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internationaltrad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1720080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6/9)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4/0.6)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4学期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为依据,以国际贸易活动为基本线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规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分析和研究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国际贸易主要问题的能力为所学专业的其他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能够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领域所涉及的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等原理、内容及相关评价。(2)能够知晓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及演变,熟练掌握关说措施、非关税壁垒以及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措施等内容。(3)能够了解国家间的贸易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4)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来对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国际贸易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价。3.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实践课时理论课时-431国际贸易概述-
1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international trade)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1720080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6/9)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4/0.6) 学分:3 学分 开课学期:第 4 学期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为依据,以国际贸易活动为基 本线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规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 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分析和研究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国际贸易主要问题的能力, 为所学专业的其他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领域所涉及的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等原理、内容及相关评价。 (2)能够知晓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及演变,熟练掌握关说措施、非关税壁垒以及鼓励出口与出口 管制措施等内容。 (3)能够了解国家间的贸易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4)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来对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国际贸易主要问题进行分 析、研判和评价。 3.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一 国际贸易概述 4 3 1

二古典贸易理论651三32.50. 5新古典贸易理论四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3五5保护贸易理论61六2国际贸易政策1.50. 5 七431关税措施3八非关税壁垒41九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措施3.50. 54+21. 50. 5多边贸易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54. 50. 5十二21. 5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0. 54.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和扎实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贸易政策和体制规则,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提供一种有效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5.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基本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后续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课程。6.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2版),孙莉莉、闫克远、鲁晓璇主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年。参考书:[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校:《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
2 二 古典贸易理论 6 5 1 三 新古典贸易理论 3 2.5 0.5 四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 2 1 五 保护贸易理论 6 5 1 六 国际贸易政策 2 1.5 0.5 七 关税措施 4 3 1 八 非关税壁垒 4 3 1 九 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措施 4 3.5 0.5 十 多边贸易体制 2 1.5 0.5 十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 5 4.5 0.5 十二 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 2 1.5 0.5 4.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和扎实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贸易政策和体 制规则,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提供一种有效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 和思维框架。 5.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 济学》,对经济学基本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后续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课程。 6.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 2 版),孙莉莉、闫克远、鲁晓璇主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3 年。 参考书: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校:《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文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彼德·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3]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研究》等相关杂志;《国际经贸消息》、《国际商报》等报刊。各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报刊杂志。7.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基本理论教学为主,采取习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8.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1)平时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2)平时考核侧重于出勤情况、平时作业、课堂发言讨论的情况等综合表现。(3)总成绩核算方式: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们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熟练准确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国际视野。2.主要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二、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2学时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二、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三、贸易差额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3
3 [2]彼德·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 [3]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研究》等相关杂志;《国际经贸消息》、《国际商报》等 报刊。各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报刊杂志。 7.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基本理论教学为主,采取习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 8.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1)平时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2)平时考核侧重于出勤情况、平时作业、课堂发言讨论的情况等综合表现。 (3)总成绩核算方式: 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考试 60%。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4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们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熟练准确地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帮 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国际视野。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 学时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2 学时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二、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 三、贸易差额 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五、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六、贸易条件七、对外贸易依存度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分类1学时一、按照货物移动方向的不同分类二、依据划分进出口标准的不同分类三、按照商品形态和内容的不同分类四、依据货物运输方式的不同分类五、按照贸易有无第三者参加分类六、按照结算方式的不同分类七、依照贸易参加国或地区数目的不同分类八、按照交易手段的不同分类九、根据贸易方式的不同分类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们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交换问题。2.主要内容第一节重商主义、1学时一、历史背景二、早期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三、英国和法国的重商主义四、评价第二节绝对优势理论2学时一、历史背景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三、评价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2学时4
4 五、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六、贸易条件 七、对外贸易依存度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 1 学时 一、按照货物移动方向的不同分类 二、依据划分进出口标准的不同分类 三、按照商品形态和内容的不同分类 四、依据货物运输方式的不同分类 五、按照贸易有无第三者参加分类 六、按照结算方式的不同分类 七、依照贸易参加国或地区数目的不同分类 八、按照交易手段的不同分类 九、根据贸易方式的不同分类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6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们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 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 析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交换问题。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重商主义 1 学时 一、历史背景 二、早期和晚期的重商主义 三、英国和法国的重商主义 四、评价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2 学时 一、历史背景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评价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2 学时

一、历史背景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三、评价第四节相互需求理论1学时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三、评价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票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票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票赋理论的实证分析一一里昂惕夫之谜。2.主要内容第一节要素赋理论2学时一、历史背景二、与要素票赋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三、要素票赋理论的假设前提四、要素赋理论的主要内容五、评价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1学时一、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与验证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三、评价第四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运用图形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当代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重点掌握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主要内容第一节需求相似理论0.5学时一、需求相似理论的主要观点5
5 一、历史背景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评价 第四节 相互需求理论 1 学时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三、评价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3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 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 2 学时 一、历史背景 二、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评价 第二节 里昂惕夫之谜 1 学时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与验证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三、评价 第四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3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运用图形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当代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重点掌握产业 内贸易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需求相似理论 0.5 学时 一、需求相似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需求相似理论的意义第二节技术差距论0.5学时一、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二、技术差距论的图形解释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0.5学时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二、评价第四节产业内贸易理论0.5学时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与基础和原因三、产业内贸易指数第五节规模经济理论0.5学时一、规模经济的含义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三、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四、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第六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0.5学时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特点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掌握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类型和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应用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内容解释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及分析当代中国贸易政策。2.主要内容第一节保护贸易理论概述1学时一、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二、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的关系第二节保护关税说1学时6
6 二、需求相似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 0.5 学时 一、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二、技术差距论的图形解释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0.5 学时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评价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0.5 学时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与基础和原因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第五节 规模经济理论 0.5 学时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三、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四、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六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0.5 学时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6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掌握贸易 保护主义理论的类型和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应用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内容解释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及 分析当代中国贸易政策。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保护贸易理论概述 1 学时 一、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的关系 第二节 保护关税说 1 学时

一、保护关税说的政策主张二、对保护关税说的评价第三节幼稚工业保护理论2学时一、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产生背景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政策主张四、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评价第四节超保护贸易理论1学时一、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历史背景二、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三、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四、对超保护贸易理论的评价第五节“中心一外围”理论0.5学时一、“中心一外围”理论的历史背景二、“中心一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对“中心一外围”理论的评价四、“中心一外围”理论的新发展第六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0.5学时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历史背景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扶持对象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条件五、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简要评价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及含义;熟悉中国现阶段的外贸政策:掌握关于外贸战略的几个基本概念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2.主要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0.5学时7
7 一、保护关税说的政策主张 二、对保护关税说的评价 第三节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2 学时 一、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政策主张 四、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 超保护贸易理论 1 学时 一、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 三、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超保护贸易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 “中心—外围”理论 0.5 学时 一、“中心—外围”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对“中心—外围”理论的评价 四、“中心—外围”理论的新发展 第六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0.5 学时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扶持对象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条件 五、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2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及 含义;熟悉中国现阶段的外贸政策;掌握关于外贸战略的几个基本概念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0.5 学时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内容与类型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第二节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0.5学时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贸易自由化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向纵深发展第三节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0.5学时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一般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三、垒断资本主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四、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第四节中国对外贸易政策0.5学时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第七章关税措施(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税措施的含义、特点及主要种类;了解关税的经济效应;掌握关税的征收方法及关税水平和保护程度。2.主要内容第一节关税的含义与作用0.2学时一、关税的含义及特点二、关税的作用第二节关税的种类0.3学时一、按照征收的对象或商品的流向分类二、按照征税的目的分类三、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第三节关税的征收0.5学时一、关税的征收方法二、关税的征收依据0
8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内容与类型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第二节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0.5 学时 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 二、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初期:贸易自由化 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向纵深发展 第三节 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0.5 学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一般性的保护贸易政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 四、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四节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0.5 学时 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第七章 关税措施(4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税措施的含义、特点及主要种类; 了解关税的经济效应;掌握关税的征收方法及关税水平和保护程度。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税的含义与作用 0.2 学时 一、关税的含义及特点 二、关税的作用 第二节 关税的种类 0.3 学时 一、按照征收的对象或商品的流向分类 二、按照征税的目的分类 三、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 第三节 关税的征收 0.5 学时 一、关税的征收方法 二、关税的征收依据

三、关税的征收程序第四节关税水平与保护程度0.5学时一、关税水平二、关税的保护程度第五节关税的效应和最佳关税2.5学时一、关税的效应二、最佳关税第八章非关税壁垒(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直接性非关税壁垒和间接性非关税壁垒的种类;了解WTO的相关原则并熟悉新型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和种类。2.主要内容第一节非关税壁垒的含义及特点0.2学时一、非关税壁垒的含义二、非关税壁垒的特点第二节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及作用0.2学时一、非关税壁垒的种类二、非关税壁垒的作用第三节直接性非关税壁垒0.3学时一、进口配额二、自动出口配额制三、进口许可证制第四节间接性非关税壁垒1学时一、外汇管制二、进出口国家垒断三、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四、歧视性的国内税五、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制六、进口押金制9
9 三、关税的征收程序 第四节 关税水平与保护程度 0.5 学时 一、关税水平 二、关税的保护程度 第五节 关税的效应和最佳关税 2.5 学时 一、关税的效应 二、最佳关税 第八章 非关税壁垒(4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直 接性非关税壁垒和间接性非关税壁垒的种类;了解WTO的相关原则并熟悉新型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和种类。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非关税壁垒的含义及特点 0.2 学时 一、非关税壁垒的含义 二、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第二节 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及作用 0.2 学时 一、非关税壁垒的种类 二、非关税壁垒的作用 第三节 直接性非关税壁垒 0.3 学时 一、进口配额 二、自动出口配额制 三、进口许可证制 第四节 间接性非关税壁垒 1 学时 一、外汇管制 二、进出口国家垄断 三、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四、歧视性的国内税 五、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制 六、进口押金制

七、海关程序第五节新型非关税壁垒0.3学时一、新型非关税壁垒的含义与特点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三、绿色贸易壁垒四、社会壁垒第六节非关税壁垒的效应2学时一、进口配额制的经济效应二、配额效应与关税效应的比较第九章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措施(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出口鼓励措施的主要种类及作用,了解出口管制商品及种类。2.主要内容第一节鼓励出口措施2.5学时一、出口信贷二、出口信用保险三、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四、出口补贴五、商品倾销六、外汇倾销七、出口退税八、经济特区措施第二节出口管制措施1.5学时一、出口管制的对象二、出口管制的形式三、出口管制的程序和手续多边贸易体制(2学时)第十章1.教学目的与要求10
10 七、海关程序 第五节 新型非关税壁垒 0.3 学时 一、新型非关税壁垒的含义与特点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绿色贸易壁垒 四、社会壁垒 第六节 非关税壁垒的效应 2 学时 一、进口配额制的经济效应 二、配额效应与关税效应的比较 第九章 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措施(4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出口鼓励措施的主要种 类及作用,了解出口管制商品及种类。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鼓励出口措施 2.5 学时 一、出口信贷 二、出口信用保险 三、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四、出口补贴 五、商品倾销 六、外汇倾销 七、出口退税 八、经济特区措施 第二节 出口管制措施 1.5 学时 一、出口管制的对象 二、出口管制的形式 三、出口管制的程序和手续 第十章 多边贸易体制(2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专题二 增值税税收筹划.pdf
- 《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讲义)专题六 其他税种税收筹划.pdf
- 《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讲义)专题五 个税税收筹划.pdf
- 《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讲义)项目二 增值税税收筹划.pdf
- 《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讲义)专题一 纳税筹划认知.pdf
- 《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共 25 个).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报表管理.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存货核算.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应收款管理教案.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采购管理系统业务处理.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建立会计核算体系.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固定资产管理.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总账日常业务处理.pdf
- 《智能会计》课程考核大纲(适用专业:会计信息管理).pdf
- 《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讲义)专题三 消费税税税收筹划.pdf
- 《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讲义)专题四 企业所得税筹划.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应收款管理.pdf
- 《智能会计》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专业:会计信息管理).pdf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共十二门).pdf
- 《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课程教学资源(章节教学).pdf
-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贸易》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十二章,授课教师:孙莉莉).pdf
- 沈阳师范大学:《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docx
- 沈阳师范大学:《货币金融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十三章,授课教师:翟璐).pdf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主讲:汪方军).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MPA,授课教师:雍岚).doc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导论.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1章 福利经济学.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2章 外部性理论.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3章 政府干预理论.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4章 公共产品理论.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5章 公共收入理论.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6章 公共支出理论.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7章 公共选择理论.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8章 公共规制与公共企业.pdf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课件(MPA)第9章 地方公共经济.pdf
- 长春大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
- 长春大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二章 信用与利息.doc
- 长春大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三章 金融市场.doc
- 长春大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四章 金融机构.doc
- 长春大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五章 商业银行.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