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九章

第九章思考题 1、解释下列现象 a.CaF2在pH=3.0的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在pH=5.0的溶液中大 答:由于在酸性条件下CF2溶解度的计算公式为: S=√Kp×a,pH值越低,副反应系数越大,因而溶解度越大: b.Ag2CrO4在0.0010mol/LAgNO3中的溶解度较在0.0010moLK2CrO4溶液中 的溶解度小 007=2.0x10-4: 答:在0.0010 mol/LAgNO3中,溶解度为S=K, 而在0010molK,C0,中,S==45x10 V0.001 c.BaSO4沉淀要用水洗涤,而AgCI沉淀要用HNO3洗涤 答:BaSO4是晶型沉淀,所以可以用水洗涤;AgCI是接近胶体的凝乳状沉淀, 为了防止洗涤时发生胶溶现象,要用强电解质洗涤: d.BaSO4沉淀要陈化,AgCI沉淀不要陈化 答:BaSO4是晶型沉淀,所以要陈化,陈化时得到颗粒较大、纯度较高、容易过 滤和洗涤的沉淀;而AgCI是无定型沉淀,陈化会使其失去水分,使己吸附的杂 质更难以洗去,因此不能陈化,要趁热过滤: e.AgCI和BaSO:的溶度积差不多,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BaSO4晶型沉淀, 而AgCI只能得到无定型沉淀 答:两沉淀的溶度积相近,但形成均相成核所需的coS值不同,BaSO:为1000, 而AgC1为5.5,因此,AgC1的均相成核作用比较明显,故生成的晶核数目多而 颗粒比较小的无定型沉淀: f.ZnS在HgS表面上而不在BaSO4表面上继沉淀 答:因为HgS表面上吸附了过多的构晶离子S2,使沉淀表面ZS的相对过饱度 增加,导致ZnS沉淀的产生;BaSO4表面的构晶离子是Ba+或SO2,所以ZnS 不会在其表面沉淀。 2、某人计算M(OH沉淀在水中的溶解度时,不分析情况,即用公式Ksp=MB] ×[OH3计算,己知Ksp=102,求得溶解度为4.4×109。试问这种计算方法有无 错误,为什么? 答:这种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以下因素:
第九章 思考题 1、解释下列现象 a. CaF2 在 pH=3.0 的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在 pH=5.0 的溶液中大 答: 由于在酸性条件下 CaF2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为: 2 S = Ksp F(H) ,pH 值越低,副反应系数越大,因而溶解度越大; b. Ag 2CrO4在0.0010 mol/LAgNO3中的溶解度较在0.0010mol/LK2CrO4溶液中 的溶解度小 答:在 0.0010mol/LAgNO3 中,溶解度为 6 2 sp 2.0 10 0.001 − = = K S ; 而在 0.0010mol/LK2CrO4 中, sp 5 4.5 10 0.001 − = = K S c. BaSO4 沉淀要用水洗涤,而 AgCl 沉淀要用 HNO3洗涤 答:BaSO4 是晶型沉淀,所以可以用水洗涤;AgCl 是接近胶体的凝乳状沉淀, 为了防止洗涤时发生胶溶现象,要用强电解质洗涤; d. BaSO4 沉淀要陈化,AgCl 沉淀不要陈化 答:BaSO4 是晶型沉淀,所以要陈化,陈化时得到颗粒较大、纯度较高、容易过 滤和洗涤的沉淀;而 AgCl 是无定型沉淀,陈化会使其失去水分,使已吸附的杂 质更难以洗去,因此不能陈化,要趁热过滤; e. AgCl 和 BaSO4 的溶度积差不多,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 BaSO4 晶型沉淀, 而 AgCl 只能得到无定型沉淀 答:两沉淀的溶度积相近,但形成均相成核所需的 cQ/S 值不同,BaSO4 为 1000, 而 AgCl 为 5.5,因此,AgCl 的均相成核作用比较明显,故生成的晶核数目多而 颗粒比较小的无定型沉淀; f. ZnS 在 HgS 表面上而不在 BaSO4 表面上继沉淀 答:因为 HgS 表面上吸附了过多的构晶离子 S 2-,使沉淀表面 ZnS 的相对过饱度 增加,导致 ZnS 沉淀的产生;BaSO4 表面的构晶离子是 Ba2+或 SO4 2-,所以 ZnS 不会在其表面沉淀。 2、某人计算 M(OH)3 沉淀在水中的溶解度时,不分析情况,即用公式 Ksp=[M3+] ×[OH]3 计算,已知 Ksp=10-32,求得溶解度为 4.4×10-9。试问这种计算方法有无 错误,为什么? 答:这种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以下因素:

a水本身电离的OH比沉淀电离的多,因而不能只根据沉淀的电离计算O出 的量: b.M可与OH形成羟基络合物 3、用过量的H2SO4沉淀Ba2+时,K+、Na均能引起共沉淀,何者共沉淀严重? 此时沉淀组成可能是什么? 答:K+的共沉淀比较严重,因为其半径与Ba2*相近,沉淀的组成可能是BaSO4 和K2S04 4、某溶液中含有S042、Fe3+、Mg2+三种离子,今需分别测定其中的Mg2+和S02 而使Fe3以F(OH)3形式分离除去,问测定Mg2+和SO42应分别在什么酸度下进 行 答:测定Mg2*时,应在弱酸性条件下生成 可以减少Fe(OH)对Mg ©(OH)使其分离出去,在此酸度下 的吸附, ,Mg易 在FeOH)B表面发 生共沉淀,使测定Mg+的结果偏低:测定SO2-时,应在碱性条件下沉淀Fε(OH)3, 因为碱性条件沉淀表面吸附了OH而带负电荷,从而减少了对S042的吸附。 5、将0.5 mol/LBaClz和0.1 mol/LNazSO4溶液混合,因浓度较高,需加入动物胶 凝聚,使沉淀完全,动物胶是含氨基酸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凝聚作用应在什么酸 度下进行? 答:由于Ba2+是过量的,沉淀表面吸附了大量Ba2+而带正电荷,而带正、负电 荷的胶粒相互凝聚从而时其沉淀完全,所以使动物凝胶带负电荷。根据分布系数 知识可知,溶液的p应大于9。 6、N2+与 酮肟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丁二酮肟镍沉淀N(DMG],然后可以采 用两种方法测定: 是将沉淀洗涤、烘干,以NDMG2形式称重:二是将测定 灼烧成NO的形式称重,采用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答:第一种方法好。原因:(1)烘干得到的称量形式分子量较大,减小称量误差: (2)烘干的分析程序比灼烧简单。 7、在沉淀重量法中,何谓恒重?坩埚和沉淀的恒重温度是如何确定的? 答:恒重是指连续两次的质量差在±0.2g以内:坩埚和沉淀的恒重温度是经过 实验得到的。 8、何谓均应沉淀法?有何优点?试举一例均匀沉淀法的事例。 答:均匀沉淀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沉淀剂缓慢而均匀生成。其优点:避免局部过 浓,得到颗粒较大、易洗涤和过滤的晶型沉淀。如CC2O:的形成,是在酸性体 系中加入H2C2O:和尿素,通过加热使尿素水解降低溶液的酸度,从而产生沉淀 剂C2042。 9、Ca(PO4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是否受到溶解在水中的CO2的影响? 答:会有影响。因为CO2+HO+PO3-HCOr+HPO42,所以会使Ca(PO4h溶解 度增大
a. 水本身电离的 OH-比沉淀电离的多,因而不能只根据沉淀的电离计算 OH- 的量; b. M 可与 OH-形成羟基络合物。 3、用过量的 H2SO4 沉淀 Ba2+时,K+、Na+均能引起共沉淀,何者共沉淀严重? 此时沉淀组成可能是什么? 答:K+的共沉淀比较严重,因为其半径与 Ba2+相近,沉淀的组成可能是 BaSO4 和 K2SO4 4、某溶液中含有 SO4 2-、Fe3+、Mg2+三种离子,今需分别测定其中的 Mg2+和 SO4 2-, 而使 Fe3+以 Fe(OH)3 形式分离除去,问测定 Mg2+和 SO4 2-应分别在什么酸度下进 行? 答:测定 Mg2+时,应在弱酸性条件下生成 Fe(OH)3 使其分离出去,在此酸度下 可以减少 Fe(OH)3 对 Mg2+的吸附,如在碱性条件下,Mg2+易在 Fe(OH)3 表面发 生共沉淀,使测定 Mg2+的结果偏低;测定 SO4 2-时,应在碱性条件下沉淀 Fe(OH)3, 因为碱性条件沉淀表面吸附了 OH-而带负电荷,从而减少了对 SO4 2-的吸附。 5、将 0.5mol/LBaCl2 和 0.1mol/LNa2SO4 溶液混合,因浓度较高,需加入动物胶 凝聚,使沉淀完全,动物胶是含氨基酸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凝聚作用应在什么酸 度下进行? 答:由于 Ba2+是过量的,沉淀表面吸附了大量 Ba2+而带正电荷,而带正、负电 荷的胶粒相互凝聚从而时其沉淀完全,所以使动物凝胶带负电荷。根据分布系数 知识可知,溶液的 pH 应大于 9。 6、Ni2+与丁二酮肟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丁二酮肟镍沉淀[Ni(DMG)2],然后可以采 用两种方法测定:一是将沉淀洗涤、烘干,以 Ni(DMG)2 形式称重;二是将测定 灼烧成 NiO 的形式称重,采用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答:第一种方法好。原因:(1)烘干得到的称量形式分子量较大,减小称量误差; (2)烘干的分析程序比灼烧简单。 7、在沉淀重量法中,何谓恒重?坩埚和沉淀的恒重温度是如何确定的? 答:恒重是指连续两次的质量差在±0.2mg 以内;坩埚和沉淀的恒重温度是经过 实验得到的。 8、何谓均应沉淀法?有何优点?试举一例均匀沉淀法的事例。 答:均匀沉淀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沉淀剂缓慢而均匀生成。其优点:避免局部过 浓,得到颗粒较大、易洗涤和过滤的晶型沉淀。如 CaC2O4 的形成,是在酸性体 系中加入 H2C2O4 和尿素,通过加热使尿素水解降低溶液的酸度,从而产生沉淀 剂 C2O4 2-。 9、Ca3(PO4)2 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是否受到溶解在水中的 CO2 的影响? 答:会有影响。因为 CO2+H2O+PO4 3-=HCO3 -+HPO4 2-,所以会使 Ca3(PO4)2 溶解 度增大

10、AgC1在HC1溶液中的溶解度随HC1浓度增大先是减小然后又增大,最后超 过其在纯水中的饱和溶解度,这是为什么? 答:随着HC1浓度的增加,AgCI的溶解度先减小,这是Cr的同离子效应:后 溶解度增大,这是盐效应。 11、研究PbSO4沉淀时,得到著名的实验曲线,试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答:当Pb(CIO4h和NaSO4的初始浓度小于0.0065moL时,由于溶液中含有大 量的不溶微粒,故主要为异相成核作用,由于“晶核”数目基本稳定,所以随者 Pb(CIO42和Na2SO4的初始浓度增加沉淀颗粒的平均长度不断增加,即形成曲线 上的AB段,其为上升的斜线:当Pb(CIO4p和NSO4的初始浓度增大至 0.0065~0.010moL之间时,这时构晶离子Pb2+、S042本身也可形成品核,即溶 液中既有异相成核作用又有均相成核作用,由于晶核数目的增多,沉淀颗粒的平 均长度减小,曲线上出现了转折点B:随着构品离子的初始浓 度增大,异相成核 作用逐渐减小,均相成核作用则显著增加,即晶核成长速度减慢,晶核数目增加, 所以沉淀颗粒的平均长度逐渐减小,故而形成曲线上的BC段:当构晶离子Pb2 SO42的初始浓度增大到0.010molL以上时,这时溶液中只有均相成核作用,因 而随着构晶离子的初始浓度增大品核颗粒不再长大了,而只有品核数目增加,故 而沉淀颗粒的平均长度不再随着构晶离子的初始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即形成曲线 上的CD段,其基本上是一条水平线
10、AgCl 在 HCl 溶液中的溶解度随 HCl 浓度增大先是减小然后又增大,最后超 过其在纯水中的饱和溶解度,这是为什么? 答:随着 HCl 浓度的增加,AgCl 的溶解度先减小,这是 Cl-的同离子效应; 后 溶解度增大,这是盐效应。 11、研究 PbSO4 沉淀时,得到著名的实验曲线,试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答:当 Pb(ClO4)2 和 Na2SO4 的初始浓度小于 0.0065mol/L 时,由于溶液中含有大 量的不溶微粒,故主要为异相成核作用,由于“晶核”数目基本稳定,所以随着 Pb(ClO4)2 和 Na2SO4 的初始浓度增加沉淀颗粒的平均长度不断增加,即形成曲线 上的 AB 段,其为上升的斜线;当 Pb(ClO4)2 和 Na2SO4 的初始浓度增大至 0.0065~0.010mo/L 之间时,这时构晶离子 Pb2+、SO4 2-本身也可形成晶核,即溶 液中既有异相成核作用又有均相成核作用,由于晶核数目的增多,沉淀颗粒的平 均长度减小,曲线上出现了转折点 B;随着构晶离子的初始浓度增大,异相成核 作用逐渐减小,均相成核作用则显著增加,即晶核成长速度减慢,晶核数目增加, 所以沉淀颗粒的平均长度逐渐减小,故而形成曲线上的 BC 段;当构晶离子 Pb2+、 SO4 2-的初始浓度增大到 0.010mol/L 以上时,这时溶液中只有均相成核作用,因 而随着构晶离子的初始浓度增大晶核颗粒不再长大了,而只有晶核数目增加,故 而沉淀颗粒的平均长度不再随着构晶离子的初始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即形成曲线 上的 CD 段,其基本上是一条水平线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七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Analytical chemistry(化学分析部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文)Chapter 6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文)Chapter 4 Acid-base equilibria.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英文)Chapter 2 Errors and data treatment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滴定分析法概述.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沉淀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氧化还原滴定法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分析化学中的误差.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法(Gravimetr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acid-base equilibrium and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误差及数据处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法(Complexmetric Titrations).ppt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八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十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点)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点)第一章 概论、第三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Analytic Chemistry.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理论授课教案(讲义).doc
-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授课教案(讲义).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 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Analytical Chemistr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compleximetr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optical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optical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六章 质谱(Mass Spectrum, MS).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