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报告2011年第1期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China Payment System Development Report2010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金融出版社

责任编辑:黄海清责任校对:李俊英责任印制:毛春明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ZhongguoZhifuTixiFazhanBaogao).2010/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一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6ISBN978-7-5049-5973-7I.①中..Ⅱ.①中.Ⅲ.①支付方式一研究报告一中国一2010N.F832.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21548号出版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行社址北京市丰台区益泽路2号市场开发部(010)63266347,63805472,63439533(传真)网上书店http://www.chinafph.com(010)63286832,63365686(传真)读者服务部(010)66070833,62568380邮编100071经销新华书店印刷天津市银博印刷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尺寸210毫米×285毫米印张11.5192千字数版次2011年6月第1版印次2011年6月第1次印刷定价130.00元ISBN978-7-50495973-7/F.5533如出现印装错误本社负责调换联系电话(010)63263947
责任编辑:黄海清 责任校对:李俊英 责任印制:毛春明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Zhongguo Zhifu Tixi Fazhan Baogao). 2010/中国人民银行支付 结算司.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6 ISBN 978 - 7 - 5049 - 5973 - 7 Ⅰ. ①中. Ⅱ. ①中. Ⅲ. ①支付方式—研究报告—中国—2010 Ⅳ. ①F832.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21548号 出版 发行 社址 北京市丰台区益泽路2号 市场开发部 (010)63266347,63805472,63439533(传真) 网 上 书 店 http://www.chinafph.com (010)63286832,63365686(传真) 读者服务部 (010)66070833,62568380 邮编 100071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天津市银博印刷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尺寸 210毫米×285毫米 印张 11.5 字数 192千 版次 2011年6月第1版 印次 2011年6月第1次印刷 定价 130.00元 ISBN 978 - 7 - 5049 - 5973 -7/F. 5533 如出现印装错误本社负责调换 联系电话(010)63263947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编写组组长:欧阳卫民副组长:周金黄樊爽文统稿:潘松编写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雅娟王耀辉刘佳许琳严芳张莉英张晔张健陈斌欧韵君黄萍梁恒程世刚谭静蕙谢碧霞执笔(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欣邓志坚张莉侯菁菁姜莉姚康华高阳宗潘松
组 长:欧阳卫民 副 组 长:周金黄 樊爽文 统 稿:潘 松 编写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雅娟 王耀辉 刘 佳 许 琳 严 芳 张莉英 张 晔 张 健 陈 斌 欧韵君 黄 萍 梁 恒 程世刚 谢碧霞 谭静蕙 执 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欣 邓志坚 张 莉 侯菁菁 姜 莉 姚康华 高阳宗 潘 松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 编 写 组

编写说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报告》的系列报告之一,立足于中央银行履行中国支付体系建设组织者、推动者和监管者职责,客观、系统、全面地向社会各界和公众披露中国支付体系发展的情况、相关数据以及未来支付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这是中央银行履行相关职责、提高政策透明度的需要,也是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惯例。自2006年以来,《报告》已连续发布了4期,充分介绍了“十一五”时期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果,对于关心、支持中国支付体系建设和有志于研究支付体系的读者,特别是对亲自参与中国支付体系建设的机构、企业和个人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支付体系建设情况的认识、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支付体系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本年度《报告》基本承袭了上年的文体结构,在内容上继续贯彻“大支付”理念,涵盖中央银行跨行支付、银行机构行内支付、外币支付、跨境支付、证券结算等所有与支付相关的安排。在编写过程中,除继续坚持权威性、公正性、连续性、可比性原则外,还根据年度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着重体现了时效性和针对性。例如,专题“十一五”时期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基本建成”是对五年来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专栏“中国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则是在网上支付业务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向社会公众介绍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基本知识,有助于社会公众增强对网上支付业务创新的认识。报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成就,简要介绍中国在法规制度建设、支付结算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推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支付体系监督管理和支付结算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 务报告》的系列报告之一,立足于中央银行履行中国支付体系建设组织者、推动 者和监管者职责,客观、系统、全面地向社会各界和公众披露中国支付体系发展 的情况、相关数据以及未来支付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这是中央银行 履行相关职责、提高政策透明度的需要,也是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惯例。自2006 年以来,《报告》已连续发布了4期,充分介绍了“十一五”时期中国支付体系 的发展成果,对于关心、支持中国支付体系建设和有志于研究支付体系的读者, 特别是对亲自参与中国支付体系建设的机构、企业和个人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 值,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支付体系 建设情况的认识、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支付体系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信 息交流平台。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本年度《报告》基本承袭了上年的文体 结构,在内容上继续贯彻“大支付”理念,涵盖中央银行跨行支付、银行机构行 内支付、外币支付、跨境支付、证券结算等所有与支付相关的安排。在编写过程 中,除继续坚持权威性、公正性、连续性、可比性原则外,还根据年度形势的变 化和发展,着重体现了时效性和针对性。例如,专题“‘十一五’时期中国现代 化支付体系基本建成”是对五年来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 总结分析;专栏“中国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则是在网上支付业务迅速发展的 大背景下,向社会公众介绍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基本知识,有助于社会公众 增强对网上支付业务创新的认识。 《报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成就,简要介绍中国 在法规制度建设、支付结算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推广、农村 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支付体系监督管理和支付结算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 编 写 说 明

展。第二部分从支付服务组织、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非现金支付工具、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等方面,结合大量数据和图表,对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揭示中国支付体系运行的主要特征及趋势。第三部分为中国支付体系展望,从健全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加强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推进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完善发展规划和支付信息分析披露以及深化支付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近期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部分为专题分析,安排了三个专题研究报告,分别对“十一五”时期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情况、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以及券款对付结算机制在债券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第五部分为附录,包括2010年度中国支付体系发展大事记:支付体系发展核心指标和主要业务数据报表。此外,《报告》穿插了5个专栏,对支付结算领域中的部分最新进展和相关背景进行详细的补充介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在组织编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了行内有关司局和人民银行相关分支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国金融出版社为本《报告》的出版做了大量的编排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为《报告提供了相关原始素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受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限,《报告》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归纳总结,不断改进。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展。第二部分从支付服务组织、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非现金支付工具、支付系 统、证券结算系统等方面,结合大量数据和图表,对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的运行 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揭示中国支付体系运行的主要特征及趋势。第三部分为 中国支付体系展望,从健全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加强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推 进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完善发展规划和支付信息分析披露以及深化支付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近 期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部分为专题分析,安排了三个专题研究报告,分别对 “十一五”时期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情况、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中国金融市 场的重大影响以及券款对付结算机制在债券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第 五部分为附录,包括2010年度中国支付体系发展大事记、支付体系发展核心指标 和主要业务数据报表。此外,《报告》穿插了5个专栏,对支付结算领域中的部 分最新进展和相关背景进行详细的补充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在组织编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了行内有关司 局和人民银行相关分支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国金融出版社为本《报告》的出版做 了大量的编排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股 份有限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农 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 任公司等单位为《报告》提供了相关原始素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受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限,《报告》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有关 单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归纳总结,不断 改进。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 欧阳卫民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目录第一部分2010年支付体系发展成就一、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二、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推广目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显著·10录五、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深入开展121六、支付结算国际合作继续深化18第二部分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分析21一、支付服务组织(一)中国人民银行21(二)银行业金融机构21(三)清算组织·21(四)证券结算机构·22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23三、非现金支付工具25(一)票据·27(二)银行卡29(三)汇兑等支付方式32(四)其他支付方式32
1目录 第一部分 2010年支付体系发展成就 一、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3 二、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3 三、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推广.7 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10 五、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深入开展. 12 六、支付结算国际合作继续深化. 18 第二部分 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分析 一、支付服务组织. 21 (一)中国人民银行. 21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 21 (三)清算组织. 21 (四)证券结算机构. 22 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 23 三、非现金支付工具. 25 (一)票据. 27 (二)银行卡. 29 (三)汇兑等支付方式. 32 (四)其他支付方式. 32

四、支付系统·33(一)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34(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39(三)同城票据交换系统39(四)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39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五)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40(六)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42(七)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44(八)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48(九)境内外币支付系统…49五、证券结算系统53(一)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53(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56(三)上海清算所业务系统582(四)电子商业汇票系统·59第三部分支付体系展望、建立健全支付结算法律制度63二、加强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63三、持续推进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65四、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65五、继续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66六、完善发展规划和支付信息分析、披露机制67七、深化支付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67第四部分专题专题1+一五”时期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基本建成71一、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71
2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 四、支付系统. 33 (一)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 34 (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39 (三)同城票据交换系统. 39 (四)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 39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 40 (六)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 42 (七)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 44 (八)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 48 (九)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49 五、证券结算系统. 53 (一)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 53 (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 56 (三)上海清算所业务系统. 58 (四)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59 第三部分 支付体系展望 一、建立健全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63 二、加强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 63 三、持续推进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 65 四、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 65 五、继续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66 六、完善发展规划和支付信息分析、披露机制. 67 七、深化支付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67 第四部分 专题 专题1 “十一五”时期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基本建成 . 71 一、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 71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有效满足了社会经济多样化的支付需求72三、支付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支付服务组织在规范管理中不断发展壮大…73四、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进一步落实73五、农村支付结算惠农支农政策全面深入,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显著:7415六、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维护消费者权益·专题2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77一、ECDS是我国商业汇票操作模式的重要创新77二、ECDS为建立全国统一票据市场提供了技术保障78三、ECDS是改善社会信用和融资结构的强大推力8081四、ECDS有助于丰富货币政策工具专题3券款对付结算机制在债券市场中的应用84一、券款对付结算是国际证券结算业务中安全、高效的结算方式84目录二、银行间债券市场DVP结算机制的建设进展84三、银行间债券市场DVP结算的主要实现路径:853四、DVP结算机制的进一步完善86第五部分附录附录1.2010年支付体系发展大事记91附录22010年支付体系发展核心指标98附录32010年主要业务数据报表1001.支付工具类报表1002.支付清算系统类报表·1043.银行结算账户类报表1404.证券结算类报表1605.支付业务报表主要指标释义165专栏专栏1中国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
3目录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有效满足了社会经济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72 三、支付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支付服务组织在规范管理中不断发展壮大. 73 四、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进一步落实. 73 五、农村支付结算惠农支农政策全面深入,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74 六、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维护消费者权益. 75 专题2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 . 77 一、ECDS是我国商业汇票操作模式的重要创新 . 77 二、ECDS为建立全国统一票据市场提供了技术保障 . 78 三、ECDS是改善社会信用和融资结构的强大推力 . 80 四、ECDS有助于丰富货币政策工具 . 81 专题3 券款对付结算机制在债券市场中的应用 . 84 一、券款对付结算是国际证券结算业务中安全、高效的结算方式. 84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DVP结算机制的建设进展. 84 三、银行间债券市场DVP结算的主要实现路径. 85 四、DVP结算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86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1 2010年支付体系发展大事记 . 91 附录2 2010年支付体系发展核心指标 . 98 附录3 2010年主要业务数据报表 .100 1.支付工具类报表 .100 2.支付清算系统类报表 .104 3.银行结算账户类报表 .140 4.证券结算类报表 .160 5.支付业务报表主要指标释义 .165 专栏 专栏1 中国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 .4

专栏2积极开展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支付环境建设专栏3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试点模式11专栏4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14专栏5存量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相关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核实试点工作..15中图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图12010年年末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分布示意图2425图22010年年末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分布示意图图3M.增幅与M.占GDP比重趋势图26图42010年主要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笔数占比图26图5262010年主要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金额占比图图62010年票据业务笔数占比图27图72010年票据业务金额占比图274图82010年各类票据业务笔数同比变化率28图92010年各类票据业务金额同比变化率,29图10292002—2010年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及增长率图 112002—2010年银行卡消费交易笔数和增长率.31图122000—2010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和增长率31图132010年各系统业务笔数分布图33图142010年各系统业务金额分布图33图 15 2009年、2010年大额支付系统业务量变动趋势图34图16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支付交易量增长率比较36图172009年、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业务量变动趋势图37图18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地区间业务笔数分布图37图19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地区间业务金额分布图38图2038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行别间业务笔数分布图:图21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行别间业务金额分布图38图222009年、2010年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量变动趋势图39图23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行别间业务笔数分布图40
4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 专栏2 积极开展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支付环境建设 .8 专栏3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试点模式 . 11 专栏4 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 . 14 专栏5 存量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相关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核实试点工作 . 15 图 图 1 2010年年末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分布示意图 . 24 图 2 2010年年末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分布示意图 . 25 图 3 M0增幅与M0占GDP比重趋势图 . 26 图 4 2010年主要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笔数占比图 . 26 图 5 2010年主要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金额占比图 . 26 图 6 2010年票据业务笔数占比图 . 27 图 7 2010年票据业务金额占比图 . 27 图 8 2010年各类票据业务笔数同比变化率 . 28 图 9 2010年各类票据业务金额同比变化率 . 29 图 10 2002—2010年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及增长率 . 29 图 11 2002—2010年银行卡消费交易笔数和增长率 . 31 图 12 2000—2010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和增长率 . 31 图 13 2010年各系统业务笔数分布图 . 33 图 14 2010年各系统业务金额分布图 . 33 图 15 2009年、2010年大额支付系统业务量变动趋势图 . 34 图 16 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支付交易量增长率比较 . 36 图 17 2009年、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业务量变动趋势图 . 37 图 18 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地区间业务笔数分布图 . 37 图 19 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地区间业务金额分布图 . 38 图 20 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行别间业务笔数分布图 . 38 图 21 2010年小额支付系统行别间业务金额分布图 . 38 图 22 2009年、2010年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量变动趋势图 . 39 图 23 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行别间业务笔数分布图 . 40

图24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行别间业务金额分布图41图252003—2010年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及同比增速图43图262003—2010年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及同比增速图43图27中国银联国际受理网络拓展情况44图28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支付清算业务数量占比图45图29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支付清算业务金额占比图45图30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历年银行汇票签发量46图31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历年银行汇票兑付比例图46图32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47图332010年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各项业务占比图48图3422006—2010年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及业务金额增长趋势图48图352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变化趋势图(按月份)50目录图36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趋势图(按季度)50图37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各币种业务笔数占比图515图382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各币种业务金额占比图51图39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地区间美元币种业务笔数占比图52图4052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地区间美元币种业务金额占比图图41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美元各种类业务笔数占比图53图42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美元各种类业务金额占比图53图4322009年、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债券托管量比较54图442009年、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机构债券持有量比较54图45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DVP结算金额与资金结算总金额月度走势图55图462004—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DVP结算量与全年结算量对比图56图472010年新增A股账户数56图482010年年末存管证券面值构成57图4922010年年末存管证券已上市流通市值构成58图50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增长趋势图59图51电子商业汇票贴现业务增长趋势图60图52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增长趋势图60
5目录 图 24 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行别间业务金额分布图 . 41 图 25 2003—2010年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及同比增速图 . 43 图 26 2003—2010年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及同比增速图 . 43 图 27 中国银联国际受理网络拓展情况 . 44 图 28 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支付清算业务数量占比图 . 45 图 29 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支付清算业务金额占比图 . 45 图 30 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历年银行汇票签发量 . 46 图 31 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历年银行汇票兑付比例图 . 46 图 32 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 . 47 图 33 2010年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各项业务占比图 . 48 图 34 2006—2010年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及业务金额增长趋势图 . 48 图 35 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变化趋势图(按月份) . 50 图 36 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趋势图(按季度) . 50 图 37 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各币种业务笔数占比图 . 51 图 38 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各币种业务金额占比图 . 51 图 39 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地区间美元币种业务笔数占比图 . 52 图 40 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地区间美元币种业务金额占比图 . 52 图 41 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美元各种类业务笔数占比图 . 53 图 42 2010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美元各种类业务金额占比图 . 53 图 43 2009年、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债券托管量比较 . 54 图 44 2009年、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机构债券持有量比较 . 54 图 45 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DVP结算金额与资金结算总金额月度走势图. 55 图 46 2004—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DVP结算量与全年结算量对比图. 56 图 47 2010年新增A股账户数 . 56 图 48 2010年年末存管证券面值构成 . 57 图 49 2010年年末存管证券已上市流通市值构成 . 58 图 50 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增长趋势图 . 59 图 51 电子商业汇票贴现业务增长趋势图 . 60 图 52 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增长趋势图 . 6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你知道什么是“碳金融”吗?.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发展的若干问题.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人民银行利率政策介绍.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亚洲贷款违约增多 大型银行风险上升.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惠誉高管警告可能下调荷兰AAA信用评级.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市场快讯——亚洲金融市场走势前瞻及数据.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第一季度经常项目盈馀收窄逾一半.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9DJ 欧元区货币市场——隔夜拆款利率小幅走低.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0世界主要央行利率同Libor的比较.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2.上海国际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周四起正式营业.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1.Fed主席贝南克——全球储蓄依然过剩.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8DJ 市场快讯——料纽约债市美国国债持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5中国IPO飙升背后的担忧.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6.通胀.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7DJ 市场快讯——中国国债走低;央行继续净回笼资金.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2欧洲央行拟效仿美联储加大“救市”力度.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4.全球次贷危机七大问题.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伯南克——美联储将在需要时“采取行动”.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3分食中国金融业的外资银行.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Exchange-Rate Pegging in Emerging-Market Countries.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公平对待金融消费者.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保险漫谈——保险是人生的备用胎.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奥巴马讲话——全球金融危机一周年祭.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2,央行——利率市场化“三步走”初见成效.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3,中国的利率自由化.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贷款助学 信用助人》宣传教育专题片台词.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5,网络银行——何时问鼎中国金融市场.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8、对我国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盈利性问题的思考.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4,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功能比较.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6,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及金融脱媒.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0,巴塞尔新协议新在内哪那里.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1,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本质.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9、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分析.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2,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3,票据市场是宏观调控重要场所.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7、西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和中资银行创新策略.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新前沿.doc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14,论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