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耕作学》课程课程习题集(含参考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6
文件大小:155.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耕作学》课程课程习题集(含参考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石河子大学《耕作学》习题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耕作教研室二00六年十月

石河子大学 《耕作学》习题集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耕作教研室 二 00 六年十月

《耕作学》考试大纲TestingPrincipleFarming System课程编号:0927530开课学期:5课内总学时:(讲课、实验、上机):36+6+4课外总学时:结合生产实习和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不计学时实习天数:120天学分:2.5考试对象:农学专业本(专)科汉(民)族班二、考试目的和要求:检查学生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具体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能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初步具有决策作物生产、构建作物布局、农作制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需要具备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学、农业土壤化学等专业基础、专业课和有关方面的知识,考试时一定要融会贯通,结合实际,作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和加深耕作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三、考试内容《耕作学》考试内容分配表章容比率%内备注2绪论一二10耕作制度引论三作物布局15四20种植模式五15作物轮作与连作六5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七养地10八土壤耕作10九8耕作制度演替发展规律+5农业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22 《耕作学》考试大纲 Testing Principle Farming System 课程编号:0927530 开课学期:5 课内总学时:(讲课、实验、上机):36+6+4 课外总学时:结合生产实习和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不计学时 实习天数:120 天 学分:2.5 一、 考试对象: 农学专业本(专)科汉(民)族班 二、考试目的和要求: 检查学生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具体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能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初 步具有决策作物生产、构建作物布局、农作制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 需要具备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学、农业土壤化学等专业基础、专业课 和有关方面的知识, 考试时一定要融会贯通,结合实际,作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掌握 和加深耕作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 三、考试内容 《耕作学》考试内容分配表 章 内 容 比率% 备 注 一 绪论 2 二 耕作制度引论 10 三 作物布局 15 四 种植模式 20 五 作物轮作与连作 15 六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5 七 养地 10 八 土壤耕作 10 九 耕作制度演替发展规律 8 十 农业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5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我国农业现状第二节:耕作学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节:耕作学在我国的发展考试目的:本章主要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耕作学的概念、性质和内容及耕作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耕作制度引论第一节: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第二节:耕作制度的演进及发展规律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方向考试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耕作制度的演进及发展规律、耕作制度的系统性、农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及现阶段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第三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生态适应性第二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第三节:新疆作物布局的特点第四节:农业结构调整考试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方法。第四章:种植模式第一节:种植制度第二节:复种第三节:间混套作第四节:新疆复种多熟的条件及应用考试目的:掌握我国常见的种植模式的及增产的原因,需要具备的条件、结构配置及技术措施:认识新疆发展多熟种植的生态条件及高产技术措施。第五章:作物轮作与连作第一节:作物轮作的概念及其作用第二节:作物连作在农业中应用第三节:作物的茬口特性考试目的:了解和掌握作物轮作与连作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与应用状况,不同作物的岔口特性及在轮作制中的作用。第六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第一节:农牧结合的意义与内容第二节:我国饲料生产的特点3

3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我国农业现状 第二节:耕作学的性质和内容 第三节:耕作学在我国的发展 考试目的:本章主要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耕作学的概念、性质和内容及 耕作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耕作制度引论 第一节: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 第二节:耕作制度的演进及发展规律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考试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耕作制度的演进及发展规律、耕作制度的系统性、农业资 源的优化组合及现阶段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作物布局 第一节:作物生态适应性 第二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 第三节:新疆作物布局的特点 第四节:农业结构调整 考试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现 阶段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种植模式 第一节:种植制度 第二节:复种 第三节:间混套作 第四节:新疆复种多熟的条件及应用 考试目的:掌握我国常见的种植模式的及增产的原因,需要具备的条件、结构配置及技 术措施;认识新疆发展多熟种植的生态条件及高产技术措施。 第五章:作物轮作与连作 第一节:作物轮作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作物连作在农业中应用 第三节:作物的茬口特性 考试目的:了解和掌握作物轮作与连作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与应用状况,不同作物的岔口 特性及在轮作制中的作用。 第六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第一节:农牧结合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节:我国饲料生产的特点

第三节: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与发展趋势第四节:我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自学)考试目的:了解农牧结合的概念、我国农牧结合发展的特点及饲料生产的特点,我国农牧结合的集约化生产发展趋势及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第七章:养地第一节:农田土壤培肥第二节:农田保护性耕作(农田防护)第三节:绿洲荒漠化土地的收复与改良考试目的: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农田土壤中养分循环途径,农田培肥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及沙尘暴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绿洲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荒漠化收复与改良的技术措施。第八章:土壤耕作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概念及技术原理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类型及特点第三节:土壤耕作法的类型及特点考试目的: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农业机械,了解土壤耕作的作用、实质,土壤耕作措施及耕作法的类型、特点和建立合理耕作制的意义。第九章: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第一节: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展望教学目的:主要了解世界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及其我国耕作制度今后发展方向。第十章:农业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农业高新技术概述第二节:信息农业技术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新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问题。四、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五、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15分,填空25分,选择题1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六、试题数量和时间安排:1.名词解释:10道,25分钟,总计15分:2.填空:25个空,15分钟,总计25分;3.选择题:10道,10分钟,总计10分:4.简答题:6道,40分钟,总计30分:5.论述题:2道,30分钟,总计20分。4

44 第三节: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我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自学) 考试目的:了解农牧结合的概念、我国农牧结合发展的特点及饲料生产的特点,我国农 牧结合的集约化生产发展趋势及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 第七章:养地 第一节:农田土壤培肥 第二节:农田保护性耕作(农田防护) 第三节:绿洲荒漠化土地的收复与改良 考试目的: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农田土壤中养分循环途径,农田培肥措施;防止土壤侵蚀 及沙尘暴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绿洲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荒漠化收复与改良的技术措施。 第八章:土壤耕作 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概念及技术原理 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土壤耕作法的类型及特点 考试目的: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农业机械,了解土壤耕作的作用、实质,土壤耕作措 施及耕作法的类型、特点和建立合理耕作制的意义。 第九章: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 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展望 教学目的:主要了解世界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及其我国耕作制度今后发展方向。 第十章:农业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农业高新技术概述 第二节:信息农业技术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新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农业技术 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问题。 四、考试方式:闭卷考试 五、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15 分,填空 25 分,选择题 10 分,简答题 30 分,论述题 20 分。 六、试题数量和时间安排: 1.名词解释:10 道,25 分钟,总计 15 分; 2.填空:25 个空,15 分钟,总计 25 分; 3.选择题:10 道,10 分钟,总计 10 分; 4.简答题:6 道,40 分钟,总计 30 分; 5.论述题:2 道,30 分钟,总计 20 分

七、答题要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按照教材或讲义必须准确无误;简答题可简要答出要点不需进一步解释;论述题除答出要点,还要进一步解释说明并能结合生产实际分析。测试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通过课程论文讨论、作业、期终考试综合评定成绩。其中,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讨论、考勤等)占30%。大纲制定者:耕作教研室大纲审定者:农学系大纲批准者:农学院2006.113

55 七、答题要求 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按照教材或讲义必须准确无误;简答题可简要答出要点不需进 一步解释;论述题除答出要点,还要进一步解释说明并能结合生产实际分析。 测试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通过课程论文讨论、作业、期终考试 综合评定成绩。其中,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占 70%,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讨论、考勤等) 占 30%。 大纲制定者:耕作教研室 大纲审定者:农学系 大纲批准者:农学院 2006.11

《耕作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耕作学2.耕作制度3.种植制度4.自然资源5.社会资源6.光能利用率7.光合生产潜力8.光温生产潜力9.气候生产潜力10.土壤生产潜力11.作物布局12.作物生态适应性1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14.种植模式15.多熟种植16.立体种植17.复种18.休闲19.擦荒20.间作22.套作21.混作23.单作24.土地当量比25.复种指数26.轮作27.连作28.换茬29.重茬30.复种式连作31.水旱轮作32.草田轮作33.禾豆轮作34.茬口35.茬口特性36.农牧结合37.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38.养地制度39.用地40.养地41.地力42.农田培肥43.风蚀44.水蚀45.保护性耕作法46.等高耕作法47.沟垒耕作法48.残茬覆盖耕作发49.农田防护50.土壤耕作53.少耕54.免耕51.土壤耕作法52.土壤耕作制55.土壤耕作措施二.填空:农业。1."两高一优”农业是指组成。2.农业系统是由两部分组成。3.农业资源是由组成。4.自然资源是由组成。5.社会资源是由6.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7.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8.现阶段光能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9.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10.耕作学又称为1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组成。12.耕作制度是由13.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耕作制度是多目标的,总体来说它要兼顾三大效益即14.在某一地区,水分不成为制约因素的条件下,灌溉农田应能实现的生产潜力称为15.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四种类型,即和。其中是我国今后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6

66 《耕作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耕作学 2.耕作制度 3.种植制度 4.自然资源 5.社会资源 6.光能利用率 7.光合生产潜力 8.光温生产潜力 9.气候生产潜力 10.土壤生产潜力 11.作物布局 12.作物生态适应性 1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 14.种植模式 15.多熟种植 16.立体种植 17.复种 18.休闲 • 19.撩荒 20.间作 21.混作 22.套作 23.单作 24.土地当量比 25.复种指数 26.轮作 • 27.连作 28.换茬 29.重茬 30.复种式连作 31.水旱轮作 32.草田轮作 33.禾豆轮作 34.茬口 35.茬口特性 36.农牧结合 37.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 38.养地制度 39.用地 40.养地 41.地力 42.农田培肥 43.风蚀 44.水蚀 45.保护性耕作法 46.等高耕作法 47.沟垄耕作法 48.残茬覆盖耕作发 49.农田防护 50.土壤耕作 51.土壤耕作法 52.土壤耕作制 53.少耕 54.免耕 55.土壤耕作措施 二.填空: 1."两高一优"农业是指 , , 农业。 2.农业系统是由 , , 组成。 3.农业资源是由 , 两部分组成。 4.自然资源是由 , , , 组成。 5.社会资源是由 , , 组成。 6.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 , , 。 7.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 , 。 8.现阶段光能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 。 9.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 , , 。 10.耕作学又称为 。 1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 12.耕作制度是由 , 组成。 13.为满足社会的需要, 耕作制度是多目标的, 总体来说它要兼顾三大效益 即 , , .。 14.在某一地区, 水分不成为制约因素的条件下, 灌溉农田应能实现的生产潜力称为 。 15.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四种类型, 即 , , • , 。其中 • 和 是我国今后耕作制度 的发展趋势

16.决定作物布局的主要原则包括是作物布局的前提,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17.作物生态适宜区分为18.作物生活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9.利用土地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有20.某生产单位有耕地4000亩,全年收获面积6000亩,复种指数为21.下列符号在种植模式中分别代表”"1""1/"22.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类。23.根据茬口特性可把作物分为三类。24.据作物对连作反应的不同,将作物分为25.农田培肥的途径有26.农田物质循环的三库是指27.保护性作物种植主要有28.保护性土壤耕作法主要有和29.免耕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30.坡耕地农田产生水饰的主要原因有和耕作因素。31.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主要有和开沟培土。和土32.农田中比较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条件包括壤机械强度。33.选用土壤耕作措施的依据主要考虑及其它农业技术的需要四个方面。34.按照犁地的时间,可分为和35.养地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36.土壤耕作的实质可概括为通过土壤耕作调节调节调节措施和措施。37.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组成。38.农田土壤面结构由

77 16.决定作物布局的主要原则包括 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是作物布局的基 础, 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 17.作物生态适宜区分为 , , , • 。 18.作物生活因素包括 , , , , 五个方面。 19.利用土地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有 , , 。 20.某生产单位有耕地 4000 亩, 全年收获面积 6000 亩,复种指数为 。 21.下列符号在种植模式中分别代表"──" ,"──" ,• "/" ,"//" 。 22.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 , , • •。 23.根据茬口特性可把作物分为 , ,• 三类。 24.据作物对连作反应的不同, 将作物分为 , • , 三类。 25.农田培肥的途径有 , , , • 。 26.农田物质循环的三库是指 , , 。 27.保护性作物种植主要有 28.保护性土壤耕作法主要有 , , , • , 。 29.免耕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 , 和 。 30.坡耕地农田产生水饰的主要原因有 , ,• , 和耕作因素。 31.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主要有 , , • , , 和开沟培土。 32.农田中比较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条件包括 , , 和土 壤机械强度。 33.选用土壤耕作措施的依据主要考虑 , • , , 及其它农业技术的需要四个方面。 34.按照犁地的时间, 可分为 , , 。 35.养地措施主要从 和 两个方面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36.土壤耕作的实质可概括为通过土壤耕作调节 ,调节 调 节 。 37.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 措施和 措施。 38.农田土壤面结构由 , , , 组成

三.选择题: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A.高产栽培理论B.农业生态经济系统C.耕作制度2.作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决定,这个因素是()A.最小因素B.生活因素C.肥力因素D.限制因素23.在同一田地上,同一生育期内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崛方式称(A.复种B.间作C.混作D.套作4.关于耕作制度今后我国(或我区)的发展总趋势是()A.休闲耕作制B.擦荒耕作制D.集约耕作制C.轮种耕作制5.下列作物属于富碳耗氮作物的是(A.棉花B.小麦C.大豆D.甜菜26.在引种工作中,若将北方长日照作物引种到南方,生育期将(A.缩短B.不变C.延长D.无法确定)7.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以下两类(A.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B.翻耕和旋耕C.深耕和浅耕D.多耕和少耕8.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温作物的是(SA.油菜棉花玉米B.小麦棉花甜菜C.棉花玉米水稻D.玉米甜菜大豆9.除草剂按照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可分为(A.内吸传导型和触杀型B.选择型的灭生型C.有机型和无机型)10.下列哪组作物属于喜温作物(A.甜菜小麦水稻B.小麦油菜豌豆C.高粱烟草黑麦D.棉花水稻花生11.指出下列全寄生性杂草(1A.列当B.野燕麦C.菀丝子D.稗草)12.指出下列富氮作物(A.大豆B.小麦C.棉花D.甜菜13.指出下列那组作物是耐连作作物(DA.甜菜水稻棉花B.西瓜大豆玉米C.亚麻大豆马铃薯D.小麦玉米棉花14.下列哪种耕作措施具有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双重性A.旋耕B.深松耕C.少耕D.免耕15.决定能一个地区能复种的主要条件是(A.热量水分B.肥料劳力C.技术资金16.每种耕作措施作用的效果都是()8

88 三.选择题: 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 A.高产栽培理论 B.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C.耕作制度 2.作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决定,这个因素是( ) A.最小因素 B.生活因素 C.肥力因素 D.限制因素 3.在同一田地上,同一生育期内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崐 方式称( ) A.复种 B.间作 C.混作 D.套作 4.关于耕作制度今后我国(或我区)的发展总趋势是( ) A.休闲耕作制 B.撩荒耕作制 C.轮种耕作制 D.集约耕作制 5.下列作物属于富碳耗氮作物的是( ) A.棉花 B.小麦 C.大豆 D.甜菜 6.在引种工作中, 若将北方长日照作物引种到南方,生育期将( ) A.缩短 B.不变 C.延长 D.无法确定 7.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以下两类( ) A.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 B.翻耕和旋耕 C.深耕和浅耕 D.多耕和少耕 8.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温作物的是( ) A.油菜 棉花 玉米 B.小麦 棉花 甜菜 C.棉花 玉米 水稻 D.玉米 甜菜 大豆 9.除草剂按照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可分为( ) A.内吸传导型和触杀型 B.选择型的灭生型 C.有机型和无机型 10.下列哪组作物属于喜温作物( ) A.甜菜 小麦 水稻 B.小麦 油菜 豌豆 C.高粱 烟草 黑麦 D.棉花 水稻 花生 11.指出下列全寄生性杂草( ) A.列当 B.野燕麦 C.菟丝子 D.稗草 12.指出下列富氮作物( ) A.大豆 B.小麦 C.棉花 D.甜菜 13.指出下列那组作物是耐连作作物( ) A.甜菜 水稻 棉花 B.西瓜 大豆 玉米 C.亚麻 大豆 马铃薯 D.小麦 玉米 棉花 14.下列哪种耕作措施具有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双重性 A.旋耕 B.深松耕 C.少耕 D.免耕 15.决定能一个地区能复种的主要条件是( ) A.热量 水分 B.肥料 劳力 C.技术 资金 16.每种耕作措施作用的效果都是( )

A.翻转王层,疏松土壤B.只有利没有副作用C.有利和弊的两重性17.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A.混种B.间作C.套作D.复种18.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凉作物的是(A.春麦油菜豌豆B.春麦玉米甜菜C.大豆油菜玉米D.棉花春麦大豆19.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凉作物的是()A.甜菜小麦水稻B.高粱大豆向日葵C.小麦豌豆油菜D.小麦马铃薯玉米20.二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A.300%B.250%C.200%D.150%21.影响复种效益好坏的关键因素是(DA.机械化B.水分C.热量D.肥力)22.翻耕的深度,一般规律是(A.伏耕>春耕>秋耕B.秋耕>春耕>伏耕C.伏耕>秋耕>春耕D.春耕>伏耕>秋耕)23.耕作制度的演进顺序是(A.擦荒一轮种一休闲一集约B.擦荒一休闲一轮种一集约C.休闲一轮种一擦荒一集约D.擦荒一休闲一集约一轮种24.中耕作物的中耕深度,一般规律是(A.浅一浅一深深B.深一浅一深C.深一浅一深D.浅一深一浅25.一种作物收获后,间隔一年于同一地块又种植相同作物的方式叫(A.迎茬B.倒茬C.重茬D.换茬26.作物产量由出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决定,这个因素是(A.最小因素B.生活因素C.肥力因素D.限制因素27.关于耕作制度今后我国发展的总趋势是(A.休闲耕作制B.擦荒耕作制C.集约耕作制D.轮种耕作制28.坡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最基本的耕作措施是(A.等高耕作法B.沟植沟播C.免耕D.翻耕)29.制定培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A.有机无机相结合B.生物养地C.化学养地D.秸秆还田)30.实行耕作制度多目标的核心是(A.提高经济效益B.用地养地相结合C.土壤耕作与培肥D.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9

99 A.翻转土层,疏松土壤 B.只有利没有副作用 C.有利和弊的两重性 17.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 ) A.混种 B.间作 C.套作 D.复种 18.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凉作物的是( ) A.春麦 油菜 豌豆 B.春麦 玉米 甜菜 C.大豆 油菜 玉米 D.棉花 春麦 大豆 19.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凉作物的是( ) A.甜菜 小麦 水稻 B.高粱 大豆 向日葵 C.小麦 豌豆 油菜 D.小麦 马铃薯 玉米 20.二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 ) A.300% B.250% C.200% D.150% 21.影响复种效益好坏的关键因素是( ) A.机械化 B.水分 C.热量 D.肥力 22.翻耕的深度, 一般规律是( ) A.伏耕>春耕>秋耕 B.秋耕>春耕>伏耕 C.伏耕>秋耕>春耕 D.春耕>伏耕>秋耕 23.耕作制度的演进顺序是( ) A.撩荒─轮种─休闲─集约 B.撩荒─休闲─轮种─集约 C.休闲─轮种─撩荒─集约 D.撩荒─休闲─集约─轮种 24.中耕作物的中耕深度,一般规律是( ) A.浅─浅─深 B.深─浅─深 C.深─浅─深 D.浅─深─浅 25.一种作物收获后,•间隔一年于同一地块又种植相同作物的方式叫( ) A.迎茬 B.倒茬 C.重茬 D.换茬 26.作物产量由出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决定,这个因素是( ) A.最小因素 B.生活因素 C.肥力因素 D.限制因素 27.关于耕作制度今后我国发展的总趋势是( ) A.休闲耕作制 B.撩荒耕作制 C.集约耕作制 D.轮种耕作制 28.坡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最基本的耕作措施是( ) A.等高耕作法 B.沟植沟播 C.免耕 D.翻耕 29.制定培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 A.有机无机相结合 B.生物养地 C.化学养地 D.秸秆还田 30.实行耕作制度多目标的核心是( ) A.提高经济效益 B.用地养地相结合 C.土壤耕作与培肥 D.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1.连作在生产上存在的根本原因是(A.资源条件适合发展某种作物B.不同作物对连作反应不同C.生产任务大,某作物比重高D.经济效益较高32.旋耕和深松耕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上下土层不乱B.能打破犁底层C.有利于翻埋残茬D.碎土和混土能力强33.深松耕最主要的特点是()A.能打破犁底层B.有利于翻埋残茬C.能使土层翻转D.能够松土和碎土34.氟乐灵土壤处理的程序是()A.秋耕一喷药一粑地一播种B.秋耕一粑地一喷药一播种C.秋耕一粑地一播种一喷药D.喷药一耕地一粑地一播种35.在同一田地上种植顺序为:小麦一玉米一小麦一玉米一小麦一玉米它属于(A.轮作B.连作C.复种式轮作D.复种式连作)36.棉花,油菜属于(A.富碳耗氮作物B.富氮作物C.半养地作物四.判断题:1.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状况下,土壤肥力在逐渐变坏()2.对于旱地水分管理,要着眼于水,立足于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3.首著茬对于任何作物来说都是好茬口()4.增加有机质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5.在目前,新疆农业生产发展主要在于开荒,扩大耕地()6.在现代农业条件下,轮作将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作用()7.目前农田生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力不足()8.高产下的农田会越种越差()()9.在于旱地区,早春主壤耕作主要以深耕,疏松主壤为主(10.一般来说决定一种作物能生存的是地学因素(即主壤、肥力、地貌等),而决定其能紧荣的则是气候因素()11.虚实并存耕层,即高产又稳产,是合理耕层的目标()12.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相平衡,就是高水平的用养结合()13.主壤肥力简单地说就是指地力()14.不耐连作的作物参加轮作,轮作年限应相对地延长(15.每一种土壤耕作措施一定具有双重性()10

1100 31.连作在生产上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源条件适合发展某种作物 B.不同作物对连作反应不同 C.生产任务大,某作物比重高 D.经济效益较高 32.旋耕和深松耕相比, 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上下土层不乱 B.能打破犁底层 C.有利于翻埋残茬 D.碎土和混土能力强 33.深松耕最主要的特点是( ) A.能打破犁底层 B.有利于翻埋残茬 C.能使土层翻转 D.能够松土和碎土 34.氟乐灵土壤处理的程序是( ) A.秋耕─喷药─耙地─播种 B.秋耕─耙地─喷药─播种 C.秋耕─耙地─播种─喷药 D.喷药─耕地─耙地─播种 35.在同一田地上种植顺序为:•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它属于( ) A.轮作 B.连作 C.复种式轮作 D.复种式连作 36.棉花,油菜属于( ) A.富碳耗氮作物 B.富氮作物 C.半养地作物 四.判断题: 1.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状况下,土壤肥力在逐渐变坏( ) 2.对于旱地水分管理,要着眼于水,立足于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 • ) 3.苜蓿茬对于任何作物来说都是好茬口( ) 4.增加有机质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 5.在目前, 新疆农业生产发展主要在于开荒,扩大耕地( ) 6.在现代农业条件下, 轮作将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 7.目前农田生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力不足( ) 8.高产下的农田会越种越差( ) 9.在干旱地区,早春土壤耕作主要以深耕,疏松土壤为主( ) 10.一般来说决定一种作物能生存的是地学因素(即土壤、肥力、地貌等),而决定其能繁荣的则是气候 因素( ) 11.虚实并存耕层,即高产又稳产,是合理耕层的目标( ) 12.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相平衡,就是高水平的用养结合( ) 13.土壤肥力简单地说就是指地力( ) 14.不耐连作的作物参加轮作, 轮作年限应相对地延长( ) 15.每一种土壤耕作措施一定具有双重性( )

共2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