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抗菌药物)第四十一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19
文件大小:22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抗菌药物)第四十一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41章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抗生素

第41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抗生素

第1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按抗菌作用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以链霉素为代表,在1944年发现,目前除链霉素主要作为一线抗结核药,新霉素口服用于肠道消毒外,其它均已少用。第二代以1963年发现的庆大霉素、1967年发现的妥布霉素为代表,抗菌作用有所扩大,增强。第三代均为氨基环醇上氮位取代衍生物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 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按抗菌作用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以链霉素为代表,在1944年发现,目前除链霉素主 要作为一线抗结核药,新霉素口服用于肠道消毒外, 其它均已少用。 第二代以1963年发现的庆大霉素、1967年发现的妥布霉素 为代表,抗菌作用有所扩大,增强。 第三代均为氨基环醇上氮位取代衍生物。 第1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来源来自链霉菌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来自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米星人工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 来自链霉菌 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 ◼ 来自小单孢菌 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米星 ◼ 人工半合成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来 源

共同特点抗菌谱广,作用机制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极性强,口服难吸收不良反应主要为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交叉耐药性

共同特点 ◼ 抗菌谱广,作用机制均为抑制细菌蛋白 质合成 ◼ 极性强,口服难吸收 ◼ 不良反应主要为耳毒性、肾毒性、神经 肌肉阻断 ◼ 交叉耐药性

一、抗菌作用和机制抗菌作用需氧G()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铜绿假单孢菌等氧依赖性抗生素跨膜转运系统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沙门氏杆菌、分支杆菌等MRSA和MRSE耐药菌:链球菌、肠球菌、厌氧菌静止期快速杀菌药与内酰胺合用:协同作用

一、抗菌作用和机制 抗菌作用 ◼ 需氧G(-)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 属、变形杆菌属、铜绿假单孢菌等 氧依赖性抗生素跨膜转运系统 ◼ 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沙门氏杆菌、分支杆菌等 ◼ MRSA和MRSE ◼ 耐药菌:链球菌、肠球菌、厌氧菌 ◼ 快速杀菌药 静止期 与 内酰胺合用:协同作用

抗菌机制1.氨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a.抑制核糖体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b.选择性地与核糖体30S亚基上的靶蛋白结合,造成A位歪曲,使mRNA密码错译c.阻止肽链释放因子进入A位,使已合成的肽链不能释放d.阻止70S解离,造成细菌体内核糖体耗竭,循环受阻破坏细菌细胞膜,增加其通透性2.吸附于细菌体表面一→胞膜缺损一→胞膜通透性增加

抗菌机制 1. 氨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 a. 抑制核糖体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b. 选择性地与核糖体30S亚基上的靶蛋白结合,造成A位 歪曲,使mRNA密码错译 c. 阻止肽链释放因子进入A位,使已合成的肽链不能释放 d.阻止70S解离,造成细菌体内核糖体耗竭,循环受阻破 坏细菌细胞膜,增加其通透性 2. 吸附于细菌体表面→胞膜缺损→胞膜通透性增加

Inbibitianof3oSribosome-RNAcomplexformationAminoglycosideantibioticShutdownofIrreversibly30Sprotein十TAGLY30SAGLYboundsynthesis30sribosomeDepletionof3oSribosomepoolMisreading of.code onmRNARibosomesIRNADefectiveproteinaaaaAminoglycosidecausesmisreadingofmRNAcodeand incorporationofincorrectaminoacid(s)to producedefective proteinAGLYmRNA

二、体内过程水溶性好,性质稳定1.吸收有机碱极性及解离度大,肌注2.分布细胞外液,在肾皮质和内耳内外淋巴液高浓度积聚,不透过血脑屏障不代谢,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3.代谢与排泄

二、体内过程 水溶性好,性质稳定 1.吸收 有机碱 极性及解离度大,肌注 2.分布 细胞外液,在肾皮质和内耳内外淋巴液高 浓度积聚,不透过血脑屏障 3.代谢与排泄 不代谢,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

三、 耐药机制1.产生钝化酶:磷酸化酶、腺苷化酶、乙酰化酶2.膜通透性改变30S亚基3.靶位的修饰改变厌氧菌4.细菌细胞内转运功能异常氨基糖苷类之间有交叉耐药或部分交叉耐药

三、耐药机制 1.产生钝化酶: 磷酸化酶、腺苷化酶、乙酰化酶 2.膜通透性改变 3.靶位的修饰改变 30S亚基 4.细菌细胞内转运功能异常 厌氧菌 氨基糖苷类之间有交叉耐药或部分交叉耐药

四、临床应用1.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全身感染2.严重感染:败血症肺炎等+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3. 局部用药4.结核:链霉素、卡那霉素

四、临床应用 1. 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全身感染 2. 严重感染:败血症 肺炎等+广谱半合成青 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 氟喹诺酮 3. 局部用药 4. 结核:链霉素、卡那霉素

共1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