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莎士比亚 一、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 1564年4月23日出生英国中部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离伦敦约100英里。祖上务农 父亲是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幼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6岁自谋生活: 1585年到伦敦谋生。在伦敦当过马夫、剧团的配角演员。1590年因剧院需要剧本,转入写脚 本,1594年成为“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他的绝大部分戏剧是利用现成材料加以改编而 写成的,在改编过程中给以新的内容和艺术加工。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写过三十七部戏 剧,此外还有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1613年左右,他离开伦敦,回到家乡。1616 年4月23日去世。由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没受过大学教育,加之他的生平资料很少,后世 一些研究者对莎士比亚的著作权表示怀疑,挖空心思地从贵族社会中去寻找候选人,其中就 有培根。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生写了著名的哀悼诗,才使莎士比亚免于默默无闻, 并确认其身份。本琼生写: “他是时代的灵魂,我们所击节称赏的戏剧元勋!.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 的世纪。” 莎氏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的剧院结构由椭圆形或八角形的围墙所构成,墙内设有舞台和 观众场。池子里的观众站着看戏,坐位则设在剧场围墙内四周有两层建筑构成的走马廊楼里, 同时舞台上也摆设低座椅招待贵族观众。舞台深深地伸出到观众场里,在演戏时候演员直接 站在观众中间演,观众从三面围住舞台看戏。这种舞台可称为“伸出式舞台”,缩短了演员和 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一种亲切感。伊丽莎白女王常常到剧场看戏,这也是英国戏剧能够 在文艺复兴时代成为欧洲文学发展顶峰,产生莎士比亚的一个环境因素。女王欣赏莎士比 亚的戏剧,其中特别喜欢看喜剧。据说莎士比亚曾专门为女王写喜剧,比如《温莎的风流娘 儿们》。 二、创作 (一)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1600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王权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主要成就:十四行诗150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 1、诗歌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十四行诗》150首(1592一1598) 2、历史刷 历史剧:9部 《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 《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亨利六世》第一部(1591) 《理查三世》(1592) 《理查二世》(1595) 《约翰王》(1596) 《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 《亨利四世》第二部(1597) 《亨利五世》(1598) 1
1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 一、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 1564 年 4 月 23 日出生英国中部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离伦敦约 100 英里。祖上务农, 父亲是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幼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6 岁自谋生活。 1585 年到伦敦谋生。在伦敦当过马夫、剧团的配角演员。1590 年因剧院需要剧本,转入写脚 本,1594 年成为“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他的绝大部分戏剧是利用现成材料加以改编而 写成的,在改编过程中给以新的内容和艺术加工。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写过三十七部戏 剧,此外还有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1613 年左右,他离开伦敦,回到家乡。1616 年 4 月 23 日去世。由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没受过大学教育,加之他的生平资料很少,后世 一些研究者对莎士比亚的著作权表示怀疑,挖空心思地从贵族社会中去寻找候选人,其中就 有培根。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生写了著名的哀悼诗,才使莎士比亚免于默默无闻, 并确认其身份。本·琼生写: “ 他是时代的灵魂,我们所击节称赏的戏剧元勋!.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 的世纪。” 莎氏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的剧院结构由椭圆形或八角形的围墙所构成,墙内设有舞台和 观众场。池子里的观众站着看戏,坐位则设在剧场围墙内四周有两层建筑构成的走马廊楼里, 同时舞台上也摆设低座椅招待贵族观众。舞台深深地伸出到观众场里,在演戏时候演员直接 站在观众中间演,观众从三面围住舞台看戏。这种舞台可称为“伸出式舞台”,缩短了演员和 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一种亲切感。伊丽莎白女王常常到剧场看戏,这也是英国戏剧能够 在文艺复兴时代成为欧洲文学发展顶峰,产生莎士比亚的一个环境因素。 女王欣赏莎士比 亚的戏剧,其中特别喜欢看喜剧。据说莎士比亚曾专门为女王写喜剧,比如《温莎的风流娘 儿们》。 二、创作 (一)历史剧喜剧时期 1590-1600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王权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主要成就:十四行诗 150 首,历史剧 9 部,喜剧 10 部 1、诗歌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 《十四行诗》150 首(1592——1598) 2、历史剧 历史剧:9 部 《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 《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 《亨利六世》第一部(1591) 《理查三世》(1592) 《理查二世》(1595) 《约翰王》(1596) 《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 《亨利四世》第二部(1597) 《亨利五世》(1598)

莎士比亚写过9部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主要取材于贺林希德《英格兰、苏格兰 和爱尔兰编年史》应时代要求而写,反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高涨的爱国情绪。 以历史剧向人民进行政治启菱教音和爱国数音,同时从民族历中中寻求民族前涂的答案。历 史剧主要反映英国13世纪初至15世纪300年的历史。 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表现人文主 义原则在国家和社会 活中的胜利 在这些剧作中,权力是巨大的诱惑,刺激了潜伏于人灵魂中的贪婪与邪恶,爱与仁慈的 取胜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人间乐园平添了者多因石相争斗、顺、残茶带来的血腥与阴暗。 16世纪90年代英国王权虽仍巩固,旧王位继承问颗日趋伯切,封建势力春春欲动,英闲有 可能重新出现内战局面。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者, 关心民族命运, 反对封建内讧,要求在 明 E的统治 巩固国内和 使国家臻于富强 这是 及发展的 利益的。他比当时任何剧作家都更系统地探索了过去两三百年的历史,在其历史剧中批判了 一系列的封建君主,谴责了封建集团间的血腥战争,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 (1)《室利四世》1597 《亨利四世》是历史剧的代表作 分上下篇。主要内容描写亨利四世篡位后 ,引起各封 建主的不满,纷纷作乱。 国王率领他的两个儿 它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割据 王权。这是该刷的历史价值。《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它写出了封建制 度没落的趋势,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割据局面的批判,并形象地描绘了如何通过道德改善而产 生理想君主的过程。在《亨利四世》(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中,莎士比亚把理查 世(1377-1399)写成优柔寡断、 时机奇 信 臣的昏 不能维持贵族势力的平衡 的堂弟利用 自立为亨利四世(139 413) 亨利四世登位,由于王位 来路“不 ”, 终生行 惴不安,虽然两次平复贵族内乱,但太子不务“正业”,王位前途仍然堪忧。后来太子逐渐改 过自新,继位为亨利五世(1413-1422)。亨利五世用对外战争解决了国内矛盾,战胜法国,夺 回在法国的领地。莎士比亚写他性格中有善良仁慈的一面,有时能以普通人自居,在他身上 寄托了对君主和民族英雄的理想 利四世以封建的血腥 篡夺了理查 二世的王位 不仅自己日夜良心不安 而且给野 心勃勃的贵族造成借口,引起叛乱。尽管亨利四世凭借老练精明的政治手腕和治国雄心与出 众的才能,在短时间内平息了叛乱,但在莎士比亚看来,他不是理想的君王,而只是一个有 才干的野心家。因为,他虽有帝王之才,却缺少了帝王之德:仁慈、宽厚。而亨利五世不像 他父亲那样靠不正当手段夺得王位,而是通过合法的继承权登上国王宝座,也确立了作为国 王的他在道德上的合法性。他的治国才能更胜过他父 而且虔信上帝 胸襟开阔, 人,处事公正严明,全国上下都对他奉若天人、敬若神明。莎士比亚对亨利五世道德上的 写显然是理想化的,但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否定了权力诱发的贪欲和争斗,认为抑制贪欲 和战胜邪恶主要仰仗仁慈宽厚的美德。莎士比亚希望人间的君王有上帝与耶稣的秉性。在他 看来,理想的君王应是人间的上帝。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人自身力量与价值 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让基督之爱净化世态人心, 让天国的理相出现在出岸世界 无疑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 福斯塔夫形象 《亨利四世》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色的一个喜剧 文学史 一个著名的喜剧典型。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 剧形象 反面喜副人物 福斯塔夫是一个反面喜剧人物,五毒俱全。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流氓、 2
2 莎士比亚写过 9 部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主要取材于贺林希德《英格兰、苏格兰 和爱尔兰编年史》应时代要求而写,反映 1588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高涨的爱国情绪。 以历史剧向人民进行政治启蒙教育和爱国教育,同时从民族历史中寻求民族前途的答案。历 史剧主要反映英国 13 世纪初至 15 世纪 300 年的历史。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表现人文主 义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胜利。 在这些剧作中,权力是巨大的诱惑,刺激了潜伏于人灵魂中的贪婪与邪恶,爱与仁慈的 取胜已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人间乐园平添了诸多因互相争斗、倾轧、残杀带来的血腥与阴暗。 16 世纪 90 年代英国王权虽仍巩固,但王位继承问题日趋迫切,封建势力蠢蠢欲动,英国有 可能重新出现内战局面。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者,关心民族命运,反对封建内讧,要求在 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下,巩固国内和平与统一,使国家臻于富强,这是符合资产阶级发展的 利益的。他比当时任何剧作家都更系统地探索了过去两三百年的历史,在其历史剧中批判了 一系列的封建君主,谴责了封建集团间的血腥战争,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 (1)《亨利四世》 (1597) 《亨利四世》是历史剧的代表作,分上下篇。主要内容描写亨利四世篡位后,引起各封 建主的不满,纷纷作乱。国王率领他的两个儿子平乱。它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割据,尊重统一 王权。这是该剧的历史价值。《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它写出了封建制 度没落的趋势,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割据局面的批判,并形象地描绘了如何通过道德改善而产 生理想君主的过程。在《亨利四世》(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中,莎士比亚把理查 二世(1377-1399)写成优柔寡断、听信宠臣的昏君,不能维持贵族势力的平衡,他的堂弟利用 时机夺去王位,自立为亨利四世(1399-1413)。亨利四世登位,由于王位来路“不正”,终生惴 惴不安,虽然两次平复贵族内乱,但太子不务“正业”,王位前途仍然堪忧。后来太子逐渐改 过自新,继位为亨利五世(1413-1422)。亨利五世用对外战争解决了国内矛盾,战胜法国,夺 回在法国的领地。莎士比亚写他性格中有善良仁慈的一面,有时能以普通人自居,在他身上 寄托了对君主和民族英雄的理想。 亨利四世以封建的血腥方式篡夺了理查二世的王位,不仅自己日夜良心不安,而且给野 心勃勃的贵族造成借口,引起叛乱。尽管亨利四世凭借老练精明的政治手腕和治国雄心与出 众的才能,在短时间内平息了叛乱,但在莎士比亚看来,他不是理想的君王,而只是一个有 才干的野心家。因为,他虽有帝王之才,却缺少了帝王之德:仁慈、宽厚。而亨利五世不像 他父亲那样靠不正当手段夺得王位,而是通过合法的继承权登上国王宝座,也确立了作为国 王的他在道德上的合法性。他的治国才能更胜过他父亲,而且虔信上帝,胸襟开阔,宽厚待 人,处事公正严明,全国上下都对他奉若天人、敬若神明。莎士比亚对亨利五世道德上的描 写显然是理想化的,但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否定了权力诱发的贪欲和争斗,认为抑制贪欲 和战胜邪恶主要仰仗仁慈宽厚的美德。莎士比亚希望人间的君王有上帝与耶稣的秉性。在他 看来,理想的君王应是人间的上帝。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人自身力量与价值 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让基督之爱净化世态人心,让天国的理想出现在此岸世界,这 无疑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 福斯塔夫形象 《亨利四世》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色的一个喜剧 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喜剧典型。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 剧形象 反面喜剧人物 福斯塔夫是一个反面喜剧人物,五毒俱全。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流氓

雇佣兵和冒险家形象。他道德败坏,好色淫荡,贪食酗酒,胆小怯懦,招摇撞骗,偷盗抢劫, 厚颜无耻,吹牛撒谎等,各种恶习,应有尽有。他的优点是具有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 机智幽默。福斯塔夫出入宫廷,混迹市井酒肆,是联结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他的活动为 读者提供了贵族和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 吹牛搬莲的例子 福斯塔夫撒谎成性,黑的可以说成白的,即使当场戳穿谎言,也不以为耻。突出的例子是他 参与一次拦路拾劫】 一见有强盗来抢他们,马上丢下赃物就跑,事后向太子吹嘘。从对付两 个强盗升级到11个强 穿草绿色衣服的杂种从我的背后跑了过来,向我举刀猛刺,那时候天是这样的黑, 哈尔,简直瞧不见你自己的手。 一幕四场) 色彩需经光照才能显现,他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看到三个穿草绿色麻衣的人,撒 谎可见一斑 美的独立性:机智幽默的性格 从伦理学角度看,福斯塔夫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被否定的流氓骗子。从美学角度看,他是 个具有艺术魅力的喜剧人物。机智幽默的性格给他带来光彩,表现了美的独立性 幽默感的表现 ,他的幽默感表现为4点 “来,唱一支淫荡的歌儿给我听听,让我快活快活。我本来是一个规规矩矩的绅士:难得 赌几次咒:一星期顶多也不过掷七回骰子:一年之中,也不过逛三四百回窑子:借了人家的 钱,十次中间有三四次是还清的。那时侯我过着很好很有规律的生活,现在却糟成这个样子, 简直不成话 2当 面撤谎,随机应变 当福斯塔夫的谎言被太子揭穿时,他十分灵活地进行狡辩:“狮子无论怎样凶狠,也不敢碰伤 ·个堂堂的亲王。本能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我是因为激于本能而成为一个懦夫的。我将要 把这一回事情终身引为自豪,并且因此而格外看重你:我是一头勇敢的狮子,你是一位货真 价实的王子。 他背后说亲王坏话:“亲王是个坏家伙鬼东西,他妈的!要是他在这儿向我说这句话,我 要像打一条狗似的把他打个半死。”正说这话,亲王进门来了,福斯塔夫顺势将高举的木棍横 举嘴边做吹笛状中接亲王。反应极其灵敏 ③潮笑世风,讽刺时政 福斯塔夫蔑视一切,常常趁着酒兴批评世情,讽刺官吏 道,“这 二个万恶的世界 “愿一切没胆的懦夫们都给我遭殃。” 对太子说: “要是我不用一柄木刀把你打出你的国境,像驱逐一群雁子一般把你的臣民 起赶散,我就不是一个须眉男子。你这威尔士亲王。 讽刺法官愚蠢:“要是把我的身体一条一条锯解下来,也可以锯成四五十根像这位夏禄先 生一般的叫化棒儿” ④开自己玩笑 福斯塔夫不仅拿别人开心取乐,同时也拿自己肥胖的身躯打趣,显示出他的幽默与众不同的 个性特征。 福斯塔夫年己50,身体肥胖,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膝盖,他走过的地方,贫瘠的土地上就 像涂了一层牛油。他说:“我是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大人,全是脂油做成的。 一我说“脂 油, 一点不假,我这股胖劲儿就可以证明。“我希望人家见了我,不用磅秤也可以看出我有
3 雇佣兵和冒险家形象。他道德败坏,好色淫荡,贪食酗酒,胆小怯懦,招摇撞骗,偷盗抢劫, 厚颜无耻,吹牛撒谎等,各种恶习,应有尽有。他的优点是具有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 机智幽默。福斯塔夫出入宫廷,混迹市井酒肆,是联结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他的活动为 读者提供了贵族和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 吹牛撒谎的例子 福斯塔夫撒谎成性,黑的可以说成白的,即使当场戳穿谎言,也不以为耻。突出的例子是他 参与一次拦路抢劫,一见有强盗来抢他们,马上丢下赃物就跑,事后向太子吹嘘。从对付两 个强盗升级到 11 个强盗。他说: “三个穿草绿色衣服的杂种从我的背后跑了过来,向我举刀猛刺,那时候天是这样的黑, 哈尔,简直瞧不见你自己的手。”(一幕四场) 色彩需经光照才能显现,他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看到三个穿草绿色麻衣的人,撒 谎可见一斑 美的独立性:机智幽默的性格 从伦理学角度看,福斯塔夫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被否定的流氓骗子。从美学角度看,他是一 个具有艺术魅力的喜剧人物。机智幽默的性格给他带来光彩,表现了美的独立性 幽默感的表现 福斯塔夫有不可抑制的幽默感,开口就引人逗笑。他的幽默感表现为 4 点。 ①坦率地承认自己是坏人,为自己的恶德辩护,自炫为美。 “来,唱一支淫荡的歌儿给我听听,让我快活快活。我本来是一个规规矩矩的绅士:难得 赌几次咒;一星期顶多也不过掷七回骰子;一年之中,也不过逛三四百回窑子;借了人家的 钱,十次中间有三四次是还清的。那时侯我过着很好很有规律的生活,现在却糟成这个样子, 简直不成话了。” ②当面撒谎,随机应变 当福斯塔夫的谎言被太子揭穿时,他十分灵活地进行狡辩:“狮子无论怎样凶狠,也不敢碰伤 一个堂堂的亲王。本能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我是因为激于本能而成为一个懦夫的。我将要 把这一回事情终身引为自豪,并且因此而格外看重你;我是一头勇敢的狮子,你是一位货真 价实的王子。” 他背后说亲王坏话:“亲王是个坏家伙鬼东西,他妈的!要是他在这儿向我说这句话,我 要像打一条狗似的把他打个半死。”正说这话,亲王进门来了,福斯塔夫顺势将高举的木棍横 举嘴边做吹笛状迎接亲王。反应极其灵敏 ③嘲笑世风,讽刺时政 福斯塔夫蔑视一切,常常趁着酒兴批评世情,讽刺官吏。 他说:“这是一个万恶的世界”,“愿一切没胆的懦夫们都给我遭殃。” 对太子说:“要是我不用一柄木刀把你打出你的国境,像驱逐一群雁子一般把你的臣民一 起赶散,我就不是一个须眉男子。你这威尔士亲王。” 讽刺法官愚蠢:“要是把我的身体一条一条锯解下来,也可以锯成四五十根像这位夏禄先 生一般的叫化棒儿”。 ④开自己玩笑 福斯塔夫不仅拿别人开心取乐,同时也拿自己肥胖的身躯打趣,显示出他的幽默与众不同的 个性特征。 福斯塔夫年已 50,身体肥胖,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膝盖,他走过的地方,贫瘠的土地上就 像涂了一层牛油。他说:“我是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大人,全是脂油做成的。——我说‘脂 油’,一点不假,我这股胖劲儿就可以证明。”“我希望人家见了我,不用磅秤也可以看出我有

多么重。我是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出世的, 一生下来就有一头白发和一个圆圆的肚子。你 叫我躺了下去,你有没有什么杠子可以重新把我抬起来?%我的身上的皮肤宽得就像一件老 太太的宽罩衫一样:我的全身皱缩得活像一只干瘪的熟苹果 幽默的魅力 福斯塔夫的幽默是他的可爱之处,具有不可抵抗的感染力。他的幽默搅活了 台戏,剧中所 有人物都跟着福斯塔夫俏皮起来。从而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因没有看 见福斯塔夫谈恋爱时的情景。感到美中不足。莎士比亚专门写了一部福斯塔夫谈恋爱的喜剧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风采不如《亨利四世》。 完美的喜到性格 19世纪英国评论家莫尔根说: “他使青春和老年、冒险和肥胖、机智和愚蠢、贫穷和奢侈 爵位和滑稽、目的纯洁和作法恶劣混杂在一起:坏的原则既没有引起憎恨,怯懦也没有引起 蔑视,然而他却常常陷入使两者蒙上污点的情况之中:作为一个笑料和一个机智的人 幽默家和 滑稽青 夫爵土就他一生中我们见他的那个时期来讲,已成 丑和 个被嗍笑的对 一个大概从未展示过的最完美的喜居剧 性格。 “福斯塔夹式背景” 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 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 娘儿们》 甲塑 造的形象。他是 个破落的骑士, 在封建制度没 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 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 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 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 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 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 再现生活。 3、喜刷 喜剧:10部 《错提的直脚》(1592 《悍记》(1593 《维洛那二绅士》(1594) 《爱的徒劳》(1595) 《仲夏夜之梦》(1596 《威尼斯商人》(1596) 《无事生非》(1578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 《皆大欢喜》(1599 《第十二夜》(1600】 莎士比亚的喜剧题材,大都从异国作品取材,主要是意大利作品。 《错误的喜剧》模仿古罗马普劳图斯《孪生兄弟》,《驯悍记》学习意大利即兴喜剧,《仲 夏夜之梦》接近大学才子李利的抒情喜剧。 喜剧的情节大都发生在南欧。但反映的是英国的 现实生活 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的 意义,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但是他从来也不曾一味地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而是主张 让自然人欲接受智慧的引导,并沐浴上帝之爱的阳光雨露,从而去其粗俗乃至野蛮疯狂的成 分,进而圣洁而高雅、激情而节制、浪漫又美丽。他早期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 更多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 剧的主题可以用罗马诗人维吉尔 二句话来概括 “受征 切。”莎士比亚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另一方 面,他批判封建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其他种种表现,也批判资本主义所暴露的 些恶迹。资产阶级的“仁爱”原则通过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因而他的喜剧带有浪漫主义的抒 情气氛
4 多么重。”“我是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出世的,一生下来就有一头白发和一个圆圆的肚子。”“你 叫我躺了下去,你有没有什么杠子可以重新把我抬起来?”“我的身上的皮肤宽得就像一件老 太太的宽罩衫一样;我的全身皱缩得活像一只干瘪的熟苹果 幽默的魅力 福斯塔夫的幽默是他的可爱之处,具有不可抵抗的感染力。他的幽默搅活了一台戏,剧中所 有人物都跟着福斯塔夫俏皮起来。从而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因没有看 见福斯塔夫谈恋爱时的情景。感到美中不足。莎士比亚专门写了一部福斯塔夫谈恋爱的喜剧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风采不如《亨利四世》。 完美的喜剧性格 19 世纪英国评论家莫尔根说: “他使青春和老年、冒险和肥胖、机智和愚蠢、贫穷和奢侈、 爵位和滑稽、目的纯洁和作法恶劣混杂在一起;坏的原则既没有引起憎恨,怯懦也没有引起 蔑视,然而他却常常陷入使两者蒙上污点的情况之中;作为一个笑料和一个机智的人、一个 幽默家和一个滑稽者、一个试金石和一个笑柄,一个小丑和一个被嘲笑的对象,约翰·福斯塔 夫爵士,就他一生中我们见他的那个时期来讲,已成了一个大概从未展示过的最完美的喜剧 性格。” “福斯塔夫式背景” 是恩格斯 1895 年 5 月 18 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 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 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 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 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 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 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3、喜剧 喜剧:10 部 《错误的喜剧》(1592) 《驯悍记》(1593) 《维洛那二绅士》(1594) 《爱的徒劳》(1595) 《仲夏夜之梦》(1596) 《威尼斯商人》(1596) 《无事生非》(1578)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 《皆大欢喜》(1599) 《第十二夜》(1600) 莎士比亚的喜剧题材,大都从异国作品取材,主要是意大利作品。 《错误的喜剧》模仿古罗马普劳图斯《孪生兄弟》,《驯悍记》学习意大利即兴喜剧,《仲 夏夜之梦》接近大学才子李利的抒情喜剧。 喜剧的情节大都发生在南欧。但反映的是英国的 现实生活。 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的 意义,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但是他从来也不曾一味地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而是主张 让自然人欲接受智慧的引导,并沐浴上帝之爱的阳光雨露,从而去其粗俗乃至野蛮疯狂的成 分,进而圣洁而高雅、激情而节制、浪漫又美丽。他早期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 更多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喜剧的主题可以用罗马诗人维吉尔一句话来概括:“爱征服一 切。”莎士比亚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另一方 面,他批判封建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其他种种表现,也批判资本主义所暴露的 一些恶迹。资产阶级的“仁爱”原则通过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因而他的喜剧带有浪漫主义的抒 情气氛

(1)喜到风格 莎士比亚喜剧风格乐观明朗,幽默欢快,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表现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在 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胜利 (2)〈或尼斯商人》1596 莎氏最著名的喜剧是《威尼斯商人》。故事讲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犹 太商人夏洛声借了一笔高利徐。夏洛立下 个奇怪的趣的, 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按时还钱, 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还钱时间到了 安东尼奥的商船还未归来 夏洛克坚持要割 安东尼奥的 一磅肉。贵族小姐鲍西娅是巴萨尼奥的恋人,为了数恋人的朋友,女扮男装出任 法官审理这起荒唐的案子,应用智慧和法律判决夏洛克败诉。 戏刷的主题是所谓慷慨无私的友谊、真诚的爱情、仁爱同贪婪、嫉妒、仇恨、残酷之间 的冲突。作者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赞美安东尼奥,把他写成一个高贵的商人王子”、“最和 善的人”,他关心朋友的幸福,保存了“古罗马人的荣誉”。另一方面,作者又从人文主义观点 谴责夏洛 克对金钱的贪欲,贪欲使他 失“人性”,使他变得 阴险、 残酷 贪欲超过 对女儿的爱。但作为一 个受侮辱的犹太人,作者又对他寄予莫大同情,他用明确有力的语言 大声疾呼道:“难道犹太人没有眼晴么?犹太人没有手么?.你们刺我们,我们不流血 么?.你们损害我们,难道们不应当报复么?”全剧矛盾的高潮是法庭一场,鲍西娅对夏洛 克的胜利是仁爱对贪欲和维护贪欲的无情法律的胜利。鲍西娅是莎士比亚创造的理想化的女 性形象。她淳朴 富于同情,有才智,自信,体现了莎士 比亚理想中的资产 女 情故事给戏剧提供了浪漫气氛,夏洛克的仆人丑角朗斯洛特提出供了笑料。在这些喜剧作品 中,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生命的无限美丽,赞美纯真的爱情,以善良、无私、真诚、宽容、坚 毅等品质追求幸福,主张用仁爱和慈悲消除一切怨恨。 三条情节线 全剧三条情节线平行发展: ①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围绕一磅肉的诉讼,反映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冲突,基督徒和 犹太人的矛盾。剧本的主要线索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对立。 夏洛克:他曾经若辱讨我,东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机笑着我的亏纯,婷苦着我的盈 蔑我的民族, 破坏我的买卖 离间我的朋友 煽动我的仇敌: 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 为我是 个犹太人 难道犹大 人没有眼睛吗? 人没有五官四 没有知觉 没有感 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 冬天同样会净,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格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 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 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久要县你们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县在别的地方我 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县一个杂太人了 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 个基督徒欺侮了 一个犹大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 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者 你们的教川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理。 (朱生妾译莎出亚《成尼斯商人》三幕第一场 ②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三厘择亲的故事,反映自由恋爱和金钱婚烟的冲突。作者用民间流 传的从金、 银、 个厘子中抽签的故事 说明真正爱情不取决于 外表的富丽 第一只匣子是金的,上面刻着这几个字:“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 第二只匣子是银的,上面刻着这样的约许:“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所应得到的东西。”第 三只匣子是用沉重的铅打成的,上面刻着象铅一样冷酷的警告:“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 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
5 (1)喜剧风格 莎士比亚喜剧风格乐观明朗,幽默欢快,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表现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在 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胜利 (2)〈威尼斯商人》 (1596 莎氏最著名的喜剧是《威尼斯商人》。故事讲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犹 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高利贷。夏洛克立下一个奇怪的契约,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按时还钱, 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还钱时间到了,安东尼奥的商船还未归来,夏洛克坚持要割 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贵族小姐鲍西娅是巴萨尼奥的恋人,为了救恋人的朋友,女扮男装出任 法官审理这起荒唐的案子,应用智慧和法律判决夏洛克败诉。 戏剧的主题是所谓慷慨无私的友谊、真诚的爱情、仁爱同贪婪、嫉妒、仇恨、残酷之间 的冲突。作者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赞美安东尼奥,把他写成一个高贵的“商人王子”、“最和 善的人”,他关心朋友的幸福,保存了“古罗马人的荣誉”。另一方面,作者又从人文主义观点 谴责夏洛克对金钱的贪欲,贪欲使他丧失“人性”,使他变得嫉妒、阴险、残酷,贪欲超过了 对女儿的爱。但作为一个受侮辱的犹太人,作者又对他寄予莫大同情,他用明确有力的语言 大声疾呼道:“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么?犹太人没有手么?.你们刺我们,我们不流血 么?.你们损害我们,难道们不应当报复么?”全剧矛盾的高潮是法庭一场,鲍西娅对夏洛 克的胜利是仁爱对贪欲和维护贪欲的无情法律的胜利。鲍西娅是莎士比亚创造的理想化的女 性形象。她淳朴,富于同情,有才智,自信,体现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爱 情故事给戏剧提供了浪漫气氛,夏洛克的仆人丑角朗斯洛特提出供了笑料。在这些喜剧作品 中,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生命的无限美丽,赞美纯真的爱情,以善良、无私、真诚、宽容、坚 毅等品质追求幸福,主张用仁爱和慈悲消除一切怨恨。 三条情节线 全剧三条情节线平行发展: ①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围绕一磅肉的诉讼,反映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冲突,基督徒和 犹太人的矛盾。剧本的主要线索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对立。 夏洛克: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 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 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 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 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 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 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 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 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 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 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场) ②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三匣择亲的故事,反映自由恋爱和金钱婚姻的冲突。作者用民间流 传的从金、银、铅三个匣子中抽签的故事,说明真正爱情不取决于外表的富丽。 第一只匣子是金的,上面刻着这几个字:“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 第二只匣子是银的,上面刻着这样的约许:“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所应得到的东西。”第 三只匣子是用沉重的铅打成的,上面刻着象铅一样冷酷的警告:“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 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

③罗兰佐与杰西卡携款私奔的故事,反映夏洛克与杰西卡之间的父女冲突。夏洛克女儿 杰西卡和基督教青年罗兰佐的爱情,由于夏洛克的阻止,二人被迫私奔。夏洛克同安东尼奥 之间的矛盾,本是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式高利带者同新兴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左尼奥, 那犹太狗像发疯似的 样子都本 在街上一路乱叫乱跳乱喊 “我的女儿! 啊,我的银钱!啊,我的女儿!跟 个基督徒逃走 啊 我的基督徒的银钱 公道啊!法 律啊!我的银钱,我的女儿!一袋封好的、两袋封好的银钱,给我的女儿偷去了!还有珠宝 两颗宝石,两颗珍贵的宝石,都给我的女儿偷取了!公道啊!把那女孩子找出来!她身边带 若宝石,还有银钱。”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二幕第八场) 法庭审判 三条情节线在法庭一场合在一起,达到高潮。构成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仁爱与贪欲,人道要 求与形式主义理解法律的矛盾冲突。 女法官鲍西 鲍西娅是刷中刻画的新女性,美丽聪明,才智超过男人。她采用欲擒故纵、以牙还牙的策略, 解决了 磅肉”的难题,使夏洛克利用法律杀人的图谋破产,使人道、正义、爱情、友谊赢 得了胜利 传入中国 《威尼斯商人》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五四运动之后介绍到中国舞台,改名《一磅肉》 《肉券》、《女律师》。对妇女解放运动起了作用 (3)莎士此亚喜则液漫抒情风格的形成图素: ①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 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 ③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 ④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 4、惠剧 悲剧:3部 ①《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 ②《裘力斯-凯撒》(1599) ③《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 《罗密欧与朱丽叶》 蒙太古家族、凯普莱特家族、罗密欧、朱丽叶、神父 爱与死的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挣扎在家族仇杀的夹缝中,充满艰难险阻,最后双双殉情: 最后,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的错误,言归于好。这出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 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诗人以抒情笔调,特别在月夜阳台两个主人公对话一场中, 写出了一首赞美青春和爱情的颂歌。诗人多用日光、月光、星光等代表光明的比喻来形容青 (选文P26 )青年主人公虽然最后都牺牲了 价之后,封建偏见可以被克服。 罗密欧: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 的太阳!赶走那炉忌的月亮,地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既然她 6
6 ③罗兰佐与杰西卡携款私奔的故事,反映夏洛克与杰西卡之间的父女冲突。夏洛克女儿 杰西卡和基督教青年罗兰佐的爱情,由于夏洛克的阻止,二人被迫私奔。夏洛克同安东尼奥 之间的矛盾,本是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式高利贷者同新兴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萨莱尼奥:那犹太狗像发疯似的,样子都变了,在街上一路乱叫乱跳乱喊,“我的女儿! 啊,我的银钱!啊,我的女儿!跟一个基督徒逃走啦!啊,我的基督徒的银钱!公道啊!法 律啊!我的银钱,我的女儿!一袋封好的、两袋封好的银钱,给我的女儿偷去了!还有珠宝! 两颗宝石,两颗珍贵的宝石,都给我的女儿偷取了!公道啊!把那女孩子找出来!她身边带 着宝石,还有银钱。”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二幕第八场) 法庭审判 三条情节线在法庭一场合在一起,达到高潮。构成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仁爱与贪欲,人道要 求与形式主义理解法律的矛盾冲突。 女法官鲍西娅 鲍西娅是剧中刻画的新女性,美丽聪明,才智超过男人。她采用欲擒故纵、以牙还牙的策略, 解决了“一磅肉”的难题,使 夏洛克利用法律杀人的图谋破产,使人道、正义、爱情、友谊赢 得了胜利 传入中国 《威尼斯商人》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五四运动之后介绍到中国舞台,改名《一磅肉》、 《肉券》、《女律师》。对妇女解放运动起了作用 (3)莎士比亚喜剧浪漫抒情风格的形成因素: ①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 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 ③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 ④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 4、悲剧 悲剧:3 部 ①《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 ②《裘力斯·凯撒》(1599) ③《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 《罗密欧与朱丽叶》 蒙太古家族、凯普莱特家族、罗密欧、朱丽叶、神父 爱与死的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挣扎在家族仇杀的夹缝中,充满艰难险阻,最后双双殉情。 最后,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的错误,言归于好。这出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 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诗人以抒情笔调,特别在月夜阳台两个主人公对话一场中, 写出了一首赞美青春和爱情的颂歌。诗人多用日光、月光、星光等代表光明的比喻来形容青 春爱情的美,在封建的黑夜放出光明。(选文 P269)青年主人公虽然最后都牺牲了,但这部 上演于 1594 年的作品表明美好的事物和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死神是无能为力的,在付出代 价之后,封建偏见可以被克服。 罗密欧: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 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既然她

这样妒忌着你,你不要忠于她吧:脱下她给你的这一身惨绿色的贞女的道服,它是只配给愚 人穿的。那是我的意中人;啊!那是我的爱:唉,但愿她知道我在爱着她!她欲言又止,可 是她的眼晴已经道出了她的心事。待我去回答她吧:不,我不要太卤莽,她不是对我说话 上两 最灿烂的星, 因为有事他去,请求地的眼睛替代它们在空中闪 要求她的眼晴变 成了天上的星,天上的星变成了她的眼睛,那便怎样呢?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 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炮的眼睛,会在大空中大放光明, 使鸟儿误认为 黑夜已经过去而展开它们的歌声。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多么美妙!啊,但愿我是 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场) 朱丽叶: 罗密欧响,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吧; 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菜特了。· ·只有你 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 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 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 它的 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 别的名字,他的可爱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政变。罗密 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偿你这 个身外的空名。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场) (二人、悲剧时期(1601-1608) 王权由盛至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 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乱。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取峻批判社会邪恶势力。莎士比亚的悲脚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批 判性质,而且在当时可能达到的程度上最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他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 术形象,他们体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性格,也反映出作者的理想。作者把他们放在尖锐 斗争的时 正面主 具有巨才 道德上的勇气 斗有 黑暗力量最后使他们毁灭 但他们总是取得道义上的胜利。悲剧的矛盾也往往表现为主人公内心的斗争。人物性格更具 发展的特点,它是在和外界斗争与内心斗争中随着复杂剧情的进展而揭示出来的。 主要成就:悲剧,风格悲愤沉郁。写作著名的四大悲剧。 1、患剧:8部 《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 《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科利奥兰纳斯》(1607)》 《雅典的泰门》(1608)《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1608) 悲剧冲突: (1)反映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的冲突。代表人文主义原则的正面主人公最终遭受毁灭, 但在道义上取胜。违反人道的人受到惩 (2).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表现悲剧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他们属于性 格发展的人物。 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莎氏创作的高峰 (1)《典瑟罗》(1604) 《奥瑟罗》取材于意大利小说《一个威尼斯的摩尔人》。摩尔人奥瑟罗是威尼斯大将,与白人 贵族小姐苔丝狄蒙娜相爱结婚。这一结合,遭到奥赛罗的旗官伊阿古的忌妒。又因奥瑟罗提 拔了部属凯西奥做副将,引起伊阿古的更大忌妒和仇根。便捏造苔丝狄蒙娜与凯西奥有私情, 激起奥瑟罗的忌妒,杀死妻子。真相大白,奥瑟罗悔恨不已,拔剑自刎。伊阿古受到制裁
7 这样妒忌着你,你不要忠于她吧;脱下她给你的这一身惨绿色的贞女的道服,它是只配给愚 人穿的。那是我的意中人;啊!那是我的爱;唉,但愿她知道我在爱着她!她欲言又止,可 是她的眼睛已经道出了她的心事。待我去回答她吧;不,我不要太卤莽,她不是对我说话。 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因为有事他去,请求她的眼睛替代它们在空中闪耀。要求她的眼睛变 成了天上的星,天上的星变成了她的眼睛,那便怎样呢?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 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 黑夜已经过去而展开它们的歌声。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多么美妙!啊,但愿我是 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场) 朱丽叶: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吧; 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只有你 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 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 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 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罗密 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场) (二)、悲剧时期(1601-1608) 王权由盛至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603 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 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乱。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严峻批判社会邪恶势力。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批 判性质,而且在当时可能达到的程度上最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他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 术形象,他们体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性格,也反映出作者的理想。作者把他们放在尖锐 斗争的中心,正面主人公具有巨大的道德上的勇气,斗争顽强,黑暗力量最后使他们毁灭, 但他们总是取得道义上的胜利。悲剧的矛盾也往往表现为主人公内心的斗争。人物性格更具 发展的特点,它是在和外界斗争与内心斗争中随着复杂剧情的进展而揭示出来的。 主要成就:悲剧,风格悲愤沉郁。写作著名的四大悲剧。 1、悲剧:8 部 《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 《李尔王》(1605) 《麦克白》(1606)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 《科利奥兰纳斯》(1607) 《雅典的泰门》(1608)《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1608) 悲剧冲突: (1).反映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的冲突。代表人文主义原则的正面主人公最终遭受毁灭, 但在道义上取胜。违反人道的人受到惩罚。 (2).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表现悲剧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他们属于性 格发展的人物。 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莎氏创作的高峰 (1)《奥瑟罗》 (1604) 《奥瑟罗》取材于意大利小说《一个威尼斯的摩尔人》。摩尔人奥瑟罗是威尼斯大将,与白人 贵族小姐苔丝狄蒙娜相爱结婚。这一结合,遭到奥赛罗的旗官伊阿古的忌妒。又因奥瑟罗提 拔了部属凯西奥做副将,引起伊阿古的更大忌妒和仇恨。便捏造苔丝狄蒙娜与凯西奥有私情, 激起奥瑟罗的忌妒,杀死妻子。真相大白,奥瑟罗悔恨不已,拔剑自刎。伊阿古受到制裁

苔丝狄蒙娜形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她勇敢地战胜种族、肤色、阶级、年龄差异等偏见,从才 德上肯定一个摩尔人,选他作丈夫,是向旧的传统观念挑战。她心中只有热情和友爱,一直 到死都在爱着她的丈夫。但她性格中许多美好的因素成了伊阿古利用的弱点 伊阿古的总奶 伊阿古是文艺复兴时代野心家、阴谋家形象,专搞阴谋诡计。在他身上突出地表现了忌 妒。他是利己主义的化身,是一个阴谋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他不顾一切道德约束,看准 奥瑟罗的弱点,伪装诚实,而暗中运用造谣中伤、搬弄是非、 无中生有等手段,来陷害无辜, 是 个资本主 义原始积累 寸期的典型人物 伊阿古忌妒奥赛罗的婚烟,是有种族歧视思想。他挑拨苔丝狄蒙娜的父亲说: “头老黑 羊在跟你的白母羊交尾哩。起来,起来!打钟惊醒那些鼾睡的市民,否则魔鬼要让您抱外孙 啦。 伊阿古忌妒凯西奥,是极端利已主义者天然嫉恨别人的美德。他说:“要是凯西奥活在世 翻风 叫我每天都要在他的旁边相形见绌 ”这种忌妒是人类的恶癖和卑劣的 手帕的悲到 奥赛罗的悲又被称为“手帕的悲脚”。手帕是奥赛罗的父亲给他母亲的,奥赛罗的母亲 在临死前交给儿子, 要他“有了妻子以后 交给新妇。”作为妻子,保有这方手帕,就 可“享受专 方的发龙 就要遭到丈 夫的惩 奥赛罗严格按照母亲遗训,把手帕送给妻子说:“我遵照她的吩附给了你,所以你必须格 外小心,珍惜它像珍惜你自己宝贵的眼晴一样,万一失去了,或者送给别人,那就难免遭到 一场无比的灾祸。”表现了浓厚的封建男权思想。苔丝狄蒙娜不慎遗失了手帕,被伊阿古的 妻子拣去给了伊阿古,伊阿古拿去丢在凯西奥房间,以此陷害凯西奥。就为这张遗失的手帕 奥赛罗杀 接子 手帕的隐 现了 手帕是 一件古老的纪念品,它包含的是一种道德遗训。手帕是妇女的贞操,贞操为丈夫 专有。手帕在,贞操在:手帕丢失,贞操打破。手帕是一件物,妻子也是丈夫的一件物。手 帕是一件私人物品,妻子也是丈夫的私人物品 手帕的命运由丈夫支配,妻子的生命由丈夫 主多 奥赛罗说:“我们可以在名义上把这些可爱的人儿称为我们所有,却不能支配她们的爱憎 喜恶!我宁愿做一只蛤蟆,呼吸牢室中的浊气,也不愿占住了自己心爱之物的一角,让别 人把它享用。我要把她剁成一堆肉酱。”这些话表明妻子是丈夫所有,一件心爱之物,归丈 夫支配。奥赛罗用戕害生命来处置他心爱的私有财产 苔丝狄蒙 恩格斯论述古代家庭说:“为了保证妻子的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亲,妻子 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力之下了;即使打死了她,那也不过是行使他的权利罢了 (马恩选集 4卷53页) 奥赛罗杀妻前说: “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 奥悬罗的总妒 奥赛罗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富有冒险精神。伊河古的挑拨激起他的忌妒而杀妻。历来平 论家认为奥赛罗的忌妒是因爱而忌妒。别林斯基说:“只有从这样的爱情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忌 “”这种爱是男人爱自己私有财产的爱, 因爱而生忌妒的根源是奥赛罗的男权思想, 妻子的生杀大权。奥瑟罗本来是文艺复兴时期靠军功发迹的冒险家,但莎士比亚赋予他坦率 天真、单纯、正直的品质。他相信人,不轻易怀疑。他疾恶如仇,在杀死苔丝狄蒙娜之后, 当人们惋惜他从一个好人堕落成杀人凶手时,他说他是一个“正直的凶手,我干的事不是出于 私恨,完全是出于荣誉的观念
8 苔丝狄蒙娜形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她勇敢地战胜种族、肤色、阶级、年龄差异等偏见,从才 德上肯定一个摩尔人,选他作丈夫,是向旧的传统观念挑战。她心中只有热情和友爱,一直 到死都在爱着她的丈夫。但她性格中许多美好的因素成了伊阿古利用的弱点。 伊阿古的忌妒 伊阿古是文艺复兴时代野心家、阴谋家形象,专搞阴谋诡计。在他身上突出地表现了忌 妒。他是利己主义的化身,是一个阴谋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他不顾一切道德约束,看准 奥瑟罗的弱点,伪装诚实,而暗中运用造谣中伤、搬弄是非、无中生有等手段,来陷害无辜, 是一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典型人物。 伊阿古忌妒奥赛罗的婚姻,是有种族歧视思想。他挑拨苔丝狄蒙娜的父亲说:“一头老黑 羊在跟你的白母羊交尾哩。起来,起来!打钟惊醒那些鼾睡的市民,否则魔鬼要让您抱外孙 啦。” 伊阿古忌妒凯西奥,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天然嫉恨别人的美德。他说:“要是凯西奥活在世 上,他那种翩翩风度,叫我每天都要在他的旁边相形见绌。”这种忌妒是人类的恶癖和卑劣的 心理。培根说:“忌妒心是荣誉的害虫。” 手帕的悲剧 奥赛罗的悲剧又被称为“手帕的悲剧”。手帕是奥赛罗的父亲给他母亲的,奥赛罗的母亲 在临死前交给儿子,要他“有了妻子以后,就把它交给新妇。”作为妻子,保有这方手帕,就 可“享受专房的爱宠”,失去它,就要遭到丈夫的惩罚。 奥赛罗严格按照母亲遗训,把手帕送给妻子说:“我遵照她的吩咐给了你,所以你必须格 外小心,珍惜它像珍惜你自己宝贵的眼睛一样,万一失去了,或者送给别人,那就难免遭到 一场无比的灾祸。” 表现了浓厚的封建男权思想。 苔丝狄蒙娜不慎遗失了手帕,被伊阿古的 妻子拣去给了伊阿古,伊阿古拿去丢在凯西奥房间,以此陷害凯西奥。就为这张遗失的手帕, 奥赛罗杀死了妻子。手帕的隐喻实现了。 手帕是一件古老的纪念品,它包含的是一种道德遗训。 手帕是妇女的贞操,贞操为丈夫 专有。手帕在,贞操在;手帕丢失,贞操打破。 手帕是一件物,妻子也是丈夫的一件物。 手 帕是一件私人物品,妻子也是丈夫的私人物品。 手帕的命运由丈夫支配,妻子的生命由丈夫 主宰。 奥赛罗说:“我们可以在名义上把这些可爱的人儿称为我们所有,却不能支配她们的爱憎 喜恶!”“我宁愿做一只蛤蟆,呼吸牢室中的浊气,也不愿占住了自己心爱之物的一角,让别 人把它享用。”“我要把她剁成一堆肉酱。”这些话表明妻子是丈夫所有,一件心爱之物,归丈 夫支配。奥赛罗用戕害生命来处置他心爱的私有财产——苔丝狄蒙娜。 恩格斯论述古代家庭说:“为了保证妻子的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亲,妻子 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力之下了;即使打死了她,那也不过是行使他的权利罢了。”(马恩选集 4 卷 53 页) 奥赛罗杀妻前说:“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 奥瑟罗的忌妒 奥赛罗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富有冒险精神。伊阿古的挑拨激起他的忌妒而杀妻。 历来评 论家认为奥赛罗的忌妒是因爱而忌妒。别林斯基说:“只有从这样的爱情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忌 妒。” 这种爱是男人爱自己私有财产的爱,因爱而生忌妒的根源是奥赛罗的男权思想,掌控 妻子的生杀大权。奥瑟罗本来是文艺复兴时期靠军功发迹的冒险家,但莎士比亚赋予他坦率、 天真、单纯、正直的品质。他相信人,不轻易怀疑。他疾恶如仇,在杀死苔丝狄蒙娜之后, 当人们惋惜他从一个好人堕落成杀人凶手时,他说他是一个“正直的凶手,我干的事不是出于 私恨,完全是出于荣誉的观念

爱的权利 爱是一种情感,情感可以保持延续,也能中断消失。它是有一定范围的。人有爱的权利,却 没有以爱为 理由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 奥赛罗发现自已错杀了妻子 ,他对妻子的爱又恢复了 并以自杀表达悔意。但他至死也不明白他没有权利杀妻子。即使妻子不忠,他也没有这个权 利。爱是忌炉的借口,成为杀妻的正当理由。手帕的悲剧表现的是男权文化,是男人对女人 使用家庭暴力的悲剧。 林十比亚所要老明的就品人文主义者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成相待”的关系,在残酷无 情、不讲信义的现实面 。苔丝狄蒙娜和奥瑟罗是同类相求而引为知己 童渔到物底大收的悲,冲玻了客级限,汇理种族的线易 他们的爱情也被描写成建筑在“真诚”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典范。伊阿古的挑唆引起奥瑟罗的嫉妒,而奥瑟罗是“不大容易嫉妒的 但一旦被人煽动,就会糊涂到极点”。奥瑟罗的嫉妒虽然产生于私有观念,男女之间并非真正 平等,但在莎士比亚笔下,嫉妒只是杀妻的一个次要原因,真实原因则是在维护人与人之间 的“真诚”关系这一人文主义者所信奉的原则 奥瑟罗 只是为了这 个原因,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我的灵魂!纯洁的星星啊, 不要 让我向你们说出它的名字!只是为了这 个原因“ .可是我不愿溅她的血,也不愿毁伤她那 比白雪更皎洁、比石膏更滑腻的肌肤。可是炮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让我 熄灭了这一盏灯,然后我就熄灭你的生命的火焰。融融的灯光啊,我把你吹熄以后,要是我 出后悔。仍日可以把你重新点亭,可是你化品特美的形象你的火一日地灭 不知道什 万有 的神火,能够 足你的原习 的 !我摘下蔷薇,就不能再给它E 失的生机, 只好让它枯萎调谢:当它还在枝头的时候,我要嗅一唤它的芳香。啊,甘美的 息!你几乎诱动公道的心,使她折断她的利剑了!再一个吻,再一个吻。愿你到死都是这样: 我要杀死你,然后再爱你。再一个吻,这是最后的一吻了;这样销魂,却又是这样无比的惨 痛!我必须哭泣,然而这些是无情的眼泪。这一阵阵悲伤是神圣的,因为它要惩罚的正是它 最疼爱的。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奥瑟罗》第五幕第二场) (2)《李尔王》(1605-1606) 人物和桔节 不列颠国王李尔、高纳里尔(李尔王长女)、奥本尼公爵(高纳里尔的丈夫)、里根(李尔王 次女)、康华尔公爵(里根的丈夫)、考狄莉娅(李尔王小女儿)、法兰西王(考狄莉娅的丈夫) 葛罗斯特伯爵、爱德加(嫡子)、爱德菱(私生子):肯特伯爵 李尔王的故事在十六世纪英国历史著作和诗歌中已经流行,又被编成剧本于1594年上演 过。十业亚的《查尔王》16051是在这其上加收浩而成。智术古代不列领工查尔在 老,把十 ,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言过其实地表白对父亲的爱,得到国士 女考狄利亚率直,反而激怒李尔,被剥夺封地,远嫁给法国国王。长女、次女和她们的丈 夫的忘恩负义和冷酷残忍把李尔王逼疯。在狂风暴雨之夜,他冲出女儿的宫廷,奔向原野和 无情的风雨之中。考秋利娅闻讯,兴兵我,但地和李尔都被俘虏,考秋利哑被益死,李尔 也在悲痛中死夫」 瓜分王国,李尔赶走考狄莉娅和肯特伯爵:爱德蒙受到父亲的轻视。第二幕。 李尔出走:爱德伽出走。第三幕:荒野, 暴风雨。康华尔挖去葛罗斯特眼珠。第四幕:爱德 家得势,考狄莉娅竿车来攻。第五幕:结局。 思想内容: 该剧剧情是国家和家庭悲剧,旧它的内函远远留出了国土的瓜分和家庭神突,国家改治 主题和家庭主题服从于更深的主题:社会的秩序失去和谐,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剧变让人
9 爱的权利 爱是一种情感,情感可以保持延续,也能中断消失。它是有一定范围的。人有爱的权利,却 没有以爱为理由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奥赛罗发现自己错杀了妻子,他对妻子的爱又恢复了, 并以自杀表达悔意。但他至死也不明白他没有权利杀妻子。即使妻子不忠,他也没有这个权 利。爱是忌妒的借口,成为杀妻的正当理由。手帕的悲剧表现的是男权文化,是男人对女人 使用家庭暴力的悲剧。 莎士比亚所要表明的就是人文主义者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的关系,在残酷无 情、不讲信义的现实面前遭到彻底失败的悲剧。苔丝狄蒙娜和奥瑟罗是同类相求而引为知己, 他们的爱情也被描写成建筑在“真诚”之上的爱情,它冲破了等级观念,甚至无视种族的歧异,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典范。伊阿古的挑唆引起奥瑟罗的嫉妒,而奥瑟罗是“不大容易嫉妒的, 但一旦被人煽动,就会糊涂到极点”。奥瑟罗的嫉妒虽然产生于私有观念,男女之间并非真正 平等,但在莎士比亚笔下,嫉妒只是杀妻的一个次要原因,真实原因则是在维护人与人之间 的“真诚”关系这一人文主义者所信奉的原则。 奥瑟罗: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我的灵魂!纯洁的星星啊,不要 让我向你们说出它的名字!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可是我不愿溅她的血,也不愿毁伤她那 比白雪更皎洁、比石膏更滑腻的肌肤。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让我 熄灭了这一盏灯,然后我就熄灭你的生命的火焰。融融的灯光啊,我把你吹熄以后,要是我 心生后悔,仍旧可以把你重新点亮;可是你,造化最精美的形象啊,你的火焰一旦熄灭,我 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那天上的神火,能够燃起你的原来的光彩!我摘下蔷薇,就不能再给它已 失的生机,只好让它枯萎凋谢;当它还在枝头的时候,我要嗅一嗅它的芳香。啊,甘美的气 息!你几乎诱动公道的心,使她折断她的利剑了!再一个吻,再一个吻。愿你到死都是这样; 我要杀死你,然后再爱你。再一个吻,这是最后的一吻了;这样销魂,却又是这样无比的惨 痛!我必须哭泣,然而这些是无情的眼泪。这一阵阵悲伤是神圣的,因为它要惩罚的正是它 最疼爱的。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奥瑟罗》第五幕第二场) (2)《李尔王》(1605—1606) 人物和情节: 不列颠国王李尔、高纳里尔(李尔王长女)、奥本尼公爵(高纳里尔的丈夫)、里根(李尔王 次女)、康华尔公爵(里根的丈夫)、考狄莉娅(李尔王小女儿)、法兰西王(考狄莉娅的丈夫) 葛罗斯特伯爵、爱德伽(嫡子)、爱德蒙(私生子);肯特伯爵 李尔王的故事在十六世纪英国历史著作和诗歌中已经流行,又被编成剧本于 1594 年上演 过。莎士比亚的《李尔王》(1605)是在这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它叙述古代不列颠王李尔年 老,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言过其实地表白对父亲的爱,得到国土, 三女考狄利亚率直,反而激怒李尔,被剥夺封地,远嫁给法国国王。长女、次女和她们的丈 夫的忘恩负义和冷酷残忍把李尔王逼疯。在狂风暴雨之夜,他冲出女儿的宫廷,奔向原野和 无情的风雨之中。考狄利娅闻讯,兴兵讨伐,但她和李尔都被俘虏,考狄利娅被缢死,李尔 也在悲痛中死去。 第一幕 :瓜分王国,李尔赶走考狄莉娅和肯特伯爵;爱德蒙受到父亲的轻视。第二幕: 李尔出走;爱德伽出走。第三幕:荒野,暴风雨。康华尔挖去葛罗斯特眼珠。第四幕:爱德 蒙得势,考狄莉娅率军来攻。第五幕:结局。 思想内容: 该剧剧情是国家和家庭悲剧,但它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国土的瓜分和家庭冲突,国家政治 主题和家庭主题服从于更深的主题:社会的秩序失去和谐,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剧变让人

困惑。 《李尔王》所要说明的是权威同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真正的爱、真诚、和谐的秩序以及 社会正义之间的矛盾。李尔王在开始时是一个母律君主,他按昭封律继承法把国土分封给 个女儿:在父女关系上,他要求口头的爱,要求绝对服从,表现出专断的特点:他要的不是“真 诚”而是虚伪 他虽把权力交给 了女儿们,但仍要维持表面尊 这样 个带有封建权威观念 的人遇到了两方面的挫折:代表“真诚”的爱的考狄利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口是心非、虚伪 欺骗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对他冷酷无情,又给他极大打击,使他咒骂她1忘恩负义,以致发了 疯。经过一番痛苦经历才幡然悔悟。他认识到代表仁爱、宽恕等原则的考狄利娅、肯特等人 是正确 0女 恩负义只是表层主题。深层主题是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天然联系和社会联系完全 解体。悲剧通过它情节的震撼作用,呼唤和谐的秩序。 第一幕第二场,李尔驱逐了考狄莉娅和肯特伯爵之后,葛罗斯特伯爵悲叹(对秩序破坏 的概括):“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 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我们最好的日子已经 过 在口 叛逆 纷乱 随我们的背后 把我 下坟套 罗斯特是属于那种对现实不理解而向后看的人,他所说的“最好的时候 是没有这些混乱之 前,也就是到建时代。他显然是把那个时代美化了。 李尔形象 开始时是个暴君,专横暴虑,刚愎自用。发疯跑到荒野上,李尔从昏债变为清醒:“衣不 蔽体的人 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 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 你们的头上没有 瓦遮身, 你们的腹中饥肠面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 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晴来,到外面来体末 穷人所忍受的苦,分 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第三幕第四场)李尔的悲剧,从反面揭出人文主义理想:崇尚真诚。莎士比亚用浩潮无际 的原野、狂风暴雨的黑夜这样一些原始的大自然的激荡情景, 不仅烘托出李尔转变的痛苦心 情, 同时也批判 李尔 女和次女违 义原则的冷酷 E情 使李尔 认 自己 的本来面目,促使他人性的复归。莎士比亚设计了 个远古时代、荒无人烟、又没有地名的 原野这样一个时间空间背景,借以使李尔的经历具有更普遍而广阔的意义,暗示人文主义原 则是亘古常青的原则 爱德蒙形象的特殊意义 士比亚关于个性解放方面所作的最末一次伟大的表现。一(斯图厄特:《莎评 汇编》 下250 问题:①爱德蒙是“反面人物”,而“个性解放”是人文主义进步思想:②莎士比亚是人文主 义作家,为何对“个性解放”予以否定性表现?③怎样看时代特征? 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的悲刷情景揭示了利己主义的邪恶。利己主义的邪恶在宗法封建社会 不大成得出来, .对于意识到自己个性的人来讲,这己经不够了。他渴望把对他个人的 态度置 对个人的自豪感也使人同他人分离,忘记了去尊重别人的个性 一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创作》 时代特征:已不是文艺复兴初期个性受到压物、大声疾呼解放人性,而是个性膨张的罪 恶已经彭显:在这个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各种发展条件都是无法无天地创造出来的 对于每个资产者来说,仿佛他的本能,他的“自由”,受到种种法律、特权和禁条的不可容忍 的束缚。似乎美和生命只有通过欲望的猛烈扩张 能得到到年完的音主 “血腥,大胆和坚毅” 放纵不羁,这是这个原始积素时期的时代精神。凌驾于一切其他意志之上的个人意志,从而 成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生活准则。 一考德威尔:《英国诗人》,《莎评汇编》下 爱德蒙一开始是被人歧视的,葛罗斯特伯爵当着儿子的面向肯特伯爵说:这畜生虽然不 等我的召唤,就自己葬葬撞撞地来到这世上,可是他的母亲是个迷人的东西.这孽种我不 10
10 困惑。 《李尔王》所要说明的是权威同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真正的爱、真诚、和谐的秩序以及 社会正义之间的矛盾。李尔王在开始时是一个封建君主,他按照封建继承法把国土分封给三 个女儿;在父女关系上,他要求口头的爱,要求绝对服从,表现出专断的特点;他要的不是“真 诚”而是虚伪,他虽把权力交给了女儿们,但仍要维持表面尊严。这样一个带有封建权威观念 的人遇到了两方面的挫折:代表“真诚”的爱的考狄利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口是心非、虚伪 欺骗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对他冷酷无情,又给他极大打击,使他咒骂她们忘恩负义,以致发了 疯。经过一番痛苦经历才幡然悔悟。他认识到代表仁爱、宽恕等原则的考狄利娅、肯特等人 是正确的。 儿女忘恩负义只是表层主题。深层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天然联系和社会联系完全 解体。悲剧通过它情节的震撼作用,呼唤和谐的秩序。 第一幕第二场,李尔驱逐了考狄莉娅和肯特伯爵之后,葛罗斯特伯爵悲叹(对秩序破坏 的概括):“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 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我们最好的日子已经 过去,现在只有一些阴谋、欺诈、叛逆、纷乱,追随我们的背后,把我们赶下坟墓里去。”葛 罗斯特是属于那种对现实不理解而向后看的人,他所说的“最好的时候”是没有这些混乱之 前,也就是封建时代。他显然是把那个时代美化了。 李尔形象 开始时是个暴君,专横暴虐,刚愎自用。发疯跑到荒野上,李尔从昏愦变为清醒:“衣不 蔽体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 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 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 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第三幕第四场)李尔的悲剧,从反面揭出人文主义理想:崇尚真诚。莎士比亚用浩瀚无际 的原野、狂风暴雨的黑夜这样一些原始的大自然的激荡情景,不仅烘托出李尔转变的痛苦心 情,同时也批判了李尔王长女和次女违反人文主义原则的冷酷无情。苦难使李尔认清了自己 的本来面目,促使他人性的复归。莎士比亚设计了一个远古时代、荒无人烟、又没有地名的 原野这样一个时间空间背景,借以使李尔的经历具有更普遍而广阔的意义,暗示人文主义原 则是亘古常青的原则。 爱德蒙形象的特殊意义: 爱德蒙是莎士比亚关于个性解放方面所作的最末一次伟大的表现。—(斯图厄特:《莎评 汇编》下 250) 问题:①爱德蒙是“反面人物”,而“个性解放”是人文主义进步思想;②莎士比亚是人文主 义作家,为何对“个性解放”予以否定性表现?③怎样看时代特征? 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的悲剧情景揭示了利己主义的邪恶。利己主义的邪恶在宗法封建社会 不大感觉得出来,.对于意识到自己个性的人来讲,这已经不够了。他渴望把对他个人的 态度置于义务之上。.对个人的自豪感也使人同他人分离,忘记了去尊重别人的个性。— —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创作》 时代特征:已不是文艺复兴初期个性受到压抑、大声疾呼解放人性,而是个性膨胀的罪 恶已经彰显:在这个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各种发展条件都是无法无天地创造出来的。 对于每个资产者来说,仿佛他的本能,他的“自由”,受到种种法律、特权和禁条的不可容忍 的束缚。似乎美和生命只有通过欲望的猛烈扩张才能得到。狂妄的意志,“血腥,大胆和坚毅”, 放纵不羁,这是这个原始积累时期的时代精神。凌驾于一切其他意志之上的个人意志,从而 成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生活准则。——考德威尔:《英国诗人》,《莎评汇编》下 爱德蒙一开始是被人歧视的,葛罗斯特伯爵当着儿子的面向肯特伯爵说:这畜生虽然不 等我的召唤,就自己莽莽撞撞地来到这世上,可是他的母亲是个迷人的东西.这孽种我不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八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导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二节 荷马史诗.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雨果.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A)I名词解释.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四节 古希腊戏剧.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三节 荷马史诗.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二节 古罗马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四节《一千零一夜》.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三节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二节 迦梨陀娑.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一节 概述.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四节 圣经.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三节 史诗.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导论、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话.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五节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四节 马克·吐温.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三节 易卜生.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二节 托尔斯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一节 哈代.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