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概况 课程编号:071102280 课程总学时:56(其中讲课:51,实验:5,上机:0,实习:0,课外学时0) 课程学分:3.5 课程分类:必修 开设学期:春 开课单位: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系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运输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所需先修课:理论力学 课程负责人:张云文 二、内容简介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机械系统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和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机构的运动设计、机械的 动力设计和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 机构的运动设计部分研究机构组成原理,平面机构运动分析,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 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齿轮系的工程应用、工作特性和运动设计,特殊机构及组合机构的 类型、工程应用、性能特点等。机械的动力设计部分研究机械运转过程中的速度波动调节 惯性力(矩)的平衡等动力学问题。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部分研究机械系统运动方案 设计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设计步骤、设计内容等。 机械原理的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同时又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课程的所有环节都是 围绕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如课堂教学结合工程应用,课程训练强化工程实践性,实验环节 加强,开设开放性、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体系完善如增加课程设计实习环节等。其中 课程设计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体现了课程的落脚点一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即设计 是主线,分析为设计服务,如设计新产品或尝试改进现有产品时,通过深入分析运动和动 力性能可判定运动方案可行性,或进一步评价方案优劣。通过课程设计的强化训练,可提
1 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一、课程概况 课程编号:071102280 课程总学时:56(其中讲课:51,实验:5,上机:0,实习:0,课外学时:0) 课程学分:3.5 课程分类:必修 开设学期:春 开课单位:工 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 系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运输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所需先修课:理论力学 课程负责人:张云文 二、内容简介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机械系统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和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机构的运动设计、机械的 动力设计和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 机构的运动设计部分研究机构组成原理,平面机构运动分析,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 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齿轮系的工程应用、工作特性和运动设计,特殊机构及组合机构的 类型、工程应用、性能特点等。机械的动力设计部分研究机械运转过程中的速度波动调节、 惯性力(矩)的平衡等动力学问题。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部分研究机械系统运动方案 设计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设计步骤、设计内容等。 机械原理的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同时又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课程的所有环节都是 围绕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如课堂教学结合工程应用,课程训练强化工程实践性,实验环节 加强,开设开放性、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体系完善如增加课程设计实习环节等。其中, 课程设计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体现了课程的落脚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即设计 是主线,分析为设计服务。如设计新产品或尝试改进现有产品时,通过深入分析运动和动 力性能可判定运动方案可行性,或进一步评价方案优劣。通过课程设计的强化训练,可提

高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陈学生驾驭多学科知识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 创新设计的能力。 通过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训练,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设计理念,具备初步进 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素质和能力,为今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机械产品的创新 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大纲 1、课堂讲授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51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明确机械原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教学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状 况、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 绪论应是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应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兴趣的目的, 第二章平面机构结构分析(4学时) 明确构件、运动副、机构、运动链等概念;熟悉机构的组成要素,正确绘制平面机构运 动简图,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空间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和工程意义,判断机构是否具有 确定运动和运动方案的可行性;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 由于空间机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修订的教学大纲中空间机构的自由 度计算等内容也列为教学基本要求,以适应学科的应用发展。 本章自学纳容为高副低代。 第三章平面机构运动分析(6学时) 掌握机构运动分析的用途和方法,利用速度瞬心的概念巧妙地对简单的高、低副机构进 行速度分析,利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和解析法对平面低副机构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侧 重于解析法进行综合分析,编程序计算)
2 高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驾驭多学科知识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 创新设计的能力。 通过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训练,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设计理念,具备初步进 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素质和能力,为今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机械产品的创新 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大纲 1、课堂讲授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51 学时) •••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明确机械原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教学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状 况、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 绪论应是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应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兴趣的目的。 第二章 平面机构结构分析(4 学时) 明确构件、运动副、机构、运动链等概念;熟悉机构的组成要素,正确绘制平面机构运 动简图,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空间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和工程意义,判断机构是否具有 确定运动和运动方案的可行性;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 由于空间机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修订的教学大纲中空间机构的自由 度计算等内容也列为教学基本要求,以适应学科的应用发展。 本章自学内容为高副低代。 • 第三章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6 学时) 掌握机构运动分析的用途和方法,利用速度瞬心的概念巧妙地对简单的高、低副机构进 行速度分析,利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和解析法对平面低副机构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侧 重于解析法进行综合分析,编程序计算)

本章内容与理论力学联系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出与理论力学的区别,避免学生产生 迷惑。此外,应强调多学科知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如我校的教学特色 一圆向量函数法就是巧妙地利用数学知识、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里也同时 明确了解析法是今后学科发展的趋势。还应指出,相对运动图解法和圆向量函数法都以低 机构为例进行,分析高副机构时可以先通过高副低代的方法虚拟替换,方法类似,因此不再 赘述。以下章节同本章处理方法。 本章自学内容为解析法中的复数法等。 第二、三章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内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机构分析与设计.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设计(6.5学时) 明确连杆机构性能特点和工程应用:熟悉四杆机构基本形式、演化方式、设计应用: 依据平面连杆机构工作特性(有整转副条件、有曲柄条件、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极 限位置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等),对连杆机构进行性能分析和方案判定:依据工程实 际要求生成的设计条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设计,包括刚体导引机构、函数生成 机构、轨迹生成机构的设计(重点掌握反转法和利用K圆进行辅助设计的方法), 连杆机构应用非常广泛,美英教学体系这部分的篇幅比较重要,可以适当借鉴】 事实上,连杆机构的演化是基于工程设计的需要,蕴涵着机构创新的途径,要着重 强调。必须要指明的是,(1)不同类型连杆机构的设计,是因为设定工程实际的需要不 同,本身并无优劣之分。(2)设计时的已知条件,事实上是工程师依据使用场合和功能 实现目标,根据背景调查的结果“综合”而成,并不是现成的已知条件,而且也不应该 是一成不变的(3)设计也不等同于解题,往往是一题多解,有优劣之分。(4)要判定 比较方案优劣,必然进行相关的分析,因此分析与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依据分析的结果, 可以判定方案好坏,并对方案进行修正, 3
3 本章内容与理论力学联系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出与理论力学的区别,避免学生产生 迷惑。此外,应强调多学科知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如我校的教学特色 ——圆向量函数法就是巧妙地利用数学知识、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里也同时 明确了解析法是今后学科发展的趋势。还应指出,相对运动图解法和圆向量函数法都以低副 机构为例进行,分析高副机构时可以先通过高副低代的方法虚拟替换,方法类似,因此不再 赘述。以下章节同本章处理方法。 本章自学内容为解析法中的复数法等。 第二、三章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内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机构分析与设计。 • 第四章 平面连杆机构设计(6.5 学时) 明确连杆机构性能特点和工程应用;熟悉四杆机构基本形式、演化方式、设计应用; 依据平面连杆机构工作特性(有整转副条件、有曲柄条件、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极 限位置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 K 等),对连杆机构进行性能分析和方案判定;依据工程实 际要求生成的设计条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设计,包括刚体导引机构、函数生成 机构、轨迹生成机构的设计(重点掌握反转法和利用 K 圆进行辅助设计的方法)。 连杆机构应用非常广泛,美英教学体系这部分的篇幅比较重要,可以适当借鉴。 事实上,连杆机构的演化是基于工程设计的需要,蕴涵着机构创新的途径,要着重 强调。必须要指明的是,(1)不同类型连杆机构的设计,是因为设定工程实际的需要不 同,本身并无优劣之分。(2)设计时的已知条件,事实上是工程师依据使用场合和功能 实现目标,根据背景调查的结果“综合”而成,并不是现成的已知条件,而且也不应该 是一成不变的。(3)设计也不等同于解题,往往是一题多解,有优劣之分。(4)要判定、 比较方案优劣,必然进行相关的分析,因此分析与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依据分析的结果, 可以判定方案好坏,并对方案进行修正

本章自学内容为连杆机构的解析法、实验法设计 第五章凸轮机构设计5.5学时) 明确凸轮机构性能特点、分类和工程应用;参考常用的几种运动规律特性,设计从动件 运动规律(强调其重要性):掌握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原则及压力角、自锁的概念 与工程应用价值,进而分析凸轮机构的工作性能;掌握反转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作图 法,解析法。 这部分内容增加凸轮加工的内容介绍,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高速发展,凸轮的加工已不 再困难。还应强调3部分设计内容中,从动件运动规律的设计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点教师 也容易忽视 本章自学内容为移动凸轮、圆柱凸轮亮线设计,高速凸轮机构。 第六章齿轮机构设计(10.5学时) 明确齿轮机构特点、分类和工程应用;了解齿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的性质,并据以 分析渐开线齿廓齿轮的啮合特性。 直齿轮部分:以啮合性能为主线(如无侧隙啮合条件、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 不发生根切条件、齿顶不变尖涤件、过渡曲线不干涉条件),掌握概念(五圆两角点线模, 工作齿侧和非工作齿侧、齿亮工作段和非工作段、齿顶间隙和齿侧间隙、标准齿轮和变位齿 轮等,计算公式(几何尺寸、传动此、重合度、不发生根切最小变位系数、不发生根切最 少齿数等),齿轮齿条啮合特点、齿轮加工方法等;根据生成的设计要求确定传动类型并进 行传动设计,以满足啮合性能等限制条件。明确这些限制条件并不是绝对的条条框框,要注 意与工程实际结合应用,适当修正 斜齿轮部分:基于直齿轮,了解斜齿轮齿廓的形成、参数特点、啮合特点及工程应用场 合;明确当量齿数概念和工程意义、正确啮合条件、几何尺寸计算方法、重合度计算等
4 本章自学内容为连杆机构的解析法、实验法设计。 第五章 凸轮机构设计(5.5 学时) 明确凸轮机构性能特点、分类和工程应用;参考常用的几种运动规律特性,设计从动件 运动规律(强调其重要性);掌握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原则及压力角、自锁的概念 与工程应用价值,进而分析凸轮机构的工作性能;掌握反转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作图 法,解析法)。 这部分内容增加凸轮加工的内容介绍。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高速发展,凸轮的加工已不 再困难。还应强调 3 部分设计内容中,从动件运动规律的设计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点教师 也容易忽视。 本章自学内容为移动凸轮、圆柱凸轮廓线设计,高速凸轮机构。 第六章 齿轮机构设计 (10.5 学时) 明确齿轮机构特点、分类和工程应用;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的性质,并据以 分析渐开线齿廓齿轮的啮合特性。 直齿轮部分:以啮合性能为主线(如无侧隙啮合条件、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 不发生根切条件、齿顶不变尖条件、过渡曲线不干涉条件),掌握概念(五圆两角点线模、 工作齿侧和非工作齿侧、齿廓工作段和非工作段、齿顶间隙和齿侧间隙、标准齿轮和变位齿 轮等)、计算公式(几何尺寸、传动比、重合度、不发生根切最小变位系数、不发生根切最 少齿数等)、齿轮齿条啮合特点、齿轮加工方法等;根据生成的设计要求确定传动类型并进 行传动设计,以满足啮合性能等限制条件。明确这些限制条件并不是绝对的条条框框,要注 意与工程实际结合应用,适当修正。 斜齿轮部分:基于直齿轮,了解斜齿轮齿廓的形成、参数特点、啮合特点及工程应用场 合;明确当量齿数概念和工程意义、正确啮合条件、几何尺寸计算方法、重合度计算等

锥齿轮部分:基于直齿轮,了解锥齿轮齿廓的形成、参数特点、啮合特点及工程应用 场合;明确当量齿数概念和工程意义、正确啮合条件、几何尺寸计算方法等。 这部分的教学次序要非常明晰: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直齿轮中,渐开线-渐开线齿 廊曲线-单个渐开线齿廓齿轮~渐开线齿轮啮合同时,紧紧围绕齿轮传动的6个啮合条件 可以克服由于齿轮机构的概念多、公式多、图多导致的学习障碍。 由于齿轮已模数化,因而美英教学体系中本章的篇幅较少,可以适当借鉴, 本章自学内容为非圆齿轮机构、蜗杆蜗轮传动、谐波齿轮传动, 第七章轮系(4学时) 明确轮系的分类、工程应用,了解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传动比是轮系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 进而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此计算方法;了解轮系的传动效率和设计。 轮系的传动此对于分析轮系和设计轮系而言都是最重要的性能参数这一点必须指明。 本章自学内容为轮系的效率计算、轮系的设计。 第八章特殊机构(2学时) 了解万向联轴节、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等特殊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和工程 应用 特殊机构其实是常用机构的变异。这部分内容应着重介绍应用实例,开阔学生视野。 本章自学内容为各种特殊机构的性能分析、设计, 第九章机械的平衡(3.5学时) 了解平衡的目的、平衡的分类(转子的平衡、机构的平衡,平衡的方法(平衡设计, 平衡试验):掌握转子的平衡设计和试验(静平衡、动平衡);熟悉平面机构的静平衡设计: 了解不平衡惯性力(矩)的巧妙应用。 本章自学内容为现代动平衡机原理,挠性转子的平衡。 5
5 锥齿轮部分:基于直齿轮,了解锥齿轮齿廓的形成、参数特点、啮合特点及工程应用 场合;明确当量齿数概念和工程意义、正确啮合条件、几何尺寸计算方法等。 这部分的教学次序要非常明晰: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直齿轮中,渐开线-渐开线齿 廓曲线-单个渐开线齿廓齿轮-渐开线齿轮啮合。同时,紧紧围绕齿轮传动的 6 个啮合条件, 可以克服由于齿轮机构的概念多、公式多、图多导致的学习障碍。 由于齿轮已模数化,因而美英教学体系中本章的篇幅较少,可以适当借鉴。 本章自学内容为非圆齿轮机构、蜗杆蜗轮传动、谐波齿轮传动。 第七章 轮系 (4 学时) 明确轮系的分类、工程应用;了解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传动比是轮系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 进而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方法;了解轮系的传动效率和设计。 轮系的传动比对于分析轮系和设计轮系而言,都是最重要的性能参数,这一点必须指明。 本章自学内容为轮系的效率计算、轮系的设计。 第八章 特殊机构(2 学时) 了解万向联轴节、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等特殊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和工程 应用。 特殊机构其实是常用机构的变异。这部分内容应着重介绍应用实例,开阔学生视野。 本章自学内容为各种特殊机构的性能分析、设计。 第九章 机械的平衡(3.5 学时) 了解平衡的目的、平衡的分类(转子的平衡、机构的平衡)、平衡的方法(平衡设计、 平衡试验);掌握转子的平衡设计和试验(静平衡、动平衡);熟悉平面机构的静平衡设计; 了解不平衡惯性力(矩)的巧妙应用。 本章自学内容为现代动平衡机原理,挠性转子的平衡

第十章机械的运转和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机械的运转过程;对单自由度机械系统,选定等效构件,利用等效条件计算等效力 或等效力矩、等效质量或等效转动惯量,建立正确的等效动力学模型,求解运动方程:熟悉 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调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危害、调节方法;借助动能指示图确定最大盈 亏功,进而设计所需的最小飞轮转动惯量。 本章自学内容为飞轮的结构设计. 第十一章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4学时) 通过分析移动副(平面摩擦、斜面摩擦、槽面摩擦,转动副(径向轴颈、止推轴颈, 螺旋副(方螺纹、三角螺纹)中的摩擦,了解机械中的摩擦对机械效率、传动性能的影响 以指导设计实践,尽可能通过合理设计以减小摩擦或巧妙地利用摩擦特性;掌握摩擦角和摩 擦园的概念与分析应用;确定机械的自锁条件及工程设计应用。 本章中分析低副的摩擦基于两点理由:相比高副,低刷中的摩擦更大,对效率的影响更 大;其次,高副中的摩擦可以瞬时、虚拟地替代为低副进行分析。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课 程体系中等效、虚拟替换的一些分析和设计方法的应用。 本章自学内容为轮系的效率分析与计算 第十二章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组合机构(4学时,课程设计中讲授)) 明确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了解机械系统运动 方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拟定机器的运动循环图;熟悉机构的选型、常用机构的运动转 换形式、机构的组合方式、组合机构的工程应用、组合机构的轨迹、运动、动力分析等。 本章内容应是课程内容的落脚点,体现对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综合运用,也体现出课程各 部分内容看似零散、实则系统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应向学生推荐多本参考书! 6
6 第十章 机械的运转和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4 学时) 了解机械的运转过程;对单自由度机械系统,选定等效构件,利用等效条件计算等效力 或等效力矩、等效质量或等效转动惯量,建立正确的等效动力学模型,求解运动方程;熟悉 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危害、调节方法;借助动能指示图确定最大盈 亏功,进而设计所需的最小飞轮转动惯量。 本章自学内容为飞轮的结构设计。 第十一章 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4 学时) 通过分析移动副(平面摩擦、斜面摩擦、槽面摩擦)、转动副(径向轴颈、止推轴颈)、 螺旋副(方螺纹、三角螺纹)中的摩擦,了解机械中的摩擦对机械效率、传动性能的影响, 以指导设计实践,尽可能通过合理设计以减小摩擦或巧妙地利用摩擦特性;掌握摩擦角和摩 擦圆的概念与分析应用;确定机械的自锁条件及工程设计应用。 本章中分析低副的摩擦基于两点理由:相比高副,低副中的摩擦更大,对效率的影响更 大;其次,高副中的摩擦可以瞬时、虚拟地替代为低副进行分析。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课 程体系中等效、虚拟替换的一些分析和设计方法的应用。 本章自学内容为轮系的效率分析与计算。 第十二章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组合机构(4 学时,课程设计中讲授) 明确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了解机械系统运动 方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拟定机器的运动循环图;熟悉机构的选型、常用机构的运动转 换形式、机构的组合方式、组合机构的工程应用、组合机构的轨迹、运动、动力分析等。 本章内容应是课程内容的落脚点,体现对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综合运用,也体现出课程各 部分内容看似零散、实则系统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应向学生推荐多本参考书

2、实验、课程设计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5学时,课程设计1.5周)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强调与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以帮助 培养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是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不仅可以籍此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对培养同学们的工 程实践认知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2学时 目的:使学生对机械产品及其运动性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分析机械实物或模型 的结构和运动特征,掌握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技能,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验证 机构的自由度,推定机构原动件的数目。 内容:分析机械实物或模型的运动特征,实验设备有牛头刨床、弓锯床、印刷机、蔬菜 加工机、封罐机、包装机、缝纫机、钉鞋机、天平、泵、剪床、联合收割机拨禾轮等,观察 机构的运动及运动传递过程,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各构件间运动副的类型,绘制机构 运动简图草图。选定机械实物中的一种,进行机构测绘,仔细测量运动副之间距离,绘制机 构运动简图。 要求:认真观察机械的结构和运动特征,测量、记录运动尺寸,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和思 考题。实验每班分两组进行。 (二)机构运动参数测试实验,1学时 目的:掌握连杆机构运动参数的实验测量方法,了解数据采集系统对各种信号数据采集 和分析的工作原理。 内容:了解实验设备的组成,熟悉运用数据采集卡及数据采集系统测试和分析连杆机构 运动参数的工作原理,掌握运用实验手段采集、分析运动参数的方法,并深入分析实验误差 原因及构件运动尺寸对运动特性的影响。 要求:实验前根据连杆机构尺寸参数,推导待测运动参数的解析式,编程运算,求得每 7
7 2、实验、课程设计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 5 学时,课程设计 1.5 周)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强调与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以帮助 培养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是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不仅可以籍此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对培养同学们的工 程实践认知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2 学时 目的:使学生对机械产品及其运动性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分析机械实物或模型 的结构和运动特征,掌握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技能,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验证 机构的自由度,推定机构原动件的数目。 内容:分析机械实物或模型的运动特征,实验设备有牛头刨床、弓锯床、印刷机、蔬菜 加工机、封罐机、包装机、缝纫机、钉鞋机、天平、泵、剪床、联合收割机拨禾轮等,观察 机构的运动及运动传递过程,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各构件间运动副的类型,绘制机构 运动简图草图。选定机械实物中的一种,进行机构测绘,仔细测量运动副之间距离,绘制机 构运动简图。 要求:认真观察机械的结构和运动特征,测量、记录运动尺寸,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和思 考题。实验每班分两组进行。 (二)机构运动参数测试实验,1 学时 目的: 掌握连杆机构运动参数的实验测量方法,了解数据采集系统对各种信号数据采集 和分析的工作原理,。 内容:了解实验设备的组成,熟悉运用数据采集卡及数据采集系统测试和分析连杆机构 运动参数的工作原理,掌握运用实验手段采集、分析运动参数的方法,并深入分析实验误差 原因及构件运动尺寸对运动特性的影响。 要求:实验前根据连杆机构尺寸参数,推导待测运动参数的解析式,编程运算,求得每

个运动循环内输出构件的运动参数。测试四杆机构的运动参数,并打印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后,将理论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对照,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完成实验报告。每班分 四组分别进行不同种类四杆机构的运动参数测试. (三)机构组合和创新设计实验,2学时 目的:设定机械工作要求,鼓励学生综合应用各章节知识,通过机构选型、适当组合、 方案评价,构思设计机构运动方案以满足机械的功能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并将设 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在实验台上搭接出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内容:根据生产实际的不同功能要求,设计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机械产品运动方案,如设 计插齿机主传动机构、压力机主传动机构、剪切机主传动机构、自动钻孔机进给机构等。通 过机构构思、选型、组合、方案评价,设计机构运动方案以满足机械的特定功能要求和性能 要求,并将设计的机构在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实验台上搭接出来,验证运动方案的可行性,并 对设计方案加以改进。 要求:针对所选设计题目,构思两种以上机构运动方案,在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实验台搭 接出来,分析设计方案优劣,完成实验报告。该实验两人一组 (四)动平衡实验,1学时(设备老化,目前暂取消) 目的:通过规摩动平衡试验机的运行及转子动平衡试验过程,了解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 掌握动平衡设计和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内容:分别运行DS-100型闪光式动平衡机、AM50平衡机(共振型),通过反复调整 补偿质量的大小和方位,测算出刚性转子在两个平衡平面的不平衡质径积的大小和方向,并 设法予以平衡。 要求:认真观察、分析实验过程,完成思考题和实验报告。实验每班分两组进行 (五)课程设计部分,15周 目的: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机械设备有较全面的认识;全面、系
8 个运动循环内输出构件的运动参数。测试四杆机构的运动参数,并打印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后,将理论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对照,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完成实验报告。每班分 四组分别进行不同种类四杆机构的运动参数测试。 (三)机构组合和创新设计实验,2 学时 目的:设定机械工作要求,鼓励学生综合应用各章节知识,通过机构选型、适当组合、 方案评价,构思设计机构运动方案以满足机械的功能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并将设 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在实验台上搭接出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内容:根据生产实际的不同功能要求,设计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机械产品运动方案,如设 计插齿机主传动机构、压力机主传动机构、剪切机主传动机构、自动钻孔机进给机构等。通 过机构构思、选型、组合、方案评价,设计机构运动方案以满足机械的特定功能要求和性能 要求,并将设计的机构在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实验台上搭接出来,验证运动方案的可行性,并 对设计方案加以改进。 要求:针对所选设计题目,构思两种以上机构运动方案,在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实验台搭 接出来,分析设计方案优劣,完成实验报告。该实验两人一组。 (四)动平衡实验,1 学时(设备老化,目前暂取消) 目的:通过观摩动平衡试验机的运行及转子动平衡试验过程,了解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 掌握动平衡设计和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内容:分别运行 DS-100 型闪光式动平衡机、AM50 平衡机(共振型),通过反复调整 补偿质量的大小和方位,测算出刚性转子在两个平衡平面的不平衡质径积的大小和方向,并 设法予以平衡。 要求:认真观察、分析实验过程,完成思考题和实验报告。实验每班分两组进行。 (五)课程设计部分,1.5 周 目的: 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机械设备有较全面的认识;全面、系

统地熟悉和应用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按照一个筒单机械系统的给定功能要求,拟定机 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设计的能力 内容 ①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给定的机械系统功能要求,查阅技术资料,进一步了解设计对 象,积累设计素材。对选定设计的设备,绘制整机运动循环图。 ②选定设计题目,根据机械的运动和动力要求,考虑具体的使用场合,进行机构的选型 与组合设计,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并加以评价,确定一种比校合理的机械运动设计方案, 绘制机构示意图。同时鼓励学生自行拟订题目,自行设定设计条件。 ③对传动系统和执行机构进行尺寸设计,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并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 灰 ④依据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解析式,编制程序,上机调试,打印结果和图表,分析结果 数据,并反馈到设计中,对设计方案加以修正。 ⑤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⑥课程设计答辨 要求: (1)增加课程设计实习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现场教学,分析实习场所、机械设计实验中 心的现有机械设备,使学生对机械设备有较全面的认识:机器动力源、工作原理、主要技术 参数(如生产率、电机型号、电机转速、电机功率、适应参数范围等):包含哪些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自由度是多少;从电机到执行构件的传动此是多少,传动方案是什么等:分析指出 设备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创意。 (2)撰写并打印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步骤清楚、叙述简明、文字通顺、书写清晰、附有 9
9 统地熟悉和应用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给定功能要求,拟定机 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设计的能力。 内容: ①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给定的机械系统功能要求,查阅技术资料,进一步了解设计对 象,积累设计素材。对选定设计的设备,绘制整机运动循环图。 ②选定设计题目,根据机械的运动和动力要求,考虑具体的使用场合,进行机构的选型 与组合设计,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并加以评价,确定一种比较合理的机械运动设计方案, 绘制机构示意图。同时鼓励学生自行拟订题目,自行设定设计条件。 ③对传动系统和执行机构进行尺寸设计,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并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 析。 ④依据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解析式,编制程序,上机调试,打印结果和图表,分析结果 数据,并反馈到设计中,对设计方案加以修正。 ⑤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⑥课程设计答辨。 要求: (1)增加课程设计实习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现场教学,分析实习场所、机械设计实验中 心的现有机械设备,使学生对机械设备有较全面的认识:机器动力源、工作原理、主要技术 参数(如生产率、电机型号、电机转速、电机功率、适应参数范围等);包含哪些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自由度是多少;从电机到执行构件的传动比是多少,传动方案是什么等;分析指出 设备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创意。 (2)撰写并打印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步骤清楚、叙述简明、文字通顺、书写清晰、附有

必要的简图。内容包括 ①设计题目机器简介(课程设计实习内容),给定设计任务、设计条件。 ②构思设计几种机械运动方案,并评价与比较性能优劣,绘制选定方案的机构示意图、 机构运动简图和整机运动循环图。 ③推导程序所依据的解析式。教材中已有的公式可直接引用(注明引用页码等),其余 则自行推导,并有简要的推号过程。 ④程序流程框图,程序中所用的标识符与解析式符号的对照表。 ⑤打印源程序清单、程序运行结果。 ⑥课程设计方案的自我评价 ⑦课程设计的体会和建议。 ⑧参考文献。 说明:课程设计报告不是说明书,而是说明自己所做工作的技术报告,是与他人的书面 交流,必定含有交流的技巧,应清晰简要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3)课程设计答辨考查学生对机械原理各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机器设备、设计过程、 方案评价等方面的认知情况,是否了解设计参数变化对机构的影响,及如何调整参数以得到 较满意的设计结果。 3、敢材、主要参考书、推荐网站 敕材: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机械原理辅助教材,张云文、姚海蓉编著,本校自印,2004年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张云文编著,本校自印,2004年. 习题集: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机械原理辅助教材(思考题与习题部分),张云文、姚海蓉编著,本校自印,2004 年
10 必要的简图。内容包括: ①设计题目机器简介(课程设计实习内容),给定设计任务、设计条件。 ②构思设计几种机械运动方案,并评价与比较性能优劣,绘制选定方案的机构示意图、 机构运动简图和整机运动循环图。 ③推导程序所依据的解析式。教材中已有的公式可直接引用(注明引用页码等),其余 则自行推导,并有简要的推导过程。 ④程序流程框图,程序中所用的标识符与解析式符号的对照表。 ⑤打印源程序清单、程序运行结果。 ⑥课程设计方案的自我评价 ⑦课程设计的体会和建议。 ⑧参考文献。 说明:课程设计报告不是说明书,而是说明自己所做工作的技术报告,是与他人的书面 交流,必定含有交流的技巧,应清晰简要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3)课程设计答辨考查学生对机械原理各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机器设备、设计过程、 方案评价等方面的认知情况,是否了解设计参数变化对机构的影响,及如何调整参数以得到 较满意的设计结果。 3、教材、主要参考书、推荐网站 教材: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机械原理辅助教材,张云文、姚海蓉编著,本校自印,2004 年。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张云文编著,本校自印,2004 年。 习题集: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机械原理辅助教材(思考题与习题部分),张云文、姚海蓉编著,本校自印,2004 年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汽车行驶系统 2.3 车桥和车轮.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汽车制动系统.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汽车转向系统.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汽车行驶系统 2.4 悬架.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汽车行驶系统 2.2 车架和承载式车身.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汽车传动系统 1.2 离合器.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汽车行驶系统 2.1 汽车行驶系统概述.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汽车传动系统 1.5 驱动桥.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汽车传动系统 1.3 变速器与分动器.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汽车传动系统 1.4 万向传动装置.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汽车传动系统 1.1 传动系统概述.ppt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实习指导书(共七个实习).pdf
-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Automotive Chassis Construction.pdf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半导体存储器.ppt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ppt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ppt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ppt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ppt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触发器.ppt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门电路.ppt
- 《机械原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圆向量函数相关补充内容.doc
- 《画法几何与技术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The Descriptive Geometry and the fundamental of Technical Graphics.doc
- 《测绘与工程制图实践》课程教学大纲.doc
- 《机械制图与CAD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The Machinery Graphics and the basis of CAD.doc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一讲 制图国标.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二讲 平面图形.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三讲 正投影基础.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四讲 点投影.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六讲 相对位置.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八讲 综合问题.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七讲 垂直问题.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九讲 换面法.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十讲 综合应用.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十一讲 复习习题课.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五讲 直线投影.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十二讲 立体投影.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十三讲 截交线.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十四讲 相贯线.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十七讲 轴测图.ppt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PPT教学课件(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基础)第十八讲 图样画法.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