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药学专业)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学相关专业使用) 前言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本课程 包括普通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后期课程的学习 打好基础,也使学生掌握药学专业必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 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张天蓝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五版以及学校教学计划和学 时安排,并结合我校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其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加强“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现“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 启发性和实用性)原则,精选内容,拓宽知识面,注重联系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 题,为培养高等药学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基本上可分为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两种方式。理论课72学时。 本大纲对教学目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内容:要求教师深入讲解,学生能掌握讲授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运用。 2、熟悉内容:教师有重点讲解,学生有较全面理解。 3、了解内容:教师简要讲解或让学生自学,学生对该内容一般了解。 各层次分别表示对各章节基础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要求程度,同时突出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各章编写有一定量的启 发性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学相关专业使用) 前言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本课程 包括普通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后期课程的学习 打好基础,也使学生掌握药学专业必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 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张天蓝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五版以及学校教学计划和学 时安排,并结合我校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其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加强“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现“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 启发性和实用性)原则,精选内容,拓宽知识面,注重联系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 题,为培养高等药学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基本上可分为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两种方式。理论课72学时。 本大纲对教学目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内容:要求教师深入讲解,学生能掌握讲授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运用。 2、熟悉内容:教师有重点讲解,学生有较全面理解。 3、了解内容;教师简要讲解或让学生自学,学生对该内容一般了解。 各层次分别表示对各章节基础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要求程度,同时突出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各章编写有一定量的启 发性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材:《无机化学》第5版,张天蓝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药学类专 业用,普通高等教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1)《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化学发展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许善锦,无机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华形文,陈景祖等,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无机化学(第3版),高等教有出版社,2001 (5)魏祖期,基础化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次 讲课内容 学时数 绪论 1 第1音 溶液 第2章 化学反应速率 5 第3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5 第4音 化学平衡 第5章 酸碱平衡与沉淀平衡 12 第6章 氧化还原反应 8 第7音 原子结构 第8章 分子结构 6 第9宣 配位化合物 6 第10章 S风元素 第11章 D区、ds区和f区元索 第12草 P区元素 8 合计 72 具体章节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安排,认识学习《无机化学》的必要性。 主要内容]
教材:《无机化学》第 5 版, 张天蓝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 供药学类专 业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1)《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化学发展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许善锦,无机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华彤文,陈景祖等,普通化学原理(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无机化学(第 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魏祖期,基础化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次 讲课内容 学时数 绪论 1 第 1 章 溶液 4 第 2 章 化学反应速率 5 第 3 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5 第 4 章 化学平衡 5 第 5 章 酸碱平衡与沉淀平衡 12 第 6 章 氧化还原反应 8 第 7 章 原子结构 6 第 8 章 分子结构 6 第 9 章 配位化合物 6 第 10 章 S 区元素 2 第 11 章 D 区、ds 区和 f 区元素 4 第 12 章 P 区元素 8 合计 72 具体章节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安排,认识学习《无机化学》的必要性。 [主要内容]

一、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一般讲解) 二、化学与药学 (一般讲解) 三、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自学为主) 四、中国法定计量单位(一般讲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无机化学发展史、培养和建立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 第一章溶液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的定义、 表示方法及计算。掌握溶液渗透压的概念、渗透浓度的含义及有关计算及其在医 学、药学上的意义。 2.熟悉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原因和规律;熟悉强电 解质溶液的表观电离度和活度、离子强度等概念。 3.了解活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换算(一般讲解) 1.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浓度 2.质量摩尔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重点讲解)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溶液的沸点升高 3.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4.溶液的渗透压 三、电解质在水中的存在状态(一般讲解)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溶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浓度的表示及换算: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
一、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一般讲解) 二、化学与药学 (一般讲解) 三、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自学为主) 四、中国法定计量单位 (一般讲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无机化学发展史、培养和建立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 第一章 溶液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的定义、 表示方法及计算。掌握溶液渗透压的概念、渗透浓度的含义及有关计算及其在医 学、药学上的意义。 2.熟悉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原因和规律;熟悉强电 解质溶液的表观电离度和活度、离子强度等概念。 3.了解活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换算(一般讲解) 1.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浓度 2.质量摩尔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重点讲解)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溶液的沸点升高 3.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4.溶液的渗透压 三、电解质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一般讲解)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溶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浓度的表示及换算;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在医学、药学中的意义。强电解质理 论。 2.教学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的相互计算。渗透压的含义和渗透浓度的计 算。 [思考题] 1.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哪些内容?各自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临床上的等渗、低渗、高渗是怎么规定的?“溶血”和“栓塞”现象是 怎么产生的? 3.影响活度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与活化能的概念: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 反应速率的影响: 2.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简单反应与总反应,反应级数的 概念:催化剂作用原理。 3.了解反应机理的概念:生物催化剂酶。 [主要内容] 一、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一般讲解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反应机理概念 二、反应速率理论(重点讲解) 1.碰撞理论 2.过渡状态理论 3.实验活化能 三、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讲解)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在医学、药学中的意义。强电解质理 论。 2. 教学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的相互计算。渗透压的含义和渗透浓度的计 算。 [思考题] 1.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哪些内容?各自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临床上的等渗、低渗、高渗是怎么规定的?“溶血”和“栓塞”现象是 怎么产生的? 3.影响活度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与活化能的概念;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 反应速率的影响; 2.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简单反应与总反应,反应级数的 概念;催化剂作用原理。 3.了解反应机理的概念;生物催化剂⎯酶。 [主要内容] 一、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一般讲解)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反应机理概念 二、反应速率理论(重点讲解) 1.碰撞理论 2.过渡状态理论 3.实验活化能 三、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讲解)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瞬时反应速率: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质量作 用定律:温度、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 2.教学难点:阿仑尼乌斯方程及相关计算。 [思考题] 1.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 2.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关系。 3.有效碰撞的条件。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散学目的与要求刺 1.掌握内能、焓、熵、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和其改变量的物理意义: 掌握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标准 2.熟悉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方法和标准状态下自由能的计算。 3.了解自发反应的推动力。 [主要内容]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般讲解) 1.基本概念 2.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化学反应热效应 (重点讲解) 1.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2.反应进度概念 3.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4.反应热的计算 三、吉布斯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重点讲解) 1.自发过程 2.熵和熵变 3.吉布斯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状态函数特征、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及计算,化学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瞬时反应速率;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质量作 用定律;温度、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 2.教学难点:阿仑尼乌斯方程及相关计算。 [思考题] 1.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 2.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关系。 3.有效碰撞的条件。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内能、焓、熵、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和其改变量的物理意义; 掌握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标准。 2.熟悉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方法和标准状态下自由能的计算。 3.了解自发反应的推动力。 [主要内容]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般讲解) 1.基本概念 2.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化学反应热效应 (重点讲解) 1.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2.反应进度概念 3.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4.反应热的计算 三、吉布斯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重点讲解) 1.自发过程 2.熵和熵变 3.吉布斯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状态函数特征、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及计算,化学反

应自发进行的判断标准(熵和自由能)。 2.教学难点:状态函数的概念及其特征;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化学反 应自发性的判断。 [思考题] 1,状态函数的特征? 2.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生成吉布斯能的定义。 3.反应进行方向与自由变化间的关系。 第四章化学平衡 [散学目的与要求划 1.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掌握自由能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及应用: 2.熟悉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了解标准平衡常数及其表示方法: [主要内容] 一、平衡常数 (重点讲解) 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2.标准平衡常数 3.标准平衡常数与反应标准自由能改变的关系 4.多重平衡 二、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般讲解)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等两方面来选择合理生产条件 5.生物体系中的稳态和内稳态 [教学重点与雅点] 1.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 2.教学难点:标准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能改变,范特霍夫等温式,多重平衡。 [思考题]
应自发进行的判断标准(熵和自由能)。 2.教学难点:状态函数的概念及其特征;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化学反 应自发性的判断。 [思考题] 1.状态函数的特征? 2.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生成吉布斯能的定义。 3.反应进行方向与自由 变化间的关系。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掌握自由能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及应用; 2.熟悉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了解标准平衡常数及其表示方法; [主要内容] 一、平衡常数 (重点讲解) 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2.标准平衡常数 3.标准平衡常数与反应标准自由能改变的关系 4.多重平衡 二、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般讲解)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等两方面来选择合理生产条件 5.生物体系中的稳态和内稳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 2.教学难点:标准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能改变,范特霍夫等温式,多重平衡。 [思考题]

1.什么是多重平衡规则? 2.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与反应热效应的关系。 第五章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中 H浓度(或OH浓度)和pH值的计算方法:掌握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和 缓冲作用的机理:掌握影响缓冲溶液pH值的因素和亨德生方程。 2.熟悉多元弱酸、弱碱以及两性溶液中H浓度(或OH浓度)和pH值的 计算方法:熟悉同离子效应及其有关计算:熟悉缓冲容量与缓冲溶液总浓度和缓 冲比的关系: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方法和步骤。 3.了解盐效应的涵义:了解血液中的缓冲系及作用原理, 4.掌握难电解质的沉淀平衡、溶度积的概念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掌 握溶度积规则。 5.熟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影响:熟悉分步沉淀和 沉淀溶解的原理和方法。 6.了解沉淀的转化和应用:了解沉淀反应中的速率问题。 [主要内容] 一、酸碱理论 (一般讲解) 1.酸碱的质子理论 2.路易斯酸碱概念 二、水的质子自递平衡(一般讲解) 三、弱酸、弱碱电离平衡(重点讲解) 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2.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两性物质的电离平衡 4.酸碱电离平衡的移动 四、缓冲溶液(重点讲解) 1.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理 2.缓冲溶液的计算
1.什么是多重平衡规则? 2.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与反应热效应的关系。 第五章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中 H+浓度(或 OH-浓度)和 pH 值的计算方法;掌握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和 缓冲作用的机理;掌握影响缓冲溶液 pH 值的因素和亨德生方程。 2.熟悉多元弱酸、弱碱以及两性溶液中 H+浓度(或 OH-浓度)和 pH 值的 计算方法;熟悉同离子效应及其有关计算;熟悉缓冲容量与缓冲溶液总浓度和缓 冲比的关系;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方法和步骤。 3.了解盐效应的涵义;了解血液中的缓冲系及作用原理。 4.掌握难电解质的沉淀平衡、溶度积的概念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掌 握溶度积规则。 5.熟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影响;熟悉分步沉淀和 沉淀溶解的原理和方法。 6.了解沉淀的转化和应用;了解沉淀反应中的速率问题。 [主要内容] 一、酸碱理论 (一般讲解) 1.酸碱的质子理论 2.路易斯酸碱概念 二、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一般讲解) 三、弱酸、弱碱电离平衡 (重点讲解) 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2.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两性物质的电离平衡 4.酸碱电离平衡的移动 四、缓冲溶液 (重点讲解) 1.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理 2.缓冲溶液的计算

3.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5.人体正常pH的维持与失控 五、溶度积原理 (一般讲解) 1.溶度积 2.溶度积与溶解度 3.溶度积规则 六、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平衡和溶解平衡(一般讲解) 1.沉淀生成 2.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3.沉淀溶解 4.沉淀转化 5.分步沉淀 6.沉淀反应中的速率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同离子效 应;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溶度积常数与溶 解度的计算: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沉淀的转化。 2.教学难点:水溶液中质子转移平衡的有关计算:缓冲溶液配制的相关计算,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溶解平衡和分步沉淀的相关计算。 [思考题] 1.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和两性物质的概念是什么? 2.影响缓冲溶液pH值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溶度积常数? 5.影响溶度积常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沉淀溶解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第六章氧化还原 散学目的与要求]
3.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5.人体正常 pH 的维持与失控 五、溶度积原理 (一般讲解) 1.溶度积 2.溶度积与溶解度 3.溶度积规则 六、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平衡和溶解平衡 (一般讲解) 1.沉淀生成 2.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3.沉淀溶解 4.沉淀转化 5.分步沉淀 6.沉淀反应中的速率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同离子效 应;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溶度积常数与溶 解度的计算;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沉淀的转化。 2.教学难点:水溶液中质子转移平衡的有关计算;缓冲溶液配制的相关计算,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溶解平衡和分步沉淀的相关计算。 [思考题] 1.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和两性物质的概念是什么? 2.影响缓冲溶液 pH 值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溶度积常数? 5.影响溶度积常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沉淀溶解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表及应用:掌握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 势的能斯特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因素: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 向的电动势判据与自由能判断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用电动势判断非标准状态下氧 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利用标准电动势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难溶电 解质的溶度积和弱酸的离解常数等。 2.熟悉原电池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表示方式和电极的类型:熟悉正、负 极反应的特点:熟悉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3.了解氧化值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电极电势的产生和测定方法:了解 电势pH图的原理及应用 [主要内容]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复习加讲解) 1.氧化与还原 2.元素的氧化数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二、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一般讲解) 1.原电池与电极 2.电极电势 三、氧化还原平衡 (重点讲解) 1.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的Gbbs自由能 2.电池标准电动势和平衡常数 四、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重点讲解) l.Nernst方程式 2.溶液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加入沉淀剂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五、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一般讲解) 1.元素电势图 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六、电势-pH图 (一般讲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电极电势及标准电极电势
1. 掌握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表及应用;掌握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 势的能斯特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因素;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 向的电动势判据与自由能判断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用电动势判断非标准状态下氧 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利用标准电动势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难溶电 解质的溶度积和弱酸的离解常数等。 2. 熟悉原电池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表示方式和电极的类型;熟悉正、负 极反应的特点;熟悉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3. 了解氧化值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电极电势的产生和测定方法;了解 电势-pH 图的原理及应用。 [主要内容]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复习加讲解) 1.氧化与还原 2.元素的氧化数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二、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一般讲解) 1.原电池与电极 2.电极电势 三、氧化还原平衡 (重点讲解) 1.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的 Gibbs 自由能 2.电池标准电动势和平衡常数 四、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重点讲解) 1.Nernst 方程式 2.溶液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加入沉淀剂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五、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一般讲解) 1.元素电势图 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六、电势-pH 图 (一般讲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电极电势及标准电极电势

的应用:Nernst方程式的计算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和进行的程度。 2.教学难点: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式的计算及电极电势的 应用:非标准状态下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思考题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2.怎样用符号表示原电池的组成? 3.电极电势是怎样测定的?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等于多少?影响电极电 势的因素有哪些? 4.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的改变和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 第七章原子结构 散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规律: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及其 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熟悉概率密度、电子云的概念和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熟悉s、p、d 原子轨道、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及径向分布函数图的意义及特征。 3.了解元素的一些性质(包括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负性)变化的规 律。 [主要内容] 一、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一般讲解) 1,玻尔模型建立的基础 2.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二、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一般讲解) 1.微观离子的波粒二象性 2.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三、多电子原子结构 (重点讲解) 1.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 2.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四、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般讲解) 1.周期
的应用;Nernst 方程式的计算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和进行的程度。 2.教学难点: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式的计算及电极电势的 应用;非标准状态下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思考题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2.怎样用符号表示原电池的组成? 3.电极电势是怎样测定的?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等于多少?影响电极电 势的因素有哪些? 4. 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的改变和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 第七章 原子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规律;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及其 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熟悉概率密度、电子云的概念和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熟悉 s、p、d 原子轨道、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及径向分布函数图的意义及特征。 3. 了解元素的一些性质(包括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负性)变化的规 律。 [主要内容] 一、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一般讲解) 1.玻尔模型建立的基础 2.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二、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般讲解) 1.微观离子的波粒二象性 2.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三、多电子原子结构 (重点讲解) 1.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 2.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四、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般讲解) 1.周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药学专业).doc
- 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理论课程大纲(医学及相关专业)医用无机化学教学大纲.doc
- 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医学及相关专业)医用无机化学实验 Med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doc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7章 肝胆生化 biochemistry of liver.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2章 蛋白质生物合成 Protein biosynthesis.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1章 RNA的生物合成.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8章 维生素(vitamin).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DNA的生物合成.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生物氧化.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酶(enzyme).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核苷酸代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脂代谢.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氨基酸的代谢 Amino Acid Metabolism.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糖代谢.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prote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ppt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留学生生物化学大纲).doc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专业用).doc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doc
- 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理论课程授课教案(医学及相关专业).doc
- 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授课教案(药学专业).doc
- 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理论课程授课教案(药学专业).doc
- 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医学及相关专业,共二十个实验).doc
- 重庆医科大学:《无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指导(药学专业,共二十四个实验).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溶液.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化学热力学初步.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无机化学综合练习题5.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无机化学综合练习题4.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无机化学综合练习题3.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无机化学综合练习题2.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非金属元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分子结构.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无机化学综合练习题1.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配位化合物.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难容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原子结构.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酸碱平衡.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氧化还原.doc
- 《无机化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化学反应速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