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三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含测试,无答案)

第十三章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内容提要一、物质的吸收光谱光照射某物质,物质能够吸收光,使原有的基态转为激发态,只有当分子的能量(hv)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E)相等时才能被吸收。M(基态)+hV→>M*(激发态)也即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若溶液选择性地吸收了某波长的光而另一部分波长的光被透过,则溶液呈现透射光的颜色。任一种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是不同的。以波长入为横座标,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作纵坐标得到的曲线,即为吸收光谱,或称吸收曲线,吸收光谱中,吸光度最大处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用元mx表示。一般而言,不同物质其吸收光谱的形状及max均不同,它是定性鉴别物质的基础;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吸收光谱形状相同,元max不变,浓度愈大,峰值愈高,两者成正比关系,这是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二、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当一束单色光照射溶液时,若不考虑反射,则入射光强度为1o,吸收光强度为la,透射光强度为l之间的关系为(13.1)Io= la + It透射光的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1。之比称为透光率,用T表示T=(13.2)1.透光率的负对数为吸光度A1.A= -lgT = lg(13.3)ILambert和Beer分别研究了光的吸收与溶液液层厚度及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著名的Lambert-Beer定律:温度一定时,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液层厚度(b)成正比,即A= cbc(13.4)
第十三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内容提要 一、物质的吸收光谱 光照射某物质,物质能够吸收光,使原有的基态转为激发态,只有当分子 的能量(h)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E)相等时才能被吸收。 M(基态)+ h⎯→M*(激发态) 也即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若溶液选择性地吸收了某波长的光而另一部分 波长的光被透过,则溶液呈现透射光的颜色。 任一种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是不同的。以波长为横座标,溶液对 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 A 作纵坐标得到的曲线,即为吸收光谱,或 称吸收曲线,吸收光谱中,吸光度最大处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用max 表示。 一般而言,不同物质其吸收光谱的形状及max 均不同,它是定性鉴别物质的基础; 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吸收光谱形状相同,max 不变,浓度愈大,峰值愈高, 两者成正比关系,这是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 二.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当一束单色光照射溶液时,若不考虑反射,则入射光强度为 Io,吸收光强 度为 Ia,透射光强度为 It 之间的关系为 Io ═ Ia + It (13.1) 透射光的强度 It 与入射光强度 Io 之比称为透光率,用 T 表示 o I I T = t (13.2) 透光率的负对数为吸光度 A t o lg lg I I A= - T = (13.3) Lambert 和 Beer 分别研究了光的吸收与溶液液层厚度及溶液的浓度之间的 定量关系。得出著名的 Lambert- Beer 定律:温度一定时,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 (c ), 液层厚度(b)成正比,即 A ═ bc (13.4)

此即Lambert-Beer定律的数学表示式,式中b的单位为cm、c单位为mol-L-",ε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为L-mol-l.cml。若用质量浓度p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则Lambert-Beer定律可表示为:A=abp(13.5)式中的a称为质量吸光系数,单位为Lg-1.cm。a和s可通过下式相互换算:=aM(13.6)M表示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当入射光波长,溶剂种类,溶液温度等因素确定时,和α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是物质的特征常数。Beer定律仅适用于单色光,即单一波长的光。或α愈大,表明溶液对入射光愈容易吸收,测定的灵敏度愈高。三,可见分光光度法(一)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法所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其主要部件由光源、单色光器、吸收池、检测器。(二)测定方法在测定时,均首先绘制吸收光谱,然后确定Amax,以Amax作为入射光的波长。常用的测定方法有以下两种:1.标准曲线法取标准品配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置于液层厚度相同的吸收池中,测定相应的吸光度A,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溶液浓度c为横坐标,作出A对c的曲线图。得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值线一标准曲线。然后在相同条件下,测量被测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即可查得与此吸光度相对应的溶液浓度。2.标准对照法预先配制一个与待测液浓度相接近的标准溶液(其浓度用cs表示),测得其吸光度为As,再测定待测液的吸光度Ax,则待测液浓度cs可从下式求得:ALxC,(13.7)C=A
此即 Lambert- Beer 定律的数学表示式,式中 b 的单位为 cm、c 单位为 molL -1,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为 Lmol -1 cm-1。 若用质量浓度代替物质的量浓度 c,则 Lambert-Beer 定律可表示为: A ═ ab (13.5) 式中的 a 称为质量吸光系数,单位为 Lg -1 cm-1。 a 和可通过下式相互换算: ═ aM (13.6) M 表示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 当入射光波长,溶剂种类,溶液温度等因素确定时,和 a 只与物质的性质 有关,是物质的特征常数。 Beer 定律仅适用于单色光,即单一波长的光。 或 a 愈大,表明溶液对入射光愈容易吸收,测定的灵敏度愈高。 三.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所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其主要部件由光源、单色光器、 吸收池、检测器。 (二)测定方法 在测定时,均首先绘制吸收光谱,然后确定max,以max 作为入射光的波长。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1. 标准曲线法 取标准品配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置于液层厚度相同的吸收池中, 测定相应的吸光度 A,以吸光度 A 为纵坐标,溶液浓度 c 为横坐标,作出 A 对 c 的曲线图。得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标准曲线。然后在相同条件下,测量被测 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即可查得与此吸光度相对应的溶液浓度。 2. 标准对照法 预先配制一个与待测液浓度相接近的标准溶液(其浓度用 cs 表示),测得其吸 光度为 As,再测定待测液的吸光度 Ax,则待测液浓度 cs 可从下式求得: s s c A A c x x = (13.7)

四: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一)分光光度法的误差1.溶液偏离Beer定律引起的误差:表现为A-c曲线的线性较差,常出现弯曲。其主要原因一是吸光物质不稳定,发生偏离、缔合等,二是单色光的纯度差。2.仪器测定误差:由于光电管的灵敏性差、光电流测量不准、光源不稳定等因素引起仪器测定误差。它使透光率很大,或很小时所产生的浓度的相对误差4均较大,故实际工作中,常控制透光率在20%-60%之间,即吸光度A在0.2-0.7c之间。3.主观误差: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称为主观误差,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二)选择适当的显色剂可见分光光度法只能测定有色溶液,对于无色溶液,必须加入显色剂,使被测物质生成稳定的有色物质。显色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灵敏度高。当显色后的有色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值大于104时,可认为灵敏度较高。②选择性好,尽可能选择只与被测物显色或被测物质所显颜色与共存物所显颜色有明显差异。③生成的有色物质应有确定的组成。④生成的有色物质应稳定。③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三)选择合适的测定条件1.波长的选择无干扰物质存在时,通常根据吸收光谱,选择入max为入射光的波长。2.显色剂的用量通常加入过量的显色剂,一般通过实验从A-c曲线来确定合适的用量。3.溶液的酸度显色剂多为有机弱酸,酸度改变直接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从而影响显色反应的进行程度,恰当的酸度可通过实验从A-pH曲线来确定。4.显色时间和温度合适的时间和温度也是通过实验从A-t(时间)、A-T(温度)曲线确定。(四)共存离子的干扰及其消除为消除共存离子的干扰常通过控制显色反应的酸度,或加入掩蔽剂,或预先通过离子交换等方法予以分离
四.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 (一)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1. 溶液偏离 Beer 定律引起的误差:表现为 A-c 曲线的线性较差,常出现弯 曲。其主要原因一是吸光物质不稳定,发生偏离、缔合等,二是单色光的纯度差。 2. 仪器测定误差:由于光电管的灵敏性差、光电流测量不准、光源不稳定 等因素引起仪器测定误差。它使透光率很大,或很小时所产生的浓度的相对误差 c Δ c 均较大,故实际工作中,常控制透光率在 20%-60%之间,即吸光度 A 在 0.2-0.7 之间。 3. 主观误差: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称为主观误差,应尽量避免或减少。 (二) 选择适当的显色剂 可见分光光度法只能测定有色溶液,对于无色溶液,必须加入显色剂,使 被测物质生成稳定的有色物质。显色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灵敏度高。当显色 后的有色物质摩尔吸光系数 值大于 104 时,可认为灵敏度较高。②选择性好, 尽可能选择只与被测物显色或被测物质所显颜色与共存物所显颜色有明显差异。 ③生成的有色物质应有确定的组成。④生成的有色物质应稳定。⑤显色剂在测定 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三) 选择合适的测定条件 1. 波长的选择 无干扰物质存在时,通常根据吸收光谱,选择max 为入射光的波长。 2. 显色剂的用量 通常加入过量的显色剂,一般通过实验从 A-c 曲线来确定合适的用量。 3. 溶液的酸度 显色剂多为有机弱酸,酸度改变直接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从而影响显 色反应的进行程度,恰当的酸度可通过实验从 A -pH 曲线来确定。 4. 显色时间和温度 合适的时间和温度也是通过实验从 A-t(时间)、A-T(温度)曲线确定。 (四) 共存离子的干扰及其消除 为消除共存离子的干扰常通过控制显色反应的酸度,或加入掩蔽剂,或预 先通过离子交换等方法予以分离

难题解析例13-1将精制的纯品氯霉素(Mr=323.15)配成2.00×10-2g·L-l的溶液,在波长278nm处,用1.00cm吸收池测得溶液的吸光度A=0.614,试求氯霉素的摩尔吸光系数。A解:A=&bc:e(278nm)=bc将有关数据代入0.614200×10~g·=9.92×10*L mo1-.cml(278nm)=1.00cmx323.15g/mol例13-2.某遵守Lambert-Beer定律的溶液,当浓度为ci时,透光率为T,当浓度为0.5c1、2c1时,在液层不变的情况下,相应的透光率分别为多少?何者最大?解根据Beer定律A=-lgT=kc当浓度为ci时-lg Ti= k cl当浓度为0.5cl时-lg T2= k c2= kx(0.5 ci) = 0.5(-lg Ti):. -lg T2=-Ig (Ti)1/2T2= T,1/2当浓度为2cl时-lg T3= k c3 = 2x(k c1) = 2x(-lg Ti).. T3= T?T2为最大:0<T<1例13-3某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Mr=125,摩尔吸光系数ε=2.5×105Lmol.cml,今欲准确配制该化合物溶液1L,使其在稀释200倍后,于1.00cm吸收池中测得的吸光度A=0.600,问应称取该化合物多少克?解设应称取该化合物x克A=&bc:.0.600=2.50×10L-mof-l.cm-1x/125gmol,×1.00cmIL×200x=0.0600g例13-4为测定某试液铁含量,称0.4320g(NH4)Fe(SO4)-12H2O溶于水配成50.00ml标准铁溶液,吸取此溶液4.00ml,加磺基水杨酸显色后,稀释成
难题解析 例 13-1 将精制的纯品氯霉素(Mr=323.15)配成 2.0010-2gL -1 的溶液,在波 长 278nm 处,用 1.00cm 吸收池测得溶液的吸光度 A=0.614,试求氯霉素的摩尔 吸光系数。 解 bc A A =εbc ε(278nm) = 将有关数据代入 4 1 1 2 1 9.92 10 323.15 2.00 10 1.00 0.614 (278 ) − − − − = = L mol cm g/mol cm nm g L ε 例 13-2. 某遵守 Lambert-Beer 定律的溶液,当浓度为 c1 时,透光率为 T1, 当浓度为 0.5 c1、2 c1 时,在液层不变的情况下,相应的透光率分别为多少?何 者最大? 解 根据 Beer 定律 A= -lgT = kc 当浓度为 c1 时 -lg T1= k c1 当浓度为 0.5 c1 时 -lg T2= k c2 = k(0.5 c1) = 0.5(-lg T1) -lg T2= -lg (T1) 1/2 T2= T1 1/2 当浓度为 2 c1 时 -lg T3= k c3 = 2(k c1) = 2(-lg T1) T3= T1 2 0<T<1 T2 为最大 例 13-3 某 化 合 物 , 其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Mr =125, 摩 尔 吸 光 系 数 = 2.5105Lmol-1 cm-1,今欲准确配制该化合物溶液 1 L,使其在稀释 200 倍后,于 1.00cm 吸收池中测得的吸光度 A = 0.600,问应称取该化合物多少克? 解 设应称取该化合物 x 克 A = bc 0.600=2.50105Lmol-1 cm-1 1.00cm 1L 200 x /125g mol 1 − x = 0.0600g 例 13-4 为测定某试液铁含量,称 0.4320g (NH4) Fe (SO4)212H2O 溶于水配 成 50.00ml 标准铁溶液,吸取此溶液 4.00ml,加磺基水杨酸显色后,稀释成

50.00ml,测得A=0.408。取未知试液5.00ml稀释成25.00ml,再吸取稀释后试液4.00ml在上述相同条件下显色后,稀释成50.00ml,测得A=0.413,试计算试样中的铁含量(g·L-")。解(NH4)Fe(SO4)2-12H2O:Fe481.8555.850.4320X55.85×0.4320g = 0.05007gX481.85稀释后标准铁溶液浓度0.05007g×4.00mL50.00mL= 0.0801g·L-lC,=50.00mL/1000mL已知As=0.408,Ax=0.413设样品铁含量为cx-A则CsA,0.413x0.0801g·L-l=0.0811g·L-lCx0.408故未知试液铁含量为:50.00mL.25.00mL = 5.07g·L-0.0811g/Lx4.00mL5.00mL例13-5未知相对分子质量的胺试样,通过用苦味酸(Mr=229)处理后转化为胺苦味酸盐(1:1加成化合物)。当波长为380nm时,胺苦味酸盐在95%乙醇中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35×104mol-l.L-cml。现将0.0300g胺苦味酸盐溶于95%乙醇中,准确配制1.00L溶液,在380mm,b=1.00cm时,测得溶液吸光度A=0.800,试计算未知胺的相对分子质量。解设未知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胺与苦味酸形成的胺苦味酸盐为1:1加成化合物:胺苦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9+x)A=ebc=e-b.=e-bWVM.Vv=1.00L,M为229+x代入0.0300g0.800=1.35×10*moll.L-cml-1.00cmxIL×(229+x)g /mol
50.00ml,测得 A = 0.408。取未知试液 5.00ml 稀释成 25.00ml,再吸取稀释后试 液 4.00ml 在上述相同条件下显色后,稀释成 50.00ml,测得 A = 0.413,试计算试 样中的铁含量(gL -1 )。 解 (NH4) Fe (SO4)212H2O : Fe 481.85 55.85 0.4320 x 0.05007g 481.85 55.85 0.4320g x = = 稀释后标准铁溶液浓度 1 0.0801g L 50.00mL /1000mL 4.00mL 50.00mL 0.05007g − = c s = 已知 As = 0.408, Ax = 0.413 设样品铁含量为 cx 1 1 0.0801g L 0.0811g L 0.408 0.413 − − = = = x s x s x c A A c c 则 故未知试液铁含量为: 1 5.07g L 5.00mL 25.00mL 4.00mL 50.00mL 0.0811g/L − = 例 13-5 未知相对分子质量的胺试样,通过用苦味酸(Mr = 229)处理后转化 为胺苦味酸盐(1:1 加成化合物)。当波长为 380nm 时,胺苦味酸盐在 95%乙醇中 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1.35104mol-1 Lcm-1。现将 0.0300g 胺苦味酸盐溶于 95%乙醇 中,准确配制 1.00 L 溶液,在 380nm,b = 1.00cm 时,测得溶液吸光度 A = 0.800, 试计算未知胺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 设未知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x 胺与苦味酸形成的胺苦味酸盐为 1:1 加成化合物 胺苦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9+x) M V W V n A =εbc =εb =εb v = 1.00 L,M 为 229+x 代入 0.800 = 1.35104mol-1 Lcm-1 1.00cm 1L (229 x)g / mol 0.0300g +

229+x=506.x=227相关知识介绍Beer定律仅适用单色光,若是复色光,则将带来偏差。现以一种简单情况为例说明。设被测物对波长为21与22两种光的吸光系数为A与A2,测定时,两种光各以强度为1o1与1o2同时入射试样,因[= lo. -6be故此混合光的透光率为:T=+/_l0-10-sbe+10. -10-sheIo, + Io.1o, + 1o,= 10-bc. Lo, + 1o, -10(α-8 )bcIo, + 1o20, + 10. -10(5-62)bce因A=-lgT=6,bc-lg1o, + Io2从上式可看出,只有当=&时,A=bc才能成立,当a&时,A与c之间不是直线关系,即与Beer定律不相符合。若入1是所需光的波长,则22的光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当>82时,使吸光度增大,产生负偏差,当<8时,使吸光度降低,产生正偏差。《基础化学(第六版)》习题解答1.~4.(略)5.当T=20%时,溶液的吸光度为:A=-lgT= -lg0.20 =0.70当T=80%时,溶液的吸光度为:A=-lgT=-lg0.80=0.097当A=0.25时,溶液的透光率为:T= 10-4= 10-0.25=0.56= 56%当A=0.56时,溶液的透光率为:T= 10-4=10-0.56=0.28=28%
229+x =506 x = 227 相关知识介绍 Beer 定律仅适用单色光,若是复色光,则将带来偏差。现以一种简单情况 为例说明。 设被测物对波长为 λ1 与 λ2 两种光的吸光系数为 A1 与 A2,测定时,两种光各 以强度为 I01 与 I02同时入射试样,因 I = I0 bc 1 − 故此混合光的透光率为: 1 2 1 2 1 1 2 1 2 2 2 1 1 1 2 0 0 ( ) 0 0 0 0 0 0 0 0 1 2 10 10 10 10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T bc bc bc bc + + = + + = + + = − − − − 因 1 2 1 2 1 2 0 0 ( ) 0 0 10 lg lg I I I I A= - T = bc - bc 1 + + − 从上式可看出,只有当1 = 2 时,A = bc 才能成立,当1 2 时,A 与 c 之间不 是直线关系,即与 Beer 定律不相符合。若 λ1 是所需光的波长,则 λ2 的光所产生 的影响将是:当1 2 时,使吸光度增大,产生负偏差, 当1 2 时,使吸光度降低,产生正偏差。 《基础化学(第六版)》习题解答 1. ~ 4. (略) 5. 当 T=20%时,溶液的吸光度为: A = -lgT = -lg0.20 = 0.70 当 T=80%时,溶液的吸光度为: A = -lgT = -lg0.80 = 0.097 当 A= 0.25 时,溶液的透光率为: T = 10-A= 10-0.25 = 0.56 = 56% 当 A= 0.56 时,溶液的透光率为: T = 10-A= 10-0.56 = 0.28 = 28%

6.三(邻二氮菲)合铁(II)配离子的浓度为:0.500×10-g/55.8g.mol-1=8.96×10-6mol.L-C=1.00×10-3L三(邻二氮菲)合铁(III)配离子的摩尔吸光系数为:A0.1986:lc2.00cm×8.96×10~mol.L-l=1.10×10*L.mol-l.cm-7.溶液的吸光度为:Io1o=lgA=-lgT=-lg=0.456I.(1-65%)/。吸光物质的浓度为:c= 15.0×10~g/280g mol--= 5.36×10-5 mol .L-l1.0×10-L该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和质量吸光系数分别为:A0.4566=lc2.00cm×5.36×10-mol.L-l=4.25×103L.mol-l.cm-l_4.25×10-*Lmol-l.cm-la=-M280g· mol-l=15.2L-g-l.cm-l8.溶液的浓度为:AC=.10.687= 9.77×10-4mol - L-1703L.mol-l.cm-×1.00cm该药片中所含托巴丁胺的质量为:m=cVM=9.77×10-mol.L-l×2.00L×270g.mol-l=0.528g9.当液层厚度为1.0cm时,溶液的透光率和吸光度分别为T=_10/22=50%I1。A, = -lg T =-lg 0.50=0.30
6.三(邻二氮菲)合铁(Ⅲ)配离子的浓度为: 6 1 3 6 1 8.96 10 mol L 1.00 10 L 0.500 10 g/55.8g mol − − − − − = c = 三(邻二氮菲)合铁(Ⅲ)配离子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4 1 1 6 1 1.10 10 L mol cm 2.00cm 8.96 10 mol L A 0.198 − − − − = = = lc 7.溶液的吸光度为: 0.456 (1 65%) lg lg lg 0 0 0 = − = − = − = I I I I A T t 吸光物质的浓度为: 5 1 3 6 1 5.36 10 mol L 1.0 10 L 15.0 10 g/280g mol − − − − − = c = 该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和质量吸光系数分别为: 3 1 1 5 1 4.25 10 L mol cm 2.00cm 5.36 10 mol L A 0.456 − − − − = = = lc 1 1 1 3 1 1 15.2L g cm 280g mol 4.25 10 L mol cm − − − − − − = = = M a 8. 溶液的浓度为: 4 1 1 1 9.77 10 mol L 703L mol cm 1.00cm 0.687 − − − − = = = l A c 该药片中所含托巴丁胺的质量为: mol L 2.00L 270g mol 0.528g 1 1 = = -4 − − 9.77 10 m= cVM 9. 当液层厚度为 1.0cm 时,溶液的透光率和吸光度分别为: lg lg 0.50 0.30 50% / 2 1 1 0 0 0 t = − = − = = = = A T I I I I T

当液层厚度为2.0cm时,溶液的吸光度和透光率分别为:l2A_2.0cm×0.30=0.60A, =1-1.0cmT, = 10-42 =10-060 = 0.25 = 25%10.该样品溶液中Fe3+的质量浓度为:A群品×p(Fe*)标准=0.510×6.0mg ·L-l =10.1mg ·L-lp(Fe3)样品0.304A标准11.(1)该K2CrO4溶液的吸光度为:A=-lgT=-lg71.6%=0.145(2)该K2CrO4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为:A0.145=4.83×10"L.mol.cm-l6=cb3.00×10-mol.L-l×1.00cm(3)液层厚度为3.00cm时,该K2CrO4溶液的透光率为:lgT=8cl=4.83×10-3L.mol-l.cm-l×3.00×10-mol-L-l×3.00cm=0.435T = 36.7%12.La3+离子的浓度为:30.0×10~g=8.64×10-mol.L-Ic(La 3) =138.91gmol-l×25.00×10-L溶液的吸光度和透光率分别为:A=cbc=4.50×10*L.mol-l.cm-l×2.00cm-×8.64×10-mol.L-l=0.778T = 10-4 = 10-0.778 = 0.16713.若伊凡蓝试样的原浓度为c,则伊凡蓝在血浆中的浓度为C血浆 =Cx1.00×10~LV血浆伊凡蓝稀释液的浓度为:1.00mL10.0mLC稀释=Cx1000mL50.0mL由Lambert-Beer定律可得:
当液层厚度为 2.0cm 时,溶液的吸光度和透光率分别为: 10 10 0.25 25% 0.60 1.0cm 2.0cm 0.30 0.60 2 1 2 1 2 2 = = = = = = = − A − T l l A A 10. 该样品溶液中 Fe3+的质量浓度为: 3 3 1 1 6.0mg L 10.1mg L 0.304 0.510 ( ) + + − − = 标准 = = 标准 样品 样品 (Fe ) A A Fe 11.(1)该 K2CrO4 溶液的吸光度为: A = −lg T = −lg 71.6% = 0.145 (2)该 K2CrO4 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3 1 5 1 4.83 10 L mol cm 3.00 10 mol L 1.00cm 0.145 − − − = = = cb A (3)液层厚度为 3.00cm 时,该 K2CrO4 溶液的透光率为: 36.7% lg 4.83 10 L mol cm 3.00 10 mol L 3.00cm 0.435 3 1 1 5 1 = − = = = − − − − − T T cl 12. La3+离子的浓度为: 6 1 1 3 6 3 8.64 10 mol L 138.91g mol 25.00 10 L 30.0 10 g (La ) − − − − − + = c = 溶液的吸光度和透光率分别为: 10 10 0.167 0.778 4.50 10 L mol cm 2.00cm 8.64 10 mol L 0.778 4 1 1 1 6 1 = = = = = = − − − − − − − A T A bc 13. 若伊凡蓝试样的原浓度为 c,则伊凡蓝在血浆中的浓度为: 血浆 血浆 V c c 1.00 10 L −3 = 伊凡蓝稀释液的浓度为: 50.0mL 10.0mL 1000mL 1.00mL c稀释 = c 由 Lambert-Beer 定律可得:

1.00mL10.0mLcxA稀释0.200C稀释1000mL50.0mLA血浆0.380c×1.00×10-3LC血浆V血浆V血浆 = 2.63L人体中血液的容量为:V血浆2.63LV血液== 5.0L0.53中血浆14.稀释后维生素C溶液的质量浓度为:A0.551= 9.84×10-3g·L-p=ba1.00cm×56.0L-g*l.cm-l样品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100.0mL9.84×10-gL-l>×0.100L2.00mL0(C) ==0.9840.0500g15.安络血的质量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0.557Aa:bp1.00cm×4.962×10-g/0.100L=1.12×10°L.g-l .cm-l=aM =1.12×10°L·gl.cm- ×236g°mol-i=2.64×10*L.mol-l.cm-1Exercises1.A= -IgTIgT=-A = -0.19:.T=0.65=65%2.b= 1cmTi=I/lo=0.25A1= -lgTi =-lg0.25 = 0.60Ar=a-cx1A2=a-cx2=2.A1= 2×0.60=1.20T = 10- a-exT2 =10-acx2 =(Ti)2= (0.25)2 = 0.063 = 6.3%3.A = -lgT = -lg0.35 = 0.46
2.63L 0.380 0.200 1.00 10 L 50.0mL 10.0mL 1000mL 1.00mL 3 = = = = − 血浆 血浆 血浆 稀释 血浆 稀释 V V c c A A c c 人体中血液的容量为: 5.0L 0.53 2.63L = = = 血浆 血浆 血液 V V 14. 稀释后维生素 C 溶液的质量浓度为: 3 1 1 1 9.84 10 g L 1.00cm 56.0L g cm A 0.551 − − − − = = = ba 样品中维生素 C 的质量分数为: 0.984 0.0500g 0.100L 2.00mL 100.0mL 9.84 10 g L (C) 3 1 = = − − 15. 安络血的质量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 4 1 1 2 1 1 1 2 1 1 4 2.64 10 L mol cm 1.12 10 L g cm 236g mol 1.12 10 L g cm 1.00cm 4.962 10 g/0.100L A 0.557 − − − − − − − − = = = = = = aM b a Exercises 1. A = -lgT lgT = -A = -0.19 ∴T = 0.65 = 65% 2. b = 1cm T1 = It/I0 = 0.25 A1 = -lgT1 = -lg0.25 = 0.60 A1 = ac×1 A2 = ac×2 = 2A1 = 2×0.60 =1.20 T1 = 10- ac×1 T2 = 10- ac×2 = (T1) 2 = (0.25)2 = 0.063 = 6.3% 3. A = -lgT = -lg0.35 = 0.46

A=ab.p0.46=ax2x0.015a= 15.3Lg*l.cml=axM=15.3×280=4.28x103学生自测题一、判断题:(对的打V,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1.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特别适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2.光照射有色溶液时,A与T的关系为lgT=A。3.当某一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某溶液时,若T=100%,说明该溶液对此波长的()光无吸收。)4.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某有色溶液,其浓度越大,透光率越大。(C25.如果吸收池的厚度增加1倍,则溶液的透光率将减少1倍。()6.吸光系数与入射光波长、溶剂及溶液浓度有关。()7.ε(max)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是物质的特性常数。()8.愈大,表明溶液对入射光愈易吸收,测定的灵敏度愈高。(29.一般ε值在103以上即可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L10.吸收曲线的基本形状与浓度无关。二、选择题:(40分)()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光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B.物质对光的吸收有选择性C.不同物质的吸收光谱不同,因此可根据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D.有色物质的颜色是其所吸收光的颜色E.有色溶液越浓,对一定能量的光的吸收也越多。()2.在分光光度法中的吸光度A可表示为A. I/loB. lg(I/lo)C. Io/ltD. Ig(lo/l)E. IgT()3.关于Lambert-Beer定律,下述正确的是A.该定律仅适用于可见光区的单色光。B.该定律仅适用于有色物质的含量测定
A = ab 0.46 = a×2×0.015 a = 15.3Lg -1 cm-1 = a×M = 15.3×280 = 4.28×103 学生自测题 一、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每题 1 分,共 10 分) 1. 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特别适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 ( ) 2. 光照射有色溶液时,A 与 T 的关系为 lgT=A。 ( ) 3. 当某一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某溶液时,若 T=100%,说明该溶液对此波长的 光无吸收。 ( ) 4. 符合 Lambert-Beer 定律的某有色溶液,其浓度越大,透光率越大。 ( ) 5. 如果吸收池的厚度增加 1 倍,则溶液的透光率将减少 1 倍。 ( ) 6. 吸光系数与入射光波长、溶剂及溶液浓度有关。 ( ) 7. (λmax)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是物质的特性常数。 ( ) 8. 愈大,表明溶液对入射光愈易吸收,测定的灵敏度愈高。 ( ) 9. 一般 值在 103 以上即可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 ( ) 10. 吸收曲线的基本形状与浓度无关。 ( ) 二、选择题:(40 分)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光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 B. 物质对光的吸收有选择性 C. 不同物质的吸收光谱不同,因此可根据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 D. 有色物质的颜色是其所吸收光的颜色 E. 有色溶液越浓,对一定能量的光的吸收也越多。 2.在分光光度法中的吸光度 A 可表示为 ( ) A. It/I0 B. lg(It/I0) C. I0/It D. lg(I0/It) E. lgT 3.关于 Lambert-Beer 定律,下述正确的是 ( ) A. 该定律仅适用于可见光区的单色光。 B. 该定律仅适用于有色物质的含量测定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化学B-1-实验指导-基础部分.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化学B-1-实验指导-无机实验.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化学B-2-实验指导-有机化学实验(共十九个实验).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有机化学实验教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医学有机化学教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医用基础化学实验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医用基础化学教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doc
- 《医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c chemistry.doc
- 《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Medicinal Organic Chemistry.doc
-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Medic Basis Chemistry.doc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粗食盐的提纯.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电解质溶液.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Na2CO3和NaHCO3混合碱含量的测定(双指示剂法).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玻璃加工和塞子钻孔.ppt
- 《实验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水的硬度及钙镁含量的测定.ppt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四章 现代仪器分析简介(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综合测试题(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五章 胶体溶液(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四章 缓冲溶液(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一章 绪论(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医用基础化学)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含测试,无答案).doc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3章 脂类.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4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1章 芳香杂环化合物.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09章 立体异构.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10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pdf
- 《医学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指导(知识要点)第08章 羟基酸和酮酸.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