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四 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及固含量测定

实验四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及固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乳液聚合的特点、体系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 2.掌握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指将不溶或微溶于水的单体在强烈的机械搅拌及乳化剂的作用 下与水形成到状液,在水溶性引发剂的引发下讲行的聚合反应。聚合反应发生在 增溶胶束内形成WP(单体/聚合物)乳胶粒,每 一个M/P乳胶粒仅含一个自由 基,因而聚合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P乳胶粒的数目,亦即取决于乳化剂的浓 度。乳液聚合能在高聚合速率下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且聚合反应温度通常 都较低,特别是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时,聚合反应可在室温下进行。乳液聚合 即使在聚合反应后期体系粘度通常仍很低,可用于合成粘性大的聚合物,如橡胶 等。酷酸乙烯酯胶乳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涂料等领域,主要作为胶粘剂、涂料使 用,既要具有较好的粘接性 而且要求 含量高 醋酸乙烯 酯可进行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作为涂料或胶粘剂多采用 乳液聚合。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是以聚乙烯醇和OP-1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 为引发剂,进行自由基聚合,经过链的引发、增长、终止等基元反应,生成聚醋 酸乙烯酯乳胶粒,最终得到外观是乳白色的乳液。主要的聚合反应式如下, S2082+S04 R+CH,=CH→RCH,C+CH,=CH→+CH,CH OCOCH,OCOCH: OCOCH: OCOCH3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恒温水浴、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冷凝管、三口烧瓶(250mL)、滴液 漏斗、量筒、烧杯。 2.试剂:酷酸乙烯酯、聚乙烯醇(1799)、OP-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过硫酸 钾(KPS)、碳酸氢钠溶液(10%) 四、实验步骤 1.在多功能自动控温水浴锅上装一只250ml三口烧瓶,装好搅拌器、回流 冷凝管、滴液漏斗。首先加入4.00g聚乙烯醇和70L蒸馏水,开动搅拌,加 热水浴,使温度升至90℃,将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2.降温至68~70℃,依次加入1.50g0P-10(约60滴),10.0ml醋酸乙烯 酯搅拌20分钟,然后准确加入新配置的3%过硫酸钾5ml,继续进行搅拌反应
实验四 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及固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乳液聚合的特点、体系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 2.掌握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指将不溶或微溶于水的单体在强烈的机械搅拌及乳化剂的作用 下与水形成乳状液,在水溶性引发剂的引发下进行的聚合反应。聚合反应发生在 增溶胶束内形成 M/P(单体/聚合物)乳胶粒,每一个 M/P 乳胶粒仅含一个自由 基,因而聚合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 M/P 乳胶粒的数目,亦即取决于乳化剂的浓 度。乳液聚合能在高聚合速率下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且聚合反应温度通常 都较低,特别是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时,聚合反应可在室温下进行。乳液聚合 即使在聚合反应后期体系粘度通常仍很低,可用于合成粘性大的聚合物,如橡胶 等。醋酸乙烯酯胶乳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涂料等领域,主要作为胶粘剂、涂料使 用,既要具有较好的粘接性,而且要求粘度低,固含量高,乳液稳定。醋酸乙烯 酯可进行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作为涂料或胶粘剂多采用 乳液聚合。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是以聚乙烯醇和 OP-10 为乳化剂,过硫酸钾 为引发剂,进行自由基聚合,经过链的引发、增长、终止等基元反应,生成聚醋 酸乙烯酯乳胶粒,最终得到外观是乳白色的乳液。主要的聚合反应式如下: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恒温水浴、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冷凝管、三口烧瓶(250mL)、滴液 漏斗、量筒、烧杯。 2.试剂: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1799)、OP-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过硫酸 钾(KPS)、碳酸氢钠溶液(10%) 四、实验步骤 1.在多功能自动控温水浴锅上装一只 250ml 三口烧瓶,装好搅拌器、回流 冷凝管、滴液漏斗。首先加入 4.00g 聚乙烯醇和 70 mL 蒸馏水,开动搅拌,加 热水浴,使温度升至 90℃,将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2.降温至 68~70℃,依次加入 1.50g OP-10(约 60 滴),10.0ml 醋酸乙烯 酯搅拌 20 分钟,然后准确加入新配置的 3%过硫酸钾 5 ml,继续进行搅拌反应

3.反应30min后,用滴液漏斗加入20.0ml醋酸乙烯酯(控制滴加速度 10.0ml 滴加时注意控制反应温度不变。 4.单体滴加完后,保持温度继续反应到无回流时,逐步将反应温度升到 90~95℃,继续反应至无回流时撤去水浴。在反应过程中,要随时测定体系的 pH值,保证pH值在4~6。如果体系的pH值降低了,可以加入10%的NaHC0 溶液进行调节】 5.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约50℃,加入10%的NaHC0,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lH 值为7~8, 经充分搅拌后,冷却至室温,出料,观察乳液外观。 6.固含量的测定 先将干燥洁净的蒸发皿在105烘箱内烘干,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 温后,称重,记为,取一部分试样,使试样均匀流布于己称重的蒸发皿的底 部,称重记作m,然后放于120℃的电热干燥箱内烘干2h后,取出冷却至室温, 称重记为m,按下列公式计算 X%=(m2-mo)/(mm) 式中:X一固体含量: m一烘后蒸发皿和试样的总质量/g: m0一蒸发皿的净质量/g: m,一烘前试样和表面皿的总质量/g。 五、数据处理 1.计算产率 2.计算乳液的固含量 六、注意事项 1、制备聚乙烯醇溶液时,发现有块状物出现,一定要设法取出。 2、按要求严格控制单体滴加速度,如果开始阶段滴加快,乳液中出现块状 物,使实验失败 3、严格控制反应各阶段的温度, 4、反应结束后,料液自然冷却,测固含量时,最好出料后马上称样,以防 止静止后乳液沉淀
3.反应 30 min 后,用滴液漏斗加入 20.0ml 醋酸乙烯酯(控制滴加速度 在 0.5 ml/min 左右),40 min 左右加完后,再补加 3%过硫酸钾 5 ml,再量取 10.0ml 醋酸乙烯酯置于滴液漏斗中进行滴加(滴加速度控制在 0.5 g/min 左右), 滴加时注意控制反应温度不变。 4.单体滴加完后,保持温度继续反应到无回流时,逐步将反应温度升到 90~95℃,继续反应至无回流时撤去水浴。在反应过程中,要随时测定体系的 pH 值,保证 pH 值在 4~6。如果体系的 pH 值降低了,可以加入 10%的 NaHCO3 溶液进行调节。 5.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约 50℃,加入 10%的 NaHCO3 水溶液调节体系的 pH 值为 7~8, 经充分搅拌后,冷却至室温,出料,观察乳液外观。 6.固含量的测定 先将干燥洁净的蒸发皿在 105 烘箱内烘干,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 温后,称重,记为 m0,取一部分试样,使试样均匀流布于已称重的蒸发皿的底 部,称重记作 m1,然后放于 120℃的电热干燥箱内烘干 2h 后,取出冷却至室温, 称重记为 m2,按下列公式计算: X%=(m2-m0)/(m1-m0) 式中: X—固体含量; m2—烘后蒸发皿和试样的总质量/g; m0—蒸发皿的净质量/g; m1 —烘前试样和表面皿的总质量/g。 五、数据处理 1.计算产率 2.计算乳液的固含量 六、注意事项 1、制备聚乙烯醇溶液时,发现有块状物出现,一定要设法取出。 2、按要求严格控制单体滴加速度,如果开始阶段滴加快,乳液中出现块状 物,使实验失败。 3、严格控制反应各阶段的温度。 4、反应结束后,料液自然冷却,测固含量时,最好出料后马上称样,以防 止静止后乳液沉淀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二 丙烯酰胺溶液聚合及其干燥加工.doc
-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五 本体聚合MMA及其透光率测定.doc
-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四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及层压板的制备.doc
-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五 聚丙烯腈的部分水解反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点)第一章 概论、第三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点)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十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八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九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七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Analytical chemistry(化学分析部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文)Chapter 6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文)Chapter 4 Acid-base equilibria.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英文)Chapter 2 Errors and data treatment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滴定分析法概述.ppt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导论(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仪器分析》教材书籍PDF电子版(扫描版,第三版,主编:刘约权).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山东理工大学:徐征豹).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光分析法导论——以物质的光学性质为基础而建立的分析方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红外光谱分析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五章 分离分析法导论.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质谱分析法(Mass Spectrometry, MS).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原子光谱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AAS中干扰消除方法.ppt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课外阅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ppt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原子发射光谱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AES)总结.ppt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导论.ppt
- 天津工业大学:《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2.1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ppt
- 天津工业大学:《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2.2 共价键与共价晶体.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