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17章 气相色谱法

1.化合物A在某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为350s,半峰宽0.25cm,记录仪纸速2cm/min,计算该柱的理论塔板数。解:该题是测验对塔板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计算时要注意保留时间与色谱峰区域宽度的单位应一致350n=5.54=12064=5.54x025×601132.在GC中,改变下列一个色谱条件,其余色谱条件均不变,问:色谱峰形会发生怎样变化?并说明理由柱长增加一倍;(2)载气流速增加;(3)载气摩尔质量减少,并在低流速区工作;(4)采用粘度较小的固定液。解:该题是考察对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1)柱长增加一倍,H不变。L为2L,则n变为2n,tr为2tr,且由n=16(tr/W)知W为2W(2)载气流速增加,在柱中展宽时间少,tr 变小,W变窄。u增加,一般会增加H,而n变小,W变宽,此因素较其次。(3)在低流速区,以B/u为主,B=2Dm,载气摩尔质量减小,Dm,B↑,H,nl,W↑,所以在低流速区,载气摩尔质量减小,色谱峰变宽。2kaf,Cu3a+”,固定液T(4)范氏方程中,nt,Wl,采用粘度较小的固定液可使峰宽变窄。3.用一根色谱柱将分离组分A、B,A峰与B峰保留时间分别为320s和350s,死时间为25s,若两峰峰宽相等,要使两峰完全分
1.化合物 A 在某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为 350s,半峰宽 0.25cm,记录 仪纸速 2cm/min,计算该柱的理论塔板数。 解:该题是测验对塔板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计算时要注意保留时 间与色谱峰区域宽度的单位应一致。 2.在 GC 中,改变下列一个色谱条件,其余色谱条件均不变, 问:色谱峰形会发生怎样变化?并说明理由 柱长增加一倍;(2)载气流速增加;(3)载气摩尔质量减少,并在低 流速区工作;(4)采用粘度较小的固定液。 解:该题是考察对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1)柱长增加一倍,H 不变。L 为 2L,则 n 变为 2n,tR为 2tR, 且由 n=16(tR/W)2知 W 为 W (2)载气流速增加,在柱中展宽时间少,tR 变小,W 变窄。u 增加,一般会增加 H,而 n 变小,W 变宽,此因素较其次。 (3)在低流速区,以 B/u 为主,B =2γDm,载气摩尔质量减小, Dm↑,B↑,H↑,n↓,W↑,所以在低流速区,载气摩尔质量减小,色 谱峰变宽。 (4)范氏方程中, ,固定液 h↓,Dl↑,C↓,H↓, n↑,W↓,采用粘度较小的固定液可使峰宽变窄。 3.用一根色谱柱将分离组分 A、B,A 峰与 B 峰保留时间分别 为 320s 和 350s,死时间为 25s,若两峰峰宽相等,要使两峰完全分

离则色谱柱至少为多少?(假设理论塔板高度0.11mm)解:该题的目的是通过计算,达到掌握塔板理论、分离度的目的。在两峰宽相等的情况下,已经导出"-6(一)”,完全分离时 R1.5,α虽未直接给出,但可通过两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计算:会LRASα- -5m -28-2-110320-ALR(A)1.10Z=16R () H=16×1.5 ××0.11=479-1(1.10-1(cm)4.用一色谱柱分离A、B两组分,此柱的理论塔板数为4200,测得A、B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5.05min及14.82min,(1)求分离度:(2)若分离度为1.0时,理论塔板数为多少?解:(1)由n=16(tr/W)得:WA2=16x15.052/4200,Wa=0.9289(min)Wg2=16x14.822/4200,W=0.9147(min)5.05-14.82R=W+w)/2 (0.9280+-114)/2=0.250.254200R-n(2)由分离方程式得:产2,1.03"n2,n2=672005.某色谱柱的速率理论方程中,A、B、C三个参数分别为0.013cm,0.40cmz/s,0.0053s,试求最佳载气线速度和最小塔板高度。解:对-4++求导,令器"-+C=0-)
离则色谱柱至少为多少?(假设理论塔板高度 0.11mm) 解:该题的目的是通过计算,达到掌握塔板理论、分离度的目的。 在两峰宽相等的情况下,已经导出 ,完全分离时 R= 1.5,α 虽未直接给出,但可通过两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计算: 。 (cm) 4.用一色谱柱分离 A、B 两组分,此柱的理论塔板数为 4200, 测得 A、B 的保留时间分别为 15.05min 及 14.82min,(1)求分离度; (2)若分离度为 1.0 时,理论塔板数为多少? 解:(1)由 n=16(tR/W)2得: WA 2=16×15.052 /4200,WA=0.9289(min) WB 2=16×14.822 /4200,WB=0.9147(min) (2)由分离方程式得: , ,n2=67200 5.某色谱柱的速率理论方程中,A、B、C 三个参数分别为 0.013cm,0.40cm2 /s,0.0053s,试求最佳载气线速度和最小塔板高度。 解:对 求导,令 即得: (cm/s)

最佳载气线速度对应的板高即为最小塔板高度:+C /%= + 2/BC = 0.013+ 2/0.40.003= 0.1(cm)Hm =A+-VBC6.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某样品中药物A的含量,以B为内标。准确称取样品5.456g,加入内标物0.2537g,混匀后进样,测得药物和内标峰的面积分别为156mm2和143mm2。另准确称取A标准品0.2941g和B标准品0.2673g,稀释至一定体积,混匀,在与样品测定相同条件下分析,测得峰面积分别为54.5mm2和46.6mm2。试计算样品中A的百分含量。解:内标法是药物分析常用方法,如果药物和内标物的相对校正1%×100%因子已知,则可以AJ.W直接计算,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未知的,此时可计算药物 A 相对于该内标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fA来代替原计算式中的了,0.2941×46.6=0.9408T0.2673×54.5mgA. 156.3 0.9408 ×0.2537 ×100% = 4.77%ANJAmE×100%CA% =143.2×5.456A-J
最佳载气线速度对应的板高即为最小塔板高度: 6.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某样品中药物 A 的含量,以 B 为内标。准 确称取样品 5.456g,加入内标物 0.2537g,混匀后进样,测得药物和 内标峰的面积分别为 156mm2 和 143mm2。另准确称取 A 标准品 0.2941g 和 B 标准品 0.2673g,稀释至一定体积, 混匀,在与样品测 定相同条件下分析,测得峰面积分别为 54.5mm2和 46.6mm2。试计算 样品中 A 的百分含量。 解:内标法是药物分析常用方法,如果药物和内标物的相对校正 因子已知,则可以 直接计算,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 是未知的,此时可计算药物 A 相对于该内标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fA 来代替原计算式中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15章 质谱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8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7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5章 配位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4章 酸碱滴定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十一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八章 平面色谱法 plane chromatograph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九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GC).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六章 质谱(Mass Spectrum, M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optical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optical analysis).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compleximetr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18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19章 平面色谱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20章 毛细管电泳法.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授课教案(负责人:王继红).doc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doc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各章作业习题集(选择判断题含答案).doc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化学实验大纲).doc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doc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专业用).doc
-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留学生生物化学大纲).doc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prote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糖代谢.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氨基酸的代谢 Amino Acid Metabolism.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脂代谢.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核苷酸代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酶(enzyme).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生物氧化.ppt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