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零章 绪论(2/2)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旧石器时代:约170-1万年前 (石器、骨器、装饰) 新石器时代:约1万4千年前 探索物质历史回顾 (彩陶、符号、农业) 夏:前21-前16世纪(青铜、 公元前1纪,周代, 酒器、手工业) 中国祖先“五行”说(一切物商:前16,前1世纪(甲骨文 质都由金、木、水、火、 歌舞) 土五种基元组成)。 周:前1世纪-前771年(诗 歌、典章制度)
旧石器时代:约170-1万年前 (石器、骨器、装饰) 新石器时代: 约1万-4千年前 (彩陶、符号、农业) 夏:前21-前16世纪(青铜、 酒器、手工业) 商:前16-前11世纪(甲骨文 、歌舞) 周:前11世纪-前771年(诗 歌、典章制度) 前 言 ■ 探索物质历史回顾 公元前11世纪,周代, 中国祖先“五行”说(一切物 质都由 金、木、水、火、 土五种基元组成)。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430年左右,古 秦:前221-前207年 希腊哲学家认为大地由土、 西汉:前206-8年 气、水、火四种基元组成。 东汉:25-220年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三国:220-265年 提出“原子”的概念,认为物 西、东晋、十六国 质是由微小个体组合而成的 265-420年 南北朝:420-589年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 以上只有哲学的意义。 五代十国:907-960年 北宋、辽,南宋、金: 960-1279年 元:1271-1368年
公元前430年左右,古 希腊哲学家认为大地由土、 气、水、火四种基元组成。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提出“原子”的概念,认为物 质是由微小个体组合而成的 。 以上只有哲学的意义。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秦:前221-前207年 西汉:前206-8年 东汉:25-220年 三国:220-265年 西、东晋、十六国 265-420年 南北朝:420-589年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 五代十国:907-960年 北宋、辽,南宋、金: 960-1279年 元:1271-1368年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力学: 1661年,玻意尔从化学意义 开普勒三定律:1609 上给出元素定义:元素是一种 1619年 基质,它可以与其它元素结合 伽利略落体定律:1638年 形成“化合物”,但把它从化合 物中分离出来后,它便不可能 牛顿(1642-1727), 伯努利(1700-1782), 明:1368 被分解成比它更简单的物质。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 拉格郎日(1736-1813) 1644年 出化学原子论:每种元素都对 应一种物质单元原子;元 热力学统计物理,光学: 清:1644 素的差别是由于它们所对应的 17-19世纪 原子不同;化学反应中原子不 1911年 变。(原子的真实性问题?)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电磁学(+光学): 与德国化学家迈耶建立元素周 库伦(1736-1806),奥 期表。 斯特(1777-1851),安 培(1775-1836),法拉 19世纪末,化学和经典物理 第(),欧姆(1784- 学的完整体系建立。 1854),麦克斯韦( 1831-)
明:1368- 1644 年 清:1644- 1911 年 力学: 开普勒三定律:1609- 1619 年 伽利略落体定律:1638 年 牛顿(1642-1727), 伯努利(1700-1782), 拉格郎日(1736-1813 ) 热力学统计物理,光学: 17-19世纪 电磁学( +光学): 库伦(1736-1806),奥 斯特(1777-1851),安 培(1775-1836),法拉 第(),欧姆(1784- 1854),麦克斯韦( 1831- ) 1661年,玻意尔从化学意义 上给出元素定义:元素是一种 基质,它可以与其它元素结合 形成 “化合物 ”,但把它从化合 物中分离出来后,它便不可能 被分解成比它更简单的物质。 1803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 出化学原子论:每种元素都对 应一种物质单元——原子;元 素的差别是由于它们所对应的 原子不同;化学反应中原子不 变。(原子的真实性问题?)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与德国化学家迈耶建立元素周 期表。 19世纪末,化学和经典物理 学的完整体系建立。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核科学的创立阶段 1895年,伦琴 ( Rontgen)发现X射线。 1896年,贝克勒尔 ( Becquerel*)发现铀的 天然放射性。这是人类第 次发现核现象,但当时 并不理解。 (注:*表示诺贝尔奖获 得者) 第一张人手X光片
■ 核科学的创立阶段 1895年,伦琴 (Rontgen)发现X射线。 1896年,贝克勒尔 (Becquerel*)发现铀的 天然放射性。这是人类第 一次发现核现象,但当时 并不理解。 (注:* 表示诺贝尔奖获 得者)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1897年,汤姆逊(JJ. Thomson)发现电子。 1898年,居里*( Curie)夫妇分离出放射性的钋( Polonium)和镭( Radium)。 1898年,卢瑟福( Ruthfold)发现a、β射线。 1900年,维拉德发现y射线。 1905年,爱因斯坦( Einstein)提出相对论。 1909年,卢瑟福验证a粒子 电子 就是氦原子核。 原子 原子大小100米 1911年,卢瑟福用a粒子 原子核大小10米 轰击金箔发现原子核 中子质子 氢重氢超重氢氦 (氘)(氚) H H
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发现电子。 1898年,居里*(Curie)夫妇分离出放射性的钋( Polonium)和镭(Radium)。 1898年,卢瑟福(Ruthfold)发现α、β射线。 1900年,维拉德发现γ射线。 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提出相对论。 1909年,卢瑟福*验证α粒子 就是氦原子核。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 轰击金箔发现原子核。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1912年,赫斯发现宇宙射线。 912年,威尔逊( Wilson)建立 云室 1913年,汤姆逊( Thomson)发现 稳定同位素。 1913年,北大设物理门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1912年,赫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2年,威尔逊*(Wilson)建立 云室。 1913年,汤姆逊* (Thomson)发现 稳定同位素。 1913年,玻尔*(N.Bohr)建立原 子核的行星模型。 1913年,北大设物理门。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1914年,默塞菜( Moseley)用X射线测定原子核的电荷。 1919年,卢瑟福等实现首次人工核反应。 1919年,阿斯顿*( Aston)建立质谱仪。 1925年, Goudsmit和 Uhlenbeck提出自旋的概念。 1926年,薛定谔*( Schrodinger)建立量子力学。 1928年, Gamow、 Gurney和 Condon提出a放射性理论。 1930年,泡利·( Pauli)提出中微子假说。 叶企孙先生1921年在美国用X-射线法测定的普朗克常数是当时最精 确的值,被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吴有训先生1925年以他精湛的实验技术、严密细致的工作和精辟的 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证及其丰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忠尧先生1930年在美国进行的“硬射线散射”实验研究中,发现 了“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新现象,特别是他测定的“特殊辐射”能量是 0.5MeV(等于一个电子的质量)。两年之后,安德森在他的师兄赵忠尧 实验的启发下,在宇宙线的云室照片中发现了正电子(科学家发现的第 个反粒子)
叶企孙先生1921年在美国用X-射线法测定的普朗克常数是当时最精 确的值,被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吴有训先生1925年以他精湛的实验技术、严密细致的工作和精辟的 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证及其丰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忠尧先生1930年在美国进行的“硬γ射线散射”实验研究中,发现 了“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新现象,特别是他测定的“特殊辐射”能量是 0.5MeV(等于一个电子的质量)。两年之后,安德森在他的师兄赵忠尧 实验的启发下,在宇宙线的云室照片中发现了正电子(科学家发现的第 一个反粒子)。 1914年,默塞莱(Moseley)用X射线测定原子核的电荷。 1919年,卢瑟福*等实现首次人工核反应。 1919年,阿斯顿*(Aston)建立质谱仪。 1925年,Goudsmit和Uhlenbeck提出自旋的概念。 1926年,薛定谔*(Schrodinger)建立量子力学。 1928年,Gamow、Gurney和Condon提出α放射性理论。 1930年,泡利*(Pauli)提出中微子假说。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1931年,范德格拉夫( Van De graaff建立静电加速器 1931年, Sloan和 Lawrence建立线性加速器。 1932年, Lawrence和 Livingston建立回旋加速器。 SLAC/LBU/LLNL SLAC-Based B Factory: PEP.ll and BABAR oth Ring Housed in Current FEP Tun
1931年,范德格拉夫(Van De Graaff)建立静电加速器。 1931年,Sloan*和Lawrence*建立线性加速器。 1932年,Lawrence*和Livingston建立回旋加速器。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1932年,Urey、 Brickwedde和 Murphy发现氘核。 1932年,安德逊*( Anderson)发现正电子。 1932年,查德威克 Chadwick)发现中子。 1932年,海森堡"( Heisen berg)提出核的质子-中子结构模 型。 1932年,赵忠尧在清华开创我国的核物理实验研究
1932年,Urey*、Brickwedde和Murphy发现氘核。 1932年,安德逊*(Anderson)发现正电子。 1932年,查德威克*(Chadwick)发现中子。 1932年,海森堡*(Heisenberg)提出核的质子-中子结构模 型。 1932年,赵忠尧在清华开创我国的核物理实验研究。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经典核物理的成熟阶段 1932年, Cockcroft*和 Walton利用加速器实现核反应。 1934年,居里*和约里埃*( L Curie, FJoliot)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4年,费米☆( E Fermi)提出β衰变理论。 1935年, YUkawa*提出介子假说 1935年, Bothe建立符合测量方法。 1936年,玻尔*( N. Bohr)提出复合核理论。 1937年, Neddermeyer和 Anderson*发现宇宙射线中的u轻子。 1938年,Hahn和 Strassman发现重核裂变 1938年, Bethe*提出天体中的热核能源。 1939年, N. Bohr和 Wheeler建立裂变的液滴模型。 1940年, McMillan和 Seaborg*产生第一个超铀元素。 鲁●會 原子核裂变 裂变 碎片快 (放出2~3个中子和 200MeV能量)
原子核裂变 (放出2~3个中子和 200MeV 能量) ■经典核物理的成熟阶段 1932年,Cockcroft*和Walton*利用加速器实现核反应。 1934年,居里*和约里埃*(I.Curie, F.Joliot)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4年,费米*(E.Fermi)提出β衰变理论。 1935年,Yukawa*提出介子假说 1935年,Bothe*建立符合测量方法。 1936年,玻尔*(N.Bohr)提出复合核理论。 1937年,Neddermeyer和Anderson*发现宇宙射线中的μ轻子。 1938年,Hahn*和Strassman发现重核裂变。 1938年,Bethe*提出天体中的热核能源。 1939年,N.Bohr*和Wheeler建立裂变的液滴模型。 1940年,McMillan*和Seaborg*产生第一个超铀元素。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核与粒子的基本性质(1.4-1.7)§1.4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1.5 原子核的宇称 §1.6 原子核的统计性质 §1.7 原子核的同位旋.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核与粒子的基本性质(1.1-1.3)§1.1 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和半径 §1.2 原子核的自旋 §1.3 原子核的磁矩.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零章 绪论(1/2).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三章 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学基础.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二章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九章 原子核反应.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八章 核结构模型.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七章 γ跃迁.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六章 β衰变.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五章 α衰变.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四章 相互作用.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章 粒子源与粒子的测量.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二章 放射性和稳定性.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一章 核与粒子的基本性质.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introduction(主讲:叶沿林).doc
- 北京大学:《普通物理实验 General Physics Experimentation》精品课程实验指导(图片版).pdf
- 北京大学:《普通物理实验 General Physics Experimentation》精品课程授课教案(共四十个,段家忯).pdf
- 北京大学:《普通物理实验 General Physics Experimentation》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五)综合物理实验.doc
- 北京大学:《普通物理实验 General Physics Experimentation》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四)设计实验.doc
- 北京大学:《普通物理实验 General Physics Experimentation》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三)基础实验-II.doc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放射性和稳定性(2.1-2.5)§2.1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2.2 放射性平衡 §2.3 人工放射性的生长 §2.4 放射性活度单位 §2.5 放射性鉴年法(radioactive dating).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放射性和稳定性(2.6-2.9)§2.6 原子核的结合能 §2.7 原子核稳定性的经验规律 §2.8 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2.9 原子核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粒子源与粒子的测量.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相互作用(4.1)§ 4.1 § 4.2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概念 §4.3 核力及其基本性质 §4.3.1 氘核基态.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相互作用(4.2)§4.3.2 核子-核子散射.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相互作用(4.3-4.4)§4.3.3 核力的主要性质 §4.3.4 核力介子场理论简介.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α衰变(5.1-5.2)§5.1 α 衰变的能量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α衰变(5.3-5.4)§5.3 α 衰变的基本理论 §5.4 质子及重离子放射性.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β衰变(6.1-6.8).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β衰变(6.9-6.10)§6.9 轨道电子俘获 §6.10 宇称不守恒问题.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γ跃迁(7.1-7.3)§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7.2 γ跃迁概率 §7.3 选择定则.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γ跃迁(7.4-7.5)§7.4 内转换 §7.5 同核异能态.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γ跃迁(7.6-7.8)§7.6 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 §7.7 穆斯堡尔效应 §7.8 实验研究核衰变能级图.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结构模型(8.1-8.3)§ 8.1 幻数存在的实验根据 § 8.2 原子核的壳模型 § 8.3 壳模型的应用.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结构模型(8.4-8.6)§ 8.4 集体模型的概念 § 8.5 转动能级和振动能级 § 8.6 变形核的基态性质.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结构模型(8.7-8.8)§ 8.7 原子核的高自旋态与超形变 § 8.8 原子核的非核子自由度.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原子核反应(9.1-9.6).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原子核反应(9.7-9.11)§9.7 核反应的三阶段描述和核反应机制 §9.8 光学模型 §9.9 复合核模型 §9.10 直接反应 §9.11 重离子核反应.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2.1)§12.1 粒子与高能碰撞.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2.2)§12.2 强子及其共振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