)==0.71600.6839g0.2000mol-Ll×(26.8123.10)×10-3L×84.0g·mol-lo(Na,HCO,)=0.091130.6839g12.滴定反应:5H2O2+2KMnO4+3H2SO4=K2SO4+2MnSO4+5O2+8H2O因此,H,O,与KMnO,的计量关系为:n(H,0,)=n(KMnO.)52号c(KMnO,)(KMno)M(H,0.)P(H,0,)= (H,0.)M(H,0,)_ 29则V(试样)V(试样)5×0.02732mol-L*×0.03586L×34.01g.mol.25.00mL0.025Lx250.0mL= 33.30g· L-l13.滴定反应:Ca2++C2042-=CaC20415C2042-+2Mn04+16H+=2Mn2++10CO021+8H20(Ca*)= (Cac,0,)=2m(Mno,)50.00200mol.Ll×1.15×10-3L=0.00575mol·Llc(Ca2+5mL210.00mL×5^50mLm(Ca2+)=0.00575molL-lx40 g.mol-1×100mL=22.96mg14.据反应式Ca(OCI)2+4HC1+4KI=CaCl2+212+4KI+2H2OI2+2S2032-=21-+S4062n(1)=1n[Ca(CIO),]=-n(Na,S,O,)2+@[Ca(CIO),]= m[Ca(CIO),]m(试样)1L-x0.1109mol.L*×143.0gmol-l×35.58mL×41000mL0.05380の[Ca(CIO),1=2.622g15.n(C6H:O6)=n(12)
11. 0.7160 0.6839g g mol 2 106.0 0.2000mol L 23.10 10 L 2 (Na CO ) -1 3 1 2 3 = = − − 0.09113 0.6839g 0.2000mol L (26.81 23.10) 10 L 84.0g mol (Na HCO ) -1 3 1 2 3 = − = − − 12. 滴定反应:5H2O2 + 2KMnO4 + 3H2SO4 =K2SO4 + 2MnSO4 + 5O2 + 8H2O 1 -1 -1 4 4 2 2 2 2 2 2 2 2 2 2 4 2 2 4 33.30g L 250.0mL 25.00mL 0.025L 0.02732mol L 0.03586L 34.01g mol 2 5 ( ) (KMnO ) (KMnO ) (H O ) 2 5 ( ) (H O ) (H O ) (H O ) (KMnO ) 2 1 (H O ) 5 1 H O KMnO − = = = = = 试样 试样 则 因此, 与 的计量关系为: V c V M V n M n n 13. 滴定反应:Ca2++C2O4 2- = CaC2O4 ↓ 5C2O4 2-+2MnO4 -+16H+=2Mn2++10CO2↑+8H2O -1 -1 3 2 2 4 4 2 0.00575mol L 50mL 5mL 5 2 10.00mL 0.00200mol L 1.15 10 L (Ca ) (MnO ) 5 2 (Ca ) (CaC O ) = = = = − + + − c n n n m(Ca2+)=0.00575 mol·L-1×40 g·mol -1×100mL=22.96mg 14. 据反应式: Ca(OCl)2+4HCl+4KI=CaCl2+2I2+4KI+2H2O I2+2S2O3 2-=2I-+S4O6 2- 0.05380 2.622g 0.1109mol L 143.0g mol 1000mL 1L 35.58mL 4 1 [Ca(ClO) ] ( ) [Ca(ClO) ] [Ca(ClO) ] (Na S O ) 4 1 (I ) 2 1 [Ca(ClO) ] -1 1 2 2 2 2 2 2 2 3 = = = = = − m 试样 m n n n 15. n(C6H8O6) = n(I2)

0(C,H,O.)= m(C,H,O.)m(试样)1L252g-mol-l0.05000mol-Llx22.14mLx1000mL2.=0.70450(C,H,O)=0.1988g16.根据反应ZnO+2HCI=ZnCl2+H2On(ZnO)=_ (HCI)1L0.1000mol.Ll×20.00mL1000mL=1.000moln(ZnO)=2: n(ZnO) = n(EDTA)n(ZnO):.V(EDTA)=.c(EDTA)1.000mol= 20mL0.05000mol-Ll17.根据n(CaCO3)=n(EDTA)n(CaCO,)C(EDTA):V(EDTA)25mL1000mL0.2100gx250mL1L=0.01004mol·L-1100g·molx×20.15mL0.01048mol-L*×10.54mL=0.001105mol.L-l18. c(Ca2+):.100mL0.01048mol ·L'×(14.20-10.54)mLc(Mg2+) ==0.0003836mol·L-l100mL0.04382mol-L-l×23.48mL= 0.1029mol·L-l19. c(Ag*)=10.00mLp(Ag) = 0.1029 ×107.8 =11.11g ·L-lExercises1.The significant figure would be 0.0191Lx2.=0.250mL×0.1000mol-L-l126g · mol-1000mL
0.7045 0.1988g g mol 2 252 22.14mL 1000mL 1L 0.05000mol L (C H O ) ( ) (C H O ) (C H O ) -1 -1 6 8 6 6 8 6 6 8 6 = = = m 试样 m 16. 根据反应 ZnO+2HCl=ZnCl2+H2O n(ZnO)= 2 1 (HCl) 1.000mol 2 1000mL 1L 0.1000mol L 20.00mL (ZnO) -1 = n = 20mL 0.05000mol L 1.000mol (EDTA) (ZnO) (EDTA ) (ZnO) (EDTA) -1 = = = = c n V n n 17. 根据 n(CaCO3)=n(EDTA) 1 -1 3 0.01004mol L 100g mol 20.15mL 1L 1000mL 250mL 25mL 0.2100g (EDTA) (CaCO ) (EDTA ) − = = = V n c 18. 1 -1 2 0.001105mol L 100mL 0.01048mol L 10.54mL (Ca ) + − = c = 1 -1 2 0.0003836mol L 100mL 0.01048mol L (14.20 10.54)mL (Mg ) + − = − c = 19. 1 1 0.1029mol L 10.00mL 0.04382mol L 23.48mL (Ag ) − − + = c = 1 (Ag) 0.1029 107.8 11.11g L − = = Exercises 1. The significant figure would be 0.019 2. 1000mL 1L 0.250mL 0.1000mol L 126g mol 1 1 = − − x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四章 现代仪器分析简介(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三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化学B-1-实验指导-基础部分.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化学B-1-实验指导-无机实验.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化学B-2-实验指导-有机化学实验(共十九个实验).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有机化学实验教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医学有机化学教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医用基础化学实验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医用基础化学教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doc
- 《医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c chemistry.doc
- 《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Medicinal Organic Chemistry.doc
-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Medic Basis Chemistry.doc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粗食盐的提纯.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电解质溶液.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Na2CO3和NaHCO3混合碱含量的测定(双指示剂法).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ppt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综合测试题(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五章 胶体溶液(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四章 缓冲溶液(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一章 绪论(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3章 脂类.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4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1章 芳香杂环化合物.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09章 立体异构.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0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08章 羟基酸和酮酸.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2章 糖类.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04章 卤代烃.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