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土地管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十六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9
文件大小:415.7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土地(4学时) 第二章 土地管理(3学时) 第三章 土地管理学与土地管理教育(1学时) 第四章 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4学时) 第五章 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2学时) 第六章 土地管理体制(2学时) 第七章 土地管理政策(1.5学时) 第八章 土地管理法律(1.5学时) 第九章 建设用地管理制度(2课时) 第十章 建设用地规划与计划管理(4学时) 第十一章 建设用地征用与征收管理(4学时)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供应管理(6学时) 第十三章 土地市场管理(2学时) 第十四章 房地产交易管理与住房公共政策(6学时) 第十五章 我国农村土地管理(2学时) 第十六章 世界土地管理比较(2学时)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士地管理学 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性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 学时:48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学握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理论及其内容体系,了解我国士 地管理的历史变化规律,掌握土地管理学科和士地管理实践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我国建设用地 管理、土地征收等用地管理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 整个课程共分五个部分: 1.土地及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2.土地管理基本理论 3.土地管理应用理论:土地管理体制、法律、政策 4,土地管理实践: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房地产市场政策 5.城市与农村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国际比较 基本要求 1.每位同学均应到堂听课 2.认真做好笔记 3.课堂消化 4。上课应准时,不迟到、早退 5.听课时应积极思考,可随时提问题 6.关于教材 7.其它参考资料 8.要关注土地管理政策、实践的最新动态 第一章 土地(4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士地的基本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并分析在士地管理实践中有关土地概念的认识。分 析土地特性、职能等,并补充介绍我国当前的主要土地问题。重点是土地的概念及其应用,了解我国当前 的土地问题,培养学生关注土地管理实践及其动态。 ◆士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自 然经济综合体 ◆三个层次的理解 1.土地是自然产物,又产生经济结果 2.士地概是资源,又是盗产 3.土地以实物形态存在,又依赖于产权 ◆讨论 1.土地概念的空间问题:地上有多高、地下有多深 2.土地概念的权属问题:拥有土地实体是否就是拥有土地、土地权属是否排他

土 地 管 理 学 教 案 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性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 学时:48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理论及其内容体系,了解我国土 地管理的历史变化规律,掌握土地管理学科和土地管理实践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我国建设用地 管理、土地征收等用地管理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 整个课程共分五个部分: 1. 土地及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2. 土地管理基本理论 3. 土地管理应用理论:土地管理体制、法律、政策 4. 土地管理实践: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房地产市场政策 5. 城市与农村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国际比较 基本要求 1. 每位同学均应到堂听课 2. 认真做好笔记 3. 课堂消化 4. 上课应准时,不迟到、早退 5. 听课时应积极思考,可随时提问题 6. 关于教材 7. 其它参考资料 8. 要关注土地管理政策、实践的最新动态 第一章 土地(4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的基本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并分析在土地管理实践中有关土地概念的认识。分 析土地特性、职能等,并补充介绍我国当前的主要土地问题。重点是土地的概念及其应用,了解我国当前 的土地问题,培养学生关注土地管理实践及其动态。 w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自 然经济综合体。 w 三个层次的理解 1. 土地是自然产物,又产生经济结果 2. 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 3. 土地以实物形态存在,又依赖于产权 w 讨论 1. 土地概念的空间问题:地上有多高、地下有多深 2. 土地概念的权属问题:拥有土地实体是否就是拥有土地、土地权属是否排他

3.土地与人地关系:土地管理的难点 ◆有关概念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 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 值的这部分土地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两重性: 1.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 2.土地既反映生产力,又体现生产关系 3.土地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的特性: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的永久性 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5.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利用案例1分析土地资源稀缺性。 ◆土地的职能 士地作为资源的职能 1.土地是人类的生存条件 2。土地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 3.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土地作为资产的职能: 1.能为拥有者产生收益或增值 2.能体现拥有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3.可作为投资的手段 ◆我国的土地问题 土地盗原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资源潜力有限,限制闲素多 土地利用问题:耕地保护失控、城市建设用地缺乏有效管理与规划 土地产权问题:土地产权体系不完善一一历史影响、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问题 土地管理问题: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土地管理队伍问题 土地市场问题:土地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土地市场交易的扭曲、土地产权价格的合理界定、产权 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对应性 ◆本章小结 土地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我国的土地国情:土地的特性,两重性:土地的职能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土地两重性?举例说明土地的两重性。 2、看课外材料,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某项土地问题,说明其存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 本章阅读材料

3. 土地与人地关系:土地管理的难点 w 有关概念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 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 值的这部分土地 w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两重性: 1. 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 2. 土地既反映生产力,又体现生产关系 3. 土地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的特性: 1.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 土地的永久性 4.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5.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利用案例1分析土地资源稀缺性。 w 土地的职能 土地作为资源的职能: 1.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条件 2. 土地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 3. 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土地作为资产的职能: 1. 能为拥有者产生收益或增值 2. 能体现拥有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3. 可作为投资的手段 w 我国的土地问题 土地资源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资源潜力有限,限制因素多 土地利用问题:耕地保护失控、城市建设用地缺乏有效管理与规划 土地产权问题:土地产权体系不完善——历史影响、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问题 土地管理问题: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土地管理队伍问题 土地市场问题:土地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土地市场交易的扭曲、土地产权价格的合理界定、产权 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对应性 w 本章小结 土地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我国的土地国情;土地的特性,两重性;土地的职能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土地两重性?举例说明土地的两重性。 2、看课外材料,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某项土地问题,说明其存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 本章阅读材料

◆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公顷 (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公顷(35.36亿亩):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39.32亿亩):其他 农用地2553.09万公顷(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用地2601.51万公顷(3.90亿亩):交通云 输用地230.85万公顷(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与2004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2.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 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 加0.26%。 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542.4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208.1万 亩),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110.1万亩):灾毁 耕地5.35万公顷(80.2万亩):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 1.23万公顷(18.5万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460.0万亩)。土地整理复垦 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建设占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43.2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5.11 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 施建设用地10.76万公顷。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公报》(2005) 第二章 土地管理(3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 1.管理、行政管理、 土地管理的概念 2.土地管理的对象 3.对土地资源进行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4.士地管理的特性、原则 5.土地管理的任务、内容、方法 ◆重占: 重点掌握土地管理的概念、对象和特性,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等:了解什么是管理、行政管 理,国家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土地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管理与土地管理 管理(Management),一般解释为管辖、料理或处理,具体有三方面含义: 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如企业管理: 二是保管和料理,如管理图书: 三是照管并约束,如管理罪犯、管理牲口等。 需注意区分:经营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概念差异 ◆土地管理 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对全国城 乡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过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属、利益关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 和控制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活动。 ◆土地管理的对象 1、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保护、开发等

w 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公顷 (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公顷(35.36亿亩);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39.32亿亩);其他 农用地2553.09万公顷(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3.90亿亩);交通运 输用地230.85万公顷(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与2004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2.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 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 加0.26%。 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542.4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208.1万 亩),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110.1万亩);灾毁 耕地5.35万公顷(80.2万亩);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 1.23万公顷(18.5万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460.0万亩)。土地整理复垦 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建设占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43.2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5.11 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 施建设用地10.76万公顷。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公报》(2005) 第二章 土地管理(3学时) w 本章主要内容: 1. 管理、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的概念 2. 土地管理的对象 3. 对土地资源进行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4. 土地管理的特性、原则 5. 土地管理的任务、内容、方法 w 重点: 重点掌握土地管理的概念、对象和特性,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等;了解什么是管理、行政管 理,国家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土地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w 管理与土地管理 管理(Management),一般解释为管辖、料理或处理,具体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如企业管理; 二是保管和料理,如管理图书; 三是照管并约束,如管理罪犯、管理牲口等。 需注意区分:经营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概念差异 w 土地管理 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对全国城 乡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过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属、利益关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 和控制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活动。 w 土地管理的对象 1、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保护、开发等

2、土地资源配置:土地资源配置是转换土地用途和对土地做实体性改变的社会过程,是安排、 调控土地资源在各行业、部门的分配 3、土地资源利用:一是监督和保证土地利用过程符合法律、政策及土地所有者的要求,使土地 利用过程中个人和企业的目标与国家和社会的目标相协调:二是协调各部门之间或不同用地类型之 间的关系 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一是农业利用与建设利用:二是中间开发过程利用与最终使用者的利用: 三是直接追求经济效益的利用与非直接追求经济效益的利用 4、士地权属关系:对土地权属关系的调查、土地权属变更的审批、对土地权属关系的确认与认 可、对土地权属纠纷的协调与处理 ◆政府进行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1、土地资源是整个人类的资源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结果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结果在地域上具有相关性 2、土地利用既是经济过程,更是社会过程 土地利用必须追求经济利益,是经济过程 土地利用结果体现社会效果,又是社会过程 然而士地利用的好的社会效果不会自发产生 3、十地资源利用过时程需要改府调控 政府从社会的角度、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保证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行政管理 ◆土地管理的特性和原则 ◆土地管理的特性 土地管理除具有行政管理的一般特性(权威性、强制性、政治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1.自然性 2.经济性 3.社会性 ◆土地管理的原则 1.遵守土地制度 2.依据土地法律 3.保土地利用 4.遵守行政管理规则 ◆土地管理的任务 1.维护土地所有制 2.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保护土地资源,促讲士恤资源合理配胃与利用 4.研究制定并执行土地法律 ◆土地管理的内容 1.地籍管理 2.土地权属管理 3.士地市场管理 4.土地利用管理 5.土地监察管理 6.土地税务管理

2、土地资源配置:土地资源配置是转换土地用途和对土地做实体性改变的社会过程,是安排、 调控土地资源在各行业、部门的分配 3、土地资源利用:一是监督和保证土地利用过程符合法律、政策及土地所有者的要求,使土地 利用过程中个人和企业的目标与国家和社会的目标相协调;二是协调各部门之间或不同用地类型之 间的关系 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一是农业利用与建设利用;二是中间开发过程利用与最终使用者的利用; 三是直接追求经济效益的利用与非直接追求经济效益的利用 4、土地权属关系:对土地权属关系的调查、土地权属变更的审批、对土地权属关系的确认与认 可、对土地权属纠纷的协调与处理 w 政府进行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1、土地资源是整个人类的资源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结果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结果在地域上具有相关性 2、土地利用既是经济过程,更是社会过程 土地利用必须追求经济利益,是经济过程 土地利用结果体现社会效果,又是社会过程 然而土地利用的好的社会效果不会自发产生 3、土地资源利用过程需要政府调控 政府从社会的角度、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保证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行政管理 w 土地管理的特性和原则 w 土地管理的特性 土地管理除具有行政管理的一般特性(权威性、强制性、政治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1. 自然性 2. 经济性 3. 社会性 w 土地管理的原则 1. 遵守土地制度 2. 依据土地法律 3. 保障土地利用 4. 遵守行政管理规则 w 土地管理的任务 1. 维护土地所有制 2. 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 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 4. 研究制定并执行土地法律 w 土地管理的内容 1. 地籍管理 2. 土地权属管理 3. 土地市场管理 4. 土地利用管理 5. 土地监察管理 6. 土地税务管理

◆土地管理的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经济方法 4.技术方法 ◆土地管理的具体方法: 1.命令和通知 2.法规和条例 3.计划和规划 4。激励和处罚 5.关联和连带 思考题: 1、说明我国土地管理的性质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2、看课外材料,针对某项土地管理活动,说明其特性、完成的任务、所属内容及所采用方法 等。 第三章土地管理学与土地管理教育(1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是介绍土地管理的学科体系及有关概念,使学生对学科体系有所认识,了解土地管 理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科技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学科概念 土地管理学是研究有关土地行政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土地行政管理的体制、内 容、方法以及土地行政管理运行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 研究土地行政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和行政调控的方法、手段 ◆学科性质 属于应用理论研究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 2.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 3.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 4.规范性和变异性的统 ◆研究方法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比较研究方法 4.综合研究的方法 5.现代化技术方法 ◆土地管理教育的发展历史

w 土地管理的方法 1. 行政方法 2. 法律方法 3. 经济方法 4. 技术方法 w 土地管理的具体方法: 1. 命令和通知 2. 法规和条例 3. 计划和规划 4. 激励和处罚 5. 关联和连带 思考题: 1、说明我国土地管理的性质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2、看课外材料,针对某项土地管理活动,说明其特性、完成的任务、所属内容及所采用方法 等。 第三章 土地管理学与土地管理教育(1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是介绍土地管理的学科体系及有关概念,使学生对学科体系有所认识,了解土地管 理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科技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w 学科概念 土地管理学是研究有关土地行政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土地行政管理的体制、内 容、方法以及土地行政管理运行规律的学科。 w 研究对象 研究土地行政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和行政调控的方法、手段 w 学科性质 属于应用理论研究 w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特点 1. 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3. 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4. 规范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w 研究方法 1.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2.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 比较研究方法 4. 综合研究的方法 5. 现代化技术方法 w 土地管理教育的发展历史

50年代的土地利用规划 80年代的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 90年代的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管理专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专业 90年代末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 ◆土地科技工作 土地科技工作的发展 土地科技工作的成果 土地科技工作的作用 本章阅读材料 教有部专业设置目录(1998)中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110304土地资源管理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 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 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 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草隆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土地 开发经营的技术: 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翠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环境科学技术、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 息系统。 主要专业实验:地籍测量、土地规划设计、土地估价、土地信息系统。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城市规划。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第四章 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4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资源基础、法律制度框架和社会经济机制三个方面,具 体包括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制度、土地经济机制等方面。本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 ◆土地管理的三重规则

50年代的土地利用规划 80年代的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 90年代的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管理专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专业 90年代末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w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 w 土地科技工作 土地科技工作的发展 土地科技工作的成果 土地科技工作的作用 本章阅读材料 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1998)中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110304 土地资源管理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 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 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 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土地 开发经营的技术; 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环境科学技术、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 息系统。 主要专业实验:地籍测量、土地规划设计、土地估价、土地信息系统。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城市规划。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第四章 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4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资源基础、法律制度框架和社会经济机制三个方面,具 体包括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制度、土地经济机制等方面。本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 w 土地管理的三重规则

自然资源基础:要求土地管理必须遵循资源条件,遵循自然规律 法律制度框架: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是管理的准则和依据 社会经济目标:土地利用的经济机制是管理的约束,也是管理的目标,要求管理过程需遵循经济 规律 ◆第一节 土地管理的资源基础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1.几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已满负荷,土地利用率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 资源有限 2.现实士地生产力较低,土地投入不足 3.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形势严峻,引起人类基本生存资源危机 、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中面临的难题 1.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将严重匮缺 2.不同用途之间竞争土地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 3.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将面临是保护环境还是发展经济的两难选择 三、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决策 1,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行政管理机制,并将调控土地资源利用作为 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 2.保护耕地资源,建立农业土地利用的自我完善机制 3.增加投入,有效提高己利用土地的利用能力,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第二节 土地管理的制度框架 一、制度概述 土地管理管的并不是地而是人 —利用及拥有土地的人 制度:影响和控制个人行为的群体、集体或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制度代表已建立的社会秩序和 已形成的行为方式,它们是社会的行为准则 正式制度:人类社会制定的法律及有法律效力的各种规章 非正式制度:如风俗民情、社会习惯、论理观念、约定俗成 二、土地所有制度 土地所有制度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 沁。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分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宪法》第10条: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 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8条 三、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形式及土地使用权属关系的法律规定 计划经济下的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1.无偿: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不收取土地收益 2.无限期:任何单位取得土地均可无限期使用 3.无流动:单位只能使用土地,不能买卖土地 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的关系 1.不同经济形式的出现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出客观要求 2.改革标志:1990年国务院55号令 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法律文件 现行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自然资源基础:要求土地管理必须遵循资源条件,遵循自然规律 法律制度框架: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是管理的准则和依据 社会经济目标:土地利用的经济机制是管理的约束,也是管理的目标,要求管理过程需遵循经济 规律 w 第一节 土地管理的资源基础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1. 几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已满负荷,土地利用率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 资源有限 2. 现实土地生产力较低,土地投入不足 3.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形势严峻,引起人类基本生存资源危机 二、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中面临的难题 1. 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将严重匮缺 2. 不同用途之间竞争土地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 3.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将面临是保护环境还是发展经济的两难选择 三、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决策 1.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行政管理机制,并将调控土地资源利用作为 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 2. 保护耕地资源,建立农业土地利用的自我完善机制 3. 增加投入,有效提高已利用土地的利用能力,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w 第二节 土地管理的制度框架 一、制度概述 土地管理管的并不是地而是人——利用及拥有土地的人 制度:影响和控制个人行为的群体、集体或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制度代表已建立的社会秩序和 已形成的行为方式,它们是社会的行为准则 正式制度:人类社会制定的法律及有法律效力的各种规章 非正式制度:如风俗民情、社会习惯、论理观念、约定俗成 二、土地所有制度 土地所有制度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 式。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分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宪法》第10条: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 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8条 三、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形式及土地使用权属关系的法律规定 计划经济下的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1. 无偿: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不收取土地收益 2. 无限期:任何单位取得土地均可无限期使用 3. 无流动:单位只能使用土地,不能买卖土地 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的关系 1. 不同经济形式的出现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出客观要求 2. 改革标志:1990年国务院55号令——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法律文件 现行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1.有偿:土地使用者需支付出让金或年地租 2.出让:国家将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一次行出让,并获得出让金 3.租赁: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使用权 4.折价入股:国家以土地所有权收益折价入股 5.有限期:55号令第12条(P261-262) 6.可流动:出让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抵押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3.土地征用制度收堂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经济理论 、地租理论(P71-78)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 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地租按照形成条件和原因,分为级差地租、绝 对地租、垄断地租。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地租的普遍形式,垄断地租是特殊形式。 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的有限而产生的经营垄断 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分为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Ⅱ 1.级差地租I:士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土地位置的差别 2.级差地租Ⅱ: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3.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 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I为前提和基础 绝对地租:租种最劣等的土地也需要支付的地租,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 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矿山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P78-81) 在技术不变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生产因素(如肥料)同其他投入量不变的固 定生产因素(如土地)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生产因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化先是 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土地利用的理论 1、土地利用的经济楫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参与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土地是人类重要的财产之 一,在士地利用和交易过程中又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土地利用效益对土地资源配置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 利用案例4讲行分析」 2、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是整个人类是资源,因此土地利用应满足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土地利用的外部性问题 谁来保证土地利用的外部正经济效果 中央查处,而地方保护

1. 有偿:土地使用者需支付出让金或年地租 2. 出让:国家将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一次行出让,并获得出让金 3. 租赁: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使用权 4. 折价入股:国家以土地所有权收益折价入股 5. 有限期:55号令第12条(P261-262) 6. 可流动:出让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抵押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3.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w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经济理论 一、地租理论(P71-78)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 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地租按照形成条件和原因,分为级差地租、绝 对地租、垄断地租。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地租的普遍形式,垄断地租是特殊形式。 一、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的有限而产生的经营垄断 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1. 级差地租Ⅰ: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土地位置的差别 2. 级差地租Ⅱ: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3.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 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绝对地租:租种最劣等的土地也需要支付的地租,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 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矿山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P78-81) 在技术不变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生产因素(如肥料)同其他投入量不变的固 定生产因素(如土地)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生产因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化先是 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三、土地利用的理论 1、土地利用的经济性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参与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土地是人类重要的财产之一,在土地利用和交易过程中又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土地利用效益对土地资源配置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 利用案例4进行分析。 2、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是整个人类是资源,因此土地利用应满足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土地利用的外部性问题 谁来保证土地利用的外部正经济效果 中央查处,而地方保护

社会经济目标的保障措施:建立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经济机制:体制上的监督保障问题;法制的 健全与实施监督问题 利用案例5进行分析。 四、土地融资理论 1、土地融资讨程的特性 土地投资较多地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土地投资具有长久性和固定性 土地投资具有增值性: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周围设施的改善:土地用途的改变:时间的推移,社 会经济的发展 2、土地投资的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橇起地 以较少的资本投入可以实现较大的资本产出 抵押在土地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3、土地融资规律与土地管理 合理调控和引导土地投资的数量和结构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应符合产权经济和投资理论 思考题: 1、针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条件,说明耕地保护的必要性 2、说明我国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背景及目前的发展趋势。 3、利用报酬递减原理说明土地价格随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变化的规律 第五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2学时) 本章主要从土地制度、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目的和内容等方面按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分析,探 讨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规律 要求:了解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规律,周围重要历史事件及有关历史知识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徒劳无 功。 马克.布洛赫 研究历史,其目的无非是寻找已经成为过去的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轨迹,从而在此基础上去探素 未来。 一顾准 ◆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的氏族公有 奴隶社会的奴隶主所有 封建社会:秦汉时期的土地私有化:三因时期的屯田制一大规模土地开发,解决军粮:西晋的 占田制:北魏隋店的均田制:宋元明清的地主私有制 近代社会:”上帝”所有—平均地权—打土豪分田地 建国后 ◆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变革 周王朝的六官:天、地、春、夏、秋、冬

社会经济目标的保障措施:建立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经济机制;体制上的监督保障问题;法制的 健全与实施监督问题 利用案例5进行分析。 四、土地融资理论 1、土地融资过程的特性 土地投资较多地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土地投资具有长久性和固定性 土地投资具有增值性: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周围设施的改善;土地用途的改变;时间的推移,社 会经济的发展 2、土地投资的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橇起地 以较少的资本投入可以实现较大的资本产出 抵押在土地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3、土地融资规律与土地管理 合理调控和引导土地投资的数量和结构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应符合产权经济和投资理论 思考题: 1、针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条件,说明耕地保护的必要性。 2、说明我国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背景及目前的发展趋势。 3、利用报酬递减原理说明土地价格随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变化的规律。 第五章 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2学时) 本章主要从土地制度、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目的和内容等方面按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分析,探 讨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规律 要求:了解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规律,周围重要历史事件及有关历史知识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徒劳无 功。——马克.布洛赫 研究历史,其目的无非是寻找已经成为过去的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轨迹,从而在此基础上去探索 未来。——顾准 w 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的氏族公有 奴隶社会的奴隶主所有 封建社会:秦汉时期的土地私有化;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大规模土地开发,解决军粮;西晋的 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宋元明清的地主私有制 近代社会:"上帝"所有——平均地权——打土豪分田地 建国后 w 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变革 周王朝的六官:天、地、春、夏、秋、冬

秦朝的三公 一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列卿,治粟内使学管土地 隋朝的六部一度支部的右户掌管土地 唐朝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户部掌管全因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民国时期:经界局(1915)一内务部土地司(1927)一内务部地政司(1936)一地政署(1942) -地政部(1947) 新中国 ◆土地管理目的和内容的变化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封建社会的地籍、户籍统一管理,土地管理与财政管理的统 北宋的方田均税 南宋的经界法 明朝的鱼鳞图册 民国时期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解放后的土地改苹 地权运动 现阶段的综合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的历史变化规律 1.土地所有的均分与兼并的矛盾斗争与循环往复 2.士地管理体制由综合到独立 3.土地管理手段由单一到多样 4.土地管理内容逐渐丰富 5.土地管理目的由以税赋为主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思考题: 简述鱼鳞图册所解决的土地管理问题。 第六章 土地管理体制(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介绍土地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变迁规律,探讨改革趋 ◆土地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 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运行机制三个要素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 的总称 1.土地管理职能权限的划分 2.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 3.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 ◆土地管理体制的作用 结构决定功能

秦朝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列卿,治粟内使掌管土地 隋朝的六部——度支部的右户掌管土地 唐朝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民国时期:经界局(1915)—内务部土地司(1927)—内务部地政司(1936)—地政署(1942) —地政部(1947) 新中国 w 土地管理目的和内容的变化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封建社会的地籍、户籍统一管理,土地管理与财政管理的统一 北宋的方田均税 南宋的经界法 明朝的鱼鳞图册 民国时期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地权运动 现阶段的综合土地管理 w 土地管理的历史变化规律 1. 土地所有的均分与兼并的矛盾斗争与循环往复 2. 土地管理体制由综合到独立 3. 土地管理手段由单一到多样 4. 土地管理内容逐渐丰富 5. 土地管理目的由以税赋为主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思考题: 简述鱼鳞图册所解决的土地管理问题。 第六章 土地管理体制(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介绍土地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变迁规律,探讨改革趋 势 w 土地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 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运行机制三个要素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 的总称 1. 土地管理职能权限的划分 2. 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 3. 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 w 土地管理体制的作用 ——结构决定功能

共1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