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当代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大纲(主讲:姜红、刘勇)

《当代媒介素养》 教学大纲 姜红、刘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二0一四年士月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 《当代媒介素养》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当代媒介素养》以现 代传媒的分类及特征为逻辑起点,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大一新生为讲授对象,是具有"入门 性质的专业必修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认识各种形式媒介的特质与功能、运作规律与操作方法以 及传媒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等;深刻理解传媒的权利与责任,了解传媒与政治、经济、文 化等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大一学生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学习,从学习内容到方 法,完成高中向大学阶段的调整与转型,为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必须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系统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有机地结 合起来,力求独立、理性、专业地甄别、解读甚至批判传媒信息,使之最终能为自身的生 存发展服务。 先修课程要求:无 本课程计划54学时,3个学分,分18次全部讲授完毕。 选用教材:《当代媒介素养》(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教学手段:理论阐发与案例解读相结合,使用PPT教学。 考核方法: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当代媒介素养》 教学大纲 姜红、刘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二 O 一四年十 月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 《当代媒介素养》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当代媒介素养》以现 代传媒的分类及特征为逻辑起点,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大一新生为讲授对象,是具有"入门" 性质的专业必修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认识各种形式媒介的特质与功能、运作规律与操作方法以 及传媒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等;深刻理解传媒的权利与责任,了解传媒与政治、经济、文 化等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大一学生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学习,从学习内容到方 法,完成高中向大学阶段的调整与转型,为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必须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系统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有机地结 合起来,力求独立、理性、专业地甄别、解读甚至批判传媒信息,使之最终能为自身的生 存发展服务。 先修课程要求:无 本课程计划 54 学时,3 个学分,分 18 次全部讲授完毕。 选用教材:《当代媒介素养》(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教学手段:理论阐发与案例解读相结合,使用 PPT 教学。 考核方法: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 学 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 备 时 次 数 环节 注 1 3 第一章媒介素养概说 2 3 第二章新闻 3 3 第二章新闻 4 3 第二章新闻 5 3 第三章新闻评论 6 第三章新闻评论 1 3 第四章娱乐 e 3 第四章娱乐 9 3 第五章广告 10 3 第五章广告 11 3 第六章传播媒介 12 第六章传播媒介 13 3 第七章大众传媒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 14 3 第八章受众 15 3 第八章受众 16 3 第九章媒介对人的影响 17 3 第九章媒介对人的影响 18 3 第十章媒介素养教育
周 次 学 时 数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教学 环节 备 注 1 3 第一章媒介素养概说 2 3 第二章新闻 3 3 第二章新闻 4 3 第二章新闻 5 3 第三章新闻评论 6 3 第三章新闻评论 7 3 第四章娱乐 8 3 第四章娱乐 9 3 第五章广告 10 3 第五章广告 11 3 第六章传播媒介 12 3 第六章传播媒介 13 3 第七章大众传媒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 14 3 第八章受众 15 3 第八章受众 16 3 第九章媒介对人的影响 17 3 第九章媒介对人的影响 18 3 第十章媒介素养教育

第一章媒介素养概说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当代媒介素养》课程的研究对象,理解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基本 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掌握开设媒介素养 课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本课对未来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绪论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媒介素养 (一)“现实世界"与"媒体世界"的关系 "现实世界"就是我们直接与他人、事件联系的世界,即我们直接生活其中的世界。 "媒体世界"指的是媒体向我们展示的世界。 两个世界构成了人类经验、知识的重要来源。 从理论上说,“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原本就应该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二)媒介素养的界定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 判能力,以及运用传媒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三)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 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媒介素养之于我们的意义 1、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来分辨"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 2、媒介素养是决定人们能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甄别乃至合理地使 用,最终形成独立判断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3、媒介素养是建构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指标。 第二节媒介素养教育
第一章 媒介素养概说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当代媒介素养》课程的研究对象,理解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基本 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掌握开设媒介素养 课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本课对未来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绪论计划 3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媒介素养 (一)"现实世界"与"媒体世界"的关系 "现实世界"就是我们直接与他人、事件联系的世界,即我们直接生活其中的世界。 "媒体世界"指的是媒体向我们展示的世界。 两个世界构成了人类经验、知识的重要来源。 从理论上说,"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原本就应该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二)媒介素养的界定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 判能力,以及运用传媒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三)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 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媒介素养之于我们的意义 1、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来分辨"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 2、媒介素养是决定人们能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甄别乃至合理地使 用,最终形成独立判断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3、媒介素养是建构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指标。 第二节 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界定 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形式,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 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 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1、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形式媒介的特质与功能、运作规律与操作方法以及传媒内容生产的 各个环节等 2、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媒的权利与责任,了解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 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理性、专业地甄别、解读甚至批判传媒信息,使之最终能为自身 的生存发展服务。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介绍 第三节本课程的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 (四)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学习《当代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 2、要学会使用教材。 3、要经常接触大众媒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从概念上厘清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是本章的重点。 (二)让学生明白我们身处于"现实世界“与"媒体世界"的裹挟之中,而"真实"只能是一种 相对的状态,理论上对此做出阐释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三)让学生了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界定 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形式,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 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 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1、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形式媒介的特质与功能、运作规律与操作方法以及传媒内容生产的 各个环节等; 2、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媒的权利与责任,了解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 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理性、专业地甄别、解读甚至批判传媒信息,使之最终能为自身 的生存发展服务。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介绍 第三节 本课程的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 (四)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学习《当代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 2、要学会使用教材。 3、要经常接触大众媒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从概念上厘清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是本章的重点。 (二)让学生明白我们身处于"现实世界"与"媒体世界"的裹挟之中,而"真实"只能是一种 相对的状态,理论上对此做出阐释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三)让学生了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四)理论阐释与案例解析是本章的主要教学手段。 四、思考与练习 (一)何为媒介素养?其基本的内涵是什么?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三)"现实世界"与"媒体世界"的关系如何? (四)阐释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理念。 (五)谈谈怎样才能学好《当代媒介素养》这门课。 第二章新闻 一、学习目的 理解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明确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熟悉新闻报道建构的过程 及影响因素,了解产生新闻商品化和低俗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并 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读新闻作品和新闻现象。本章计划9学时。 二、课程内容
(四)理论阐释与案例解析是本章的主要教学手段。 四、思考与练习 (一)何为媒介素养?其基本的内涵是什么?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三)"现实世界"与"媒体世界"的关系如何? (四)阐释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理念。 (五)谈谈怎样才能学好《当代媒介素养》这门课。 第二章 新闻 一、学习目的 理解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明确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熟悉新闻报道建构的过程 及影响因素,了解产生新闻商品化和低俗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并 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读新闻作品和新闻现象。本章计划 9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关于新闻的两个定义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前者强调新闻是报道,表达的是新闻的形式,后者突出新闻是信息,凸显的是新闻的实 质。应该看到,形式与内容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新闻的内涵应是两个定义的结合体。 (二)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特点 1、真实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 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实。 2、新鲜 相对于人们的直接与间接经验而言的,要求报道那些时间近,内容鲜活的事实。 (三)新闻价值 1、定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 选择的一条重要且根本的标准。 2、内容 包括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时新性五个方面的素质。 (四)新闻报道的构建 1、选择报道的题材 2、选择报道的重点 3、决定如何报道 第二节新闻报道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法律与道德因素
第一节 新闻概述 (一)关于新闻的两个定义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前者强调新闻是报道,表达的是新闻的形式,后者突出新闻是信息,凸显的是新闻的实 质。应该看到,形式与内容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新闻的内涵应是两个定义的结合体。 (二)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特点 1、真实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 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实。 2、新鲜 相对于人们的直接与间接经验而言的,要求报道那些时间近,内容鲜活的事实。 (三)新闻价值 1、定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 选择的一条重要且根本的标准。 2、内容 包括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时新性五个方面的素质。 (四)新闻报道的构建 1、选择报道的题材 2、选择报道的重点 3、决定如何报道 第二节 新闻报道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法律与道德因素

(四)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因素 第三节新闻的商品化与低俗化 (一)商品化 1、通过独家购买的方式垄断新闻资源 2、不良"互动" 3、"有偿新闻"的泛滥 (二)低俗化 1、以曝露别人隐私为卖点,迎合低级趣味 2、"饥不择食",无病呻吟 3、扑风捉影,主观臆测 4、"星、性、腥"新闻泛滥 5、文题不符,"随心所欲"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让学生从理论上厘清两种新闻定义,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二)使学生明确新闻与新闻报道的联系与区别,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三)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新闻报道是多种因素博弈下的产物,明确新闻报道不是对 事实镜像式的反映,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四)由新闻传媒的问题切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本章的一 个重点,也是本课程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五)本章是本课程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内容,集中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而面对的又是 一群刚刚进入新闻专业的大一新生,因此,本章必须以理论精讲与案例解读为主要教学手 段,力求深入浅出。 四、思考与练习
(四)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因素 第三节 新闻的商品化与低俗化 (一)商品化 1、通过独家购买的方式垄断新闻资源 2、不良"互动" 3、"有偿新闻"的泛滥 (二)低俗化 1、以曝露别人隐私为卖点,迎合低级趣味 2、"饥不择食",无病呻吟 3、扑风捉影,主观臆测 4、"星、性、腥"新闻泛滥 5、文题不符,"随心所欲"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让学生从理论上厘清两种新闻定义,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二)使学生明确新闻与新闻报道的联系与区别,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三)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新闻报道是多种因素博弈下的产物,明确新闻报道不是对 事实镜像式的反映,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四)由新闻传媒的问题切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本章的一 个重点,也是本课程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五)本章是本课程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内容,集中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而面对的又是 一群刚刚进入新闻专业的大一新生,因此,本章必须以理论精讲与案例解读为主要教学手 段,力求深入浅出。 四、思考与练习

(一)结合具体的新闻报道,谈谈新闻价值五要素。 (二)简述新闻报道的构建过程。 (三)新闻报道受到那些因素的约? (四)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你对新闻低俗化的认识。 第三章新闻评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评论的定义、本质特征及基本分类,掌握评论写作的基本流程 与技法,把握新闻评论的核心追求—新意的基本内涵,认识新时期我国新闻评论写作的 突破与发展趋势。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新闻评论概说 (一)新闻评论的内涵 1、定义:新闻评论是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典型新闻事件发表议 论、阐释道理,并运用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多种形式, 通过大众传媒发布的一种论说文体。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理论文章的联系与区别 (1)新闻报道的根本功能是传播信息,要求客观陈述事实,尽可能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 见,将事实与观点分开;新闻评论则是"据事论理"或"就事说理",要求以新闻事实为依 托,直接发表观点,表明立场、态度,许多时候,新闻传媒就其报道发表的重要评论,往 往代表编辑部的意见
(一)结合具体的新闻报道,谈谈新闻价值五要素。 (二)简述新闻报道的构建过程。 (三)新闻报道受到那些因素的制约? (四)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你对新闻低俗化的认识。 第三章 新闻评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评论的定义、本质特征及基本分类,掌握评论写作的基本流程 与技法,把握新闻评论的核心追求——新意的基本内涵,认识新时期我国新闻评论写作的 突破与发展趋势。本章计划 6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闻评论概说 (一)新闻评论的内涵 1、定义:新闻评论是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典型新闻事件发表议 论、阐释道理,并运用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多种形式, 通过大众传媒发布的一种论说文体。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理论文章的联系与区别 (1)新闻报道的根本功能是传播信息,要求客观陈述事实,尽可能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 见,将事实与观点分开;新闻评论则是"据事论理"或"就事说理",要求以新闻事实为依 托,直接发表观点,表明立场、态度,许多时候,新闻传媒就其报道发表的重要评论,往 往代表编辑部的意见

(2)理论文章与新闻评论的联系与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参见表3-2)同属于论说文范 畴,理论文章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发表较为专业的论述,注重学理的探讨,其受众 一般为该领域内的专业人士;而新闻评论的对象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和典型的新闻事件",这样,一方面通过评论对象的普遍性和典型性保证了受众群体的广 泛性,另一方面,通过依托于新闻事实,体现了新闻评论强烈的时效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 "干预"。 (二)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 1、新闻性 (1)新闻评论必须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2)新闻评论必须要通过新闻媒介发布。 (3)新闻评论必须注重时效性。 2、思想性 (1)思想性表现在评论者能够在大千世界中找准评论的对象,洞察事物的本质,进行有 的放矢的评论。 (2)思想性体现在对论据的分析与筛选方面。 (3)思想性贯穿整个说理、论证过程。 3、群众性 (1)新闻评论的议题"从群众中来",具有公共性,涉及公众利益。 (2)新闻评论的目的是为了"到群众中去"。 (3)新闻评论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 (三)新闻评论的分类 1、西方国家新闻评论的分类 2、我国新闻评论的分类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与技法 (一)新闻评论的要素 1、论点 2、论据
(2)理论文章与新闻评论的联系与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参见表 3-2)同属于论说文范 畴,理论文章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发表较为专业的论述,注重学理的探讨,其受众 一般为该领域内的专业人士;而新闻评论的对象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和典型的新闻事件",这样,一方面通过评论对象的普遍性和典型性保证了受众群体的广 泛性,另一方面,通过依托于新闻事实,体现了新闻评论强烈的时效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 "干预"。 (二)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 1、新闻性 (1)新闻评论必须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2)新闻评论必须要通过新闻媒介发布。 (3)新闻评论必须注重时效性。 2、思想性 (1)思想性表现在评论者能够在大千世界中找准评论的对象,洞察事物的本质,进行有 的放矢的评论。 (2)思想性体现在对论据的分析与筛选方面。 (3)思想性贯穿整个说理、论证过程。 3、群众性 (1)新闻评论的议题"从群众中来",具有公共性,涉及公众利益。 (2)新闻评论的目的是为了"到群众中去"。 (3)新闻评论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 (三)新闻评论的分类 1、西方国家新闻评论的分类 2、我国新闻评论的分类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与技法 (一)新闻评论的要素 1、论点 2、论据

3、论证 (二)新闻评论写作的一般流程 1、调查研究是基础 2、选题、立意是关键 3、谋篇布局是手段 (三)新闻评论写作的核心追求一新意 1、新论题 2、新思想 3、新视角 4、新材料 5、新表述 6、新整合 (四)主要评论的写作要求与技巧 1、社论与评论员文章 2、短评与编者按 3、专栏评论 4、新闻述评 5、广播新闻评论 6、电视新闻评论 7、网络新闻评论 第三节新闻评论写作的发展趋势 (一)选题"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二)立意"开放性"与"多元化"并举 (三)篇幅趋短,形式多样 (四)新闻与评论日趋结合
3、论证 (二)新闻评论写作的一般流程 1、调查研究是基础 2、选题、立意是关键 3、谋篇布局是手段 (三)新闻评论写作的核心追求——新意 1、新论题 2、新思想 3、新视角 4、新材料 5、新表述 6、新整合 (四)主要评论的写作要求与技巧 1、社论与评论员文章 2、短评与编者按 3、专栏评论 4、新闻述评 5、广播新闻评论 6、电视新闻评论 7、网络新闻评论 第三节 新闻评论写作的发展趋势 (一)选题"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二)立意"开放性"与"多元化"并举 (三)篇幅趋短,形式多样 (四)新闻与评论日趋结合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国际广告及海外广告业.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广告管理.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广告效果及其测定.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广告客体(广告受众与消费者).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广告传播的通道——广告媒体.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广告信息.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广告运作规律、第七章 广告主体.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广告基本原理.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广告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第四章 现代广告业.ppt
- 《广告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广告概论、第二章 广告的起源与发展.ppt
- 厦门大学:《广告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四篇十三章).doc
- 《广告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大纲 Photography Composition.pdf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革命改良双重奏和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ppt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ppt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ppt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ppt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ppt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