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歌德 一、歌德生平及其创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8.28-1832.3.22)是德国 最伟大的诗人 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 置,也为整 洲文学 发展做出了巨 天才的诗人” 恩格斯语,“世界的一面 镜子 海涅语。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 歌德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法学 博士学位。1775一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1791年任 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终年83岁 (一)1772年1775年是歌德文学创作第一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与桎梏,是“狂飙突进” 时期文学的代表。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或怪《铁手骑十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德国望 取材于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历史。 葛兹是个没落 过农民 义军的领袖, ,最后还是背叛了农民。歌德把这个 人物改 成5 封建诸侯斗争,争取自由的战士。剧中的葛兹在政治上拥护皇帝,要求统一德国。但封建诸 侯挑拨他和皇帝的关系,后来他当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却又不同意农民进行暴力革命,因而 跟农民发生了矛盾,后来被捕,死于牢狱中。葛兹临死前呼喊着“天国里的空气呀一 一自由! 自由啊!”这说明,歌德把葛兹作为一个时代的叛逆者加以歌颂,他把狂飙突进运动所要求的 反封建 统 德国 争取自由 的精神赋予 《葛 ,伯利欣根》不仅在思 想内容 反映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倾向,同时也在戏剧手法上做出了突破,彻底抛弃了传统的 一律,尤其是地点及情节的变化更是频繁,这是歌德受莎士比亚乡向的例证。 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1773一1774)反抗与叛逆精神十分强烈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二)1775年重1794年,是歌德第二个创作时期,是歌德从在飘突进运动转 入“古典”主义的财期,史称“魏玛十年”。 1775年秋歌德来到魏玛公国开始为官生涯。起初,他积极从事各项工作,但他的努力并 未改变魏玛公国的封建本质 相反,他不得不与来自宫廷的各种势力周旋妥协。 诗人歌德和 身为枢密顾问的歌德之间产生了斗争,诗人厌恶周围的鄙陋,但作为枢密顾问, 他又必须主 适应,“伟大” 与“渺小”在歌德身上同时存在,他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痛苦。1786年他不辞 而别,去了意大利。意大利所独有的古代艺术,风光明媚的自然景色使歌德获得了新生。他 研究意大利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迹,研究自然科学,并在这里接受了当时著名的美 学家温克尔曼的美学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淳朴、静穆、和谐之美,是真正的艺术理想。 这样,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开始让位于淳朴、 现实的“古典主义 人道主义理想了 主要创作有抒情诗和叙事谣曲:《猎人的晚歌》、《流浪的夜歌》、《迷娘》、《魔王》、《渔夫》 等;剧本《哀格蒙特》(1775一1787)、《在陶里斯的伊菲格涅亚》1775一1789(或译《伊菲格 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
1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 一、歌德生平及其创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8.28-1832.3.22)是德国 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 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天才的诗人”——恩格斯语,“世界的一面 镜子”——海涅语。18 世纪后期和 19 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 歌德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 岁上大学学法律。22 岁毕业,取得法学 博士学位。 1775—1786 年在魏玛公国做了 10 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 1791 年任 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 27 年。1832 年去世,终年 83 岁。 (一)1772 年至 1775 年是歌德文学创作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与桎梏,是“狂飙突进” 时期文学的代表。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或译《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德国第 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取材于 16 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历史。葛兹是个没落骑士, 曾一度当过农民义军的领袖,但动摇补丁,最后还是背叛了农民。歌德把这个人物改写成与 封建诸侯斗争,争取自由的战士。剧中的葛兹在政治上拥护皇帝,要求统一德国。但封建诸 侯挑拨他和皇帝的关系,后来他当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却又不同意农民进行暴力革命,因而 跟农民发生了矛盾,后来被捕,死于牢狱中。葛兹临死前呼喊着“天国里的空气呀——自由! 自由啊!”这说明,歌德把葛兹作为一个时代的叛逆者加以歌颂,他把狂飙突进运动所要求的 反封建、统一德国、争取自由的精神赋予了葛兹。《葛兹·冯·伯利欣根》不仅在思想内容上 反映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倾向,同时也在戏剧手法上做出了突破,彻底抛弃了传统的 三一律,尤其是地点及情节的变化更是频繁,这是歌德受莎士比亚影响的例证。 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1773-1774)反抗与叛逆精神十分强烈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二)1775 年至 1794 年,是歌德第二个创作时期,是歌德从狂飙突进运动转 入“古典”主义的时期,史称“魏玛十年”。 1775 年秋歌德来到魏玛公国开始为官生涯。起初,他积极从事各项工作,但他的努力并 未改变魏玛公国的封建本质,相反,他不得不与来自宫廷的各种势力周旋妥协。诗人歌德和 身为枢密顾问的歌德之间产生了斗争,诗人厌恶周围的鄙陋,但作为枢密顾问,他又必须去 适应,“伟大”与“渺小”在歌德身上同时存在,他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痛苦。1786 年他不辞 而别,去了意大利。意大利所独有的古代艺术,风光明媚的自然景色使歌德获得了新生。他 研究意大利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迹,研究自然科学,并在这里接受了当时著名的美 学家温克尔曼的美学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淳朴、静穆、和谐之美,是真正的艺术理想。 这样,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开始让位于淳朴、现实的“古典主义”— —人道主义理想了。 主要创作有抒情诗和叙事谣曲:《猎人的晚歌》、《流浪的夜歌》、《迷娘》、《魔王》、《渔夫》 等;剧本《哀格蒙特》(1775-1787)、《在陶里斯的伊菲格涅亚》1775-1789(或译《伊菲格 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

(三)1794一1805年,歌德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也是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 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写主人公威廉·麦斯特不满周围狭隘平庸的环 境, 加入剧团四处漫游,后来发 ,戏剧艺术不能改变社会,于是加入一个旨在为人类工作 的秘密社团, 设计乌托邦的社会模式,热心投入实践。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占领莱茵河以西地区后,大批德国人逃往东岸,一个小镇上的家境宽裕 的青年赫尔曼与从西岸逃过来的女子窦绿苔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被一些人称为“市民 牧歌”,歌德在其中固然歌颂了安定生活的可贵,但也从 个侧面反映出了大时代的激变。 《浮士德》第-部(1806) (四)19世纪之后,歌德进入了第四个创作阶段 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思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一回事,世界文学的 时代已快来临了。” 长篇小说《亲和力》(教材译为《亲与力》)(1809);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 -1814) 叙述了他从童年到应邀去魏玛宫廷的这段生活,讲述了在与社会及政治的碰撞之下形成的) 生观和世界观;诗集《西东合集》(1819)汇集了他这一时期创作的240多首诗,表达了歌德 对于时代、历史的观察、对于生命演变的探索;模仿中国诗歌风格写下组诗《中德四季晨昏 杂咏》(1827):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的完成距离《学习时代》有30年 在此期间世界变 北很大, 资本 义发展迅速 些弊端 真思老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漫游时代》正是他的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他在小说里创 托邦式的教育区,阐释了他的教育主张。威廉·麦斯特在全书中更多的是连贯前后的线索作 用。最后威廉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教育区”自己当了医生:《浮士德》第二部(1832) 文学地位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 丁、莎士比亚齐名 歌德一生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 思想和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才 的思想博大精衫 他的漫长的一生中也有深刻的矛盾。以往我们在评价歌德时,往 往引用恩格斯的那段对歌德的著名论述:“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 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郎俗气,而后者却不 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 陶笑的、哪世界的天才,有时是革小植微、事事知足、胞独踏的唐人。”因格斯这段 肯定了歌德的伟大,也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指出了歌德身上的“鄙俗气”和妥协性同他的阶 级出身的必然联系 毫无疑问的是,歌德是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以及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状态。他见证了那个时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一生中永远 不停地努力者,在工作、在思索、在奋斗,他活了83岁,而写《浮士德》就一直写到82岁。 他哥是内向的,又是外向的。他注重对精神世界的思考和研究,而且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社会 实践活动, 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做过非常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有天生的悟性, 有很高的 性修养。但他也有弱点。 我们教材编委之一的清华大学教授徐葆耕认为:歌德的主要弱点是怯懦。歌德的思想可 以说超越他的那个时代,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对王公贵族卑躬屈膝,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 庙。他精力最旺盛时,法国正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歌德从法国大苹命中吸收了很多东西
2 (三)1794—1805 年,歌德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也是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 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写主人公威廉·麦斯特不满周围狭隘平庸的环 境,加入剧团四处漫游,后来发现,戏剧艺术不能改变社会,于是加入一个旨在为人类工作 的秘密社团,设计乌托邦的社会模式,热心投入实践。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占领莱茵河以西地区后,大批德国人逃往东岸,一个小镇上的家境宽裕 的青年赫尔曼与从西岸逃过来的女子窦绿苔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被一些人称为“市民 牧歌”,歌德在其中固然歌颂了安定生活的可贵,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时代的激变。 《浮士德》第一部(1806) (四)19 世纪之后,歌德进入了第四个创作阶段 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思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一回事,世界文学的 时代已快来临了。” 长篇小说《亲和力》(教材译为《亲与力》)(1809);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1814), 叙述了他从童年到应邀去魏玛宫廷的这段生活,讲述了在与社会及政治的碰撞之下形成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诗集《西东合集》(1819)汇集了他这一时期创作的 240 多首诗,表达了歌德 对于时代、历史的观察、对于生命演变的探索;模仿中国诗歌风格写下组诗《中德四季晨昏 杂咏》(1827);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的完成距离《学习时代》有 30 年 之久,在此期间世界变化很大,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歌德晚年认真思考了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漫游时代》正是他的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他在小说里创造了一个乌 托邦式的教育区,阐释了他的教育主张。威廉·麦斯特在全书中更多的是连贯前后的线索作 用。最后威廉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教育区”自己当了医生;《浮士德》第二部(1832) 文学地位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 丁、莎士比亚齐名 歌德一生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 思想和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漫长的一生中也有深刻的矛盾。以往我们在评价歌德时,往 往引用恩格斯的那段对歌德的著名论述:“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 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 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 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恩格斯这段话 肯定了歌德的伟大,也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指出了歌德身上的“鄙俗气”和妥协性同他的阶 级出身的必然联系。 毫无疑问的是,歌德是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以及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状态。他见证了那个时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一生中永远 不停地努力着,在工作、在思索、在奋斗,他活了 83 岁,而写《浮士德》就一直写到 82 岁。 他既是内向的,又是外向的。他注重对精神世界的思考和研究,而且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社会 实践活动,还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做过非常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有天生的悟性,有很高的诗 性修养。但他也有弱点。 我们教材编委之一的清华大学教授徐葆耕认为:歌德的主要弱点是怯懦。歌德的思想可 以说超越他的那个时代,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对王公贵族卑躬屈膝,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 庸。他精力最旺盛时,法国正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歌德从法国大革命中吸收了很多东西

但那是些思想上的因素,在政治上,他始终回避“革命”这个词。徐葆耕教授赞同恩格斯的 观点,认为:歌德表现出的怯懦,是同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法国大革命后,在德 国吊饮也有“狂飘突讲运动”这样很激列的年轻人的坛动,但这些坛动很快转入了低朗,整 德国社会是一个被封建势力所控制的 弥漫着小市民平庸气息的社会。 歌德表现出来的这 种 “怯 是当时德国只是分子中相兰 同样是我们教材编委之 ~的蒋承勇教授认为:从人摆脱宗教神性的束缚而追寻自我的 解放和发展的角度看,歌德身上的这种多重性、矛盾性又恰恰是他为摆脱精神束缚,追求人 生的多重体哈,追求自我人格全面发展,追求人性自由的必然结果。他能够独立地依据他理 解的“人”和人生题台去生活,期间,既要挣脱宗教规范的约束, 全身心地投身世俗生活 体验世俗生 ,等到体味到这种“鄙俗”之后才转而投身新的人生体验。歌德很入世以至于有点媚俗 的欢 悲 俗生活本身的束缚,让自己浸泡在庸俗乃至“; 在此,恩格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歌德本就没有想回避即使是“鄙俗”的现实,因 为他要追寻的是人性完整、丰满而自由的人一 一个世俗的人,而且他也成了这样一个人。 歌德是思想文化“巨人”,且更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欲望的实现,更关注世俗生活并直接去体验 世俗生活。可以说,他本人就是 一个永不满足的浮士德。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1、作品产生背景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重要作品 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 件划时代的) 。在 《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 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 1772年,歌德毕业于斯特拉斯堡法学院,次年去威刺勒作例行见习。在一次舞会上,歌 德认识了夏绿蒂,她年纪19岁,在家里担负着照顾亡母遗下的一群弟妹的责任。据说夏绿蒂 并不样羊丽但县地温碗的仪态知的性却摄住了歌值的心、 虽然事后知道她就是克 斯特纳的未 这并不能遏止他 的情 他常去夏绿 蒂家 未婚夫 消 他成了这一对未婚夫妻的密友,这对歌德是痛苦的,这对未婚夫妇也了解到这一点,但是没 有办法,豁达的克斯特纳和贞洁的夏绿蒂不愿有所表示而伤歌德的心,因为他们敬重他的才 华。自然,三人间存在着微纱的心理芥蒂。据说克斯特纳私下有过放弃夏绿蒂的念头,可是 夏绿蒂却坦然表示,她只愿忠于未婚夫 苦恼之下,歌德得最聪明的做法是白己离开。 苦阅之时,有另一青年因恋爱而自杀, 这触动了歌德。他把自身感受和这一突发事件结合 创作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2、情节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 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 处处遇到挫折这 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 完整的小说。歌德这本以第一人称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分为第一编和第二编。 第一启: 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若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聪明、善良、充满了美好理想。他相信这个世界能给努力的年轻人一个美好的前途,通过 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鲜花、爱情和尊敬 ,但他没有意识到, 他的非贵族出身, 在这样一个 会里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障碍。1771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 个偏僻的小山村。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挚朴的农民,都使他产生了 浓厚兴趣,以致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 养的贵族女子绿蒂(法官的女儿)。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
3 但那是些思想上的因素,在政治上,他始终回避“革命”这个词。徐葆耕教授赞同恩格斯的 观点,认为:歌德表现出的怯懦,是同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法国大革命后,在德 国虽然也有“狂飙突进运动”这样很激烈的年轻人的运动,但这些运动很快转入了低潮,整 个德国社会是一个被封建势力所控制的、弥漫着小市民平庸气息的社会。歌德表现出来的这 种“怯懦”,是当时德国只是分子中相当普遍的现象。 而同样是我们教材编委之一的蒋承勇教授认为:从人摆脱宗教神性的束缚而追寻自我的 解放和发展的角度看,歌德身上的这种多重性、矛盾性又恰恰是他为摆脱精神束缚,追求人 生的多重体验,追求自我人格全面发展,追求人性自由的必然结果。他能够独立地依据他理 解的“人”和人生题旨去生活,期间,既要挣脱宗教规范的约束,全身心地投身世俗生活, 体验世俗生活的欢乐与悲苦,也要摆脱世俗生活本身的束缚,让自己浸泡在庸俗乃至“鄙俗” 中,等到体味到这种“鄙俗”之后才转而投身新的人生体验。歌德很入世以至于有点媚俗, 在此,恩格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歌德本就没有想回避即使是“鄙俗”的现实,因 为他要追寻的是人性完整、丰满而自由的人——一个世俗的人,而且他也成了这样一个人。 歌德是思想文化“巨人”,且更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欲望的实现,更关注世俗生活并直接去体验 世俗生活。可以说,他本人就是一个永不满足的浮士德。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1、作品产生背景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 1774 年,是歌德早年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重要作品, 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 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 1772 年,歌德毕业于斯特拉斯堡法学院,次年去威刺勒作例行见习。在一次舞会上,歌 德认识了夏绿蒂,她年纪 19 岁,在家里担负着照顾亡母遗下的一群弟妹的责任。据说夏绿蒂 并不怎样美丽,但是她温婉的仪态和贤淑的德性却摄住了歌德的心。虽然事后知道她就是克 斯特纳的未婚妻,这并不能遏止他的情焰。他常去夏绿蒂家,和这对未婚夫妻消度一些时辰。 他成了这一对未婚夫妻的密友,这对歌德是痛苦的,这对未婚夫妇也了解到这一点,但是没 有办法,豁达的克斯特纳和贞洁的夏绿蒂不愿有所表示而伤歌德的心,因为他们敬重他的才 华。自然,三人间存在着微妙的心理芥蒂。据说克斯特纳私下有过放弃夏绿蒂的念头,可是 夏绿蒂却坦然表示,她只愿忠于未婚夫。 苦恼之下,歌德觉得最聪明的做法是自己离开。他 苦闷之时,有另一青年因恋爱而自杀,这触动了歌德。他把自身感受和这一突发事件结合, 创作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2、情节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 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 完整的小说。歌德这本以第一人称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分为第一编和第二编。 第一编: 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聪明、善良、充满了美好理想。他相信这个世界能给努力的年轻人一个美好的前途,通过 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鲜花、爱情和尊敬。但他没有意识到,他的非贵族出身,在这样一个社 会里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障碍。1771 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了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挚朴的农民,都使他产生了 浓厚兴趣,以致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 养的贵族女子绿蒂(法官的女儿)。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

今他刻骨铭心、难以忘坏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贵族吉年订婚在 先。不久,她的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 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绿蒂是个循 规蹈矩的女子,她 下敢违抗父亲的意愿 这就造成了她和维特情感上难以逾越的阻隔 维牛 非常苦恼,但顽强地寻找各种机会和绿蒂见面, 一旦有了见面机会,他从头 一天晚上就开始 兴奋、激动,彻夜无眠,以至于到了第二天早上可以去见绿蒂的时候,他已经疲惫不堪。他 看见绿蒂,立即感到心慌意乱,不知道该说什么,坐在那儿,两眼发黑,完全听不到绿蒂在 跟他说什么,看不清绿蒂的面容。他就在这样一种极其痛苦的状态下追求着,最后终于意识 有什么希 干是他 离开绿蒂 望把 力投入到另 方面来转移自 情上的不堪重负。他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男据: 维特试图在官场上发展,就在公使馆做了一个职员。尽管他很努力,很尽职,也很有能 力,但依然受到周围那些贵族男女的嘲笑。维特生性敏感,周围人的目光、谈吐也会对他形 成极大的刺激,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贫寒,所以周围人都瞧不起他。他意识到,自己 不仅在爱情 底失败, 在事业上 也己经彻底失败。他这时明白过来,自己在 懂事后就何 的那个理想的世界,只不过是画在墙上的一幅画,向着理想走过去时,就会在墙上撞得头破 血流 维特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他循若当初去接绿蒂琴加乡间舞会的大路,的忆若当年的往 事,可业当地己号物全非 一切成了时眼云烟绿蒂也口为人事。爱桔上的始望态的 将写亮超的 ,官场的 败,这 一切使维特再也无 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 维 夜时分,用绿帝丈夫的于枪结束了目已的生命。按他目已的遗 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教规, 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是安绵的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是以书信体叙术维特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站婉。绿蒂口知别人订 婚, 引虑维 很大的痛苦, 3、维特形票分折 小说通过维特和绿蒂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和维特的社会经历,反映出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苦闷,揭露和批判了正在衰亡的封建社会里种种腐朽和虚伪的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特是 且有 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 他是德国正在觉醒的青年 代的典 代表。他有才能、有教养,热爱人生,想摆脱冷酷的封建桎桔,力图有所作为,但对前途又 感到米茫,缺乏斗争章志和信心、,缺乏积极的行动能力,是一个消极的反抗者。官府的腐败 贵族的偏见、小市民的平庸、周围环境的沉闷使他不能容忍,感到孤独、愁闷。于是他想从 美好的大自然、纯朴的农民、天真的儿童身上找到宽慰。 当他看到绿蒂身上有一种质朴、细 真的品质时 心、向往 无力反抗传统观念而嫁编 个贵族青年 事业的 失败、爱情的幻灭,使维特陷入绝望的深渊,最后含恨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一一桃遗 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维特这一形象代表当时德国社会里觉 程了的吉年 一代,他迫切要求从封建桎下解放出来,但是他的个人反抗方式只能使他走向 白杀。 一行动虽然表示他不愿和 般市侩同流合污, ”个性自由与腐朽社 会的尖锐冲突,但也说明德国资产阶级还找不到一条真正拜托封建束缚的道路 三、《浮士德》 (一)《浮士德》中译本介绍及阅读参考书
4 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贵族青年订婚在 先。不久,她的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 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绿蒂是个循 规蹈矩的女子,她不敢违抗父亲的意愿,这就造成了她和维特情感上难以逾越的阻隔。维特 非常苦恼,但顽强地寻找各种机会和绿蒂见面,一旦有了见面机会,他从头一天晚上就开始 兴奋、激动,彻夜无眠,以至于到了第二天早上可以去见绿蒂的时候,他已经疲惫不堪。他 看见绿蒂,立即感到心慌意乱,不知道该说什么,坐在那儿,两眼发黑,完全听不到绿蒂在 跟他说什么,看不清绿蒂的面容。他就在这样一种极其痛苦的状态下追求着,最后终于意识 到没有什么希望了。于是他强迫自己离开绿蒂,希望把精力投入到另一个方面来转移自己感 情上的不堪重负。他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第二编: 维特试图在官场上发展,就在公使馆做了一个职员。尽管他很努力,很尽职,也很有能 力,但依然受到周围那些贵族男女的嘲笑。维特生性敏感,周围人的目光、谈吐也会对他形 成极大的刺激,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贫寒,所以周围人都瞧不起他。他意识到,自己 不仅在爱情上彻底失败,在事业上也已经彻底失败。他这时明白过来,自己在懂事后就向往 的那个理想的世界,只不过是画在墙上的一幅画,向着理想走过去时,就会在墙上撞得头破 血流。 维特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他循着当初去接绿蒂参加乡间舞会的大路,追忆着当年的往 事,可此时当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过眼云烟,绿蒂也已为人妻。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 炎凉,官场的腐败,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维 特在写完遗书之后,于午夜时分,用绿蒂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遗愿, 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教规, 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墓安葬的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是以书信体叙述维特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绿蒂已和别人订 婚,引起维特很大的痛苦,他试图在工作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是也失败了,因为他和封 建社会格格不入,对生活感到无望,终于自杀了。) 3、维特形象分析 小说通过维特和绿蒂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和维特的社会经历,反映出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苦闷,揭露和批判了正在衰亡的封建社会里种种腐朽和虚伪的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维 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 18 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是德国正在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典型 代表。他有才能、有教养,热爱人生,想摆脱冷酷的封建桎梏,力图有所作为,但对前途又 感到迷茫,缺乏斗争意志和信心,缺乏积极的行动能力,是一个消极的反抗者。官府的腐败、 贵族的偏见、小市民的平庸、周围环境的沉闷使他不能容忍,感到孤独、愁闷。于是他想从 美好的大自然、纯朴的农民、天真的儿童身上找到宽慰。当他看到绿蒂身上有一种质朴、纯 真的品质时,便倾心向往。但结果是绿蒂无力反抗传统观念而嫁给了一个贵族青年。事业的 失败、爱情的幻灭,使维特陷入绝望的深渊,最后含恨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逃避 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维特这一形象代表当时德国社会里觉 醒了的青年一代,他迫切要求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但是他的个人反抗方式只能使他走向 自杀。这一行动虽然表示他不愿和一般市侩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表现了个性自由与腐朽社 会的尖锐冲突,但也说明德国资产阶级还找不到一条真正拜托封建束缚的道路。 三、《浮士德》 (一)《浮士德》中译本介绍及阅读参考书

中译本 1、郭沫若:人民文学出版社。 2、钱春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上下两册,诗体 3 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994年,诗体、散文体。 杨武能 安徽文艺出版社 5、董问樵译 6、河北教音出版社,《歌德文集》十四卷之二 7、另.梁宗代、冯至先生有翻怪片断 推荐2、3、 4三种译本】 阅读参考书 1.董问樵:《巛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2.〔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选译本),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全译本),吴象婴潘岳肖芸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 2001年。 (二)《浮士德》创作情况简介 悲剧主人公浮士德源自十五、六世纪德国的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传说 1587年Johann Spies编辑的《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出版,广受欢迎,屡次再版,并被译 图宾根大学学生将浮士德故事改编成韵文故事出版,流传至国外 1599年,Georg Rudolf Widman又加上上古传说,编成三卷故事出版; 1674年,纽伦堡的医师Nikolaus Pitzer将此书改作后重新出版,歌德写作《浮士德》第 部时曾利用过此书; 1725年 化名基督教信徒(Der Christlich Meinende)的作者将此书改成缩写本出版,颇 受欢迎 1588年,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 Mar1owe,1564-1593)根据流传到英国的施皮斯编 撰的浮士德故事改编成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出版,对浮士德持肯定态度;马洛的 戏剧十七世纪初由英国的旅行剧团到德国各地巡回演出。后来又由德国人改编成道地的德国 戏,由旅行剧团往各地巡回演出,同时将其改编成木偶戏 英辛在其《文学书简》第十七编中指出, 把浮士德作为戏剧题材具有很大价值,并且动手创 作过浮士德剧本,惜未完成 歌德可能熟知莱辛的构思,并从中获得启发。 歌德自1773年起开始创作这部作品,1773(一说1774) -1831,历时约六十年 (三)《浮士德》内客简介 一出非剧:婴十德的人生悲剧 两个赌赛 靡菲斯特分别与天帝(天上序幕)和浮士德(书斋)的两次打赌 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 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一美的悲居剧 一事业的悲剧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大致情节 (四)《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1、《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 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2、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 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5 中译本 1、郭沫若:人民文学出版社。 2、钱春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上下两册,诗体。 3、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诗体、散文体。 4、杨武能:安徽文艺出版社。 5、董问樵译本。 6、河北教育出版社,《歌德文集》十四卷之二。 7、另,梁宗岱、冯至先生有翻译片断 推荐 2、3、4 三种译本。 阅读参考书 1.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年。 2.〔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选译本),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全译本),吴象婴 潘岳 肖芸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1 年。 (二)《浮士德》创作情况简介 悲剧主人公浮士德源自十五、六世纪德国的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传说 1587 年 Johann Spies 编辑的《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出版,广受欢迎,屡次再版,并被译 为外文; 1588 年,图宾根大学学生将浮士德故事改编成韵文故事出版,流传至国外; 1599 年,Georg Rudolf Widman 又加上上古传说,编成三卷故事出版; 1674 年,纽伦堡的医师 Nikolaus Pitzer 将此书改作后重新出版,歌德写作《浮士德》第一 部时曾利用过此书; 1725 年,化名基督教信徒(Der Christlich Meinende)的作者将此书改成缩写本出版,颇 受欢迎; 1588 年,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根据流传到英国的施皮斯编 撰的浮士德故事改编成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出版,对浮士德持肯定态度;马洛的 戏剧十七世纪初由英国的旅行剧团到德国各地巡回演出。后来又由德国人改编成道地的德国 戏,由旅行剧团往各地巡回演出,同时将其改编成木偶戏。 莱辛在其《文学书简》第十七编中指出,把浮士德作为戏剧题材具有很大价值,并且动手创 作过浮士德剧本,惜未完成——歌德可能熟知莱辛的构思,并从中获得启发。 歌德自 1773 年起开始创作这部作品,1773(一说 1774)——1831,历时约六十年。 (三)《浮士德》内容简介 一出悲剧:浮士德的人生悲剧 两个赌赛:靡菲斯特分别与天帝(天上序幕)和浮士德(书斋)的两次打赌 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事业的悲剧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大致情节 (四)《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1、《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 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2、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 19 世纪初 300 年来欧洲 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3、《浮士德》也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五)人物形象分析 1、浮士德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代 表,或者说,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 (1)浮士德是人类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善”的代表, 一个白强不息、执著探索考的 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 同靡非斯特打赌 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 热恋的悲 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政治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 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 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 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 他又未被这些所迷 不断的超越自我, 走向新生活 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 万面义迷恋儿 女私情 他 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 一方面 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 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严重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 运动中的反映。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 了人举追求直里的艰石性 浮士德,“他在一般的人世局限中感到焦躁和不适”,这是他不停追求不断行动的内在原 因。浮士德深深感到了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两种精神的矛盾运动: 一方面是执著于尘世,贪 图安逸,另一方面是不断向精神的高处飞驰。在灵与肉之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浮士德 两者都不舍弃。感觉使浮士德存在,精神使他超生。浮士德的焦躁和不安就在这里, 他永远 也不满 水远有 一种内心的骚 和不安 他要解决 但是当他完成 个飞跃 好像解 决了 个矛盾的时候,新的矛盾又产生,他好像又 不幸地被转了回来 在歌德的笔下,浮 士德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哈姆莱特,他也曾一度因为解脱不了矛盾,找不到人生的解答而想自 杀。他一次又一次在矛盾高潮时濒于毁灭,但是,他终究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新生。问题的 关键不在于浮士德是否解决了矛盾,而是在于他不断地去寻求新的解决,即不断地行动。矛 盾的辩证思想充满在《浮士德》整部书中 它是贯穿于浮士德行动过程的动力学 浮士德精神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 士德内心中的焦 躁和 安也可以追溯到 个广阔的 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去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浮士德精神正是这个历史演变 的必然产物。正像许多思想家指出的,这个历史时代,是一个焦虑、思考、动荡、变革的时 代,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思想发展的最高点 ,歌德的《浮士德》无疑表达了这个时 代的最溪划的结神面 从13、14世妇开始,随若资本主义城市 王业 、商业、银行在 欧洲的出现」 随若学的发屁 向外扩张的目 们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开始认为: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可以不依靠上帝而改变自己的 社会地位,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征服自然。同时,人们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中发现了“天 试的人” 一那种不依赖神而自由地发展自己天性的人的图像。在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中,潜 藏于普罗米修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反抗,以及整个希腊悲剧中的炽热的 感情得到了复兴,文学不再是表现歌颂虔诚生活和神的主题。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 庄严宜告: 灵长 宇宙之精华 是天使 破神的桎精 而走向真实的人性。然而,哈姆莱特又体现了人的内在精神的矛盾,他肯定了人的价值,但 又感到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过于重大,未免力不从心,于是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引起 人们最深感不安的问题。解决这个矛后有待于浮士德,他在复活节的钟声敲响之际,在人民 的愉快的生活中间选择了存在。由此,他开始了对人生的探索,跳出了自我的小圈圈,走上
6 3、《浮士德》也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 (五)人物形象分析 1、浮士德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代 表,或者说,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 (1)浮士德是人类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善”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 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靡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 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政治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 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 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 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 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 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严重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 运动中的反映。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 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他在一般的人世局限中感到焦躁和不适”,这是他不停追求不断行动的内在原 因。浮士德深深感到了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两种精神的矛盾运动:一方面是执著于尘世,贪 图安逸,另一方面是不断向精神的高处飞驰。在灵与肉之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浮士德 两者都不舍弃。感觉使浮士德存在,精神使他超生。浮士德的焦躁和不安就在这里,他永远 也不满足,永远有一种内心的骚动和不安,他要解决矛盾。但是当他完成一个飞跃,好像解 决了一个矛盾的时候,新的矛盾又产生,他好像又“不幸地被转了回来”。在歌德的笔下,浮 士德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哈姆莱特,他也曾一度因为解脱不了矛盾,找不到人生的解答而想自 杀。他一次又一次在矛盾高潮时濒于毁灭,但是,他终究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新生。问题的 关键不在于浮士德是否解决了矛盾,而是在于他不断地去寻求新的解决,即不断地行动。矛 盾的辩证思想充满在《浮士德》整部书中,它是贯穿于浮士德行动过程的动力学。 浮士德精神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浮士德内心中的焦躁和不安也可以追溯到一个广阔的、 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去——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浮士德精神正是这个历史演变 的必然产物。正像许多思想家指出的,这个历史时代,是一个焦虑、思考、动荡、变革的时 代,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思想发展的最高点——— 歌德的 《浮士德》无疑表达了这个时 代的最深刻的精神面貌。 从 13、14 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城市、手工业、商业、银行在 欧洲的出现,随着科学的发展,向外扩张的冒险队伍不断地发现新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人 们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开始认为: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不依靠上帝而改变自己的 社会地位,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征服自然。同时,人们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中发现了“天 赋的人”——那种不依赖神而自由地发展自己天性的人的图像。在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中,潜 藏于普罗米修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反抗,以及整个希腊悲剧中的炽热的 感情得到了复兴,文学不再是表现歌颂虔诚生活和神的主题。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 庄严宣告: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他就是天使,就是天神。人们终于冲破神的桎梏 而走向真实的人性。然而,哈姆莱特又体现了人的内在精神的矛盾,他肯定了人的价值,但 又感到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过于重大,未免力不从心,于是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引起 人们最深感不安的问题。解决这个矛盾有待于浮士德,他在复活节的钟声敲响之际,在人民 的愉快的生活中间选择了存在。由此,他开始了对人生的探索,跳出了自我的小圈圈,走上

了社会改革的道路,进入了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各个领域的探索阶段,这无疑是一次 新的巨大的飞跃。欧洲历史发展到18世纪,在一些主要国家,社会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资 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日趋成熟,摆在欧洲思想家们面前的任务 是如何更彻底地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 这个时期里 ,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阶级 争空前激烈,处在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特点, 正如丹纳所说的: 资产阶级的兴起,建立了民主、 平等的制度,人们在专制中解放出来 不幸和压迫的重担被减轻了。然而,这样反而使野心和欲望展开了它的翅膀,自由的思想与 大阳握手。由此,人门逐渐抛弃了过去规定白己的信仰的传统,相信只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即 翻了个身 切都得重新 来的时候,人们面对着 目找 识及 人性的觉醒所引起的焦躁和 寻找着一 种新的、统一世界的理性。 于是,出现了敏感、忧郁的维特,胆汁质的实干家鲁滨 逊以及不断自新的浮士德这样的艺术形象。浮士德精神实际上就是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 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取,以及不断探索新的道路的精神,它是资产阶级从人性的觉 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的反映 但就思想可 土德同样 ?他的时代的“贫困” ,面对着落后的德国,他找不到 真正的出路 因为这个 切都烂透 动摇了 简直没有 线好转 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己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浮士德发现,靡 非斯特的金钱只是一场骗局,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也是在残酷剥削人民、镇压人民起义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掠夺、海盗、 走私、战争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在古典的宁静、和谐的世界 里面,代表着近代世界的运动 变化 动荡等诸多特征的浮士德 更找不到真正的理想王国 这正是浮士德真正 愁的原因 而他最后所得到的精神上的寄托, 也只 种空洞的乌托邦 的理想。浮士德精神的探索达到了顶点,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剧。就在浮士德仿佛听到几万人 民在海岸劳动,唱着愉快的歌声的时候,在他仿佛看见“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 住着自由的国民”的时候,实际上正是魔鬼在挖掘他的坟墓一一时间终于战胜了这位老人的 生命。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这种人物的精神 A、永不满足现状。 “不错,这傻瓜为你服务的方式特别两样, 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 老是驰骛远方 也 一半明白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 不管是人间或天上, 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 一靡非斯特“天上序幕' “只要我 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 那我的 切使已算完 你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 使我欣然自满, 你可以用享受将我欺骗 取缺是我品后的 天 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 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 那你尽可以将我枷锁
7 了社会改革的道路,进入了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各个领域的探索阶段,这无疑是一次 新的巨大的飞跃。欧洲历史发展到 18 世纪,在一些主要国家,社会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资 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日趋成熟,摆在欧洲思想家们面前的任务 是如何更彻底地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 这个时期里,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空前激烈,处在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特点, 正如丹纳所说的:“资产阶级的兴起,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制度,人们在专制中解放出来, 不幸和压迫的重担被减轻了。然而,这样反而使野心和欲望展开了它的翅膀,自由的思想与 大胆握手。由此,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规定自己的信仰的传统,相信只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即 可达到高远的真理。道德、宗教、政治等等他们都加上了疑问的网。”总之,就在这一切都 翻了个身,一切都得重新来的时候,人们面对着自我意识及人性的觉醒所引起的焦躁和不安, 寻找着一种新的、统一世界的理性。于是,出现了敏感、忧郁的维特,胆汁质的实干家鲁滨 逊以及不断自新的浮士德这样的艺术形象。浮士德精神实际上就是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 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取,以及不断探索新的道路的精神,它是资产阶级从人性的觉 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的反映。 但就思想而论,浮士德同样摆脱不了他的时代的“贫困”。面对着落后的德国,他找不到 真正的出路。因为这个社会“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 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浮士德发现,靡 非斯特的金钱只是一场骗局,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也是在残酷剥削人民、镇压人民起义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掠夺、海盗、 走私、战争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在古典的宁静、和谐的世界 里面,代表着近代世界的运动、变化、动荡等诸多特征的浮士德,更找不到真正的理想王国。 这正是浮士德真正忧愁的原因,而他最后所得到的精神上的寄托,也只是一种空洞的乌托邦 的理想。浮士德精神的探索达到了顶点, 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剧。就在浮士德仿佛听到几万人 民在海岸劳动,唱着愉快的歌声的时候,在他仿佛看见“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 住着自由的国民”的时候,实际上正是魔鬼在挖掘他的坟墓——时间终于战胜了这位老人的 生命。 浮士德精神——浮士德这种人物的精神 A、永不满足现状。 “不错,这傻瓜为你服务的方式特别两样, 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 也一半明白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 不管是人间或天上, 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靡非斯特“天上序幕” “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 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 你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 使我欣然自满, 你可以用享受将我欺骗—— 那就是我最后的一天! 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 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 那你尽可以将我枷锁

我甘愿将自己销毁 那时我的丧钟响了 你的服务便一笔勾销 时钟停1 指针落掉 我在世的时间便算完了。 浮士德“书斋 浮士德洞悉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必然同时包含痛苦: 一种欲望得到满足以后,必然又唤 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他自己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地追 求和探索」 浮士德是个一辈子深居象牙塔中研究学问的垂垂老者 ,当他回首往事时 深深地为自己 学者生涯感到遗憾,所以就和魔鬼摩非斯特定了契约,把自己的灵魂买给了魔鬼,只求能 经历别样的生活,以探索人生的价值。他先经历了爱情生活,但爱情不能给他带来幸福,玛 甘泪的悲剧使他心存内疚:于是他又开始了政治生活,接着回到古希腊,但这些都没有使浮 士德感到一点点满足。最后,他得到海边的一块海滩,终于在“开创性的人类劳动”面前喊 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倒地而死,结束了他探索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探索和 追求 生 歌德曾对艾克曼说:“浮士德本身的活动,越米越崇高,越米越纯洁, 一直到死为止。 B、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另一方面是不断追求真理,即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他对于 中世的知识到怀疑和不满,其至始望。想要认识“续一字宙的核心,”和“一切活力和 原” 想要尽量体验人类 广度和深度 资严价级在 上升和发展时期 具有不断向外发展,向前进去的积极精神 反映在他的思 想代表 浮士德身上,便是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自己方寸之间,使小我扩展为全人类的 大我。这是哲学的理想,也是幻想,是自豪,也是诗意的夸张。 浮士德经过漫长的生活历程,从为宫廷服务,陶醉在古典美的世界中,转到向大海争地,开 为千百万人的安居乐业 而奋斗 必须每天每日去 争取生活 目由,才记 受目由与生 是定生生的动的意文,很者的人民线 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已接近空想社会主义。 C、重视实践和现实 莎士比亚的《哈姻莱特》中肯定了人的价值“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生的意 义. 人的作用,提出“存在还是毁灭” 的问题。而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 于行动 在王体 右拾 于社会的实践 浮士德翻译《圣经》,把“原初有道”改译为“原初有为”。“书斋”一幕中: 靡非斯特 “在这)儿我甘愿做你的仆人 听任指使 刻也不停: 可是我们在那边相见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 浮士德 什么那边不那边,我并不放在心上; 你先得把这个世界打破, ,个出果才会立生 我的欢乐是从这个地上涌进 我的烦恼是被这个太阳照临: 等到我一旦和它们离分, 就不管变成什么情形。 我也不愿再听
8 我甘愿将自己销毁! 那时我的丧钟响了, 你的服务便一笔勾销; 时钟停止,指针落掉, 我在世的时间便算完了。”——浮士德“书斋” 浮士德洞悉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必然同时包含痛苦;一种欲望得到满足以后,必然又唤 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他自己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地追 求和探索。 浮士德是个一辈子深居象牙塔中研究学问的垂垂老者,当他回首往事时,深深地为自己 学者生涯感到遗憾,所以就和魔鬼靡非斯特定了契约,把自己的灵魂买给了魔鬼,只求能够 经历别样的生活,以探索人生的价值。他先经历了爱情生活,但爱情不能给他带来幸福,玛 甘泪的悲剧使他心存内疚;于是他又开始了政治生活,接着回到古希腊,但这些都没有使浮 士德感到一点点满足。最后,他得到海边的一块海滩,终于在“开创性的人类劳动”面前喊 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倒地而死,结束了他探索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探索和 追求的一生。 歌德曾对艾克曼说:“浮士德本身的活动,越来越崇高,越来越纯洁,一直到死为止。” B、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另一方面是不断追求真理,即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他对于 中世纪的知识感到怀疑和不满,甚至绝望。想要认识“统一宇宙的核心”和“一切活力和种 原”,想要尽量体验人类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资产阶级在上升和发展时期,具有不断向外发展,向前进去的积极精神,反映在他的思 想代表——浮士德身上,便是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自己方寸之间,使小我扩展为全人类的 大我。这是哲学的理想,也是幻想,是自豪,也是诗意的夸张。 浮士德经过漫长的生活历程,从为宫廷服务,陶醉在古典美的世界中,转到向大海争地,开 辟荒滩,为千百万人的安居乐业而奋斗,终于认识到人生的真理,就是:人必须每天每日去 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享受自由与生活。他肯定集体生产劳动的意义,憧憬着自由的人民生 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已接近空想社会主义。 C、重视实践和现实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肯定了人的价值“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生的意 义,人的作用,提出“存在还是毁灭”的问题。而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 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浮士德翻译《圣经》,把“原初有道”改译为“原初有为”。“书斋”一幕中: 靡非斯特 “在这儿我甘愿做你的仆人, 听凭指使,一刻也不停; 可是我们在那边相见,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 浮士德 “什么那边不那边,我并不放在心上; 你先得把这个世界打破, 另一个世界才会产生。 我的欢乐是从这个地上涌迸, 我的烦恼是被这个太阳照临; 等到我一旦和它们离分, 就不管变成什么情形。 我也不愿再听

将来人们是相爱还是相憎: 将来在那种境界, 是否杯右上下和君臣,” 浮士德精神的 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 ,互相制约的。人通过实践和把握现实去追求真理 而客观现实 是不断发展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和追求,也是不断发展的,绝不能满足于现状, 而停留在固定的水平上。人要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向前进取,而不断追求 真理才能指明进取的方向,然而进取和追求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 理,才不至于迷误,才能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而不断前进。总之,浮士德精神就是不断努力 进取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进去不解的精神 浮士德: 我不断追求,不断促其实现, 然后又重新希望,尽力在生活中掀起波澜: 向四周环顾! 他何必向那永恒之中驰骛? 凡是认识到的东西就不妨把握。 就这样把尘世光阴度过: 纵有妖魔出现 也不改变道路 在前进中他会 到痛苦和幸 可是他呀!随时随刻都不满足。 浮士德死后,天使飞来把他的灵魂超度上天,说“不断努力进取者,吾人均能拯救之。” 2、廉葬斯特 魔鬼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人物,又是独特的社会势力的代表 (1)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精神。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他以 恶的面目出现,对世界万物和人类生活持否定态度。“我是否定的精神!”“恶,这便是我的本 质。”本质是“作恶”,具有“造善"的作用。他从作恶的动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实际上却 推动浮士德向上。因此,他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二体。 (2)作者的1 人:观察社会极其敏锐,揭露社会罪恶一针见血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六)《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1、内容博大精深:举凡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无不一一涉猎,堪称“百科全 书式的鸿篇巨制”,可以被看成是 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资产阶级精神生活发展的历 史, 充分体现了歌德作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后一位“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 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形象。 2、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议论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 也有希腊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 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押韵方式用尽了歌德时代已知的每一种西方 格律,“如第 部的双行押韵体 ,颂诗体、合唱体,第二部更添加了八行体、三行隔 句押韵体、 音格诗体等,不 3、场景广阔多变:从寂静沉思的书斋到喧闹嘈杂的地下室小酒店,从金碧辉煌的王室宫 廷到寻常百姓家宅,从灯火辉煌的大厅到逼窄整洁的小屋,从诡谲多变的瓦尔普吉斯的旷野 到芬芳扑鼻的御花园,从阴暗潮湿的牢狱到山峡、森林、岩石、荒凉之地,从巍峨的高山之
9 将来人们是相爱还是相憎; 将来在那种境界, 是否还有上下和君臣。” 浮士德精神的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互相制约的。人通过实践和把握现实去追求真理, 而客观现实是不断发展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和追求,也是不断发展的,绝不能满足于现状, 而停留在固定的水平上。人要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向前进取,而不断追求 真理才能指明进取的方向,然而进取和追求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 理,才不至于迷误,才能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而不断前进。总之,浮士德精神就是不断努力 进取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进去不懈的精神。 浮士德: “. 我不断追求,不断促其实现, 然后又重新希望,尽力在生活中掀起波澜; . 人要立定脚跟,向四周环顾! 这世界对于有为者并非默然无语。 他何必向那永恒之中驰骛? 凡是认识到的东西就不妨把握。 就这样把尘世光阴度过; 纵有妖魔出现,也不改变道路。 在前进中他会遇到痛苦和幸福, 可是他呀!随时随刻都不满足。” 浮士德死后,天使飞来把他的灵魂超度上天,说“不断努力进取者,吾人均能拯救之。” 2、靡菲斯特 魔鬼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人物,又是独特的社会势力的代表。 (1)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精神。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他以 恶的面目出现,对世界万物和人类生活持否定态度。“我是否定的精神!”“恶,这便是我的本 质。”本质是“作恶”,具有“造善”的作用。他从作恶的动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实际上却 推动浮士德向上。因此,他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2)作者的代言人:观察社会极其敏锐,揭露社会罪恶一针见血。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六)《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1、内容博大精深:举凡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无不一一涉猎,堪称“百科全 书式的鸿篇巨制”,可以被看成是一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资产阶级精神生活发展的历 史,充分体现了歌德作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后一位“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 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形象。 2、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议论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 也有希腊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 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押韵方式用尽了歌德时代已知的每一种西方 格律,“如第一部的双行押韵体、自由体、颂诗体、合唱体,第二部更添加了八行体、三行隔 句押韵体、三音格诗体等,不一而足”。 3、场景广阔多变:从寂静沉思的书斋到喧闹嘈杂的地下室小酒店,从金碧辉煌的王室宫 廷到寻常百姓家宅,从灯火辉煌的大厅到逼窄整洁的小屋,从诡谲多变的瓦尔普吉斯的旷野 到芬芳扑鼻的御花园,从阴暗潮湿的牢狱到山峡、森林、岩石、荒凉之地,从巍峨的高山之

颠到江水奔腾的大河之滨,从少女的用房到“返逆皇帝的军张”,从么幻想的中世纪实验室到现 实生活中的走廊和街道,从远古的斯巴达、墨涅拉斯宫殿到当下的玛尔太的庭园.这些广 阔多变的场景既为人物、精灵、魔鬼的行动提供了必要的背景, 也为故事的推进、人物的塑 造营造 的筑围 人们对于 塑造 型 境中的典型 有了真切的体会 时,通过这些广阔多变的场景的描绘,我们也会对歌德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境获得具象化的把 握。 4、艺术手段多种多样,修辞手法繁复(比喻、象征、讽刺 一111一113页对逻辑学的 讽刺借代、排比),用典;最惯用的手法,是创造对立面,创立强烈的对比。 、最重要的,是塑造了浮 这个勇于探索、勇于 、追求真 生命不息、奋斗不 止的光辉形象,也塑造了 复杂多变、善恶相参、活灵活现、丰满生动的魔鬼形象,其他 次要人物,如浮士德的恋人格蕾辛(一译甘泪卿、葛丽卿、玛甘泪、玛加蕾特)也塑造得各 具风采。 (七)相关问题 关于剧中的离题现象,如悲刷第一部第二十一场“瓦尔普吉斯之夜”、第二部第二幕第三 场“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第二部第四幕等处即是。 熟悉古希腊、罗马神话,对于阅读和理解《浮士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浮士德》中大量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内容,尤其是第二部:这些内容与歌德想要表 达的主题大多 在有些地方构成 情节 展的重要媒介。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有些神的身份在歌德笔下 经发生倒置。 对希腊罗马神话的创造性借用,同时增强了全剧的幻想成份和神话色彩,带来了有别于 德国文化的异域风情 从侧面印证了欧洲大陆文明各组成部分之间一体同源的内在联系
10 颠到江水奔腾的大河之滨,从少女的闺房到“返逆皇帝的军帐”,从幻想的中世纪实验室到现 实生活中的走廊和街道,从远古的斯巴达、墨涅拉斯宫殿到当下的玛尔太的庭园.这些广 阔多变的场景既为人物、精灵、魔鬼的行动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也为故事的推进、人物的塑 造营造了相应的氛围,使人们对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有了真切的体会;与此同 时,通过这些广阔多变的场景的描绘,我们也会对歌德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境获得具象化的把 握。 4、艺术手段多种多样,修辞手法繁复(比喻、象征、讽刺——111-113 页对逻辑学的 讽刺借代、排比),用典;最惯用的手法,是创造对立面,创立强烈的对比。 5、最重要的,是塑造了浮士德这个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生命不息、奋斗不 止的光辉形象,也塑造了一个复杂多变、善恶相参、活灵活现、丰满生动的魔鬼形象,其他 次要人物,如浮士德的恋人格蕾辛(一译甘泪卿、葛丽卿、玛甘泪、玛加蕾特)也塑造得各 具风采。 (七)相关问题 关于剧中的离题现象,如悲剧第一部第二十一场“瓦尔普吉斯之夜”、第二部第二幕第三 场“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第二部第四幕等处即是。 熟悉古希腊、罗马神话,对于阅读和理解《浮士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浮士德》中大量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内容,尤其是第二部;这些内容与歌德想要表 达的主题大多融合无间,在有些地方构成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媒介。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有些神的身份在歌德笔下已经发生倒置。 对希腊罗马神话的创造性借用,同时增强了全剧的幻想成份和神话色彩,带来了有别于 德国文化的异域风情 从侧面印证了欧洲大陆文明各组成部分之间一体同源的内在联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导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二节 荷马史诗.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雨果.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A)I名词解释.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三则古希腊神话故事.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阿伽门农家族故事.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补充材料.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14课 看世界在变作业.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八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四节 古希腊戏剧.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三节 荷马史诗.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二节 古罗马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四节《一千零一夜》.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三节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二节 迦梨陀娑.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一节 概述.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四节 圣经.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三节 史诗.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导论、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话.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五节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