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三节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第二章中古东方文学 第三节紫式部与 《源氏物语》
第二章中古东方文学 第三节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电影中的 紫式部
电影中的 紫式部

一、生平和创作 藤原为时的女儿 0】 大概生于公元978年,卒于1015年。 ● 1006年,她入宫做了一条天皇的皇后藤原彰 子的女官。 创作观念上以写实精神为基础,借虚构的故 事来阐明人生的真实。 ·除《源氏物语》外,作者另有《紫式部集》 和《紫式部日记》两部作品传世
一、生平和创作 • 藤原为时的女儿 • 大概生于公元978年,卒于1015年。 • 1006年,她入宫做了一条天皇的皇后藤原彰 子的女官。 • 创作观念上以写实精神为基础,借虚构的故 事来阐明人生的真实。 • 除《源氏物语》外,作者另有《紫式部集》 和《紫式部日记》两部作品传世

二、《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一部 真实反映了古代贵族社会生 活面貌的长篇物语,是日本 古典文学的杰作; 源氏物语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 篇写实小说,比中国的第一 批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早约300年,比 《红楼梦》早700多年
二、《源氏物语 》 • 《源氏物语》是一部 真实反映了古代贵族社会生 活面貌的长篇物语,是日本 古典文学的杰作; •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 篇写实小说,比中国的第一 批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早约300年,比 《红楼梦》早700多年

·1、情节 男主人公光源氏(其生 父为桐壶帝) sine.com.cn/ssleile
• 1、情节 • 男主人公光源氏(其生 父为桐壶帝)

藤壶女御
藤壶女御

2、《源氏物语》 充满“物哀”情调的作品 紫式部:“作者女流之辈,不敢奢谈天下 大事。” ·描写贵族男女恋情 “人情” 。一夫多妻制 写男女关系,但并不着重描写色情场面。 本居宣长:《源氏物语》以“物哀”为宗 旨
2、《源氏物语》 ——充满“物哀”情调的作品 • 紫式部:“作者女流之辈,不敢奢谈天下 大事。” • 描写贵族男女恋情 • “人情” • 一夫多妻制 • 写男女关系,但并不着重描写色情场面。 • 本居宣长:《源氏物语》以“物哀”为宗 旨

物哀 日本18世纪著名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 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 (《源氏物语疏证》)。 这个词概括了《源氏物语》所体现的审美趣 味
物哀 • 日本18世纪著名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 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 (《源氏物语疏证》 )。 • 这个词概括了《源氏物语》所体现的审美趣 味

物哀 “物哀”其含义大致是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 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 缠绵悱恻的感情, 有“多亵善感护和感悟兴位”的意思。 本居宣长认为: 要正确理解《源氏物语》,不能以儒佛的善恶道德 观去理廨。 物谭是生了不整褒知·.表了符拿栏回合填 一 的情感就是善的:不能体现“物哀 莉包合腹量战餐酒只是讲述徒贝心 、无情而且不 的世间故事,并以此为宗旨。 《源氏物语》:借这个男女恋情使人兴叹,使人感 动,、使人悲哀,即表现出 物哀 让内心情感超 越这污油的勇女恋情得到美的升华,也就是把人简 情欲升华为审美对象
物哀 • “物哀” 其含义大致是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 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 有“多愁善感”和“感悟兴叹”的意思。 • 本居宣长认为: • 要正确理解《源氏物语》,不能以儒佛的善恶道德 观去理解。 • 一部物语,体现了“物哀”,表达了符合世间人情 的情感就是善的;不能体现“物哀”、无情而且不 和世间人情者就是恶的。物语只是讲述使人“物哀 ”的世间故事,并以此为宗旨。 • 《源氏物语》:借这个男女恋情使人兴叹,使人感 动,使人悲哀,即表现出“物哀”,让内心情感超 越这污浊的男女恋情得到美的升华,也就是把人间 情欲升华为审美对象

物哀 ·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 弥漫着一种均匀的、淡淡的哀愁,贯穿着 i 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感受性、抒情性、悲剧性的美学风格
物哀 • 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 • 弥漫着一种均匀的、淡淡的哀愁,贯穿着 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 感受性、抒情性、悲剧性的美学风格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四节《一千零一夜》.pdf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二节 古罗马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三节 荷马史诗.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四节 古希腊戏剧.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塞万提斯.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十八世纪文学概述.doc
- 《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doc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外国文学导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二节 荷马史诗.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Ⅰ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但丁.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二节 迦梨陀娑.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一节 概述.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四节 圣经.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三节 史诗.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东方文学部分——导论、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话.pdf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五节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四节 马克·吐温.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三节 易卜生.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二节 托尔斯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八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第一节 哈代.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六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节 果戈理.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节 狄更斯.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节 巴尔扎克.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 司汤达.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雨果.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外国文学(A)Ⅱ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ppt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外国文学(A)II 名词解释.doc
- 石河子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胡新华).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