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电子教案讲稿)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43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反馈的基本概念 1、反馈一将电路的输出量(电压或电流)的 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元件,以一定的方 式回送到输入回路并影响输入量(电压或电 流)和输出量的过程
§4.3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一、 反馈的基本概念 1、反馈 — 将电路的输出量(电压或电流)的 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元件,以一定的方 式回送到输入回路 并影响输入量(电压或电 流)和输出量的过程

为什么要引入反馈?因为,没有反馈的 放大器的性能往往不理想,在许多情况下不 能满足需要。引入反馈后,电路可根据输出 信号的变化控制基本放大器的净输入信号的 大小,从而自动调节放大器的放大过程,以 改善放大器的性能。例如,当反馈放大器的 输出电压U偏离正常值而增大时,反馈网络 能自动减小放大器的净输入信号,抑制U 的增大。所以,反馈能稳定输出电压。根据 同样的道理,负反馈也能稳定输出电流。这 是将要讲到的负反馈的作用之一
❖ 为什么要引入反馈?因为,没有反馈的 放大器的性能往往不理想,在许多情况下不 能满足需要。引入反馈后,电路可根据输出 信号的变化控制基本放大器的净输入信号的 大小,从而自动调节放大器的放大过程,以 改善放大器的性能。例如,当反馈放大器的 输出电压 偏离正常值而增大时,反馈网络 能自动减小放大器的净输入信号,抑制 的增大。所以,反馈能稳定输出电压。根据 同样的道理,负反馈也能稳定输出电流。这 U o U o

2、反馈的一般表达式 xi to xid A 比较 环节xr 基本放大电路 F 反馈网络 x-输入信号(i或ui 开环放大倍数A xd一净输入信号id或ud)反馈系数F= x0—输出信号G或l0) r—反馈信号(或ur) 闭环放大倍数Ar
2、反馈的一般表达式 A i xid xo x + 比较 – 环节 基本放大电路 xf F 反馈网络 xo — 输出信号(io 或 uo ) xf — 反馈信号(i f 或 uf ) xi — 输入信号(ii 或 ui ) xid— 净输入信号(iid 或 uid) 开环放大倍数 id o x x A = 反馈系数 o f x x F = i o f x x 闭环放大倍数 A =

A=-0 d xi xid+ aFxid 1+AF A 负反馈方程。 1+AF AF—环路放大倍数。 1+AF—反馈深度。 当1+4F>1,41 ,为深度负反馈 FF
AF A x AFx Ax x x A + = + = = i d i d 1 i d i o f AF A A + = 1 f — 负反馈方程。 AF — 环路放大倍数。 1 + AF — 反馈深度。 当 ,为深度负反馈。 1 1 1 1, f F F + A F A =

二、反馈的分类和判别 1正反馈和负反馈判断法:瞬时极性法 根据反馈极性的不同,可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 负反馈。 正反馈一引回的信号增强了输入信号 负反馈一引回的信号削弱了输入信号 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极性: 假设某一瞬时,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加入一个正极性的输入 信号,按信号传输方向依次判断相关点的瞬时极性,直至判断出 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如果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使净输入减小, 则为负反馈;反之为正反馈
二、反馈的分类和判别 1. 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 — 负反馈 — 引回的信号削弱了输入信号 引回的信号增强了输入信号 判断法:瞬时极性法 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极性: 假设某一瞬时,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加入一个正极性的输入 信号,按信号传输方向依次判断相关点的瞬时极性,直至判断出 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如果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使净输入减小, 则为负反馈;反之为正反馈。 根据反馈极性的不同,可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 负反馈

例4.1判断电路是否存在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 馈? R tVcc C Rh+输入 + id l1回路 输出 回路Ra RE介于输入输出回路,有反馈。 反馈使净输入电压UBE=Ui-Uf减小,减小了原来输入信号 的作用,为负反馈
+ C1 RS + ui – RE RB +VCC C2 RL + us – + uo – + + uid – 例4.1 输入 回路 输出 回路 RE 介于输入输出回路,有反馈。 反馈使净输入电压 UBE = Ui –Uf 减小,减小了原来输入信号 的作用,为负反馈。 判断电路是否存在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 馈?

例4.2判断所示电路的反馈极性 CC R cl C2 Rbl C2④ T 1 T R Rs 吃Rb2 L VO d R el R e 解:电路中,设Ui的瞬时极性为正,T1集电极瞬时极性为负,T2集电极极性为 正,馈送回T1发射极瞬时极性为正,使净输入电压UBE=Ui-Uf减小,减小 了原来输入信号的作用,为负反馈
例4.2判断所示电路的反馈极性 解: 电路中,设Ui的瞬时极性为正, T1集电极瞬时极性为负,T2集电极极性为 正,馈送回 T1发射极瞬时极性为正,使净输入电压 UBE = Ui –Uf 减小,减小 了原来输入信号的作用,为负反馈

例4.3判断所示电路的反馈极性 +V CC Rc 2 R Q∥NV 0 sb e Rf E 解:电路中,设U的瞬时极性为正,Ⅵ1集电极瞬时极性为负,V2发射极极性为 负,馈送回Ⅵ1基极瞬时极性为负,减小了原来输入信号的作用,为负反馈
例4.3判断所示电路的反馈极性 解: 电路中,设Ui的瞬时极性为正, V1集电极瞬时极性为负,V2发射极极性为 负,馈送回 V1基极瞬时极性为负,减小了原来输入信号的作用,为负反馈

2、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判断法:输出短路法 根据反馈采样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压反馈和 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一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正比 电流反馈一反馈信号与输出电流成正比 R R 电压 电流 反馈 F o」反馈 假设输出端交流短路(RL=0),即Uo=0,若反馈 信号消失了,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仍然存在,则为 电流反馈
2、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 —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正比 电流反馈 —反馈信号与输出电流成正比 判断法:输出短路法 假设输出端交流短路(RL=0),即UO=0,若反馈 信号消失了,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仍然存在,则为 电流反馈。 A F RL uo 电压 反馈 电流 反馈 io uo F A RL io 根据反馈采样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压反馈和 电流反馈

3、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判断法:输入短路法 根据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放 大电路输入端连接方式的不同,可 分为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R 串联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以电 压相加减的形式在输入端出现。 - iHF idsui-uf 并联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以电流 相加减的形式在输入端出现。 d ○RA 假设将输入端短路(Ui=0),观察 反馈信号是否继续起作用。若反馈信号 仍注入输入端而起作用,则为串连反馈; F 反之,则为并联反馈
3、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串联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以电 压相加减的形式在输入端出现。 uid = ui − uf 并联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以电流 相加减的形式在输入端出现。 i id = i i − i f RS A F ui uid uf us A F i i i f i s i id RS 判断法:输入短路法 假设将输入端短路(Ui=0),观察 反馈信号是否继续起作用。若反馈信号 仍注入输入端而起作用,则为串连反馈; 反之,则为并联反馈 根据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放 大电路输入端连接方式的不同,可 分为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习题与解答.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练习题(含答案).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线性直流电路 3.10 不含独立源的单口网络 3.11 含独立源的单口网络 3.12 不含独立源双口网络.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线性直流电路 3.7 叠加定理 3.8 互易定理.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节点分析法.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支路法(回顾)、网孔分析法.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线性直流电路 3.3 支路法.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电路元件 2.5 电容元件 2.6 电感元件 第3章 线性直流电路 3.1 直流电路 3.2 含源支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基尔霍夫定律 1.9 Tellgen定理 第2章 电路元件 2.1 电压源和电流源 2.2 受控电源 2.3 电阻元件 2.4 多端电阻和二端口电阻.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基尔霍夫定律 1.5 电路的线图 1.6 独立的KVL方程.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非线性直流电路 4.1 非线性二端电阻元件 4.2 非线性直流电路方程.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线性直流电路 3.14 双口网络互联.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线性直流电路 3.15 线性直流电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线性直流电路 3.13 Y-△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课程简介(刘同怀)、第1章 基尔霍夫定律 1.1 电路元件及其表征 1.2 电路的结构 1.3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CL 1.4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KVL.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课程教学资源(英文讲义)Chapter 09 Analysis of Finite Wordlength Effects.pdf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课程教学资源(英文讲义)Chapter 07 Digital Filter Design.pdf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课程教学资源(英文讲义)Chapter 06 Digital Filter Structures.pdf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课程教学资源(英文讲义)Chapter 05 Digital Processing of Continuous-Time Signals.pdf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课程教学资源(英文讲义)Chapter 04 Frequency-domain Representation of LTI Discrete-Time Systems.pdf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二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ppt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六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变换域分析.ppt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七章 状态变量分析.ppt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三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ppt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四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ppt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五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ppt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讲义课件)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第2章 电阻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2.1 应变式传感器.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第2章 电阻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2.2 压阻式传感器.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第3章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1 自感式传感器.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第3章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2 差动变压器.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第3章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3 电容式传感器.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第3章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4 电涡流式传感器.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第3章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5 压磁式传感器.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目录.ppt
- 电子工业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教材课件)第1章 绪论.ppt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直流稳压电源 DC Regulated Power Supply(概述、单相整流电路 Rectifier Circuits).pdf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直流稳压电源 DC Regulated Power Supply(单相整流电路 Rectifier Circuits、滤波电路 Filters——电容滤波电路).pdf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讲稿)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Th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nd Basic FET Amplifiers.pdf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讲稿)功率放大电路 Power Amplifiers.pdf