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人民银行利率政策介绍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
文件大小:28.4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人民银行利率政策介绍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介绍1,利率市场化介绍2,利率工具介绍利率市场化介绍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于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市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介绍 1, 利率市场化介绍 2, 利率工具介绍 利率市场化介绍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3 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 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 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 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中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 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 2003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 置。 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 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 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 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 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 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 1996 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 7 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 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方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回顾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9种,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29种。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1996 年6月 1 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 年 6 月放开银行 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 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 化发债,1999 年 10 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 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 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 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 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 年、1999 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 年 1 月 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2]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 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 70%,下浮幅度保持 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 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 5 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 措施。 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 年 10 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 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 额 3000 万元,期限在 5 年以上不含 5 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 年 11 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 3000 万 元,期限降为 3 年以上不含 3 年)。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 年 9 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 300 万美 元(含 300 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 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 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 年 3 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 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 年 7 月,放 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2003 年 11 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 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回顾 1996 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 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 119 种,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 29 种。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 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 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利率工具概述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利率工具概述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 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 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 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 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 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 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 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 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 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 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 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 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 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