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阅读资料:黄拔荆 定稿 读《六庵诗选》
讨论会论稿 读《六庵诗选》 纪念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 校友黄拔荆词林丽珠文 百年前的今天(公历1912年9月14日、农历壬子八月初四)是我们的恩师黄寿祺(之 六)夫子诞辰的喜庆吉日。按理说像夫子这样满腹经纶的大师应该是可以活到天年的。可是 由于夫子的一生正处于我国的多事之秋,为了承担起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为了抢救和继承处 于灭顶之灾的绝学,他透支了体能耗尽了心血,历尽艰辛,最终让病魔过早地吞噬了生命! 夫子的悲剧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这是我们母校、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界的一个不可弥补的 损失!像夫子的人品学术达到如此完美卓绝是十分罕见的。值得欣慰的是夫子这一本深奥的 书,终于逐渐被世人读懂了,重视了。最最重要是夫子治易析经的成就正在引起后来人的广 泛关注,并正在认真地研究继承和发扬。之六夫子离开我们已二十余年了,而他的学术思想 仍在指引着这个领域的深刻发展、学术界称颂日熾,追随者崇拜者与日俱增。这就是老子所 称道的:“死而不亡者寿”!之六夫子请接受弟子们真诚的顶礼膜拜吧! 夫子出生在上世纪之初,正当世人把旧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列强欺侮的祸根错误地归罪于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身上,时代的思潮首先要革的就是以四书五经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命。或主张以西方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或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来砸烂一个旧世界。于是一 声“打倒孔家店”来势凶猛几乎要把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赶尽殺绝。是时,风华正茂的 六师毅然选择了追踪国学大师,负籍京畿在当时国学名家馬振彪、高步瀛、吳承仕、尚秉和 林公鐸、楊樹逹、余家鍚、孫人和、朱師轍、柯昌泗、任化遠、林義光、唐蘭、陸墨庵、陸 宗達等著名學者、一代宗師门下致力于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史文,易詩禮等绝学的攻读和精研 于是他一方面为抢救、继承这些瀕临绝境的国宝精华历尽艰辛耗费了毕生心血;另一方面, 又把儒家倡导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奉为圭臬身体力行以至终生。成为遐 尔闻名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一代楷模。 当以钱为纲成为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一钱控鬼神“有钱能使磨推鬼”;当社会的道德 底线已经失守一一做好事得担心负法律责任:当假、骗、吹成为张扬业绩的时尚一一响亮口 号:“敢为天下先!”六师的高尚人格越来越令人怀思和敬仰。“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孟子《仁者爱人》)两千多年前的这一段话,用来解读和概括六师不朽的 生是非常恰当的。 六师的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是如此难能可贵,就因为他是全方位的把学 和行结合到最好。晚年他参加曲阜孔子讨论会的所撰写的论文《从看孔子的教育思 想》就是最好的总结。他不仅在学术精研的深度广度上达到人们难以企及的水平:而且在日 常的为人处世、读书治学中把这些优良传统践行到了极致,成为发乎自然的操守和品行。不 知为什么?当年我们在学的时候只要提起:仁、义、礼、智、信,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联想 到之六夫子;如今,老同学聚会一回忆到六师,总会众口一词赞叹他就是仁、义、礼、智 信,的化身。看来这个第一感觉是相当准确的。答案就在《六庵诗选》 有道是“诗如其人”。《六庵诗选》就是其实践仁、义、礼、智、信”的真实写照。读着 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章,犹如再见恩师,最能慰藉我们深深的思念。以下挂一漏万举几例说明
1 •讨论会论稿• 读《六庵诗选》 ——纪念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 校友 黄拔荆词 林丽珠文 一百年前的今天(公历 1912 年 9 月 14 日、农历壬子八月初四)是我们的恩师黄寿祺(之 六)夫子诞辰的喜庆吉日。按理说像夫子这样满腹经纶的大师应该是可以活到天年的。可是 由于夫子的一生正处于我国的多事之秋,为了承担起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为了抢救和继承处 于灭顶之灾的绝学,他透支了体能耗尽了心血,历尽艰辛,最终让病魔过早地吞噬了生命! 夫子的悲剧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这是我们母校、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界的一个不可弥补的 损失!像夫子的人品学术达到如此完美卓绝是十分罕见的。值得欣慰的是夫子这一本深奥的 书,终于逐渐被世人读懂了,重视了。最最重要是夫子治易析经的成就正在引起后来人的广 泛关注,并正在认真地研究继承和发扬。之六夫子离开我们已二十余年了,而他的学术思想 仍在指引着这个领域的深刻发展、学术界称颂日熾,追随者崇拜者与日俱增。这就是老子所 称道的:“死而不亡者寿”!之六夫子请接受弟子们真诚的顶礼膜拜吧! 夫子出生在上世纪之初,正当世人把旧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列强欺侮的祸根错误地归罪于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身上,时代的思潮首先要革的就是以四书五经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命。或主张以西方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或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来砸烂一个旧世界。于是一 声“打倒孔家店”来势凶猛几乎要把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赶尽殺绝。是时,风华正茂的 六师毅然选择了追踪国学大师,负籍京畿在当时国学名家馬振彪、高步瀛、吳承仕、尚秉和、 林公鐸、楊樹達、余家鍚、孫人和、朱師轍、柯昌泗、任化遠、林義光、唐蘭、陸墨庵、陸 宗達等著名學者、一代宗師门下致力于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史文,易詩禮等绝学的攻读和精研。 于是他一方面为抢救、继承这些濒临绝境的国宝精华历尽艰辛耗费了毕生心血;另一方面, 又把儒家倡导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奉为圭臬身体力行以至终生。成为遐 尔闻名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一代楷模。 当以钱为纲成为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钱控鬼神“有钱能使磨推鬼”;当社会的道德 底线已经失守——做好事得担心负法律责任;当假、骗、吹成为张扬业绩的时尚——响亮口 号:“敢为天下先!”六师的高尚人格越来越令人怀思和敬仰。“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孟子《仁者爱人》)两千多年前的这一段话,用来解读和概括六师不朽的 一生是非常恰当的。 六师的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是如此难能可贵,就因为他是全方位的把学 和行结合到最好。晚年他参加曲阜孔子讨论会的所撰写的论文《从看孔子的教育思 想》就是最好的总结。他不仅在学术精研的深度广度上达到人们难以企及的水平;而且在日 常的为人处世、读书治学中把这些优良传统践行到了极致,成为发乎自然的操守和品行。不 知为什么?当年我们在学的时候只要提起:仁、义、礼、智、信,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联想 到之六夫子;如今,老同学聚会一回忆到六师,总会众口一词赞叹他就是仁、义、礼、智、 信,的化身。看来这个第一感觉是相当准确的。答案就在《六庵诗选》。 有道是“诗如其人”。《六庵诗选》就是其实践仁、义、礼、智、信”的真实写照。读着 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章,犹如再见恩师,最能慰藉我们深深的思念。以下挂一漏万举几例说明 之:
、同学篇 1、关照杜悦鸣 杜悦鸣(字琨福鼎人氏)长六师两岁。是六师民国17年(1928)在省立福州第一高级 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的一位有才华的同学。翌年,六师考入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文 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民国2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起先,杜悦鸣没同时升入 北平私立中国大学使他十分挂念。他在《北学集·怀杜悦鸣》一诗写到:“怅望天涯孤鸟飞, 阶除闲步雨霏霏。八闽山色应如旧,草绿江南待我归。”接着,他因收到杜悦鸣著《永嘉游 稿》喜出望外由衷赞赏又作《读悦鸣》:“吾友家世杜陵推,百篇诗作水云媒, 峻若山嶽之崔嵬,健若霜雪之松梅。赐也何敢望颜回,空自低徊紫禁隈。”他为同学的成就 而喜悦并引为骄傲,真诚的把悦鸣比做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而自己甘为子贡。活脱脱是一 位忧乐与共的知己;后来悦鸣终于启程同来北京求学。不料,他在当时漫长艰苦的旅途中罹 患重病,亏得六师一路端屎端尿悉心照料才得以平安抵京。当他身体康复之后,六师又邀朋 呼友陪同他游览大钟寺、西直门城楼,使他迅速走出疾病的阴影,享受来到燕京的开心相聚。 见《同悦鸣敏如游大钟寺》、《和悦鸣登西直门城楼韵》)。多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转瞬十 年后又面临毕业,为各自的前程他们不得已又要分手。六师依依不舍地在《别悦鸣》写道 此去何时会,从游十年同。八闽虽可乐,能不忆燕中”。夫子是如此重友情!当年的除夕 之夜他又作《除夜有怀悦鸣次前韵》写道:“除夜思君意万千,消愁酒费杖头钱。凤城山色 乌溪月,何日寻舂共刺船。”夫子的友情就是这样绵延悠长的。1942,他们又一起受聘福建 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次年春,得悉杜悦鸣不幸辞世。因路途遥远,赶 不上诀别。当他来到停棺处,抚棺痛哭,在《别悦鸣权厝》一诗写道:“有恨随秋至,无魂 入梦来。抚棺一洒泪,欲去首频回。”当大年之夜到来时,夫子还沉浸在痛苦的缅怀之中, 其《除夜有怀亡友悦鸣》诗道:“去年除夕记相思,曾寄平安七字诗。今又岁终君竟去,招 魂无处雨如丝。”真水无香诗如其人。据霞浦文史资料(孔庆荣文)载,之后,六师为亡友 悦鸣办了后事,并一直资助遗属的生活。直到40年后(1983年)夫子赴京重游白云观陶然 亭时,又触景生情回想当年亡友杜悦鸣在此有题壁诗,潢川孙海波为篆书,今不见,悲从中 来,竟至于诗兴全无。在《华庐集·筱婧以游陶然亭诗见示,促余有作,勉成一律答之》“陶 然亭畔吟诗去,何意寻诗半句无。未是风光今逊昔,只缘才思老弥枯。漫嗟杜季留题壁,长 记林翁饯别图。”夫子就是这样用真情、深情去爱人,用真诚去待人、真心去感人,而且绵 延悠长始终不衰。这也是品德修养高难之处。——“《易传》谓:“人贵有恒,立心勿恒,则 凶。”而《论语》言:“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 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一一见黄寿祺《从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2、痛哭李行之 李行之先生长六师十一岁,他们相识时在己巳(1929)之秋,届时六师年十八,肄业于北 平中国大学文科之预科。行之亦于是秋入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二人科属虽不同,而宿舍相 邻得以时时相见。其后二年,夫子亦升入本科国学系,虽年级有异,而得共同选修专业课程 毕业之后,各忙公务,再难相见。1986年9月夫子应兰州大学之邀赴西北讲学。他兴致勃 勃地赶去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拜访老学长。不料被告知学长李行之已于16年前文革中逝世 他马不停蹄地赶往墓园凭吊,悲怆莫名痛哭失声。同行者无不动容。有《兰州华林山烈士陵 园吊李行之学长》诗云:“华林山上有陵园,烈士英名万古存。恨我迟来十六载,临风雪涕 赋招魂。”由此可见六师的同学情怀何等真挚谊长! (顺便插一句:此诗原归入《西北游吟草》凡38首,写于1986年9-10月未及编入《六 庵诗选》皆见六师亲赠手稿复写件)
2 一、同学篇 1、关照杜悦鸣 杜悦鸣(字琨福鼎人氏)长六师两岁。是六师民国 17 年(1928)在省立福州第一高级 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的一位有才华的同学。翌年,六师考入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文 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民国 24 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起先,杜悦鸣没同时升入 北平私立中国大学使他十分挂念。他在《北学集·怀杜悦鸣》一诗写到:“怅望天涯孤鸟飞, 阶除闲步雨霏霏。八闽山色应如旧,草绿江南待我归。”接着,他因收到杜悦鸣著《永嘉游 稿》喜出望外由衷赞赏又作《读悦鸣》:“吾友家世杜陵推,百篇诗作水云媒, 峻若山嶽之崔嵬,健若霜雪之松梅。赐也何敢望颜回,空自低佪紫禁隈。”他为同学的成就 而喜悦并引为骄傲,真诚的把悦鸣比做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而自己甘为子贡。活脱脱是一 位忧乐与共的知己;后来悦鸣终于启程同来北京求学。不料,他在当时漫长艰苦的旅途中罹 患重病,亏得六师一路端屎端尿悉心照料才得以平安抵京。当他身体康复之后,六师又邀朋 呼友陪同他游览大钟寺、西直门城楼,使他迅速走出疾病的阴影,享受来到燕京的开心相聚。 (见《同悦鸣敬如游大钟寺》、《和悦鸣登西直门城楼韵》)。多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转瞬十 年后又面临毕业,为各自的前程他们不得已又要分手。六师依依不舍地在《别悦鸣》写道: “此去何时会,从游十年同。八闽虽可乐,能不忆燕中”。夫子是如此重友情!当年的除夕 之夜他又作《除夜有怀悦鸣次前韵》写道:“除夜思君意万千,消愁酒费杖头钱。凤城山色 乌溪月,何日寻春共刺船。”夫子的友情就是这样绵延悠长的。1942,他们又一起受聘福建 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次年春,得悉杜悦鸣不幸辞世。因路途遥远,赶 不上诀别。当他来到停棺处,抚棺痛哭,在《别悦鸣权厝》一诗写道:“有恨随秋至,无魂 入梦来。抚棺一洒泪,欲去首频回。”当大年之夜到来时,夫子还沉浸在痛苦的缅怀之中, 其《除夜有怀亡友悦鸣》诗道:“去年除夕记相思,曾寄平安七字诗。今又岁终君竟去,招 魂无处雨如丝。”真水无香诗如其人。据霞浦文史资料(孔庆荣文)载,之后,六师为亡友 悦鸣办了后事,并一直资助遗属的生活。直到 40 年后(1983 年)夫子赴京重游白云观陶然 亭时,又触景生情回想当年亡友杜悦鸣在此有题壁诗,潢川孙海波为篆书,今不见,悲从中 来,竟至于诗兴全无。在《华庐集·筱婧以游陶然亭诗见示,促余有作,勉成一律答之》“陶 然亭畔吟诗去,何意寻诗半句无。未是风光今逊昔,只缘才思老弥枯。漫嗟杜季留题壁,长 记林翁饯别图。”夫子就是这样用真情、深情去爱人,用真诚去待人、真心去感人,而且绵 延悠长始终不衰。这也是品德修养高难之处。——“《易传》谓:“人贵有恒,立心勿恒,则 凶。”而《论语》言:“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 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见黄寿祺《从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2、痛哭李行之 李行之先生长六师十一岁,他们相识时在己巳(1929)之秋,届时六师年十八,肄业于北 平中国大学文科之预科。行之亦于是秋入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二人科属虽不同,而宿舍相 邻,得以时时相见。其后二年, 夫子亦升入本科国学系,虽年级有异,而得共同选修专业课程。 毕业之后,各忙公务,再难相见。1986 年 9 月夫子应兰州大学之邀赴西北讲学。他兴致勃 勃地赶去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拜访老学长。不料被告知学长李行之已于 16 年前文革中逝世。 他马不停蹄地赶往墓园凭吊,悲怆莫名痛哭失声。同行者无不动容。有《兰州华林山烈士陵 园吊李行之学长》诗云:“华林山上有陵园,烈士英名万古存。恨我迟来十六载,临风雪涕 赋招魂。”由此可见六师的同学情怀何等真挚谊长! (顺便插一句:此诗原归入《西北游吟草》凡 38 首,写于 1986 年 9-10 月未及编入《六 庵诗选》皆见六师亲赠手稿复写件)
同事篇 1、厚望游叔有 入五类份子,编入另册:不能上课、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参加学术話右派。“右派”被列 游叔有老师才华出众博闻强记。然而,正当年富力强之季被错打 ……二十几年的“以 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致人人自危,维恐被株连不敢接 近他们。所以,他们实际上被歧视被孤立。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还在其次。而对 于年富力强的知识精英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前途渺茫。当此之时,六师 虽说是系主任,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能为力。1963年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知识分 子处境稍有松动。六师1963年8月-1964年4月赴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暂时离开 了往日阶级斗争的“战场”。游叔有老师当即寄去一首诗,似有投石问路之意。当六师接到 叔有老师寄来的诗,欣喜非常,立马奉和并畅谈心曲。鼓励他不要灰心,要留下好诗给后代 这才是千载大事。他的一颗爱才、怜才、惜才、护才之心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故山猿鹤记 前因,每向天南望碧津。文物岂曾袛八姓,诗功应许继三陈。…伪体别裁千载事,风骚管 领付何人?”(《朝阳集·次韵奉怀叔有》)可能这首和诗刚一寄出就感到意犹未尽,于是, 迫不及待再和一首:“佳句石仓同骨力,妙书松雪想丰神。荫亭多病笠山老,后继诗坛喜得 人。”(《次韵和叔有》)原来六师是见了游叔有老师的诗书后,不管是美妙的书法还是洁白无 瑕的品格都使他大喜过望,因此他发现传统诗坛后继有人了!然后,在次年元宵节再次收到 游叔有老师的诗时,再次和之:“未是吾衰久不作,漫愁大雅竞谁陈。春来有酒颜常醉,梦 里生花笔岂神。元夜观灯兼赏月,聊将好景报诗人。”(《元夜观灯赏月归,得叔有寄诗,即 次前韵答之》)可见六师对游叔有老师的爱护和鼓励正是出自对传统文化接班人的期待、对 眼看就要断层的文化瑰宝的守候。这是一种大仁大爱而不是为一时一事、一己之私的小恩小 惠或偏爱。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语重心长地给予宽慰和鼓励,唯恐游叔有老师有所闪失 许多年之后,当我在读着这些诗,我仍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试想,当一个人跌落到人生的 谷底正是一片茫然时,一双巨臂向他伸来,将他挽救而出,这是怎样一双神来之臂!这是怎 样一剂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啊! 2、送别郭荫棠 郭荫棠老师1905生,1925年赴南洋,1927年在槟城参加共产党,被邀为《南洋时报》 撰文,同年冬到缅甸任《仰光日报》编辑。1931年春被驱逐回国,在厦门从事新闻工作。 是位资历丰富,很有作为尤其是在厦门抗日战争中饶有贡献的传奇性人物。但是,在福建师 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一直很受排挤。大概因为履历复杂每逢运动总是少不了他。1960年调整 师资队伍时,便把他下放到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原漳州师专)中文系当讲师。此时的郭老师 心境苦闷委屈受伤肯定难免。六师虽身为系主任,却与人事权无缘。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 头,爱莫能助。但他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宽慰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事。见《朝阳集·送郭荫棠 之漳州二首》诗云:其一、“绿榕城郭草萋萋,未许芳尘碍马蹄。卢秸已黄梅渐熟,好风吹 送到龙溪。”祝他一路顺风并安慰他即将前往的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令人向往。其二、“仓山 春靄共秋云,风雨宵阑每论文。启我深思攻我过,有谁谔谔更如君。”真诚感谢他在相处的 日子里笃于义气有过,则直指其非,立身廉直坦率无私可谓学术上的道义之交。这不啻是“他 乡遇知己”、“久渴逢甘泉”、“严冬送温暖”的欣慰啊!这里一方面赞许郭老师光明磊落、无 私无畏豪爽的性格是难得的诤友;另一方面也可见六师从谏如流的品德和善用“能以尚贤” 德博而化”的处世之道
3 二、同事篇 1、厚望游叔有 游叔有老师才华出众博闻强记。然而,正当年富力强之季被错打成右派。“右派”被列 入五类份子,编入另册:不能上课、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参加学术活动……。二十几年的“以 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致人人自危,维恐被株连不敢接 近他们。所以,他们实际上被歧视被孤立。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还在其次。而对 于年富力强的知识精英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前途渺茫。当此之时,六师 虽说是系主任,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能为力。1963 年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知识分 子处境稍有松动。六师 1963 年 8 月—1964 年 4 月赴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暂时离开 了往日阶级斗争的“战场”。游叔有老师当即寄去一首诗,似有投石问路之意。当六师接到 叔有老师寄来的诗,欣喜非常,立马奉和并畅谈心曲。鼓励他不要灰心,要留下好诗给后代, 这才是千载大事。他的一颗爱才、怜才、惜才、护才之心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故山猿鹤记 前因,每向天南望碧津。文物岂曾祇八姓,诗功应许继三陈。……伪体别裁千载事,风骚管 领付何人?”(《朝阳集·次韵奉怀叔有》)可能这首和诗刚一寄出就感到意犹未尽,于是, 迫不及待再和一首:“佳句石仓同骨力,妙书松雪想丰神。荫亭多病笠山老,后继诗坛喜得 人。”(《次韵和叔有》)原来六师是见了游叔有老师的诗书后,不管是美妙的书法还是洁白无 瑕的品格都使他大喜过望,因此他发现传统诗坛后继有人了!然后,在次年元宵节再次收到 游叔有老师的诗时,再次和之:“未是吾衰久不作,漫愁大雅竞谁陈。春来有酒颜常醉,梦 里生花笔岂神。元夜观灯兼赏月,聊将好景报诗人。”(《元夜观灯赏月归,得叔有寄诗,即 次前韵答之》)可见六师对游叔有老师的爱护和鼓励正是出自对传统文化接班人的期待、对 眼看就要断层的文化瑰宝的守候。这是一种大仁大爱而不是为一时一事、一己之私的小恩小 惠或偏爱。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语重心长地给予宽慰和鼓励,唯恐游叔有老师有所闪失。 许多年之后,当我在读着这些诗,我仍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试想,当一个人跌落到人生的 谷底正是一片茫然时,一双巨臂向他伸来,将他挽救而出,这是怎样一双神来之臂!这是怎 样一剂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啊! 2、送别郭荫棠 郭荫棠老师 1905 生,1925 年赴南洋,1927 年在槟城参加共产党,被邀为《南洋时报》 撰文,同年冬到缅甸任《仰光日报》编辑。1931 年春被驱逐回国,在厦门从事新闻工作。• 是位资历丰富,很有作为尤其是在厦门抗日战争中饶有贡献的传奇性人物。但是,在福建师 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一直很受排挤。大概因为履历复杂每逢运动总是少不了他。1960 年调整 师资队伍时,便把他下放到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原漳州师专)中文系当讲师。此时的郭老师 心境苦闷委屈受伤肯定难免。六师虽身为系主任,却与人事权无缘。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 头,爱莫能助。但他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宽慰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事。见《朝阳集·送郭荫棠 之漳州二首》诗云:其一、“绿榕城郭草萋萋,未许芳尘碍马蹄。卢秸已黄梅渐熟,好风吹 送到龙溪。”祝他一路顺风并安慰他即将前往的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令人向往。其二、“仓山 春靄共秋云,风雨宵阑每论文。启我深思攻我过,有谁谔谔更如君。”真诚感谢他在相处的 日子里笃于义气有过,则直指其非,立身廉直坦率无私可谓学术上的道义之交。这不啻是“他 乡遇知己”、“久渴逢甘泉”、“严冬送温暖”的欣慰啊!这里一方面赞许郭老师光明磊落、无 私无畏豪爽的性格是难得的诤友;另一方面也可见六师从谏如流的品德和善用“能以尚贤”、 “德博而化”的处世之道
岁寒三友 之六夫子《从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又云“《易传》论交之道。“贵在同心。”“声 应气求”“物以类聚”与《论语》所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见《卫灵公》)之意相同。”又 言“德不孤,必有邻”。(见《里仁》)“《易传》教人要履信思顺,能以尚贤与《论语》“君子 尊贤而容众。”(见《子张》)《易传》教人要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论语》也屡屡反对谄媚 使佞。六师终身信守先圣教诲结朋交友之道,故拥有一批同气相求、同心同德、心心相印、 难舍难分的好友,终生至交。他们的高情厚谊芳香四溢令人倾慕,皆成文坛之美谈 1942年8月,六师在应聘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1942年5 月该校刚从永安霞岭村迁往南平水商。六师与艺术科教授画家吴茀之(溪)、文史地科国文 副教授诗人包树裳过从最密,吟诗赏画,切磋学问,号为“岁寒三友”。 吴茀之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领头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1900年4月26 日出生。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文革”中,作《篱菊图》、《松色不肯秋》,被诬 为“黑画”,被批斗,于1977年7月26日逝世。一生淡于名利,埋头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 育事业,擅长意笔花鸟: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包笠山名樹棠,字笠山、伯芾,福建上杭人。1902年出生。曾仼福建師範大學等校 教授。精于诗词、著有《汀州艺文志》、《四家诗传授表证》、《笠山诗文集》、《训诂学》、《文 字学概要》等。他们均于年富力强之季在自已所从事之领域已成一方神圣 以诗言志德音孔昭 他们的结交始于声应气求。1942年当六师和包笠山刚来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时均 在该校纪念刊上发表了诗作,早先到达的吴茀之也榜上有名。处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避难 于偏僻山区坚持后方教学工作。时局的艰难、现实的黑暗、心情的愁苦可想而知。当此之时, 只有友谊、知交才可以弥補了这一切 先是吴茀之《与诸生游法云庵》(三首选一) 幽討何须远,水南复水东;看天黄叶下,曳杖白云中。鸡犬神仙乐,鱼樵道路通:一庵吾 欲住,谁说未尘空。” 包笠山《暗香·水南梅花用石帚韵》:“……南国。雁声寂。又绎使不来。伤离怀积。 引泉欲竭。齋夜遥遥梦魂忆。希见三冬雨霰。红萼衬寒柯深碧。忽冻雀。飞去也。影儿觑得 黄之六《次韵新月答槐轩先生》:“……别来罹百忧。万言难一布。执笔泪酸辛。启 口恨凝冱。观政柢货财。用人随好恶。万钱市片肉。千钱买一芋。頫首顺受之。敢笑不敢怒。 水火孑遗民。谁能乐生趣。天纵槐轩翁。学易忘忧怖。历劫志弥坚。容颜不改故。何日奉階 平。燕台重拜晤。”(以上诗作均见《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民卅三级毕业纪念刊》) 呼朋携友交游遣怀 见《南旋集·与茀之笠山同游溪源庵》: 佳节逢寒食,呼朋出郭来。·龙钓穿岩出,凤冠对槛开。栖迟忘日暮,扶得短筇回。” 又《南旋集·同包笠山明翠楼》 拾级登明翠,危楼百尺开。九峰三面峙,双水夹城来。帆共波吞吐,车凭渡往回。高秋 临胜概,喜得故人陪。” 见《南旋集·次韵和茀之壬午除夕偶作》“沽来斗酒价十千,一醉如泥莫计钱。明日闽江春 色好,与君闲弄钓鱼船。” 又《海疆集·次韵和笠山》:
4 3、岁寒三友 之六夫子《从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又云“《易传》论交之道。“贵在同心。”“声 应气求”“物以类聚”与《论语》所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见《卫灵公》)之意相同。”又 言“德不孤,必有邻”。(见《里仁》)“《易传》教人要履信思顺,能以尚贤与《论语》“君子 尊贤而容众。”(见《子张》)《易传》教人要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论语》也屡屡反对谄媚 使佞。六师终身信守先圣教诲结朋交友之道,故拥有一批同气相求、同心同德、心心相印、 难舍难分的好友,终生至交。他们的高情厚谊芳香四溢令人倾慕,皆成文坛之美谈。 1942 年 8 月,六师在应聘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l942 年 5 月该校刚从永安霞岭村迁往南平水商。六师与艺术科教授画家吴茀之(溪)、文史地科国文 副教授诗人包树裳过从最密,吟诗赏画,切磋学问,号为“岁寒三友”。 吴茀之 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领头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1900 年 4 月 26 日出生。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文革”中,作《篱菊图》、《松色不肯秋》,被诬 为“黑画”,被批斗,于 1977 年 7 月 26 日逝世。一生淡于名利,埋头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 育事业,擅长意笔花鸟;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包笠山 名樹棠,字笠山 、伯芾,福建上杭人。1902 年出生。曾任福建師範大學等校 教授。精于诗词、著有《汀州艺文志》、《四家诗传授表证》、《笠山诗文集》、《训诂学》、《文 字学概要》等。他们均于年富力强之季在自已所从事之领域已成一方神圣。 以诗言志 德音孔昭 他们的结交始于声应气求。1942 年当六师和包笠山刚来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时均 在该校纪念刊上发表了诗作,早先到达的吴茀之也榜上有名。处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避难 于偏僻山区坚持后方教学工作。时局的艰难、现实的黑暗、心情的愁苦可想而知。当此之时, 只有友谊、知交才可以弥補了这一切。 先是吴茀之《与诸生游法云庵》(三首选一) “幽討何须远,水南复水东;看天黄叶下,曳杖白云中。鸡犬神仙乐,鱼樵道路通;一庵吾 欲住,谁说未尘空。” 包笠山《暗香 • 水南梅花用石帚韵》:“……南国。雁声寂。又绎使不来。伤离怀积。 引泉欲竭。齌夜遥遥梦魂忆。希见三冬雨霰。红萼衬寒柯深碧。忽冻雀。飞去也。影儿觑得。” 黄之六《次韵新月答 槐轩先生》:“……别来罹百忧。万言难一布。执笔泪酸辛。启 口恨凝冱。观政秖货财。用人随好恶。万钱市片肉。千钱买一芋。頫首顺受之。敢笑不敢怒。 水火孑遗民。谁能乐生趣。天纵槐轩翁。学易忘忧怖。历劫志弥坚。容颜不改故。何日奉階 平。燕台重拜晤。”(以上诗作均见《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民卅三级毕业纪念刊》) 呼朋携友 交游遣怀 见《南旋集·与茀之笠山同游溪源庵》: “佳节逢寒食,呼朋出郭来。•龙彴穿岩出,凤冠对槛开。栖迟忘日暮,扶得短筇回。” 又《南旋集·同包笠山明翠楼》: “拾级登明翠,危楼百尺开。九峰三面峙,双水夹城来。帆共波吞吐,车凭渡往回。高秋 临胜概,喜得故人陪。” 见《南旋集·次韵和茀之壬午除夕偶作》“沽来斗酒价十千,一醉如泥莫计钱。明日闽江春 色好,与君闲弄钓鱼船。” 又《海疆集·次韵和笠山》:
“携手同登最上楼,爱将别绪话从头。忧时每觉乾坤窄,传业羞为升斗谋。¨ 高山流水难觅知音 见《南旋集·赠茀之》: 能将真景归蓝本,欲挽颓风脱旧窠。一自仲圭传妙笔,八闽花木得春多。” 又《南旋集·茀之写开平古柏,为提一绝句》: “古刹开平柏一株,千年那识有荣枯。天生奇物终难閎,留与高人作画图。” 又《南旋集·次韵和笠山壬午除夕,兼呈茀之》: “守岁联吟瞬满篇,风流信不负华年。笠山诗卷吴溪画,天于涪翁压客船。” 又《南旋集·呈茀之笠山》: 清翁晞发丰标远,汐社诗盟冷月泉。今夕水南高会处,顿教风范忆前贤。” 患难与共相濡以沫 见《海疆集·次韵和笠山,时笠山病足》: “平生善睡似图南,且送华颠卧一庵。龟策有书容共读,骊珠无分让先探。故人多病思新 桔,世事难言笑卖柑。闻道岭梅花欲放,可能扶杖上晴岚 1960年是知识分子的严冬。像包老一辈的老教授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批斗、检查、交代 永无尽时,委屈与苦闷无处分说。六师以诗宽慰他。 见《朝阳集·赠笠山》: 燕水延津又海疆,云龙上下岂寻常。……闽崤共知推老宿,羽陵况复富文章。虚名宁待铭 锺鼎,自有光芒万丈长。” 其实,六师处境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巩固五七年反右的成果接着就是大行教改运动 发批判教学领域的封、资、修的反动思想,拟对现行的教学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停课 贴大字报,批判对象是全系教师。(记得当时古汉语教得很棒的张贻惠老师被贴了几天大字 报就愤然离校。六师让办公室主任三次上门送工资皆被拒收,宁可去为邮局钉包裹匣,收入 微薄生活极为困苦。此事成为六师长久的牵挂。直到1975年编写《汉语大词典》时,厦门 编写组才把张老师请出来。至此六师才得以释怀。这是后话)当时,中文系的批判重点是时 任系主任的之六夫子。夫子每会必单独面对全系师生而坐。他像治学那样严谨地记录着每个 人的发言,以便当晚作书面检查于翌日开会时逐一交代。所以,每次的检查稿都是一大本。 不知花费了夫子多少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其实现在看来,这真是叫做“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的瞎折腾!当时为什么批判夫子?因为领导层的头脑发热,以为时代不需要夫子这 本书。而学生又还没有机会或读不懂这本书只不过是遵命乱起轰而已。唯独做为被批判对象 的六师自己十分清楚。但是,此时又不允许他“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真是《老子》所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子明明白白自己毕生献身潜心精研的《周易》是群经之首,是 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本,是一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又是面临着断层失传危险的国宝。之所以当这场急风暴雨突然来袭时, 夫子显得那样坦然自若,平心静气,始终保持谦卑宽和配合的态度。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经典 的修养。《易传》教人要“谨言慎行”“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论语》教人要“多闻阙 疑,慎言其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而且 他在《赴京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二首》又写道:“何幸论交有老苍,古今道术恣评量。”对于 老友们的学术操守非常放心:他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也有充分信心:“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 文章迈汉唐。”可见自信使然 此间还有段插曲见《朝阳集·交心会议坐上初见展怀白发,既席有作》:“剑浦记初晤, 榕城瞬十秋。一见垂青眼,相看渐白头。事同春意闹,闲忆少年游。何日交心罢,西湖共泛
5 “携手同登最上楼,爱将别绪话从头。忧时每觉乾坤窄,传业羞为升斗谋。•” 高山流水 难觅知音 见《南旋集·赠茀之》: “能将真景归蓝本,欲挽颓风脱旧窠。一自仲圭传妙笔,八闽花木得春多。” 又《南旋集·茀之写开平古柏,为提一绝句》: “古刹开平柏一株,千年那识有荣枯。天生奇物终难閟,留与高人作画图。” 又《南旋集·次韵和笠山壬午除夕,兼呈茀之》: “守岁联吟瞬满篇,风流信不负华年。笠山诗卷吴溪画,天于涪翁压客船。” 又《南旋集·呈茀之笠山》: “清翁晞发丰标远,汐社诗盟冷月泉。今夕水南高会处,顿教风范忆前贤。” 患难与共 相濡以沫 见《海疆集·次韵和笠山,时笠山病足》: “平生善睡似图南,且送华颠卧一庵。龟策有书容共读,骊珠无分让先探。故人多病思新 桔,世事难言笑卖柑。闻道岭梅花欲放,可能扶杖上晴岚。“ 1960 年是知识分子的严冬。像包老一辈的老教授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批斗、检查、交代• 永无尽时,委屈与苦闷无处分说。六师以诗宽慰他。 见《朝阳集·赠笠山》: “燕水延津又海疆,云龙上下岂寻常。……闽嶠共知推老宿,羽陵况复富文章。虚名宁待铭 锺鼎,自有光芒万丈长。” 其实,六师处境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巩固五七年反右的成果接着就是大行教改运动,揭 发批判教学领域的封、资、修的反动思想,拟对现行的教学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停课、 贴大字报,批判对象是全系教师。(记得当时古汉语教得很棒的张贻惠老师被贴了几天大字 报就愤然离校。六师让办公室主任三次上门送工资皆被拒收,宁可去为邮局钉包裹匣,收入 微薄生活极为困苦。此事成为六师长久的牵挂。直到 1975 年编写《汉语大词典》时,厦门 编写组才把张老师请出来。至此六师才得以释怀。这是后话)当时,中文系的批判重点是时 任系主任的之六夫子。夫子每会必单独面对全系师生而坐。他像治学那样严谨地记录着每个 人的发言,以便当晚作书面检查于翌日开会时逐一交代。 所以,每次的检查稿都是一大本。 不知花费了夫子多少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其实现在看来,这真是叫做“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的 瞎折腾!当时为什么批判夫子?因为领导层的头脑发热,以为时代不需要夫子这 本书。而学生又还没有机会或读不懂这本书只不过是遵命乱起轰而已。唯独做为被批判对象 的六师自己十分清楚。但是,此时又不允许他“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真是《老子》所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子明明白白自己毕生献身潜心精研的《周易》是群经之首,是 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本,是一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又是面临着断层失传危险的国宝。之所以当这场急风暴雨突然来袭时, 夫子显得那样坦然自若,平心静气,始终保持谦卑宽和配合的态度。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经典 的修养。《易传》教人要“谨言慎行”“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论语》教人要“多闻阙 疑,慎言其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而且, 他在《赴京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二首》又写道:“何幸论交有老苍,古今道术恣评量。”对于 老友们的学术操守非常放心;他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也有充分信心:“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 文章迈汉唐。”可见自信使然。 此间还有段插曲见《朝阳集·交心会议坐上初见展怀白发,既席有作》:“剑浦记初晤, 榕城瞬十秋。一见垂青眼,相看渐白头。事同春意闹,闲忆少年游。何日交心罢,西湖共泛
舟。”据说,此诗流露了夫子对交心运动的抵触情绪,而且怜惜同事的白发生,又“暴露” 了他儒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抬头。为此,六师又挨了几次批判。一时成为笑谈。 肝胆相照赏心悦目 友谊之花需要精心培植辛勤浇灌,更必须同心同德肝胆相照,时时挂念着: 见1961年《朝阳集·壬午见甲申之间,余与吴溪笠山同寓南平水南,常相勉为岁寒三友, 而同学诸子则戏称为水南三学士,白头重过,感而有作》: 剑水忧时三友情,当年曾结岁寒盟。白头学士今重到,喜豁吟眸看太平。” 又1961年《朝阳集·次韵答笠山》:“六年两度欣亲谒,九曲重游起远思。邱壑似君饶逸趣 水云容我订交期。月来将息身微健,愧对名山少好诗。” 1970年下放周宁茶广村据说这是位于髙山之上的一个村落出入需攀登千余阶梯,条件艰苦 可想而知。况且,六师还是深度近视的老夫子。只是他非常乐观,处在高山之颠,深切怀念 着早已退休赋闲家中的老友,与他们吟诗作赋聊天 又《山居集·叠韵答笠山并确斋》: “春风吹绿到山间,南亩西畴不自闲。岂是劳人心草草,好听时鸟语关关。和诗颇喜韵来险, 写字常愁手渐艰。书翰词华俱逊色,每怀二老辄惭颜。” 又《山居集·次韵和笠山兼柬确斋》:“春寒日见雨如丝,村馆夜灯有所思。应世作人难好好, 怀乡念久总时时。服劳端赖娇儿力,遣闷常看老友诗。但愿年终允再假,三山重晤或堪期。” 又《山居集·笠山以诗代简,兼述所怀,谨即次韵奉酬》:“下放浑忘岁月深,何期诗札辱相 寻。君才岂愧黄山谷,我老犹怀叶水心。闻道赐环将有日,莫愁搔发不胜簪。江城六月荔枝 熟,倘许轻车会碧浔。” 见《山居集·确斋笠山以余年登六十,各赋五古廿韵为寿,谨即次韵,并叠三首》勾起他对 此段比金子还珍贵友情的回忆 “海內有耆老,相契许忘年。历历话往事,齐州九点烟。所喜王与包,康健胜于前。退闲俱 自得,山水日盘旋。兴来挥彩笔,琳琅满蜀笺。不为功利计,但结翰墨缘。非徒怀往哲,亦 欲勖今贤。缔交三十载,情亲手足然。患难相与共,高谊薄云天。回忆初交日,丰姿各秀妍。 或将骚雅继,或抱遗经传。行义各一方,佛时共子肩。白头还相见,欢叙意绵绵。¨ 宽慰老友见《次清明寒雨韵,奉酬笠山确斋赐和之作》:“雨村学稼又观风,诗思如泉幸不穷。 春景自然分外绿,人生难得老来红。山高水冷身弥健,地远天长信却通。为报旧游清兴足, 新茶初煮碧玲珑”。 又《华香园集·寿笠山八十》:“肝胆相倾五十春,白头况复共园邻。两家儿女如兄妹,举世 交亲孰等伦。早有文章传众口,不愁邪佞更摇唇。祝君八十年年健,同看红梅朵朵新。” “岁寒三友”到了文革期间又有新的发展。当时有所谓文科大学停办的指示,福师院拟 解体。一大批教职员工下放农村,各奔东西务农。知识分子被彻底边缘化,整个国家与个人 的前途一片茫然。在此之时,可以发现《六庵诗选》又加入了新的面孔:永春的确斋和泉州 喆庵唱和最频。他们也都是杏坛享誉一方的神圣,在知识分子的严冬季节来加盟,使《六庵 诗选》唱和出新的精彩。这些朋友洁身自守,不为功利,不计得失,笃于义气,恩谊绸缪, 久而不忘。传承的是纯正的人性,展现的是优雅的情怀、高尚的友谊。让我们近距离形象地 去感受孔夫子所倡导的“里仁”是多么的美好! 4、绝爱诗人黄荫亭 六师与黄曾樾荫亭教授的友谊是意味深长、令人心往神驰的。六师十分推崇黄曾樾荫亭 教授的高洁品行与人格魅力。而黄曾樾先生对于之六夫子渊博精深美善风神也敬慕有加。所
6 舟。”据说,此诗流露了夫子对交心运动的抵触情绪,而且怜惜同事的白发生,又“暴露” 了他儒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抬头。为此,六师又挨了几次批判。一时成为笑谈。 肝胆相照 赏心悦目 友谊之花需要精心培植辛勤浇灌,更必须同心同德肝胆相照,时时挂念着: 见 1961 年《朝阳集·壬午见甲申之间,余与吴溪笠山同寓南平水南,常相勉为岁寒三友, 而同学诸子则戏称为水南三学士,白头重过,感而有作》: “剑水忧时三友情,当年曾结岁寒盟。白头学士今重到,喜豁吟眸看太平。” 又 1961 年《朝阳集·次韵答笠山》:“六年两度欣亲谒,九曲重游起远思。邱壑似君饶逸趣, 水云容我订交期。月来将息身微健,愧对名山少好诗。” 1970 年下放周宁茶广村据说这是位于高山之上的一个村落出入需攀登千余阶梯,条件艰苦 可想而知。况且,六师还是深度近视的老夫子。只是他非常乐观,处在高山之颠,深切怀念 着早已退休赋闲家中的老友,与他们吟诗作赋聊天。 又《山居集·叠韵答笠山并确斋》: “春风吹绿到山间,南亩西畴不自闲。岂是劳人心草草,好听时鸟语关关。和诗颇喜韵来险, 写字常愁手渐艰。书翰词华俱逊色,每怀二老辄惭颜。” 又《山居集·次韵和笠山兼柬确斋》:“春寒日见雨如丝,村馆夜灯有所思。应世作人难好好, 怀乡念久总时时。服劳端赖娇儿力,遣闷常看老友诗。但愿年终允再假,三山重晤或堪期。” 又《山居集·笠山以诗代简,兼述所怀,谨即次韵奉酬》:“下放浑忘岁月深,何期诗札辱相 寻。君才岂愧黄山谷,我老犹怀叶水心。闻道赐环将有日,莫愁搔发不胜簪。江城六月荔枝 熟,倘许轻车会碧浔。” 见《山居集·确斋笠山以余年登六十,各赋五古廿韵为寿,谨即次韵,并叠三首》勾起他对 此段比金子还珍贵友情的回忆 : “海內有耆老,相契许忘年。历历话往事,齐州九点烟。所喜王与包,康健胜于前。退闲俱 自得,山水日盘旋。兴来挥彩笔,琳琅满蜀笺。不为功利计,但结翰墨缘。非徒怀往哲,亦 欲勖今贤。缔交三十载,情亲手足然。患难相与共,高谊薄云天。回忆初交日,丰姿各秀妍。 或将骚雅继,或抱遗经传。行义各一方,佛时共子肩。白头还相见,欢叙意绵绵。•” 宽慰老友见《次清明寒雨韵,奉酬笠山确斋赐和之作》:“雨村学稼又观风,诗思如泉幸不穷。 春景自然分外绿,人生难得老来红。山高水冷身弥健,地远天长信却通。为报旧游清兴足, 新茶初煮碧玲珑”。 又《华香园集·寿笠山八十》:“肝胆相倾五十春,白头况复共园邻。两家儿女如兄妹,举世 交亲孰等伦。早有文章传众口,不愁邪佞更摇唇。祝君八十年年健,同看红梅朵朵新。” “岁寒三友”到了文革期间又有新的发展。当时有所谓文科大学停办的指示,福师院拟 解体。一大批教职员工下放农村,各奔东西务农。知识分子被彻底边缘化,整个国家与个人 的前途一片茫然。在此之时,可以发现《六庵诗选》又加入了新的面孔:永春的确斋和泉州 喆庵唱和最频。他们也都是杏坛享誉一方的神圣,在知识分子的严冬季节来加盟,使《六庵 诗选》唱和出新的精彩。这些朋友洁身自守,不为功利,不计得失,笃于义气,恩谊绸缪, 久而不忘。传承的是纯正的人性,展现的是优雅的情怀、高尚的友谊。让我们近距离形象地 去感受孔夫子所倡导的“里仁”是多么的美好! 4、绝爱诗人黄荫亭 六师与黄曾樾荫亭教授的友谊是意味深长、令人心往神驰的。六师十分推崇黄曾樾荫亭 教授的高洁品行与人格魅力。而黄曾樾先生对于之六夫子渊博精深美善风神也敬慕有加。所
以,他们虽是来到福师大才结交的新友,却特别快适一拍即合,恩谊绸缪。别看在《六庵诗 选》仅有六首诗,却十分珍贵 (记住!当时是不提倡写旧体诗的,据称是旧体诗词束缚思想云云。故此类诗稿只能私 下传递。) 见《朝阳集·慈竹居主人去岁赠端砚,今夜始用以试墨,感而有作,即以为谢 960年3月24日夜) 其 绝爱诗人黄荫亭,数竿潇洒植门庭。任他秾李夭桃艳,坐对琅玕眼独青。 其二 片石端溪岁几经,故人贻我旧仪型。桥亭卜砚今何在,欲继叠山一泐铭。” 首先,绝爱的诗人是一位第一流的诗人,传世有《慈竹居诗鈔》。爱屋及乌,门前数株 翠竹比秾李夭桃更艳丽,因为它是诗人人格的象征是诗人的至爱。 其次,诗人与其说惠赠一方端砚不如说是馈赠一段易者传奇。(“端砚”详见黄高宪《吟 稿永存挚友情》)多么饶有情趣、多么富有人格魅力的朋友啊!难怪能成六师的“绝爱”之 诗友 又1961年6月黄寿祺作《朝阳集·夜坐怀荫亭》,诗云: “别君匝月如经岁,每对云恋念起居。想见乌山寥寂夜,一灯犹自理残书。”(六师自注:荫 亭闲暇时,辄以修补残书为娱。尝作《为书延寿图》)可见这一高雅的趣味也深受六师赏识 1963年重阳,黄寿祺作《朝阳集·次韵答笠山兼怀荫亭》 南朔邀游任所之,岂缘名利竞奔驰?别来又届重阳节,诗到常钦一字师。治易何曾排正叔, (六师自注:笠山于易宋程氏,而余则妄欲兼宗汉宋,而网罗古今,故亦不排斥正叔之所长。) 赏音能不忆钟期。怀人独自看秋月,不觉凉飚掠鬓丝。”这里六师借与包老在治易之道的分 歧为题,又一次发挥对当今这位学贯中西、通古博今之“钟期”、“一字师”的怀念和敬佩 之情 1964年10月在《朝阳集·甲辰十月二十六日漫题黄兰坡先生所作荫亭》五言古诗云: 昔筑慈竹居,今寓老榕庐。竹间宜独酌,榕荫宜读书。远穷三古意,横览九州图。世事常 变化,浮云自卷舒。顾念林中鸟,翔集俱多娱。凝睇池上萍,聚散还一隅。但愿老来健,皓 首作通儒。浩歌问吾友,此意竞何如? 荫亭师退休了,六师又借题黄兰坡先生在《朝阳集·乌石山榕幄书楼图》来赞赏他早年 建造慈竹居的明智和远见,并由衷祝愿他“老来健”,“作通儒”。前者是向来令六师操心 之事,后者是慈竹居主人毕生效命之业。他们就是如此休戚与共,灵犀相通。 可谓世事难料!见《朝阳集》的最后一首《丙年元夜书怀即寄荫亭尊六》: “今年元夕恰逢春,坐对病妻忆故人.无限愁怀兼别绪,怕看墙角柳条新。” 师母的不幸病逝对于恩师不啻是天塌地陷的大灾难。这种极度悲痛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的。但是在师母弥留之际,六师还是勉强记下这临危的场景和心情,做为永久的纪念。此时, 他最需要告知的人、最需要借助来度过难关的力量、最希望来为他分忧的就是荫亭尊六二友。 当时,一场空前政治风暴正在酝酿,“山雨欲来风满楼”已是处处可感到的。那是一个特殊 的年代。所以,从这里可以更清楚看到六师与慈竹居主人的深情厚谊。至此,《朝阳集》嘎 然而止 现在回想起来1966年该是六师最难过的人生大关口:至爱师母于正月二十七日(阳历二 月十六日)辞世:至交慈竹居主人于10月11日遇害身亡:然后,文化大革命一开场六师就 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挂牌、批斗、游街,更有甚者,六师天天进校门都要被迫从十几 个“红樱枪”队员的胯下爬过。这一种人格侮辱任何人都是无法忍受的,何况之六夫子这样
7 以,他们虽是来到福师大才结交的新友,却特别快适一拍即合,恩谊绸缪。别看在《六庵诗 选》仅有六首诗,却十分珍贵。 (记住!当时是不提倡写旧体诗的,据称是旧体诗词束缚思想云云。故此类诗稿只能私 下传递。) 见《朝阳集·慈竹居主人去岁赠端砚,今夜始用以试墨,感而有作,即以为谢》二首: (1960 年 3 月 24 日夜) “其一 绝爱诗人黄荫亭,数竿潇洒植门庭。任他秾李夭桃艳,坐对琅玕眼独青。 “其二 片石端溪岁几经,故人贻我旧仪型。桥亭卜砚今何在,欲继叠山一泐铭。” 首先,绝爱的诗人是一位第一流的诗人,传世有《慈竹居诗鈔》。爱屋及乌,门前数株 翠竹比秾李夭桃更艳丽,因为它是诗人人格的象征是诗人的至爱。 其次,诗人与其说惠赠一方端砚不如说是馈赠一段易者传奇。(“端砚”详见黄高宪《吟 稿永存挚友情》)多么饶有情趣、多么富有人格魅力的朋友啊!难怪能成六师的“绝爱”之 诗友。 又 1961 年 6 月黄寿祺作《朝阳集·夜坐怀荫亭》,诗云: “别君匝月如经岁,每对云恋念起居。想见乌山寥寂夜,一灯犹自理残书。”(六师自注:荫 亭闲暇时,辄以修补残书为娱。尝作《为书延寿图》。)可见这一高雅的趣味也深受六师赏识。 1963 年重阳,黄寿祺作《朝阳集·次韵答笠山兼怀荫亭》: “南朔邀游任所之,岂缘名利竞奔驰?别来又届重阳节,诗到常钦一字师。治易何曾排正叔, (六师自注:笠山于易宋程氏,而余则妄欲兼宗汉宋,而网罗古今,故亦不排斥正叔之所长。) 赏音能不忆钟期。怀人独自看秋月,不觉凉飚掠鬓丝。”这里六师借与包老在治易之道的分 歧为题,又一次发挥对当今这位学贯中西、通古博今之“钟期” 、“一字师”的怀念和敬佩 之情。 1964 年 10 月在《朝阳集· 甲辰十月二十六日漫题黄兰坡先生所作荫亭》五言古诗云: “昔筑慈竹居,今寓老榕庐。竹间宜独酌,榕荫宜读书。远穷三古意,横览九州图。世事常 变化,浮云自卷舒。顾念林中鸟,翔集俱多娱。凝睇池上萍,聚散还一隅。但愿老来健,皓 首作通儒。浩歌问吾友,此意竟何如?” 荫亭师退休了,六师又借题黄兰坡先生在《朝阳集·乌石山榕幄书楼图》来赞赏他早年 建造慈竹居的明智和远见,并由衷祝愿他“老来健” ,“作通儒”。前者是向来令六师操心 之事,后者是慈竹居主人毕生效命之业。他们就是如此休戚与共,灵犀相通。 可谓世事难料!见《朝阳集》的最后一首《丙年元夜书怀即寄荫亭尊六》: “今年元夕恰逢春,坐对病妻忆故人.无限愁怀兼别绪,怕看墙角柳条新。” 师母的不幸病逝对于恩师不啻是天塌地陷的大灾难。这种极度悲痛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的。但是在师母弥留之际,六师还是勉强记下这临危的场景和心情,做为永久的纪念。此时, 他最需要告知的人、最需要借助来度过难关的力量、最希望来为他分忧的就是荫亭尊六二友。 当时,一场空前政治风暴正在酝酿,“山雨欲来风满楼”已是处处可感到的。那是一个特殊 的年代。所以,从这里可以更清楚看到六师与慈竹居主人的深情厚谊。至此,《朝阳集》嘎 然而止。 现在回想起来 1966 年该是六师最难过的人生大关口:至爱师母于正月二十七日(阳历二 月十六日)辞世;至交慈竹居主人于 10 月 11 日遇害身亡;然后,文化大革命一开场六师就 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挂牌、批斗、游街,更有甚者,六师天天进校门都要被迫从十几 个“红樱枪”队员的胯下爬过。这一种人格侮辱任何人都是无法忍受的,何况之六夫子这样
的谦谦君子!他又一次在为他毕生献身的传统文化经受苦难。在恩师百年后,我们终于明白 他为继承国宝绝学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继承我们的国宝绝学关系有多么重大!所以,我 们只有永志不忘把薪火传下去,才是对恩师最好的纪念 977年6月即荫亭师遇害11周年后六师作《华香园集·在介眉教授家过端午节并会见 苏渊雷、吴仲匡两诗人,赋此以别》一诗:“端阳今号诗人节,得会吟传亦夙因。东道高才 铭象骨,故人左海记珠尘。子瞻易学多玄览,季重书辞总轶伦。粟末松花风物好,何年再晤 此江滨。”可见六师虽说过诗人节却心境不佳。此时他仍然在为挚友的冤案尚未昭雪而沉痛 不已忧心如焚。 据黄高宪在《吟稿永存挚友情》一文提供:“故人左海记珠尘”句中,黄寿祺注云:亡 友永安黄荫亭曾樾,博览闽中先辈遗书著论六十五篇分为四卷,名曰《左海珠尘》,今遗稿 不知所在。荫亭与介眉渊雷,仲匡均雅故。 1978年慈竹居主人的冤案终于盼到了平反昭雪,六师挥泪为书写挽联: “念往岁,朝朝接席论文,见说故居犹存,忍过乌山觅慈竹 记当年,夜夜为书延寿,何期遗著不保,竞教左海失珠尘 (以上据2008年5月16日《纪念黄曾樾教授诞辰110周年研究会资料汇编辑》) 从挽联中,可见到《左海珠尘》的散佚已成为之六夫子的永远的心结。所以说冤案虽 昭雪,伤痛犹未了。这是时代的悲剧!是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礼义之邦异化为野蛮之邦的 惨痛教训!是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历尽毕生艰辛而终于痛莫能守的仁者对“史无前例 浩劫的血泪控诉! 三、尊师篇 力挺业师坚决抗争 之六夫子一生尊师、爱师的事迹是有口皆碑、感人肺腑的。他怀念、回忆和与业师的唱 和在《六庵诗选》中佔有很大比重,给杏坛留下珍贵的佳话。 1932年正在攻读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文学本科国学系一年级的六师就遭遇到一场大是大 非的考验。当时“白话之风盛行”,他的业师林公铎与胡适、钱玄同等针锋相对,反对“全 盘西化”,提出“撷新扩故”的主张。1934年4月胡适来北大当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林 公铎先生随之遭到解聘。 在《六庵诗选》中《北学集·瑞安林公铎先生辞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南归,赋此以送》: 妖风起幽蓟,沙石蔽苍冥,日月晦光彩,山嶽被羶腥。鸡群立孤鹤,翘首动哀吟,远怀云 外志,宁为众羽侵。吁嗟余小子,慷慨感知音,绵绵春草绿,远道为沾襟”。从诗中可见, 六师不畏权势、面对危机坚定不移地站在林公铎先生一边,同情他是鹤立鸡群的孤立,赞扬 他保护国故的高风亮节、高瞻远瞩;砰击那些排挤林老师、主张“全盘西化”派是“妖风” 是污染环境的“羶腥”、是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一点不含糊、不畏惧,旗帜鲜明地亮开自己 的观点。这也是六师把继承传统文化做为人生志向选择的第一次征战。业师林公铎先生给他 树立了榜样。为阅读方便特此绍介林公铎太师之简况: 林公铎(1891-1940)即林损,著名经史学家,国学大师。浙江瑞安人。五四运动期 间,他站在“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国故》月刊派刘师培、黄侃一边,与马叙伦、黄节、 吴梅等一道被聘为特别编辑。他的著述不少,其中有《伦理正名论》、《老子通义》、《政理故 微》、《中国文学讲授发端》及《庄子微》、《辨墨》、《永嘉学派通论》和《瓯音变迁略论》等, 总集为《叔苴阁丛书》,但今已残缺不全。 苦竟讲稿《周易学说》 见《北学集·桐城马振彪先生示以,读至‘思入风云皆妄想,心空天地亦微尘
8 的谦谦君子!他又一次在为他毕生献身的传统文化经受苦难。在恩师百年后,我们终于明白 他为继承国宝绝学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继承我们的国宝绝学关系有多么重大!所以,我 们只有永志不忘把薪火传下去,才是对恩师最好的纪念。 1977 年 6 月即荫亭师遇害 11 周年后六师作《华香园集·在介眉教授家过端午节并会见 苏渊雷、吴仲匡两诗人,赋此以别》一诗:“ 端阳今号诗人节,得会吟传亦夙因。东道高才 铭象骨,故人左海记珠尘。子瞻易学多玄览,季重书辞总轶伦。粟末松花风物好,何年再晤 此江滨。”可见六师虽说过诗人节却心境不佳。此时他仍然在为挚友的冤案尚未昭雪而沉痛 不已忧心如焚。 据黄高宪在《吟稿永存挚友情》一文提供:“故人左海记珠尘”句中,黄寿祺注云: 亡 友永安黄荫亭曾樾,博览闽中先辈遗书著论六十五篇分为四卷,名曰《左海珠尘》,今遗稿 不知所在。荫亭与介眉渊雷,仲匡均雅故。 1978 年慈竹居主人的冤案终于盼到了平反昭雪,六师挥泪为书写挽联: “念往岁,朝朝接席论文,见说故居犹存,忍过乌山觅慈竹; 记当年,夜夜为书延寿,何期遗著不保,竟教左海失珠尘。” (以上据 2008 年 5 月 16 日 《纪念黄曾樾教授诞辰 110 周年研究会资料汇编辑》) 从挽联中,可见到《左海珠尘》的散佚已成为之六夫子的永远的心结。所以说冤案虽 昭雪,伤痛犹未了。这是时代的悲剧!是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礼义之邦异化为野蛮之邦的 惨痛教训!是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历尽毕生艰辛而终于痛莫能守的仁者对“史无前例” 浩劫的血泪控诉! 三、尊师篇 力挺业师 坚决抗争 之六夫子一生尊师、爱师的事迹是有口皆碑、感人肺腑的。他怀念、回忆和与业师的唱 和在《六庵诗选》中佔有很大比重,给杏坛留下珍贵的佳话。 1932 年正在攻读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文学本科国学系一年级的六师就遭遇到一场大是大 非的考验。当时“白话之风盛行”,他的业师林公铎与胡适、钱玄同等针锋相对,反对“全 盘西化”,提出“撷新扩故”的主张。1934 年 4 月胡适来北大当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林 公铎先生随之遭到解聘。 在《六庵诗选》中《北学集•瑞安林公铎先生辞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南归,赋此以送》: “妖风起幽蓟,沙石蔽苍冥,日月晦光彩,山嶽被羶腥。鸡群立孤鹤,翘首动哀吟,远怀云 外志,宁为众羽侵。吁嗟余小子,慷慨感知音,绵绵春草绿,远道为沾襟”。从诗中可见, 六师不畏权势、面对危机坚定不移地站在林公铎先生一边,同情他是鹤立鸡群的孤立,赞扬 他保护国故的高风亮节、高瞻远瞩;砰击那些排挤林老师、主张“全盘西化”派是“妖风”、 是污染环境的“羶腥”、是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一点不含糊、不畏惧,旗帜鲜明地亮开自己 的观点。这也是六师把继承传统文化做为人生志向选择的第一次征战。业师林公铎先生给他 树立了榜样。为阅读方便特此绍介林公铎太师之简况: 林公铎(1891-1940)即林损,著名经史学家,国学大师。浙江瑞安人。五四运动期 间,他站在“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国故》月刊派刘师培、黄侃一边,与马叙伦、黄节、 吴梅等一道被聘为特别编辑。他的著述不少,其中有《伦理正名论》、《老子通义》、《政理故 微》、《中国文学讲授发端》及《庄子微》、《辨墨》、《永嘉学派通论》和《瓯音变迁略论》等, 总集为《叔苴阁丛书》,但今已残缺不全。 苦覔讲稿《周易学说》 见《北学集•桐城马振彪先生示以,读至‘思入风云皆妄想,心空天地亦微尘’’
二句,忻然而笑,因题一律》: 读罢新诗意泰然,空灵圆澈性中天。无人无我真仙佛,知显知微即圣贤。百原妙契东波达, 千载龙眠竟比肩。”可见马先生的教学很灵活很生动活泼。他不时以唱和的方式考核门生的 学习状况。六师以和诗认真而生动形象地向老师汇报自己领教这门玄妙之学的心得体会。这 就使老师特别欣慰。六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总发珍藏到白头。可见师生情谊。于是有如下 感人肺腑的情事 马振彪字岵庭,安徽桐城人氏。六师在北平中国大学攻读国学系时问《春秋左传》于马 先生。其具体生卒年不详,约卒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马先生自幼承继桐城派传统,深谙 经史,尤擅易学,兼工诗赋,据说还著有《楚辞硏究》一书。马先生一生潜心治易,不事张 扬,故没有显赫的声名。身后萧条,后继无人。而凝聚了马振彪先生毕生心血的手稿《周易 学说》在生前未能刊行于世,无人问津。恐其手稿散佚,成为之六夫子的揪心和牵挂,每赴 京出差便奔波询访此稿。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六夫子终于从北京的旧 书摊购到先师手稿。他立刻抱回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庋藏入室。编号为411·9/AS28/ 455823—29(当然现在马氏手稿已成为该馆善本书库的镇室之宝。这是后话。)但是,当时 仍是出版无门。所以,夫子又非常严肃慎重地把出版此书的大事托付给后学。于是,师生两 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卓绝努力,马振彪先生著《周易学说》终于2002年元月得以正式由花 城出版社出版问世,轰动一时。一个学生把传承老师的学术成果当成使命,孜孜以求、不遗 余力、持之以恒,并交棒接力直至完成。这难道不是前无古人的尊师事迹吧? 精苦刻铭尚氏传人 六师与槐轩先生友谊最篤《六庵诗选》中《北学集》、《南旋集》、《海疆集》、《华庐集》 都散漫着师生唱和与赠贺诗篇, 1939年六师作《寿槐轩先生七十》长诗:“留得京华一片未洒干戈血。遂使槐轩函丈地 门墙犹得罗英杰。朝弦夕诵声鼎沸,琴歌直与云霄彻。小子生本闽东客,二十读书才折节, 未能冥海去乘风,且拟程门长立雪。忆昔登堂拜谒时,霜痕满鬓雪盈髭。谈易能教坐客满, 说诗犹自解人颐。辛壬旧事长编出,褒贬上与麟经期。马班义法千秋接,范书陈志羞追随。 老人行年虽七十,仍能泼墨成寒枝。始知筐箧蕴藏多,数仞宫墙未易窥¨以拜贺恩师七十大 寿为题,从天时、地利、人和各因素的契合,赞美业师轰动精彩的讲课、集天下英才而教的 无量功德和丰硕罕匹的学术成就。联系自己昕夕请益十几年的收获,由衷心感谢尚先生的辛 劳教诲。最后安慰老师不必为国故的传承忧愁,因为申公伏胜似的人物定能长存。这是他在 向老师暗誓自己保护国故的决心。这才是老寿星最期盼的大贺礼 又见同年《槐轩先生以所绘为赠,赋长歌谢之》 “·槐轩老人年七十,南游曾向匡家集。含毫为我写其真,用慰胸怀长悒悒。图成修广不盈 尺,能作万峰千嶂脉。山上晴云山下雨,晦明变化迷行客。牯牛风景尤奇绝。悬崖瀑布皎如 雪。白练长飞未足喻,银河倒挂差堪说。山头精舍杂茅屋,苍松掩映罗修竹。”由此可见尚 先生的绘画之高超:师生感情之隆密形同父子加挚友。令人钦羡不已啊! 尚秉和是尚氏易经的创始人,字节之,号滋溪老人,河北行唐人氏。光绪年间状元,曾 参与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之一。其古文基础极雄厚,为安徽桐 城派古文家的后学,精研易理,著有《周易尚氏学》、《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左传国 语易象释》、《诸子古训考》、《辛壬春秋》、《古文讲授谈》、《槐轩说易》以及诗集、文集、笔 记等凡数十种;此外,还精通周易、禅宗,擅绘事,旁通医经及五行方技,文章美富,学术 赅博,一时罕与伦比。尚秉和晚年对易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易理的研究,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近、现代大家章太炎、钱钟书等均有崇高评价。尚氏易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离易学本经, 不离易经真义,以六十四卦石印为筮器,为善良人排忧解难,预测人生,千验不爽。之六夫
9 二句,忻然而笑,因题一律》: “读罢新诗意泰然,空灵圆澈性中天。无人无我真仙佛,知显知微即圣贤。•百原妙契东波达, 千载龙眠竟比肩。”可见马先生的教学很灵活很生动活泼。他不时以唱和的方式考核门生的 学习状况。六师以和诗认真而生动形象地向老师汇报自己领教这门玄妙之学的心得体会。这 就使老师特别欣慰。六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总发珍藏到白头。可见师生情谊。于是有如下 感人肺腑的情事: 马振彪字岵庭,安徽桐城人氏。六师在北平中国大学攻读国学系时问《春秋左传》于马 先生。其具体生卒年不详,约卒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马先生自幼承继桐城派传统,深谙 经史,尤擅易学,兼工诗赋,据说还著有《楚辞研究》一书。马先生一生潜心治易,不事张 扬,故没有显赫的声名。身后萧条,后继无人。而凝聚了马振彪先生毕生心血的手稿《周易 学说》在生前未能刊行于世,无人问津。恐其手稿散佚,成为之六夫子的揪心和牵挂,每赴 京出差便奔波询访此稿。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六夫子终于从北京的旧 书摊购到先师手稿。他立刻抱回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庋藏入室。编号为 411•9∕AS28∕ 455823—29(当然现在马氏手稿已成为该馆善本书库的镇室之宝。这是后话。)但是,当时 仍是出版无门。所以,夫子又非常严肃慎重地把出版此书的大事托付给后学。于是,师生两 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卓绝努力,马振彪先生著《周易学说》终于 2002 年元月得以正式由花 城出版社出版问世,轰动一时。一个学生把传承老师的学术成果当成使命,孜孜以求、不遗 余力、持之以恒,并交棒接力直至完成。这难道不是前无古人的尊师事迹吧? 精苦刻铭 尚氏传人 六师与槐轩先生友谊最篤《六庵诗选》中《北学集》、《南旋集》、《海疆集》、《华庐集》 都散漫着师生唱和与赠贺诗篇。 1939 年六师作《寿槐轩先生七十》长诗:“留得京华一片未洒干戈血。遂使槐轩函丈地, 门墙犹得罗英杰。朝弦夕诵声鼎沸,琴歌直与云霄彻。小子生本闽东客,二十读书才折节。 未能冥海去乘风,且拟程门长立雪。忆昔登堂拜谒时,霜痕满鬓雪盈髭。谈易能教坐客满, 说诗犹自解人颐。辛壬旧事长编出,襃贬上与麟经期。马班义法千秋接,范书陈志羞追随。 老人行年虽七十,仍能泼墨成寒枝。始知筐箧蕴藏多,数仞宫墙未易窥•”以拜贺恩师七十大 寿为题,从天时、地利、人和各因素的契合,赞美业师轰动精彩的讲课、集天下英才而教的 无量功德和丰硕罕匹的学术成就。联系自己昕夕请益十几年的收获,由衷心感谢尚先生的辛 劳教诲。最后安慰老师不必为国故的传承忧愁,因为申公伏胜似的人物定能长存。这是他在 向老师暗誓自己保护国故的决心。这才是老寿星最期盼的大贺礼! 又见同年《槐轩先生以所绘为赠,赋长歌谢之》: “•槐轩老人年七十,南游曾向匡家集。含毫为我写其真,用慰胸怀长悒悒。图成修广不盈 尺,能作万峰千嶂脉。山上晴云山下雨,晦明变化迷行客。牯牛风景尤奇绝。悬崖瀑布皎如 雪。白练长飞未足喻,银河倒挂差堪说。山头精舍杂茅屋,苍松掩映罗修竹。”由此可见尚 先生的绘画之高超;师生感情之隆密形同父子加挚友。令人钦羡不已啊! 尚秉和是尚氏易经的创始人,字节之,号滋溪老人,河北行唐人氏。光绪年间状元,曾 参与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之一。其古文基础极雄厚,为安徽桐 城派古文家的后学,精研易理,著有《周易尚氏学》、《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左传国 语易象释》、《诸子古训考》、《辛壬春秋》、《古文讲授谈》、《槐轩说易》以及诗集、文集、笔 记等凡数十种;此外,还精通周易、禅宗,擅绘事,旁通医经及五行方技,文章美富,学术 赅博,一时罕与伦比。尚秉和晚年对易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易理的研究,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近、现代大家章太炎、钱钟书等均有崇高评价。尚氏易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离易学本经, 不离易经真义,以六十四卦石印为筮器,为善良人排忧解难,预测人生,千验不爽。之六夫
子早年游学京都于行唐尚先生节之问《易》,著有《易学群书平议》。尚先生为作序并给予高 度评价云:“吾友黄君之六。从余游学十余年,于易攻研最久,所得亦最深,尝匡余之不逮 又尝慨易注之滥,作《易学群书平议》,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 立明,如镜之鉴物,妍媸好醜,毫无遁遜形。学者苟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 途之入也。岂不懿哉!”此序绝非溢美之辞而是恰如其分之论。《平议》于易学群书,搜罗宏 富,辨析明确,扬抑是非,厘定得失,足见其对易学渊博的学识和精审的功力。所以一九四 零年日本桥川时雄在其所著《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对黄寿祺的易学研究有“精苦刻铭 的赞语。尚秉和以六十四卦石印作为筮器,临终时,将石印传给之六夫子,这就意味着六师 荣膺尚氏易经的第二代传人 广拜名师不懈追求 范秋帆名毓桂,福建建寧人,也是闻名一时的宿儒,曾仼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 系黄壽褀先生的業師之—。先前六师由于解卦上關於六爻辭和取象的兩個疑問,特登门求教, 可惜范师数访不遇,便呈诗致意。见1934《北学集·访范秋帆乡前辈数次不遇,赋呈》:“青 鞋徒步往相存,为道先生齿德尊。博学马融难λ室,髙梄泄柳不开门。文章噩噩窥姚姒,义 理浑浑探宋元。何日负书迎道左,一倾积愫溯渊源。”可见六师对老学者长辈敬慕崇拜有加, 为追求真知求贤若渴的心情。后来范先生复信答疑,并任六师的業師,师生关系十分密切 1938年冬至之日,范先生寄来贺聯,:“家醞滿瓶書滿架,詞源如海筆如潮。”(此联据黄高 宪忆文提供) 身等国宝抱守固穷 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又署阆轩,私谥贞文,河北霸县辛店乡北头村人。著 名文选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六师攻读古文辞桐城派考据、辞章、义理之业师。高步灜 先师历任畿辅大学堂教席、学部图书局主编、教育部佥事、国立北京高等师范教席、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教授、辽宁萃升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保定莲池讲学院教授、辅仁大学 教授等职。北平沦陷期间,先生拒绝到伪师范大学授课,且以国事忧心,对于敌人先生巍然 不惧。著有《古礼制研究》、《史记正义校补》、《选学举要》、《古文辞类纂笺证》、《文选李注 义疏》等三四十种著作。其中大部分未予刊行。(风闻其二女儿高立芳于六十年代中叶将高 步瀛全部著作并诗文日记存于中华书局,可借经红卫兵之乱,已付劫灰。直令人惨不忍闻!) 当时日本学者还把他的考据与广东黄节的诗学,桐城吴阊生的古文并称为“中国三绝”。1939 年9月1日高先生又延聘为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可惜不足一年便与世长辞了 六师曾为作悼亡诗,愤怒控诉时代对他的不公平,见《南旋集·先师高阆仙先生纪念 诗》:“道丧文章敝,潸然念国工,才高兼众体,学博破群蒙。注选能精熟,抱经守固穷。定 知有远恨,不见九州同。” 《蓟汉微言》名动天下 吴承仕(1884-1939),字鋧斋、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沧山源 村人。是六师游学燕京问礼的导师。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受业于章太炎 门下,与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在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时为笔录《蓟汉微 言》,名动天下。所著《经籍旧音辨证》是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已列入经学研究工具书, 章太炎作序,钱玄同题签,黄侃通读并作《笺识》,极为世所重。他承继徽派江永、戴震等 经学及小学大师治学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典籍名物制度,著《三礼名物》,被称为“并 世殆无第二人可及”。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 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教授。抗战暴发拒不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职。创办《文史》、《盍旦》
10 子早年游学京都于行唐尚先生节之问《易》,著有《易学群书平议》。尚先生为作序并给予高 度评价云:“吾友黄君之六。从余游学十余年,于易攻研最久,所得亦最深,尝匡余之不逮, 又尝慨易注之滥,作《易学群书平议》,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 立明,如镜之鉴物,妍媸好醜,毫无遁遯形。学者苟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 途之入也。岂不懿哉!”此序绝非溢美之辞而是恰如其分之论。《平议》于易学群书,搜罗宏 富,辨析明确,扬抑是非,厘定得失,足见其对易学渊博的学识和精审的功力。所以一九四 零年日本桥川时雄在其所著《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对黄寿祺的易学研究有“精苦刻铭” 的赞语。尚秉和以六十四卦石印作为筮器,临终时,将石印传给之六夫子,这就意味着六师 荣膺尚氏易经的第二代传人。 广拜名师 不懈追求 范秋帆名毓桂,福建建寧人,也是闻名一时的宿儒,曾任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 系黃壽祺先生的業師之一。先前六师由于解卦上關於六爻辭和取象的兩個疑問,特登门求教, 可惜范师数访不遇,便呈诗致意。见 1934《北学集·访范秋帆乡前辈数次不遇,赋呈》:“青 鞋徒步往相存,为道先生齿德尊。博学马融难入室,高栖泄柳不开门。文章噩噩窥姚娰,义 理浑浑探宋元。何日负书迎道左,一倾积愫溯渊源。”可见六师对老学者长辈敬慕崇拜有加, 为追求真知求贤若渴的心情。后来范先生复信答疑,并任六师的業師,师生关系十分密切。 1938 年冬至之日,范先生寄来贺聯,:“家醞滿瓶書滿架,詞源如海筆如潮。”(此联据黄高 宪忆文提供) 身等国宝 抱守固穷 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又署阆轩,私谥贞文,河北霸县辛店乡北头村人。 著 名文选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六师攻读古文辞桐城派考据、辞章、义理之业师。高步瀛 先师历任畿辅大学堂教席、学部图书局主编、教育部佥事、国立北京高等师范教席、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教授、辽宁萃升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保定莲池讲学院教授、辅仁大学 教授等职。北平沦陷期间,先生拒绝到伪师范大学授课,且以国事忧心,对于敌人先生巍然 不惧。著有《古礼制研究》、《史记正义校补》、《选学举要》、《古文辞类纂笺证》、《文选李注 义疏》等三四十种著作。其中大部分未予刊行。(风闻其二女儿高立芳于六十年代中叶将高 步瀛全部著作并诗文日记存于中华书局,可惜经红卫兵之乱,已付劫灰。直令人惨不忍闻!) 当时日本学者还把他的考据与广东黄节的诗学,桐城吴闿生的古文并称为“中国三绝”。1939 年 9 月 1 日高先生又延聘为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可惜不足一年便与世长辞了。 六师曾为作悼亡诗,愤怒控诉时代对他的不公平,见《南旋集·先师高阆仙先生纪念 诗》:“道丧文章敝,潸然念国工,才高兼众体,学博破群蒙。注选能精熟,抱经守固穷。定 知有远恨,不见九州同。” 《菿汉微言》名动天下 吴承仕(1884-1939),字絸斋、检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沧山源 村人。是六师游学燕京问礼的导师。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受业于章太炎 门下,与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在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时为笔录《菿汉微 言》,名动天下。所著《经籍旧音辨证》是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已列入经学研究工具书, 章太炎作序,钱玄同题签,黄侃通读并作《笺识》,极为世所重。他承继徽派江永、戴震等 经学及小学大师治学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典籍名物制度,著《三礼名物》,被称为 “并 世殆无第二人可及”。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 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教授。抗战暴发拒不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职。创办《文史》、《盍旦》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易经》阅读资料:魏宗奕 回忆、缅怀黄寿祺.doc
- 《易经》阅读资料:高予远 龙场三卦.doc
- 《易经》阅读资料:陈鸿森 易學識小錄().pdf
- 《易经》阅读资料:郑朝晖 今本易经的时间性言说(初稿).doc
- 《易经》阅读资料:邀请陈鸿森教授的审批表.doc
- 《易经》阅读资料:赵麟斌 忆六庵老人二三事(修订稿3).doc
- 《易经》阅读资料:贺广如 心學易中的卜筮.doc
- 《易经》阅读资料:賴貴三:黃壽祺先生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docx
- 《易经》阅读资料:谢金良 略论黄寿祺先生的学术成就.doc
- 《易经》阅读资料:翁银陶七律二首:纪念先师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doc
- 《易经》阅读资料:翁银陶《从易学群书平议看先师黄寿祺教授的易学观点与治学精神》.doc
- 《易经》阅读资料:王兴国 龟占蓍卜解谜 ————龟蓍作为卜筮具及其在古代卜筮中的作用和地位(未定稿).doc
- 《易经》阅读资料:江国梁 非三元风水术.doc
- 《易经》阅读资料:江国梁 中国古代宗教与科学研究概论.doc
- 《易经》阅读资料:欧明俊 陆游与易学(会议).doc
- 《易经》阅读资料:林胜勤《周易》與養生關係芻議.doc
- 《易经》阅读资料:杨效雷 吴澄的卦统、卦主、卦变说.doc
- 《易经》阅读资料:杨宏生 易学的现代转变.doc
- 《易经》阅读资料:杨天才 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的易学思维.doc
- 《易经》阅读资料:易經與藝術表現的關係 -謝奕翎.doc
- 《易经》阅读资料:黄河浪 春在书窗碧水边.doc
- 《易经》阅读资料:黄高宪 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doc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两汉易学与音乐学(黄黎星).doc
- 复旦大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_课程电子讲义.docx
- 复旦大学:《逻辑哲学论》导读_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逻辑教学——从师生年龄差增长谈起.pdf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皮尔士真理观的实践意义(复旦大学:邵强进、黄维).pdf
-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PDF电子书(克里斯丁·麦茨).pdf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讲 笛卡尔与十二个心灵哲学问题 Descartes And 12 Problems In Philosophy Of Mind.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2讲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3讲 心脑同一论 The Mind - Brain Identity Theory.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4讲 取消式唯物主义(或译为“消除式唯物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5讲 人工神经元网络以及神经语义学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Neurosemantics.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6讲 功能主义 Functionalism.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7讲 对于机器状态功能主义的批评——汉字屋论证 Criticism Of Machine State Functionalism - Chinese Room Argument.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0讲 动物认知 Animal Cognition.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8讲 对于汉字屋论证的一些反思 Some Further Reflection Upon Chinese Room Argument.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9讲 人皮囊论证 The Zombie Argument.pptx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1讲 心灵的模块性 Modularity of Mind.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2讲 演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3讲 大森庄藏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身-心关系”问题解决方案 Omori Shūzō and his Wittgenstein-inspired solution to the mind-body problem.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