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新疆植被及其利用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82
文件大小:126.82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新疆植被及其利用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新疆综合考察从书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主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目录前言第一篇新疆植被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植被调查简史49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地理位置2二、地质地貌三、气候1623四、土壤·29五、地表水和地下水33第三章新疆植被发展简史33古生代末至中生代的植被36二、第三纪植被40三、第四纪植被44第四章新疆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44一、科属组成的简要特点51二、植物区系成分60三、亚洲中部植物区系发生的几种观点65第五章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层片65一、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二、生活型组成6713三、层片第六章新疆植被的水平地带和山地垂直带的特征7575一、植被的水平地带特征80二、植被的垂直带性EP+SV第七章新疆的植被类型-92、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93二、植被类型的基本特征.93(一)荒漠......96(I)灌木荒漠102(II)小半乔木荒漠106(m)半灌木荒漠113(rv)小半灌木荒漠125(v)多汁木本盐柴类荒漠129(VI)高寒荒漠131(二)草原

(1)荒漠草原133(II)真草原138(III)草甸草原142(IV)寒生草原144(三)森林149(()山地针叶林.1511)山地常绿针叶林,152II)山地落叶针叶林166III)圆柏丛林.170(Ⅱ)落叶阔叶林,171rv)山地野果林171V)山地小叶林:174VI)河谷杨树林176vIr)杜加依林.178(四)灌丛-188(1)针叶灌丛189(1I)落叶阔叶灌丛..190()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190【I)山地落叶阔叶灌丛191II)山地河谷落叶阔叶灌丛.....193(V)杜加依灌丛.194(五)草甸199(I)高山草甸2001)高山真草甸·.200)高山芜原201II)高山芜原化草甸204(II)亚高山草甸.204rv)亚高山真草甸204V)亚高山草原化草甸·206(I)山地(中山)草甸.206.-VI)山地草甸.**206(IV)低地、河漫滩草甸.207.VII)低地、河漫淮真草甸207VIII)低地、河漫滩盐化草甸.*210...215IX)低地、河漫滩沼泽草甸…216(六)沼泽和水生植被(1)沼泽2161)淡沼泽….216217IⅡI)盐沼泽(I)水生植被·.217·218(七)高山植被·219(1)高山冻原.220(II)高山座垫植被

(III)高山石堆稀疏植被223225第八章植被区域.一、新疆植被分区的原则和方案225二、植被区的基本特点228+(一)新疆草原区·230A.西部草原亚区.231(1)阿勒泰草原省231B.东部草原亚区·.234(II)青河草原省234235(二)新疆荒漠区.238A.北疆荒漠亚区.239(I)准噶尔荒漠省244(IV)天山北坡山地森林-草原省.249B.东疆-南疆荒漠亚区.250(V)东准噶尔-东疆荒漠省.254(vI)天山南坡山地草原省.259(VII)塔里木荒漠省.263(VII)昆仑西部山地草原-荒漠省·263(IX)昆仑-阿尔金山山地荒漠省…265C.帕米尔-阿雅格库木湖高原高寒荒漠亚区:265(x)帕米尔高原高寒荒漠省266(XI)喀喇昆仑-阿雅格库木湖高原高寒荒漠省第二篇植被的经济利用...268第九章天然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268一、牧草植物.*273二、草场类型及其利用280三、问题和建议·.286第十章森林资源的经营..286一、森林资源和林业特点.292二、主要森林类型的经营300三、关于新疆森林经营的几点建议.313第十一章资源植物313一、食用植物313二、农药植物-315三、药用植物·315四、工艺植物322五、固沙植物325六、观赏植物325七、关于开发利用资源植物的意见·330参考文献附录ii

、中文、拉丁植物名称对照...336二、拉、汉古植物名称对照·351三、新疆植物名录·353

前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幅员辽阔,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在如此广阔的地区内,植被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各族劳动人民都有丰富的利用植被的经验。但是,解放前,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新疆的自然资源不仅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福于人民,而且是无情地被掠夺,各族人民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解放后,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的自然资源才成为可能。新疆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绿洲,解放后又大规模地进行农垦。在农垦中需要认识植被类型与土壤的关系,以便确定土壤的肥力;也要求熟知土壤指示植物,以便能随时确定垦后农田土壤变化的动向,如土壤盐渍化程度等。随着农田防护林营造、牧草大田轮作和沙漠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在树种、草种的选择和林地、饲料地的配置等方面都对植物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牧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牧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草场资源。新疆草场面积很大,在利用和改良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植被是草场的基础。在建立草场合理利用体系、作出生产配置、进行草场改良和裁培及选育优良牧草等工作中,都需要有关植被类型的性质、分布的规律、绿色物质的积累、牧草的生态一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科学根据。森林在新疆的面积目前虽然不大,但是它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林业基地。为了涵养水源、合理采伐林木、进行森林抚育更新、扩大林地面积和引种新的树种等,均要求对森林植被类型、树种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森林资源和林业特点、经营措施等有所认识。此外,新疆的资源植物也相当丰富,特别是蕴藏有许多于旱地区所特有的植物资源。为了发展副业生产、大力开发利用资源植物,也要求对新疆的植物区系、资源植物的生态一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各植被类型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由此可见,新疆的农、林、牧、副业生产,均要求对本区的植被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莲勃发展的大跃进形势,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新疆综合考察队在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正式组成,在1956一1959年期间,对新疆地区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当时,它主要的目的是对新疆地区的水、土、生物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综合的研究,向国家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的建议。为此目的,新疆综合考察队要求植物专业组在进行有计划的、广泛的考察中完成以下任务:1.研究新疆植物区系的性质;2.确定新疆植被的基本特征、区域性质、自然和经济特性及其生态地理分布规律;3.绘制比例尺1:1,000,000新疆植被图:4.提出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场、森林和资源植物的建议。由于考察队有农业专业组承担专门调查研究新疆农业方面的问题,并负贵提出专门的报告,因此,本书就暂不涉及这方1

面的问题。通过四年考察,植物组在新疆植物工作方面主要取得如下几项成果:1.编写了1956一1959年历年的阶段性和地区性的植被考察报告;2.调查了全疆草场资源,并按草场类型和行政区全面统计牧草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发展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并结合有关生产单位提供的资料,全面编写了新疆草场、森林和资源植物的生产报告,并分别附有比例尺1:150万的草场类型图、森林类型图和资源植物分布图;3.为了配合额尔济斯河和乌伦古河两河流域的水、土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吐鲁番盆地的开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风沙治理的任务,分别编制了比例尺1:20万的植被图并参加编写报告。并在全面分析研究野外调查材料和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疆比例尺1:100万草场资源图和植被图,以及1:150万的季节草场分布图;4.完成《新疆的植被及其利用》专著。以上各项成果都及时地先后提供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参考,在生产上和学术上已经或仍然在发挥它一定的作用。新疆植被的考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随着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以及有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对于新疆植被的发生和植物区系的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这个地区千旱而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植物生活型的原因、从而掌握它们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也获得一些初浅的知识。而新疆植被的分类、分区及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也为干旱地区农、林、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为新疆草场的合理利用、森林的合理经营以及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干阜地区植被地理的理论研究作了一个开端。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今后还应继续研究各个植被类型的发育节律、演替规律、植物生物量积累的过程等,为进一步揭发干旱地区植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继续为生产发展的需要作出贡献。植物组的野外工作,从1956年开始到1959年结束,共进行了四个年度。考察路线总长度超过两万公里(图1)。野外工作结束后,在新疆综合考察队和植物研究所的党委领导下,在1960—1965年期间进行了室内整理,撰写成本书的初稿,并编制成比例尺1:1,000,000的新疆植被草图。当时,根据中、苏科学院协定,苏联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也派了一位植物学工作者参加了野外工作。但是,由于苏修叛徒集团背信弃义,片面撕毁协定,撤回专家并拒不交出新疆植物鉴定名录,给总结工作造成了困难,拖延了时间。但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以及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73年重新审查、整理、修改、定稿,胜利地完成本书的撰写工作。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四年野外的调查资料。同时,利用了原林业部的19561958年阿尔泰山和天山的森林调查报告及其他林业资料,以及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的有关资料等。这些资料对于本书的编写工作予以很大的帮助,并且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实际内容。整个野外工作是在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新疆八一农学院和原北京农业大学共同协作下进行的。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野外的考察和室内的总结工作,都是在新疆各有关单位、广大的贫下中农和贫下中牧以及基层干部的热情帮助下完成的,所以本书应该理解为,而且实际上也是新疆广大贫下中农和贫下中牧、革命干部及科学工作者结合起来集体创作的

成果。参加撰写本书的人员有:李世英、胡式之、王义凤、廖国藩(植物研究所)、王荷生(地理研究所)、张新时(新疆八一农学院):最后,由李世英和胡式之全面修改、定稿。张佃民(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曾参加本书初稿的编写工作。书中所采用的植物标本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室和其他有关植物学单位鉴定。所有附图均系地理研究所清绘组和植物所生态室植被地理组清绘。书中部分章节,如有关植物区系部分承吴征镒和李安仁同志审正:植被历史部分承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室审阅并提供资料。新疆处于亚一非荒漠区的特殊位置,植被的性质和它形成的历史是极其复杂的。同时,各族广大贫下中农和贫下中牧在生产斗争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利用植被的经验。在这种背景下,要完成这个地区植被的学术和生产总结,根据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经验是远远不适应的,有待今后深人研究和进一步总结的。因此,本书只能对新疆的植被作一概略性的介绍,对于植被的经济利用方面的意见也比较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书中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愿地希望读者指正。“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今后,我们一定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正缺点,继续前进,为党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第一篇新疆植被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植被调查简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在我国历史上统称为西域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地区的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很早就发生交流,这种交流也包括了植被资源的利用。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开辟绿洲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天然植被从事牧业和林业生产,并很早就将许多野生植物用于医药和工艺上。这些经验中有一些已经总结在历代的史籍中,其最早见于史籍的是从西汉张骞开始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塞从西域带葡萄和首到内地;从书中对各地畜牧业的描述,可以推知当时利用天然草场的规模。有的文献指出对天然草场的利用方式,如“随畜逐水草”(《汉书》);有的还指明牧草嗜口性的优劣,如“吐鲁番有草名羊刺(即骆驼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北史西域传》)。“息鸡草”(《汉术》)、“箕草”(《汉书五行志》),都是草的古称。“箕草似获而细,织之为服”,可知新疆古代人民早就知道利用野生植物纤维了。关于野生植物的分布,在这些古籍中也有所记载。如《汉书》称部善(即今日若羌的东南地区)“多莨、怪柳、胡桐、白草”就是描述昆仑山北坡山麓平原植被的状况。北魏时代的《水经注》对库车、阿克苏天山南麓一带也作过“多苇、怪柳、胡桐、白草乌孙山多松橘”的记述。其中苇就是盐碱地上的短小而纤细的芦苇;松、橘是云杉和落叶松;白草有人认为也是草;怪柳、胡桐的名字仍沿用至今。我国自汉代以后,内地和新疆的交往更加频繁,包括植被在内的有关新疆自然地理的记载也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至清代为止,关于这方面的著作不下百种。其中值得提出的,如西晋的《西域记》、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唐代玄的《大唐西域记》等,其他如元代的《西使记》、《西国图经》,明代的《西域行程记》、《哈密行纪》等。在这些著作中,有不少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纪实,其中关于野生植物、草场或森林的记述也每每可见。这里,应该特别提到法显和玄奘的-些有关著作。法显(公元334--420)从现今的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若羌,又西北行到天山南麓的爲耆。从爲耆到昆仑山北麓的和田,经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中多大风,又无水草。然后越葱岭(即帕米尔)到达印度。他根据实地的观察,在《佛国记》中写道,“自葱岭以前,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与汉地同耳”。看来,他是比较了各地植物的异同后,似乎认识到帕米尔南北的自然条件,存在显著的差别。玄类(公元600一664)在新疆的旅行路线大致同法显相似,也是先后经天山南麓、昆仑山北麓和帕米尔高原,然后去印度。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有不少关于新疆的栽培植1)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新疆植被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展望”(1973年昆明植物生态和地植物学工作座谈会资料)

被和景观植被的记述。例如,记為耆为四面环山的盆地,气候温和,众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冬麦等作物和沙枣、葡萄、梨、杏诸果木;库车并有梗稻、石榴、桃。对于疏勒到叶城一路的绿洲,也作了“稼殷盛,林树郁茂,华果繁茂”的描述。描写帕米尔为“葱岭东冈四山之中,地方百余顷,正中垫下,冬夏积雪,风寒飘劲,畴城泻卤,稼不滋,既无林木,唯有细草,时虽署热,而多风雪”等语,较详实地描绘了高寒的自然景观。书中对于和田一带沙漠边缘地区记录为“周四于余里,沙喷大半,壤土狭隘.,飘风飞埃”;而“城东三百余里大荒泽中数十顷地,绝无奠草”,更是今日策勒附近扇缘地区盐土荒地的记实。这些著述对我国有关新疆的自然地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到清王朝初业,关于新疆的著述就更多了。如《西域见闻录》记载新疆产沙枣、胡桐、雪莲、沙竹、草等。《西域释地》详细地论述了天山南北的草原及其利用的特点,成为研究新疆草场的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十九世纪初的《大清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载新疆的植被景观已相当丰富,如提到天山高山带有雪莲,塔尔奇依林山有野果林,书后并附有新疆全图和各地区概图。1908年出版的《新疆全省奥地图》是由不同比例尺的58幅分幅图组成。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图上能够标出山地、沙漠、湖泊、河流等自然物的位置和分界线是很不容易的。可贵的是,图上还标出了比较准确的植被,如草地、草湖、树林、山松、杂树林、针叶林、阔叶林等的位置;同时,图上标出的许多地名,诸如榆树沟、梧桐窝(指胡杨林)、柏杨河、台、松树塘等反映了这些地方当时或现今植被的面貌,从而可以帮助了解植被的变迁,在作图时也有参考价值。本世纪初出版的《新疆图志》(1911),可以说是当时关于新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一部汇编的书。书中对于树种的分布、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各地草场的特点、利用天然草场的经验等都有较切实的记述。特别是许多植被调查路线的记载非常详实。以后,朱士清(1915)曾报道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植被景观。林竞(1918,1922)也考察过新疆的植物资源。也应该提到谢彬,他于1916一1917年间走遍天山南北、阿尔泰山和昆仑山,并从且末、若关间往北纵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后写成《新疆游记》(1929)。书中有详尽而准确的路线记载,勾绘出当地植被的轮廓。在这个时期,类似的著作是很多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根据现代植物学要求直接从事新疆植物学研究活动,是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当时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开展这种科学活动得不到支持,而且阻力重重;因此,力量单薄,工作不可能很深入系统。在这些工作中,首先应该提出的是刘慎谓于1930年在新疆进行的植物考察。他在当地劳动群众的帮助下,先在博格多山南、北坡进行植被的对比研究,以后沿着天山南麓行抵昆仑山北麓,并由叶城攀越昆仑山到达喀喇昆仑山,然后循昆仑山南麓东南行三月,由于田河返。第二次再从叶城翻登昆仑山,经阿克赛钦,出喀喇昆仑山口到达克什米尔取道印度回国。通过考察,他写成《中国西部和北部植物地理概论》一文,发表于1934年。文中对天山植被垂直带的划分、山地植被演替方向、新疆植物区系性质和荒漠植被的形成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看法。此外,土壤工作者马溶之于1943-1944年考察了天山南北麓、东疆诸县、伊犁和塔城地区;黄瑞采于1943年除阿尔泰和塔城二区外,也到过南北疆各地。他们在从事本门学科的调查的同时,也采集植物标本,观察植被分布情况。·5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