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耕作学》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刘建国)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8
文件大小:296.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耕作学》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刘建国)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石河子大学教案2017一2018学年第二学期耕作学课程名称:授课班级:农学15—1刘建国任课教师: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制

石河子大学教案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 课 程 名 称: 耕作学 授 课 班 级: 农学 15-1 任 课 教 师: 刘建国 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制

职称教授教师姓名刘建国所在院系农学系总学时48课程名称耕作学授课班级农学15-1博C104、授课地点授课时间1-10周博C105《耕作学》是研究作物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综合性学科。是农学专业的一门后期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作物布局的方法,种植业结构优化,多熟种植,间套作增产的原理,农牧结合种植制度,土壤耕作体系和农田养护体系的方法和原理。它是在专业基础课及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基础上,通课程目标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增进对耕作制度总体性的认识与运用能力,能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生物及社会、经济等状况,初步具有决策作物生产、构建作物布局、建立农作制度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宏观农业总体设计和技术组装能力。1耕作学,曹敏建,面向21世纪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2耕作学,刘翼浩,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3耕作学,王立祥,科学出版社,2003年4中国的耕作制度,刘翼浩,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教材及主1版5中国农作制,刘翼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要参考书6农作学,刘翼浩,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9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教师姓名 刘建国 职 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农学系 课程名称 耕作学 总学时 48 授课班级 农学 15-1 授课地点 博 C104、 博 C105 授课时间 1-10 周 课程目标 《耕作学》是研究作物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综合性学科。 是农学专业的一门后期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建立合理耕作 制度的基本原理,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作物布局的方法,种 植业结构优化,多熟种植,间套作增产的原理,农牧结合种 植制度,土壤耕作体系和农田养护体系的方法和原理。它是 在专业基础课及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基础上,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耕作学的基本 原理,增进对耕作制度总体性的认识与运用能力,能够根据 当地的气候、土壤、生物及社会、经济等状况,初步具有决 策作物生产、构建作物布局、建立农作制度的能力,具有综 合应用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宏观农业总体设计和技术组装能 力。 教材及主 要参考书 1 耕作学,曹敏建,面向 21 世纪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 2 耕作学,刘巽浩,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年 3 耕作学,王立祥,科学出版社,2003 年 4 中国的耕作制度,刘巽浩,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年第 1 版 5 中国农作制,刘巽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 农作学,刘巽浩,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9

学时章节名称6 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现代农业特征2 学时2 学时第二节: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学时第三节:耕作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8 学时第二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2学时第一节: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2学时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方向2学时实验一种植制度光能利用率的计算和分析实验二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2学时第三章:作物布局8 学时2学时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第二节:作物生态适应性2 学时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分析(一)2 学时2 学时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分析(二)第四章:种植模式6 学时2 学时第一节:复种2 学时第二节:间混套作2 学时第三节:多熟立体种植技术应用(庭院经济)4学时第五章:作物轮作与连作2 学时第一节:作物轮作与连作的概念及其作用2 学时第二节:作物茬口特性2 学时第六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1学时第一节:农牧结合的意义与内容1学时第二节: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与发展趋势第七章:农田养护6 学时2 学时第一节:农田土壤培肥2 学时第二节:农田防护制2 学时实验五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平衡计算与分析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 节 名 称 学 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现代农业特征 第二节: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耕作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第二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第一节: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 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实验一 种植制度光能利用率的计算和分析 实验二 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 第三章:作物布局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 第二节:作物生态适应性 实验三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分析(一) 实验四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分析(二) 第四章:种植模式 第一节:复种 第二节:间混套作 第三节:多熟立体种植技术应用(庭院经济) 第五章:作物轮作与连作 第一节:作物轮作与连作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作物茬口特性 第六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第一节:农牧结合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节: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第七章:农田养护 第一节:农田土壤培肥 第二节:农田防护制 实验五 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平衡计算与分析 6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8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8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6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4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6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6 学时第八章:土壤耕作1学时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概念及技术原理1学时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类型及特点2 学时第三节:土壤耕作法的类型及特点2 学时实验六绿洲灌溉农田土壤耕作及农田培肥制的设计与分析第九章: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2 学时1学时第一节: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1学时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展望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第八章:土壤耕作 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概念及技术原理 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土壤耕作法的类型及特点 实验六 绿洲灌溉农田土壤耕作及农田培肥制的设 计与分析 第九章: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 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展望 6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1 学时 1 学时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章节名称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现代农业特征及发展了解世界及农业发展的趋势、存在主要问题及现代农业今后发展方课堂教学向:在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要性目的及其理论根据;世界典型国家(以色列、荷兰、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10新课引言耕作学课程在农学专业中的重要性,课程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15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借助PPt通过图形象地展示农业从原始农业一传统农业一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规律。现代化农业特点与20从生产程序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教学内容及发展方式科学生产高效化、产供销加社会化、农业主体知识化角度分析现代农业特学时分配征。未来世界现代农业20分析立体高效型、超级型、快速型农发展类型业、设施型及无士型、工艺型农业、保健型农业、观光型农业主要特点。世界典型国家的现代20通过视频了解以色列节水现代农业、农业(视频)荷兰设施型现代化集约农业、美国现代农业,加深对现代农业的了解。5总结与结束串讲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从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认识农业历史演变的前进行,我国农业发重点、难点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度改以及对策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难点: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征、发展方向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现代化农业以及手段中国农业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1.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2.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征?作业、思考讨论题题3.中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现代农业特征及发展 课堂教学 目的 了解世界及农业发展的趋势、存在主要问题及现代农业今后发展方 向;在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要性 及其理论根据;世界典型国家(以色列、荷兰、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化农业特点与 发展方式 未来世界现代农业 发展类型 世界典型国家的现代 农业(视频)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10 15 20 20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耕作学课程在农学专业中的重要性,课 程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借助 PPt 通 过图形象地展示农业从原始农业—传 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规 律。 从生产程序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 科学生产高效化、产供销加社会化、 农业主体知识化角度分析现代农业特 征。 分析立体高效型、超级型、快速型农 业、设施型及无土型、工艺型农业、 保健型农业、观光型农业主要特点。 通过视频了解以色列节水现代农业、 荷兰设施型现代化集约农业、美国现 代农业,加深对现代农业的了解。 串讲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从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认识农业历史演变的前进行,我国农业发 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度改 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难点: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征、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现代化农业以及 中国农业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 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 作业、思考 题 1. 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 2. 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征? 讨论题 3. 中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主要障碍是什么?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第二节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重点认识中国粮食安全问课堂教学题,特别是了解我国加入WTO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目的和挑战。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新课引言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0我国农业现状从解放初至今,借助PPt通过大量图表、数据等信息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概况及农业所取得的成就。我国粮食安全问题20通过讨论及实例分析探讨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包括数量、质量、生态、教学内容及市场安全),是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粮食学时分配安全问题任重道远。中国农业发展中存20从我国人口、农业资源、环境间关系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业发展方向20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认识,探讨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5总结与结束串讲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1.认识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重点、难点2.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主要方向以及对策难点: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识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发展方向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现代化农业以及手段中国农业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1.耕作学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什么问题?2.如何认识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生产中的重要性?作业、思考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题阅读材料;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论著和论文,FAO网站(www.fao.com)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 目的 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重点认识中国粮食安全问 题,特别是了解我国加入 WTO 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我国农业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20 20 20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从解放初至今,借助 PPt 通过大量图 表、数据等信息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概 况及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讨论及实例分析探讨我国当前粮 食安全问题(包括数量、质量、生态、 市场安全),是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粮食 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从我国人口、农业资源、环境间关系 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认识,探讨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 方向。 串讲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1.认识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主要方向。 难点: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识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现代化农业以及 中国农业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 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 作业、思考 题 1. 耕作学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什么问题? 2.如何认识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生产中的重要性? 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阅读材料; 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论著和论文,FAO 网站(www.fao.com)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章节名称第一章 绪论第三节耕作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解耕作制的技课堂教学术功能和宏观布局功能。了解耕作学的发展历史及不同历史时期耕作制目的度的研究内容。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新课引信言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耕作学的概念、性15了解耕作学、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和质养地制度各自概念与四者之间关系。耕作学历史与发展15了解耕作学学科性质,及耕作学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对耕作学科发展做出教学内容及重大贡献的学者。耕作学的内容与任20从我国耕作学科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学时分配务社会任务、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归纳耕作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建立合理耕作制度10从耕作制度要解决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目的问题阐述耕作制度的目的20耕作制度的功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跟顾总制度的功能5总结与结束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耕作学的教学目的与农业生产关系重点、难点难点:1了解耕作学在农业宏观决策与微观技术指导中的作用关系以及对策2我国加入WTO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耕作学学科内容的不断发展手段及耕作制度的区域性特点。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1.耕作学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什么问题?作业、思考2.如何认识耕作制度的宏观决策功能与微观技术功能?阅读材料;题有关耕作制度问题的论著和论文,FAO网站(www.fao.com)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耕作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课堂教学 目的 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解耕作制的技 术功能和宏观布局功能。了解耕作学的发展历史及不同历史时期耕作制 度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耕作学的概念、性 质 耕作学历史与发展 耕作学的内容与任 务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 的目的 耕作制度的功能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15 15 20 10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了解耕作学、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和 养地制度各自概念与四者之间关系。 了解耕作学学科性质,及耕作学的起 源、发展历史和对耕作学科发展做出 重大贡献的学者。 从我国耕作学科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 社会任务、要解决的 社会问题归纳耕 作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 从耕作制度要解决社会、经济和生态 问题阐述耕作制度的目的。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跟顾总制度的 功能 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耕作学的教学目的与农业生产关系 难点:1 了解耕作学在农业宏观决策与微观技术指导中的作用关系 2 我国加入 WTO 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耕作学学科内容的不断发展 及耕作制度的区域性特点。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 学内容。 作业、思考 题 1. 耕作学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什么问题? 2.如何认识耕作制度的宏观决策功能与微观技术功能? 阅读材料; 有关耕作制度问题的论著和论文,FAO 网站(www.fao.com)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章节名称第二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第一节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了解与耕作制度建立有关的主要农业资源即光资源、热量资源、水课堂教学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辨识常用的指标及其辨识方法。理解掌握主要农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掌握土目的地生产力测算方法及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的途径和技术措施。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新课引言生巩固所学知识。农业生产的实质、20农业生产与光合作用之间关系、农业生产受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决定了其特点有一定自然、社会规律。15农业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各自概念及三者间的相互关教学内容及系。农业资源的分类、25农业资源的分类、重点介绍农业资源学时分配特点及合理利用的特点及合理、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保护性利用农业资源与农业生20资源利用与农业产量与经济效益与环产关系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5总结与结束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1.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在生产中合理安排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点、难点2.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合理、经济、有效的利用。以及对策难点:不同耕作制度条件下的主要农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分析、土地生产力测算及土地生产力开发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环手段境为代价及我国农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重要性,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1.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作业、思考2.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3.资源与耕作制度的关系?题5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课后记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年月日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二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第一节 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 课堂教学 目的 了解与耕作制度建立有关的主要农业资源即光资源、热量资源、水 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辨识常 用的指标及其辨识方法。理解掌握主要农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掌握土 地生产力测算方法及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农业生产的实质、 特点 农业系统的组成 农业资源的分类、 特点及合理利用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 产关系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20 15 25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农业生产与光合作用之间关系、农业 生产受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决定了其 有一定自然、社会规律。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 经济系统各自概念及三者间的相互关 系。 农业资源的分类、重点介绍农业资源 的特点及合理、有效利用,不可再生 能源的保护性利用 资源利用与农业产量与经济效益与环 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当前农 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 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1.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在生产中合理安排生产,因地制宜,因 时制宜。 2.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合理、经济、有效的利用。 难点:不同耕作制度条件下的主要农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分析、土地生 产力测算及土地生产力开发。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及我国农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的重要性,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 作业、思考 题 1. 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2. 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3. 资源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5 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第二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章节名称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基本原理与方式,课堂教学理解掌握在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目的要性及其理论根据。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新课引言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0精致农作从我国人口一土地一农业资源关系说明我国发展传统精久农业、集约化农业的必要性。我国精致农业要从集约多维利用土地、主攻年单产、资源适应与地域分宜角度入手教学内容及25经济高效从农业生态是社会经济活动角度说明学时分配农业生产要实现农业高效。提高农业效益要以产出定投入、高产高效同步、报酬递减率、组合效益。25持久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主旨,要充分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间关系,实现持久发展要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养结合、持续投入。5总结与结束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1.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目标与“两高一优”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2.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必须吃力好经济利益、生态利益、持久发以及对策展的关系难点: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中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采用讨论式方法提出命题---集约手段农业与生态农业中国今后应采用那种发展模式,分组讨论。强调发展集约化农业是我国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1.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作业、思考2.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有什么不同?3.如何认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思潮?题讨论题:我国农业发展应该走集约化农业还是生态农业?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二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第二节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 与基本原理 课堂教学 目的 了解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理解掌握在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 要性及其理论根据。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精致农作 经济高效 持久发展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30 25 25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从我国人口—土地—农业资源关系说 明我国发展传统精久农业、集约化农 业的必要性。我国精致农业要从集约多 维利用土地、主攻年单产、资源适应与地域 分宜角度入手 从农业生态是社会经济活动角度说明 农业生产要实现农业高效。提高农业 效益要以产出定投入、高产高效同步、 报酬递减率、组合效益。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主旨,要充 分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间关 系,实现持久发展要合理开发利用农 业资源、用养结合、持续投入。 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1.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目标与“两高一优”持续发展的关系. 2.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必须吃力好经济利益、生态利益、持久发 展的关系. 难点: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中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采用讨论式方法提出命题-集约 农业与生态农业中国今后应采用那种发展模式,分组讨论。强调发展集 约化农业是我国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 作业、思考 题 1.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2.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有什么不同? 3.如何认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思潮? 讨论题: 我国农业发展应该走集约化农业还是生态农业?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第三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章节名称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课堂教学我国的作物布局。了解作物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掌目的握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新课引言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0作物布局的概念、从农业结构、农田配置、熟制角度引意义出作物布局的概念;建立合理作物布局的意义10作物布局的目的从医生看病--下症断书为例,说明作物布局犹如农业生产的症断书,作物布局是保证整体结构,协调生产和保教学内容及护、产量和效益、当前和长远,实现总体功能和目标。学时分配作物布局的原则30讨论:假设新开垦一个农场,如何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最后归纳作物布局要考虑满足国家、社会、个人需要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生态适应性、现代农产品开发与20技术难易、短期长期利益等。作物布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新、奇、特、稀角度开发特色、优质、专用、稀少农产品5总结与结束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1.作物布局的时、空区限与内容的关系。重点、难点2.作物布局的原则及不同利益驱动下的主次地位以及对策难点:作物布局必须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如何保证三者利益兼顾。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本节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较紧密,而且也是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较关注,主要采用课教学方法和堂讨论形式,采用启发性教学,引到同学从不同角度,占在不同立场(个手段人、集体、国家)分析作物种植与满足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作物布局的综合性。1.作物布局,种植制度?2.作物布局的目的、意义?作业、思考3.作物布局的原则?题讨论题:从个人、集体、国家角度分析作物布局与满足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三章 作物布局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 课堂教学 目的 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 我国的作物布局。了解作物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掌 握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作物布局的概念、 意义 作物布局的目的 作物布局的原则 现代农产品开发与 作物布局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20 10 30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从农业结构、农田配置、熟制角度引 出作物布局的概念;建立合理作物布 局的意义 从医生看病-下症断书为例,说明作 物布局犹如农业生产的症断书,作物 布局是保证整体结构,协调生产和保 护、产量和效益、当前和长远,实现 总体功能和目标。 讨论:假设新开垦一个农场,如何选 择种植作物的种类?最后归纳作物布 局要考虑满足国家、社会、个人需要, 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生态适应性、 技术难易、短期长期利益等。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新、奇、特、 稀角度开发特色、优质、专用、稀少 农产品 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1.作物布局的时、空区限与内容的关系。 2.作物布局的原则及不同利益驱动下的主次地位。 难点:作物布局必须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如何保证三 者利益兼顾。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本节内容与社会 实际联系较紧密,而且也是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较关注,主要采用课 堂讨论形式,采用启发性教学,引到同学从不同角度,占在不同立场(个 人、集体、国家)分析作物种植与满足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个人利益 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作物布局的综合性。 作业、思考 题 1. 作物布局,种植制度? 2. 作物布局的目的、意义? 3. 作物布局的原则? 讨论题:从个人、集体、国家角度分析作物布局与满足社会利益、 生态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课后记

共2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