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Advanced English 2

《高级英语2》课程教学大纲(SyllabusofAdvancedEnglish2)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20023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60(24/3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1.6/2.4)学分:4;开课学期:第6学期1.课程性质《高级英语2》是英语(师范)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核心必修课程。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题材和体裁的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名家作品,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未来教师职业的期待和热爱。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实现以下目标:(1)通过各种体裁篇章的学习,能够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写作风格,掌握并学会使用教材中经典篇章中的相关的词句,掌握各种修辞和文体知识,全面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品味和鉴赏语篇:(2)通过不同题材篇章的学习,能够提高人文素养,学会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及不同文化,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3)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有效利用语言开展高阶思维活动,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恰当地进行沟通、合作及交际互动。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支撑强度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权重值)M2.2具有正确的教师观正确理解教师课程目标2教育情怀(0. 12)工作的意义与专业性。3.1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学科学科素养课程目标1H知识与技能,具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高级英语 2》课程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Advanced English 2)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120023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60(24/36);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1.6 /2.4)学分:4;开课学期:第 6 学期。 1.课程性质 《高级英语 2》是英语(师范)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核心必修课程。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 题材和体裁的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 名家作品,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 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对未来教师职业的期待和热爱。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各种体裁篇章的学习,能够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写作风格,掌握 并学会使用教材中经典篇章中的相关的词句,掌握各种修辞和文体知识,全面提升英语综合 运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品味和鉴赏语篇; (2)通过不同题材篇章的学习,能够提高人文素养,学会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及不 同文化,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 (3)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有效利用语言开 展高阶思维活动,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恰当地进行沟通、合作及交际互动。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 业 要 求 指 标 点 课程目标 支 撑 强 度 (权重值) 教育情怀 2.2 具有正确的教师观 正确理解教师 工作的意义与专业性。 课程目标2 M (0.12) 学科素养 3.1 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学科 知识与技能,具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1 H

0.62=(0.56+0.06)7.1了解批判性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批判性M学会反思思维方法,学会判断、自主分析、创新解决课程目标30. 20=问题。(0.14+0.06)8.1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中,能够积极主M沟通合作动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和交流学习、实践经课程目标4(0. 06)验。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章次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内容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Unit 11486the USSRUnit 2148But What's a Dictionary For?66Unit 31610No Signposts in the Sea61610Unit 4Ships in the Desert5.课程教学自的与要求通过复杂篇章学习,学生能够扩展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不同体裁及题材的文章,能够掌握不同文体的篇章特点,了解修辞与文体知识;扩充世界知识和社会知识,丰富人文底蕴。除丰富知识储备外,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及篇章组织能力;提高篇章鉴赏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提高人文素养及理解社会、理解世界的能力基础上,学生能够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和胸怀育人的素养。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高级英语1》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综合语言能力及思辨类课程,本课程是基础阶段语言类课程的延伸。《高级英语1》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高年级阶段写作、翻译、文化、文学等课程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是这些课程的基础
0.62=(0.56+0.06) 学会反思 7.1 了解批判性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批判性 思维方法,学会判断、自主分析、创新解决 问题。 课程目标3 M 0.20= (0.14+0.06) 沟通合作 8.1 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中,能够积极主 动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和交流学习、实践经 验。 课程目标4 M (0.06) 4. 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英语(师范)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5.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复杂篇章学习,学生能够扩展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不同体 裁及题材的文章,能够掌握不同文体的篇章特点,了解修辞与文体知识;扩充世界知识 和社会知识,丰富人文底蕴。除丰富知识储备外,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 力及篇章组织能力;提高篇章鉴赏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在提高人文素养及理解社会、理解世界的能力基础上,学生能够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对 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和胸怀育人的素养。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高级英语 1》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综合语言能力及思辨类课程,本课程 是基础阶段语言类课程的延伸。《高级英语 1》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高年级阶 段写作、翻译、文化、文学等课程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是这些课程的基础。 章次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Unit 1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14 8 6 Unit 2 But What’s a Dictionary For? 14 8 6 Unit 3 No Signposts in the Sea 16 10 6 Unit 4 Ships in the Desert 16 10 6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修订本)第一册重排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第1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梅仁毅,王立礼::高级英语教师用书(第1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ChinaDaily及其他与课文相关课外学习材料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成绩具体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构成:(1)小组合作探究:占20%:(课程目标4)(2)平时书面作业:占20%(课程目标3)(3)平时测试:占20%:(课程目标1)(4)专题讨论与分析报告:占40%:(课程目标2)10.成绩评定方法笔试相关试题:70%,平时成绩:30%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占分比例%占分比例%课程目标8020课程目标1分目标达成度=040课程目标20.7×分目标试题平均成绩+0.3×分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 张汉熙 王立礼.高级英语(修订本)第一册重排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10. (2)张汉熙 王立礼.高级英语(第 1 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梅仁毅,王立礼. 高级英语教师用书(第 1 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China Daily 及其他与课文相关课外学习材料. 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成绩具体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 30% +期末考 试成绩 70%。 平时成绩构成: (1)小组合作探究:占 20%;(课程目标 4) (2)平时书面作业;占 20% (课程目标 3) (3)平时测试:占 20%;(课程目标 1) (4)专题讨论与分析报告:占 40%;(课程目标 2) 10.成绩评定方法 笔试相关试题:70%,平时成绩:30% 评定方式 课程目标 期末考试 占分比例% 平时成绩 占分比例%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 1 80 20 分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2 0 40 0.7×分目标试题平均成绩+0.3×分

20课程目标320目标成绩/分目标总成绩020课程目标411.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课程目标70-7990-10080-8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基本能够辨基本能够辨能够较好地不能识别语篇能够很好地辨辨识和分析识和分析不识和分析一的类型和结识和分析不同不同篇章体同篇章体裁般难度篇章构,不能很好篇章体裁的文裁的文体特的文体特体裁的文体地理解、分析体特征;能够课程目标1:通征;能够较为征;基本能特征;基本能不同语篇传递正确理解、分过各种体裁篇章正确地理解、够识别语篇够识别语篇的信息、意义的学习,能够掌析不同语篇传分析不同语的意图、语意图,基本能和情感态度;握不同文体的语递的信息、意篇传递的信篇中的内容够识别语篇不能识别语篇言表达特点和写义和情感态息、意义和情要点和相应中的内容要中所使用的修作风格,掌握并度;能够正确感态度;能够支撑论据,点和相应的辞方法并理解学会使用教材中识别语篇中使较为正确地基本能够辨支撑论据,基其意义;不能经典篇章中的相用的修辞方法识别语篇中析语篇中的本能够识别正确理解词、关的词句,掌握并理解其意使用的修辞主要事实和语篇中的主句所表达的意各种修辞和文体义;能识别语方法并理解观点间的主要事实和观思及含义;不知识,全面提升法结构在组织其意义,个别点间的主要要逻辑关能使用恰当的英语综合运用能语篇中的作复杂之处出系;能较为逻辑关系:能力,学会从不同语言表达个人用;能够正确角度品味和鉴赏现错误;能够正确地识别识别熟悉的思想或观点。理解词、句所语篇。较好能识别常用修辞方修辞方法并表达的意思及语法结构在法并理解其理解其意义;含义;能够选组织语篇中意义;多数基本能够正择恰当的语言的作用;能够确理解词、句情况下能够表达个人思想较正确地理正确理解所表达的意
课程目标 3 20 20 目标成绩/分目标总成绩 课程目标 4 0 20 11.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 0-100 8 0-89 7 0-79 6 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 1:通 过各种体裁篇章 的学习,能够掌 握不同文体的语 言表达特点和写 作风格,掌握并 学会使用教材中 经典篇章中的相 关的词句,掌握 各种修辞和文体 知识,全面提升 英语综合运用能 力,学会从不同 角度品味和鉴赏 语篇。 能够很好地辨 识和分析不同 篇章体裁的文 体特征;能够 正确理解、分 析不同语篇传 递的信息、意 义和情感态 度;能够正确 识别语篇中使 用的修辞方法 并理解其意 义;能识别语 法结构在组织 语篇中的作 用;能够正确 理解词、句所 表达的意思及 含义;能够选 择恰当的语言 表达个人思想 能够较好地 辨识和分析 不同篇章体 裁的文体特 征;能够较为 正确地理解、 分析不同语 篇传递的信 息、意义和情 感态度;能够 较为正确地 识别语篇中 使用的修辞 方法并理解 其意义,个别 复杂之处出 现错误;能够 较好能识别 语法结构在 组织语篇中 的作用;能够 较正确地理 基本能够辨 识和分析不 同篇章体裁 的文体特 征;基本能 够识别语篇 的意图、语 篇中的内容 要点和相应 支撑论据, 基本能够辨 析语篇中的 主要事实和 观点间的主 要逻辑关 系;能较为 正确地识别 常用修辞方 法并理解其 意义;多数 情况下能够 正确理解 基本能够辨 识和分析一 般难度篇章 体裁的文体 特征;基本能 够识别语篇 意图,基本能 够识别语篇 中的内容要 点和相应的 支撑论据,基 本能够识别 语篇中的主 要事实和观 点间的主要 逻辑关系;能 识别熟悉的 修辞方法并 理解其意义; 基本能够正 确理解词、句 所表达的意 不能识别语篇 的类型和结 构,不能很好 地理解、分析 不同语篇传递 的信息、意义 和情感态度; 不能识别语篇 中所使用的修 辞方法并理解 其意义;不能 正确理解词、 句所表达的意 思及含义;不 能使用恰当的 语言表达个人 思想或观点

或观点。解词、句所表词、句所表思及含义;基达的意思及达的意思及本能够使用含义;能够选含义;基本语言表达个择恰当的语能够选择恰人思想或观言表达个人当的语言表点,但表达错思想或观点,达个人思想误较多。偶尔在复杂或观点,对之处表达不复杂观点表清楚。达不清楚。能够较好分基本能够分不能有效分析能够很好地分基本能够分析鉴别文化析鉴别一般鉴别文化现象析鉴别文化现析鉴别文化课程目标2:通现象所反映难度篇章中所反映的文化象所反映的文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过不同题材篇内涵、人文素的文化现象化内涵、人文的文化内人文素养。在章的学习,能够所反映的文养。在阐释表素养;在阐释涵、人文素阐释表达观达观点中不能化内涵、人文」提高人文素养,表达观点中很养。在阐释点中较好体素养。在阐释体现对教师工好体现对教师学会理解、尊表达观点中现对教师工作意义的认同表达观点中工作意义的强重、包容他人及能够体现对作意义的较基本体现对及对学生人格烈认同及对学教师工作意不同文化,认同强烈的认同的尊重。教师工作意生人格的尊义的认同及及对学生人教师工作的意义的认同及重。对学生人格格的尊重。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的尊重。能够很好地根能够较好地基本能够根基本能够根不能理解教材课程目标3:能据语篇中的事根据语篇中据语篇中的据一般难度经典篇章的重够理解、分析和实进行逻辑推的事实进行事实进行逻语篇中的事点词句,不能评价语篇所承载理,辨别、推逻辑推理,较辑推理,基实进行逻辑透过语言表层的观点、态度、测语篇中的隐好地辨别、推本能够辨推理,基本能意义理解深层情感和意图,有含观点,阐释测语篇中的别、推测语够辨别、推测含义。和正确评价篇隐含观点,较篇中的隐含一般难度语效利用语言开展章反映的情好地阐释和观点,基本篇中的隐含高阶思维活动
或观点。 解词、句所表 达的意思及 含义;能够选 择恰当的语 言表达个人 思想或观点, 偶尔在复杂 之处表达不 清楚。 词、句所表 达的意思及 含义;基本 能够选择恰 当的语言表 达个人思想 或观点,对 复杂观点表 达不清楚。 思及含义;基 本能够使用 语言表达个 人思想或观 点,但表达错 误较多。 课程目标 2:通 过不同题材篇 章的学习,能够 提高人文素养, 学会理解、尊 重、包容他人及 不同文化,认同 教师工作的意 义。 能够很好地分 析鉴别文化现 象所反映的文 化内涵、人文 素养;在阐释 表达观点中很 好体现对教师 工作意义的强 烈认同及对学 生人格的尊 重。 能够较好分 析鉴别文化 现象所反映 的文化内涵、 人文素养。在 阐释表达观 点中较好体 现对教师工 作意义的较 强烈的认同 及对学生人 格的尊重。 基本能够分 析鉴别文化 现象所反映 的文化内 涵、人文素 养。在阐释 表达观点中 能够体现对 教师工作意 义的认同及 对学生人格 的尊重。 基本能够分 析鉴别一般 难度篇章中 的文化现象 所反映的文 化内涵、人文 素养。在阐释 表达观点中 基本体现对 教师工作意 义的认同及 对学生人格 的尊重。 不能有效分析 鉴别文化现象 所反映的文化 内涵、人文素 养。在阐释表 达观点中不能 体现对教师工 作意义的认同 及对学生人格 的尊重。 课程目标 3:能 够理解、分析和 评价语篇所承载 的观点、态度、 情感和意图,有 效利用语言开展 高阶思维活动, 能够很好地根 据语篇中的事 实进行逻辑推 理,辨别、推 测语篇中的隐 含观点,阐释 和正确评价篇 章反映的情 能够较好地 根据语篇中 的事实进行 逻辑推理,较 好地辨别、推 测语篇中的 隐含观点,较 好地阐释和 基本能够根 据语篇中的 事实进行逻 辑推理,基 本能够辨 别、推测语 篇中的隐含 观点,基本 基本能够根 据一般难度 语篇中的事 实进行逻辑 推理,基本能 够辨别、推测 一般难度语 篇中的隐含 不能理解教材 经典篇章的重 点词句,不能 透过语言表层 意义理解深层 含义

感、态度和价正确评价篇能够阐释和观点,基本能具有批判性思维值观。章反映的情正确评价篇够阐释和正能力。感、态度和价章反映的情确评价一般值观。感、态度和难度篇章反价值观。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较为有能够共同商课程目标4:能不能共同商讨能够有效地共基本能够共效地共同商讨学习任学习任务,制够运用所学知同商讨学习同商讨学习任讨学习任务,务,制定合定合作计划;任务,制定合识、技能恰当地务,制定合作制定合作计作计划;能不能呈现合作计划;能够很作计划:基本进行沟通、合作划;能够较好够较完整地成果。好呈现合作成能够呈现合及交际互动。呈现合作成呈现合作成作成果。果。果。果。1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篇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各单元实践教学将包括以下环节:1)针对课文理解的综合语言技能训练,形式包括翻译训练、读、写训练、口头汇报、词汇训练等:2)针对复杂篇章理解的思维能力训练,形式包括英语辩论、书面报告、问题探究等;3)针对课文理解的文化知识及素养训练,形式包括课堂发表、小组探究、汇报等。二、教学内容纲要Unit1SpeechonHitler'sInvasionoftheUSSR(1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obtain some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 concerning World WarII;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a speech;
具有批判性思维 能力。 感、态度和价 值观。 正确评价篇 章反映的情 感、态度和价 值观。 能够阐释和 正确评价篇 章反映的情 感、态度和 价值观。 观点,基本能 够阐释和正 确评价一般 难度篇章反 映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 4:能 够运用所学知 识、技能恰当地 进行沟通、合作 及交际互动。 能够有效地共 同商讨学习任 务,制定合作 计划;能够很 好呈现合作成 果。 能够较为有 效地共同商 讨学习任务, 制定合作计 划;能够较好 呈现合作成 果。 能够共同商 讨学习任 务,制定合 作计划;能 够较完整地 呈现合作成 果。 基本能够共 同商讨学习 任务,制定合 作计划;基本 能够呈现合 作成果。 不能共同商讨 学习任务,制 定合作计划; 不能呈现合作 成果。 1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篇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实现该 目标,各单元实践教学将包括以下环节: 1)针对课文理解的综合语言技能训练,形式包括翻译训练、读、写训练、口头 汇报、词汇训练等; 2)针对复杂篇章理解的思维能力训练,形式包括英语辩论、书面报告、问题探 究等; 3)针对课文理解的文化知识及素养训练,形式包括课堂发表、小组探究、汇报 等。 二、教学内容纲要 Unit 1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1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obtain some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 concerning World War II;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a speech;

--- Variation in sentence length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 Various sentence types (simple, complex sentences)--- Choice ofwords (rhythmic effect)--- Rhetorical devices (repetition, rhetorical question, parallelism...)?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extual,syntactical;lexical2.教学重点与难点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TextDetailed Information3.主要内容I. 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1. Winston Churchill2. Munich Pact3. Non-aggression Pact4.German invasion of Poland5. the Battle of Britain6. the Nazi Party7. the Third ReichII.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1.Typeofliterature:publicspeech2.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public speech--grammatical features-- lexical features-- phonological features-- semantic featuresIII.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1. Understanding the text--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Unity and coherence of the text--The explan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 Variation in sentence length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 - Various sentence types (simple, complex sentences) - Choice of words (rhythmic effect) - Rhetorical devices (repetition, rhetorical question, parallelism.)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extual; syntactical; lexical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ext Detailed Information. 3. 主要内容 I. 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1. Winston Churchill 2. Munich Pact 3. Non-aggression Pact 4. German invasion of Poland 5. the Battle of Britain 6. the Nazi Party 7. the Third Reich II.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1. Type of literature: public speech 2.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public speech - grammatical features - lexical features - phonological features - semantic features III.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 1. Understanding the text -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 Unity and coherence of the text - The explan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2.Effective writing skills-- using a lot of repetitions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to achieve emphasis--using periodic sentences,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inverted sentences to make hisspeech vivid and forceful3. Word study4. Rhetorical devicesIV.Exercises and revisionV.QuizUnit2But What'saDictionaryFor?2(1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4、)1.教学目的.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obtain some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 concerninglinguistic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an argumentation;8o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extual, syntactical andlexical;.To enable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todevelopan argumentativeessay effectively2.教学重点与难点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TextDetailed Information3.主要内容I.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1.Abraham Lincoln2. Civil Rights Movement3. Leonard Bloomfield4. Descriptive linguisticsII.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1.Typeof literature:argumentation2.The purpose of argumentation-- to persuade, that is, to defend what is true and to attack what is false by the use ofreasoning
2. Effective writing skills - using a lot of repetitions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to achieve emphasis - using periodic sentences,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inverted sentences to make his speech vivid and forceful 3. Word study 4. Rhetorical devices IV. Exercises and revision V. Quiz Unit 2 But What’s a Dictionary For? (1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3、4、) 1. 教学目的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obtain some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 concerning linguistics ;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an argumentation;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extual, syntactical and lexical;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o develop an argumentative essay effectively. 2.教学重点与难点 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ext Detailed Information. 3.主要内容 I. 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1. Abraham Lincoln 2. Civil Rights Movement 3. Leonard Bloomfield 4.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II.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1. Type of literature: argumentation 2. The purpose of argumentation: - to persuade, that is, to defend what is true and to attack what is false by the use of reasoning

3. Ways of developing an argumentation:-- by deduction-- by induction4. The thesisIII,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1.Understanding the text-- Text structure analysis--Unityand coherenceofthetext-- The explan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2.Effective writing skills-- the use of deduction and induction3.Word study4.Rhetorical devices (metonymy,synecdoche, sarcasm, alliteration)IV. Exercises and RevisionV.Quiz(1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4)Unit3 No Signposts in the Sea1.教学目的·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heme ofthe story: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stream-of-consciousness, symbolism, analogy andpoetic images work in the text;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Tomotivatethestudentstothink about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meaningof lifeand the valueof living.2.教学重点与难点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Text Detailed Information3.主要内容I. 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1.Victoria Mary Sackville-West2.Hawthornden Prize
3. Ways of developing an argumentation: - by deduction - by induction 4. The thesis III.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 1. Understanding the text -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 Unity and coherence of the text - The explan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2. Effective writing skills - the use of deduction and induction 3. Word study 4. Rhetorical devices (metonymy, synecdoche, sarcasm, alliteration) IV. Exercises and Revision V. Quiz Unit 3 No Signposts in the Sea (1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3、4) 1. 教学目的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heme of the story;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stream-of-consciousness, symbolism, analogy and poetic images work in the text; ⚫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 To motivat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value of living. 2.教学重点与难点 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ext Detailed Information. 3.主要内容 I. Addit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1. Victoria Mary Sackville-West 2. Hawthornden Prize

3.StreamofconsciousnessII.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1.The study of the titleWhat is the general function of a “signposts"? What is the special feature of a sea? Whatcan you predict about the implication of the title of the text?2. Type of literature: narrative prose3.The purpose ofa narrative prose4.Characteristics of a narrative proseIII.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1. Understanding the text--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Unity and coherence of the text-- The explan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2.Effective Writing Skills--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in the form of a journal-- the use of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interior monologue-- lyrical and poetic descriptions of natural beauty3. Word study4.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ferred epithet, personification, simile, analogy)IV. Exercises and revisionV.QuizUnit4ShipsintheDesert(1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1.教学目的.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obtain some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 concern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5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an exposition,.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extual, syntactical andlexical,.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to develop an expository essay effectively
3.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I.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1. The study of the title What is the general function of a “signposts”? What is the special feature of a sea? What can you predict about the implication of the title of the text? 2. Type of literature: narrative prose 3. The purpose of a narrative prose 4. Characteristics of a narrative prose III.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 1. Understanding the text -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 Unity and coherence of the text - The explan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2. Effective Writing Skills -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in the form of a journal - the use of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interior monologue - lyrical and poetic descriptions of natural beauty 3. Word study 4.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ferred epithet, personification, simile, analogy ) IV. Exercises and revision V. Quiz Unit 4 Ships in the Desert (1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1. 教学目的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obtain some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an exposition;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extual, syntactical and lexical; ⚫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o develop an expository essay effectively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综合教程)第8单元 Career 2.0.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综合教程)第7单元 More than trends.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综合教程)第5单元 A Taste of Culture.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综合教程)第4单元 The art of living.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综合教程)第3单元 A journey of discovery.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综合教程)第1单元 College life -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听力部分)Unit 8 Career 2.0.doc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听力部分)Unit 7 More than trends.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听力部分)Unit 5A Taste of Culture.doc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听力部分)Unit 4The art of living.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听力部分)Unit 3 A journey of discovery.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案(听力部分)Unit 1 College life -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doc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新一代大学英语,提高篇1).doc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Unit 3 A journey of discovery.pdf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提高篇)第8单元 Career 2.0.ppt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提高篇)第7单元 More than trends.ppt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提高篇)第6单元 Future or fiction.ppt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提高篇)第5单元 A taste of culture.ppt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提高篇)第4单元 The art of living.ppt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提高篇)第3单元 A journey of discovery.pptx
- 沈阳师范大学:《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Unit 1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USSR.pptx
- 沈阳师范大学:《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Unit 2 But What’s a Dictionary for?.ppt
- 沈阳师范大学:《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Unit 3 No Signposts in the Sea.pptx
- 沈阳师范大学:《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Unit 4 Shipsin the Desert.ppt
- 沈阳师范大学:《高级英语》课程授课教案 2(共四章讲义,主讲教师:吴琼).docx
-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College English 1(2024).docx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1 介绍四六级写作.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2 基础知识.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3 应用文.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2-1 利弊作文.pptx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2-2 图表作文.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2-3 问题解决.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2-4 现象分析.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3-1 图画作文.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3-2 引言评价.pptx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3-3 功能段落.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4-1 读后感.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4-2 英文摘要讲解.ppt
-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4-3 六级写作词汇句型升级.ppt
- 汉英句子翻译100句练习及参考译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