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6讲 相贯线(1/2)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B》课程名称第周第讲课程 第 6 讲第4章第5讲第4章基本立体授课章节第三节相贯线(一)1、学习利用积聚性求相贯线的原理与方法目的要求2、学习正交不等直径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3、学习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趋势重点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轴线垂直交叉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难点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趋势及轴线垂直交叉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演示、模型分析、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课程内容85分钟。主要内容备注【课程导入】在工程上,机器零件因为功用不同,形状也各不相同。机器零件的形状多么复杂,其构成离不开回转体,而两回转体之间以相交的形式出现也是非常多见的,尤其是正交(轴线垂直相交)两圆柱相交形式是最为常见的,因此学习正交两圆柱表面交线及交线的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本章课程的内容】:第三节相贯线(一)相贯线的定义及性质1、定义:相贯体表面的性质1:共有线交线称为相贯线性质2:分界线参加相交的立体称为相贯体
1 华北理工大学 课程名称 《机械制图 B》 第 周 第 讲 课程 第 6 讲 第 4 章 第 5 讲 授课章节 第 4 章 基本立体 第三节 相贯线(一) 目的要求 1、学习利用积聚性求相贯线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正交不等直径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 3、学习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趋势 重 点 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轴线垂直交叉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 难 点 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趋势及轴线垂直交叉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演示、模型分析、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 时间分配 导入 5 分钟,课程内容 85 分钟。 主要内容 【课程导入】 在工程上,机器零件因为功用不同,形状也各不相同。机器零件的形状多么复杂,其构成离 不开回转体,而两回转体之间以相交的形式出现也是非常多见的,尤其是正交(轴线垂直相交) 两圆柱相交形式是最为常见的,因此学习正交两圆柱表面交线及交线的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课程的内容】: 第三节 相贯线(一) 一、 相贯线的定义及性质 备注

求相贯线的方法之一一利用积聚性求相贯线利用积聚性求相贯线(一):求正交两圆柱的相贯线方法:利用积聚性求相费线冬件:至少有一个圆桂参加相贯原理:由商柱投彩可知圆柱在其轴线所垂真的投彩面上,圆柱面有积聚性,柱面上任何点、线的投彩都会落在有积聚性的投彰上,相贯线也是如此,股款利用识泵性求和贯县。例1:圆柱与圆柱正交,求其相作图步骤贯线1.分析相贯线的形状和条数2.找出有积聚性的投影,在已知投影上标点4☆找特殊点空间曲的边界点,包括最左、最右、最上、最下、最前、最后点。★补充中间点3.求各点投影☆利用积聚性,实质就是采用表面取点与5、6对称取出7、8两点。光滑连线并判断可见性对于两个立体都可见到部分才5.完整轮廊线见例2:在圆柱体上挖圆柱孔,已知俯左视图,求画主视图。分析:从下面立体图可知,在圆柱体上挖圆孔所产生的相贯线与相同大小的两实体圆柱相交产生的相贯线是完全相同的,故求解方法与上例相同。作图方法如下:2
2 二、 求相贯线的方法之一——利用积聚性求相贯线 利用积聚性求相贯线(一):求正交两圆柱的相贯线 例 2:在圆柱体上挖圆柱孔,已知俯左视图,求画主视图。 分析:从下面立体图可知,在圆柱体上挖圆孔所产生的相贯线与相同大小的两实 体圆柱相交产生的相贯线是完全相同的,故求解方法与上例相同。 作图方法如下:

左右对称,1(2)5(6)取三个特a(b)殊点,连线即可例3:如图所示相交两圆筒的俯左视图,完成其主视图。分析:两圆筒内外表现均相交,共产生四条相贯线如下图。故求解方法与上两例相同。作图方法如下:分析:相贯线的承数两圆桂外表面相素相贡交:钱翌直孔与圆柱下表面相交:安泰相贯线两孔全贯:有两素相贯线注意:图中上半部分那条绿色的相贯线是初学者最容易误画的一条线
3 例 3:如图所示相交两圆筒的俯左视图,完成其主视图。 分析:两圆筒内外表现均相交,共产生四条相贯线如下图。故求解方法与上两例 相同。 作图方法如下: 注意:图中上半部分那条绿色的相贯线是初学者最容易误画的一条线

三、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趋势正交不等直径两圆柱的非圆视图投影表现为“弯儿”“弯儿”的大小:宜证栏学减小,曲检康城大相等时,为折戏形式“弯儿”的方向:相质线的投影表视为一授要典的线,向看大圆柱的轴线鼓出来例4:两圆柱轴线垂直交叉,已知俯左视图,完成主视图。1、掌握正交不等直径两圆柱相贯线的形式-..“弯儿”本讲小结2、掌握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趋势:“弯儿”的大小,“弯儿”的方向。3、轴线垂直交叉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以两圆柱相交形式的物体,比如管道上的三通接头,注课后思考题意其表面上的交线形状,并分析其三视图。习题册中P19-20本章作业课后反思注意观察模型室中模型上存在的表面交线,与所学课堂知识联系起来
4 三、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趋势 例 4:两圆柱轴线垂直交叉,已知俯左视图,完成主视图。 本讲小结 1、掌握正交不等直径两圆柱相贯线的形式-“弯儿” 2、掌握正交两圆柱相贯线的趋势:“弯儿”的大小,“弯儿”的方向。 3、轴线垂直交叉两圆柱相贯线的求解方法 课后思考题 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以两圆柱相交形式的物体,比如管道上的三通接头,注 意其表面上的交线形状,并分析其三视图。 本章作业 习题册中 P19-20 课后反思 注意观察模型室中模型上存在的表面交线,与所学课堂知识联系起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5讲 锥球截交线.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7讲 相贯线(2/2).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8讲 组合体画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0讲 尺寸(1/3).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9讲 读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1讲 尺寸(2/3).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1讲 尺寸(3/3).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2讲 视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5讲 剖视图3/3断面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3讲 剖视图1/3.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4讲 剖视图2/3.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8讲 看录像布置画A3.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6讲 简化画法综合举例.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7讲 基本知识及仪器绘图.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9讲 第八章螺纹.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1讲 齿轮.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0讲 螺纹紧固件.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3讲 零件图(1-3节).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4讲 零件图技术要求1/2.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7讲 拆画装配图2/2.docx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3讲 曲面立体及取点取线.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4讲 圆柱截交线.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讲 平面立体及截交线.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讲 绪论及投影.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8讲 期末归纳复习.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4、25讲 12章上机(3).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6讲 第八章简介.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3讲 12章计算机绘图(3).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7讲 零件图、装配图简介.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2讲 断面图及简化画法.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7、18讲 12章上机(2).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0讲 剖视图1.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21讲 剖视图2.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9讲 视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5讲 尺寸2.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4讲 尺寸1.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6讲 12章计算机绘图(2).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0、11讲 12章上机(1).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13讲 读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教案(B讲稿)第9讲 12章计算机绘图(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