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实习讲义,共十二个)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49
文件大小:877.2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实习一 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 1 实习二 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 3 实习三 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6 实习四 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 18 实习五 玉米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22 实习六 水稻育秧技术和秧苗诊断. 24 实习七 水稻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29 实习八 播种前棉籽质量的检验和处理. 31 实习九 棉花播种技术和播种质量检查. 34 实习十 棉花蕾期生育调查和田间诊断. 36 实习十一 棉花产量预测和考种. 38 实习十二 薯类作物产量的估测. 41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农学概论目录实习一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实习二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实习三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18实习四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22实习五玉米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24实习六水稻育秧技术和苗诊断.29实习七水稻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31实习八播种前棉籽质量的检验和处理34实习九棉花播种技术和播种质量检查.36实习十棉花蕾期生育调查和田间诊断38实习十一棉花产量预测和考种41实习十二薯类作物产量的估测实习一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一、目的和要求(一)以冬小麦为例,掌握禾谷类作物播种技术的主要方面。(二)以冬小麦为例,学会禾谷类作物播种质量的检查步骤和方法。二、工具和设备播种机、种子、皮尺、钢卷尺、种子收集器血、小磅秤(或杆秤、托盘天平,根据播种面积和所用种子量确定)。三、内容和方法(一)播种技术一般包括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播种深度的确定及播种前的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的准备工作等

农学概论 目 录 实习一 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 1 实习二 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 3 实习三 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6 实习四 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 18 实习五 玉米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22 实习六 水稻育秧技术和秧苗诊断. 24 实习七 水稻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29 实习八 播种前棉籽质量的检验和处理. 31 实习九 棉花播种技术和播种质量检查. 34 实习十 棉花蕾期生育调查和田间诊断. 36 实习十一 棉花产量预测和考种. 38 实习十二 薯类作物产量的估测. 41 实习一 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 一、目的和要求 (一)以冬小麦为例,掌握禾谷类作物播种技术的主要方面。 (二)以冬小麦为例,学会禾谷类作物播种质量的检查步骤和方法。 二、工具和设备 播种机、种子、皮尺、钢卷尺、种子收集器皿、小磅秤(或杆秤、托盘天平,根据播种面积和 所用种子量确定)。 三、内容和方法 (一)播种技术 一般包括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播种深度的确定及播种前的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的准备 工作等

1.播种期的确定“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作物壮苗的基础,也是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对冬小麦而言,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6~18C时播冬性品种,14~16℃C时播半冬性品种,12~14C时播春性品种。2.播种量的确定一般按以下公式计算:播种量(kg/hm2)=要求的基本苗数(万/hm2)(每kg种子粒数×田间出苗率)氮酶平重巢/m/90(g/@*199本苗数 (万 /hm)博中子粒数×种子用价×田间出苗率但是要注意,对所使用的一批具体的种子,需要根据质量检验结果校正播种量,以保证所要求的基本苗数。种子用价(%)=种子净度(%)×发芽率(%)3.播种方式生产上常见的播种方式有窄型窄行条播、宽垒宽行条播及大小垒条播等。冬小麦自前生产上一般以窄窄行条播和大小垒条播为主,窄垒窄行条播的行距为15~20cm,天小垄条播有13.3+26.7cm和16.7+16.7+26.7cm等4.播种深度一般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cm。另外要注意到:粘性土稍浅,沙性土稍深;土壤湿度大宜浅,土壤湿度小宜深;小粒种子宜浅,大粒种子宜深5.土壤和种子的准备1)土壤准备整地前要施足底肥。整地质量要求达到“深、透、净、细、平、实”。播种时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60%而近期又无望降雨时,应考虑灌底摘水,(2)种子准备选好品种。做好选种、晒种和包衣或药剂拌种。6:播种机的调整播种机上一般都有播种量调整和指示装置,调整好以后所指示的播种量一般为单位面积上播种的种子重量。但是,由于拌种方法、播种行距等的调整,所指示的播种量与实际播种量不一定完全符合,因此应进行调整。调整可分2步进行。一是播种前调整,二是在播种时进一步调整。(1)播种前调整把播种机行走轮架起,转动行走轮到一定转数后停下,检查播种管排种量与计划播种量是否相符。反复做2~3次,直到调整达到相符时为止。然后把排种轮固定好。行走轮转磷专的排种量_翌×计划播种量(g/hm)×行走轮周长(m)×播种机工作幅(m)1000m/hm)a.转动播种机行走轮时播种管应排出种子的重量,可用下式计算

1.播种期的确定 “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作物壮苗的基础,也是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对冬 小麦而言,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6~18°C时播冬性品种,14~16°C时播半冬性品种,12~14°C时播春 性品种。 2.播种量的确定 一般按以下公式计算: 播种量(kg/hm )=要求的基本苗数(万/hm )÷(每kg种子粒数×田间出苗率) 但是要注意,对所使用的一批具体的种子,需要根据质量检验结果校正播种量,以保证所要求 的基本苗数。 3.播种方式 生产上常见的播种方式有窄垄窄行条播、宽垄宽行条播及大小垄条播等。冬小麦目 前生产上一般以窄垄窄行条播和大小垄条播为主,窄垄窄行条播的行距为15~20 cm,大小垄条播有 13.3+26.7 cm和16.7+16.7+26.7 cm等。 4.播种深度 一般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 cm。另外要注意到:粘性土稍浅,沙性土稍深;土壤 湿度大宜浅,土壤湿度小宜深;小粒种子宜浅,大粒种子宜深。 5.土壤和种子的准备 (1)土壤准备 整地前要施足底肥。整地质量要求达到“深、透、净、细、平、实”。播种时, 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60%而近期又无望降雨时,应考虑灌底墒水。 (2)种子准备 选好品种。做好选种、晒种和包衣或药剂拌种。 6.播种机的调整 播种机上一般都有播种量调整和指示装置,调整好以后所指示的播种量一般为 单位面积上播种的种子重量。但是,由于拌种方法、播种行距等的调整,所指示的播种量与实际播 种量不一定完全符合,因此应进行调整。调整可分2步进行。一是播种前调整,二是在播种时进一步 调整。 (1)播种前调整 把播种机行走轮架起,转动行走轮到一定转数后停下,检查播种管排种量与计 划播种量是否相符。反复做2~3次,直到调整达到相符时为止。然后把排种轮固定好。 a.转动播种机行走轮时播种管应排出种子的重量,可用下式计算: 2 2

b.用拖拉机牵引播种机走一定距离,把排种管排下的种子收集起来,用下列公式计算调整每米行长应播的种子粒数=【计划播种量(kg/hm2)×每kg种子粒数×行距(m)】/10000(2)播种时调整由于整地质量的关系,播种机工作时播种量有所变动。要根据每米行长实际落粒数进一步调整播种机的排种量,以保证要求的基本苗数,(二)播种质量的检查无论机播还是楼播,都要进行播种质量检查。主要检查播种量多少、播种深度、覆土情况、有无漏播、重播,播种机的划印器是否合适,行距是否符合要求等。对播种量的检查,可在播种机走过之后,沿播种沟把覆土扒开,量一定长度,数一数落粒数,计算播种量是否合适,并测量播种深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一步调整,确保播种质量。四、作业报告(一)根据当天的播种现场,你认为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是否合适,为什么?(二)通过这次实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实习二主要大由作物的由间识别一、目的和要求(一)认识和熟悉主要大田作物在田间生长期间的形态特征(二)学会利用形态学特征认识和区分各种大田作物及其代表性类型和代表性品种。(三)观察和了解不同栽培措施处理对大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田间表现的影响。二、先期准备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和建立主要农作物种、品种、生态类型及典型品种的种植区,并按一般生长要求进行管理。三、内容和方法(一)时间安排本次实习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6月上旬末或中旬初,主要识别夏收作物(各种麦类作物、油菜、亚麻、甜菜、蚕豆、豌豆等)的成株和近成熟时的形态表现以及春播作物(泰类作物、甘薯、大部分豆类作物及花生、大部分麻类作物、棉花等)的苗期形态。第二次在8月底到9月初,主要认识春播作物的成株及近成熟期的形态特征。(二)主要内容

b.用拖拉机牵引播种机走一定距离,把排种管排下的种子收集起来,用下列公式计算调整: 每米行长应播的种子粒数=〔计划播种量(kg/hm )×每kg种子粒数×行距(m)〕/10000 (2)播种时调整 由于整地质量的关系,播种机工作时播种量有所变动。要根据每米行长实际落 粒数进一步调整播种机的排种量,以保证要求的基本苗数。 (二)播种质量的检查 无论机播还是耧播,都要进行播种质量检查。主要检查播种量多少、播种深度、覆土情况、有 无漏播、重播,播种机的划印器是否合适,行距是否符合要求等。对播种量的检查,可在播种机走 过之后,沿播种沟把覆土扒开,量一定长度,数一数落粒数,计算播种量是否合适,并测量播种深 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一步调整,确保播种质量。 四、作业报告 (一)根据当天的播种现场,你认为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二)通过这次实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实习二 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 一、目的和要求 (一)认识和熟悉主要大田作物在田间生长期间的形态特征。 (二)学会利用形态学特征认识和区分各种大田作物及其代表性类型和代表性品种。 (三)观察和了解不同栽培措施处理对大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田间表现的影响。 二、先期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和建立主要农作物种、品种、生态类型及典型品种的种植区,并按一般生 长要求进行管理。 三、内容和方法 (一)时间安排 本次实习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6月上旬末或中旬初,主要识别夏收作物(各种麦类作物、油 菜、亚麻、甜菜、蚕豆、豌豆等)的成株和近成熟时的形态表现以及春播作物(黍类作物、甘薯、 大部分豆类作物及花生、大部分麻类作物、棉花等)的苗期形态。第二次在8月底到9月初,主要认 识春播作物的成株及近成熟期的形态特征。 (二)主要内容 2

1.未谷类作物禾谷类作物可以分为麦类作物和泰类作物(1)麦类作物主要在6月份花序(穗)已完全长出或接近成熟时,观察其在由间生长的情况利用由间春播小苗,观察其与泰类作物在由间的区别(不作为主要内容)。各种麦类作物有小麦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普通小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在另一个小麦种的展示区观察普通小麦与野生一粒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波兰小麦、波斯小麦、玛迦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穗小麦等小麦种的田间形态和主要区别。③在科研区和高产示范区观察不同小麦主栽品种、不同栽培措施处理的直观表现。大麦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大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二棱大麦、中间型大麦、多棱大麦(包括四棱大麦和六棱大麦)的田间生长情况,要特别讲解和引导学生区分大麦各个亚种在株高、生长繁茂性、穗的形状和构造等方面的区别。③典型品种观察。燕麦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燕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普通燕麦(Avenasativa)和裸燕麦(莜麦,Anuda)在田间生长的区别。黑麦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黑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无其注意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小黑麦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小黑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特别是注意小黑麦与小麦和黑麦的形态学差异。另外,在近旁的黑麦草生产区观察黑麦草与黑麦在分檗性、穗型等方面的异同点,(2)泰类作物6月份观察幼苗,秋季观察成株,注意两次观察相互印证。水稻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水稻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釉稻与梗稻、非糯稻与糯稻、稻与稗在田间生长的群体和个体性状,特别注意其异同点。宝来①在与其他未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玉米与其他未谷类作物的区别。②观察玉来的9个亚种或类型在由间生长的形态差异。③在玉米科研或高产示范由观察不同品种或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玉米的生育状况

1.禾谷类作物 禾谷类作物可以分为麦类作物和黍类作物。 (1)麦类作物 主要在6月份花序(穗)已完全长出或接近成熟时,观察其在田间生长的情况。 利用田间春播小苗,观察其与黍类作物在田间的区别(不作为主要内容)。各种麦类作物有: 小麦 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普通小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 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在另一个小麦种的展示区观察普通小麦与野生一粒 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波兰小麦、波斯小麦、玛迦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穗小麦等小麦种 的田间形态和主要区别。③在科研区和高产示范区观察不同小麦主栽品种、不同栽培措施处理的直 观表现。 大麦 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大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 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二棱大麦、中间型大麦、多棱大麦(包括四棱大麦 和六棱大麦)的田间生长情况,要特别讲解和引导学生区分大麦各个亚种在株高、生长繁茂性、穗 的形状和构造等方面的区别。③典型品种观察。 燕麦 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燕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 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普通燕麦(Avena sativa)和裸燕麦(莜麦,A. nuda)在田间生长的区别。 黑麦 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黑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株 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 小黑麦 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小黑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特别是注意小 黑麦与小麦和黑麦的形态学差异。 另外,在近旁的黑麦草生产区观察黑麦草与黑麦在分蘖性、穗型等方面的异同点。 (2)黍类作物 6月份观察幼苗,秋季观察成株,注意两次观察相互印证。 水稻 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水稻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 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籼稻与粳稻、非糯稻与糯稻、稻与稗在田间生长的群体和 个体性状,特别注意其异同点。 玉米 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玉米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②观察玉米的9个 亚种或类型在田间生长的形态差异。③在玉米科研或高产示范田观察不同品种或不同栽培措施条件 下玉米的生育状况

高梁①在与其他未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高梁与其他未谷类作物的区别。②观察高秆与矮秆,散穗与密穗,粒用、帚用、糖用、饲用、兼用,单穗与多穗高梁在由间的生育状况及其异同点。粟(谷子)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谷子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特别要注意观察由于各级分枝的长短、数目、距离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穗型的由间表现。②注意区分谷子与泰稷、稗、蜡烛稗、龙爪稷等栗类作物的区别。泰稷①注意区分泰与谷子、稗、蜡烛牌、龙爪稷等栗类作物。②注意观察泰和稷在株型、穗型、穗上分枝的倾斜度、分枝弹性、籽粒大小、落粒性等方面的差异。2.豆科作物(1)花生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②4大类型及其代表性农家品种的田间生长状况。(2)大豆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②不同生长习性、不同株型大豆类型及其代表性品种的由间生长状况。(3)蚕豆和豌豆6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②蚕豆与豌豆在株型、叶的类型、英果生长习型和形状上的异同。③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异同点。④多叶豌豆、少叶豌豆及无叶豌豆的形态差异。(4)绿豆、小豆、豇豆、扁豆、菜豆等食用豆类作物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观察各种豆类作物在田间的生长特点及各种作物之间的异同。3.甘薯和马铃薯6月份观察甘署幼苗和马铃署成株,9月份观察甘薯成株。主要内容是:①两种作物在由间的生育性状。②甘薯的不同株型、叶形、叶色等类型的区别。4.棉花②6月份观察苗期性状及现蕾情况,9月份观察成株及开花、幼龄、成铃、裂铃、吐絮的由间表现。②观察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非洲棉在田间生育性状的异同。③在棉花科研或高产示范田观察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棉花的生育状况。5.麻类作物6月份观察亚麻成株和其他麻类作物幼苗,9月份观察除亚麻之外的麻类作物成株。②主要观察各种麻类作物的由间生育表现及不同麻类作物的异同点。②注意区分油用、纤维用和兼用亚麻;长

高粱 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高粱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②观察高秆与矮 秆,散穗与密穗,粒用、帚用、糖用、饲用、兼用,单穗与多穗高粱在田间的生育状况及其异同 点。 粟(谷子) 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谷子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特别要注 意观察由于各级分枝的长短、数目、距离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穗型的田间表现。②注意区分谷子与 黍稷、稗、蜡烛稗、龙爪稷等粟类作物的区别。 黍稷 ①注意区分黍稷与谷子、稗、蜡烛稗、龙爪稷等粟类作物。②注意观察黍和稷在株型、穗 型、穗上分枝的倾斜度、分枝弹性、籽粒大小、落粒性等方面的差异。 2.豆科作物 (1)花生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 ②4大类型及其代表性农家品种的田间生长状况。 (2)大豆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 ②不同生长习性、不同株型大豆类型及其代表性品种的田间生长状况。 (3)蚕豆和豌豆 6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②蚕豆与豌 豆在株型、叶的类型、荚果生长习型和形状上的异同。③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异同点。④多叶豌 豆、少叶豌豆及无叶豌豆的形态差异。 (4)绿豆、小豆、豇豆、扁豆、菜豆等食用豆类作物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 观察各种豆类作物在田间的生长特点及各种作物之间的异同。 3.甘薯和马铃薯 6月份观察甘薯幼苗和马铃薯成株,9月份观察甘薯成株。主要内容是:①两种作物在田间的生 育性状。②甘薯的不同株型、叶形、叶色等类型的区别。 4.棉花 ①6月份观察苗期性状及现蕾情况,9月份观察成株及开花、幼龄、成铃、裂铃、吐絮的田间表 现。②观察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非洲棉在田间生育性状的异同。③在棉花科研或高产示范田 观察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棉花的生育状况。 5.麻类作物 6月份观察亚麻成株和其他麻类作物幼苗,9月份观察除亚麻之外的麻类作物成株。①主要观察 各种麻类作物的田间生育表现及不同麻类作物的异同点。②注意区分油用、纤维用和兼用亚麻;长

果种和园果种黄麻;大麻雄株和雌株;紫秆和绿秆荷麻;苎麻在北方栽培(观察标本用)的特殊防护技术。6.芝麻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不同分枝类型、结类型、叶形等性状。在9月份注意观察田间水分状况对生育的影响(水涝死苗等)。7.油菜6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芥菜性、白菜型和甘蓝型的差异。8.牧草类在两次观察中根据田间牧草作物的种植情况认识不同牧草种、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等9.药用作物根据田间种植情况、时间和教师背景知识,适当参观认识主要药用作物。10.适当注意观察各类作物的主要伴生杂草、病虫害的田间发生情况四、作业报告自行设计表格或其他表达形式,就本次观察的作物在田间生育的最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实习三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由间诊断和管理一、目的和要求(一)熟悉小麦各生育时期进行田间苗情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二)学会对所调查的麦田进行分类排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分类管理的技术意见。(三)学习科研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常用的调查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四)一般以每2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样点的性状调查。3个左右小组为一大组,完成一块麦田的调查。二、工具和设备每次调查因内容不同略有区别。一般需要皮尺、钢卷尺、竹竿或废弃细木棍(田间定点用,可就地取材)、感量1%天平、土钻和铝盒、电热干燥箱。三、时间安排

果种和园果种黄麻;大麻雄株和雌株;紫秆和绿秆苘麻;苎麻在北方栽培(观察标本用)的特殊防 护技术。 6.芝麻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不同分枝类型、结蒴类型、叶形等性状。在9月份注 意观察田间水分状况对生育的影响(水涝死苗等)。 7.油菜 6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芥菜性、白菜型和甘蓝型的差异。 8.牧草类 在两次观察中根据田间牧草作物的种植情况认识不同牧草种、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等。 9.药用作物 根据田间种植情况、时间和教师背景知识,适当参观认识主要药用作物。 10.适当注意观察各类作物的主要伴生杂草、病虫害的田间发生情况。 四、作业报告 自行设计表格或其他表达形式,就本次观察的作物在田间生育的最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实习三 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小麦各生育时期进行田间苗情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会对所调查的麦田进行分类排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分类管理的技术意见。 (三)学习科研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常用的调查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四)一般以每2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样点的性状调查。3个左右小组为一大组,完 成一块麦田的调查。 二、工具和设备 每次调查因内容不同略有区别。一般需要皮尺、钢卷尺、竹竿或废弃细木棍(田间定点用,可 就地取材)、感量1%天平、土钻和铝盒、电热干燥箱。 三、时间安排

本指导书列出了几乎所有生育时期需调查的内容。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时要求安排。般至少要进行2次,即越冬前和起身或拔节期实习。如果作为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习,可以全生育期中连续进行。成熟期的产量预测和考种在下一节介绍四、内容和调查方法本指导书列出的调查内容较多,也很详细。最主要的调查项目包括群体动态(基本苗、总茎数)、个体性状(主茎叶片数、植株高度、单株茎数或分数)、田间水分状况等。其他项目可以根据需要选做。实习地块的选择,在大由中可以以农户或品种或不同管理模式为单位,在试验由中以小区为单位。(一)种植基础和管理措施调查记载以地块为单位,认真调查和记载品种、种子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播种方式(行距配置);常年整地和施肥情况、常年产量和前茬产量;施肥种类(化肥包括产地、有效成分含量)和数量;整地方法等。以上内容最好从播种准备时开始记载,记载不完全的可以补充调查。生育期间继续做好各种栽培措施的时间、数量、实施方法等的记载,(二)基本苗调查1.调查时间开始分檗前后。2.调查方法以地块为单位,每地块至少定3个样点(有重复的试验田小区可以定1个点)。样点的选择,在试验小区中应距离小区各边缘1m以上,在大田应距离地头、地边、哇3m以上。每个点的面积为1m2。如果长期调查很多样点,调查任务繁重,可以把样点面积减为0.5m2。目前生产中也常用以下的方法确定样点面积:等行距播种或宽窄垒播种的调查1m长的2行,三密一稀播种的调查1m长的3行,其面积(m)为样点行数乘以平均行距(m)。各样点的位置以地头或地边为参照物,进行详细记载。样点四角处以竹竿或木棍扦插作为标志,为以后定点调查群体总茎数动态的依据。3.调查结果在样点中计数苗数,填写在相应的记录本或表格中,并计算为每m2基本苗数(株/m2),亦即每公顷以万为单位的苗数(万株/hm2)。以后的数据计算相同(三)越冬前调查1.调查时间当秋季平均气温下降到0~3°C时,冬小麦地上部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这时麦苗的素质对能否安全越冬及将来穗数多少、产量高低都有影响。因此,无论是试验田还是大田,一般进入越冬期前都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苗情分类排队,为以后管理提供依据

本指导书列出了几乎所有生育时期需调查的内容。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时要求安排。一 般至少要进行2次,即越冬前和起身或拔节期实习。如果作为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习,可以全生育期 中连续进行。成熟期的产量预测和考种在下一节介绍。 四、内容和调查方法 本指导书列出的调查内容较多,也很详细。最主要的调查项目包括群体动态(基本苗、总茎 数)、个体性状(主茎叶片数、植株高度、单株茎数或分蘖数)、田间水分状况等。其他项目可以 根据需要选做。实习地块的选择,在大田中可以以农户或品种或不同管理模式为单位,在试验田中 以小区为单位。 (一)种植基础和管理措施调查记载 以地块为单位,认真调查和记载品种、种子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播种方式(行距配 置);常年整地和施肥情况、常年产量和前茬产量;施肥种类(化肥包括产地、有效成分含量)和 数量;整地方法等。以上内容最好从播种准备时开始记载,记载不完全的可以补充调查。 生育期间继续做好各种栽培措施的时间、数量、实施方法等的记载。 (二)基本苗调查 1.调查时间 开始分蘖前后。 2.调查方法 以地块为单位,每地块至少定3个样点(有重复的试验田小区可以定1个点)。样 点的选择,在试验小区中应距离小区各边缘1 m以上,在大田应距离地头、地边、畦埂3 m以上。每 个点的面积为1 m 。如果长期调查很多样点,调查任务繁重,可以把样点面积减为0.5 m 。目前生 产中也常用以下的方法确定样点面积:等行距播种或宽窄垄播种的调查1 m长的2行,三密一稀播种 的调查1 m长的3行,其面积(m )为样点行数乘以平均行距(m)。各样点的位置以地头或地边为 参照物,进行详细记载。样点四角处以竹竿或木棍扦插作为标志,为以后定点调查群体总茎数动态 的依据。 3.调查结果 在样点中计数苗数,填写在相应的记录本或表格中,并计算为每m 基本苗数(株/ m ),亦即每公顷以万为单位的苗数(万株/hm )。以后的数据计算相同。 (三)越冬前调查 1.调查时间 当秋季平均气温下降到0~3°C时,冬小麦地上部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这时麦苗的素质对能 否安全越冬及将来穗数多少、产量高低都有影响。因此,无论是试验田还是大田,一般进入越冬期 前都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苗情分类排队,为以后管理提供依据。 2 2 2 2 2 2

2.田间调查以大田地块(或试验小区,下同)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和分檗的总和)。计数分葉的标准:分檗从其母茎叶鞘中伸出1厘米以上。以后各时期标准相同将每个地块的3个点的总茎数平均,即为总茎数的值。总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为单株茎数。3.取样和分样要进行单株考察时,需要取样和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50株左右,带回室内(试验小区面积小又有重复的,可以取20~30株)。将全部苗按单株茎数(1,2,3,..)多少分开,按不同茎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30株(试验小区有重复的,可以取10~20株),作为考苗样本。同时要使30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茎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茎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例如:某块地平均基本苗为18万/亩,平均总茎数为73.8万/亩,平均单株茎数为4.1个。所取50株苗中,单株1个茎的2株,占4%;2个茎的3株,占6%;3个茎的8株,占16%;4个茎的23株,占46%;5个茎的9株,占18%;6个茎的3株,占6%;7个茎的2株,占4%。按相应比例取30株,则应该取单株1个茎的1.2株,实取1株;2个茎的1.8株,实取2株;3个茎的4.8株,实取5株;4个茎的13.8株,实取14株;5个茎的5.4株,实取5株;6个茎的1.8株,实取2株7个茎的1.2株,实取1株。实际取苗30株的总茎数为1×1+2×2+3×5+4×14+5×5+6×2+7×1=129,平均单株茎数为4.3,与田间调查的4.1基本相同。如果想调整到与田间完全相同,可以把7个茎的1株去掉,换上1株2个茎的,则30株的总茎数成了124,平均单株茎数即为4.1个。4.考苗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冬前单株考察表(表1)。(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编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茎数大致相同的3株排在最前面,作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2)株高(cm):从分菓节到将苗押直后最上部叶的顶部。(3)主茎可见叶数:主茎上伸出下一叶叶鞘的所有叶片数(4)主茎展开叶数:主茎上展开的叶数。(5)单株茎数:包括主茎和分檗在内的茎数

2.田间调查 以大田地块(或试验小区,下同)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和 分蘖的总和)。计数分蘖的标准:分蘖从其母茎叶鞘中伸出1厘米以上。以后各时期标准相同。 将每个地块的3个点的总茎数平均,即为总茎数的值。总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为单 株茎数。 3.取样和分样 要进行单株考察时,需要取样和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50株左右,带回室内(试验小区 面积小又有重复的,可以取20~30株)。将全部苗按单株茎数(1,2,3,.)多少分开,按不同 茎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30株(试验小区有重复的,可以取10~20株),作为考苗样本。同 时要使30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茎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茎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体调查的 数据互相对应。 例如:某块地平均基本苗为18万/亩,平均总茎数为73.8万/亩,平均单株茎数为4.1个。 所取50株苗中,单株1个茎的2株,占4%;2个茎的3株,占6%;3个茎的8株,占16%;4个茎 的23株,占46%;5个茎的9株,占18%;6个茎的3株,占6%;7个茎的2株,占4%。 按相应比例取30株,则应该取单株1个茎的1.2株,实取1株;2个茎的1.8株,实取2株;3个茎的 4.8株,实取5株;4个茎的13.8株,实取14株;5个茎的5.4株,实取5株;6个茎的1.8株,实取2株; 7个茎的1.2株,实取1株。 实际取苗30株的总茎数为1×1+2×2+3×5+4×14+5×5+6×2+7×1=129,平均单株茎数为 4.3,与田间调查的4.1基本相同。如果想调整到与田间完全相同,可以把7个茎的1株去掉,换上1株 2个茎的,则30株的总茎数成了124,平均单株茎数即为4.1个。 4.考苗 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冬前单株考察表(表1)。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编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茎数大致相同的3株排在最前面,作为 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2)株高(cm):从分蘖节到将苗抻直后最上部叶的顶部。 (3)主茎可见叶数:主茎上伸出下一叶叶鞘的所有叶片数。 (4)主茎展开叶数:主茎上展开的叶数。 (5)单株茎数:包括主茎和分蘖在内的茎数

(6)≥3叶的大茎数(包括主茎和大分)。表1小麦冬前单株考察表户主(或地点):品品种(或处理):年月日主主≥3单次主茎叶长/宽(cm)茎茎叶其它叶片生株株株高长/宽可大展号(cm)茎根32451n茎见(cm)升数数叶叶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6)≥3叶的大茎数(包括主茎和大分蘖)。 表1 小麦冬前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 号 株高 (cm) 主 茎 可 见 叶 主 茎 展 开 叶 单 株 茎 数 ≥3 叶 大 茎 数 次 生 根 数 主茎叶长/宽(cm) 其它叶片 长/宽 (cm)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2324252627282930平均其它数据:基本苗(株/m2):总茎数(个/m2):样叶干重:(g/3株)绿叶干重(g/27株):叶鞘干重(g/30株):叶面积指数(7)次生根条数。(8)主茎叶的长度和宽度(cm):自下向上测定主茎各叶的长度(从叶片基部到最顶端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叶片最宽处)。(9)把3株样株除主茎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1/2长度变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5.干物质测定(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2)把3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及全部植株的叶鞘分别剪下,分开装袋。各个袋上详细写上地块(或处理小区)名称、内容物名称、日期等。(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105°C的烘箱中杀青30min,然后降温到80左右烘干到衡重(约需24h,但如烘箱中烘的样品较多要延长时间)。(4)冷却后在精度0.01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等其他内容。6.计算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平 均 其它数据:基本苗(株/m ): 总茎数(个/m ): 样叶干重:(g/3株) 绿叶干重(g/27株): 叶鞘干重(g/30株): 叶面积指数: (7)次生根条数。 (8)主茎叶的长度和宽度(cm):自下向上测定主茎各叶的长度(从叶片基部到最顶端的长 度)和宽度(测量叶片最宽处)。 (9)把3株样株除主茎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1/2长度变黄的 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5.干物质测定 (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3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及全部植株的叶 鞘分别剪下,分开装袋。各个袋上详细写上地块(或处理小区)名称、内容物名称、日期等。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105°C的烘箱中杀青30 min,然后降温到80°C左右烘干到衡重(约需 24 h,但如烘箱中烘的样品较多要延长时间)。 (4)冷却后在精度0.01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 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等其他内容。 6.计算 2 2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