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5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1、Adaptive suites:适应组合;生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与行为上所表现的一整套适应,即适应组合。PlantCommunity: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植物物种的集合。2、Fitness: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高低的指标。3、EcologicalBalance:生态平衡;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于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况即为生态平衡。5、Predation: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1.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在群落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大的种称为建群种,一般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2.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次生裸地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原生裸地没有植物繁殖体,次生裸地存在一些植物的繁殖体。3.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量,称为初级生产量;包含植物本身呼吸消耗在内的称为总初级生产量,去除植物本身呼吸消耗部分的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三、判断题(请对下列论断做出判断,对的打V",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2、初级生产是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3、不能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称为陆生生物。(×)4、只要2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5、生物表现出相同外部形态结构适应特征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结果。(×)6、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7、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多少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的远近。(×)8、动物的婚配制度与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V)9、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一、解释下列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Adaptive suites:适应组合;生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与行为上所 表现的一整套适应,即适应组合。Plant Community: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 种植物物种的集合。 2、Fitness: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 为衡量适合度高低的指标。 3、Ecological Balance:生态平衡;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 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的稳定 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况即为生态平衡。 5、Predation: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 1. 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在群落形成过程中作 用最大的种称为建群种,一般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2. 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 的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原生裸地没有植物繁殖体,次生裸地存在一些植物的繁殖 体。 3. 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量,称为初级生产量;包含植物本身呼 吸消耗在内的称为总初级生产量,去除植物本身呼吸消耗部分的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三、判断题(请对下列论断做出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 × ) 2、初级生产是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 √ ) 3、不能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称为陆生生物。 ( × ) 4、只要2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 × ) 5、生物表现出相同外部形态结构适应特征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结果。 ( × ) 6、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 √ ) 7、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多少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的远近。 ( × ) 8、动物的婚配制度与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 ( √ ) 9、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 × )

110、气体型循环的元素以气态进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四、简述(每题10分,共30分)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何组成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以下4种主要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本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它制造的有机物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来源。没有生产者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成分。消费者摄食植物已制造好的有机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并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分解者的主要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亚系统,以及无机的环境系统,都是生态系统维持其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能流和物流(物质循环)而形成的高层次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2、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3、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传递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自然界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生态系统的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是,总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不能利用的热能而耗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呼吸)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量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的空气中。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1分)。能量在
- 1 - 10、气体型循环的元素以气态进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 × ) 四、简述(每题10分,共30分)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何组成生态系统的?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以下4种主要组成成 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本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它制造的有 机物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来源。没有生产者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成分。消费者摄食植物已制造好的有机物质,通过消化、吸 收并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分解者的主要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 简单的无机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亚系统,以及无机的环境系统,都是生态系统维 持其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能流和物流 (物质循环)而形成的高层次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 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 2、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 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 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 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 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3、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 能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 量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传递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 自然界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生态系统的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 为另一种形式是,总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不能利用的热能而耗散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 。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 养级时,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呼吸)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 热量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的空气中。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 (1分)。能 量在

-2-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五、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那些因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物种内以及物种间的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物种进化和分离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2影响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何影响?初级生产量有哪些主要测定方法?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产的生物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有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但对林下植物而言,可能存在光照不足的情况;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特别是干旱地区: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营养物质的缺乏,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水域生态系统而言,水和CO2不会光合作用造成影响,光、营养物质和食草动物的捕食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情况
- 2 - 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 五、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那些因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 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 因多样性,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物种内以及物种间的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 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 性。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 生物多样性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 。 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 。气候越 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物种进化和分离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增加 物种的多样性 。 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 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 。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 越高 。 2 影响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何影响?初级生产量有哪些主要测定方法? 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食 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产的生物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有充足的光照和CO2 供应,但对林下植物而言,可能存在光照不足的情况;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特别是干旱地区;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营养物质的缺乏,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水域生态系统而言,水和 CO2不会光合作用造成影响,光、营养物质和食草动物的捕食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 法和叶绿素测定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情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3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综合复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名词选编(含参考答案).doc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3)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中国农业大学:孙振钧).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3)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3)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3/3)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4)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1/3)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2/3)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动态.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4/4)第四节 自然生态系统.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大尺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2/4)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3/4)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pdf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四部分,十七个实验).pdf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Basic Ecology.pdf
-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9 分析课程应用实例-测土配方施肥原理与技术.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4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6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6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5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2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1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1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4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3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2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生态学未来之展望.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生态学研究方法.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植被生态学.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新疆植被及其利用.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Ecology(第12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Ecology(第13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Ecology(第11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应用生态学(应用生态概论).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