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植被生态学

植被生态学宋永昌著S军棉和寳A0967646PDG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前言“植被生态学”在国内以往多称为“植物群落学”,它研究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体,亦即研究构成植被的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适应、动态发展、分类分布以及管理和利用。作为现代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植被生态学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早在1866年E.Haeckel提出生态学”一词之前的半个世纪,A.Humboldt在1807年提出“外貌”和“群丛”的概念,以及等温线与植物分布的关系,从现代生态学的意义上描述了地球上植被类型重复出现的现象。在这以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植被生态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例如“演替”“生态系统”等的提出,皆发端于对植被生态的研究,即使当今生态学向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发展,也没有改变它的核心地位。因为无论是从区域或全球尺度上研究景观生态学或全球生态学,抑或从生物基本结构分子尺度上研究分子生态学或遗传生态学,植被仍然是它们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存在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植被资源的追切需求和植被破坏后带来严重环境问题的防治,植被生态学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植被既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地理现象,它的研究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也许是早期植被生态学研究中学派林立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现代植被生态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以前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接受英美学派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50年代以后苏俄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60年代后期虽又引进了一些新的英美学派方法,但不久大部分研究被迫中断。只是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植被生态学工作者才有机会走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作者曾有幸前往德国哥廷根(Gottingen)大学进修访问,师从H.Ellenberg教授和H.Dierschke教授系统学习法瑞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和H.Dierschke教授一起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制表总结的过程中,我对法瑞学派有了直接的体认。通过这许多年来对英美学派、苏俄学派和法瑞学派的学习,深感这些学派都是在研究特定对象下形成的,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需求,他们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在解决他们面对的实际问题时都是有效的。中国作为拥有地球上各种主要植被类型的国家,需要吸纳各学派之长,针对实际进行自己植被的研究,在追求学派融合和建立统一体系的道路上发挥作用。本书编写力求遵循这一原则,博采众

2植被生态学长,不拘一格,希望能给读者一个较为客观和全面的介绍。本书作为一本教材在章节安排上注意了系统性。它的第一章首先介绍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发展史,为的是让读者大致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假如初学者嫌这些内容过于繁,建议这部分以后再读;第二章从“群落”学说开始,部析了在“群落”概念上的两种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群落的种类组成(第三章)和种间关系(第四章)以及群落结构(第五章),这主要是群落形态的部分:接下来是关于群落与环境(第六章),属于群落生态的部分;进一步讨论了主要属于群落生理部分的群落有机物生产和物质循环(第七章),接着是群落动态(第九章),以后是植被的分类和分布。为了较系统地介绍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和中国植被的分类,分别把它们各列成一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在植被分布方面首先讨论格局(第十二章),然后再讨论植被分区和中国植被区划(第十三章)。为了强调野外实践,除植被制图(第十四章)外,单辟了植被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一章(第十五章),最后一章是植被生态学的实际应用。本书初稿形成于1995年,当时应台湾徐国士教授之邀为台湾东华大学研究生讲授“植被生态学”,由于缺少参考资料,临时将历年讲稿编成讲义以应所需。此后又在我们系的几届研究生中使用,作了修改和补充,1998年始告完成。后蒙祝廷成教授及其同事们审阅全部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弥补了本书不少缺陷。由于种种原因,书稿搁置了数年,此次出版时虽做了补充,但难以作很大变动,可能反映不了学科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本书的出版要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在他们的支持下把本书列入教材和学术著作资助出版计划,使得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同时要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同志们,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许多帮助。此外,在书稿历次修改过程中,文字录入工作均由李立同志担任,戚仁海同志为本书精心制图,没有他们的协助,作者难以完成这项任务,于此特申谢忧。“植被生态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科发展很快,编写时虽不敢怠,但深感学识之不足,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错误,敬希读者不各批评指正。宋永昌2001年春于上海

E录前言第一章绪论1.1植被生态学的概念1.2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3植被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回顾01.3.1萌芽阶段61.3.2莫基阶段71.3.3成长阶段81.3.4发展分化阶段101.3.5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阶段131.4植被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151.5当前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动向·181.5.1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研究.181.5.2群落内植物间,植物与动物间,植物、动物与激生物间相互关系的研究191.5.3格局与过程的研究191.5.4植被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的研究20.1.5.5植被动态的研究.201.5.6全球变化的植被生态学研究201.5.7应用植被生态学的研究21第二章植物群落的学说222.1植物群落的概念222.2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252.3植物群落的识别272.4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论·282.4.1“植物群落"的不同假说28

2植被生态学302.4.2植被“间断性”和连续性"的争论2.4.3关于”植物群落”一词具体性和抽象性的不同见解..·34第三章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353.1确定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方法.......353.1.1群落的最小面积的确定35.3.1.2最小面积概念的述评373.2组成群落种的数量特证.393.2.1多度和度.393.2.2盖度和多盖度综合级403.2.3高度和深度423.2.4重量和体积423.2.5同化面积和吸收面积423.2.6频度433.2.7重要值453.3种的饱和度和物种多样性46..3.3.1种的饱和度:473.3.2物种多样性47...3.4种类组成的区系统计54+3.5种类组成的区系成分分析573.5.1组成群落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573.5.2发生成分分析603.5.3历史成分分析60第四章植物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62..4.1种间相互关系类型62-:4.1.1竞争634.1.2偏害共生704.1.3寄生714.1.4偏利共生73..4.1.5原始合作734.1.6互利共生744.2种间联结和相关764.2.1种间联结测定77

目录3814.2.2种间相关的测定844.3生态位生态位概念844.3.1:864.3.2生态位的测定90第五章植物群落的结构915.1群落结构组分的识别与表达915.1.1叶的特证5.1.2花的特证955.1.3果实及种子的特证96..5.1.4茎干特证9%5.1.5根的特证985.1.6植物的生长型与生活型995.1.7群落结构组分的表达1165.2群落结构的分析与表达1165.2.1植物群落垂直结构1165.2.2群落的水平结构1275.3层片与小群落1385.3.1层片1385.3.2小群落1405.4植物群落的时间结构141第六童植物群落与环境1426.1环境的概念1426.2植物群落与气候143.+6.2.1气候与植被分布1446.2.2群落对气候的影响1566.3植物群落与土壤1716.3.1土壤的化学性与植物群落1716.3.2土壤的物理性与植物群落1726.3.3植物群落与土壤发育1736.4植物群落与地形1736.4.1海拔高度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736.4.2坡向和坡度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74

植被生态学41756.4.3山脉与河谷走向对群落的影响1766.4.4小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766.4.5植物群落对地形的影响1766.5植物群落与其他生物1766.5.1植物群落与动物6.5.2178植物群落与微生物1796.5.3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植物群落与人类1806.66.7生态种组1826.7.1生态种组的概念183.6.7.2生态种组的确定1836.7.3生态种组与群落划分1906.7.4生态种组谱192第七章植物群落的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1957.1有关群落生产力的几个概念1957.2群落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1977.2.1测量输入的方法1977.2.2测量输出的方法1987.3构成群落生产力的基础2037.3.1净同化率与产量2037.3.2叶面积指数与产量204.7.3.3生长期限与产量204..7.3.4叶面积延续期与产量2067.4、群落的生产力、生物量积累和能量转化2067.4.1群落生产力系数2067.4.2群落生物量积累率2077.4.3植被的能量转化率2097.5植被生产力的模型2117.5.1Kira模型2127.5.2Miami模型2127.5.3Thomthwait纪念模型2177.5.4Chikugo模型217

目5录2197.6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生产力2197.6.1全球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及生产力2237.6.2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生产力2247.7群落物质循环的概念.2257.7.1碳遁环2287.7.2氮遁环.2327.7.3其他生命义要元素的环第八章植被的动态241.8.1群落的物候节津2418.2群落的波动2498.3群落的演替2508.3.1群落演替类型2518.3.2稳定性与顶极群落2598.3.3群落演替的理论261.8.3.4演替的机制266.8.3.5演替模型2718.3.6演替的研究方法2798.4植被的历史2828.4.1植被演化282-8.4.2植被历史的研究方法2898.5新生代以来中国的植被历史289.第九章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2979.1对植被分类的认识2979.2植被分类的依据2989.3外貌的或生态-外貌的植被分类2989.4结构的植被分类3069.5动态的植被分类3099.6优势度的植被分类3109.7区系特证的植被分类3129.8植被的数量分类3129.8.1等级聚合分类3139.8.2等级分划分类318

6植被生态学3219.8.3分类结果的图形表示323第十章植物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系统32310.1一般概念32510.2群落的综合特证…32610.2.1存在度和恒有度.10.2.2确限度327.10.2.3物种的重要性衡量328.10.2.4均一性和同一性32810.3样地记录的综合和群落表的制作32910.4群落分类单位的确定34010.5法瑞学派群落分类的各级单位34110.5.1群丛以上的高级单位34110.5.2群丛以下的低级单位…·34310.6群落分类单位的命名343附:日本植被的植物社会学分类系统345第十一章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35311.1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35311.2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和单位·35511.3中国植被分类单位的命名...358..11.4中国植被类型概述36011.4.1森林36311.4.2灌丛39611.4.3草本植被40211.4.4荒漠及其他稀疏植被41111.4.5沼泽及水生植被41711.5裁培植被的分类420第十二章植被的排序42312.1排序的基本概念423.12.2直接排序42412.2.1直接测定环境因子的排序424-12.2.2直接梯度分析42812.2.3群落一环境梯度432

目录743412.3间接排序12.3.1极点排序.43512.3.2主分量分析…44212.3.3对应分析448.第十三章植被的分布与分区45813.1群落复合体45813.1.1群落复合体的概念和类型45813.1.2群落复合体的研究途泾46013.1.3群落复合体研究的取样与样地记录整理46113.1.4复合群落的分类46313.2群落分布46913.2.1群落分布区46913.2.2替代群落47013.3大范围植被地理分布47013.3.1植被的水平地带分布47313.3.2植被的垂直带分布48013.4植被分区-48713.4.1植被分区的原则与依据48713.4.2植被分区单位和系统48813.5中国植被分区概述49713.5.1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域501.13.5.2中国西部草原荒漠区域50913.5.3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512第十四章植被制图51614.1植被制图的目的51614.2植被图的种类51714.2.1按性质和内容划分的植被图种类51714.2.2按图的比例尺划分的植被图种类527+.14.3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52914.4制图方法与步骤.52914.4.1现状植被图制图方法与步骤52914.4.2潜在植被图制图方法与步骤533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生态学研究方法.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生态学未来之展望.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2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3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4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1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1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2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5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6试题.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6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4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5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3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综合复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名词选编(含参考答案).doc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3)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ppsx
-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中国农业大学:孙振钧).ppsx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新疆植被及其利用.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Ecology(第12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Ecology(第13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Ecology(第11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应用生态学(应用生态概论).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群落生态学(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群落生态学(第十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Ecology(第14章 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群落生态学(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种群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1/2).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种群生态学(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种群生态学(第六章 生活史对策).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种群生态学(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种群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2/2).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种群生态学(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2).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种群生态学(生物入侵——新世纪的生态学挑战).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有机体与环境(第三章 物质环境).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种群生态学(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2/2).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有机体与环境(第1章 生物与环境、第二章 能量环境 1/2).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普通生态学 General Ecology - 绪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