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共十一章)

目录3编写说明绪论68第一章家畜的起源与品种9第二章数量遗传学基础13第三章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15第四章生产性能测定19第五章选择原理与方法32第六章个体遗传评定一一选择指数法41第七章家畜的选配47第八章品系及品种的选育52第九章杂交育种及杂优的利用58第十章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扩66第十一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2
2 目 录 编写说明 3 绪论 6 第一章 家畜的起源与品种 8 第二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 9 第三章 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 13 第四章 生产性能测定 15 第五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19 第六章 个体遗传评定——选择指数法 32 第七章 家畜的选配 41 第八章 品系及品种的选育 47 第九章 杂交育种及杂优的利用 52 第十章 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 58 第十一章 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66

编写说明以张沅主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家畜育种学》主要参考教材,结合现代畜禽育种的发展和新疆畜牧业生产实际编写本教材。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家畜育种学授课专业:动科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38学时,实验16学时前期课程要求: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群体与数量遗传学。绪论(1 学时)一、农业、畜牧业与家畜育种、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三、家畜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四、现代育种发展概况第一章家畜起源、驯化与品种(2学时)要点:本章讲述家畜的概念,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家畜的祖先和驯养驯化过程,重点介绍家畜品种的概念,品种形成、发展与分类,主要家畜品种等的介绍。第一节家畜的起源第二节动物的驯化第三节家畜品种及其发展第四节我国主要畜禽品种简介(包括猪、牛、羊、禽)(4学时)第二章数量遗传学基础要点: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影响群体的遗传结构的因素,重点介绍性状的分类,数量性状遗传基础、数学模型及遗传参数的估计,亲属间相关关系的分析。第一节群体的遗传结构第二节数量性状及遗传基础第三节亲属间相关分析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第三章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2学时)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各畜种的质量性状,诸如毛色、角型、血型及血液蛋白多态性,伴性性状和遗传缺陷的遗传规律;同时介绍各畜种主要经济性状,诸如生长发育、肥育与产肉性状,产奶性状,产蛋性状,产毛性状,适应性与杭病性状繁殖性状,役用及竞技性状,体型外貌性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第一节表型特征第二节血型及蛋白质型第三节遗传缺陷第四节数量性状(2 学时)第四章家畜生产性能测定要点:本章介绍家畜育种中生产性能测定的重要性和原则,重点介绍各畜种生产性能测定方法.性能测定组织与实施措施,性能测定纪录的管理系统。3
3 编写说明 以张沅主编 2001 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家畜育种学》主要参考教材,结 合现代畜禽育种的发展和新疆畜牧业生产实际编写本教材。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家畜育种学 授课专业:动科专业 课程总学时:54 学时, 其中:讲课 38 学时,实验 16 学时 前期课程要求: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群体与数量遗传学。 绪 论 (1 学时) —、农业、畜牧业与家畜育种 二、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三、家畜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 四、现代育种发展概况 第一章 家畜起源、驯化与品种 (2 学时) 要点:本章讲述家畜的概念,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家畜的祖先和驯养, 驯化过程, 重点介绍家畜品种的概念,品种形成、发展与分类,主要家畜品种 等的介绍。 第一节 家畜的起源 第二节 动物的驯化 第三节 家畜品种及其发展 第四节 我国主要畜禽品种简介(包括猪、牛、羊、禽) 第二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 (4 学时) 要点: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影响群体的遗传结构的因素,重点介绍性 状的分类,数量性状遗传基础、数学模型及遗传参数的估计,亲属间相关关系的 分析。 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结构 第二节 数量性状及遗传基础 第三节 亲属间相关分析 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第三章 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 (2 学时) 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各畜种的质量性状,诸如毛色、角型、血型及血液蛋白多态 性,伴性性状和遗传缺陷的遗传规律;同时介绍各畜种主要经济性状,诸如生长 发育、肥育与产肉性状,产奶性状,产蛋性状,产毛性状,适应性与杭病性状, 繁殖性状,役用及竞技性状,体型外貌性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第—节 表型特征 第二节 血型及蛋白质型 第三节 遗传缺陷 第四节 数量性状 第四章 家畜生产性能测定 (2 学时) 要点:本章介绍家畜育种中生产性能测定的重要性和原则,重点介绍各畜种生产 性能测定方法.性能测定组织与实施措施,性能测定纪录的管理系统

第一节生产性能测定的一般原则第二节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第三节各畜禽的生产性能测定第四节生产性能测定记录系统第五章选择原理与方法(5学时)要点:本章首先概要介绍家畜质量性状的选择方法:重点介绍数量性状的选择理论,包括选择反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改善各因素的育种措施,间接选择的效应。在育种实践中实施选择的主要方法第一节选择的概念第二节质量性状的选择第三节数量性状的选择第四节选择的方法(4 学时)第六章个体遗传评定一一选择指数法要点:本章介绍种畜个体遗传评定的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个体遗传评定的意义,育种值的概念,重点介绍育种值估计的一般原理,选择指数法估计育种值的各种方法及在育种中的应用。第一节个体育种值第二芒单性状育种值的估计第三节多性状综合遗传评定第四节选择指数法应用的注意事项第七章个体选配(4 学时)要点:本章介绍家畜选配的概念与类型,重点介绍近交的概念、遗传效应和近交程度的度量方法,杂交的概念和遗传效应,畜群中选配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第一节品质选配第二节亲缘选配第三节近文系数与亲缘系数第四节刘守仁院士与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的成功培育第八章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4学时)要点:本章讲述家畜新品种和新品系培育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在一个品种内的品系培育与品系繁育方法应用于配套系杂交繁育体系的专门化品系的培育,通过几个品种间杂交培育新品种等家畜育种方法。第一节品系培育第二节专厂化品系的培育第三节品种培育第四节畜群的杂交改良第九章杂种优势利用(4学时)要点:本章将讲述杂种优势的概念、产生遗传基础的解释,重点介绍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意义,筛选杂交组合的配合力测定方法、杂种优势的预测以及杂交配套系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节杂种优势第二节杂交亲本4
4 第—节 生产性能测定的—般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各畜禽的生产性能测定 第四节 生产性能测定记录系统 第五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5 学时) 要点:本章首先概要介绍家畜质量性状的选择方法;重点介绍数量性状的选择理 论,包括选择反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改善各因素的育种措施,间接选择的效应。 在育种实践中实施选择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选择的概念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选择 第四节 选择的方法 第六章 个体遗传评定——选择指数法 (4 学时) 要点:本章介绍种畜个体遗传评定的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个体遗传评定的意 义,育种值的概念,重点介绍育种值估计的一般原理,选择指数法估计育种值的 各种方法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第—节 个体育种值 第二芒 单性状育种值的估计 第三节 多性状综合遗传评定 第四节 选择指数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个体选配 (4 学时) 要点:本章介绍家畜选配的概念与类型,重点介绍近交的概念、遗传效应和近交 程度的度量方法,杂交的概念和遗传效应,畜群中选配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第一节 品质选配 第二节 亲缘选配 第三节 近文系数与亲缘系数 第四节 刘守仁院士与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的成功培育 第八章 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 (4 学时) 要点:本章讲述家畜新品种和新品系培育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在一个品种内的 品系培育与品系繁育方法.应用于配套系杂交繁育体系的专门化品系的培育,通 过几个品种间杂交培育新品种等家畜育种方法。 第一节 品系培育 第二节 专厂]化品系的培育 第三节 品种培育 第四节 畜群的杂交改良 第九章 杂种优势利用 (4 学时) 要点:本章将讲述杂种优势的概念、产生遗传基础的解释,重点介绍在动物生产 中的应用及意义,筛选杂交组合的配合力测定方法、杂种优势的预测以及杂交配 套系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 杂种优势 第二节 杂交亲本

第三节杂交方式第四节杂交效果预估第五节配合力的测定与配套系的杂交第六节鸡与鹤鹑属间杂交,动物科间杂交实例第十章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2学时)要点:本章讲述家畜遗传多样性即畜禽品种资源所面临的形势和保护的重要性,重点介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的途径。第一节家畜遗传多样性第二节遗传多样性保护理论和方法第三节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第四节家畜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第十一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4学时)要点:本章将介绍已经成熟和即将成熟的动物生物技术,诸如胚胎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增加学生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还将介绍有关QTL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节家畜生物技术的概念第二节繁殖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第三节分子遗传标记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n
5 第三节 杂交方式 第四节 杂交效果预估 第五节 配合力的测定与配套系的杂交 第六节 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动物科间杂交实例 第十章 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 (2 学时) 要点:本章讲述家畜遗传多样性即畜禽品种资源所面临的形势和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介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的途径。 第—节 家畜遗传多样性 第二节 遗传多样性保护理论和方法 第三节 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第四节 家畜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第十一章 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4 学时) 要点:本章将介绍已经成熟和即将成熟的动物生物技术,诸如胚胎生物技 术和分 子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增加学生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 了解,还将介绍有关 QTL 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 展。 第一节 家畜生物技术的概念 第二节 繁殖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第三节 分子遗传标记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绪论(1学时)一、几个重要概念1、农业生产体系:植物农业十动物农业植物农业(种植业):为人类生产粮、棉、油等植物性产品,解决“温饱”问题动物农业(养殖业):为人类生产肉、蛋、奶、毛、皮等动物性产品,解决“小康”问题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产业部门植物农业为动物农业提供丰富的饲料;动物农业为植物农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2、家养动物的概念:是家养的畜、禽、鱼、蚕和蜂等的总称。3、驯养动物的概念: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从自然界中猎捕野生动物并加以驯服的过程。4、家畜的概念广义的是指动物在人类控制干预下,能够顺利地进行繁殖后代,有利于人类的选择性状能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遗传的驯养动物。狭义的就是指哺乳纲的驯养动物,如:猪、马、牛、羊、驴、鹿等。有的人也认为可以把家禽算在里面。5、家畜育种学的概念是人类应用遗传学等理论指导家畜育种实践的有关科学知识体系。6、家畜育种的概念是人类应用动物生理、生化、遗传、生物统计等理论,为生产和经济的需要而对家养动物开展长期连续系统的人工改良的工作。7、动物遗传学主要就是研究动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8、遗传(heredity)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本能等各方面的相似现象。9、变异(variation)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行为本能等各方面的差异现象。10、育种学与遗传学的关系:育种学是应用遗传学,遗传学是育种生理学。二、育种在发展畜牧业中的意义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因素种:遗传育种料:营养饲料管:饲养管理病:疾病防治生产性能=遗传+环境生产性能=能力+机遇遗传:反应较慢,但持久环境:反应较快,但短暂6
6 绪论(1学时) 一、几个重要概念 1、农业生产体系:植物农业+动物农业 植物农业(种植业):为人类生产粮、棉、油等植物性 产品,解决“ 温饱” 问题 动物农业(养殖业):为人类生产肉、蛋、奶、毛、皮等动物性产品,解决“ 小 康”问题 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产业部门 植物农业为动物农业提供丰富的饲料; 动物农业为植物农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 2、家养动物的概念 :是家 养的畜、禽、鱼、蚕和蜂等的总称。 3、驯养动物的概念: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从自然界中猎捕野生动物并加 以驯服的过程。 4、家畜的概念 广义的是指动物在人类控制干预下,能够顺利地进行繁殖后代,有 利于人类的选择性状能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遗传的驯养动物。狭义的就是指哺 乳纲的驯养动物,如:猪、马、牛、羊、驴、鹿等。有的人也认为可以把家 禽算在里面。 5、家畜育种学的概念 是人类应用遗传学等理论指导家畜育种实践的有关科学知识体系。 6、家畜育种的概念 是人类应用动物生理、生化、遗传、生物统计等理论,为生产和经济的需 要而对家养动物开展长期连续系统的人工改良的工作。 7、动物遗传学主要就是研究动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 8、遗传(heredity)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 本能等各方面的相似现象。 9、变异(variation)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行为 本能等各方面的差异现象。 10、育种学与遗传学的关系:育种学是应用遗传学,遗传学是育种生理学。 二、 育种在发展畜牧业中的意义 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因素 种:遗传育种 料:营养饲料 管:饲养管理 病:疾病防治 生产性能 = 遗传 + 环境 生产性能 = 能力 + 机遇 遗传:反应较慢,但持久 环境:反应较快,但短暂

403530252015105n各技术因素对动物生产的贡献率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其他因素1.培育新品种或品系介绍新疆兵团农科院刘守仁院士的工作成就。2.提高品质把我国已有的或引进的优良品种进行选优扩群,充分发挥其作用。3.畜牧业的工厂化生产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是规模效益,工厂化养殖是必要条件,培育出适合工厂化养殖的品种是必备基础。三、育种工作的特点1、长期性:按常规育种,进展速度较慢,特别是仅以表型选择。其次,还有家畜的世代间隔,如猪最快也要一年一个世代,牛则需两年。2、综合性:育种的目的是要提高家畜的品质,而家畜的各种性状要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制约:因此,凡是选种、选配、饲养管理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都必须要加以综合考虑,才能使育种工作获得好的效果。3、群众性:育种工作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具有一个包括选、育、繁、推的全部过程。特别是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必须开展大协作共同前进。另外还必须依靠广大的饲养员或牧工、技术人员与行政领导共同贯彻执行育种技术规程,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四、我国育种工作的成就1、品种资源调查2、新品种的培育3、引进优良品种4、育种机构和良繁基地5、育种队伍建设
7 各技术因素对动物生产的贡献率遗传育种 营养饲料 疫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其 他因素 1. 培育新品种或品系 介绍新疆兵团农科院刘守仁院士的工作成就。 2.提高品质 把我国已有的或引进的优良品种进行选优扩群,充分发挥其作用。 3.畜牧业的工厂化生产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是规模效益,工厂化养殖是必要条件,培育出适合 工厂化养殖的品种是必备基础。 三、育种工作的特点 1、长期性:按常规育种,进展速度较慢,特别是仅以表型选择。其次,还 有家畜的世代间隔,如猪最快也要一年一个世代,牛则需两年。 2、综合性:育种的目的是要提高家畜的品质,而家畜的各种性状要受到外 界环境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制约;因此,凡是选种、选配、饲养管理以及自然条件 等因素都必须要加以综合考虑,才能使育种工作获得好的效果。 3、群众性:育种工作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具有一个包括选、育、繁、推的 全部过程。特别是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必须开展大协作共同前进。另外还必须 依靠广大的饲养员或牧工、技术人员与行政领导共同贯彻执行育种技术规程,才 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我国育种工作的成就 1、品种资源调查 2、新品种的培育 3、引进优良品种 4、育种机构和良繁基地 5、育种队伍建设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4 0

第一章家畜的起源与品种(2学时)第一节、动物的驯化1、动物驯化的历史背景家畜的的三要素:野兽驯化、大群养殖、经济价值。驯化指由驯养动物转变为家畜的过程。2、动物化的途径3、动物驯化的时间与地点第二节家畜的野祖(略)牛的野祖马的野祖绵羊的野祖山羊的野祖猪的野祖禽的野祖(鸡、鸭、鹅、鹑等)第三节动物在驹化中的变异一、体重及体尺二、骨骼三、皮、毛、肌肉四、内部器官五、生殖机能六、其他第四节家畜的品种一、种与品种种是生物学的分类单位,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动物只有种和变种,它们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品种是畜牧学上的概念,是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长期的人工选择将家养动物培育成各具特色的类型,并进一步形成形形色色的品种:它是人工选择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二、品种应具备的条件1、来源相同,同一品种的家畜,其血缘来源是基本相同的,彼此间有着血统上的联系,因此,其遗传基础也非常相似,这是构成一个“基因库”的基本条件。2、性状及适应性相似,同一品种的家畜无论在体型、生理机能、重要经济性状、以及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都相似,构成了该品种的特征。3、遗传性稳定,种用价值高,品种必须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才能将其典型的优良性状遗传给后代。但遗传的稳定是相对的,要想保持它,就要有一整套的选育措施。4、一定的结构,指一个品种是由若干个各具特点的类群所构成,而不是由一些家畜简单地汇集而成。从品种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分为:(1)地方类型;(2)育种场类型:(3)品系与品族。8
8 第一章 家畜的起源与品种(2学时) 第一节、动物的驯化 1、动物驯化的历史背景 家畜的的三要素:野兽驯化、大群养殖、经济价值。 驯化指由驯养动物转变为家畜的过程。 2、动物驯化的途径 3、动物驯化的时间与地点 第二节 家畜的野祖(略) 牛的野祖 马的野祖 绵羊的野祖 山羊的野祖 猪的野祖 禽的野祖(鸡、鸭、鹅、鹌鹑等) 第三节 动物在驯化中的变异 一、体重及体尺 二、骨骼 三、皮、毛、肌肉 四、内部器官 五、生殖机能 六、其他 第四节 家畜的品种 一、种与品种 种是生物学的分类单位,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动物只有种和变种,它们是 自然选择的产物。品种是畜牧学上的概念,是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长期 的人工选择将家养动物培育成各具特色的类型,并进一步形成形形色色的品种; 它是人工选择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成果。 二、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1、来源相同,同一品种的家畜,其血缘来源是基本相同的,彼此间有着血 统上的联系,因此,其遗传基础也非常相似,这是构成一个“基因库”的基本条 件。 2、性状及适应性相似,同一品种的家畜无论在体型、生理机能、重要经济 性状、以及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都相似,构成了该品种的特征。 3、遗传性稳定,种用价值高,品种必须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才能将其典型 的优良性状遗传给后代。但遗传的稳定是相对的,要想保持它,就要有一整套的 选育措施。 4、一定的结构,指一个品种是由若干个各具特点的类群所构成,而不是由 一些家畜简单地汇集而成。从品种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分为: (1)地方类型;(2)育种场类型; (3)品系与品族

第二章数量遗传学基础(4学时)第一节、群体的遗传结构一、群体的遗传结构(一)、概念复习1、基因O: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是DNA分子链中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一段核苷酸序列。2、基因座0:二倍体细胞每一个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每一对基因分别位于来自双亲的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这个位置称为基因座。3、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一对基因称为一对等位基因。4、复等位基因0:在一个群体中,每一基因座上可以有两个以上等位基因,这就是复等位基因;它的存在,正是生物多态性在遗传上的直接原因。5、盂德尔群体0:群体中的个体间有交配的可能性、在连续世代间有基因交换的有性繁殖群体。6、基因库0:一个孟德尔群体中的所有基因可看作是一个基因库。(二)、基因频率: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与占据同一基因座的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是群体遗传特性的基本标志,取值范围在01之间,常用小写表示。在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如A和a)时,其基因频率一般用小写字母p和q表示。则:p+q=1。基因型0: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生物体内在的遗传基础和性状表现所必备的内在因素(三)、基因型频率:就是在二倍体的生物群体中,某一个基因座的特定基因型在其全部基因型中所占的比例。取值范围也是0--1之间。也用小数形式表达。同一基因座的所有基因型的频率总和为1。在只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时,可形成3种基因型,即AA、Aa和aa,可用D、H、R分别表示各自的频率;这时:D+H+R=1。二、哈代一一温伯定律:也叫基因平衡定律或HaJdy-Wdnberg平衡(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基因频率一代一代下去始终保持不变:(2)、任何一个大群体,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一对常染色体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状态,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以后一代一代随机交配下去,这种平衡始终保持不变;(3)、在平衡状态下,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关系是:D=p 2H=2pqR=q2三、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一)突变26:指基因内部结构发生改变(1)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很低10~~10-6(2)在自然情况下,群体中的突变的基因是否能保留下来,关键是看其对个体的适应能力的表达。(3)对于生物进化和动物育种而言,没有突变,选择即无从进行。(二)迁移:一个群体的某一个体移至另一群体并与另一群体的个体交配,于是导致基因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迁移。*迁移的方向:单向,双向。*迁移的作用:是保持同一物种遗传特性的重要机制。*迁移的应用:引种。9
9 第二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4学时) 第一节、群体的遗传结构 一、群体的遗传结构 (一)、概念复习 1、基因0: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是DNA分子链 中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2、基因座 0:二倍体细胞每一个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每一对基因分别位于 来自双亲的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这个位置称为基因座 。 3、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一对基因称为一对等位基因 。 4、复等位基因0: 在一个群体中,每一基因座上可以有两个以上等位基因, 这就是复等位基因;它的存在,正是生物多态性在遗传上的直接原因。 5、盂德尔群体0:群体中的个体间有交配的可能性、在连续世代间有基因交 换的有性繁殖群体 。 6、基因库0 : 一个盂德尔群体中的所有基因可看作是一个基因库 。 (二)、基因频率: 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与占据同一基因座的全部等位基因总数 的比例,是群体遗传特性的基本标志,取值范围在0~1之间,常用小写表示。在 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如A和a)时,其基因频率一般用小写字母p和q表示。则:p+q=1。 基因型0: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是生物体内在的遗传基础和性状表现所 必备的内在因素 (三)、基因型频率: 就是在二倍体的生物群体中,某一个基因座的特定基因型在其全部基因型 中所占的比例。取值范围也是0-1之间。也用小数形式表达。同一基因座的所有 基因型的频率总和为1。在只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时,可形成3种基因型,即 AA、Aa和aa,可用D、H、R分别表示各自的频率;这时:D+H+R=1。 二、哈代-温伯定律: 也叫基因平衡定律或 HaJdy-Wdnberg平衡 (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基因频率一代一 代下去始终保持不变; (2)、任何一个大群体,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 一对常染色体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状态,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以 后一代一代随机交配下去,这种平衡始终保持不变; (3)、在平衡状态下,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关系是: D=p2 H=2pq R=q2 三、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突变26 :指基因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1)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很低10-5~10-6 (2)在自然情况下,群体中的突 变的基因是否能保留下来,关键是看其对个体的适应能力的表达。 (3)对于生物进化和动物育种而言,没有突变,选择即无从进行。 (二)迁移: 一个群体的某一个体移至另一群体并与另一群体的个体交配, 于是导致基因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迁移。 * 迁移的方向:单向,双向。 * 迁移的作用:是保持同一物种遗传特性的重要机制。 * 迁移的应用:引种

(三)选择:是指群体内的个体是否能得到参与繁殖(交配)的机会。*选择的作用: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选择的分类:自然选择,人工选择。*选择的原因:(1)个体适应性和生活力的差异;(2)个体繁殖力不同(3)人为的选择。(四)遗传漂变:群体遗传结构维持HaJdy-Wdnberg平衡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群体含量足够大、个体间交配完全是随机的。第二节、数量性状及遗传基础一、数量性状的概念1、质量性状:有些性状在群体中其表型很直观可以明确地分组,因其变异是不连续的,所以称为质量性状。如鸡的羽色表现为黑色、白色、红色等,牛的有角、无角。2、数量性状:而另一类性状其变异是连续的,它不能分类为有严格区分的组别,所以称为数量性状。如鸡的产卵数,蛋重,猪的体重,牛的泌乳量羊的剪毛量、纤维长、毛直径等等,数量性状都是呈正态分布的。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比较质量性状0数量性状0性状主要类别:品种特征、外貌特征生产、生长性状遗传基础:少数主基因控制微效多基因系统控制遗传关系较简单关系复杂间断型连续型变异表现方式:度量考察方式:描述环境影响:不敏感敏感研究水平:个体、群体群体系谱分析、概率论研究方法:生物统计二、数量性状遗传基础(一)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由大量的、效应微小而类似的、并且可加的基因控制,这些基因在世代相传中服从孟德尔原理。这些基因间一般没有显隐性区别且具有加性效应(累加作用和倍加作用)。除此之外,还有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及非等位基因的上位效应累加作用0:微效基因对数量性状的效应相等且可相加,多基因总效应等于各基因效应之和。倍加作用0:每个基因的效应成倍数值增加,此时“+”基因愈多效应愈大。上位效应0:当两对基因作用于一个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掩盖了另一对基因的作用,使自已的作用得到表现,这种现象称为上位作用,其效应就是上位效应。(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三、数量性状数学模型(一)表型值剖分32:把数量性状表型值(P)剖分为基因型值(G)和环境效应值(E)两个部分,则:P=G+E+IcE,IGE是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偏差效应值。若E和I为0则:(二)基因效应32:令A,a是一对等位基因,在一群体内具有A的配子,随机与群体内另一些配子结合,所形成的基因型群体平均数的离差,即等于A的平均效应;对a而言也相同。10
10 (三)选择:是指群体内的个体是否能得到参与繁殖(交配)的机会。 * 选择的作用: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 选择的分类: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 选择的原因:(1)个体适应性和生活力的差异;(2)个体繁殖力不同; (3)人为的选择。 (四)遗传漂变 : 群体遗传结构维持HaJdy-Wdnberg平衡有两个重要的前 提条件,即群体含量足够大、个体间交配完全是随机的。 第二节、数量性状及遗传基础 一、数量性状的概念 1、质量性状:有些性状在群体中其表型很直观可以明确地分组,因其变异 是不连续的,所以称为质量性状。如鸡的羽色表现为黑色、白色、红色等, 牛的有角、无角。 2、数量性状:而另一类性状其变异是连续的,它不能分类为有严格区分的 组别,所以称为数量性状。如鸡的产卵数,蛋重,猪的体重,牛的泌乳量, 羊的剪毛量、纤维长、毛直径等等,数量性状都是呈正态分布的。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比较 质量性状0 数量性状0 性状主要类别: 品种特征、外貌特征 生产、生长性状 遗传基础: 少数主基因控制 微效多基因系统控制 遗传关系 较简单 关系复杂 变异表现方式: 间断型 连续型 考察方式: 描述 度量 环境影响: 不敏感 敏感 研究水平: 个体、群体 群体 研究方法: 系谱分析、概率论 生物统计 二、数量性状遗传基础 (一)微效多基因假说 :数量性状是由大量的、效应微小而类似的、并且可 加的基因控制,这些基因在世代相传中服从孟德尔原理。这些基因间一般没 有显隐性区别且具有加性效应(累加作用和倍加作用)。除此之外,还有等 位基因的显性效应及非等位基因的上位效应。 累加作用0:微效基因对数量性状的效应相等且可相加,多基因总效应等于各基 因效应之和。 倍加作用0:每个基因的效应成倍数值增加,此时“+”基因愈多效应愈大。 上位效应0:当两对基因作用于一个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掩盖了另一对基因的 作用,使自己的作用得到表现,这种现象称为上位作用,其效应就是上位效应。 (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三、数量性状数学模型 (一)表型值剖分32:把数量性状表型值 (P)剖分为基因型值(G)和环境效应值(E)两个部分,则:P=G+E+IGE ,IGE 是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偏差效应值。若E和IGE为0则: (二)基因效应32 :令A,a是一对等位基因,在一群体内具有A的配子,随 机与群体内另一些配子结合,所形成的基因型群体平均数的离差,即等于A的 平均效应;对a而言也相同

(三)育种值:亲本传递给后代的是基因而不是基因型,因此子代的平均基因型值决定于它们的亲本的基因平均效应:由后代的平均基因型值也可以判断上代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平均效应的总和,这个值称为该个体的育种值。则:基因型育种值AA2pqAap+qaa-2pq育种值是可以度量的,而且在一个哈代一温伯平衡群体中,平均育种值等于0,如用绝对值表示,平均育种值等于平均基因型值,并等于平均表型值。第三节、亲属间相关分析一、亲属间相关关系(一)遗传相关:从遗传学角度来讲是某一性状由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它是生物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动物育种早期选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从育种角度来讲是性状育种值之间的相关遗传相关的原因:(1)“一因多效”或“多因一效”(2)基因连锁(二)表型相关:是描述亲属间性状表型值的相关关系,既包含遗传相关,又可能包含有环境相关。二、共同环境效应(一)母体效应:它是造成共同环境效应的一个主要因素。可区分为两类:第一,母体效应造成后代与母亲表现的相似性增加;第二,母体效应造成同胞后代个体表现的相似性增加。一般认为,母体效应对早期性状影响较大,而对后期性状影响较小。(二)除母体效应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造成亲属间的共同环境效应。例如,按家系分舍饲养时,同一家系的个体所在的畜舍和饲养管理人员等条件都相同,不同家系个体的这些条件则有可能不同,这样家系间方差就可能包含了环境方差,家系内相关也就包含了环境相关。这种共同环境效应也经常给遗传参数估计带来一些系统误差。三、亲属间遗传协方差造成亲属间遗传相关的根本原因是它们有共同来源的祖先,由于在世代传递过程中,每一代亲本只有一半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亲属间每隔一代,其基因有相同来源的概率就降低一半,因此首先必须确定各种亲属在多大程度上有共同基因来源的概率。研究这一问题最一般的是建立在Mal&ot(1948)提出的同源一致性(identitybydescent,IBD)概念基础上,它是指亲属个体带有的基因是由某一共同祖先同一基因复制而来的。第四节、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一、重复力:(一)概念:重复力是衡量一个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值之间的相关程度的指标,也可称为重复率。(二)估计原理:(三)作用:1、验证遗传力估计的正确性。2、确定性状需要度量的次数。11
11 (三)育种值:亲本传递给后代的是基因而不是基因型,因此子代的平均 基因型值决定于它们的亲本的基因平均效应; 由后代的平均基因型值也 可以判断上代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平均效应的总和,这个值称为该个体的育 种值。 则: 基因型 育种值 AA 2pq Aa p+q aa -2pq 育种值是可以度量的,而且在一个哈代—温伯平衡群体中,平均育种值等 于0,如用绝对值表示,平均育种值等于平均基因型值,并等于平均表型值。 第三节、亲属间相关分析 一、亲属间相关关系 (一)遗传相关:从遗传学角度来讲是某一性状由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它 是生物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动物育种早期选择的重要的理论 基础。从育种角度来讲是性状育种值之间的相关 遗传相关的原因:(1)“一因多效”或“多因一效” (2)基因连锁 (二)表型相关 :是描述亲属间性状表型值的相关关系,既包含遗传相 关,又可能包含有环境相关。 二、共同环境效应 (一)母体效应:它是造成共同环境效应的一个主要因素。可区分为两类: 第一,母体效应造成后代与母亲表现的相似性增加;第二,母体效应造成同胞后 代个体表现的相似性增加。一般认为,母体效应对早期性状影响较大,而对后期 性状影响较小。 (二)除母体效应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造成亲属间的共同环境效应。例如, 按家系分舍饲养时,同一家系的个体所在的畜舍和饲养管理人员等条件都相同, 不同家系个体的这些条件则有可能不同,这样家系间方差就可能包含了环境方 差,家系内相关也就包含了环境相关。这种共同环境效应也经常给遗传参数估计 带来一些系统误差。 三、亲属间遗传协方差 造成亲属间遗传相关的根本原因是它们有共同来源的祖先,由于在世代传递 过程中,每一代亲本只有一半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亲属间每隔一代,其基因有相 同来源的概率就降低一半,因此首先必须确定各种亲属在多大程度上有共同基因 来源的概率。研究这一问题最一般的是建立在Mal&ot(1948)提出的同源一致性 (identitybydescent,IBD)概念基础上,它是指亲属个体带有的基因是由某一共 同祖先同一基因复制而来的。 第四节、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 一、重复力: (一)概念:重复力是衡量一个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值之间的相 关程度的指标,也可称为重复率。 (二)估计原理: (三)作用: 1、验证遗传力估计的正确性。 2、确定性状需要度量的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牛育种综合实习.doc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猪育种综合实习.doc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家禽育种综合实习.doc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绵羊育种综合实习.doc
- 《家畜育种学》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廖和荣).doc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动科专业).pdf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方差分析II-双向分类资料(3/3).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方差分析II-双向分类资料(2/3).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方差分析II-双向分类资料(1/3).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统计推断概述(1/2).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方差分析I-单向分类资料.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单个和两个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统计推断概述(2/2).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 Biostatistic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资料整理 2.4 集中趋势的度量 2.5 离散趋势的度量.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资料整理 2.1 资料的分类 2.2 数据的频率分布 2.3 数据的表示方法.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实验指导(PPT讲稿)使用EXCEL和SAS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授课教案(PPT讲稿)试验设计简介.ppt
- 《畜牧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课程授课教案(PPT讲稿)第十二章 协方差分析 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实习指导(共八个实验实习).doc
- 《家畜育种学》课程作业习题集(填空题含答案).doc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选择的作用.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数量性状的选择.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家畜育种学绪论.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家畜的性状.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篇 新品系与新品种的培育(第十五章 新品系的培育、第十六章 新品种的培育).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篇 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篇 杂种优势利用 第十三章 杂种优势的概念和意义.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生产性能测定、第六章 种畜的遗传评估——单性状育种值估计.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配套系与配套杂交.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篇 交配系统.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选择的作用、第四章 数量性状的选择.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篇 育种对象.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羊品种类型.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肉用羊特点.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科学家人兽混合胚胎.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鸡与鹌鹑属间杂交试验.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三鹿奶粉事件.ppt
- 《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克隆.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