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7世纪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时代背号 文艺复兴给人带来了生命活力和自然欲望的解放,而这又直接冲击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和 时代的人,具有强烈 的实现个人欲望 实现 人 的冲动。 中不 “个热情而又混乱、充满活力而又人欲横 时代。理性规范的缺失,人的生命活力难免会以发财致富、享受现世欢乐、无节制的满足贪 欲等极端利已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在挣脱了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后,欲望膨胀、道 德示范、秩序混乱成为文艺复兴后期欧洲社会的 一种普扁即象。在经所了文共有兴二百年醒 经历了连年 页浪的张阿可联、衣分的龙 盼秩序与稳定 成 一种普遍社 文展之后,需要有 的理性规范予以约 束,于是,社会的有序与稳定才成为可能。所以,对秩序与稳定的期盼实质上是对理性规范 的呼唤。 从总体上看,17世纪的欧洲大陆是一个不断资本主义化的时代,但同时又是封建专制十 这种社会形态典型地表现在法国。从1624 年留当上首相至路易十四亲 封建制度得到巩固,王权逐渐加强 法国王权 逐渐加强 建立 当时 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对峙,王权则凌驾于两者之上, “作为表 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太阳王”路易十四以“朕即国家 的姿态独揽大权。凭借绝对的政治权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开拓疆土,把法 国历史推上了“伟大的世纪”,也把欧洲封律专制推向了极盛的时期。正是象路易十四这样的 专制君王,在上帝远 离人间事务之际 承托 了拯救人类、 查福民众的大业, 给社会以理性 与规范,给失去上帝依托的人增添了 一份安全感。君主专制制度在17世纪普遍被接受,这 种“王权崇拜”现象表明在17世纪的西欧,人们已由中世纪时的对宗教理性的追求转向了 对政治理性的追求,由对超现实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尘世现实世界的追求。 总结:17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争取相对平衡的阶段。英 国成为世界强国。法国封建制度获得巩固 王权逐渐加强。宫廷的时尚和 趣味直接影响了文 学的发展。 社会生活相对统一安定,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了上风,从而形成 了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二、古曲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Classism),顾名思义是崇尚古典,这“古典”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主要 指的是古罗马。 “柴古 点上 与文艺复兴相仿, 古典主义又是人文主义在17世纪 的延续。然而古典主义文学对古代的崇尚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对古代的崇尚,除了前者侧重 古罗马,后者侧重古希腊的差异外,还有对“人”的理解上的区别。古希腊文学艺术与古罗 马文学艺术原本在文化品格、人文属性上也存在着差异。古希腊文学体现的是一种原欲型文 化,表现了古希腊人崇尚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追求自然欲望的满足和现世欢乐的民族性格 与价值观念。 个体本位的价值观虽然深深影响】 士罗 但是古罗马特有的民族性 格也改造着所继承来的古希腊文学。在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渗透着一种与古希 腊迥异的责任战胜爱情(也即欲望)的主题。对于力的崇拜,溶化成对武功显赫的帝王的崇 拜和“霸道”意识,使古罗马文学具有一种比古希腊文学更庄严、崇高的气质。由于民族性 格的差异性,古罗马文学在淡化了古希腊文学的那种原欲意识和个体本位意识之后又强化和
1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7 世纪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一、时代背景: 文艺复兴给人带来了生命活力和自然欲望的解放,而这又直接冲击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和 道德理性规范。这个时代的人,具有强烈的实现个人欲望、实现个人价值的冲动。他们中不 少人把人生当作无忧无虑的狂欢。这可以说是一个热情而又混乱、充满活力而又人欲横流的 时代。理性规范的缺失,人的生命活力难免会以发财致富、享受现世欢乐、无节制的满足贪 欲等极端利己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在挣脱了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后,欲望膨胀、道 德示范、秩序混乱成为文艺复兴后期欧洲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经历了文艺复兴三百年解 放而又混乱的文明洗礼,经历了连年的战乱之后,期盼秩序与稳定成为一种普遍社会心理。 在人的个性经过了长时间的多向度、较充分的发展之后,需要有一种统一的理性规范予以约 束,于是,社会的有序与稳定才成为可能。所以,对秩序与稳定的期盼实质上是对理性规范 的呼唤。 从总体上看,17 世纪的欧洲大陆是一个不断资本主义化的时代,但同时又是封建专制十 分强盛的时代。这种社会形态典型地表现在法国。从 1624 年黎塞留当上首相至路易十四亲 政之间的 37 年间,封建制度得到巩固,王权逐渐加强,法国王权逐渐加强,建立了当时欧 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对峙,王权则凌驾于两者之上,“作为表 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太阳王”路易十四以“朕即国家” 的姿态独揽大权。凭借绝对的政治权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开拓疆土,把法 国历史推上了“伟大的世纪”,也把欧洲封建专制推向了极盛的时期。正是象路易十四这样的 专制君王,在上帝远离人间事务之际,承担起了拯救人类、造福民众的大业,给社会以理性 与规范,给失去上帝依托的人增添了一份安全感。君主专制制度在 17 世纪普遍被接受,这 种“王权崇拜”现象表明在 17 世纪的西欧,人们已由中世纪时的对宗教理性的追求转向了 对政治理性的追求,由对超现实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尘世现实世界的追求。 总结:17 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争取相对平衡的阶段。英 国成为世界强国。法国封建制度获得巩固,王权逐渐加强。宫廷的时尚和趣味直接影响了文 学的发展。社会生活相对统一安定,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了上风,从而形成 了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二、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Classism),顾名思义是崇尚古典,这“古典”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主要 指的是古罗马。在“崇古”这一点上,与文艺复兴相仿,古典主义又是人文主义在 17 世纪 的延续。然而古典主义文学对古代的崇尚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对古代的崇尚,除了前者侧重 古罗马,后者侧重古希腊的差异外,还有对“人”的理解上的区别。古希腊文学艺术与古罗 马文学艺术原本在文化品格、人文属性上也存在着差异。古希腊文学体现的是一种原欲型文 化,表现了古希腊人崇尚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追求自然欲望的满足和现世欢乐的民族性格 与价值观念。这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虽然深深影响了古罗马文学,但是古罗马特有的民族性 格也改造着所继承来的古希腊文学。在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渗透着一种与古希 腊迥异的责任战胜爱情(也即欲望)的主题。对于力的崇拜,溶化成对武功显赫的帝王的崇 拜和“霸道”意识,使古罗马文学具有一种比古希腊文学更庄严、崇高的气质。由于民族性 格的差异性,古罗马文学在淡化了古希腊文学的那种原欲意识和个体本位意识之后又强化和

凸现了王权意识、国家观念和政治热情。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对“古典”的崇尚,倾向于古罗马,尤其是那体现罗马民族性格的 国家、集权理念,并且热衷于表现政治意识。古罗马在政治、国家、集权政府的创建方面的 辉煌业绩, ,正好切合17 马文化与文学中的那种通上仪国家视含和政治热情对国 世纪西欧专制君主强化专制政府的需要,也投合了“王权崇拜 民族强盛的心理期待。因此作为专制主义产物的古典主义文学,自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古罗 马。即使他们描写的题材来自古希腊,也是以古罗马式的眼光,或者以能表现强烈王权意识、 国家观念和政治热情为目的,选取那些崇高而言有理性品格的英雄人物。如果说文艺复兴人 立士义立学所 和领扬的主要是自然欲望上的“人”的话,郑么,古典主义文学所肯定与 颂扬的主要是理性(政治理性)意义上的 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君主专制杜会的产物。法国是君主专制最典型也是最辉煌 的国家,古典主义文学也在这个国家产生并达到高峰。17世纪,西方文化的中心位置由意大 利转移到法国。它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18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以后在19世纪的浪漫 主义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中, 它都处于显赫的地位,以至到了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 和文学派 ,都首先在法国产生,法国一直处于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17世纪,是法国文化 崛起的时代。 法国古典主义的繁荣也和路易十四的爱好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 他统治的时代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氏 期。他采取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 商主义政策 绝对王权 划分社会 级:僧侣、 民 控制文学艺术, 设立法兰西学士院。(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巢世留的亲自敦促和庇 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杜会上 作家和学者羡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的名额固定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 号。非得有 •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院士都是男性。 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票选 举一名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国作家罗歌卡约瓦(1913一1979)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 力很大,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接纳女作家、瓢译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玛格 丽特·尤尔瑟娜尔(1903一)为新院士,这是具有345年历史,被称为“男性俱乐部”的法兰 西学士院第一次接纳女院士。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由法兰西学士院最年轻的院士,《费 加罗杂志》专栏作家让·多尔梅松(1925一)多方奔走策划,最后成功。) 1、理性主义哲学 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认识论学说,又称唯理论,它与经验论相对立。它 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思潮。在17世纪,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英国经验派和大 陆理性派。英国经验派包括16一18世纪的培根、霍布斯和洛克,他们坚持外部世界是经验 的基础,属唯物主义经验论者。贝克莱和休谟否认经验源于外界,认为外界是感觉或表象的 总和,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大陆理性派是指17一18世纪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儿、荷 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 数学推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晰明白。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祟理性主义,社会上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系统, 推祟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出发。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
2 凸现了王权意识、国家观念和政治热情。 17 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对“古典”的崇尚,倾向于古罗马,尤其是那体现罗马民族性格的 国家、集权理念,并且热衷于表现政治意识。古罗马在政治、国家、集权政府的创建方面的 辉煌业绩,古罗马文化与文学中的那种强烈的王权意识、国家观念和政治热情,正好切合 17 世纪西欧专制君主强化专制政府的需要,也投合了“王权崇拜”时期广大民众对国家统一、 民族强盛的心理期待。因此作为专制主义产物的古典主义文学,自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古罗 马。即使他们描写的题材来自古希腊,也是以古罗马式的眼光,或者以能表现强烈王权意识、 国家观念和政治热情为目的,选取那些崇高而富有理性品格的英雄人物。如果说文艺复兴人 文主义文学所肯定和颂扬的主要是自然欲望上的“人”的话,那么,古典主义文学所肯定与 颂扬的主要是理性(政治理性)意义上的“人”。 古典主义文学是 17 世纪欧洲君主专制社会的产物。法国是君主专制最典型也是最辉煌 的国家,古典主义文学也在这个国家产生并达到高峰。17 世纪,西方文化的中心位置由意大 利转移到法国。它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 18 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以后在 19 世纪的浪漫 主义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中,它都处于显赫的地位,以至到了 20 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 和文学派别,都首先在法国产生,法国一直处于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17 世纪,是法国文化 崛起的时代。 法国古典主义的繁荣也和路易十四的爱好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16 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 他统治的时代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 商主义政策。 (2).建立绝对王权。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4)、 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法兰西学士院是 1634 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敦促和庇 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社会上 作家和学者羡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的名额固定为 40 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 号,非得有一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院士都是男性。 1980 年 3 月 6 日,法兰西学士院投票选 举一名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国作家罗歇•卡约瓦(1913—1979)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 力很大,最后以出席人数 35 人的 20 票通过,接纳女作家、翻译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玛格 丽特•尤尔瑟娜尔(1903—)为新院士,这是具有 345 年历史,被称为“男性俱乐部”的法兰 西学士院第一次接纳女院士。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由法兰西学士院最年轻的院士,《费 加罗杂志》专栏作家让•多尔梅松(1925—)多方奔走策划,最后成功。) 1、理性主义哲学 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认识论学说,又称唯理论,它与经验论相对立。它 是 17 世纪法国的主导思潮。 在 17 世纪,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英国经验派和大 陆理性派。英国经验派包括 16—18 世纪的培根、霍布斯和洛克,他们坚持外部世界是经验 的基础,属唯物主义经验论者。贝克莱和休谟否认经验源于外界,认为外界是感觉或表象的 总和,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大陆理性派是指 17—18 世纪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儿、荷 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 数学推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晰明白。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系统, 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出发。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

文主义者为了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独断性,又主张用理性来衡量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 宙的真理,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17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继承了这两个时代的精神, 拜倒在理性之前。 理性至上 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世纪法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 意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 何表现,都受到绝对的压制。服从国家,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是个人的最高美德。这时的个 人,已不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由人,而是从属于规范和法则的人。约束力和限制力表现为 无个性的理性形式,个人应当服从理性,应当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 理性主义析学正标话合 当时政治的需要,为君主专制效劳 笛卡儿 法国理性主义代表是笛卡儿(1596一1650),他是17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近代理 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代表著作《论方法》(《方法论》)(1637),它是 理性主义的结晶。著名的哲学原则:“我思故我在; 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人 在的 有意识才有存在 是西 万目 我意识自文艺 兴强调人的作用 ,歌 后的 巨大发展。20世纪瓦雷里 宇宙说:人思故我在 ,更强调了意识的重要 20世纪扬波·萨:“我思故我选择”,这都源于“我思故我在”。 艺术创作提倡理性 在认识论上,笛卡儿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把“理性”置于最高位置,作为检验真 理的惟一标准。他说:“不管醒着还是睡着, 永远只听从于理性的 他 认为艺术应该符合 明白与确切 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法规。 艺术创作应提倡理性 感冲动,为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笛卡儿理性主义的影响下, 些文艺理 论家制定出一套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法规。 ,它的突出特点和对美学的主要贡献,就是樂拜理 性。理性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 要严守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解释美、 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 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请的、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洛 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 -1711)。布瓦罗是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他 是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家莫里哀的好朋友,他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 主义作家的经验,写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这本书经路易十四亲自过目, 成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的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理性, 一切从性出发 一切也以性为归宿。他 认为理性 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 真、 目然三 “体的主张 为了求美就要求真,也 就必须辜仿自然。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体现在事物中的“常情常理”,人性自然。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浪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恶。 (3) 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教育意 布瓦罗的一切文艺法则都建立在他的美学原则上,其中虽有合理可取的因素,但作为法规却 束缚了作家的创作才能。他的《诗的艺术》对法国和欧洲的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成为欧洲 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3
3 文主义者为了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独断性,又主张用理性来衡量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 宙的真理,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17 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继承了这两个时代的精神, 拜倒在理性之前。 理性至上 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 世纪法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 意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 何表现,都受到绝对的压制。 服从国家,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是个人的最高美德。这时的个 人,已不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由人,而是从属于规范和法则的人。约束力和限制力表现为 无个性的理性形式,个人应当服从理性,应当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 理性主义哲学正好适合 当时政治的需要,为君主专制效劳 笛卡儿 法国理性主义代表是笛卡儿(1596—1650),他是 17 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近代理 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代表著作《论方法》(《方法论》)(1637),它是 理性主义的结晶。 著名的哲学原则:“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人 的意识和存在的关系,有意识才有存在,是西方自我意识自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作用,歌颂理 想人之后的一个巨大发展。20 世纪瓦雷里:“宇宙说:人思故我在”,更强调了意识的重要。 20 世纪扬波•萨:“我思故我选择”,这都源于“我思故我在”。 艺术创作提倡理性 在认识论上,笛卡儿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把“理性”置于最高位置,作为检验真 理的惟一标准。他说:“不管醒着还是睡着,永远只听从于理性的证明。”从理性出发,他 认为艺术应该符合“明白与确切”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法规。艺术创作应提倡理性,抑制情 感冲动,为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笛卡儿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一些文艺理 论家制定出一套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法规。 2、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它的突出特点和对美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崇拜理 性。理性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 要严守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解释美、 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 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布瓦洛 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布瓦罗是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他 是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家莫里哀的好朋友,他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 主义作家的经验,写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这本书经路易十四亲自过目, 成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的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理性,一切从理性出发,一切也以理性为归宿。他 认为理性是艺术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位一体的主张:为了求美就要求真,也 就必须摹仿自然。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体现在事物中的“常情常理”,人性自然。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恶。 (3)、 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教育意义。 布瓦罗的一切文艺法则都建立在他的美学原则上,其中虽有合理可取的因素,但作为法规却 束缚了作家的创作才能。他的《诗的艺术》对法国和欧洲的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成为欧洲 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3、古典主义悲刷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是具体 化的贵族意识,具有贵族倾向。古典主义悲剧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着重表现在他们的创作 中。 高乃依 高乃依(1606一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务。 1629年开始创作。代表悲刷《熙德》(1636),其他重要悲剧《贺拉斯》、《西拿》、《波利厄 克特》。作品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热情。悲剧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 的英雄 气势悲壮澈越。 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风格庄严崇高,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以 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情节动人重 于心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悲剧的庄严,要求诗人描写 一些比爱情更祟高更有男儿气概的激情,比如雄心壮志或血海深仇, 使我们看到比情人之死更重大的不幸 (《诗剧艺术谈》 拉辛 拉辛(1639一1699)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出身财政官家庭,本人做过路易十四的史官。 写作11部集剧 部直。代表作是《安格刻》和《德尔》。 集剧子是情成地 理 人物常常采用希腊史上的美人,多缠绵恻的艳史。情调阴柔平淡 性格悲剧 拉辛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以恋爱心理为主。不重情节,以人物的 动机和希塑来决定情节的发展。悲剧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弱者,多愁善感,意志薄弱,始终受 感情冲动支配,悲剧结局是人物为情欲而钙性。 辛悲剧与高乃依悲剧的不同 高乃依的代表作写于专制君主政体上升时期,拉辛则是在这个政体巩固和衰落的年代违 行创作。高乃依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悲剧英雄形象,目的是要引起人们的饮佩赞赏:拉辛热 着重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怒,他的作品具有更鲜明的现实 意义。他的悲刷简练集中,三一律对他不是束缚而是使他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形 式。人物心理分析是他的艺术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质朴动人,尤其在人物感情最激动时 4、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高乃依的悲刷《熙德》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为了家族利益,失去了 和施曼娜的爱情。又为国家利益,克服失恋的捕苦 。走上战。了国安。他我头民族蓝 雄,被人尊称 。国王英明贤达,让罗狄克与施曼娜结为夫妇 本剧提出了放弃个人 得失,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标准, (2).崇尚理性原则,要求克制个人情欲,遵守公民义务。 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故事取材古希腊悲刷家欧里庇得斯的同名 悲刷。拉辛把它改编为一部宫廷内部多角恋爱,互相残杀的悲剧。《安》刷写了4个人的爱情 纠葛。国王卑吕斯 (阿喀琉斯的儿子) 不国家利益,要女俘安德洛玛克(赫克托耳的 妻),遭到未婚妻爱妙娜(海伦的女儿) 的嫉根,命令追求自己的使节奥赖斯特(阿伽门农 的儿子)杀死卑吕斯。卑吕斯死后,爱妙娜又悲痛自杀。奥赖斯特见状疯狂。3人在理性与 感情冲突中做了情欲的牺性品,惟有安德洛玛克做到理性与感情的统一。为了保全儿子,她 答应与卑吕斯结婚,却决定在结婚仪式后自杀,保全名节。 (3),墓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4 3、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是具体 化的贵族意识,具有贵族倾向。古典主义悲剧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着重表现在他们的创作 中。 高乃依 高乃依(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务。 1629 年开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1636),其他重要悲剧《贺拉斯》、《西拿》、《波利厄 克特》。作品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热情。悲剧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 的英雄,气势悲壮激越。 英雄悲剧 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风格庄严崇高,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以 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情节动人重 于心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悲剧的庄严,要求诗人描写 一些重要的国家利益,一些比爱情更崇高更有男儿气概的激情,比如雄心壮志或血海深仇, 使我们看到比情人之死更重大的不幸。”(《诗剧艺术谈》) 拉辛 拉辛(1639—1699)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出身财政官家庭,本人做过路易十四的史官。 写作 11 部悲剧,一部喜剧。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 悲剧调子是情感战胜 理性,人物常常采用希腊史上的美人,多缠绵悱恻的艳史。情调阴柔平淡 性格悲剧 拉辛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以恋爱心理为主。不重情节,以人物的 动机和希望来决定情节的发展。 悲剧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弱者,多愁善感,意志薄弱,始终受 感情冲动支配,悲剧结局是人物为情欲而牺牲。 拉辛悲剧与高乃依悲剧的不同 高乃依的代表作写于专制君主政体上升时期,拉辛则是在这个政体巩固和衰落的年代进 行创作。高乃依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悲剧英雄形象,目的是要引起人们的钦佩赞赏;拉辛却 着重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怒,他的作品具有更鲜明的现实 意义。他的悲剧简练集中,三一律对他不是束缚而是使他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形 式。人物心理分析是他的艺术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质朴动人,尤其在人物感情最激动时。 4、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为了家族利益,失去了 和施曼娜的爱情。又为国家利益,克服失恋的痛苦,走上战场,拯救了国家。他成为民族英 雄,被人尊称“熙德”。国王英明贤达,让罗狄克与施曼娜结为夫妇。 本剧提出了放弃个人 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标准。 (2).崇尚理性原则,要求克制个人情欲,遵守公民义务。 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故事取材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同名 悲剧。拉辛把它改编为一部宫廷内部多角恋爱,互相残杀的悲剧。《安》剧写了 4 个人的爱情 纠葛。国王卑吕斯(阿喀琉斯的儿子)不顾国家利益,要娶女俘安德洛玛克(赫克托耳的寡 妻),遭到未婚妻爱妙娜(海伦的女儿) 的嫉恨,命令追求自己的使节奥赖斯特(阿伽门农 的儿子)杀死卑吕斯。卑吕斯死后,爱妙娜又悲痛自杀。奥赖斯特见状疯狂。3 人在理性与 感情冲突中做了情欲的牺牲品,惟有安德洛玛克做到理性与感情的统一。为了保全儿子,她 答应与卑吕斯结婚,却决定在结婚仪式后自杀,保全名节。 (3).摹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文学体裁:古典主 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 俗艺术,语言俚俗。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三一律亦称 三整一律” ,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 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刷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 个地点并在 一天之内 完成。三一律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继承和曲解。亚里 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希腊悲剧情节的“整一性”,演出时间以太阳运行一周为限。文艺 有大学著想出“ 个京件 个整天 个地点”的主张 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炼 集中,但它 了剧本的自由创作,在浪漫主义 兴起后被打 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 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 三、清教徒文学 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文学走过了莎士比亚的高峰,进入一个平缓期。英国在17 资 命是由英国清 纪率先社树文学损宇文学为?世纯 阶 前。这场库 千展的, 属于清教徒革命 尔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会在选举时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 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 史称“光荣革 命” ,推翻 了复 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 阶级联盟的君 立宪 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清敦徒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 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对于清教 徒来说。《圣经》是 命普人借用《圣经》来县人民命】 简朴节俭的生活 们把剧院 也当作“罪恶的娱乐 场所而加以 秤击,1642年 阶级下 关闭伦敦剧场。清教徒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英国舞台沉寂,惟一重要的诗人是弥尔 顿。 际尔顿 尔师(1608一1674)茧诗人,资立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他在治 是激进派, 宗教上属于独立派 。革命期间, 他写了很多政论文, 内从后时派时苗命 污蔑和攻击。他的文学代表作是晚年写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弥 尔颜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有名的英国诗人。晚年失明。 《失乐园》(1667)取材于《创世纪》和《启示录》 两条主线: 是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失去天上乐园):另一条是亚当和夏 娃违反禁令偷食禁果,被 逐出伊甸园 生 去地 土乐园)。 诗中塑造了撤且形象,他是世界文学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前两卷撒且形象有所变 化)。撒且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他是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诗人把他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的典型来刻画。《失乐园》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 的典范。(图) 《失乐园》 说明信仰不坚、理性受情欲支配而不能抵制诱惑,最终失去乐园 《复乐园》(1671)是弥尔顿的另一篇重要史诗,取材于《马太福音》第四章或《路加福 音》第四章中所述的耶稣受试探的故事。叙述耶稣不受撒旦诱惑替人类恢复乐园的故事。诗 人把耶稣塑造成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形象。耶稣具有和作者本人一样的政治抱负:“我梦
5 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古典主 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 俗艺术,语言俚俗。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三一律 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 17 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 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 完成。三一律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继承和曲解。亚里 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希腊悲剧情节的“整一性”,演出时间以太阳运行一周为限。文艺 复兴意大利学者提出“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 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炼 集中,但它束缚了剧本的自由创作,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 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 三、清教徒文学 16 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文学走过了莎士比亚的高峰,进入一个平缓期。英国在 17 世纪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是由英国清教徒开展的,属于清教徒革命。在清教 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属于清教徒文学,成为 17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内容。代表作家是诗人弥 尔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 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会在选举时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到 1653 年 4 月,长达 13 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 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88 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 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 1640 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清教徒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 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对于清教 徒来说,《圣经》是衡量一切的准绳,革命党人借用《圣经》来号召人民革命。清教徒主张过 简朴节俭的生活,他们把剧院也当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1642 年,资产阶级下 令关闭伦敦剧场。清教徒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英国舞台沉寂,惟一重要的诗人是弥尔 顿。 弥尔顿 弥尔顿(1608—1674)英国诗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他在政治上 是激进派,宗教上属于独立派。革命期间,他写了很多政论文,批驳国内外反对派对革命的 污蔑和攻击。他的文学代表作是晚年写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弥 尔顿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有名的英国诗人。晚年失明。 《失乐园》(1667)取材于《创世纪》和《启示录》。 两条主线:一是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失去天上乐园);另一条是亚当和夏 娃违反禁令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失去地上乐园)。 诗中塑造了撒旦形象,他是世界文学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前两卷撒旦形象有所变 化)。 撒旦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他是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诗人把他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的典型来刻画。《失乐园》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 的典范。(图) 《失乐园》——说明信仰不坚、理性受情欲支配而不能抵制诱惑,最终失去乐园。 《复乐园》(1671)是弥尔顿的另一篇重要史诗,取材于《马太福音》第四章或《路加福 音》第四章中所述的耶稣受试探的故事。叙述耶稣不受撒旦诱惑替人类恢复乐园的故事。 诗 人把耶稣塑造成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形象。耶稣具有和作者本人一样的政治抱负:“我梦

想从罗马的桎楷中把人民解放出来,把世界各地的暴行镇压下去。”史诗的主题是教有人民, 人类必须接受理性的启迪,以便把自己提高到足以享受自由的最高境界。 《有乐》 歌颂理性战胜情欲,强调依靠坚定信仰复得灵魂的乐园 两部史诗要说明的都是生活的引诱, 真正的英雄品质和内心的乐园问题 古典史诗的终结 弥尔顿的两部史诗,特别是《失乐园》,是古典史诗的最后一部杰作。西方古典史诗从荷 马史诗开始,形成了写英雄史诗的传统。《失乐园》直接继承了荷马史诗和维吉尔史诗的传统。 它不仅是宗教 史诗 也 部心西 叙事诗 它标志着英 史诗的结束 黑格 尔在《美 》中总结史诗,提出史诗在18世纪被小说替代。西方史诗自弥尔顿之后让位于 小说。欧美小说继承了史诗传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史诗 《力士参孙》 悲剧《力士参孙》(1671)采用圣经题材。它的主题是革命行动,充满对于斗争的热情和 号召 古代大力士: 孙被妻子出卖 ,过着痛苦的奴隶生活,但他并不甘心屈服。他渴望斗 和复仇的时机。在他做了长久的准备以后,终于打倒了敌人,获得了自由。这首诗号召年轻 的一代要以参孙为榜样,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下去。忠实地表达了双目失明的诗人的晚年心 情。 四巴罗克文学 罗克 代表着17至18世纪的一种欧洲文化特色,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 法国,与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巴罗克风格(Baroque) 关于“巴罗克”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源自葡萄牙文barocco、西班牙文bartueco 或意大利文barucco,意为“畸形的珍珠”或“奇特而不规则的圆”: 一说源自中世纪拉 意指“荒谬的思想” 的新古 典主义理论家 曾用此词来 行于17 无意大利的艺术风格,认为它背弃了 活及古典传统 于是,人们习惯 多用 来指17世纪以南欧为中心的一种夸张、豪华,重彩、怪诞、猎奇的艺术风格。但在19世纪 末叶,瑞士艺术史学家沃尔夫林赋予巴罗克艺术极为肯定的意义,认为它显示出表现动势, 自求无限、虑实一体和明暗突出等艺术特色 作头为一动梦R收 在当时欧洲的建筑、雕刻、绘画,乃至其音乐和文学中都有着充 分的体现。 (图片)所谓: 克文当 17世纪天主教会内部流行 的宗教故事,圣徒传和抒情 诗歌等,以宗教神秘主义和虔敬主义为特点,但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不大。 巴罗(洛)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把这种感受纤毫无 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它拒绝严格的理性原则,拒绝接受古典主义规则,风格夸张,语言雕 琢。在叙事手法上,巴罗克文学多依靠意外事件的插入改变叙事的方向和线索,以造成复杂 感和丰富感,为此,它把生活的偶然性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意大利马里诺的长诗《阿多尼斯》 西班牙卡尔德隆的剧作《人生如梦》 德国格里美尔豪森的小说《痴儿西木传》
6 想从罗马的桎梏中把人民解放出来,把世界各地的暴行镇压下去。”史诗的主题是教育人民, 人类必须接受理性的启迪,以便把自己提高到足以享受自由的最高境界。 《复乐园》——歌颂理性战胜情欲,强调依靠坚定信仰复得灵魂的乐园。 两部史诗要说明的都是生活的引诱、真正的英雄品质和内心的乐园问题。 古典史诗的终结 弥尔顿的两部史诗,特别是《失乐园》,是古典史诗的最后一部杰作。西方古典史诗从荷 马史诗开始,形成了写英雄史诗的传统。《失乐园》直接继承了荷马史诗和维吉尔史诗的传统。 它不仅是宗教史诗,也是一部心理叙事诗,探索精神道德。它标志着英雄史诗的结束。黑格 尔在《美学》中总结史诗,提出史诗在 18 世纪被小说替代。西方史诗自弥尔顿之后让位于 小说。欧美小说继承了史诗传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史诗. 《力士参孙》 悲剧《力士参孙》(1671)采用圣经题材。它的主题是革命行动,充满对于斗争的热情和 号召。 古代大力士参孙被妻子出卖,过着痛苦的奴隶生活,但他并不甘心屈服。他渴望斗争 和复仇的时机。在他做了长久的准备以后,终于打倒了敌人,获得了自由。这首诗号召年轻 的一代要以参孙为榜样,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下去。忠实地表达了双目失明的诗人的晚年心 情。 四、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代表着 17 至 18 世纪的一种欧洲文化特色,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 法国,与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巴罗克风格(Baroque) 关于“巴罗克”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葡萄牙文 barocco、西班牙文 bartueco 或意大利文 barucco,意为“畸形的珍珠”或“奇特而不规则的圆”;另一说源自中世纪拉 丁文 baroco,意指“荒谬的思想”。18 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家曾用此词来嘲笑流行于 17 世纪意大利的艺术风格,认为它背弃了生活及古典传统。于是,人们习惯上多用“巴罗克” 来指 17 世纪以南欧为中心的一种夸张、豪华,重彩、怪诞、猎奇的艺术风格。但在 19 世纪 末叶,瑞士艺术史学家沃尔夫林赋予巴罗克艺术极为肯定的意义,认为它显示出表现动势, 追求无限、虚实一体和明暗突出等艺术特色。 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在当时欧洲的建筑、雕刻、绘画,乃至其音乐和文学中都有着充 分的体现。(图片)所谓巴罗克文学指 17 世纪天主教会内部流行的宗教故事,圣徒传和抒情 诗歌等,以宗教神秘主义和虔敬主义为特点,但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不大。 巴罗(洛)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把这种感受纤毫无 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它拒绝严格的理性原则,拒绝接受古典主义规则,风格夸张,语言雕 琢。在叙事手法上,巴罗克文学多依靠意外事件的插入改变叙事的方向和线索,以造成复杂 感和丰富感,为此,它把生活的偶然性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意大利马里诺的长诗《阿多尼斯》 西班牙卡尔德隆的剧作《人生如梦》 德国格里美尔豪森的小说《痴儿西木传》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八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导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二节 荷马史诗.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雨果.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A)I名词解释.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三则古希腊神话故事.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四节 古希腊戏剧.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三节 荷马史诗.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二节 古罗马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四节《一千零一夜》.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三节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二节 迦梨陀娑.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一节 概述.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四节 圣经.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三节 史诗.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导论、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话.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五节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四节 马克·吐温.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三节 易卜生.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二节 托尔斯泰.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