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四部分,十七个实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71
文件大小:2.45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个体生态学实验 第二部分 种群结构、动态与种间关系 第三部分 群落的结构、过程与功能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 实验一 生态学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 实验二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三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模拟实验 实验四 种群数量估计 实验五 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存活曲线 实验六 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模拟 实验七 Lotka­Volterra 种间竞争模型模拟 实验八 年龄结构化的种群增长 实验九 资源竞争模型 实验十 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实验十一 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实验十二 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作用的分析 实验十三 植物群落垂直分布及生态现象观测 实验十四 群落的基本特征分析 实验十五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定 实验十六 生态系统食物链分析 实验十七 GIS 在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部分个体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生态学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 实验目的 了解生态学实验室内测定各生态因子的基本的实验仪器,学习并熟练掌握各 仪器的使用。 实验材料 设备与试剂:冰箱、恒温箱、人工气候箱、温湿度计、光度计、风速仪、海 拔仪、坡度仪、测高仪、GPS、胸径尺。 [实验步骤] 1、生态学常用仪器的介绍。 、生态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3、运用生态学常用仪器测定各生态因子。 测定项目 1 4 空气温度 湿度 水温度 土壤温度 光照度 4、了解实验仪器误差并计算相对误差。 5、学习室内温度条件的控制。 6、学习室内想度条件的控制 7、学习室内光照条件的控制, 8、 结合野外生态实验,在 个自然生态区选取一个小样方,利用海拔仪 坡度仪、测高仪、GPS测定该样方的海拔高度、坡度,及该样方中的各种 植物的高度、胸径,为以后的外出实习作一些基础。 [结果和分析 1、分析误差来源 2、计算相对误差 【作业] 1、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光、温、湿度条件的控制的实验。 2、调查某生态区5平方米样方的海拔高度、坡度,及该样方中的各种植物 的种类、高度、胸径等

1  第一部分 个体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 生态学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 [实验目的] 了解生态学实验室内测定各生态因子的基本的实验仪器, 学习并熟练掌握各 仪器的使用。 [实验材料] 设备与试剂:冰箱、恒温箱、人工气候箱、温湿度计、光度计、风速仪、海 拔仪、坡度仪、测高仪、GPS、胸径尺。 [实验步骤] 1、生态学常用仪器的介绍。 2、生态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3、运用生态学常用仪器测定各生态因子。 测定项目 1  2  3  4  空气温度 空气湿度 水温度 土壤温度 光照度 4、了解实验仪器误差并计算相对误差。 5、学习室内温度条件的控制。 6、学习室内湿度条件的控制。 7、学习室内光照条件的控制。 8、结合野外生态实验,在一个自然生态区选取一个小样方,利用海拔仪、 坡度仪、测高仪、GPS 测定该样方的海拔高度、坡度,及该样方中的各种 植物的高度、 胸径,为以后的外出实习作一些基础。 [结果和分析] 1、分析误差来源 2、计算相对误差 [作业] 1、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光、温、湿度条件的控制的实验。 2、调查某生态区 5 平方米样方的海拔高度、坡度,及该样方中的各种植物 的种类、高度、 胸径等

实验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原理」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盐度等生态因子有不同的耐受上限和下限,且其对不同 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随生物种类、个体差异、年龄、驯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 化。当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于生物时,生物对各因子的耐受性之间的有着不同 的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 解不同鱼类对极端温度、盐度的耐受能力,及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材料 设备与试剂:水族箱、冰箱、恒温箱、温度计、海水精、冰、天平、纱 布等 实验动物:金鱼、热带鱼 [实验步骤 (一)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不同等级的环境温度0C、35℃ 2、对实哈动物称重,并记录甘种类 3、将不同种类的实验金鱼、热带鱼分别每5条分成一组, 于驯化温度开始 逐步升温至35℃,观察在高温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过50%以上所需的时间?并记 录动物随温度升高的行为反应。 4、同上将动物分组后,于驯化温度开始逐步降温至0℃,观察在该低温条 件下动物死亡数超过50%以上所需的时间?并记录动物随温度降低的行为反应。 (二)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建立不同的盐度梯度,0%,2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 3、在室温下,从0%开始,逐步将实验动物放入高盐度环境20%或40%中, 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超过50%以上所需的时间?并记录动物随盐度升高 的行为反成 (三)记录结果 1、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室温下不同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登记 在表2-1中。 表2-1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随时间死亡率的条件 动 体重35℃下随时间(分10℃下随时间(分钟)0℃下随时间(分钟) (8) 钟)的死亡率(%)的死亡率(%) 的死亡率(% 30 60 90 30 6090 30 60 90 称

2  实验二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原理]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盐度等生态因子有不同的耐受上限和下限,且其对不同 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随生物种类、个体差异、年龄、驯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 化。当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于生物时,生物对各因子的耐受性之间的有着不同 的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 了解不同鱼类对极端温度、盐度的耐受能力,及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材料] 1、设备与试剂:水族箱、冰箱、恒温箱、温度计、海水精、冰、天平、纱 布等 2、实验动物:金鱼、热带鱼 [实验步骤] (一)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不同等级的环境温度 0℃、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 3、将不同种类的实验金鱼、热带鱼分别每 5 条分成一组,于驯化温度开始 逐步升温至 35℃,观察在高温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过 50%以上所需的时间?并记 录动物随温度升高的行为反应。 4、同上将动物分组后,于驯化温度开始逐步降温至 0℃,观察在该低温条 件下动物死亡数超过 50%以上所需的时间?并记录动物随温度降低的行为反应。 (二)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不同的盐度梯度,0‰, 2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 3、在室温下,从 0‰开始,逐步将实验动物放入高盐度环境 20‰或 40‰中, 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超过 50%以上所需的时间?并记录动物随盐度升高 的行为反应。 (三)记录结果 1、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室温下不同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登记 在表 2­1 中。 表 2­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随时间死亡率的条件 35℃下随时间(分 钟)的死亡率(%) 10℃下随时间(分钟) 的死亡率(%) 0℃下随时间(分钟) 的死亡率(%) 动 物 名 称 体重 (g) 30  60  90  30  60  90  30  60  90

2、将鱼类在不同盐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登记在表2-2中。 表22角类对盐度的时受力观测结果脊记表 动物体重0%。下随时间(分 20%下随时间(分 40%下随时间(分 名称 (g)钟)的死亡率(%)钟)的死亡率(%)钟)的死亡率(%) 306090306090306090 [结果和分析] 1、依据表中登记结果作图,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 2、综合各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各组间结果的异同,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 盐度耐受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作业 报告实验结果并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对结果进行讨论

3  2、将鱼类在不同盐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登记在表 2­2 中。 表 2­2  鱼类对盐度的耐受力观测结果登记表 0‰下随时间(分 钟)的死亡率(%) 20‰下随时间(分 钟)的死亡率(%) 40‰下随时间(分 钟)的死亡率(%) 动物 名称 体重 (g) 30  60  90  30  60  90  30  60  90 [结果和分析] 1、依据表中登记结果作图,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 2、综合各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各组间结果的异同,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 盐度耐受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作业] 报告实验结果并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对结果进行讨论

第二部分种群结构、动态与种间关系 实验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模拟实验 实验原理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不是无限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 随者种群密度的上升,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将增 加。同时还必然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从而降低了种群的实际增长率, 直至种群停止增长,甚至使种群数量下降。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是种 群在有限环境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逻辑斯谛增长又被称为阴滞增 长。 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是S型的(Sigmoid),它具有两个特点:首先 S型增长曲线有一个上渐进线,即S型增长曲线逐渐接近于某一特定的最大值, 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的水平,此值即为种群生存的最大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通常用K表示。当种群大小到达K值时,将不再增长。其次,S型曲 线是逐渐变化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变化的。 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N)=N-) d dN/dt:种群增长率 N:种群大小 t:时间 :种群的瞬时增长 K:环境容纳量 其中(1-N/K)所代表的生物学意义是“剩余空间”(residual space)或称未 机会)。 逻辑斯谛增长的积分式: N,=1+e-n K =N max -∑m-7Xw- 计算Nt ∑(a-万)2 a=了+rx InK-N-a-n M 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e:常数,自然对数的底 [实验目的

4  第二部分 种群结构、动态与种间关系 实验三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模拟实验 [实验原理]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不是无限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 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将增 加。 同时还必然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 从而降低了种群的实际增长率, 直至种群停止增长,甚至使种群数量下降。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是种 群在有限环境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逻辑斯谛增长又被称为阴滞增 长。 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是 S 型的 (Sigmoid), 它具有两个特点: 首先, S 型增长曲线有一个上渐进线,即 S 型增长曲线逐渐接近于某一特定的最大值, 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的水平,此值即为种群生存的最大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通常用 K 表示。当种群大小到达 K 值时,将不再增长。其次,S 型曲 线是逐渐变化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变化的。 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 ) (1 ) K N rN K K N rN dt  dN = - - = ) dN/dt:种群增长率 N:种群大小 t:时间 r: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其中(1­N/K)所代表的生物学意义是“剩余空间” (residual space)或称未 利用的增长机会(unutilized opportunity for growth)。即:种群尚未利用的,或为 种群可利用的最大容纳空间中还“剩余”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利用的空间(或 机会)。 逻辑斯谛增长的积分式: a rt Nt  K Nt  a Y  r X  Xi  X  Yi  Y  Xi  X  r  K N e  K N a rt t = - - = + - - - - = = + = Â Â - ln ( ) ( )( ) max 1 2 计算 Nt  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e:常数,自然对数的底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将模拟实验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探讨环境条件对种群 增长的限制作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采用草履虫为实验材料。草履虫在18-20℃环境下每天分裂1次,以 每毫升5~10只的密度,在稻草煎出液中培养,其种群密度一般可在实验的第5~6 天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是进行本实验的理想材料。 (一)实验材料 光学显微镜、凹玻板、烧杯(50ml, 100ml,500ml,1000ml)、量筒 (100ml,200ml)、移液管(0.1ml,5ml)、吸耳球、玻璃滴管、1000w电炉、普 通天平、干稻草、碘液、纱布、橡皮筋、白胶布条、标记笔 (二)实验步骤 1、准备草履虫原液 2、制备草履虫培养液 ①称取干稻草5g,剪成34cm长的小段。 ②在1000ml烧杯中加水800ml,以纱布包裹好干稻草,加入2粒麦粒,放 入水中煮沸10分钟,直至煎出液呈淡黄色。 ③将稻草煎出液置于室温下冷却后,作为草履虫培养液备用。 3、确定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的初始密度 D用滴管耳 一小滴碘液于凹玻板 再用0.5ml移液管吸取0.1ml草履虫原 液于4块凹玻板上,在显微镜下进行草履虫计数 ②按上述方法重复取样2次,计算出草履虫原液中的种群密度。 ③取冷却后的草履虫培养液50ml,置于150ml三角瓶中。经过计算,用移 液管吸取适量草履虫原液在培养液中稀释并混匀,使培养液中草履虫的密度在 5~10只ml左右。通过镜检计数,确定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初始密度,即实验第 天的种群密度。 ④用纱布和橡皮筋将实验用的烧杯罩好,并做好本组标记,放置在0℃、25 ℃的恒温箱中培养。 4、定期检测和记录 ①在实验开始后一周内,每天定时对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密度进行检测 ②将每天的观测数据记录在观测数据记录表格中。 0℃下培养 25C下培养 观测观测平均观测理论观测观测平均观测理论 数 总数N总数 2 总数N总数 N 0 2 3 6 7

5  本实验将模拟实验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探讨环境条件对种群 增长的限制作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采用草履虫为实验材料。草履虫在 18~20℃环境下每天分裂 1 次,以 每毫升 5~10 只的密度, 在稻草煎出液中培养, 其种群密度一般可在实验的第 5~6  天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是进行本实验的理想材料。 (一)实验材料 光学显微镜、凹玻板、烧杯(50ml,100ml,500ml,1000ml)、量筒 (100ml,200ml)、移液管(0.1ml,5ml)、吸耳球、玻璃滴管、1000w  电炉、普 通天平、干稻草、碘液、纱布、橡皮筋、白胶布条、标记笔 (二)实验步骤 1、准备草履虫原液 2、制备草履虫培养液。 ①称取干稻草 5g,剪成 3~4cm 长的小段。 ②在 1000ml 烧杯中加水 800ml,以纱布包裹好干稻草,加入 2 粒麦粒,放 入水中煮沸 10 分钟,直至煎出液呈淡黄色。 ③将稻草煎出液置于室温下冷却后,作为草履虫培养液备用。 3、确定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的初始密度 ①用滴管取一小滴碘液于凹玻板上, 再用 0.5ml 移液管吸取 0. 1ml 草履虫原 液于 4 块凹玻板上,在显微镜下进行草履虫计数 ②按上述方法重复取样 2 次,计算出草履虫原液中的种群密度。 ③取冷却后的草履虫培养液 50ml,置于 150ml 三角瓶中。经过计算,用移 液管吸取适量草履虫原液在培养液中稀释并混匀,使培养液中草履虫的密度在 5~10 只/ml 左右。通过镜检计数,确定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初始密度,即实验第一 天的种群密度。 ④用纱布和橡皮筋将实验用的烧杯罩好,并做好本组标记,放置在 0℃、25  ℃的恒温箱中培养。 4、定期检测和记录 ①在实验开始后一周内,每天定时对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密度进行检测。 ②将每天的观测数据记录在观测数据记录表格中。 0℃下培养 25℃下培养 天 数 观测 1  观测 2  平均 观测 总数N  理论 总数 Nt  观测 1  观测 2  平均 观测 总数N  理论 总数 Nt  0  1  2  3  4  5  6  7

(三)逻辑斯谛方程的拟合 1、通过做图目测估计法、平均值法、三点法等方法,计算或估计K、 a的值 2、将每天的观测数据记录在自制的观测数据记录表格中。 (四)实验分组和讨论 1、实验分组 本实验可由学生分组进行,并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环境容 纳量也象其他生态特征一样,是随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改 变的。因此逻辑斯谛增长 曲线对于某一种生物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改变培养温度,将草履虫培养液放舀 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培养。对所得到的不同温度下的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可以 让同学们来讨论环境条件的改变对草履虫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2、实验讨论 ①撰写实验报告,绘制草履虫实验种群的罗辑斯谛增长曲线 ②讨论实验中各种实验条件的不同可能给草履虫种群增长造成的影响, [思考 1、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中的K值是否是稳定不变的?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中、K两个参数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是受到密度制约的? 6

6  (三)逻辑斯谛方程的拟合 1、通过做图目测估计法、平均值法、三点法等方法,计算或估计 K、 r、a 的值。 2、将每天的观测数据记录在自制的观测数据记录表格中。 (四)实验分组和讨论 1、实验分组 本实验可由学生分组进行,并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环境容 纳量也象其他生态特征一样,是随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改变的。因此逻辑斯谛增长 曲线对于某一种生物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改变培养温度,将草履虫培养液放置 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培养。对所得到的不同温度下的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可以 让同学们来讨论环境条件的改变对草履虫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2、实验讨论 ①撰写实验报告,绘制草履虫实验种群的罗辑斯谛增长曲线。 ②讨论实验中各种实验条件的不同可能给草履虫种群增长造成的影响。 [思考题] 1、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中的 K 值是否是稳定不变的?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中 r、K 两个参数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是受到密度制约的?

实验四种群数量估计 [实验原理 在种群中捕获一组动物样品,标记后放回,让标记动物与种群其它个体充分 混合后重取一组样品,则标记动物在第二组样品中所占比例与所有标记动物在整 个种群中占的比例相同:那么有m/n2=n,N其中n是第一次标记并放回的动物 数,是第二次样品中的动物数, 是第二次样品中已标记的动物数,N为种 很明显,n、m和m都是已知的,N可计算出来。所有标记重捕获)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学会标记与重捕技术,即主要学习单次标记多次重捕技术一 Lincoln指数法和多次标记重捕技术一Jolly-Seber随机法估计动物种群数量的大 [实验材料] 里、白用棋子(代替实验动物),marker笔,100ml和50ml的烧杯、黑色 布袋。 (一)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 Lincoln指数法的运用必须具备下列假设条件: 1、标记方法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活动: 2、标记保留的时间不能少于整个实验时间: 3、第二次取样之前标记个体必须在自然种群中充分混合: 4 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相等的被捕几 5、种群是封闭的,即没有迁入或迁出,如果有,则迁入或迁出的数值 能够测定: 6、实验期间没有出生或死亡,如果有其数量则必须能够测定。 Lincoln指数法的基本公式:D/a=n 其中,p代表种群总数;a代表最初标记数:n代表取样总数:r样本中己标 记个体数 [方法与步骤] 1、每两人一小组,每小组取一个黑布袋,每袋装入实验教师发的白色围棋 子250个左右,但每组所装棋子数不等。 每组再分别装入黑色棋子50个左右(相当于标记),并记录具体数目(按 表) 3、将黑色棋子与布袋中原有的白棋子混合均匀。 4、用烧杯随机取一烧杯棋子,并记录黑棋子数和总棋子数。 5、重复步骤“4”4至5次。 6、计算p值。N一所取棋子(相当于样本)全总个数, 一样本中标记 的棋子个数(黑棋子数)。a -最初标记棋子数(总的黑棋子数) 注:取样计数过程中, 一半实验组用100ml的烧杯:另一半实验组用50ml的烧 杯。 7、各组按表4一1所示格式把实验结果进行汇总,计算布袋中所装棋子的

7  实验四 种群数量估计 [实验原理] 在种群中捕获一组动物样品,标记后放回,让标记动物与种群其它个体充分 混合后重取一组样品, 则标记动物在第二组样品中所占比例与所有标记动物在整 个种群中占的比例相同;那么有 m2/n2=n1/N 其中 n1 是第一次标记并放回的动物 数,n2 是第二次样品中的动物数,m2 是第二次样品中已标记的动物数,N为种 群总数。很明显,n1、n2 和 m2 都是已知的,N可计算出来。所有标记重捕获方 法均依赖于这一原理。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学会标记与重捕技术,即主要学习单次标记多次重捕技术— Lincoln  指数法和多次标记重捕技术—Jolly­Seber  随机法估计动物种群数量的大 小。 [实验材料] 黑、白围棋子(代替实验动物),marker 笔,100ml 和 50ml 的烧杯、黑色 布袋。 (一)Lincoln 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 Lincoln 指数法的运用必须具备下列假设条件: 1、标记方法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活动; 2、标记保留的时间不能少于整个实验时间; 3、第二次取样之前标记个体必须在自然种群中充分混合; 4、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相等的被捕几率; 5、种群是封闭的,即没有迁入或迁出,如果有,则迁入或迁出的数值 能够测定; 6、实验期间没有出生或死亡,如果有其数量则必须能够测定。 Lincoln 指数法的基本公式:p/a=n/r 其中,p 代表种群总数;a 代表最初标记数;n 代表取样总数;r 样本中已标 记个体数。 [方法与步骤] 1、每两人一小组,每小组取一个黑布袋,每袋装入实验教师发的白色围棋 子 250 个左右,但每组所装棋子数不等。 2、每组再分别装入黑色棋子 50 个左右(相当于标记),并记录具体数目(按 表 1) 3、将黑色棋子与布袋中原有的白棋子混合均匀。 4、用烧杯随机取一烧杯棋子,并记录黑棋子数和总棋子数。 5、重复步骤“4”4 至 5 次。 6、计算 p 值。N——所取棋子(相当于样本)全总个数,r——样本中标记 的棋子个数(黑棋子数)。a——最初标记棋子数(总的黑棋子数); 注:取样计数过程中,一半实验组用 100ml 的烧杯;另一半实验组用 50ml 的烧 杯。 7、各组按表 4-1所示格式把实验结果进行汇总,计算布袋中所装棋子的

数量。 表41 组别: 方法 3 4 5 a值总数估算值p'总数实际值 思考题 I、Lincoln指数法调查中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其可靠性程度如何? 2、采用Lincoln指数法调查种群数量时取多大的样方才可以更好地估计种 群的数量? (二)Jolly-Seber法估计动物种群数量 Jolly-Seber法的基本公式:Ni=Mi*nimi Ni为第i次取样时,该种群大小的估计值: 为第1次取样时捕获的动物总数 M为第i次取样时,该种群中所有标记动物的估计值: mi为第i次取样时捕获的标记动物数。 Joly-Seber法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可用下列例子来说明。如表4-1 来多众黑箱种在不同日所标记动物裤数精来(仿,】 口期捕获总标记捕获数中 总数 释放数已标记费 RI mi 123456789101112 1 5454 0 1 146 143 10 102 164 37 3 343 4 205 202 56 18334 5 220 214 813305 6 209 207 24820436 7 250 243 112 1651034567 176 0 40 31419468 0 8108 8 211 2851 9 01 235 1722 410 3 120 123 104812163011 120 120 72 0131127411162612 13 142 0 10 2332109121835 ri= 248070711091011089970584435 [方法与步骤 1、准备300个左右(具体数目事先学生不知道)围棋子放入黑布袋中 2、用50ml烧杯随机取出一烧杯围棋子,记录所取出围棋子的个数,并且用

8  数量。 表 4­1  组别: 方法: 1 2 3 4 5 a 值 总数估算值 p’ 总数实际值 p  n  r [思考题] 1、Lincoln 指数法调查中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其可靠性程度如何? 2、采用 Lincoln  指数法调查种群数量时取多大的样方才可以更好地估计种 群的数量? (二)Jolly­Seber 法估计动物种群数量 Jolly­Seber 法的基本公式:Ni=Mi*ni/mi  Ni 为第 i 次取样时,该种群大小的估计值; ni 为第 i 次取样时捕获的动物总数; Mi 为第 i 次取样时,该种群中所有标记动物的估计值; mi 为第 i 次取样时捕获的标记动物数。 Jolly­Seber 法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可用下列例子来说明。如表 4­1  表 4­1  多次重捕种群在不同日期所标记动物重捕数据表(仿 Jolly,1965) 日期 捕获 总标记 捕获数中 不同日期捕获的标记动物数 总数 释放数 已标记数 I ni  Ri  m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54  54  0  1  2  146  143  10  10  2  3  169  164  37  3  34  3  4  209  202  56  5  18  33  4  5  220  214  53  2  8  13  30  5  6  209  207  77  2  4  8  20  43  6  7  250  243  112  1  6  5  10 34  56  7  8  176  175  86  0  4  0  3  14  19  46  8  9  172  169  110  0  2  4  2 11  12  28  51  9  10  127  126  84  0  0  1  2  3  5  17 22  34 10  11  123  120  77  1  2  3  1 0  4  8  12  16 30  11  12  120  120  72  0  1  3  1  1  2  7  4  11  16  26  12  13  142  95  0  1  0  2  3  3  2  10  9 12  18  35  ri=  24  80  70  71  109  101 108  99  70  58  44  35 [方法与步骤] 1、准备 300 个左右(具体数目事先学生不知道)围棋子放入黑布袋中。 2、用 50ml 烧杯随机取出一烧杯围棋子,记录所取出围棋子的个数,并且用

记号笔在每个棋子上做一个记号,代表标记释放日期:然后将标记后的棋子再放 回布袋中,并与原有的棋子充分混匀。第二次再取出一烧杯,分别记录有标记的 棋子的数目和未标记棋子的数目:并对取出的未标记的棋子再做第二种标记,然 后将所取棋子放回布袋中,并 工分混匀。第 次再用烧杯随机取出棋子,分别记 录未标记棋子数和已标记棋子数,将取出的棋子再放入布袋中,并充分混匀。如 此重复13次,把每次取出的棋子数、放回数等按表4-1的格式记录下来。为弥 补动物出生和死亡的变化,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可以随机以每个布袋中取 出一定量的棋子,同时再放入一定量的棋子,具体数目学生不得而知 根据表41中的数 6表 4、根据表41,4-2数据,按公式(1)·(4)分别估算标记动物总数Mi、 种群总数Ni、重捕比例ai并按表43进行分析。 公式:Zi/Mi-mi)=ri/Ri (2) ai=Mi/Ni=mi/ni (3) 附:模型中应用符号的说明 =捕获或取样的序号 N=第i次取样时该种群大小的估计值 ni=第i次取样时捕获的动物总数: M=第i次取样时,该种群中全部标记动物总数的估计值 =第ⅰ次取样时捕获的标记动物数: RF第i次释放的标记动物总数: =第i次标记的动物在以后的重捕总数:(日后重捕的Ri动物数) Z=在第i次之前标记的而在第i次之后(不包括第ⅰ次)重捕的数量: a=第i次取样时,种群中标记动物的比例 表42标记动物重捕积累统计表 捕获日期 2102 3 3 373 4523564 521023535 6 26 143477 6 7 2 22 36 1127 8 0 4 4 7 21 40 88 8 902 31 59 0 6 28 84 10 3 6 19 31 47 77 11 120 1 6 8 15 19 30 46 72 12 13 0 9 42 9513 Zi+1 89 12 23 Z4 Z6Z7 Z9 Z10 Z11 Z12 9

9  记号笔在每个棋子上做一个记号,代表标记释放日期;然后将标记后的棋子再放 回布袋中,并与原有的棋子充分混匀。第二次再取出一烧杯,分别记录有标记的 棋子的数目和未标记棋子的数目;并对取出的未标记的棋子再做第二种标记,然 后将所取棋子放回布袋中,并充分混匀。第三次再用烧杯随机取出棋子,分别记 录未标记棋子数和已标记棋子数,将取出的棋子再放入布袋中,并充分混匀。如 此重复 13 次,把每次取出的棋子数、放回数等按表 4­1 的格式记录下来。为弥 补动物出生和死亡的变化,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可以随机以每个布袋中取 出一定量的棋子,同时再放入一定量的棋子,具体数目学生不得而知。 3、根据表 4­1 中的数据再填写表 4­2  4、根据表 4­1,4­2 数据,按公式(1)­(4)分别估算标记动物总数 Mi、 种群总数 Ni、重捕比例 ai, 并按表 4­3 进行分析。 公式:Zi/(Mi­mi)=ri/Ri  (2) ai=Mi/Ni=mi/ni  (3) 附:模型中应用符号的说明 i=捕获或取样的序号 Ni=第 i 次取样时该种群大小的估计值; ni=第 i 次取样时捕获的动物总数; Mi=第 i 次取样时,该种群中全部标记动物总数的估计值; mi=第 i 次取样时捕获的标记动物数; Ri=第 i 次释放的标记动物总数; ri=第 i 次标记的动物在以后的重捕总数;(日后重捕的 Ri 动物数) Zi=在第 i 次之前标记的而在第 i 次之后(不包括第 i 次)重捕的数量; ai=第 i 次取样时,种群中标记动物的比例 表 4­2  标记动物重捕积累统计表 捕 获 日 期 1  2  10  2  3  3  37  3  4  5  23  56  4  5  2  10  23  53  5  6  2  6  14  34  77  6  7  1  7  12  22  56  112  7  8  0  4  4  7  21  40  88  8  9  0  2  6  8  19  31  59  110  9  10  0  0  1  3  6  11  28  50  84  10  11  1  3  6  7  7  11  19  31  47  77  11  捕 获 日 期 12  0  1  4  5  6  8  15  19  30  46  72  12  13  0  1  1  3  6  9  11  21  30  42  60  95  13  Zi+1  14 Z2  57 Z3  71 Z4  89 Z5  121  Z6  110  Z7  132  Z8  121  Z9  107  Z10  88 Z11  60 Z12

表43 日期 重捕比例 标记动物在种群中 种群总数 的总数Mi Ni 1 2 3 4 7 8 9 10 1 12 13 1思考题! 多次重捕技术在什么前提下可以使用? (三)取除去样法估量种群大小 基本原理:假定在调查期间种群内个本没有出生,没有死亡,没有迁出和迁 入;每次捕捉时,对于每个动物的受捕率不变,是一个常数。随着连续地捕捉, 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效益、捕获数就逐渐降低。同 时随着连续地捕捉,逐次捕捉的累计数就逐渐增大。因此将逐次捕捉数(作为Y 坐标轴),对每天捕获累计数(作为X坐标轴)作图,就可以得到 一个回归线 回归线与X轴相交点(y0)表示原种群大小,回归线的斜率代表捕获的概率 取除去样法也可用于处理标记重捕的数据,这只要把每次捕获中已标记动物 忽略不计,只计算未标记动物就可以了。实质上,去除取样法就是标记重捕法的 一个简化的变型。但是去除取样法的效果不如标记重捕法好。一般是在标记重捕 法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采用去除取样法估计种群数量。 回归方程Y=a+bx 斜率: ∑-∑x∑yN ∑x2-(∑x02N a为回归直线与y轴的交点到x轴的距离,也成为直线的截距;a=YbX b为回归线的斜率,也称为捕获率: X为累计捕获动物数量或累计取出棋子的数量:X=∑xN Y为每次或每天捕获动物或取出棋子的数量:Y=ΣyN N为抽样总次数或天数

10  表 4­3  日期 重捕比例 ai  标记动物在种群中 的总数 Mi  种群总数 N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思考题] 多次重捕技术在什么前提下可以使用? (三)取除去样法估量种群大小 基本原理:假定在调查期间种群内个本没有出生,没有死亡,没有迁出和迁 入;每次捕捉时,对于每个动物的受捕率不变,是一个常数。随着连续地捕捉, 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效益、捕获数就逐渐降低。同 时随着连续地捕捉,逐次捕捉的累计数就逐渐增大。因此将逐次捕捉数(作为 Y  坐标轴),对每天捕获累计数(作为 X 坐标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 回归线与 X 轴相交点(y=0)表示原种群大小,回归线的斜率代表捕获的概率。 取除去样法也可用于处理标记重捕的数据, 这只要把每次捕获中已标记动物 忽略不计,只计算未标记动物就可以了。实质上,去除取样法就是标记重捕法的 一个简化的变型。但是去除取样法的效果不如标记重捕法好。一般是在标记重捕 法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采用去除取样法估计种群数量。 回归方程 Y=a+bX  斜率: Â Â Â Â Â - - = xi  xi  N xiyi  xi  yi  N b 2 2 * ( ) a 为回归直线与 y 轴的交点到 x 轴的距离,也成为直线的截距;a=Y­bX  b 为回归线的斜率,也称为捕获率; X 为累计捕获动物数量或累计取出棋子的数量;X=∑xi/N  Y 为每次或每天捕获动物或取出棋子的数量;Y=∑yi/N  N 为抽样总次数或天数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