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4年)

目录《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大纲.《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新媒体研究》课程教学大纲.13《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18《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课程教学大纲.21..25《新闻传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9《数字媒介文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新媒体视听节目研究》课程教学大纲...35..38《数字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大纲《数字影像制作训练营》课程教学大纲42《品牌创新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45《AI媒体创意工作坊》课程教学大纲.48《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51《舆论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55《舆情大数据分析》课程教学大纲..59《网络舆情分析实践》课程教学大纲..63《全球传播与舆情实务》课程教学大纲...69《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73《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课程教学大纲77《数字治理与政务新媒体》课程教学大纲.81.86《数字化公共服务与公共传播》课程教学大纲《新闻传播行业前沿》课程教学大纲90《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93《专业实践》教学大纲..95《文献总结及开题报告》教学大纲97《学位论文》教学大纲99
目 录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大纲.1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5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9 《新媒体研究》课程教学大纲.13 《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18 《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课程教学大纲. 21 《新闻传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5 《数字媒介文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29 《新媒体视听节目研究》课程教学大纲.35 《数字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大纲.38 《数字影像制作训练营》课程教学大纲.42 《品牌创新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45 《AI 媒体创意工作坊》课程教学大纲. 48 《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51 《舆论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55 《舆情大数据分析》课程教学大纲.59 《网络舆情分析实践》课程教学大纲.63 《全球传播与舆情实务》课程教学大纲.69 《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73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课程教学大纲.77 《数字治理与政务新媒体》课程教学大纲.81 《数字化公共服务与公共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86 《新闻传播行业前沿》课程教学大纲.90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93 《专业实践》教学大纲.95 《文献总结及开题报告》教学大纲.97 《学位论文》教学大纲.99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JC500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Literature reading and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Academicwriting公共必修课学分1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24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深化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本领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其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包含:1.专业知识掌握与扩展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阅读和深入分析本专业中英文的经典与前沿文献,全面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此外,本课程还将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的多元观点和学术争鸣,为其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科研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将学习如何从一个初始的研究想法发展到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全过程。这包括识别和定义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有效地搜集和分析数据,并能够独立进行学术论文1
1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 课程编码 JC500 英文名称 Literature reading and Academic writing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1 总学时 24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新闻与传播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深化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本领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其科研实 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包含: 1.专业知识掌握与扩展 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阅读和深入分析本专业中英文的经典与前沿文献,全面了 解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此外,本课程还将帮助学生 理解学科内的多元观点和学术争鸣,为其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科研实践能力培育 学生将学习如何从一个初始的研究想法发展到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全过程。这包括识别 和定义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有效地搜集和分析数据,并能够独立进行学术论文

的撰写与修订。课程中将特别强调文献综述的撰写技巧,研究方法的适应性选择以及数据分析的精确性。3.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对学术写作过程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学生将掌握如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或理论,促进思维的原创性和批判性。课程将鼓励学生在学术写作中寻找创新点,提高其学术论文的独创性和说服力。4.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构建本课程还将通过小组讨论,学术报告和同行评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沟通能力。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学术界内外建立专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新闻传播学论文结构和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了解本专业论文写作的-格式基本规范,包括结构上的规范和格式上的规范等要求学生了解如何从一个现实间题入手,经过概2选题由来与问题意识的培养4念化和抽象化提出一个合格的研究问题要求学生了解:1)本专业核心文献的搜索方法、文献搜索、阅读与文献综述路径,如中英文数据库的使用、媒体数据库的使3写作用等;2)培养快速阅读中英文文献的能力和技巧;3)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的选择及相应的研要求学生在间题意识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研究44究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其中包含数54数据处理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方法4撰写研究报告要求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和报告的撰写方法实验部分实验学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必开/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求时选开类型无2
2 的撰写与修订。课程中将特别强调文献综述的撰写技巧,研究方法的适应性选择以及数据分 析的精确性。 3.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对学术写作过程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学生将掌握如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 见解或理论,促进思维的原创性和批判性。课程将鼓励学生在学术写作中寻找创新点,提高 其学术论文的独创性和说服力。 4.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构建 本课程还将通过小组讨论、学术报告和同行评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沟通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学术界内外建立专业的交流和合作 关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新闻传播学论文结构和基本 格式 要求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了解本专业论文写作的 基本规范,包括结构上的规范和格式上的规范等 4 2 选题由来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求学生了解如何从一个现实问题入手,经过概 念化和抽象化提出一个合格的研究问题 4 3 文献搜索、阅读与文献综述 写作 要求学生了解:1)本专业核心文献的搜索方法、 路径,如中英文数据库的使用、媒体数据库的使 用等;2)培养快速阅读中英文文献的能力和技 巧;3)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文献综述 4 4 研究方法的选择及相应的研 究设计 要求学生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研究 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设计 4 5 数据处理 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其中包含数 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方法 4 6 撰写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和报告的撰写方法 4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 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无

三、教学方法以任课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课堂展示和讨论为辅,同时辅以课下一对一的写作交流。四、课程思政内容本课程所选择的文献尽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中国理论为出发点或强调国际理论的在地化和本土化;第二,在中外比较中寻求中外差异并理解各自理论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在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写作时,尽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从中国现实出发,着力寻找中国社会存在的真问题;第二,理论结合实际,以解决中国间题为主要诉求,力图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对照。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将课程与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情感培育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为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树立贡献力量。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通过带领学生每周阅读本专业中英文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每周课堂展示和讨论来评价;2.通过指导学生确定选题、文献阅读以及文献综述写作、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等步骤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程期中作业文献综述的写作以及期未作业研究计划的撰写来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含出勤、课堂表现,占20%;期中作业:要求撰写一份文献综述,占30%;期末考核:要求撰写一份研究计划,占50%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1]美国心理学协会,席仲恩译:《APA格式:国际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手册》,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2】周翔:《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3]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4】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周葆华,梁海主编:《大数据时代的计算奥论学:理论、方法与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3
3 三、教学方法 以任课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课堂展示和讨论为辅,同时辅以课下一对一的写作交流。 四、课程思政内容 本课程所选择的文献尽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中国理论为出发点或强调国际理论的 在地化和本土化;第二,在中外比较中寻求中外差异并理解各自理论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在 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写作时,尽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从中国现实出发,着力寻找中国社会 存在的真问题;第二,理论结合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主要诉求,力图实现理论与现实的 对照。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将课程与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 的情感培育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 为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树立贡献力量。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1. 通过带领学生每周阅读本专业中英文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每周课堂 展示和讨论来评价; 2. 通过指导学生确定选题、文献阅读以及文献综述写作、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等步骤达成, 达成情况通过课程期中作业文献综述的写作以及期末作业研究计划的撰写来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包含出勤、课堂表现,占 20%;期中作业:要求撰写一份文献综述,占 30%; 期末考核:要求撰写一份研究计划,占 50%。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 [1] 美国心理学协会,席仲恩译:《APA 格式:国际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手册》,重庆:重 庆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 周翔:《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年。 [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 [4]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5] 周葆华,梁海主编:《大数据时代的计算舆论学:理论、方法与案例》,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22 年

八、编制与审核负责人工作内容完成时间编制(任课教师)江苏佳2024.6审核(学科、专业负杨孔雨2024.6责人)丁宁批准(主管院长)2024.64
4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江苏佳 2024.6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杨孔雨 2024.6 批准(主管院长) 丁宁 2024.6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JC501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Fundamental Theories of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公共必修课学分2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无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阅读并研讨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理论书籍和论文,训练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使其初步具备进行理论引导性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新闻传播理论资源分析和指导新闻传播实践。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新闻与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知识体系。2.科研实践能力目标:具备独立分析新闻传播现象、解决新闻传播间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传播现象。3.创新能力目标: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展前沿学术研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针对新闻传播领域的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解5
5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 课程编码 JC501 英文名称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无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新闻与传播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阅读并研讨具有代表 性的新闻传播理论书籍和论文,训练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使其初步具备进行理论引导性研 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新闻传播理论资源分析和指导新闻传播实践。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新闻与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 和知识体系。 2.科研实践能力目标:具备独立分析新闻传播现象、解决新闻传播问题的能力;能够运 用新闻传播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传播现象。 3.创新能力目标: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展前沿学术 研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针对新闻传播领域的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解

决方案;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新闻与宣传、奥论的关系;宣传学;奥论学;新闻、宣传、舆论及新闻价值2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掌握)22新闻真实与新闻客观性原则理解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理解)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位传媒职能;新闻专业23方面的关系意识下的传媒职能定位(了解)传媒的四种理论: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了解)传媒的四种理论与传播的六4传播的六种话语:话语研究;传播是传递;传4种话语播是控制:传播是游戏:传播是权力:传播是撒播;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理解)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19—20世52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纪初欧洲大众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李普曼和《民意》;大众传播研究(了解)理论与范式;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理论64理论和研究范式研究的程序与工具:如何评估理论(掌握)争论中的宣传概念;从“旧宣传”到“新宣传”;27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传播与说服(理解)早期的功能研究;社会结构与大众传播的功能;8从功能到效果2知沟假说;效果研究与传播流;创新及信息的扩散(理解)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认知基模;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议程设2O向及信息环境取向置;培养分析(理解)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关于受众的话语;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102依赖取向足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理解)批判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传播学批判学派历批判理论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史背景及主要研究视角;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11派研究方法;传播学批判学派理论基础;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了解)6
6 决方案;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新闻、宣传、舆论及新闻价值 新闻与宣传、舆论的关系;宣传学;舆论学;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掌握) 2 2 新闻真实与新闻客观性原则 理解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理解) 2 3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 方面的关系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位传媒职能;新闻专业 意识下的传媒职能定位(了解) 2 4 传媒的四种理论与传播的六 种话语 传媒的四种理论: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 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了解) 传播的六种话语:话语研究;传播是传递;传 播是控制;传播是游戏;传播是权力;传播是 撒播;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理解) 4 5 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传播学”在中 国的建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19—20 世 纪初欧洲大众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 期大众传播研究;李普曼和《民意》;大众传播 研究(了解) 2 6 理论和研究范式 理论与范式;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理论 研究的程序与工具;如何评估理论(掌握) 4 7 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 争论中的宣传概念;从“旧宣传”到“新宣传”; 传播与说服(理解) 2 8 从功能到效果 早期的功能研究;社会结构与大众传播的功能; 知沟假说;效果研究与传播流;创新及信息的 扩散(理解) 2 9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 向及信息环境取向 认知基模;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议程设 置;培养分析(理解) 2 10 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 依赖取向 关于受众的话语;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 足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理解) 2 11 批判理论和传播政治经济学 派 批判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传播学批判学派历 史背景及主要研究视角;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 研究方法;传播学批判学派理论基础;传播政 治经济学派(了解) 2

文化学媒介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文化学媒介12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派别;霍尔的社会2理论与文化理论(了解)媒体组织与媒体生产;媒介场域理论与中国的13媒体生产与媒介场2媒体生产研究(了解)作为技术的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142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与文化;麦克卢汉之后的媒介研究(理解)实验部分必开/实验序号学时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求选开类型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研讨式互动教学为主。在参考教材基础上,由任课教师撰写讲义,讲授主要理论和逻辑脉络,组织学生研读相关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篇目、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关注学科前沿的理论发展和业界实践,尤其是智能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案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术潜力。四、课程思政内容本课程以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将使命感培育和塑造植入专业课程,着力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培养出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及时回应学生在媒介使用、新闻事件、媒介发展中遇到的困惑,通过研讨解疑释惑。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教学目标知识获得通过课堂教学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2.教学目标科研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达成,达成情况通过科研报告、科研实践活动、科研专题讨论等方式评价;3.教学目标创新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达成,达成情况通过布置创新性课程作业、创新性案例分析研讨、学术论坛参与等方式评价。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教学自7
7 12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文化学媒介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文化学媒介 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派别;霍尔的社会 理论与文化理论(了解) 2 13 媒体生产与媒介场 媒体组织与媒体生产;媒介场域理论与中国的 媒体生产研究(了解) 2 14 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 作为技术的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 与文化;麦克卢汉之后的媒介研究(理解) 2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研讨式互动教学为主。在参考教材基础上,由任课教师撰写讲义,讲授主要 理论和逻辑脉络,组织学生研读相关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篇目、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关注学 科前沿的理论发展和业界实践,尤其是智能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新 闻传播实践案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术潜力。 四、课程思政内容 本课程以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为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 将使命感培育和塑造植入专业课程,着力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 调价值引领,培养出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 实践,及时回应学生在媒介使用、新闻事件、媒介发展中遇到的困惑,通过研讨解疑释惑。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1.教学目标知识获得通过课堂教学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 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 2.教学目标科研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达成,达成情况通过科研报告、 科研实践活动、科研专题讨论等方式评价; 3.教学目标创新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达成,达成情况通过布置创新性课程作业、 创新性案例分析研讨、学术论坛参与等方式评价。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教学目

标的有效达成和科学评价。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评价方式。六、课程成绩评定成绩组成:出勤率+课堂测验+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出勤率占比10%,授课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评定;课堂测验占比10%,授课老师根据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回答间题情况评定成绩;平时作业占比20%,作业为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科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由授课教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占比60%,作业为结课论文/创新性作业/创新性案例分析报告,由授课教师评定成绩。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1.《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2.《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六版),理查德·韦斯特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3参考书:1.《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传媒的四种理论》,【美】西伯特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人类传播理论》,【美]Stephenw.Littlejoh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牛新权2024.6编制(任课教师)审核(学科、专业负杨孔雨2024.6责人)批准(主管院长)丁宁2024.68
8 标的有效达成和科学评价。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 方法及评价方式。 六、课程成绩评定 成绩组成:出勤率+课堂测验+平时作业+期末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 出勤率占比 10%,授课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评定; 课堂测验占比 10%,授课老师根据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情况评定成绩; 平时作业占比 20%,作业为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科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由授课教师 评定成绩; 期末考试占比 60%,作业为结课论文/创新性作业/创新性案例分析报告,由授课教师评 定成绩。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1.《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 2.《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六版),理查德·韦斯特等,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22.3 参考书: 1.《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2.《传媒的四种理论》,[美]西伯特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3.《人类传播理论》,[美]Stephen W.Littlejoh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牛新权 2024.6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杨孔雨 2024.6 批准(主管院长) 丁宁 2024.6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JC502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of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Journalism andCommunication口公共必修课2学分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课程特点实验学时0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传播学概论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必修课。针对专业硕士的特点,本课程设计为带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科课程。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基本思维;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研究过程;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应用在传媒实践当中。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提要9
9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课程编码 JC502 英文名称 Research Method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传播学概论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新闻与传播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必修课。针对专业硕士的特点,本课程设计为带有 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科课程。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基 本思维;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研究过程;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的实证研究 方法,并应用在传媒实践当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广告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The Kids Aren’t Happy - How Unemployed Youth and Social Media Are Remaking The World.ppt
- 《广告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讲稿)John Berger’s Ways of Seeing.pdf
- 《广告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Globalization’s Latest Most Pressing Trilemma - Re-Balancing the Competing Needs of Community, Democracy and Identity.pptx
- 《广告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I Gotta be Me - Public Reason and the Hardwired Global Citizen.ppt
- 《广告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英文版).doc
-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e of Communication Theories.pdf
- 安徽大学:《当代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大纲(主讲:姜红、刘勇).docx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国际广告及海外广告业.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广告管理.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广告效果及其测定.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广告客体(广告受众与消费者).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广告传播的通道——广告媒体.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广告信息.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广告运作规律、第七章 广告主体.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广告基本原理.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广告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第四章 现代广告业.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广告概论、第二章 广告的起源与发展.ppt
- 厦门大学:《广告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四篇十三章).doc
- 《广告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大纲 Photography Composition.pdf
- 《影视广告灯光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基础知识点.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主讲:吴祥恩).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授课教案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讲义,共九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九章,授课教师:吴祥恩).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网路与新媒体专业,四年制).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动画制作技术.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多媒体美学基础.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数字图像技术.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数字媒体技术概论.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数字媒体计算机系统.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数字视频处理技术.pdf
- 沈阳师范大学:《在线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Education.pdf
- 沈阳师范大学:《在线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授课教师:王凯丽).pdf
- 沈阳师范大学:《在线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模块一 在线教育的发展脉络.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七章,授课教师:薛峰).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Creation of Digital Multimedia Work.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数字多媒体作品概述.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