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8 植物分析-植物品质分析

第四部分植物分析
第四部分 植物分析

植物品质分析 要点: 1、掌握植物粗脂肪测定的几种方法的原理。 2、了解植物粗蛋白测定的方法。 3、熟悉植物粗纤维测定的方法原理。 4、掌握CaCI2-HOAc浸提-旋光法测定谷物中 淀粉的方法原理及测定条件。 5、掌握2%草酸浸提-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 定植物体内还原型Vc的方法原理
植物品质分析 要点: 1、掌握植物粗脂肪测定的几种方法的原理。 2、了解植物粗蛋白测定的方法。 3、熟悉植物粗纤维测定的方法原理。 4、掌握CaCl2-HOAc浸提-旋光法测定谷物中 淀粉的方法原理及测定条件。 5、掌握2%草酸浸提-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 定植物体内还原型Vc的方法原理

§8植物粗脂肪的测定 、原理: 脂肪是甘油的三个羟基和脂肪酸化合而形成的甘 油脂。其结构: CHOOCR CH,OOCR' CH,OOCR” R代表相同或不同的脂肪酸,在植物体内脂肪的形 态有游离态和结合态(与蛋白质结合)两种
§8 植物粗脂肪的测定 一 、原理: 脂肪是甘油的三个羟基和脂肪酸化合而形成的甘 油脂。其结构: CH2OOCR CH2OOCR’ CH2OOCR” R代表相同或不同的脂肪酸 ,在植物体内脂肪的形 态有游离态和结合态(与蛋白质结合)两种

脂肪是非极性的,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某些有机溶 剂,如乙醚(沸点35C)、石油醚(30-60C)、 二硫化碳(45.3C)等,因此可用这些有机溶剂将 植物样品中油脂浸提出来,然后加热赶去溶剂,即 可求得油脂含量。 常用的提取脂肪的溶剂为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其优点:沸点低,便于提取(乙醚提取游离态的)。 缺点:易着火、爆炸
脂肪是非极性的,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某些有机溶 剂 ,如乙醚 (沸点35 ° C ) 、石油醚 (30 -60 ° C ) 、 二硫化碳 ( 45.3 ° C ) 等 ,因此可用这些有机溶剂将 因此可用这些有机溶剂将 植物样品中油脂浸提出来,然后加热赶去溶剂,即 可求得油脂含量。 常用的提取脂肪的溶剂为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 其优点 :沸点低 ,便于提取 ( 乙醚提取游离态的 醚提取游离态的 ) 。 缺点:易着火、爆炸

用这些溶剂除溶解出脂肪外,还能把一些类 脂肪物质如磷脂、高级醇、色素、脂肪酸等 提取出来,因此测定结果称为“粗脂肪
用这些溶剂除溶解出脂肪外,还能把一些类 脂肪物质如磷脂、高级醇、色素、脂肪酸等 提取出来,因此测定结果称为“粗脂肪

二、测定方法 1、直接浸提法(油重法)(索氏法) 每次只能测一个样品,有机溶剂把脂肪溶解出来, 赶去有机溶剂,称油重,即可得油脂%。需用索 氏脂肪提取器,提取时间为12-16小时。 是国家标准方法。 样品+溶剂 油+溶剂 」除去溶剂 称油重
二、测定方法 1、直接浸提法(油重法)(索氏法) 每次只能测一个样品,有机溶剂把脂肪溶解出来, 赶去有机溶剂,称油重,即可得油脂%。需用索 氏脂肪提取器,提取时间为12-16小时。 是国家标准方法。 样品 + 溶剂 油 + 溶剂 除去溶剂 称油重

12个球形体 浸提要点: 0 (1)样品要干燥、磨细; mm 25mm (2)回流速度8-10次/小时; (3)水温60°C。 内径Φ3mm业熊度 15/25 33mm- 100mL 锥度24/25 图16-1索氏脂肪浸提器 a.烧瓶b.浸提器c.冷凝器 d.回流环
浸提要点: (1)样品要干燥、磨细; (2)回流速度8-10次/小时; (3)水温60°C

2、残余法(差减法) 样品脂肪被提取后,重量减少的量即脂肪含量。由称 样和残渣质量之差计算脂肪含量(间接法)。 样品+溶剂 一油+溶剂 除去溶剂 称样品残渣重(与样品+滤纸重之差进行计算) 用YG2型提取器,提取6-8小时。一次可测定多个样 品(40个)
2、残余法(差减法) 样品脂肪被提取后,重量减少的量即脂肪含量。由称 样和残渣质量之差计算脂肪含量(间接法)。 样品 + 溶剂 油 + 溶剂 除去溶剂 称样品残渣重(与样品 + 滤纸重之差进行计算) 用YG-2型提取器,提取6-8小时。一次可测定多个样 次可测定多个样 品(40个)

注意事项: (1)乙醚要提纯(乙醚与水、醇互溶, 若不提纯,会将样品中的水溶性和醇 溶性物质也提取出来); (2)样品必须干燥; (3)浸提器要严密,不能有明火; (4)回收的乙瞇用Na脱水。 YG-2型脂肪提取器 1.怜凝管2.浸提简 3.浸提瓶4.液面控 制球5.泄液管6.边管 7.回收嘴8.磨口接头 9.磨口接头
注意事项: (1)乙醚要提纯(乙醚与水、醇互 溶, 若不提纯,会将样品中的水溶 性和醇 溶性物质也提取出来); (2)样品必须干燥; (3)浸提器要严密,不能有明火; (4)回收的乙醚用Na脱水。 YG-2型脂肪提取器

3、折光法 折光法测定种子中油分是基于油与溶剂折光率的 差别,要选用折光率很高而又不挥发的溶剂,-溴 代萘(C1。HBr)=1.6587,且易溶解油。种子样品 与溶剂一起研磨,取出混合液于折光仪上测定折光 率,即可求出样品中油分的含量
3、折光法 折光法测定种子中油分是基于油与溶剂折光率的 差别,要选用折光率很高而又不挥发的溶剂,α-溴 代萘(C10H7Br)n 1.6587 =1.6587,且易溶解油。种子样品 与溶剂一起研磨,取出混合液于折光仪上测定折光 率,即可求出样品中油分的含量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7 植物分析-水溶性糖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doc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中英文).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农用地规划.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论证与实施.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交通用地规划.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水资源开发及其用地规划.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居民点体系布局及用地规划.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中国农业大学:郝晋珉).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土地利用规划试题A及答案.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七 农田田块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六 水库选址.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三 土地利用平衡表编制.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四 县级土地利用分区.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五 公路选线.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一 规划期人口预测与耕地需求量预测.doc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4 肥料分析(2/2)复混肥料分析(Compound Fertilizer)、有机肥料的分析.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3 肥料分析(1/2)§1 概述 §2 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 氮素化肥的分析 §4 化学磷肥含磷量的测定 §4 化学钾肥的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5 植物分析-概论.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1 土壤分析-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2 环境监测分析.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9 土壤分析-土壤全钾-有效钾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0 土壤分析-土壤有效微量元素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7 土壤分析-土壤有效氮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8 土壤分析-土壤全磷-有效磷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5 土壤分析-土壤有机质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 土壤分析-土壤全氮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 土壤分析-土壤碳酸钙测定-pH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 土壤分析-土样的采集与处理.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 土壤分析-土壤水溶性盐分测定.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1 绪论(中国农业大学:江荣风).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9 分析课程应用实例-测土配方施肥原理与技术.pdf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Basic Ecology.pdf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四部分,十七个实验).pdf
- 《基础生态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pdf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3/4)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