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原子核反应(9.1-9.6)

第九章原子核反应 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其它粒子(例如中子、y光子等)之 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原子核的各种变化叫做核反应。 目的:认识原子核结构,应用核效应。 核反应与核衰变的区别:自发与外在作用的区别 变化范围与程度相差很大
第九章 原 子 核 反 应 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其它粒子(例如中子、 γ 光子等)之 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原子核的各种变化叫做核反应。 目的:认识原子核结构,应用核效应。 核反应与核衰变的区别:自发与外在作用的区别 变化范围与程度相差很大

§91核反应概述 1.实现核反应的途径 必须使相互作用粒子接近到核力作用范围之内,即小于10-14m的数量级 (1)用放射源产生的高速粒子去轰击原子核 14N+4He-→y17O+H a粒子称为入射粒子,也叫轰击粒子;14N核称为靶核;173O和1H统称为反 应产物,其中较重者称为剩余核,较轻者称为出射粒子。通常把反应式简写 为 GNa,p) 17 8 用放射源提供入射粒子来研究核反应,入射粒子种类很少,强度不大,能 量不高,而且不能连续可调。目前已很少用了
§9.1 核反应概述 1.实现核反应的途径 必须使相互作用粒子接近到核力作用范围之内,即小于10-14m的数量级。 (1) 用放射源产生的高速粒子去轰击原子核。 α粒子称为入射粒子,也叫轰击粒子;147N核称为靶核;178O和11H统称为反 应产物,其中较重者称为剩余核,较轻者称为出射粒子。通常把反应式简写 为 α用放射源提供入射粒子来研究核反应,入射粒子种类很少,强度不大,能 量不高,而且不能连续可调。目前已很少用了。 HOHeN 11 178 42 147 +→+ Op)N( 178 147 α

(1)利用宇宙射线来进行核反应。 (2)利用带电粒子加速器或反应堆来进行核反应。 人们已经可以使用种类繁多、能区宽、束流强和品质好的入射束流进 行核反应实验,从而极大地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领域。 静电加速器 串列静电加速器 直线加速器 回旋加速器 同步回旋加速器 对撞机 次级束流线与储存环
(1) 利用宇宙射线来进行核反应。 (2) 利用带电粒子加速器或反应堆来进行核反应。 人们已经可以使用种类繁多、能区宽、束流强和品质好的入射束流进 行核反应实验,从而极大地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领域。 静电加速器 串列静电加速器 直线加速器 回旋加速器 同步回旋加速器 对撞机 次级束流线与储存环

2.核反应的分类 核反应的表示: A+aB+b(9.1-2) 或 A (a, b)B 当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出射粒子可以不止一个,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如30MeV的a粒子轰击6Ni,可以产生反应: 6Ni+a→>02Cu+p+n 简写为 Ni(a, pn)Cu
2.核反应的分类 核反应的表示: (9.1-2) 或 A(a,b)B 当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出射粒子可以不止一个,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如30MeV的α 粒子轰击60Ni,可以产生反应: b+B a+A Ni npCu 60 62 α ++→+ 简写为 Cupn)Ni( 60 , 62 α

核反应分类 按出射粒子 核反核款射弹性散射A(a2A 非弹性散射A(aA 核转变A(ab)Bb≠a,B≠A 按入射粒子种类 中子核反应(n,m,(m,n,m1p) 带电粒子核反应(p,X),(a,X) 核反应光核反应(y,X) 重离子核反应(H1X 放射性束核反应(RIB,X)
核反应分类 按出射粒子 ' * A(a,a)A A(a,a )A A(a,b)B b a, B A ⎧ ⎧ ⎪ ⎨ ⎨ ⎩ ⎪ ⎩ ≠ ≠ 弹性散射 核散射 核反应 非弹性散射 核转变 按入射粒子种类 ⎪ ⎪ ⎪ ⎪ ⎩ ⎪ ⎪ ⎪ ⎪ ⎨ ⎧ ............ ),( ( X),( )......,(),,( ( ...... XRIB HI,X) XXp n,n),(n,n ),(n,p). ' 放射性束核反应 重离子核反应 光核反应 带电粒子核反应 中子核反应 核反应 γ α

按入射能量 低能核反应E/A<30MeV 小于费米能 核反应中能核反应30MeV<EA<1000yV于费米能 高能核反应1000MeV<E/A 亚核子自由度 按物理机制 复合核反应 熔合反应 核反应/直接核反应 碎裂反应 深度非弹反应
按入射能量 ⎪⎩ ⎪⎨⎧ E/AMeV1000 30MeV E/A 1000MeV E/A 30MeV p pp p 高能核反应 中能核反应 低能核反应 核反应 按物理机制 ⎪⎪⎪⎪⎩ ⎪⎪⎪⎪⎨⎧ .......... 深度非弹反应 碎裂反应 直接核反应 熔合反应 复合核反应 核反应 小于费米能 大于费米能 亚核子自由度

反应道 对一定的入射粒子和靶核,能发生的核反应过程往往不止一种。例如, 能量为25MeV的氘核轰击i时,可以产生下面一些反应 4He+a LI+ p 6Li+d→ Li*(第一激发态)+p1 1Li+p>He+ L第二激发态)+P2|7 Be+n Litd 式中p,P和p2分别表示相应反应中放出的质子。 每一种核反应过程,称为一个反应道。反应前的道称为入射道,反应后 的道称为出射道,对于同一个入射道,可以有若干个出射道,对于同一个 出射道,也可以有若干个入射道。产生各个反应道的概率是不等的,而且 这种概率随入射粒子能量的变化而不同
3.反应道 对一定的入射粒子和靶核,能发生的核反应过程往往不止一种。例如, 能量为2.5MeV的氘核轰击6Li时,可以产生下面一些反应: ( ) ( ) ⎪⎪⎪⎪⎩ ⎪⎪⎪⎪⎨⎧ + + + + + →+ L dLi Li p Li* p PLi He Li 6 2 7 1 7 0 7 4 6 第二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 α d 式中p0,p1和p2分别表示相应反应中放出的质子。 每一种核反应过程,称为一个反应道。反应前的道称为入射道,反应后 的道称为出射道,对于同一个入射道,可以有若干个出射道,对于同一个 出射道,也可以有若干个入射道。产生各个反应道的概率是不等的,而且 这种概率随入射粒子能量的变化而不同。 ⎯⎯→ +α ⎪⎭ ⎪⎬⎫ + + + He nBe pLi dLi 4 7 7 6

4.观测量与守恒定律 物理观测量:粒子种类(粒子鉴别)、截面、能量、角度,极化度…… 直接观测量:能量、位置、飞行时间、飞行径迹、记数率 核反应过程主要遵守以下几个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即反应前后的总电荷数不变。 (2)质量数守恒。即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数不变。只对低能反应适用。 (3)能量守恒。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静止能量和动能之和)不变。 (4)动量守恒。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总动量不变。 (5)角动量守恒。即在反应过程中,总角动量不变。 (6)宇称守恒。即对每一类型的核反应,体系总的宇称不变
4.观测量与守恒定律 物理观测量:粒子种类(粒子鉴别)、截面、能量、角度,极化度…… 直接观测量:能量、位置、飞行时间、飞行径迹、记数率………. 核反应过程主要遵守以下几个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即反应前后的总电荷数不变。 (2)质量数守恒。即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数不变。只对低能反应适用。 (3)能量守恒。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静止能量和动能之和)不变。 (4) 动量守恒。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总动量不变。 (5) 角动量守恒。即在反应过程中,总角动量不变。 (6) 宇称守恒。即对每一类型的核反应,体系总的宇称不变

例: Na,p)&o 4N核和a粒子的角动量分别为1和0,宇称都是+1 若两者对心或低能碰撞,则其轨道角动量为0,于是反 应前体系的总角动量为1,总宇称是+1。 O核和质子的角动量分别为52和1/2,宇称都是+1。角 动量的矢量和是2或3。为了保持反应后体系的总角动量也是1 ,核与质子间的轨道角动量(能取以下可能值:1,2,3或2 ,3,4。为了保持宇称守恒,轨道角动量只能取2和4
Op)N( 178 14 例: 7 α, N147 核和α 粒子的角动量分别为1和0,宇称都是+1。 若两者对心或低能碰撞,则其轨道角动量为0,于是反 应前体系的总角动量为1,总宇称是+1 。 O178 核和质子的角动量分别为5/2和1/2,宇称都是+1。角 动量的矢量和是2或3。为了保持反应后体系的总角动量也是1 ,核与质子间的轨道角动量l只能取以下可能值:1,2,3或2 ,3,4。为了保持宇称守恒,轨道角动量只能取2和4

§92反应能 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1.反应能 核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动能,称为反应能,通常用符号Q表示。 Q>0的反应叫做放能反应,QB+b+O 例如反应 6Li+d→4He+a+224MeV 其Q为正值,所以它是放能反应
§9.2 反应能 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1.反应能 核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动能,称为反应能,通常用符号Q表示。 Q>0的反应叫做放能反应,Q<0的反应叫做吸能反应。 考虑反应能后,核反应的表示式为 + → + bBaA + Q 例如反应 MeV4.22HedLi 6 4 α ++→+ 其Q为正值,所以它是放能反应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结构模型(8.7-8.8)§ 8.7 原子核的高自旋态与超形变 § 8.8 原子核的非核子自由度.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结构模型(8.4-8.6)§ 8.4 集体模型的概念 § 8.5 转动能级和振动能级 § 8.6 变形核的基态性质.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结构模型(8.1-8.3)§ 8.1 幻数存在的实验根据 § 8.2 原子核的壳模型 § 8.3 壳模型的应用.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γ跃迁(7.6-7.8)§7.6 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 §7.7 穆斯堡尔效应 §7.8 实验研究核衰变能级图.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γ跃迁(7.4-7.5)§7.4 内转换 §7.5 同核异能态.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γ跃迁(7.1-7.3)§7.1 γ 辐射的多极性 §7.2 γ跃迁概率 §7.3 选择定则.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β衰变(6.9-6.10)§6.9 轨道电子俘获 §6.10 宇称不守恒问题.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β衰变(6.1-6.8).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α衰变(5.3-5.4)§5.3 α 衰变的基本理论 §5.4 质子及重离子放射性.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α衰变(5.1-5.2)§5.1 α 衰变的能量 §5.2 α 衰变的实验规律.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相互作用(4.3-4.4)§4.3.3 核力的主要性质 §4.3.4 核力介子场理论简介.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相互作用(4.2)§4.3.2 核子-核子散射.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相互作用(4.1)§ 4.1 § 4.2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概念 §4.3 核力及其基本性质 §4.3.1 氘核基态.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粒子源与粒子的测量.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放射性和稳定性(2.6-2.9)§2.6 原子核的结合能 §2.7 原子核稳定性的经验规律 §2.8 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2.9 原子核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放射性和稳定性(2.1-2.5)§2.1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2.2 放射性平衡 §2.3 人工放射性的生长 §2.4 放射性活度单位 §2.5 放射性鉴年法(radioactive dating).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零章 绪论(2/2).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核与粒子的基本性质(1.4-1.7)§1.4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1.5 原子核的宇称 §1.6 原子核的统计性质 §1.7 原子核的同位旋.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核与粒子的基本性质(1.1-1.3)§1.1 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和半径 §1.2 原子核的自旋 §1.3 原子核的磁矩.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零章 绪论(1/2).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原子核反应(9.7-9.11)§9.7 核反应的三阶段描述和核反应机制 §9.8 光学模型 §9.9 复合核模型 §9.10 直接反应 §9.11 重离子核反应.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2.1)§12.1 粒子与高能碰撞.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2.2)§12.2 强子及其共振态.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2.3)§ 12.3 强子的夸克结构与强相互作用.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2.4-12.6)§12.4 弱相互作用与弱电统一理论 §12.5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12.6 标准模型及其发展.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学基础(13.1)§13.1 大爆炸及其实验依据.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学基础(13.2)§13.2 早期宇宙中的粒子与核相互作用.pdf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粒子与核天体物理学基础(13.3-13.4)§13.3 恒星中的核反应 §13.4 宇宙中的中微子.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教学大纲_教学目的(吴思诚).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教学大纲_内容提要(吴思诚).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教学大纲_教学要求(吴思诚).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教学大纲_实验选题——独立实验.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教学大纲_实验选题——独立实验.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教学大纲_实验选题——开放型研究实验.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实验报告_CVD金刚石膜生长.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实验报告_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CVD金刚石膜.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实验报告_关于金刚石结晶中五次对称轴的研究.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实验指导(图片版).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学生成果_综合物理实验报告示例(周卓为、周良玉).pdf
- 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 Modern Physics Laboratory》课程学生成果_开放性研究型实验示例(张淼、白凡).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