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A)I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A)I》主要名词解释 说明:以下名词解释是任课教师根据现用教材和授课内容整理,是对文学史学习过程中 出现的部分名词的解释,并非考题。对名词的解释过程中力争准确、完整,但仍有可能存在 疏漏,欢迎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1、“西塞罗句法”:西塞罗是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首屈一指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主要散 文成就是演说辞和书信。他的演说注重材料和程式组织,句法考究,词汇丰富,段落对称, 音调壑锵,被称为“西塞罗句法”。他使拉丁散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确立了拉丁语言“准 确、流畅、清新、雄浑”的原则。 2、骑士文学: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物,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主要内 容是描写骑士的典雅爱情和冒险经历、宜扬和美化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 传奇。骑士抒情诗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 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有重要影响。 3、骑士传奇:又称为“骑士叙事诗”,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叙事诗,兴旺于法国北方, 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 怪或异教徒斗争。根据题材来源可以分为不列颠故事系统、拜占庭系统和古代系统。骑士传 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 4、城市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 情的世俗文学。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发展起来,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 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盒,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 反封建、反教会倾向。主要艺术手法有是讽刺,也采用隐喻、寓意、象征等手法:主要形式 有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刷等。最重要的作品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 5、温柔的新体:此概念最早由但丁在《神曲·地狱》第24歌中提出,指13世纪末和 14世纪初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和佛罗伦萨两地出现的一种抒情诗。中心主题仍然是女性和爱情, 但从站在市民阶级营垒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进行细致、真切的描写。以朴素明快 的试题,流畅生动的语言、奇妙的构思形成柔美清新的风格。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西西里 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完善了抒情短歌形式,达到中世纪抒情诗的顶峰,为文艺复兴时 期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诗集《新生》用意大利语写成,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 要创作成果,诗中女子贝娅特丽丝是崇高道德力量的化身。 6、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初至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新兴
《外国文学(A)I》主要名词解释 说明:以下名词解释是任课教师根据现用教材和授课内容整理,是对文学史学习过程中 出现的部分名词的解释,并非考题。对名词的解释过程中力争准确、完整,但仍有可能存在 疏漏,欢迎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1、“西塞罗句法”:西塞罗是公元前 1 世纪古罗马首屈一指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主要散 文成就是演说辞和书信。他的演说注重材料和程式组织,句法考究,词汇丰富,段落对称, 音调铿锵,被称为“西塞罗句法”。他使拉丁散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确立了拉丁语言“准 确、流畅、清新、雄浑”的原则。 2、骑士文学: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物,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主要内 容是描写骑士的典雅爱情和冒险经历、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 传奇。骑士抒情诗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 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有重要影响。 3、骑士传奇:又称为“骑士叙事诗”,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叙事诗,兴旺于法国北方, 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 怪或异教徒斗争。根据题材来源可以分为不列颠故事系统、拜占庭系统和古代系统。骑士传 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 4、城市/市民文学:是 12 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 情的世俗文学。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发展起来,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 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 反封建、反教会倾向。主要艺术手法有是讽刺,也采用隐喻、寓意、象征等手法;主要形式 有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最重要的作品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 5、温柔的新体:此概念最早由但丁在《神曲·地狱》第 24 歌中提出,指 13 世纪末和 14 世纪初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和佛罗伦萨两地出现的一种抒情诗。中心主题仍然是女性和爱情, 但从站在市民阶级营垒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进行细致、真切的描写。以朴素明快 的试题,流畅生动的语言、奇妙的构思形成柔美清新的风格。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西西里 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完善了抒情短歌形式,达到中世纪抒情诗的顶峰,为文艺复兴时 期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诗集《新生》用意大利语写成,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 要创作成果,诗中女子贝娅特丽丝是崇高道德力量的化身。 6、文艺复兴运动:14 世纪初至 17 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新兴

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 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类 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该词来自拉丁文humanitatis,原意指中世纪意大 利学者所学的文法、修辞、诗歌、历史、道德、哲学等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 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 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 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应 该有权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宣扬仁慈、 博爱,歌颂友谊和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是以后资产 阶级革命的最初思想准备。 8、七星诗社:产生于16世纪中叶。法国有相同抱负的龙沙等七位诗人结成七星诗社。 他们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立志创作出优美的法语文学、主张模仿古人,注重民族语言的统 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风格。龙沙、杜贝莱成就 最高。1549年,杜贝莱发表诗论作品《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七星诗社代表着法国人文 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 9、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表现了不幸者的 消极反抗情绪,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通过主 人公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小瀚 子》。 10、大学才子派:指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群剧作家。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 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 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中世纪道德剧、当代意大利和法国戏剧,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 诗意盎然的巨作。他们对戏剧形式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历史剧 等戏剧形式,代表作家有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入、李利、格林、基德。 11、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在1859、5、18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 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著名典型。他是一个破 落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密切,下与强盗、小偷、 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 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 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
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 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类 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该词来自拉丁文 humanitatis,原意指中世纪意大 利学者所学的文法、修辞、诗歌、历史、道德、哲学等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 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 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 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应 该有权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宣扬仁慈、 博爱,歌颂友谊和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是以后资产 阶级革命的最初思想准备。 8、七星诗社:产生于 16 世纪中叶。法国有相同抱负的龙沙等七位诗人结成七星诗社。 他们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立志创作出优美的法语文学、主张模仿古人,注重民族语言的统 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风格。龙沙、杜贝莱成就 最高。1549 年,杜贝莱发表诗论作品《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七星诗社代表着法国人文 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 9、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表现了不幸者的 消极反抗情绪,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通过主 人公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西班牙 16 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小癞 子》。 10、大学才子派:指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群剧作家。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 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 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中世纪道德剧、当代意大利和法国戏剧,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 诗意盎然的巨作。他们对戏剧形式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历史剧 等戏剧形式,代表作家有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李利、格林、基德。 11、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在 1859、5、18 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 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著名典型。他是一个破 落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密切,下与强盗、小偷、 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 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 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

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12、莎士比亚化:是1859年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 主义美学原则。针对“席勒式的把人物当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简”的概念化创作方法,马克思 倡导向莎士比亚戏剧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学习。主要指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广阔而有时代特征 的社会背景(典型环境)、有血有肉性格丰满的典型人物和生动丰富的情节。它是马克思、恩 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马恩针对19世纪文学运动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3、三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规则,它要求戏剧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 持整一,即围绕电议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 它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缚。 14、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罗克一词来源 于西班牙文,指“一颗不圆的珍珠”,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 以富丽堂皇、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巴罗克文学起源于 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它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的艺术手法对19世纪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代表作家有意大利诗人马里诺(长诗《阿多尼斯》)、西班牙 作家卡尔德隆(剧作《人生如梦》)、法国于尔菲(《阿丝特蕾》)等。 15、清教徒文学:在清教徒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属于清教徒文学,是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 要内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代表作家作品是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 和诗剧《力士参孙》。 16、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 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 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 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被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 的自由,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扬民主与法制。 17、百科全书派: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声势浩大的百科全书派活动。这是法国一 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主编狄德罗, 撰稿人有伏尔秦、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影响巨大,他们选择《百科全书》为工具,宜传自己 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使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 年的信条。当时法国人不直接称启蒙运动,而是以百科全书派来代称启蒙思想。 18、狂飘突进: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启 蒙文学运动。其名称源于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运动的纲领制定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 德,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希勒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家。1770年歌德和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的会见
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12、莎士比亚化:是 1859 年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 主义美学原则。针对“席勒式的把人物当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概念化创作方法,马克思 倡导向莎士比亚戏剧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学习。主要指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广阔而有时代特征 的社会背景(典型环境)、有血有肉性格丰满的典型人物和生动丰富的情节。它是马克思、恩 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马恩针对 19 世纪文学运动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3、三一律:是 17 世纪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规则,它要求戏剧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 持整一,即围绕电议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 它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缚。 14、巴罗克文学:产生于 16 世纪下半叶,在 17 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罗克一词来源 于西班牙文,指“一颗不圆的珍珠”,后世把 16 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 以富丽堂皇、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巴罗克文学起源于 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它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的艺术手法对 19 世纪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代表作家有意大利诗人马里诺(长诗《阿多尼斯》)、西班牙 作家卡尔德隆(剧作《人生如梦》)、法国于尔菲(《阿丝特蕾》)等。 15、清教徒文学:在清教徒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属于清教徒文学,是 17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 要内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代表作家作品是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 和诗剧《力士参孙》。 16、启蒙运动:是 18 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 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 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 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被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 的自由,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扬民主与法制。 17、百科全书派:18 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声势浩大的百科全书派活动。这是法国一 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主编狄德罗, 撰稿人有伏尔泰、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影响巨大,他们选择《百科全书》为工具,宣传自己 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使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 年的信条。当时法国人不直接称启蒙运动,而是以百科全书派来代称启蒙思想。 18、狂飙突进:18 世纪 70-80 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启 蒙文学运动。其名称源于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运动的纲领制定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 德,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希勒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家。1770 年歌德和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的会见

标志着运动的开端。他们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 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 的继续和发展。 19、感伤主义文学: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是对理性的一个 反拨,主要特点是崇尚感情,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在充满感伤情愫的 描写中,唤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怜悯,在泪水连连中表现美和崇高,开了一种以心理 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的旅 行》,哥尔德斯密斯的长篇小说《威克菲尔德牧师》和长诗《荒村》是感伤主义名作。感伤主 义诗人成为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感伤诗在欧洲唤醒了浪漫主义情调。感伤主义在 18世纪具有温和人道主义的特点,反叛古典主义和严峻和理性主义的权威。但今天,感伤主 义却显出人性的矫情、病态、温情泛滥和虚假。“慕园诗派”是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 有格雷《墓园挽歌》而得名,代表作是杨格的长诗《夜思》。 20、哥特小说:Gothie原意指哥特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因 而哥特小说和中世纪的背景相联系。哥特小说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一个变体,是 对理性主义的一个反拨,以中世纪为背景,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城堡中的神秘故事和谋杀 事件,充满神秘、恐怖、鬼怪和骇人听闻的超自然事件。由贺拉斯·沃波尔首创,得名于他 同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一一一个哥特式故事》。哥特小说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十分流行, 主要目的是给人刺激,引起人的恐惧感情,其精华是为小说打开了通向非理性的大门。它形 式怪诞,不合理,但涉及到人的潜意识中的乖戾冲动和畸形心理,对后世小说有很大影响。 21、拜伦式英雄: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813-1816创作的“东方故事诗”中的一系 列叛逆者人物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 林斯的围攻》入、曼弗雷德(《曼弗雷德》)。拜伦在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首次塑造 了孤独、忧郁、悲观的“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他们都具有高傲倔强,忧郁孤独,神秘痛 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与之进行抗争的叛逆者英雄性格,打上了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故而称为拜伦式英雄。19世纪20年代,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展开,拜伦式英雄起了揭露 反动统治者,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一形象又具有孤独斗争、脱离人们, 消极悲观的个人主义消极影响。 22、东方叙事/做事诗:1813-1816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出一组被称为“东方 叙事诗”的传奇作品,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等6部。题材新颖,充 满浪漫情调,中心人物都是拜伦式英雄,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 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标志着运动的开端。他们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 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 的继续和发展。 19、感伤主义文学:是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是对理性的一个 反拨,主要特点是崇尚感情,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在充满感伤情愫的 描写中,唤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怜悯,在泪水连连中表现美和崇高,开了一种以心理 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的旅 行》,哥尔德斯密斯的长篇小说《威克菲尔德牧师》和长诗《荒村》是感伤主义名作。感伤主 义诗人成为 19 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感伤诗在欧洲唤醒了浪漫主义情调。感伤主义在 18 世纪具有温和人道主义的特点,反叛古典主义和严峻和理性主义的权威。但今天,感伤主 义却显出人性的矫情、病态、温情泛滥和虚假。“墓园诗派”是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 有格雷《墓园挽歌》而得名,代表作是杨格的长诗《夜思》。 20、哥特小说:Gothic 原意指哥特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因 而哥特小说和中世纪的背景相联系。哥特小说是 18 世纪后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一个变体,是 对理性主义的一个反拨,以中世纪为背景,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城堡中的神秘故事和谋杀 事件,充满神秘、恐怖、鬼怪和骇人听闻的超自然事件。由贺拉斯·沃波尔首创,得名于他 同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哥特小说在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十分流行, 主要目的是给人刺激,引起人的恐惧感情,其精华是为小说打开了通向非理性的大门。它形 式怪诞,不合理,但涉及到人的潜意识中的乖戾冲动和畸形心理,对后世小说有很大影响。 21、拜伦式英雄: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1813-1816 创作的“东方故事诗”中的一系 列叛逆者人物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 林斯的围攻》)、曼弗雷德(《曼弗雷德》)。拜伦在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首次塑造 了孤独、忧郁、悲观的“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他们都具有高傲倔强,忧郁孤独,神秘痛 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与之进行抗争的叛逆者英雄性格,打上了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故而称为拜伦式英雄。19 世纪 20 年代,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展开,拜伦式英雄起了揭露 反动统治者,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一形象又具有孤独斗争、脱离人们, 消极悲观的个人主义消极影响。 22、东方叙事/故事诗:1813-1816 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出一组被称为“东方 叙事诗”的传奇作品,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等 6 部。题材新颖,充 满浪漫情调,中心人物都是拜伦式英雄,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 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23、欧那尼之战:《欧那尼》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浪漫戏剧代表作,是法 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1830年2月25日,该剧在法兰西剧院上演,演出之前,剧本就 遭到坚持古典主义传统的人的猛烈批评,演出期间,浪漫派和假古典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持续了40多天。反对的喧器刺激了观众的兴趣,从反面促成了演出的成功,宜告了浪漫主义 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23、欧那尼之战:《欧那尼》是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浪漫戏剧代表作,是法 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1830 年 2 月 25 日,该剧在法兰西剧院上演,演出之前,剧本就 遭到坚持古典主义传统的人的猛烈批评,演出期间,浪漫派和假古典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持续了 40 多天。反对的喧嚣刺激了观众的兴趣,从反面促成了演出的成功,宣告了浪漫主义 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三则古希腊神话故事.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阿伽门农家族故事.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补充材料.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14课 看世界在变作业.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13课 跨越时空的相见.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12课 孤独的晚餐.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11课 交谈的智慧.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10课 一辆自行车.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9课 “高薪养廉”与“缘木求鱼”.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8课 访友之行.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7课 北京人与上海人.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6课 网络时代的爱情.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5课 走上自首之路.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4课 沙漠中的饭店.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3课 我的第一份工作.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2课 起名字.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上册)第1课 享受旅行.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下册)第14课 动物的眼睛.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下册)第13课 继父.doc
- 《发展汉语精读》课程作业练习(下册)第12课 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雨果.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二节 荷马史诗.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导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八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