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五 本体聚合MMA及其透光率测定

实验5本体聚合MMA及其透光率测定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机械性能、耐候性好且密度小。在航 空、光学仪器工业、电器工业、日用品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本体聚合除了适合于实验室研究,还适用于制造板材和型材,所用设备也较简 。如单 体聚合能力的初步测定、聚合动力学研究和竞聚率测定等。其优点是产品纯净,尤其可以制 得透明制品,其缺点是散热困难,易发生凝胶效应,工业上常采取分段聚合的方式。 一、目的要求 本实验通过本体聚合MMA,掌握和了解有机玻璃的制造和操作技术,了解本体聚合技 术的特点,并测定制品的透光率。 二、实验原理 MMA是含不饱和双键、结构不对称的分子,易发生聚合反应,其聚合热为:56.5k/ mol。MMA在本体聚合中的突出特点是有“凝胶效应”,即在聚合过程中,当转化率达到 10%~20%时,聚合速率突然加快。物料的粘度骤然上升,以致发生局部过热现象。 其原因 是由于随着聚合反应的进 物料的粘度增大 活性增长链移动困难。 致使其相互碰撞而 生的链终止下降:相反,单体分子扩散作用不受影响,因此活性链与单体分子结合进行链增 长的速率不变,总的结果是聚合总速率增加,以致发生爆发性聚合。 由于本体聚合没有稀释剂存在,聚合热的排散比较困难,“凝胶效应”放出大量反应热, 使产品含右气泡影响其光学性能。因出在牛产中要桶亚格控制聚合温府来控制聚合反应 率,以保证有机玻璃产品的质量 预聚合有几个好处,一是缩短聚合反应的诱导期并使“凝胶效应”提前到来,以便在 模前移出较多的聚合热,以利于保证产品质量:二是可以减少聚合时的体积收缩,因MMA 由单体变成聚合体体积要缩小20%~22%,通过预聚合可使收缩率小于12%,另外浆液粘度 大,可减少灌模的渗透损失。 三、仪器和试剂 玻璃片、三口烧瓶、搅拌器、球形冷凝管、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MMA、过氧 化二苯甲酰(BPO): 四、实验步骤 一般分为下列几个主要步骤:()制模:(2)预聚合(制浆):(3)灌浆:(4)聚合:(5)脱模。 1 制模 取三块40mm×70mm硅玻璃片洗净并干燥。把三块玻璃片重叠,并将中间一块纵向抽 出约30mm.其余三断面用透明胶带封牢(两侧先封住下半部,抽出中间玻璃再封上半的)。 将中间玻璃抽出,制得简易模型作灌浆用。 2.预聚合 用量筒在三口烧瓶中加入30 ml MMA、再加入0.05: 0,轻轻摇动至完全溶解(以免 燥聚),搅拌下于8590℃水浴中加热预聚合,观察反应的粘度变化至形成粘性薄浆(似甘油 状或稍粘些,有挂壁现象),反应需0.51,迅速停加热,趁热倒入模具(三口烧瓶一侧插入 回流冷凝管,开口)。 3.灌浆 粘液慢慢灌入模具中、垂直放置10mi赶出气泡(有气泡蹲几下),然后将模口包装密 封
实验 5 本体聚合 MMA 及其透光率测定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机械性能、耐候性好且密度小。在航 空、光学仪器工业、电器工业、日用品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本体聚合除了适合于实验室研究,还适用于制造板材和型材,所用设备也较简单。如单 体聚合能力的初步测定、聚合动力学研究和竞聚率测定等。其优点是产品纯净,尤其可以制 得透明制品,其缺点是散热困难,易发生凝胶效应,工业上常采取分段聚合的方式。 一、目的要求 本实验通过本体聚合 MMA,掌握和了解有机玻璃的制造和操作技术,了解本体聚合技 术的特点,并测定制品的透光率。 二、实验原理 MMA 是含不饱和双键、结构不对称的分子,易发生聚合反应,其聚合热为:56.5kJ/ mol。MMA 在本体聚合中的突出特点是有“凝胶效应”,即在聚合过程中,当转化率达到 10%~20%时,聚合速率突然加快。物料的粘度骤然上升,以致发生局部过热现象。其原因 是由于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物料的粘度增大,活性增长链移动困难,致使其相互碰撞而产 生的链终止下降;相反,单体分子扩散作用不受影响,因此活性链与单体分子结合进行链增 长的速率不变,总的结果是聚合总速率增加,以致发生爆发性聚合。 由于本体聚合没有稀释剂存在,聚合热的排散比较困难,“凝胶效应”放出大量反应热, 使产品含有气泡影响其光学性能。因此在生产中要通过严格控制聚合温度来控制聚合反应速 率,以保证有机玻璃产品的质量。 预聚合有几个好处,一是缩短聚合反应的诱导期并使“凝胶效应”提前到来,以便在灌 模前移出较多的聚合热,以利于保证产品质量;二是可以减少聚合时的体积收缩,因 MMA 由单体变成聚合体体积要缩小 20%~22%,通过预聚合可使收缩率小于 12%,另外浆液粘度 大,可减少灌模的渗透损失。 三、仪器和试剂 玻璃片、三口烧瓶、搅拌器、球形冷凝管、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MMA、过氧 化二苯甲酰(BPO)。 四、实验步骤 一般分为下列几个主要步骤:(1)制模;(2)预聚合(制浆);(3)灌浆;(4)聚合;(5)脱模。 1.制模 取三块 40mm×70mm 硅玻璃片洗净并干燥。把三块玻璃片重叠,并将中间一块纵向抽 出约 30mm.其余三断面用透明胶带封牢(两侧先封住下半部,抽出中间玻璃再封上半部)。 将中间玻璃抽出,制得简易模型作灌浆用。 2.预聚合 用量筒在三口烧瓶中加入 30ml MMA、再加入 0.05g BPO,轻轻摇动至完全溶解(以免 爆聚),搅拌下于 85~90℃水浴中加热预聚合,观察反应的粘度变化至形成粘性薄浆(似甘油 状或稍粘些,有挂壁现象),反应需 0.5~1h,迅速停加热,趁热倒入模具(三口烧瓶一侧插入 回流冷凝管,开口)。 3.灌浆 粘液慢慢灌入模具中、垂直放置 10min 赶出气泡(有气泡蹲几下),然后将模口包装密 封

4.聚合 将灌浆后的模具在40-50℃的烘箱内进行低温聚合10-12h,当模具内聚合物基本成为固 体时升温到95-100℃,保持1.5-2h。 5.脱核 将模具缓慢冷却到50一60℃。撬开硅玻璃片,得到有机玻璃板。 (用水洗三口烧瓶,有沉淀或膜勾出来,废液倒入废液桶,烧瓶干燥备用:聚四氟乙烯缠 回流冷凝管,乙酸乙烯酯洗烧瓶,通风厨加MMA) 胜:有机玻璃透光率的测定: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其透光率可达91%,折光率为1,49,高度透明 洁净。 利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产品的透光率 桌面的软 速打开电整、光氧将武连为波长0为可灵光这部分海我 率高,400nm以下为紫外光): 3.参比物为空气,产品立在外面的槽桔上贴一块胶带,帮着立住: 4.结束:文件.导出.xs格式.桌面.文件夹.名单:邮箱发送,打印: 五、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的关键在于预聚合.因为“凝胶效应”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排除不及时、会发 生爆聚,产生大量气泡。如果预聚合反应进行得不够.则在灌浆后体积收缩严重,也会出现 气泡或空洞,影响产品质量。 为了产品脱慎方便、可在硅玻璃片表面涂一层硅油,但量一定要少,否则影响产品的透 光度。 思考题 1,MMA的本体聚合有何特点?制造有机玻脑的步骤有哪些? 2.本体聚合工艺中的关健是什么?采用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4.聚合 将灌浆后的模具在 40~50℃的烘箱内进行低温聚合 10~12h,当模具内聚合物基本成为固 体时升温到 95~100℃,保持 1.5~2h。 5.脱模 将模具缓慢冷却到 50~60℃。撬开硅玻璃片,得到有机玻璃板。 (用水洗三口烧瓶,有沉淀或膜勾出来,废液倒入废液桶,烧瓶干燥备用;聚四氟乙烯缠 回流冷凝管,乙酸乙烯酯洗烧瓶,通风厨加 MMA) 附:有机玻璃透光率的测定: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其透光率可达 91%,折光率为 1.49,高度透明 洁净。 利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产品的透光率。 1. 打开电脑、光度计,桌面的软件; 2.选择:测量、参数设置,格式选为 T%,波长 800nm (400-800nm 为可见光-这部分透光 率高,400nm 以下为紫外光); 3. 参比物为空气,产品立在外面的槽-槽上贴一块胶带,帮着立住; 4. 结束:文件-导出-xls 格式-桌面-文件夹-名单;邮箱发送,打印; 五、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的关键在于预聚合.因为“凝胶效应”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排除不及时、会发 生爆聚,产生大量气泡。如果预聚合反应进行得不够.则在灌浆后体积收缩严重,也会出现 气泡或空洞,影响产品质量。 为了产品脱模方便、可在硅玻璃片表面涂一层硅油,但量一定要少,否则影响产品的透 光度。 思考题 1.MMA 的本体聚合有何特点?制造有机玻璃的步骤有哪些? 2.本体聚合工艺中的关键是什么?采用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四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及层压板的制备.doc
-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五 聚丙烯腈的部分水解反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点)第一章 概论、第三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各章知识点)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十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八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九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各章 思考题(含答案)第七章.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Analytical chemistry(化学分析部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文)Chapter 6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文)Chapter 4 Acid-base equilibria.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英文)Chapter 2 Errors and data treatment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量分析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络合滴定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滴定分析法概述.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沉淀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氧化还原滴定法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ppt
-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二 丙烯酰胺溶液聚合及其干燥加工.doc
-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讲义)实验四 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及固含量测定.doc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导论(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仪器分析》教材书籍PDF电子版(扫描版,第三版,主编:刘约权).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山东理工大学:徐征豹).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光分析法导论——以物质的光学性质为基础而建立的分析方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红外光谱分析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五章 分离分析法导论.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质谱分析法(Mass Spectrometry, MS).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原子光谱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AAS中干扰消除方法.ppt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课外阅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pdf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ppt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原子发射光谱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AES)总结.ppt
-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导论.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