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阅读资料:江国梁 中国古代宗教与科学研究概论
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暨中国易学思想研讨会 中国古代宗教与科学研究概论 为纪念恩师黄寿祺百年诞辰而作 中华民族在上万年的古老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四库全书》认定《周 易》为佼佼者。世称《周易》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从《易》形成「易文化」,影 响非凡。《周易》中「象、数、辞、理」公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 《周易》,有称是一门「玄学」(古称易、老、庄为『三玄」),这是相对 于「显学』,或西泰的「哲学」而言,其实,《易》之『玄』,非等同于老、庄, 就其意义之深邃而言,我认为应称『广义玄学」 我们在书肆中看到几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易学史》、《易经源流》 《周易研究史》,总感到里面缺了什么?细细研究一下,它很像《山海经》里面 的断头『刑天」。原来,在上百万言的「史」籍中,其中在《周易》成书之前 到底是怎么样的?着笔很少。这可能因于可考的数据太少的缘故或是不敢面对 呢?事实上,就是思想未解放。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史前文化也好,《易》前文 化(《周易》之前)也好,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巫文化」。周文 王就是巫长,大禹也是巫长。当然,我们不能把他们硬拉来与现代被边缘化的巫 婆、神汉、卖卜不可等同相比。因为他们是「智者」,他们是以野蛮文化和理性 文化搭桥者,是「巫文化」的集成者,或言代表人物。我们现在要写「史」,要 讲《易》,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然要上溯这段历史,否则,将从何谈起 反观《周易》后的「易文化』的发展情况,又使我们忧喜渗半。喜者,我们的先 辈在《易》「义理」方面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民间研《易》者在『象数」方 面也取得一定成绩。忧者,「科班』人物,碍于怕扣上「迷信」的帽子,长期不 敢做『象数」方面的研发;民间的研《易》者,大多不学无术,浪迹江湖,有的 披上宗教外衣,行迷信之实,有的堂堂地贴上「大师」的标签,原来是个伪科学 者,令人惘然。在当今历史转折时期,要大胆解放思想,在学术上还要『拨乱反 正」,清本溯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髙科学素质,让「易文化』鲜花开得更 加艳丽。 甲关于史与史学 什么是史。一般的人祇理解为《二十五史》中的「帝王将相的面谱」(鲁迅 语)是史,其实《四部丛刊》中的『史部」,《二十五史》中的礼、乐、律、历、 天官、封禅、河渠、平准,以及游侠、佞幸、滑稽、日者、龟策、货殖等诸列传 (如见《史记》)皆是史,而《四部丛刊》中的经、子、集亦是史。明王守仁以 降,大家面对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时,可能因于「钦定』,也 第1页共24页
第 1 页 共 24 页 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暨中国易学思想研讨会 中国古代宗教与科学研究概论 ——为纪念恩师黄寿祺百年诞辰而作 中华民族在上万年的古老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四库全书》认定《周 易》为佼佼者。世称《周易》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从《易》形成『易文化』,影 响非凡。《周易》中『象、数、辞、理』公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 《周易》,有称是一门『玄学』(古称易、老、庄为『三玄』),这是相对 于『显学』,或西泰的『哲学』而言,其实,《易》之『玄』,非等同于老、庄, 就其意义之深邃而言,我认为应称『广义玄学』。 我们在书肆中看到几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易学史》、《易经源流》、 《周易研究史》,总感到里面缺了什么?细细研究一下,它很像《山海经》里面 的断头『刑天』。原来,在上百万言的『史』籍中,其中在《周易》成书之前, 到底是怎么样的?着笔很少。这可能因于可考的数据太少的缘故或是不敢面对 呢?事实上,就是思想未解放。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史前文化也好,《易》前文 化(《周易》之前)也好,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巫文化』。周文 王就是巫长,大禹也是巫长。当然,我们不能把他们硬拉来与现代被边缘化的巫 婆、神汉、卖卜不可等同相比。因为他们是『智者』,他们是以野蛮文化和理性 文化搭桥者,是『巫文化』的集成者,或言代表人物。我们现在要写『史』,要 讲《易》,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然要上溯这段历史,否则,将从何谈起。 反观《周易》后的『易文化』的发展情况,又使我们忧喜渗半。喜者,我们的先 辈在《易》『义理』方面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民间研《易》者在『象数』方 面也取得一定成绩。忧者,『科班』人物,碍于怕扣上『迷信』的帽子,长期不 敢做『象数』方面的研发;民间的研《易》者,大多不学无术,浪迹江湖,有的 披上宗教外衣,行迷信之实,有的堂堂地贴上『大师』的标签,原来是个伪科学 者,令人惘然。在当今历史转折时期,要大胆解放思想,在学术上还要『拨乱反 正』,清本溯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科学素质,让『易文化』鲜花开得更 加艳丽。 甲 关于史与史学 什么是史。一般的人祇理解为《二十五史》中的『帝王将相的面谱』(鲁迅 语)是史,其实《四部丛刊》中的『史部』,《二十五史》中的礼、乐、律、历、 天官、封禅、河渠、平准,以及游侠、佞幸、滑稽、日者、龟策、货殖等诸列传 (如见《史记》)皆是史,而《四部丛刊》中的经、子、集亦是史。明王守仁以 降,大家面对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时,可能因于『钦定』,也
可能因于孔子「存道」、『明道」,「以训后世』的道理。清章学诚断言:「六 经皆史也」(《文史通义.易教》)。当然,这一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否则, 胡适在《章实斋先生年谱》中怎么会有这样的论说:「我们必须先懂得「盈天地 间,一切著作皆史也」这一总纲,然后可以懂得「六经皆史也」这一子目。』显 然,胡氏提出「一切著作皆史也』更能说明「史」的意义。不过,胡氏既然提到 「盈天地间」,那么,除有『著作」存在的可以称「史」,而那些未有「著作」 的事与物,能否称『史』呢?我认为不管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祇要是『存在 都应当称谓「史』。是此,从广义上讲,应称之谓百科皆史。 所谓『百科」,就是宇宙的万物万事的各种科目的总称。它表示自然界和各 种社会的『存在」,这种『存在」还应包涵有「可见与不可见」的事与物。如果 说『存在」是『纲』:那『子目」就可以分列为无生命与有生命,无生命含有「分 化」和有生命含有「生存」与「演化」的内容。其它细目,可以分为三大类:社 会科学的,含宗教、战争、经济、礼教和王朝更叠等;自然科学,含宇宙自然、 生命自然和科技艺能;思维方法,含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总体观,以及对 立统一、竝立贞一等思维方法的内容。 何谓「史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历史的一门学问。然而, 人类至今所写的历史,基本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笔下的「历史」,如《四库全 书》以及《野史》等。史前的历史又是怎么样呢?不清楚;自然界的演化历史, 我们又能知多少?我们都可能成为井底之蛙,还能谈得上研究「百科史」吗。没 关系,慢慢来,但有一点,我们先对「史学」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先做说明并 提出看法,以求正于大家。 一、关于史前资料问题 史前的资料,目前我们可以从经史中知道一些简要内容,如《易.系辞下传》 所载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作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斷 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 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 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 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 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 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 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 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 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 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 上述已是上万年的历史了,然而,还受到后世学者的质疑。如《尚书》的记 载,还算详细些,也祇能是尧舜夏商周的事。再者就是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考 古数据。陶文,如半坡、姜寨的「陶钵」,其年代远一些但还未定论;甲文、金 第2页共24页
第 2 页 共 24 页 可能因于孔子『存道』、『明道』,『以训后世』的道理。清章学诚断言:『六 经皆史也』(《文史通义.易教》)。当然,这一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否则, 胡适在《章实斋先生年谱》中怎么会有这样的论说:『我们必须先懂得「盈天地 间,一切著作皆史也」这一总纲,然后可以懂得「六经皆史也」这一子目。』显 然,胡氏提出『一切著作皆史也』更能说明『史』的意义。不过,胡氏既然提到 『盈天地间』,那么,除有『著作』存在的可以称『史』,而那些未有『著作』 的事与物,能否称『史』呢?我认为不管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祇要是『存在』 都应当称谓『史』。是此,从广义上讲,应称之谓百科皆史。 所谓『百科』,就是宇宙的万物万事的各种科目的总称。它表示自然界和各 种社会的『存在』,这种『存在』还应包涵有『可见与不可见』的事与物。如果 说『存在』是『纲』;那『子目』就可以分列为无生命与有生命,无生命含有『分 化』和有生命含有『生存』与『演化』的内容。其它细目,可以分为三大类:社 会科学的,含宗教、战争、经济、礼教和王朝更叠等;自然科学,含宇宙自然、 生命自然和科技艺能;思维方法,含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总体观,以及对 立统一、竝立贞一等思维方法的内容。 何谓『史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历史的一门学问。然而, 人类至今所写的历史,基本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笔下的『历史』,如《四库全 书》以及《野史》等。史前的历史又是怎么样呢?不清楚;自然界的演化历史, 我们又能知多少?我们都可能成为井底之蛙,还能谈得上研究『百科史』吗。没 关系,慢慢来,但有一点,我们先对『史学』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先做说明并 提出看法,以求正于大家。 一、关于史前资料问题 史前的资料,目前我们可以从经史中知道一些简要内容,如《易.系辞下传》 所载: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作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 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 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 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 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 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 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 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 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 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 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上述已是上万年的历史了,然而,还受到后世学者的质疑。如《尚书》的记 载,还算详细些,也祇能是尧舜夏商周的事。再者就是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考 古数据。陶文,如半坡、姜寨的『陶钵』,其年代远一些但还未定论;甲文、金
文不外是商周的文字,其数据性,也极为有限。另方面,我们祇好到『别史」中 去寻找,如《路史》、《风俗通义》、《尔雅》等。除此之外,要么另僻途径, 如「人类文化学」研究等。 关于神话传说 神话是西人学术用语,后由日本人翻译传来。我国古来有诸多『神话」故事, 多以传说的方式加以记述。《四库全书》中多把这类记述列为「小说类」。如《青 史子》(周.青史子撰),《十洲记》(汉,东方朔撰),《山海经》、《穆天 子传》(晋.郭璞注)。这些内容,被史学家列为非主流作品。与之相反,当代 文化人类学者却认为是不可多得的资料。一方面,因为这些神话、传说中蕴存很 多史实和科技内容,可以作研究参考。如禹王是巫长,他的故事,显示了中国古 代人民战胜自然的智慧和改造生态环境的力量,促进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生活。 随着社会衍进与文明,宋代也出现一位乡姑林默娘,世称妈祖,是巫,也是神; 她的故事,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大自然季候变化和疾病面前,把握妇女、婴儿 的医疗诊治技术,同时把握海上航行突遇风暴的抗争技术,而成为一位百姓的保 护神(参见李乡浏教授的论文:《试论妈祖的传说》、《红灯导航》、《引避怡 山》)。这说明巫文化和民间信仰的关系,不是能用简单化的封建迷信的套话来 否定的。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神话、传说中的内容,进一步反思历史 进一步『顺藤摸瓜』做好『田野文化」的考查研究,如汉民族风俗文化变迁,少 数民族历史、风俗文化的遗传,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生存区域和域外民 族交往情况等。我认为这是历史研究家不可疏忽的内容。 关于历史断代问题 郭沫若先生在断代问题上,提出一个权威性的看法,即以新石器与旧石器作 为断代的标准。他所罗列的依据是:云南元谋『猿人牙齿化石」,陝西兰田猿人 的『女性头骨」,北京周口店人的「遗骸、石器、灰烬,以及动植物化石」等考 古数据,断定四十—一百多万年的原始人类社会情况。郭老用「劳动工具」作为 断代标准,固然新颖,然而,在远古时期即自野蛮到理性时代,其中有渔牧、农 牧、农业工艺等各种器具,又该如何区分呢?我认为,生活需要纪时,农业需要 历法,历法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又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内容,因此,采用「历 法」来做远古时期的分期标准,也未必不可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 科技』是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简称。这种称谓乃有别于西泰『科学」、『技 术」的说法。西人称「科学」,简单的讲是「实验科学」,这种实验,有时是处 于无目的状态下进行;待「实验」出现成果时,纔考虑应用及其利弊,这种实际 应用,则称为『技术』。中国人所称的科学,往往是与技术并称。也就是说,中 国人要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目的,确定目的后,就要采取行动,这一「行动 第3页共24页
第 3 页 共 24 页 文不外是商周的文字,其数据性,也极为有限。另方面,我们祇好到『别史』中 去寻找,如《路史》、《风俗通义》、《尔雅》等。除此之外,要么另僻途径, 如『人类文化学』研究等。 二、关于神话传说 神话是西人学术用语,后由日本人翻译传来。我国古来有诸多『神话』故事, 多以传说的方式加以记述。《四库全书》中多把这类记述列为『小说类』。如《青 史子》(周.青史子撰),《十洲记》(汉.东方朔撰),《山海经》、《穆天 子传》(晋.郭璞注)。这些内容,被史学家列为非主流作品。与之相反,当代 文化人类学者却认为是不可多得的资料。一方面,因为这些神话、传说中蕴存很 多史实和科技内容,可以作研究参考。如禹王是巫长,他的故事,显示了中国古 代人民战胜自然的智慧和改造生态环境的力量,促进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生活。 随着社会衍进与文明,宋代也出现一位乡姑林默娘,世称妈祖,是巫,也是神; 她的故事,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大自然季候变化和疾病面前,把握妇女、婴儿 的医疗诊治技术,同时把握海上航行突遇风暴的抗争技术,而成为一位百姓的保 护神(参见李乡浏教授的论文:《试论妈祖的传说》、《红灯导航》、《引避怡 山》)。这说明巫文化和民间信仰的关系,不是能用简单化的封建迷信的套话来 否定的。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神话、传说中的内容,进一步反思历史; 进一步『顺藤摸瓜』做好『田野文化』的考查研究,如汉民族风俗文化变迁,少 数民族历史、风俗文化的遗传,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生存区域和域外民 族交往情况等。我认为这是历史研究家不可疏忽的内容。 三、关于历史断代问题 郭沫若先生在断代问题上,提出一个权威性的看法,即以新石器与旧石器作 为断代的标准。他所罗列的依据是:云南元谋『猿人牙齿化石』,陜西兰田猿人 的『女性头骨』,北京周口店人的『遗骸、石器、灰烬,以及动植物化石』等考 古数据,断定四十——百多万年的原始人类社会情况。郭老用『劳动工具』作为 断代标准,固然新颖,然而,在远古时期即自野蛮到理性时代,其中有渔牧、农 牧、农业工艺等各种器具,又该如何区分呢?我认为,生活需要纪时,农业需要 历法,历法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又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内容,因此,采用『历 法』来做远古时期的分期标准,也未必不可。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 『科技』是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简称。这种称谓乃有别于西泰『科学』、『技 术』的说法。西人称『科学』,简单的讲是『实验科学』,这种实验,有时是处 于无目的状态下进行;待『实验』出现成果时,纔考虑应用及其利弊,这种实际 应用,则称为『技术』。中国人所称的科学,往往是与技术并称。也就是说,中 国人要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目的,确定目的后,就要采取行动,这一『行动
过程』,应称谓『实践科学』;在这一过程中,要采用什么艺能(或谓技术), 纔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中国人所称的「科学技术』,或言『科技」 举中国的传统数学为例。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它在数学上的用 法不像阿拉伯的数字(1,2,3…),也不像罗马的数字(Ⅰ、Ⅱ、Ⅲl、Ⅳ V……),更不像西文A、B、C、D等符号字,而是采用 四 或甲、乙、丙 …,或黄、红、青、白等用字,其实这些汉字,也都是符号 字,也都可作数学用字。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再去提炼数学问题,并在寻找解决 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创立许多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和灵巧的计算技 巧,体现出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而促进中国的数学发展。仰观于天,天为圆 俯察于地,地为方:伏羲执规,女娲执矩(福州琅岐九龙山周易城太极阁中,就 有这种形象的伏羲,女娲神像);《周髀算经》中的『勾股数」,就是采用「黄 甲、黄乙、青丙、青己」(《日高图》),「朱实、黄实、勾三、股四、弦五」 (《弦图》)的符号『数式」进行演绎,并以『求圆于方图」和「七衡图」的图 数法演绎出『九九数」。九数出,九章成。河出图,洛出书;参天两地,则范围 宇宙。数如是;天文、地理、律历、电光磁、炼丹、火药如是;神农、神药、神 医、神体(五体、五官、脏、腑、经络)、生命(魂魄、梦游)、神种如是;神 山、神仙、神水、神龙、神树、神灵如是;玉皇大帝、鸿钧老祖、太上老君、元 始天尊、慈航道人(湖北武当山、福州琅岐太极阁皆有以上诸神)等如是;混沌、 太极、昼夜、日月、神鬼、九六、阴阳、两仪、天地人三才、天地水(冥)三界、 东西南北方、春夏秋冬季、生旺死绝律、龙凤虎蛇象、五星、五岳、五官、五行 六合、六气、七情、七政、八风、八卦、九天、九洲、九两、九九、十经、十全 等莫如是。 上述显然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中国科技史的内容,然而,有人很可能感到 荒诞,这没关系,如果,我把圆周率的出现,归功于女娲氏,把太阳测量术起源 于夸父,把气候测调法归于羿,或在『原始历法』的始创者名人录上,给燧人、 伏羲、女娲记上一笔,并到颛顼那里找通天之路的时候,有人可能说我疯了。我 认为,未必!人类文化学者会与我配合,史前科技史研究者,到时候会走到「神 话,传说』,走到《山海经》面前。 五、中国哲学史 『哲学」一词源于西泰,希腊哲学家分「哲学」为三部:物理学、伦理学、 论理学。用我国的术语称法是: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所以,我国哲学史的 整理方法,基本是遵循西式,把各时期的「哲学小史」连贯起来,成为一部「哲 学史」。我认为,中国的「哲学」,不等同于西式的『哲学」,它衹有『易」 以及『玄学』、「子学」、『经学』、『理学」、「道学」和「心学」等学说, 易」是纲,其它是目。「易」是由三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包 含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把『易」系统化,就可以看到以 易」为纲,以太极、阴阳、五行、三才为目的系统性架构。纲举目张,《易》 后文化(我称为『易文化』),就沥沥在目地展现在历代社会的发展史中。因此, 我认为,中国的《易》发展史,就是俱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史。应当指出,中国哲 学史应当从什么时代写起呢?我认为应当从《易》前文化一一我称之谓史前「易 文化』写起。 第4页共24页
第 4 页 共 24 页 过程』,应称谓『实践科学』;在这一过程中,要采用什么艺能(或谓技术), 纔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中国人所称的『科学技术』,或言『科技』。 举中国的传统数学为例。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它在数学上的用 法不像阿拉伯的数字(1,2,3……),也不像罗马的数字(Ⅰ、Ⅱ、Ⅲ、Ⅳ、 Ⅴ……),更不像西文 A、B、C、D 等符号字,而是采用一、二、三、四……, 或甲、乙、丙、丁……,或黄、红、青、白等用字,其实这些汉字,也都是符号 字,也都可作数学用字。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再去提炼数学问题,并在寻找解决 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创立许多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和灵巧的计算技 巧,体现出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而促进中国的数学发展。仰观于天,天为圆; 俯察于地,地为方;伏羲执规,女娲执矩(福州琅岐九龙山周易城太极阁中,就 有这种形象的伏羲,女娲神像);《周髀算经》中的『勾股数』,就是采用『黄 甲、黄乙、青丙、青己』(《日高图》),『朱实、黄实、勾三、股四、弦五』 (《弦图》)的符号『数式』进行演绎,并以『求圆于方图』和『七衡图』的图 数法演绎出『九九数』。九数出,九章成。河出图,洛出书;参天两地,则范围 宇宙。数如是;天文、地理、律历、电光磁、炼丹、火药如是;神农、神药、神 医、神体(五体、五官、脏、腑、经络)、生命(魂魄、梦游)、神种如是;神 山、神仙、神水、神龙、神树、神灵如是;玉皇大帝、鸿钧老祖、太上老君、元 始天尊、慈航道人(湖北武当山、福州琅岐太极阁皆有以上诸神)等如是;混沌、 太极、昼夜、日月、神鬼、九六、阴阳、两仪、天地人三才、天地水(冥)三界、 东西南北方、春夏秋冬季、生旺死绝律、龙凤虎蛇象、五星、五岳、五官、五行、 六合、六气、七情、七政、八风、八卦、九天、九洲、九两、九九、十经、十全 等莫如是。 上述显然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中国科技史的内容,然而,有人很可能感到 荒诞,这没关系,如果,我把圆周率的出现,归功于女娲氏,把太阳测量术起源 于夸父,把气候测调法归于羿,或在『原始历法』的始创者名人录上,给燧人、 伏羲、女娲记上一笔,并到颛顼那里找通天之路的时候,有人可能说我疯了。我 认为,未必!人类文化学者会与我配合,史前科技史研究者,到时候会走到『神 话,传说』,走到《山海经》面前。 五、中国哲学史 『哲学』一词源于西泰,希腊哲学家分『哲学』为三部:物理学、伦理学、 论理学。用我国的术语称法是: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所以,我国哲学史的 整理方法,基本是遵循西式,把各时期的『哲学小史』连贯起来,成为一部『哲 学史』。我认为,中国的『哲学』,不等同于西式的『哲学』,它祇有『易』、 以及『玄学』、『子学』、『经学』、『理学』、『道学』和『心学』等学说, 『易』是纲,其它是目。『易』是由三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包 含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把『易』系统化,就可以看到以 『易』为纲,以太极、阴阳、五行、三才为目的系统性架构。纲举目张,《易》 后文化(我称为『易文化』),就沥沥在目地展现在历代社会的发展史中。因此, 我认为,中国的《易》发展史,就是俱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史。应当指出,中国哲 学史应当从什么时代写起呢?我认为应当从《易》前文化——我称之谓史前『易 文化』写起
乙关于易与易学 什么是易?人们一猜即知是《周易》。《易》者言「不易、简易、变易」。 不过,古人言《易》,可归纳为「两派六宗」,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 序》曰:『《左传》所记诸占,盖指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一变 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 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为李光 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其中 说「史」的,是指「参证史事」而言《易》;有以「不切民用」的,则行黜象数 而独尊『义理』。于是,「义理」《易》方登上首『经」的宝座而统领「五经」 刘蕙孙教授直言「六经皆说《易》』。他在《周易曲成.结言》中说:「学《易》 必读《诗》,《诗》为《易》之外传。学《易》必读《礼》,《礼》为《易》之 轨范。学《易》必读《论语》,《论语》为《易》之用。《春秋》(非《左传》) 为《易》之时。《尚书》为《易》之迹。乐律、时历则《易》之验也。《尔雅》、 《周礼》为读《易》之文字、制度之参证。此外,自秦汉以来,一切言《易》之 书,皆自言其言,非《易》也。」其说亦是。不过,我还是赞同刘老所言『《易》 讲理数,更讲科技和致用。」统观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显现于可见的「著 作」也好,还是未见于『著作」的事与物也好,都反映出《易》中的基本内容和 变易的哲理。于是,《易》教:「易有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盈天地 之间者唯万物』,『生生之谓易」(《易.系辞传》),则被《老子》所采纳, 命谓:「道生一」,『有无相生」:「道法自然」,『有生于无」。因此,我认 为,易道和同,立也;万物生化,变也,故『有、无」是「易」也。 什么是易学?「易学」是研究《周易》的一门学问。「易」谓「易理」,《老 子》谓之『道」,这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秦汉以来言《易》者,都是在用「易」。 所谓用『易」,有两种含义,一是对研究者说的,谓之『研几」;一是对百姓说 的,谓之『法象制器」「民咸用之』。《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述及: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之援以入《易》,故《易》 说愈繁。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应当是「易学」的本意,也同时俱有「易学史」 的内容。(参见「爻」图。) 以上所述,『易」与『易学』与西泰的『哲学」与『哲学史』,显然有绝大的区 别,这应当引起学者的注意。否则,在研究《周易》时会产生许多误解。以下就 此谈几点我的看法,供研《易》者参考 第5页共24页
第 5 页 共 24 页 乙 关于易与易学 什么是易?人们一猜即知是《周易》。《易》者言『不易、简易、变易』。 不过,古人言《易》,可归纳为『两派六宗』,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 序》曰:『《左传》所记诸占,盖指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一变 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 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为李光、 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其中 说『史』的,是指『参证史事』而言《易》;有以『不切民用』的,则行黜象数 而独尊『义理』。于是,『义理』《易》方登上首『经』的宝座而统领『五经』。 刘蕙孙教授直言『六经皆说《易》』。他在《周易曲成.结言》中说:『学《易》 必读《诗》,《诗》为《易》之外传。学《易》必读《礼》,《礼》为《易》之 轨范。学《易》必读《论语》,《论语》为《易》之用。《春秋》(非《左传》) 为《易》之时。《尚书》为《易》之迹。乐律、时历则《易》之验也。《尔雅》、 《周礼》为读《易》之文字、制度之参证。此外,自秦汉以来,一切言《易》之 书,皆自言其言,非《易》也。』其说亦是。不过,我还是赞同刘老所言『《易》 讲理数,更讲科技和致用。』统观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显现于可见的『著 作』也好,还是未见于『著作』的事与物也好,都反映出《易》中的基本内容和 变易的哲理。于是,《易》教:『易有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盈天地 之间者唯万物』,『生生之谓易』(《易.系辞传》),则被《老子》所采纳, 命谓:『道生一』,『有无相生』;『道法自然』,『有生于无』。因此,我认 为,易道和同,立也;万物生化,变也,故『有、无』是『易』也。 什么是易学?『易学』是研究《周易》的一门学问。『易』谓『易理』,《老 子》谓之『道』,这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秦汉以来言《易》者,都是在用『易』。 所谓用『易』,有两种含义,一是对研究者说的,谓之『研几』;一是对百姓说 的,谓之『法象制器』『民咸用之』。《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述及: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之援以入《易》,故《易》 说愈繁。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应当是『易学』的本意,也同时俱有『易学史』 的内容。(参见『爻』图。) 以上所述,『易』与『易学』与西泰的『哲学』与『哲学史』,显然有绝大的区 别,这应当引起学者的注意。否则,在研究《周易》时会产生许多误解。以下就 此谈几点我的看法,供研《易》者参考
将易易易易占 來戀舉舉經卜 體理一 義哲社 後論十理理會 易 學 ⌒活 社“象象動 理會數數 論科^+科 學率易技 点 象理創 科學十易思维 數+數街十數 说明:上图是「易学史」的简明图。『爻」表示各时期研究『易学」的情况及其特点:横向 表示《易》『百科」:纵向表示『易学」发展史,是故观『爻」应从全方位、多维性地理解。 东西方的「哲学」与『哲学史」各有特色 西方的「哲学」概念: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东方的「易」概念: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西方「哲学」的主轴:自然科学 东方『易」的主轴:『科学易』(参见『附录」) 西方的「哲学史」:各时期「哲学小史」串联起来构成『哲学史」 东方的「易学」(或言「易学史」):史前(《易经》前)「易学」一一「易」 (《易经》) 《易经》后「易学」 二、「易学」几成断头史 第6页共24页
第 6 页 共 24 页 说明:上图是『易学史』的简明图。『爻』表示各时期研究『易学』的情况及其特点;横向 表示《易》『百科』;纵向表示『易学』发展史,是故观『爻』应从全方位、多维性地理解。 一、东西方的『哲学』与『哲学史』各有特色 西方的『哲学』概念: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东方的『易』概念: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西方『哲学』的主轴:自然科学。 东方『易』的主轴:『科学易』(参见『附录』) 西方的『哲学史』:各时期『哲学小史』串联起来构成『哲学史』。 东方的『易学』(或言『易学史』):史前(《易经》前)『易学』——『易』 (《易经》)——《易经》后『易学』。 二、『易学』几成断头史
由于大家说,《易经》是「卜筮之书」;《易经》之前有《连山易》、《归 藏易》(已佚);考古上祇发现「甲骨占文」、「易数占」等。所以后学者也认 为史前祇有「占筮」。因此,史前祇有「占」,谈不上什么『易学」。如是说, 易学史」不变成了断头史。固然,郭沬若、于豪亮、李学勤等先生在考古学上 成果,仍不足补上这个「头」。这方面,还有待大家的努力 三、关于《易传》中几个命题 (一)「易有太极」句释。 历代学者都把「易」冠以书名,即《易》,那『太极』就成为最高范畴。其 实,『太极』是宇宙的整体架构,属于『整体论」,《老子》称「一」。而「易」 是『变」,是「化」,是属于「无限」的范畴,故有「至大无垠」,「至小无微」 生生之谓易』之说。《老子》理解为:「道生一」、「有生于无」。《老子》 的「道』、「无」与『易」同义;「一」「有」与「太极』同义。宋代周子(敦 颐)亦有此说:「无极而太极」。其它的理学家,如程、朱也说「理」为规律, 有时也与太极混为一谈。如二程曰 天者,理也。(《语类》十一) 惟理是实。(《二程粹言》) 又如朱熹曰: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祇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 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一) 道家讲「虚无」,儒家讲『名实」,也因这一缘故,儒家在「易」的定义上,或 言形而上说,确有左右摇摆的感觉 (二)「生生之谓易」句释 本句一般的解释,认为「生生」,谓阴阳转易相生:「易』,谓变易。《周 易正义》有言: 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 不云「死」也 这里所言的「生」是以「易」(变化)言。但它祇表示物物之间的「生」,故有 「太极是生两仪』的「前后之生」之说,这不足以言大「易」,而祇是言小「易」 之变。我认为对「易有太极」之「易」要作进一步的解释,『易」对太极而言, 易」,当以总体的概念(或言『大大的太极」、无极、无限、总规律)来理解, 故《易》用「有」表示「易」的「存在」,来说明「易有太极」(这里的太极, 则为一、为整体)的意义。有了「易有太极」,自然有『是生两仪』句;有了「生」, 则『生生」可展至「微太极」。「微太极」者,小太极也;故余谓之「太极有易」 《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无相生」(第二 章),可谓精解其义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句释。 阴阳乃表示两种物质的竝立、对立,其转化变更的自然规律,谓之道,儒家 谓之理、或气。故《周易本义》曰: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然而《易.说卦》又曰 第7页共24页
第 7 页 共 24 页 由于大家说,《易经》是『卜筮之书』;《易经》之前有《连山易》、《归 藏易》(已佚);考古上祇发现『甲骨占文』、『易数占』等。所以后学者也认 为史前祇有『占筮』。因此,史前祇有『占』,谈不上什么『易学』。如是说, 『易学史』不变成了断头史。固然,郭沫若、于豪亮、李学勤等先生在考古学上 成果,仍不足补上这个『头』。这方面,还有待大家的努力。 三、关于《易传》中几个命题 (一)『易有太极』句释。 历代学者都把『易』冠以书名,即《易》,那『太极』就成为最高范畴。其 实,『太极』是宇宙的整体架构,属于『整体论』,《老子》称『一』。而『易』 是『变』,是『化』,是属于『无限』的范畴,故有『至大无垠』,『至小无微』, 『生生之谓易』之说。《老子》理解为:『道生一』、『有生于无』。《老子》 的『道』、『无』与『易』同义;『一』『有』与『太极』同义。宋代周子(敦 颐)亦有此说:『无极而太极』。其它的理学家,如程、朱也说『理』为规律, 有时也与太极混为一谈。如二程曰: 天者,理也。(《语类》十一) 惟理是实。(《二程粹言》) 又如朱熹曰: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祇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 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一) 道家讲『虚无』,儒家讲『名实』,也因这一缘故,儒家在『易』的定义上,或 言形而上说,确有左右摇摆的感觉。 (二)『生生之谓易』句释。 本句一般的解释,认为『生生』,谓阴阳转易相生;『易』,谓变易。《周 易正义》有言: 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 不云『死』也。 这里所言的『生』是以『易』(变化)言。但它祇表示物物之间的『生』,故有 『太极是生两仪』的『前后之生』之说,这不足以言大『易』,而祇是言小『易』 之变。我认为对『易有太极』之『易』要作进一步的解释,『易』对太极而言, 『易』,当以总体的概念(或言『大大的太极』、无极、无限、总规律)来理解, 故《易》用『有』表示『易』的『存在』,来说明『易有太极』(这里的太极, 则为一、为整体)的意义。有了『易有太极』,自然有『是生两仪』句;有了『生』, 则『生生』可展至『微太极』。『微太极』者,小太极也;故余谓之『太极有易』。 《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无相生』(第二 章),可谓精解其义。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句释。 阴阳乃表示两种物质的竝立、对立,其转化变更的自然规律,谓之道,儒家 谓之理、或气。故《周易本义》曰: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然而《易.说卦》又曰:
立天之道曰阴阳, 此显然是指「天道』,与儒家谓之「天理』同。故可以这样说:天道有阴阳。于 是《易.系辞》直言曰 阴阳不测之谓神 《韩注》曰: 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 以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天,神也」。这个「神」,当是指天之功能。故 《周易正义》曰: 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 正因为「不可测量」,故言「神者也,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四)「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句释。 《易.系辞》曰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合则有刚柔之形体。以其体,则可察天地的撰述营为, 知天地之德性。这应该说,是以体明天地之所以然。若言体为天地,乾坤则为大 天地,「易」道明其中也,故言「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者,天地也, 健顺之德也。以宇宙观言之,天地为宇宙;乾坤为宇宙,时空之谓言也。乾坤合 德,时空则明形体也。这里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即乾、天也,阳也,时也; 坤,地也,阴也,「空」也。时、空问题,显然是以「存在」而为言也。《易.系 辞》有述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天 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 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隕然示人简矣。 这里已非常明确地指出「易」的精蕴。 『易」:乾坤一一阴阳一一动静一一天地一一时空一一刚柔一一易简 故《易.系辞》曰: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 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五)「知鬼神之情状」句释。 关于「鬼神』问题,在《周易》里本已说得很明白。后来,人们因想去抓几 个「鬼神」,可又没处找:在科学实验中想找又找不到:故干脆说「鬼神」是迷 信的东西,而罢了。「鬼神』,本来是远古人们在「梦」中,在『幻觉』中,在 『恍惚」中,在「夜间」,在「灵感」中,似乎觉得有它的存在,因解释不来 就产生崇拜、信仰。后经过长期的认识,人们纔有新的看法,正如《易.系辞》 所言: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 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 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上述我们可以理出一条知「鬼神」之道: 『易」一一天文、地理一一幽明一一昼夜一一死生一一鬼神一一『易」 第8页共24页
第 8 页 共 24 页 立天之道曰阴阳, 此显然是指『天道』,与儒家谓之『天理』同。故可以这样说:天道有阴阳。于 是《易.系辞》直言曰: 阴阳不测之谓神。 《韩注》曰: 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 以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天,神也』。这个『神』,当是指天之功能。故 《周易正义》曰: 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 正因为『不可测量』,故言『神者也,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四)『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句释。 《易.系辞》曰: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合则有刚柔之形体。以其体,则可察天地的撰述营为, 知天地之德性。这应该说,是以体明天地之所以然。若言体为天地,乾坤则为大 天地,『易』道明其中也,故言『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者,天地也, 健顺之德也。以宇宙观言之,天地为宇宙;乾坤为宇宙,时空之谓言也。乾坤合 德,时空则明形体也。这里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即乾、天也,阳也,时也; 坤,地也,阴也,『空』也。时、空问题,显然是以『存在』而为言也。《易.系 辞》有述: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天 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 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这里已非常明确地指出『易』的精蕴。 『易』:乾坤——阴阳——动静——天地——时空——刚柔——易简 故《易.系辞》曰: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 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五)『知鬼神之情状』句释。 关于『鬼神』问题,在《周易》里本已说得很明白。后来,人们因想去抓几 个『鬼神』,可又没处找;在科学实验中想找又找不到;故干脆说『鬼神』是迷 信的东西,而罢了。『鬼神』,本来是远古人们在『梦』中,在『幻觉』中,在 『恍惚』中,在『夜间』,在『灵感』中,似乎觉得有它的存在,因解释不来, 就产生崇拜、信仰。后经过长期的认识,人们纔有新的看法,正如《易.系辞》 所言: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 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 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上述我们可以理出一条知『鬼神』之道: 『易』——天文、地理——幽明——昼夜——死生——鬼神——『易』
以上的『鬼神』,虽然是『易」之「象」也。那『易」之「数」,又是怎么说的 见《易.系辞》曰: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四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劫而后挂。 这是以『昼夜』为「象」的『历法』演释,也是在『占法」上的示意法。为了从 占象』的演释中得到一个『历法」数,占者则取乾坤策数中知得合于年周期的 「历数』,即《乾》策二一六,《坤》策一四四,合为三百六十,为「当期之日」。 而六十四卦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则『当万物之数」也。这可能是占术与历术最 巧妙的结合,也会对后世的「数术」和「术数』产生极深的影响。由于它是『占 术」的演释,所以也埋下了『占测难」、「测不准」的一大败笔 《易.系辞》曰: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 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里展现出两个问题:一则是天地之数: 1+3+5+7+9=25 2+4+6+8+10=30 25+30=55 这些数与宋时的「河图数」相仿。那该『河图」是否就是《周易》里所言的「河 出图」呢?可以研究。二则是「鬼神」。神主生,妙万物;鬼主死,何以知之? 知幽明,知原始反终,则知神之明,鬼之幽也,故知死生之说。昼夜者,天地之 阴阳,故言知昼夜,则可知万物之曲成,则可『知鬼神之情状」。显然,幽明、 昼夜,则是天地数之大理,是故,「天地数』则是「鬼神」的最大的解碼。然而, 在天地数的演释过程中,最使研究者疏忽和困惑的有四组数的演释。 1.「方圆图数」,其数为:圆为二十一点七(约数);方为二十八;总数为 四十九点七。 2.[十月历周天图」,其奇偶数,符合「河图」生成数。 3.[圆方图数」,其数为:奇数一、三、七、九;偶数为二、四、六、八; 中数五。「立中知数」,不但是合符《周易》之「参天两地而倚数」的运化模式, 而且也是「洛书』纵横数的演化模式 4.『七衡图』。它是乾坤「用数」(九、六)的来源的一种图数模式 以上所述,正是「知鬼神」之法宝。(参阅拙作《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 四、关于象数的演变 『象数」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称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象言兆象、卦象;数言演数立象,亦取卦象。象数起于远古,盛于三代:后演为 数术,起于中古,盛于秦汉;后又演为术数,起于汉魏,盛于唐宋。数术与术数, 人们多统称为「数术」。术数之后,宋时陈抟、邵康节则引发「先天图」、「后 天图」、《河图》、《洛书》、《九宫》,又别立一门新的占术,称「图书学」 明清时期没有多少变化,衹是杂用「象数」、「数术」、「术数」和『图书」而 为说,实为『象占术』,情况特为复杂。我准备对其中一些敏感的,而最易误导 后人的部份提出一些见解,以求教于大家 第9页共24页
第 9 页 共 24 页 以上的『鬼神』,虽然是『易』之『象』也。那『易』之『数』,又是怎么说的, 见《易.系辞》曰: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四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这是以『昼夜』为『象』的『历法』演释,也是在『占法』上的示意法。为了从 『占象』的演释中得到一个『历法』数,占者则取乾坤策数中知得合于年周期的 『历数』,即《乾》策二一六,《坤》策一四四,合为三百六十,为『当期之日』。 而六十四卦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则『当万物之数』也。这可能是占术与历术最 巧妙的结合,也会对后世的『数术』和『术数』产生极深的影响。由于它是『占 术』的演释,所以也埋下了『占测难』、『测不准』的一大败笔。 《易.系辞》曰: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 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里展现出两个问题:一则是天地之数: 1 + 3 + 5 + 7 + 9 = 25 2 + 4 + 6 + 8 + 10 = 30 25 + 30 = 55 这些数与宋时的『河图数』相仿。那该『河图』是否就是《周易》里所言的『河 出图』呢?可以研究。二则是『鬼神』。神主生,妙万物;鬼主死,何以知之? 知幽明,知原始反终,则知神之明,鬼之幽也,故知死生之说。昼夜者,天地之 阴阳,故言知昼夜,则可知万物之曲成,则可『知鬼神之情状』。显然,幽明、 昼夜,则是天地数之大理,是故,『天地数』则是『鬼神』的最大的解碼。然而, 在天地数的演释过程中,最使研究者疏忽和困惑的有四组数的演释。 1.『方圆图数』,其数为:圆为二十一点七(约数);方为二十八;总数为 四十九点七。 2.『十月历周天图』,其奇偶数,符合『河图』生成数。 3.『圆方图数』,其数为:奇数一、三、七、九;偶数为二、四、六、八; 中数五。『立中知数』,不但是合符《周易》之『参天两地而倚数』的运化模式, 而且也是『洛书』纵横数的演化模式。 4.『七衡图』。它是乾坤『用数』(九、六)的来源的一种图数模式。 以上所述,正是『知鬼神』之法宝。(参阅拙作《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 四、关于象数的演变 『象数』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称: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象言兆象、卦象;数言演数立象,亦取卦象。象数起于远古,盛于三代;后演为 数术,起于中古,盛于秦汉;后又演为术数,起于汉魏,盛于唐宋。数术与术数, 人们多统称为『数术』。术数之后,宋时陈抟、邵康节则引发『先天图』、『后 天图』、《河图》、《洛书》、《九宫》,又别立一门新的占术,称『图书学』。 明清时期没有多少变化,祇是杂用『象数』、『数术』、『术数』和『图书』而 为说,实为『象占术』,情况特为复杂。我准备对其中一些敏感的,而最易误导 后人的部份提出一些见解,以求教于大家
(一)象数的有关问题 古代占卜方法很多,可谓五花八门,而最权威使用方法有两种,即龟卜与蓍 筮 远古时期,先民为了追求生存,安保生命。他们经过长期观察事物的变化 运用卜筮的方法,进行推演、选择、比应、归纳,从中找出合符事物发展变化的 规律,以图把握生机,顺应自然,趋吉避凶,更好地繁衍生息,创造未来。这是 「卜筮」思维形成的先决因素。因此,纔有伏羲氏创八卦;周文王编撰《易经》 和春秋的《周易》。《周易》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已进入理性(哲理)社会 自伏羲氏到文王,这一段历史我称之谓「巫文化」史,或称为《易》前「易文化 史。 现代人有一个矛盾的心态,似乎一听到「巫」字,就像震耳欲聋,无法面对。 始不知,没有『巫文化」,又如何能有中华民族的第一部「哲学」(《周易》)著 作诞生。始不知中华「哲学」(我称为「易」)的建构特点,即古代的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就不知道「巫文化」的深层意义所在,就 不知道原始宗教与科技为什么会如此紧密缠系在一起;更无法理解古代历史、科 技、哲理等又是如何发生发展。当然,你可以用简单粗鲁的方法去否定打击,说 它是『迷信』。但却无法抹去人们对它的信仰;牛顿最后去崇拜「主」是这样: 在科学发展昌盛时期的今天,人们还是这样。原因很简单:大自然太神秘了。《周 易》是「巫文化』的产物,所以,人们总感到「神秘」:《易》中「象数」更觉 得「神秘」。如 龟卜:以兆纹、卜声定吉凶。 蓍筮:用六、七、八、九的数定吉凶悔吝 为了便于了解《易》与『数、象」的『神秘』,就必须了解「巫文化』的发展情 况 以下我用简明方法归纳自燧人到春秋时期《易》与『象数」,所以能发生的基本 因素与条件,并简略说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易文化』发展情况。 天皇一地皇一人皇一有巢氏一「蝴蝶人」 『元谋人』(百七十 万年,属更新统)一燧人氏一「北京人』(五十万年。 燧人氏 百万年前;木具、石器时期。 社会状态:用火,群居,筑巢;采集,纪数:;建婚姻,穴居;用石器, 创弓弹;「火文化」;制粗陶,刻画回纹和菱形花纹的图案;『持斗机运, 握机矩表计』;创历术,用《甲历》,制刻《河图》、《洛书》 信仰:火崇拜,(火纪),(祖)崇拜;风姓。自然崇拜 伏羲氏。 万年前;石器时期。 《易.系辞》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太阳周期:旬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10页共24页
第 10 页 共 24 页 (一)象数的有关问题 古代占卜方法很多,可谓五花八门,而最权威使用方法有两种,即龟卜与蓍 筮。 远古时期,先民为了追求生存,安保生命。他们经过长期观察事物的变化, 运用卜筮的方法,进行推演、选择、比应、归纳,从中找出合符事物发展变化的 规律,以图把握生机,顺应自然,趋吉避凶,更好地繁衍生息,创造未来。这是 『卜筮』思维形成的先决因素。因此,纔有伏羲氏创八卦;周文王编撰《易经》 和春秋的《周易》。《周易》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已进入理性(哲理)社会。 自伏羲氏到文王,这一段历史我称之谓『巫文化』史,或称为《易》前『易文化』 史。 现代人有一个矛盾的心态,似乎一听到『巫』字,就像震耳欲聋,无法面对。 始不知,没有『巫文化』,又如何能有中华民族的第一部『哲学』 (《周易》) 著 作诞生。始不知中华『哲学』 ( 我称为『易』) 的建构特点,即古代的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就不知道『巫文化』的深层意义所在,就 不知道原始宗教与科技为什么会如此紧密缠系在一起;更无法理解古代历史、科 技、哲理等又是如何发生发展。当然,你可以用简单粗鲁的方法去否定打击,说 它是『迷信』。但却无法抹去人们对它的信仰;牛顿最后去崇拜『主』是这样; 在科学发展昌盛时期的今天,人们还是这样。原因很简单:大自然太神秘了。《周 易》是『巫文化』的产物,所以,人们总感到『神秘』;《易》中『象数』更觉 得『神秘』。如: 龟卜:以兆纹、卜声定吉凶。 蓍筮:用六、七、八、九的数定吉凶悔吝。 为了便于了解《易》与『数、象』的『神秘』,就必须了解『巫文化』的发展情 况。 以下我用简明方法归纳自燧人到春秋时期《易》与『象数』,所以能发生的基本 因素与条件,并简略说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易文化』发展情况。 天皇 ― 地皇 ― 人皇 ― 有巢氏 ― 『蝴蝶人』 ― 『元谋人』(百七十 万年,属更新统) ― 燧人氏 ― 『北京人』(五十万年。) 燧人氏。 百万年前;木具、石器时期。 社会状态:用火,群居,筑巢;采集,纪数;建婚姻,穴居;用石器, 创弓弹;『火文化』;制粗陶,刻画回纹和菱形花纹的图案;『持斗机运, 握机矩表计』;创历术,用《甲历》,制刻《河图》、《洛书》。 信仰:火崇拜,(火纪), (祖)崇拜;风姓。自然崇拜。 伏羲氏。 二万年前;石器时期。 《易.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太阳周期:旬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易经》阅读资料:欧明俊 陆游与易学(会议).doc
- 《易经》阅读资料:林胜勤《周易》與養生關係芻議.doc
- 《易经》阅读资料:杨效雷 吴澄的卦统、卦主、卦变说.doc
- 《易经》阅读资料:杨宏生 易学的现代转变.doc
- 《易经》阅读资料:杨天才 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的易学思维.doc
- 《易经》阅读资料:易經與藝術表現的關係 -謝奕翎.doc
- 《易经》阅读资料:施议对 關於二元對立定律及其在唐詩解讀中的運用.doc
- 《易经》阅读资料:施榆生 怀念黄寿祺教授.doc
- 《易经》阅读资料:张帆 怀念寿祺师长.doc
- 《易经》阅读资料:廖名春 左傳國語易筮言八解.doc
- 《易经》阅读资料:姚恩健 纪念黄寿祺教授百年冥诞.doc
- 《易经》阅读资料: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贺信.doc
- 《易经》阅读资料:唐琳 朱熹易学太极观的哲学内涵.doc
- 《易经》阅读资料:吕友仁 王弼《易》何時開始立於學官芻議——-.doc
- 《易经》阅读资料:先秦古筮中的逻辑理论分析(参会论文).doc
- 《易经》阅读资料:伏敬琏 论春秋时期贵族解易者的历史地位.doc
- 《易经》阅读资料:中華《易》的繼往與開來-以六庵先生及其師生的《易》學提要專著為例-李威侃(完稿).doc
- 《易经》阅读资料:丘亮辉 黄寿祺先生100周年913.doc
- 《易经》阅读资料:丁四新 简帛周易卦名校释七则简体-江漢.pdf
- 《易经》阅读资料:黄高宪 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doc
- 《易经》阅读资料:江国梁 非三元风水术.doc
- 《易经》阅读资料:王兴国 龟占蓍卜解谜 ————龟蓍作为卜筮具及其在古代卜筮中的作用和地位(未定稿).doc
- 《易经》阅读资料:翁银陶《从易学群书平议看先师黄寿祺教授的易学观点与治学精神》.doc
- 《易经》阅读资料:翁银陶七律二首:纪念先师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doc
- 《易经》阅读资料:谢金良 略论黄寿祺先生的学术成就.doc
- 《易经》阅读资料:賴貴三:黃壽祺先生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docx
- 《易经》阅读资料:贺广如 心學易中的卜筮.doc
- 《易经》阅读资料:赵麟斌 忆六庵老人二三事(修订稿3).doc
- 《易经》阅读资料:邀请陈鸿森教授的审批表.doc
- 《易经》阅读资料:郑朝晖 今本易经的时间性言说(初稿).doc
- 《易经》阅读资料:陈鸿森 易學識小錄().pdf
- 《易经》阅读资料:高予远 龙场三卦.doc
- 《易经》阅读资料:魏宗奕 回忆、缅怀黄寿祺.doc
- 《易经》阅读资料:黄拔荆 定稿 读《六庵诗选》.doc
- 《易经》阅读资料:黄河浪 春在书窗碧水边.doc
- 《易经》阅读资料:黄高宪 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doc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两汉易学与音乐学(黄黎星).doc
- 复旦大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_课程电子讲义.docx
- 复旦大学:《逻辑哲学论》导读_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逻辑教学——从师生年龄差增长谈起.pdf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皮尔士真理观的实践意义(复旦大学:邵强进、黄维).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