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课程考试大纲 Testing Principle Farming System

《耕作学》考试大纲TestingPrincipleFarmingSystem课程编号:Z201006开课学期:5课内总学时:(讲课、实验):36+12课外总学时:结合生产实习和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不计学时实习天数:120天学分:2.5考试对象:农学专业本(专)科汉(民)族班二、考试目的和要求:检查学生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具体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能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初步具有决策作物生产、构建作物布局、农作制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需要具备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学、农业土壤化学等专业基础、专业课和有关方面的知识,考试时一定要融会贯通,结合实际,作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和加深耕作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三、考试内容《耕作学》考试内容分配表容章内备 比率%注一绪论2二10耕作制度引论三15作物布局四复种15五10间混套作六作物轮作与连作10七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八养地10九10土壤耕作+5耕作制度演替发展规律5十-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我国农业现状第二节:耕作学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节:耕作学在我国的发展
《耕作学》考试大纲 Testing Principle Farming System 课程编号:Z201006 开课学期:5 课内总学时:(讲课、实验):36+12 课外总学时:结合生产实习和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不计学时 实习天数:120天 学分:2.5 一、 考试对象: 农学专业本(专)科汉(民)族班 二、考试目的和要求: 检查学生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具体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能够根据当地的具体 情况,初步具有决策作物生产、构建作物布局、农作制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 需要具备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学、农业土壤化学等专业基础、专 业课和有关方面的知识, 考试时一定要融会贯通,结合实际,作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了 解、掌握和加深耕作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 三、考试内容 《耕作学》考试内容分配表 章 内 容 比率% 备 注 一 绪论 2 二 耕作制度引论 10 三 作物布局 15 四 复种 15 五 间混套作 10 六 作物轮作与连作 10 七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8 八 养地 10 九 土壤耕作 10 十 耕作制度演替发展规律 5 十一 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 5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我国农业现状 第二节:耕作学的性质和内容 第三节:耕作学在我国的发展

考试目的:本章主要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尚,耕作学的概念、性质和内容及耕作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耕作制度引论第一节: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第二节:耕作制度的演进及发展规律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方向考试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耕作制度的演进及发展规律、耕作制度的系统性、农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及现阶段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第三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生态适应性第二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第三节:新疆作物布局的特点第四节:农业结构调整考试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方法。第四章:种植模式第一节:种植制度第二节:复种第三节:间混套作第四节:新疆复种多熟的条件及应用考试目的:掌握我国常见的种植模式的及增产的原因,需要具备的条件、结构配置及技术措施;认识新疆发展多熟种植的生态条件及高产技术措施。第五章:作物轮作与连作第一节:作物轮作的概念及其作用第二节:作物连作在农业中应用第三节:作物的茬口特性考试目的:了解和掌握作物轮作与连作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与应用状况,不同作物的岔口特性及在轮作制中的作用。第六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第一节:农牧结合的意义与内容第二节:我国饲料生产的特点第三节: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与发展趋势第四节:我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自学)考试目的:了解农牧结合的概念、我国农牧结合发展的特点及饲料生产的特点,我国农牧结合的集约化生产发展趋势及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第七章:养地第一节:农田王壤培肥第二节:农田保护性耕作(农田防护)第三节:绿洲荒漠化土地的收复与改良
考试目的:本章主要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耕作学的概念、性质和内容及耕作学在 我国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耕作制度引论 第一节: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 第二节:耕作制度的演进及发展规律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考试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耕作制度的演进及发展规律、耕作制度的系统性、农业资源的优化 组合及现阶段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作物布局 第一节:作物生态适应性 第二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 第三节:新疆作物布局的特点 第四节:农业结构调整 考试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现阶段我国 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种植模式 第一节:种植制度 第二节:复种 第三节:间混套作 第四节:新疆复种多熟的条件及应用 考试目的:掌握我国常见的种植模式的及增产的原因,需要具备的条件、结构配置及技术措施; 认识新疆发展多熟种植的生态条件及高产技术措施。 第五章:作物轮作与连作 第一节:作物轮作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作物连作在农业中应用 第三节:作物的茬口特性 考试目的:了解和掌握作物轮作与连作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与应用状况,不同作物的岔口特性及在 轮作制中的作用。 第六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第一节:农牧结合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节:我国饲料生产的特点 第三节: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我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自学) 考试目的:了解农牧结合的概念、我国农牧结合发展的特点及饲料生产的特点,我国农牧结合的 集约化生产发展趋势及现代农牧结合的模式。 第七章:养地 第一节:农田土壤培肥 第二节:农田保护性耕作(农田防护) 第三节:绿洲荒漠化土地的收复与改良

考试目的: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农田土壤中养分循环途径,农田培肥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及沙尘暴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绿洲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荒漠化收复与改良的技术措施。第八章:土壤耕作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概念及技术原理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类型及特点第三节:土壤耕作法的类型及特点考试目的: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农业机械,了解壤耕作的作用、实质,土壤耕作措施及耕作法的类型、特点和建立合理耕作制的意义。第九章: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第一节: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展望教学目的:主要了解世界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及其我国耕作制度今后发展方向。第十章:精准技术与现代农业第一节:农业高新技术概述第二节:信息农业技术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新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问题。四、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五、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15分,填空25分,选择题1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六、试题数量和时间安排:1.名词解释:10道,25分钟,总计15分:2.填空:25个空,15分钟,总计25分;3.选择题:10道,10分钟,总计10分;4.简答题:6道,40分钟,总计30分;5.论述题:2道,30分钟,总计20分。七、答题要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按照教材或讲义必须准确无误:简答题可简要答出要点不需进一步解释:论述题除答出要点,还要进一步解释说明并能结合生产实际分析。测试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通过课程论文讨论、作业、期终考试综合评定成绩。其中,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讨论、考勤等)占30%
考试目的: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农田土壤中养分循环途径,农田培肥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及沙尘暴 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绿洲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荒漠化收复与改良的技术措施。 第八章:土壤耕作 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概念及技术原理 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土壤耕作法的类型及特点 考试目的: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农业机械,了解土壤耕作的作用、实质,土壤耕作措施及耕作 法的类型、特点和建立合理耕作制的意义。 第九章: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 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展望 教学目的:主要了解世界耕作制度演替与发展规律及其我国耕作制度今后发展方向。 第十章:精准技术与现代农业 第一节:农业高新技术概述 第二节:信息农业技术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新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农业技术在现代 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问题。 四、考试方式:闭卷考试 五、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15分,填空25分,选择题1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 六、试题数量和时间安排: 1.名词解释:10道,25分钟,总计15分; 2.填空:25个空,15分钟,总计25分; 3.选择题:10道,10分钟,总计10分; 4.简答题:6道,40分钟,总计30分; 5.论述题:2道,30分钟,总计20分。 七、答题要求 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按照教材或讲义必须准确无误;简答题可简要答出要点不需进 一步解释;论述题除答出要点,还要进一步解释说明并能结合生产实际分析。 测试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通过课程论文讨论、作业、期终考试综合评定 成绩。其中,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讨论、考勤等)占3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Farming System(农学专业).docx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ppt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大气.ppt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天气及农业气象灾害.ppt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辐射.ppt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热量.ppt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气压与风.ppt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ppt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Clouds 1/2.doc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Air masses.doc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Agrometeorology.doc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The atmosphere.doc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Thunderstorms.doc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Weather forecasting.doc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Clouds 2/2.doc
- 《农业气象学》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胡晓棠).doc
-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农学院各类专业用).pdf
-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精准农业技术.pdf
-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遥感技术.pdf
-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df
- 《耕作学》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刘建国).doc
- 《耕作学》课程课程习题集(含参考答案).doc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趋势展望.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土壤耕作 Soil Tillage.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农田养护 Conservation of crop land.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轮作与连作.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复种.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双语教学 The Evolvemental history, pres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 of Farming system.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间、混、套作.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资源辩识与耕作制度.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作物布局.ppt
- 《耕作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石河子大学:刘建国).ppt
-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农学).doc
-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教学大纲(植保、资环).doc
-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doc
-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作物高产生理学教案(一).doc
-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作物高产生理学教案(二).doc
-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作物栽培学通论教案(一).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