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但丁(1265-1321) 一、生平 但丁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 人文主义的先驱。当时,教皇反对意大利统一, 帝训希组音大利全都纳入 己的统治 城邦子盾表现为 党派之争 ,但丁就出生在佛罗伦萨的 二个属于归尔典 党的小贵族家庭。他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潜心研究,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 渊博的人。 但丁青年时代加入归尔弗党。归尔弗党分裂为白党(代表商人利益)和黑党 但丁成为白党领袖后继续反对教皇对内政的干涉,所以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为 流放。流放时期但丁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他走遍了意大利北方 激发了爱国 热情,更清楚 看到了城邦之间的争斗,认清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但 丁从维护自己城邦利益的立场认识到,只有意大利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断然拒绝佛罗伦萨统治者提出的要他宣誓忏悔来取得敖免重返家园的要求。1315 年他又被缺席判处死刑。晚年定居维也纳。1321年因病逝世。 一、创作 但丁18岁时开始写诗。青年时代的但丁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此概念 最早由但丁在《地狱》第24歌中提出,是指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在博洛尼亚 和佛罗伦萨两地出现的一种抒情诗。中心主题仍是女性和爱情,但是从站在市民 阶级营垒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予以细致、真切的描写。以朴素明快的 诗体,流畅生动的语言、奇妙的构思形成柔美清新的风格。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 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 了抒情短歌形式 达到中世纪抒情诗的可 峰, 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词 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诗中女子是崇高的道 德力量的化身。《新生》用意大利语写成。中世纪著书立说的官方语言是拉丁文, 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诗中对贝娅特丽丝的描写带有中世纪骑士爱情的精神」 这部诗集没有触及重大事件,但是对爱情的描写冲破了教会的禁欲主义。这是欧 洲第 一部向读者揭露作者内心最隐秘的情感的作品 他有三部理论著作:(在流放期间写成) 《论俗语》用拉T文写成,写意大利语言、诗律的特色,阐明俗语的重要性 主张对俗语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形成意大利语言。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渴望。 《飨宴》具有百科全书性质。书中提出:“人的高贵取决于他的品德。”强调 “理性的高贵” 去掉理性 人不能称其为人。” 《帝制论》用拉丁文写成,集中反映了但丁的政治观点,第一次提出政教分 离、政教平等、帝制必行的主张。但丁为意大利消除战乱开了一剂药方,就是建 立政教分离的统一的国家。反对教皇干涉是对的,但他也美化了王权,把意大利 统一的理想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这表现出但工在改治生活中幼雅的一面。他讨时 高估计了罗马皇帝。《神曲》中他把罗马皇帝、 骑士安排的天堂里, 这带有空想 色彩。 无论哪部作品都反应了但丁爱国、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他认为意大利要复 兴就只有统一。但丁在漫长的流亡生活中,一直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至死未能回 1
1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1265-1321) 一、生平 但丁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 人文主义的先驱。当时,教皇反对意大利统一,皇帝则希望把意大利全部纳入自 己的统治,城邦矛盾表现为党派之争。但丁就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属于归尔弗 党的小贵族家庭。他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潜心研究,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 渊博的人。 但丁青年时代加入归尔弗党。归尔弗党分裂为白党(代表商人利益)和黑党。 但丁成为白党领袖后继续反对教皇对内政的干涉,所以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为 流放。流放时期但丁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他走遍了意大利北方,激发了爱国 热情,更清楚地看到了城邦之间的争斗,认清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但 丁从维护自己城邦利益的立场认识到,只有意大利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断然拒绝佛罗伦萨统治者提出的要他宣誓忏悔来取得赦免重返家园的要求。1315 年他又被缺席判处死刑。晚年定居维也纳。1321 年因病逝世。 二、创作 但丁 18 岁时开始写诗。青年时代的但丁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此概念 最早由但丁在《地狱》第 24 歌中提出,是指 13 世纪末和 14 世纪初在博洛尼亚 和佛罗伦萨两地出现的一种抒情诗。中心主题仍是女性和爱情,但是从站在市民 阶级营垒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予以细致、真切的描写。以朴素明快的 诗体,流畅生动的语言、奇妙的构思形成柔美清新的风格。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 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完善了抒情短歌形式,达到中世纪抒情诗的顶 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 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诗中女子是崇高的道 德力量的化身。《新生》用意大利语写成。中世纪著书立说的官方语言是拉丁文, 而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诗中对贝娅特丽丝的描写带有中世纪骑士爱情的精神。 这部诗集没有触及重大事件,但是对爱情的描写冲破了教会的禁欲主义。这是欧 洲第一部向读者揭露作者内心最隐秘的情感的作品。 他有三部理论著作:(在流放期间写成) 《论俗语》用拉丁文写成,写意大利语言、诗律的特色,阐明俗语的重要性, 主张对俗语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形成意大利语言。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渴望。 《飨宴》具有百科全书性质。书中提出:“人的高贵取决于他的品德。”强调 “理性的高贵”。“去掉理性,人不能称其为人。” 《帝制论》用拉丁文写成,集中反映了但丁的政治观点,第一次提出政教分 离、政教平等、帝制必行的主张。但丁为意大利消除战乱开了一剂药方,就是建 立政教分离的统一的国家。反对教皇干涉是对的,但他也美化了王权,把意大利 统一的理想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这表现出但丁在政治生活中幼稚的一面。他过 高估计了罗马皇帝。《神曲》中他把罗马皇帝、骑士安排的天堂里,这带有空想 色彩。 无论哪部作品都反应了但丁爱国、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他认为意大利要复 兴就只有统一。但丁在漫长的流亡生活中,一直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至死未能回

到佛罗伦萨,最终客死异乡。他的代表作是《神曲》。 三、《神曲》 这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创作与1307-1321年,前后14年。这是但丁的代表 作。但丁广泛反应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整部史诗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是“中世 纪史诗,百科全书式作品。”中世纪,凡是带有“光明、欢乐”结局的作品一般 都称之为“喜剧”。《神曲》把人们从痛苦、幽暗的现实引向光明的未来,这是个 光明欢乐的结局,因此定 名为“支到 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表示对诗人的 崇敏,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中译本通称《神曲》。创作动机是但】 看到意大利分裂、民不聊生,渴望统一,尽管在政治上被放逐受打击,他认为自 己有责任鞭答罪恶、揭露黑暗、唤醒人心,期望祖国能繁荣昌盛,人民能安居乐 业。 采用中古梦幻文学形式,写诗人漫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线索情 节是虚构的 1、游历路线 诗人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35岁时,在黑暗的森林中中迷了路,他 尽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走出森林,向着小山攀登,这时被三只野兽(豹一 浮欲、狮 强暴、狼 一贪焚)拦住了去路。危难之际,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 了恶同特丽丝的眠托来摆助丁 ,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这部作品分为 《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一万四干 二百三十 一行。 但丁对于地狱、练狱和天堂的构思十分明确。 他幻想地狱在位于北半球的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是一个无比巨大的 深渊,从地满通到地心,形状向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地狱由这漏斗形的巨大深 渊中紧贴漏斗内壁的一圈一圈的圆环构成 这些漏斗由上而 个小, 有九层。第一层是侯判所,耶稣诞生前的圣人和英雄、古代异教徒、没受洗礼而 天折的婴儿在这里,除了人类的“原罪”之外,他们没有犯罪,不受什么苦行惩 罚,他们唯一的痛苦就在于渴望升天而不能如愿。真正受苦的地狱从第二层开始 -5层是上层地狱,6层以下是下层地狱。第一层含鱼(淫欲): 第三层饕餮(宗 无节制地大吃大喝 第四层贪婪利 1浪费 :第五层愤怒:第六层 奉邪教 创立 传播和信仰异端邪说者;第七层使用暴力者,分成三环(1、杀人者和抢劫者2、 自杀者和挥霍无度者3、渎神者和高利贷者):第八层欺诈者,分为十个壕沟, 买卖圣职者、贪污者、偷盗者、假冒伪造者等:第九层地狱是个冰湖,背叛者 分成四环:1、背叛出卖亲属者、2、背叛出卖国家者、3、背判出卖宾客者、4小 背叛出卖恩人者。冰湖中央站着魔王撒旦,他原本是六翼天使,因为背叛上帝而 堕入地狱底层,成为万恶之源 想象炼狱为一座雄伟无比的高山,立在海洋中,是南半球唯一的陆地。炼狱 作为高山象征着灵魂悔罪自新,努力向上获得新生最后得以升入天国。首先是山 门,由下往上七层:傲慢、嫉妒、忿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灵魂经受磨 练消除罪孽后,来到“地上乐园”,寓意达到了现世幸福的境界 天堂由九重天(月天、水星天 金星天、 火星天 木星天 土星天 恒星天、水晶天)构成,超越时间空间的净火天(是上帝所在的严格意义上的天 国),这九重天围绕地球旋转。 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色调也不相同。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色调是阴
2 到佛罗伦萨,最终客死异乡。他的代表作是《神曲》。 三、《神曲》 这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创作与 1307-1321 年,前后 14 年。这是但丁的代表 作。但丁广泛反应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整部史诗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是“中世 纪史诗,百科全书式作品。”中世纪,凡是带有“光明、欢乐”结局的作品一般 都称之为“喜剧”。《神曲》把人们从痛苦、幽暗的现实引向光明的未来,这是个 光明欢乐的结局,因此定名为“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表示对诗人的 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中译本通称《神曲》。创作动机是但丁 看到意大利分裂、民不聊生,渴望统一,尽管在政治上被放逐受打击,他认为自 己有责任鞭笞罪恶、揭露黑暗、唤醒人心,期望祖国能繁荣昌盛,人民能安居乐 业。 采用中古梦幻文学形式,写诗人漫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线索情 节是虚构的。 1、游历路线 诗人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 35 岁时,在黑暗的森林中中迷了路,他 尽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走出森林,向着小山攀登,这时被三只野兽(豹—— 淫欲、狮——强暴、狼——贪婪)拦住了去路。危难之际,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 了,受贝娅特丽丝的嘱托来帮助但丁,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这部作品分为 《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 33 歌,加上序曲,共 100 歌,一万四千 二百三十三行。 但丁对于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构思十分明确。 他幻想地狱在位于北半球的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是一个无比巨大的 深渊,从地满通到地心,形状向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地狱由这漏斗形的巨大深 渊中紧贴漏斗内壁的一圈一圈的圆环构成。这些漏斗由上而下一个比一个小,共 有九层。第一层是侯判所,耶稣诞生前的圣人和英雄、古代异教徒、没受洗礼而 夭折的婴儿在这里,除了人类的“原罪”之外,他们没有犯罪,不受什么苦行惩 罚,他们唯一的痛苦就在于渴望升天而不能如愿。真正受苦的地狱从第二层开始。 2—5 层是上层地狱,6 层以下是下层地狱。第二层贪色(淫欲);第三层饕餮(毫 无节制地大吃大喝);第四层贪婪和浪费;第五层愤怒;第六层信奉邪教、创立 传播和信仰异端邪说者;第七层使用暴力者,分成三环(1、杀人者和抢劫者 2、 自杀者和挥霍无度者 3、渎神者和高利贷者);第八层欺诈者,分为十个壕沟, 买卖圣职者、贪污者、偷盗者、假冒伪造者等;第九层地狱是个冰湖,背叛者, 分成四环:1、背叛出卖亲属者、2、背叛出卖国家者、3、背判出卖宾客者、4、 背叛出卖恩人者。冰湖中央站着魔王撒旦,他原本是六翼天使,因为背叛上帝而 堕入地狱底层,成为万恶之源。 想象炼狱为一座雄伟无比的高山,立在海洋中,是南半球唯一的陆地。炼狱 作为高山象征着灵魂悔罪自新,努力向上获得新生最后得以升入天国。首先是山 门,由下往上七层:傲慢、嫉妒、忿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灵魂经受磨 练消除罪孽后,来到“地上乐园”,寓意达到了现世幸福的境界。 天堂由九重天(月天、水星天、金星天、日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 恒星天、水晶天)构成,超越时间空间的净火天(是上帝所在的严格意义上的天 国),这九重天围绕地球旋转。 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色调也不相同。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色调是阴

暗的:炼狱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是柔和爽目的:天国是幸福和喜悦的境界, 色调是光辉耀眼的 2、主题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如何通过理性和信仰摆脱迷惘和错误,达到 至善至美的光明未来。 人物情节充满了寓意和象征:黑暗的森林象征着意大利昏暗的社会现实:但 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迷路象征着人类的迷惘: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 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 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 特丽丝象征信仰和 接替 吉尔引导但丁游历 天堂,象征着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 善的过程。 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这完全是但丁作为中世纪诗人的偏见,他 所认识的真理和至善还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里。他持禁欲主义的宗教世界 观,认为沉迷于世俗享乐是不能认识罪恶的,只有禁欲苦修, 最终才能进天堂 但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 类命运的热情, 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了中世纪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显露 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所以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 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3、《神曲》的思想、艺术特色都体现出“两重性” (1) 思想上 ①、揭露批判教会黑暗,主张政教分离,但并不彻底否定宗教 中世纪教会和国王统治了 一切,但丁对教会的丑恶,教士们的恶德败行进行 了揭露和批判。他不止一次把教会和教皇比作贪婪的狼,“金钱使牧人变成一只 狼,所有的牧场上到处是贪狼。”诗人还用现实生活中具体人物的言行揭露教士 们的贪婪。 教会向人们宜称 人不应该有物质要求 安 贫 而教士 的生 活非常奢华。有的使用金、银或象牙做成的桌子,在墙壁上镶嵌金银。教皇克莱 门德五世为庆祝自己就职而举办宴会,花掉了一万五千多个金币。他所座用的杂 役的每年的工钱就要2030个金币。他在位10年,把所有能卖的教职都卖了, 死前搜刮到81万4千元。不仅如此,教会还与封建主相勾结,欧洲到处都是教 会贪婪的利爪留下的刮痕。教会向人们宣扬善良、 兹悲旧品个主数知把白口 的政敌关入牢房,连同他的4个孩子一起饿死。伪善成了中世纪教会的特征。表 面上对上帝无比虔诚,实际却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把上帝当作工具。作品中但丁 将买卖圣职者头朝下栽进深坑里,他们的双脚还被火焰灼烧。这些描写表现出他 对教会的批判精神。 是但的这种批坐不是建立在底否定之数的其上的他不是异数注 他把基督教的过去,把耶稣与其门徒的理想、功绩拿来与现在的教会做对比,在 对比中鞭挞现在的教会。许多人对宗教的不满,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 诗人雪莱说,“但丁是宗教改革第一人”。 ②、揭强扑会政治现实,希翅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使意大利统一富强 但丁在作品中对暴君、叛徒、 伪善贪婪荒淫的 切无耻之徒进行】 揭露,批判社会邪恶。他将欺诈者浸在血沟里,将背叛者冻在冰湖里。 炼就篇第六歌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 3
3 暗的;炼狱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是柔和爽目的;天国是幸福和喜悦的境界, 色调是光辉耀眼的。 2、主题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如何通过理性和信仰摆脱迷惘和错误,达到 至善至美的光明未来。 人物情节充满了寓意和象征:黑暗的森林象征着意大利昏暗的社会现实;但 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迷路象征着人类的迷惘;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 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 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娅特丽丝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 天堂,象征着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 善的过程。 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这完全是但丁作为中世纪诗人的偏见,他 所认识的真理和至善还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里。他持禁欲主义的宗教世界 观,认为沉迷于世俗享乐是不能认识罪恶的,只有禁欲苦修,最终才能进天堂; 但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了中世纪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显露 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所以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 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3、《神曲》的思想、艺术特色都体现出“两重性” (1)、思想上 ①、揭露批判教会黑暗,主张政教分离,但并不彻底否定宗教。 中世纪教会和国王统治了一切,但丁对教会的丑恶,教士们的恶德败行进行 了揭露和批判。他不止一次把教会和教皇比作贪婪的狼,“金钱使牧人变成一只 狼,所有的牧场上到处是贪狼。”诗人还用现实生活中具体人物的言行揭露教士 们的贪婪。教会向人们宣称:人不应该有物质要求,要安于贫困。而教士们的生 活非常奢华。有的使用金、银或象牙做成的桌子,在墙壁上镶嵌金银。教皇克莱 门德五世为庆祝自己就职而举办宴会,花掉了一万五千多个金币。他所雇用的杂 役的每年的工钱就要 20-30 个金币。他在位 10 年,把所有能卖的教职都卖了, 死前搜刮到 81 万 4 千元。不仅如此,教会还与封建主相勾结,欧洲到处都是教 会贪婪的利爪留下的刮痕。教会向人们宣扬善良、慈悲,但是一个主教却把自己 的政敌关入牢房,连同他的 4 个孩子一起饿死。伪善成了中世纪教会的特征。表 面上对上帝无比虔诚,实际却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把上帝当作工具。作品中但丁 将买卖圣职者头朝下栽进深坑里,他们的双脚还被火焰灼烧。这些描写表现出他 对教会的批判精神。 但是但丁的这种批判不是建立在彻底否定宗教的基础上的,他不是异教徒。 他把基督教的过去,把耶稣与其门徒的理想、功绩拿来与现在的教会做对比,在 对比中鞭挞现在的教会。许多人对宗教的不满,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 诗人雪莱说,“但丁是宗教改革第一人”。 ②、揭露社会政治现实,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使意大利统一富强。 但丁在作品中对暴君、叛徒、卖国贼、伪善贪婪荒淫的一切无耻之徒进行了 揭露,批判社会邪恶。他将欺诈者浸在血沟里,将背叛者冻在冰湖里。 炼狱篇 第六歌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 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

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却沦为娼妓!/那高贵的灵魂,只是听到人家/提起他故 乡的可爱名字,就急于在那里向他的同乡人备致问候:而你的活着的人民 住在你里面 右 天不生上 座城墙 围住的人却自 相残杀。/你这可怜虫!你向四下里看看/你国土的海岸,然后再望你的腹地, /有没有一块安享和平幸福的土地。 但丁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但把爱国主义的理想、意大利统一的希望寄托在 罗马帝国皇帝的身上,这也反映了他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局限性。 ③、对中古文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做了艺术性的总结, 通过但丁和他的地狱、炼狱、天堂中遇到的著名人物的谈话,反应出中古文 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如,和诗人波拿君塔的谈话(炼狱第二十四章)反 映了意大利抒情诗发展的情况:和手抄本彩绘画家欧德利西的谈话反映了意大利 绘画发展的情况:维吉尔的话和但丁自己的叙述(地狱第四章)反映了中古对希 腊罗马诗人和哲学家的认识和评 诞的的方式泛述了当时订学、科学和神学上的重要题和理论因用.瓷一 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 曲》除了是一部政治倾向性强烈的长诗外,还起了传播知识的作用,被称为“百 科全书性质的诗”。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 ④、但丁受到装欲苦修神学世界观的影响,把现实生活看成是来世水生的 准备,但是他在作品中歌领现世生活意义,热情推崇古代文化,赞颂理性和 自由意志。 但丁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在作品中却表现 出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现实斗争的热情。取材荷马史诗,塑造了奥德修斯这 形象,他为了追求直理在大海上行,不屈不。借出歌师历中上且有伟大相 和坚强意志的英雄豪杰 希望世人振奋精神 创造自己的命运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但丁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 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卡(弗兰齐斯卡嫁给封建主简乔托为妻,但这纯粹是一种政治 婚姻,简乔托相貌丑陋举止粗野。简乔托的弟弟保罗是个美少年, 一人曾一记清 骑十传奇故电,私、下里相爱。简乐杆发现后当场将他们杀死。这是1283.1285年 间,意大利轰动一时的事 情。 作为犯淫行的罪人放在地狱里 ,但同时又对他们 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致为他们的不幸而伤心地晕倒。教会宜扬“爱情就是罪恶” 作者也按照这种标准把修女放在天堂,把狄多、海伦等人放在地狱,但是对狄多 弗兰奇斯卡等人的态度,却显示出他认为年轻人追求爱情是应该的。 他把奥德修斯作为使用阴模诡计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又以赞美的语调写他受 到求知欲的推动航海探险的英勇行 但丁具有科学知识,极力推崇古代文化。他把维吉尔作为异教徒放在地狱的 侯判所里,但又选他作为游历地狱、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 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对其他古希 措罗马的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尊也流盛出不同程度的敬意 如诗中写到: 我就看回四位伟大的魂向我1走来 1的神情不悲克 也不喜悦。善良的老师开始说: 看手里拿着那把宝 象君主似的 走在三个 人前面的哪一位:那就是诗人之王荷马:跟在他后面的是讽刺诗人贺拉斯:第 位是奥维德,最后一位是卢卡努斯(古罗马诗人)。”我就这样看到那位创作最崇 高的诗歌的诗人之王的美好的清派集合在这里,他那种诗歌象隆一般高翻于其他
4 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却沦为娼妓!/ 那高贵的灵魂,只是听到人家/提起他故 乡的可爱名字,就急于 / 在那里向他的同乡人备致问候;/ 而你的活着的人民 住在你里面,/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 / 和一条城壕,围住的人却自 相残杀。/ 你这可怜虫!你向四下里看看 / 你国土的海岸,然后再望你的腹地, / 有没有一块安享和平幸福的土地。/ 但丁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但把爱国主义的理想、意大利统一的希望寄托在 罗马帝国皇帝的身上,这也反映了他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局限性。 ③、对中古文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做了艺术性的总结。 通过但丁和他的地狱、炼狱、天堂中遇到的著名人物的谈话,反应出中古文 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如,和诗人波拿君塔的谈话(炼狱第二十四章)反 映了意大利抒情诗发展的情况;和手抄本彩绘画家欧德利西的谈话反映了意大利 绘画发展的情况;维吉尔的话和但丁自己的叙述(地狱第四章)反映了中古对希 腊罗马诗人和哲学家的认识和评价。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用回答但 丁疑问的方式广泛阐述了当时哲学、科学和神学上的重要问题和理论。因此,《神 曲》除了是一部政治倾向性强烈的长诗外,还起了传播知识的作用,被称为“百 科全书性质的诗”。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 ④、但丁受到禁欲苦修神学世界观的影响,把现实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 准备,但是他在作品中歌颂现世生活意义,热情推崇古代文化,赞颂理性和 自由意志。 但丁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在作品中却表现 出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现实斗争的热情。取材荷马史诗,塑造了奥德修斯这一 形象,他为了追求真理在大海上航行,不屈不挠。借此歌颂历史上具有伟大理想 和坚强意志的英雄豪杰,希望世人振奋精神、创造自己的命运。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但丁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 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卡(弗兰齐斯卡嫁给封建主简乔托为妻,但这纯粹是一种政治 婚姻,简乔托相貌丑陋举止粗野。简乔托的弟弟保罗是个美少年,二人曾一起读 骑士传奇故事,私下里相爱。简乔托发现后当场将他们杀死。这是 1283-1285 年 间,意大利轰动一时的事情。)作为犯淫行的罪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 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致为他们的不幸而伤心地晕倒。教会宣扬“爱情就是罪恶”, 作者也按照这种标准把修女放在天堂,把狄多、海伦等人放在地狱,但是对狄多、 弗兰奇斯卡等人的态度,却显示出他认为年轻人追求爱情是应该的。 他把奥德修斯作为使用阴谋诡计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又以赞美的语调写他受 到求知欲的推动航海探险的英勇行为。 但丁具有科学知识,极力推崇古代文化。他把维吉尔作为异教徒放在地狱的 侯判所里,但又选他作为游历地狱、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 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对其他古希 腊罗马的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 如诗中写到:我就看见四位伟大的灵魂向我们走来:他们的神情既不悲哀, 也不喜悦。善良的老师开始说:“你看手里拿着那把宝剑、象君主似的走在三个 人前面的哪一位:那就是诗人之王荷马;跟在他后面的是讽刺诗人贺拉斯;第三 位是奥维德,最后一位是卢卡努斯(古罗马诗人)。”我就这样看到那位创作最崇 高的诗歌的诗人之王的美好的流派集合在这里,他那种诗歌象鹰一般高翔于其他

诗歌之上。 对古代文明的推崇,是人文主义者的显著特征。 但丁肯定理性的作用,但义通过维吉尔的话指出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 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道路,那真是非愚即狂。”又通过奥 德修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走兽一样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 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 (2)、艺术上 ①、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 作品的基本线索是虚构的,运用象征、寓意等手法。以虚构的形式反映了 现实内容,把诗人的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政治文化方面的重大 问题,把历史的、现实的、古典的、基督教的因素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②、严密、完整而匀称的结构 三个境界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地狱》《炼狱》《天堂》各有33歌,连同序 幕共100歌。3、9、10这些数字在中世纪文化中具有神秘意义和象征性。每部 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做韵脚,彼此呼应,以象征从黑暗趋于光明、由卑下 这样的的结构体现中世纪 三位一体的 神学观(“圣父、生子、圣灵”三位一体)。具有一种神秘的造型艺术美。 一向被 评论家所称赞。但也因为刻意追求形式,诗中有无关紧要的东西存在。 ③、《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廊 诗人对自己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描绘最为细致入微,但丁常常通过人物在戏居 性场面中的行动和对行为动机的挖掘来刻画性格。他勾勒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只 用寥寥数语。如对保罗和弗兰奇斯卡这对恋人的描写。如用“他挺胸翘首昂然直 立,似乎对地狱怀着极大的轻蔑”一句来写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慨 ④、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描写,使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 的比喻。 对三界的构想明确、想象丰宫,善于调换色彩,选准背景。地狱是痛苦和绝 望的境界,色调是阴暗的:炼狱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是柔和爽目的:天国 是幸福和喜悦的境界,色调是光辉耀眼的。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描写情景时善于用 取材于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比喻。如,形容鬼魂们注视但丁和维吉尔好像老裁缝 穿针时凝视若针限一样。形容两队灵魂相偶,彼世致意,说是象妈蚁在路上觅食, 彼此相遇时互相碰头探询消息。禁食的灵魂瘦的两眼深陷无神,象宝石脱落的戒 指。形容基督上升,光芒四射,照耀着圣者们,就像日光从云缝透出,射在繁华 如锦的草坪上一样。这些都取得了绘画和造型艺术的效果。 ⑤、屏弃中世纪文学作品习惯运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对促进意大 利民族语言的统一、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作用。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位 民族诗人
5 诗歌之上。 对古代文明的推崇,是人文主义者的显著特征。 但丁肯定理性的作用,但又通过维吉尔的话指出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望 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道路,那真是非愚即狂。”又通过奥 德修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走兽一样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 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 (2)、艺术上 ①、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 作品的基本线索是虚构的,运用象征、寓意等手法。以虚构的形式反映了 现实内容,把诗人的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政治文化方面的重大 问题,把历史的、现实的、古典的、基督教的因素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②、严密、完整而匀称的结构 三个境界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地狱》《炼狱》《天堂》各有 33 歌,连同序 幕共 100 歌。3、9、10 这些数字在中世纪文化中具有神秘意义和象征性。每部 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做韵脚,彼此呼应,以象征从黑暗趋于光明、由卑下 趋于高尚、由罪恶趋于至善,表达向往光明之意。例如,《地狱》部分结尾就是 “我们从那儿走出去,重新见到了群星”。这样的的结构体现中世纪三位一体的 神学观(“圣父、生子、圣灵”三位一体)。具有一种神秘的造型艺术美。一向被 评论家所称赞。但也因为刻意追求形式,诗中有无关紧要的东西存在。 ③、《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廊。 诗人对自己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描绘最为细致入微,但丁常常通过人物在戏剧 性场面中的行动和对行为动机的挖掘来刻画性格。他勾勒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只 用寥寥数语。如对保罗和弗兰奇斯卡这对恋人的描写。如用“他挺胸翘首昂然直 立,似乎对地狱怀着极大的轻蔑”一句来写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慨。 ④、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描写,使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 的比喻。 对三界的构想明确、想象丰富,善于调换色彩,选准背景。地狱是痛苦和绝 望的境界,色调是阴暗的;炼狱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是柔和爽目的;天国 是幸福和喜悦的境界,色调是光辉耀眼的。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描写情景时善于用 取材于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比喻。如,形容鬼魂们注视但丁和维吉尔好像老裁缝 穿针时凝视着针眼一样。形容两队灵魂相遇,彼此致意,说是象蚂蚁在路上觅食, 彼此相遇时互相碰头探询消息。禁食的灵魂瘦的两眼深陷无神,象宝石脱落的戒 指。形容基督上升,光芒四射,照耀着圣者们,就像日光从云缝透出,射在繁华 如锦的草坪上一样。这些都取得了绘画和造型艺术的效果。 ⑤、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习惯运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对促进意大 利民族语言的统一、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作用。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位 民族诗人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八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导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二节 荷马史诗.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ppt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四节 古希腊戏剧.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三节 荷马史诗.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二节 古罗马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四节《一千零一夜》.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三节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二节 迦梨陀娑.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一节 概述.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四节 圣经.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三节 史诗.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导论、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话.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五节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四节 马克·吐温.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三节 易卜生.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二节 托尔斯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一节 哈代.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六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节 果戈理.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节 狄更斯.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